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HB s Ag 检 测 ,HB s Ag 检 测 的灵 敏 度 和 特 异 度 得 到 年发现慢 性HB V感染 者肝细胞 内小球形颗粒 的输 出与 较 大 提 高 ,其 中应 用 最 广泛 的是 酶 联 免疫 吸 附试 验 血清 H B V D NA是一致 的l 3 ] 。C h e n 等 定量检测4 组无
也有研 究显 示血清  ̄ ? H B s A g 与HB V复制水平变化 并不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定 与其保持一致 ,K u h n s 等[ 9 ] 在研 究用HB V D NA替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i mmu n o a s s a y,TRF I A) 等 ,但 ECL成
( e n z yme — l i nk e d i mmu n oa bs o r b e n t a s s a y, ELI S A) ,
本 相对 较 高 ,S P R I A检测 操 作 繁琐 、污 染环 境 、线 性 范 围狭 窄 ,T RF I A费用 较 为 昂贵 , 这 些 检 测 方
感 染 乙型 肝 炎 病 毒 ( 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H B V)后 4 ~7 H B s Ag I I Q u a n t 可将HB s Ag 定量检测 上限扩大 ̄5 2 0 0 0
周就 能从血清 内检测到HB s A g ,但H B s Ag 本身 不具有 I U / ml ,灵敏度和精确度 L  ̄ E L I S A、T R F I A高几个 数量 传 染性 ,以往 临床一直将HB s Ag 作 为HB V感 染的一个 级 。蛋 白质芯片技 术 、液相 芯片技 术虽然早 已存 在 , B s Ag 定量 的时间较 晚 ,蛋 白质 芯片检 指标 ;近年来 ,随着H Bs Ag 定量检测技 术 的进 步和不 但应用 于检测H 断开展相 关的研究 ,人 们对H B s Ag 定量 与慢性 乙型肝 测表 面抗原 定量效果 与E L I S A法相 当,但方法简 单 、 炎 自然史 、疾病 转归 以及疗 效预测 的关系逐渐 变得 乙 快捷 、廉价 ,结果可视 ,并直 接通过软件 计算 出抗原 】 。 型肝炎病 毒清晰起 来 ,H B s Ag  ̄ _ 个 “ 古老 ”的指标再 含量 ,既定性又定量,很适合于对患者疗效 的观察 次焕发 出新 的生命 。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每年它大约带走120万人的生命,在重组乙肝疫苗问世以前,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一样可怕,因为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清除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域,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

据有关资料报道,肝炎检测阳性的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

敏感、特异、快速、定量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为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用HBsAg采用的免疫沉淀法作为临床检测,开创了我国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

先后采用了琼脂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法来检测HBsAg、HBsAb和HBeAg、HBeAb,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差。

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逐渐被一系列方法取代,这些方法的出现,对于检测乙型肝炎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等,使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1]。

在ELISA方法出现之前,在表面抗原检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反向被动血凝用表面抗体致敏O型红细胞,将病人血清连续二倍稀释与其反应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凝集现象判断表面抗原滴度。

此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可对表面抗原作相对定量,但操作繁复是其缺点。

2 酶联免疫试验( ELISA)由于反向被动血凝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到20世纪70年代盛树力等开始将双抗体夹心法为代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介绍至国内,其发展迅速,很快覆盖了医学检验的诸多领域。

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王施刚;杨春【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主要以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等的水平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但因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存在,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中断后存在复发率高的问题.cccDNA可较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活性,但受侵入性方法限制,临床应用较为困难.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作为HBV感染的一种血清学标志物,其水平可较好反映肝内cccDNA的情况.HBcrAg检测方便,且无创伤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HBcrAg在确定慢性HBV感染阶段、监测抗病毒疗效、识别疾病复发和耐药高风险人群、预测HBV再激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09【总页数】6页(P1805-1810)【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共价闭合环状DNA;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e抗原【作者】王施刚;杨春【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全世界约有2.4亿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1]。

有8%~20%的CHB患者在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10%~17%的肝硬化患者在5年内发展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2]。

被HBV感染的肝细胞的细胞核中存在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其导致了治疗中断后高复发率的问题[3]。

目前,通常以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antigen,HBeAg)的血清学转换以及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不出来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终点[3]。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引言乙肝病毒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人口。

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乙肝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对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现状自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以来,疫苗的制备方法、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目前,乙肝疫苗主要分为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两大类。

血源性疫苗是通过收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面抗原(HBsAg)制备而成的,而基因工程疫苗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到酵母或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表达制备而成的。

在接种时间方面,一般认为乙肝疫苗的接种应在婴儿出生后尽快进行,最好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

同时,根据研究发现,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更好地保护婴儿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

在接种次数方面,根据现有资料,婴儿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大多数接种者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但也有部分接种者抗体水平较低,因此,对于易感人群,尤其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建议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进行补种。

研究方法乙肝疫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

在实验设计方面,研究者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和安慰剂,并观察其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数据收集方面,通过收集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检测等相关数据,了解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统计分析方面,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疫苗的保护率、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等指标,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结论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根据现有资料,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婴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的发生率。

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及预防治疗研究

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及预防治疗研究

3 余 晓霞 , 朱丹平 .t J ‘ 精胰岛 素联合 瑞格列奈 在 2型糖尿病 中的临 床应用 [ J ]. 重庆 医学 ,2 0 0 8 , 3 7( 1 0 ) :1 1 0 2 .
4 魏庆莉 . 2 8例糖尿病病人 围手术期胰 岛素泵 强化治疗的护理 [ J ] . 护理研究 ,2 0 0 3 ,1 7( 1 ):6 .
发症 、肾功能不全等 ,致 手术承受 能力差 ,增加 了手术 风险 。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 与控制对此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疾
作者单位 :1 3 0 1 1 8 吉林省 长春市 ,吉林农业大学医院预 防保健科
( 王艳 ) ,内科 ( 周特 ,杨桂荣 )
病 的发展速度 ,提 高健康 水平 。本 文 主要 对笔 者所在 高校 的 1 1 4 0 0名在校大学生 的体检资料进 行 回顾性分析性 ,对 H B s A g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低 血糖 发作 时 ,测患 者指 问 血糖 >均 3 . 9 m mo l / L ,均 出现 出 汗、手抖 、心悸 等低 血糖 症 状 ,进食后均缓解 。切 口愈合情况 :C S I I 组术后切 口愈合障碍
1例 ,MS I I 组 有 4例 ,两 组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法 ,很多 乙肝患 者将成 为终 身携带 病毒 者…。若患 者的身体 抵抗力较低 以及发 生其他疾病时 ,那么将很有 可能会发展成 为 急慢性肝炎 、肝硬化 、肝腹水甚至是肝癌。对此 ,及时地发现
旦感染了乙肝病毒 ,人体就会受 到严 重的伤害。 目前 ,临床
上还没有研 制出一种 特效 的根 治 乙型肝 炎 的药物 以及治 疗方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牛安行;刘锦;朱传武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24(32)5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体内存在的大量亚病毒颗粒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持续感染.患者要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目标,则需要获得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消失,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抑制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的有效药物,因此HBsAg很难被清除.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是HBsAg降解的一条潜在路径,这将有可能改变HBV的生存和免疫环境.本文重点对有关HBsAg的泛素化,包括类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HB抗病毒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333-338)
【作者】牛安行;刘锦;朱传武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肝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
【相关文献】
1.蛋白泛素化修饰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泛素化与SUMO化修饰在脱落酸信号转导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3.泛素化修饰对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家族
(RLRs)信号通路分子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4.蛋白质泛素化修饰及其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5.铁死亡途径及其相关分子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型H B s A g , 由于 常 用 H B s A g免疫 检 测 试 剂识 别 的 是 H B V小蛋 白上的抗 原表位 , 故不能区分 出 H B V大 、 中、
出现 H B s A g …。H B V感染者血液 中能检 出 3种不同形
态 HB s A g , 即存在 于直径 4 2 n m 的完 整病 毒颗粒 表 面
存在于成熟 H B V颗粒表 面 , 由H B V S 基 因编码 。
S基因包 含 3 个 翻译起始 密码子 , 称为 前 S 1 ( P r e — S 1 ) , 前S 2 ( P r e — S 2 ) 和 S区。实 际上 , 这3 种 蛋 白质 由 2
Q u a n t a s s a y试剂盒 。这两种试 剂盒均 以 WH O标准 品
的 HB s A g ; 存在 于直径 2 0~ 2 2 n m 的球 形 亚病 毒颗 粒 表面的 HB s A g ; 存在于长度各 异 、 宽度 2 0 n m 的杆状 亚
病毒颗粒表面的 H B s A g 。不具感染 性亚病毒颗粒 生 成量远高于感染 性病 毒颗 粒 , 甚至 比完整 病毒 颗粒 数 量多几个数量级。这些亚病毒颗粒 在感染者 血 中的浓 度约为 5 0~ 3 0 0 p  ̄ g / m l 。临床从 血液 中检 出的 H B . s A g 实 际上是 H B V大 、 中、 小蛋 白混合 物 , 这 3种蛋 白
1 H B s A g的生 成 机 制
根据 世界 卫 生组 织 ( WH O) 定义, 慢性 乙肝 病 毒 ( H B V ) 感染 是指 患者 血 中 H B s A g持续 存 在至 少 6个 月 以上的状态 , 而急性 H B V感染 是指患者 血 中一过 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其发生、发展所致的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及肝癌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的风险为非携带者的14~223倍[1],并且还增加多种癌症发生风险[2-4]。

为了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之间的关系,实现消除肝炎的目标,改善患者预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取得了突出进展,尤其是中国循证医学证据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引起广泛关注。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流行现状根据《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5]最新数据显示,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国乙肝新发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2017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19年一直突破100万。

我国约有7000万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包括约2000~3000万例慢乙肝患者[6]。

最新数据显示[7],2020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李宽,宁会彬,尚佳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郑州450000)【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癌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一半以上,并且我国肝癌中由乙肝引起的比例高达90%以上。

尽管随着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抗病毒治疗的普及等,我国肝癌的发病率、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群较多,随着治疗生存期的延长,肝癌的防治工作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最新进展予以汇总。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癌【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1.06.004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studies o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liver cancerLI Kuan,NING Hul-bin,SHSNG Jia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Zhengzhou450000,China 【Abstract】Hepatitis B virus(HBV)infection and liver cancer are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s in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liver cancer in China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global cases and deaths,and HBV-induced liver cancer accounts for more than90%of the liver cancer cases.Despite the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liver cancer thank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free vaccination against HBV and antiviral treatment,China still faces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due to the large HBV-infected population and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HBV infection and liver cancer.【Key words】Hepatitis B virus Liver cancer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702209)第一作者简介:李宽,硕士,主治医师。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的临床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的临床研究进展
2 o .4 ( : 83—17 . o 8 7 6) 1 6 81
s et n a d t r et ot n [ ] . ea l y 0 0 2 e co n e pu c p os J l i h a i i H p to ,2 1 ,5 og
( :2 9 2 0 . 6) 1 2— 2 5
据世界卫生组织 报道 ,全球约 2 O亿人 曾感染过 乙型肝炎 病 毒 ( B ,其 中 3 5亿 人为慢 性 H V感染者 ,每年 约有 H V) . B 10万人死于 HB 0 V感染所致 的肝衰竭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 。 H V感染 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 生健康 问题 。 自从 16 B 95 年 H V被发现 以来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 B A ) 就被作 为 B H sg H V感染 的定性 诊 断 。HBA B s g的血 清清 除是 慢 性 乙 型肝 炎 ( H ) 治愈 的最佳指 征。C B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 自发性 C B H 或在抗病毒治疗 中 H s g的血 清清除率 相 当低 ,绝大部分 患 BA
p a ma o i e is f a e o i d p v x l n c i r n n a o e c n s h r c k n tc o d f v r i io i i h l e a d d ls e t d
[6 O A 1 ]J N SMM,B O KJ HA E A,e a.Tet et hlrn L C M, B R B t 1 ra n ci e m f o d
wi h o i e a i s B v r s if c in i h i d S ae :p te t t c r n c h p t i iu n e t n t e Un t tt s a in h t o e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方法的改进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方法的改进

测 值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一 1 1 , 0 0 ) 稀 释 线 性 良好 。 t . 5 P> . 5 , 作 者 推 想 可 能 是 1 小 牛 血 清盐 水介 质 可 使 管 状 颗 粒 解 聚 为 O
准确 性 达 到 了临床 要 求 , 可作 为 HB A s g定量 方 法推 广 应 用 。
【 键 词 】 乙型 肝 炎 病 毒 表 面抗 原 ; 定 量 检 测 ; 电 化 学 发 光 法 ; 改进 关
D I1 . 9 9Ji n 1 7 -45 2 1 . 1 08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29 5 (O 2一6 lO 0 :03 6 /.s . 6 29 5 . 0 12 . 3 s B l7 —4 52 u) l2 3 —3 现 在 以定 量 形 式 报 告 结 果 的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表 面 抗 原 ( — HB s ) 量 检 测 试 剂 盒 有 多 种 , 用 的 有 以 北 京 某 生 物 制 品研 Ag 定 常 续 表 1 稀 释 与 不 稀 释 的 HB Ag结 果 s
【 要 】 目的 摘
44 0 ) 5 0 0
探 索 当前 乙型 肝 炎病 毒 表 面 抗 原 ( s ) 量 方 法 检 测 不 准 的原 因并 找 出解 决 办 法 。 方 法 HB Ag 定
将 自配 的 HB Ag定 量 稀 释 液 应 用 于 HB Ag稀 释 定 量 中 , 原 方 法 进 行 了 对 比 , 做 了线 性 范 围 、 密 度 、 收 s s 与 并 精 回
到 管壁 上 的 标 记 抗 一 s 少 , 检 测 值 偏 低 。 随 着 HB A HB 就 使 sg
浓 度 的增 加 , 球 形 颗 粒 聚集 成 管 状 颗 粒 的数 量 也 会 增 加 , 小 故 测 量值 也 就 愈低 _ 。 6 ] 2 4 通 过 试 验 发 现 , 用 1 小 牛 血 清 盐 水 稀 释 患 者 血 清 . 选 O 后 , 不再 出现 钩 状 效 应 : 上 述 标 本 中 , 6例 原 血 清 检 测 值 便 在 8 小 于 1 0U/ 6 mL, 用 1 小 牛血 清 盐 水 稀 释 液 稀 释 10倍 后 选 O 0 检 测 值 为 ( 6 . ±15 1 7 U/ L, 进 一 步 稀 释 10 0 后 52 4 6 2 . ) m 再 0 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强宿 主免 疫 能 力 来 对 抗 HB V, 干 扰 素 是 我 国 治 疗
ml 的 HB s Ag ] 。如今 HB s Ag的定 量 检 测 可 操 作 化与 规 范 化 正 逐 步 重 新 定 义 慢 性 HB V感染 ( 血 清 HB s Ag阳性 ≥ 6 个月) 的 自然病 程 : ① 免疫 耐 受 期 : 患者 通 常为年 轻 患 者 , 其肝功能正 常, HB V 病 毒 标 志 物 为 HB s Ag阳 性 、 HB e Ag阳性 、 HB e Ab 阳性 , HB V D NA水平 一 般 大 于 6 l o g 。 I U/ ml , HB s Ag水 平 可高 达 4 . 5 ~5 . 0 l o g 。 I U/ m1 。② 免 疫 清 除期 : 宿
乙型肝 炎 ( C HB ) 患者约 2 0 0 0万 例 _ 1 ] 。我 国可 用 于
主 HL A— I 限制性细 胞 毒性 T 细胞 介 导 的 免疫 反 应 开 始导致 肝 细胞凋 亡 或坏死 , 患者 A L T水 平开 始 升 高, 甚 至 出现 AL T≥ 5 UL N 的 急性 肝 炎 , HB s Ag水 平 开始 下降 , 介于 3 . O ~4 . 5 l o g 。 I U/ ml , 在这 一 时期 最 终可 出现 HB e Ag的血 清学 转 换 。③ 无 症状 携 带
HB s Ag血清 学清 除风 险 比也 较 为可 观 ( 风 险 比分 别
为4 . 4与 2 4 . 3 ) E 1 2 ] 。
2 HB s Ag检 测 在 干 扰 素 抗 HB V 治 疗 中 的 临床 意 义
干扰 素 有 部 分 抗 HB V作用 , 但 其 主 要 通 过 增
治疗 C HB的药 物有 干 扰 素 及 口服核 苷 ( 酸) 类 药 物

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讲解

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讲解

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1965年Blumberg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随后确定是乙型肝炎的病毒标志物[1], 1970年英国的Dane等人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乙肝病毒颗粒,并阐明了颗粒的表面成分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2]。

从此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进而推广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随着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发病机制、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发现前S1抗原对临床诊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3]。

因此我们对其作一详细的综述。

(一)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嗜肝细胞机制HBV为嗜肝DNA病毒,是一个不完全双链DNA,由3200个碱基对组成。

HBV 基因组含有四个主要的基因编码区,即外壳蛋白(Pre-S/S )基因、核心蛋白基因(core/e)、DNA多聚酶基因( DNAP)以及 x蛋白基因。

S基因分为Pre-S1区、 Pre-S2区以及S区,分别编码包膜上的前S1抗原、前S2抗原及HBs抗原。

含有Pre-S1、 Pre-S2及HBs的多肽称为大HBs。

含有Pre-S2及HBs的多肽称为中HBs,仅含有HBs的多肽称为小HBs。

前S1抗原是由108或11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段,其长度因亚型而异,adw亚型的前S1抗原比ayw亚型约长11个氨基酸。

前S1抗原位于病毒颗粒的表面,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介导宿主的免疫应答。

它是肝细胞特异的无涎糖蛋白受体,有高度活跃的细胞内吞饮作用,HBV可能以前S1区氨基酸21-47片段作为结合部位结合肝细胞。

前S1/AA21-47片段相当保守,变异的病毒只要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

Kim HS等在HepG2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证实前S1抗原具有转录的反式激活功能,缺失突变分析显示前S1氨基酸残基21-56对于转录活性是必需的,已知此段序列富含6个精氨酸残基,这是酸性反式激活因子常见的特征,4,5]。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临床研究进展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临床研究进展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

hbv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自从1965年乙肝病毒被发现以来,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就被作为 hbv感染的定性诊断。

hbsag的血清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治愈的最佳指针。

慢乙肝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自发性或在抗病毒治疗中hbsag的血清清除率相当低,绝大部分患者的血清hbsag并不能彻底清除,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hbsag的定量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关于hbsag定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这些数据表明:hbsag的定量能够使我们了解hbv感染的自然过程,预测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和hbsag 的血清清除率。

本文就关于hbsag定量的临床应用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06—021 hbsag的定量检测1965年科学家布鲁伯格和阿尔特在进行血清特殊遗传蛋白的研究中偶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有一种能够与白血病患者血清中某物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的神秘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抗原与输血后肝炎有关,又被命名为hbsag。

从此之后,hbsag的定性检测就被作为hbv感染的标志。

hbsag的检测方法第一次被描述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使用的是放射免疫检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从那以后,许多用于hbsag检测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大多数仅限于定性诊断。

大约20年前hbsag定量诊断技术已被开发,但是直到近年来它才得到了较快发展[2]。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乙型肝炎病毒(HBV)对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肝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对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肝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为肝硬化病人 ; 只有在 1 5例病人 中 , 检测 出含 量很低 的核 心抗
原 ( BA ) H sg H c g 或 B A 。在 H s g阴性情 况 下 , 多 因素促使 BA 很
般情况下 , 在核 心抗体 ( b A ) H c b 阳性或 阴性 的供血 者 中
H V复制 , B 特别 是与丙 肝病毒 ( C 混合 感染时 , H V) 病毒相互 促 进、 相互 抑制 作用 较强 , 且在分子 水平上 H V特定 区域 的突变 B
维普资讯
地 方病 通报 2 0 0 7年 第 2 2卷 第 4期
E dmi Dsae B l t 0 7V12 . o4 n e c i s u e n2 0 o 2 N . e s li .
・ 7・ 8
文章 编号 :0 0 3 1 (0 7)40 8 -2 10 -7 2 0 0 -0 70 1
或 H s g编码 区变化显 著; BA 当一些 病人免疫 力下降时 , B H V感
H V—D A无法检测到 。而往往认 为在 H s g B N B A (一) 透析 血 及输 血病 例中 H V—D A阳性 率较高 , B N 对人类危 害较大 , 从表 1中可 以看到 ,3例血透析病人 中 1 3 9例 H V—D A阳性( B N 阳性
并运用聚合酶联免疫 反应 ( C ) P R 法检测 H V—D A, B N 以防止 乙
肝病毒 的传播 。
1 绪 论
查中发现 , 几年后 H V—D A转为 阳性 。从 表中显示 , B N 在慢
性肝病和不明原因疾病 的调查 中发现 , 同疾 病其 HB 不 V—D A N
的阳性率 不 同。尽 管 H s g是 阴 性 , 在 日本 病 人 中 仍 有 BA 但

2022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

2022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

2022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全文)目前全球仍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 如不进行治疗, 会有20%甚至更多的慢性感染者发展为终末期慢性肝病, 如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1]。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最重要的治疗, 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HBV的复制, 减轻肝细胞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 以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以及HCC的发生[2]。

然而当下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清除感染肝细胞中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这也是当前的抗病毒药物不能治愈CHB的主要原因[3-4]。

随着现代医药水平的进步以及对HBV 复制周期的深入了解, 不同靶点的新型药物正处于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 这些药物对于治疗CHB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前治疗CHB的新药大致分为两类[3]。

第一类主要针对HBV的生命周期:包括阻止HBV进入细胞、直接靶向cccDNA、靶向HBV基因表达、抑制核衣壳组装和HBsAg释放等。

第二类主要针对宿主的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由于针对不同靶点的新药种类众多, 在此仅讨论临床试验数据较详尽的代表性药物。

1 进入抑制剂(Entry inhibitor)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团队[5]于2012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钠离子- 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是HBV进入人体肝细胞的特异性受体°NTCP 是一个多重跨膜的蛋白分子, HBV通过L-HBsAg的前S1区与肝细胞表面的NTCP结合, 介导HBV进入细胞[6]。

这一发现不仅大大促进了HBV 感染相关的研究, 同时为HBV新药研发提供了新靶标。

基于Myrcludex B的使用, 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医院Stephan Urban团队[7]提出了HBsAg阻断策略Myrcludex B是L-HBsAg的前S1结构域内47个氨基酸衍生的肉豆蔻酰化脂肽, 通过竞争性与NTCP受体结合, 进而抑制HBV进入肝细胞[8]。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反式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反式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用 , 发挥其反式激 活作 用 , 另有一部分 L B H s的前 .1和前一 s
s 2区在 翻 译 后 转 位 跨 过 内 质 网膜 , 入 分 泌 途 径 , 与 病 毒 进 参
颗粒 的组 装
。MH s 是变异的病毒表面抗原 中蛋 白, Bt 缺
H V表面蛋 白具有多种功 能 , H V致 病 ( 过程 中发挥 B 在 B 癌) 着重要的作用 ’ 。
21 5月 第 4卷 第 2 GiJE叮Ci f t i Eeln di ) My2 1 .V l .N . 00年 期 a ) l I e s( l a iEio . a 0 0 0 4 02 n ' n n cD c ̄ c tn
・3 ・ 7 Fra bibliotek.综 述 .
乙型 肝 炎 病 毒 表 面 蛋 白反 式调 节 作 用 的 研 究 进 展
中蛋 白( B t。L B 的反式激 活作 用 与其独特 的拓扑 结 MH s) H s
构 密 切 相 关 , 前 一1 前 一2区有 一个 与 翻 译 不 同 步 的转 位 其 S和 s
过程 , 在横跨 内质网膜 时是 指 向内质 网的胞 质侧 , 种在胞 这
质滞 留 的 前 一2区 , 机 会 与 细 胞 中信 号 转 导 相 关 因 子 相 互 s 有
主蛋 白有 2 6个 氨基 酸残基 , 以诱 导 机体 产 生保 护 性抗 2 可 体, 也足 H V感染 的主要标 志之一 _ B l 。另外 对于病 毒颗粒
的装 配 及 宿 主 细 胞 基 因表 达 的 改变 也具 有 显 著 影 响 。
二 、B H V表 面 蛋 白 的反 式 调 节作 用
而 激 活 转 录 子 , 激 活 蛋 白. A 一 ) 细 胞 核 因 子 一B 如 1( P1 、 K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8-01-06T13:35:26.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张华清1 尹华发2(审校)
[导读] 血清HBsAg水平分析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参数,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中,HBsAg水平可帮助确定疗程优化和管理。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是在全球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因。

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检测是非侵入性的血清诊断参数,临床上可以监测HB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进程,提高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优化和管理。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核苷(酸)类似物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005-01
【Abstract】Hepatitis B virus is the cause of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worldwide. Detection of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level is a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serum paramet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can monitor HBV infection and related disease process, improve the nucleoside (acid) treatment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alogs antiviral therapy.
【Key words】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Nucleoside (acid) analogue
1.前言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相当于世界人口的5%,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rcinoma,HCC),约
40%亚裔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最终死于HBV-LC并发症或HCC[1]。

2.乙肝病毒HBsAg的合成和检测
2.1 乙肝病毒HBsAg的合成 HBV基因组包含S、C、P、和X四个重叠的开放阅读编码区,S区基因由S基因、Pre S1基因和Pre S2基因组成,编码相应蛋白,HBV的表面蛋白有三种,乙肝病毒大蛋白(LHBs),包括HBsAg、Pre S2和Pre S1;中S蛋白(MHBs),包括HBsAg和
Pre S2;小S(SHBs)即HBsAg[2]。

2.2 检测
HBsAg已被用于诊断HBV感染,其动态监测在病程和疗效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的2种HBsAg定量检测试剂,即罗氏公司的电化学发光法和雅培公司的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对于脂血、黄疸和溶血等干扰物,抗干扰能力相同,检测限均为0.05 IU/mL,对于高浓度超过线性的标本,通过稀释都可检测报告,检测结果方面具有良好的相关性[4]。

2.3 HBsAg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
2017年EASL定义治疗CHB目标是HBsAg消失,伴或不伴有血清学转换,和持续HBV DNA的长期抑制,其与疾病的自然过程有着密切相关,以及与患者良好的生存与防止HBV相关的LC和HCC等并发症及预防密切相关。

达到HBsAg消失所需的关键环节是持续的病毒免疫控制[4]。

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CHB有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和5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cid analog,NA)。

HBsAg水平可以监测HBV感染的临床不同阶段及相关肝脏疾病的进程,以及预测抗病毒治疗效果,其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和HBsAg的清除率。

血清HBsAg水平分析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参数,以预测HBV抗病毒治疗中的效果。

不同病程阶段的HBV感染状态下,HBsAg水平有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应结合临床相关不同指标的动态变化合理调整[4]。

NA治疗能够持久抑制病毒可以改善肝脏组织学,CHB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5年是安全有效的,HBV长期的抑制甚至可以逆转肝硬化和肝纤维化,患者如果对NA治疗有效,且没有耐药性发生,使用NA的长期治疗还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率[6]。

临床上使用NA治疗效果多数是不确定的,NA治疗抗HBe血清转换12个月后停药也可能复发,且症状隐匿。

与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NA治疗的患者HBsAg的下降幅度较低,但NA治疗的患者有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其原因在于NA的作用机制,NA治疗影响的病毒基因组RNA的反转录,但不影响其与HBsAg水平相关联的cccDNA和亚基因组RNA的转录。

PEG-IFN联合应用恩替卡韦(ETV)或替诺福韦酯(TDF)治疗更有利于CHB患者的HBsAg水平下降、e抗原血清学转换和持续病毒学反应率:PEG-IFN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48周,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在治疗后2年后HBsAg水平的下降率分别为11%和17%,表明在HBeAg阴性患者中,低基线HBsAg水平是HBsAg消失的强预测因子[7]。

同样国内学者也报道[8],长期被NA完全抑制HBeAg阴性CHB患者加用PEG-IFN可以有效提高HBsAg阴转率,HBsAg血清含量降低明显。

3.总结与展望
HBV是导致LC和HCC的主要病因,目前临床完全治愈慢性HBV感染是需解决难题。

血清HBsAg水平分析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参数,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中,HBsAg水平可帮助确定疗程优化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魏来,李兰娟,侯金林,等.2014 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科普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 Glebe D,Bremer C M.The 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J].Seminars in Liver Disease,2013, 33(2):103.
[3]盛欢,胡晓波,许洁.两种方法检测HBsAg定量结果的临床互认研究[J].检验医学,2013,28(09):828-834.
[4] Lampertico P,Agarwal K,Berg T,et al.EAS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7,67(2):370-398.
[5]陈仁,廖金瑶,罗晓丹,等.慢性乙肝患者HBsAg水平与HBV-DNA相关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08):856-859.
[6]丁荣蓉,施光峰,张占卿,等.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疗效的荟萃分析[J].肝脏,2017,22(5):400-403.
[7]余佳平,侯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5):476-481.
[8]范彩仙,李小芳,詹一飞,等.长期被核苷酸类似物完全抑制e抗原阴性CHB患者加用干扰素α-2b的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11):983-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