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
![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https://img.taocdn.com/s3/m/ce10e1a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6.png)
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前言《指南录》是一本备受高中生喜爱的语文辅导书,对于我们学习语文,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本语文辅导书,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语文知识,还引导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而《指南录后序》则是对这本书的补充和延伸,为高中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资源。
指南录的价值《指南录》是一本以学习高中语文为目标的辅导书,它的核心是帮助我们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它从课文选读、写作技巧、语法和修辞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首先,《指南录》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涵。
通过学习大师的作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而《指南录》中的课文选读部分对于我们品味文学、感受文学的魅力至关重要。
其次,《指南录》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掌握对于我们的写作水平提升至关重要。
《指南录》中的写作技巧部分详细解析了各类文章的写作结构和技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此外,《指南录》还着重讲解语法和修辞,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掌握好语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更为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
而修辞则是语言的艺术,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表达的效果。
《指南录后序》的重要性《指南录后序》是对《指南录》的补充和延伸,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
它从更广泛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深化我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拓展我们的学习视野。
首先,《指南录后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材料和解读,使我们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后序中对于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指南录后序》还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通过后序中的写作技巧和范文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f48c5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8.png)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篇1教学目标:1.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3. 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难点: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导入:人生活在世上总是有感情的。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感情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有高下之分。
那么,最高尚的感情是什么呢?哲人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爱国主义感情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美丽的一种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种感情,就不能忘记文天祥(板书)。
文天祥一生的言行强烈地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接p38注①作者、背景介绍)。
△ 他字宋瑞(板书),连他的名和字中都寄托着对自己祖国的美好祝愿。
古人云:“诗言志”(言:表达;志:思想感情),文天祥就写了很多诗歌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问:说说有哪些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调动情绪)(响一点,要共鸣,会默写)△ 实际上,除诗以外,文还有许多文章同样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其中名篇即《指南录》后序(板书)。
解题:“指南”即朝向南方,因是国家所处的方位。
《指南录》的命名,即出于刚才诗句中。
据说文天祥临刑前,面朝南方叩三头,从容就义。
所以“指南”二字,份量不轻,对文而言,祖国确实是一个始终吸引他的大磁场。
今天,强大的祖国一定更加吸引我们为她而奋斗了。
“序”这种文体曾接触过吗?(《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一般写在文章前面,说明写书目的、经过或介绍,评论书的内容,这种性质的文字有时出现在文章书籍后面,叫什么?跋(板书)本文为何称“后序”?(是第2篇序言了)。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分析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5a1d76647d27284a73512a.png)
初上敢师庆不至下孟得遽献北颇还轻 构谄营 惊 ,于吾恶,动国国于后抗,事。前,辞北遂予不,亦不幸贾慷 羁未 可吕 余慨 縻, 收则拾直。前予诟自虏度帅不失得信脱,, 数吕师孟叔 :立刻。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构恶:挑拨,陷害 羁縻 :(被)软禁 度:估量,揣度 直:名词作动词,上前 诟:责骂 数:列举罪状。
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 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 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
如:到 竟使:假使 不由:不能自主 殆例:几乎等于 巡徼:巡查的军官
所陵迫死;
陵迫:凌迫,欺侮逼迫。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 趋:奔向 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 檄:通缉公文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1)德祐( yòu ) (2)缙绅( jìn ) (3)纾祸( shū ) (4)觇北( chān ) (5)献谄( chǎn ) (6)诟虏帅( gòu ) (7)贵酋( qiú ) (8)羁縻( jī )( mí) (9)二阃( kǔn ) (10)渚洲( zhǔ ) (11)自刭( jǐng ) (12)殆例( dài ) (13)巡徼( jiào ) (14)檄文( xí ) (15)毗陵( pí) (16)邂逅( xiè )( hòu ) (17)余僇( lù ) (18)愧怍( zuò ) (19)号呼靡及(háo ) ( mǐ )
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 下:名词作动词,发下
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以:因为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
相后先:一前一后行进
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 邂逅:不期而遇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7cdd6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4.png)
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持续更新
希望该课件能够持续更新,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市
场环境。
增加互动性
建议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以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扩大覆盖面
希望该课件能够进一步扩大覆 盖面,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和知 识点,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 求。
提高质量
希望该课件在未来的发展中不 断提高质量,精益求精,成为
提供了历史借鉴
指南录后序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 民族精神,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在面对 困境时要坚定信念、保持气节。
促进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和传承指南录后序,现 代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激发正能量
指南录后序中作者展现的坚韧不 拔、忠诚爱国的精神品质,激励 现代人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向
05
结语
对指南录后序的评价和总结
内容丰富
结构清晰
该课件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知识点,从多 个角度对《指南录后序》进行了深入的剖 析和解读。
课件的各个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紧密,层次 分明,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语言简练
实用性强
课件的语言表达简练明了,易于理解,避 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表述。
该课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 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习者在实 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阅读《指南录后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指南录》中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 物,以及文天祥的思想和行动。
《指南录后序》对于研究南宋历史、文天祥思想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
02
指南录简介
作者介绍
01
02
03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 文学家,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完整word版)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完整word版)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18951a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d.png)
(完整word版)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
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
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
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
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
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指南录后序》教案思考与研究
![《指南录后序》教案思考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19656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4.png)
指南录是中国古代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一本书,其中的后序更是被誉为一篇思想精深、文学艺术性强的佳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这篇后序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意义,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我们需要深刻领悟后序中所体现的五千年文化积淀和思想精华。
在后序中,作者通过对“道”的阐释和融会贯通,表达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和体会,并展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和智慧。
此外,后序还对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后序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和意义。
后序中,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处事应变、学习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建议和见解,这些都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后序还对于社会制度、文化传承、艺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为我们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更为重要的是,后序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于我们在培养学生方面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在后序中,作者通篇强调人文精神和关怀,体现了尊重人类生命和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追求。
在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中,也需要通过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增强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注和理解,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为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指南录后序》这样一篇思想精深、文学艺术性强的佳作,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为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深刻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无论是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还是从人文关怀和关注人类命运的角度出发,后序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有用的启示和意义,值得我们用心聆听和认真思考。
指南录后序分析ppt课件
![指南录后序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2b96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0.png)
总: 1、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忠贞的民族气节表现在什 么方面?
甘冒风险,挺身出使之举 陈辞慷慨,斥敌骂贼之言 百折不回,辗转逃生之行
2、本文的写作手法:记叙与抒情议论结合。
.
文天祥事例概括: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蒙古鞑子的铁骑踏遍中原,
临安城岌岌可危。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间,
挺身出使虎视眈眈的元朝,慷慨陈辞,斥敌骂贼,被扣
③“悲予志焉”中的“志”是什么? 爱国救亡、抗敌图存之志.。
历史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误会。 如果文天祥生 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他或许会成为一代名臣,即便 归隐耕作,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声更大的诗人。可 他偏偏生逢乱世,国破人亡,历史让他担负了注定 要失败的责任。有人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 色。 二、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
作为一位书生,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 冲破重重封锁,万死不辞。为的只是回到属于 他自己的地方,回到战斗的岗位上。这种经历 确实是常人无法忍受。
这二个段落,确实是用鲜血写成的文字, 文天祥在苦难的途中,依然没有冷却自己的激 情,他没有失去对国家的信心,坚信“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绝命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民族节气扑面而来。
.
结语: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
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
、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
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
”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
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
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
《指南录后序》内容详解
![《指南录后序》内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972afcd650e52ea54189800.png)
高邮
城子河
高沙
泰州 海安
贾家庄 桂公堂
扬州 瓜洲
仪征 江 常州
如皋
南京
镇江
江阴 南通
长
无锡
崇明岛
宜兴
太湖 苏州 北营
杭州
苏州洋
宁波
台州 永嘉
2.用自己的话复述文天祥在逃亡过 程中遭遇的种种凶险。
京口-真州: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 真州-扬州:几彷徨死、无不死、殆例送死 扬州-高邮: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 死 高邮-海陵、高沙: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常恐无 辜死 海安、如皋-通州:无日而非可死、几以不纳死 通州-四明、天台-永嘉:以小舟涉鲸波,无可奈何
10、非人世所堪 明确:机会、差不多、隐藏,在草中,在露天里、处境困窘,没有依靠, 悬赏,远,无、到、盘查、接近于,类于、通“凌”,欺侮、取道,总 共、忍受
1.划出文天祥从京口逃脱后的逃亡线路 图。
京口 真州 扬州 高邮 海陵、高沙 海安、如皋 通州 四明、天台 永嘉
文天 祥出 使北 营及 逃亡 路线
(5)献谄( chǎn ) (6)诟虏帅( gòu ) (7)贵酋( qiú ) (8)羁縻( jī )( mí) (9)二阃( kǔn ) (10)渚洲( zhǔ ) (11)自刭( jǐng ) (12)殆例( dài ) (13)巡徼( jiào ) (14)檄文( xí ) (15)毗陵( pí) (16)邂逅( xiè )( hòu ) (17)余僇( lù ) (18)愧怍( zuò ) (19)号呼靡及(háo ) ( mǐ )
机会差不多隐藏在草中在露天里处境困窘没有依靠悬赏远无到盘查接近于类于通凌欺侮取道总共忍受66永嘉台州宁波杭州苏州无锡江阴宜兴镇江扬州南京高邮仪征崇明岛泰州海安如皋南通常州苏州洋桂公堂贾家庄城子河海安如皋通州
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 解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 解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https://img.taocdn.com/s3/m/819d024d77232f60dccca114.png)
130新课程研究教育漫谈2016.11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解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罗秉相【摘 要】义,《说文解字》云:“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汉代的郑司农注《周礼•肆师》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
《说文解字》解释为“谊,人所宜也,从言宜。
“宜的”含义是指人的言行正确、合理、合适。
《礼记•中庸》释云:“义者,宜也。
义德所要求的言行美,内心美,其道德准则是“礼”,这种要求主要不是针对他人,而是一种自律。
《指南录后序》可以看作是一封家书,因此感情更为真实。
“痛定思痛”之后,我们看到文天祥“应该死”“不愿死”“可以死”的感情变化,决定为国尽责、尽忠、成仁。
家国天下,铁肩道义,这样的“自律”,理所当然使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楷模。
【关键词】义;尽责;尽忠;成仁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1-0568(2016)31-0130-03序和跋一般是说明性的,宋•王应麟《辞学指南》云:“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
”早期的序除叙写作的原由外,往往还包括其内容、体例和目次。
但有的也具有较强的记述性或议论性,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云:“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如汉•刘向的《战国策序》、宋•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议论性很强;而宋•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夹叙夹议,兼有浓厚的抒情。
关于《指南录后序》所抒发的情感,我们都非常清楚,就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痛”。
但在这“痛”背后的高尚气节,集中体现在“义”字上,作者云:“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爷,亦义也。
”最后是却深藏在文天祥随身携带的衣服中,作为他至死不渝的见证。
《衣带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尧“义”的内涵义字繁体作義,《说文解字》释云:“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我”是指自己;“羊”在古代是美与善的象征。
指南录后序教案 (2)
![指南录后序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88c8ba3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a.png)
指南录后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指南录》的作者、背景及内容;2.分析和解读《指南录》后序的意义与思想;3.掌握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文档的基本语法和技巧;4.锻炼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指南录》概述•作者背景介绍•作品背景介绍: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等•作品内容简介:主要章节和主题思想2. 后序的意义与思想•后序的作者简介:考察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后序内容解读:主旨思想、观点论述、作品评价等•后序的影响与价值:让学生思考后序对于《指南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和价值意义3. Markdown文本格式基础•Markdown简介及其优势与特点•基本语法规则:标题、列表、段落、链接、图片等•常用编辑器和工具介绍:Typora、Github等4. 练习与实践•学生利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自我介绍•学生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读书笔记或感悟心得•学生编写Markdown文本格式的简历或文章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激发对《指南录》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步:讲解《指南录》概述•使用多媒体展示《指南录》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分析和解读《指南录》的主要章节和思想内容第三步:分析后序的意义与思想•介绍后序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解读后序的主旨和观点论述•讨论后序对于《指南录》的影响和价值第四步:教授Markdown文本格式基础•介绍Markdown的概念、优势和特点•详细讲解Markdown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常用标记•演示使用Markdown编辑器进行文本编辑和预览第五步:练习与实践•引导学生应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自我介绍•指导学生使用Markdown编写读书笔记或感悟心得•引导学生使用Markdown编写简历或文章第六步:总结与展望•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展望学生在Markdown文本格式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四、教学评价•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学生对Markdown文本格式应用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了解《指南录》这一重要的文学作品,还能掌握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文档的基本技巧。
语文教案《指南录后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指南录后序》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def89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4.png)
语文教案《指南录后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学生能够领会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指南录后序》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深入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及其背景。
教师提问:“指南录”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分析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指南录后序》。
2. 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深入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文天祥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精神和价值观。
《指南录后序》教案解读
![《指南录后序》教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3d0529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8.png)
《指南录后序》教案解读《指南录后序》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的一部话本小说,很多人都熟悉这部作品,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更加了解吴敬梓的思想。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指南录后序》,探究吴敬梓对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见解。
一、社会方面在社会方面,吴敬梓的思想比较保守,他认为社会应该秉持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
他在文中多次强调“恭、敬、廉、耻”等观念,反对人们的恶习和邪念。
比如他在书中写到:“人之有恶习者,出于无恭敬心。
欺上瞒下,多以能说巧语者为之”,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言行举止的重视。
吴敬梓反对以利益为导向的人际关系,更加倡导以“诚信”为基础的交友。
二、家庭方面在家庭方面,吴敬梓强调人的本分,崇尚爱情和家庭生活。
他认为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有和睦的关系、诚实的行为、正直的思想等特点。
他在文中鼓励夫妻彼此尊重、孝敬父母、关注子女教育。
关于婚姻,吴敬梓则主张以爱情和道德为基础,反对盲目且非理性的婚姻选择。
三、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吴敬梓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人格,倡导以诚信、勤奋、执着为核心的教育。
他强调教育的意义在于“启发人的思想,塑造骄人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依据人的天性和兴趣,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吴敬梓反对一味的应试教育,批判那些过于机械化、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
四、思想方面在思想方面,吴敬梓的思想开放、深刻、独特。
他兼攻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探讨了很多深刻的问题。
比如他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先贤的言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
《指南录后序》是一部思想丰富、内涵深刻的小说,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故事情节的娓娓道来,更在于它所提出的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见解。
吴敬梓的思想影响了以后的很多文人墨客,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以及未来提供了很多启示。
第三十四课 《指南录》后序
![第三十四课 《指南录》后序](https://img.taocdn.com/s3/m/eeb2829e25c52cc58ad6bec3.png)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教学目标】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以及写法。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及“为……所”被动句式。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4、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记叙和说明两大部分的关系。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教学难点】1、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出现了许多状元。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忘。
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史书。
当他从容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你知其人吗?能吟其诗吗?吟其诗,还须读其文。
前人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
一起品读集中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奇文——《〈指南录〉后序》。
二、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
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21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或抒情,或叙事,艺术地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
他的那些表现“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5b399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4.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指南录》后序,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指南录》后序2.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3. 讨论文中的重要问题和现象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重要问题和现象,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反思: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阅读和内容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和总结反思,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指南录》后序2. 多媒体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3.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用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小组合作: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指南录》后序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复杂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指南录后序》教案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指南录后序》教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85da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0.png)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学生的成长等等。
因此,通过对这篇文章进行教材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开阔学生们的思维。
一、教育的现状在《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中,郑板桥指出了中国教育现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教育的僵化、教育者普遍缺乏创造性、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等等。
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了解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了解并尊重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还要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比较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文化传承《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中也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
郑板桥提醒读者,现在的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学习、阅读相关的文化作品。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来源,它包含了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智慧和知识,也是我们走向未来需要的一种文化基础。
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三、学生的成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成长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中,郑板桥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素质,比如勤奋努力、谦虚孝顺、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等。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自己。
而其中最基础的素质必须打牢,这些包括:做事认真、学习刻苦、团结协作等。
只有这些素质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得以快速而稳健的前进。
四、结语《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和学习,可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而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e1ff7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4.png)
《指南录后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指南录后序》;(3)能够分析、解读《指南录后序》的文言文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指南录后序》的思想内容;(2)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指南录后序》;(2)理解《指南录后序》的文言文表达技巧;(3)深入解读《指南录后序》的思想内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2)句子结构分析;(3)作者观点的提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指南录后序》,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3)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掌握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指南录后序》的思想内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提炼作者观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指南录后序》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指南录后序》中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指南录后序》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及思想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指南录后序》;2. 完成《指南录后序》的翻译练习;3. 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指南录后序》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指南录后序》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指南录后序》中文言文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4. 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及观点的表达能力。
课文《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课文《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5f5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1.png)
课文《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3)课文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课文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指南录后序》。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
3. 写一篇关于《指南录后序》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在读后感写作中的思路、表达和情感,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难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丁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
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吉■文学习的要求: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
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
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丁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
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
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从疏通文意的角度出发,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现象也许会更容易一些。
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文言现象的复习和巩固的过程。
本课记叙中夹杂抒情、议论。
文天祥在叙述自己南逃途中的经历时,乂不忘抒发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这种精神,进行兴趣的触发,不仅取决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还是良好学习方法、习惯最好表现和必然结果。
通过教学,在提高他们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用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实践,这无疑为今后在文言学习中掌握科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丁以上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目标设定1. 通过预习诵读,借助工具书尝试口译,做到基本通顺。
2. 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为……所”被动句。
3.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基丁以上几点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做两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1— 4段。
通过预习诵读解决字音,借助学案,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序”的文体知识。
解决这部分的文言现象,重点语句的翻译,然后梳理每段的大意,整理情节,初次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5-8段。
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学案,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天祥忠贞爱国的崇高精神。
学习作者文中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虽历九死一生,仍坚强不屈,欠志不渝。
因此把作者在与元军坚强不屈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理解当作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这符合语文教学中要实行德育教育的原则。
二、说教法1. 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让这门艺术顺利实施,其主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及教学过程出现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理措施。
因此,教师应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选用与本文思想情感一致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在学生展示朗读完成后,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提前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这届丁启发式教学,符合教育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2. 反复诵读,以读促写,想象教学带动自主学习,进行知能转化训练。
第二课时重在讲释后四段及对全文的总结。
第二课时需要学生首先快速回忆全文,而朗读能加深认识,并使学生具有想象的空间,因此,首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可以让学生对文天祥南逃时"死"的经历进行想象,并口头表达出来。
然后水到渠成地体会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巨大作用和魅力。
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文天祥作出公允的评价,也可借鉴为议论文写作的证据。
以上仅是阅读这类文章方法的一种,更主要的是把它转化成能力--进行知转化的训练。
这样的学习也可延伸到课外,如可找出相应的类似例子进行课外训练,且可通过训练反馈调整下堂课的教学。
这些都符合《大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 利用教具辅助教法如课文朗读带、电脑课件、《指南录后序》作者行程图等。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乂可通过直接的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符合教育学中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说学法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其掌握一般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实行略读T细读T精读,学会设疑,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讨论,逐步释疑,加深理解,并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过零丁洋”导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宵导入设计意图:文天祥是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
而《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宵” 乂是对他爱国精神的完美的讼释。
所以通过这样的导入,想让学生通过对这篇序文的学习,来更加了解文天祥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
且以这样的精神力量来导入课文,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环节一:复习文天祥相关文学知识,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序”这一文体。
接着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音、断句等问题(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错误,教师适当点拨)此程序依据:反复诵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学生想象空间,同时乂是语感积累的过程,有助丁能力的培养。
环节二: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再次诵读前四段,梳理文章大意,借助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
(先学生自主,然后小组讨论,再板展成果,学生质疑,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中对前四段的理解,思考问题导学中的三个相关问题,体会作者在艰难境遇中仍心系祖国,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
(小组讨论为主,采取口头展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总结本节课内容)预设问题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针对第1段内容设定,主要突出文天祥出使北营的背景和动机)预设问题二:文天祥出使北营达到预期目标了吗?他碰到了什么情况?他是怎样做的?(针对第2-3段内容设定,突出文天祥在元营的斗争以及被驱诣北)预设问题三:北行路上逃脱的文天祥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界?请结合本段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进行分析。
(针对第4段内容设定,突出他在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可操作的原因:本文虽有个别段落不易理解,但是课下注释却比较全,学生借助课下注解,以及前面三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自主完成。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出示课件,复习前四段相关知识)此程序依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这一习惯复合大纲要求。
二、第二课时目标完成环节一:全班齐读,再次回忆全文。
环节二: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梳理文章5-8段大意,借助学案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
(先学生自主,然后小组讨论,再板展成果,学生质疑,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中对5-8段的理解,思考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中的相关问题,体会作者虽历九死一生,仍坚强不屈,欠志不渝的精神。
(小组讨论为主,采取口头展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总结全文)预设问题一:在现下流行的谍战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死很容易,但活着才是最难的”。
本段中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乂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
请结合以下角度分析。
①从本段文字的结构②从“死”的词性③从“死”的危险来源④ 从“死”的方式(针对第5段内容设定,主要是通过对这22个死字的分析,了解作者痈定思痈,借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预设问题二:第六段中,作者自言“在患难中,问以诗记所遭”是为了“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请结合第七段,联系前文,谈谈你对作者“志”的理解。
(针对第7段一个“志”字设定,但是却需要联系全文中能反映作者“志”的方面)问题探究: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宵” 一句,历来为后人称颂。
但是《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自言“分当引决”而乂“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你如何看待文天祥两种不同的态度与选择?(从导入入手,到全文结束的分析思考,注重学生对全文的回忆和思考)可操作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前四段的基础上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式,所以第二课时应该会比第一课时更顺利,且本部分内容课下注释比较全,通过注释以及工具书或是小组的讨论,学生能自主完成学案内容。
总结全文作者通过叙述《指南录》诗集的成书经过,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巨大毅力。
作者的悲剧遭遇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购追捕,乂有来自内部的误解和中伤。
因此,这非同寻常的九死一生的经历,越发昭示出他信念的崇高和毅力的非凡。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