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行为的分类及间接言语行为

合集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言语行为的分类和举例

言语行为的分类和举例

言语行为有哪些类型?
1、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说出了这句话并表达了这句话的意义。

2、言外行为: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通过说这句话提出了请求。

3、言后行为: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提出请求后取得的效果或得到的回应。

这三个概念属于语言哲学学说言语行为理论的范畴,由英国奥斯丁提出。

他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认为,任何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都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的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扩展资料:
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认为,人类说出的所有话语都是利用语言做事情,即“说某事即是做某事,或通过说某事来做某事”。

如说“天在下雨”是实施了一个判断的行为,说“请递给我那本书”是实施了一个请求的行为,说“明天我一定回家”是实施了一个许诺的行为,说“现在开会了”是宣布了一件事情发生,如此等等,都是用语言做事,都是一个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追随者塞尔也对言语行为理论做过如下的阐发:“作出一个陈述,也和作出一种许诺、打赌、警告等等一样,都是完成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任何话语都是由一个或更多个以言行事的行为组成的。

”塞尔和奥斯汀一样,都强调“以言行事”是一切话语普遍具有的共同特性。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他明确指出,他虽然有时使用语言学哲学,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

2021年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2)

2021年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2)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2)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二)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习惯上分为两类,即规约性(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出一般性推测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主要是出于对听话人的礼貌。

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形式。

也就是说,规约性言语行为是己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其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听者只要稍作推导便可得知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例如:A)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B) Could you pass me the pen?C) 1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turn off the light.D) 1’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上述表达“请求”的例句在日常交际中非常常见。

听者可以非常容易解说话者间接表达的意义,即“请求”自己去做某事。

而这类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交际过程中基本不会造成交际失误。

然而,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说话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

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并非常常使用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上的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差甚远。

例如:'lhe bell is ringing. Students in class A are talkingwhen the teacher es in.Teacher: 'i here is much noise here.Students: Yes, there is.Teacher: Would you he a little more quiet?Students: All right, sir. (stop talking)在此例句中,教师首先是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意欲让学生安静下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着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 1962)。

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以及其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中叶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系统回顾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从奥斯汀的初始构想到塞尔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大分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本文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由其学生塞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不仅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询问、建议、警告等。

这种通过语言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本身,即字面上的语言行为,如陈述、疑问、感叹等。

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者通过言语所实施的行为,如请求、命令、道歉等,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部分。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对听者、说话者或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如信息的传递、行为的改变、关系的建立或破裂等。

言语行为理论还提出了“合适条件”和“真诚条件”两个重要概念。

合适条件指的是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条件,如请求行为的合适条件包括请求者具有请求的权利,被请求者有能力执行请求等。

真诚条件则是指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心理条件,如承诺行为的真诚条件包括说话者真心愿意遵守承诺等。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论文摘要:介绍奥斯汀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基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和塞尔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其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后,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并在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研究核心理论的地位已经牢固确立,任何属于语用范畴的研究都毫不例外以“言必行”的语言哲学思想为基础。

一、语言哲学基础西方语言哲学是西方哲学两次转向的结果.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体现了语言哲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语言研究来澄清由于滥用语言而造成的哲学问题.通过对语词意义的研究反推出人的理性和哲思。

Austin和Searle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他们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最初不是用于语用学,而是为哲学研究目的服务。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受规则控制的行为,语言研究应属为行为科学。

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是被完成了的言语行为,而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

Seade认为,研究语词的意义在原则上和研究言语行为没有区别,它们是同一种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讲话就是做事”,人们讲一句话就是在执行某种言语行为,如陈述、命令、提问等,这些言语行为遵守一定的规则,而且正是这些规则使得言语行为成为可能。

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这类语言运用的规则.二、Austin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

Austin是英国剑桥大学哲学教授,20世纪50―60年代。

他在一系列的演讲与论文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

其主要著作有《如何以言行事》《哲学论文集》等。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子:叙述句和施为句(或施事句),他认为叙述句是用来说明、报告或描写事物的句子,这类句子有真假值,如“中国在亚洲”、“天在下雨”等等;陈述句是典型的叙述句,我们可以通过评判句子的真假值来判断句子是否是叙述句,从而纠正句子的描写性谬误。

言语行为分类及其语义表现式

言语行为分类及其语义表现式

言语行为分类及其语义表现式言语行为分类及其语义表现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行为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它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来分析。

根据语言功能,言语行为可以分为接受性言语行为和产出性言语行为。

根据活动性,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主动性言语行为和被动性言语行为。

根据承诺性,言语行为可以分为承诺性言语行为和非承诺性言语行为。

本文将针对这三类分类,对言语行为进行具体阐述,并提出对应的语义表现式。

一、接受性言语行为接受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接受另一方的言语信息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回应信息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嗯"、"哦"、"是吗"、"原来如此"等。

二、产出性言语行为产出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发出信息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提出问题、传递信息、表达意愿、传递情绪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你好"、"我明白"、"我有一个想法"、"我感到很难过"等。

三、主动性言语行为主动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发出信息并带有一定意图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问候、邀请、道歉、道谢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你好"、"我邀请你去吃饭"、"对不起"、"多谢"等。

四、被动性言语行为被动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遵循他人意图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应答问候、响应邀请、接受道歉、回应感谢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你好"、"当然"、"不用道歉"、"不客气"等。

五、承诺性言语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承诺或者保证他人意图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承诺帮助、保证实现目标等。

浅议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议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议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论文关键词:施为句陈述句言外行为言语行为的分类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本文回顾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涵盖了奥斯汀的施为句和陈述句理论,塞尔对奥斯汀言外行为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分类的修正与发展,以及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施为句与陈述句奥斯汀的研究属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哲学派,认为人们日常用的自然语言是很完善的,通过对日常语言的仔细分析,可以解释许多概念模糊的语言现象。

与执着于传统哲学中真假值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不同,奥斯汀认为很多句子抛开真假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

奥斯汀通过对施为句的研究,拉开了反对传统哲学的帷幕。

奥斯汀对施为句的研究是从“许诺”开始的。

他注意到,当人们说“I promise”的时候,虽然和其他的说话行为一样,发出声音并使听话者听懂了意思,但实际上完成了另一个动作一“许诺”。

他把‘`I promise”以及类似的词语归人“程式用语”的范畴m。

比如,当一个未婚男子与一个未婚女人在一起,在没有违反任何禁忌的情况下,面对神甫说出“Ido"时,这对男女就结成了夫妇;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说“I give",你就把这东西给了别人;当你掌握权力的时候,你说“I order",你就发布了一个命令。

在1955年,奥斯汀受邀到哈佛做讲座时,用“施为句”这个概念取代了“程式用语”,并提出了其对立体一一“陈述句”。

他这样概括施为句:它们不“描述”或“报道”或断言任何东西,不存在真假;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或实施了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日。

他列举了三个施为句的例子:(1)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2)I give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3)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那些起“描述”、“报道”或断言作用的,有真假值的句子为陈述句。

论言语行为的分类及间接言语行为

论言语行为的分类及间接言语行为

简·奥斯汀(1962)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被看作是迄今为止对言语分析影响深远的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所说的话就意味着在做事情。

其中,言外之意(Perlocut ionary act)被称为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内容之一。

继奥斯汀之后,塞尔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即阐述性言语行为,指令性言语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表达性言语行为以及宣告性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关系。

1 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1.1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这种言语行为表达了发话人的判断,陈述事实或得出总结。

它不仅能使发话人的话语适应于外部世界,而且可将发话人的话语用不同的方法兑现为真实的情况,从而表达他的一种信念或心态,即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或看法。

例如:a.It was a beautiful girl.b.John didn’t like music.1.2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发话人会使用这种言语行为去促使听话人做某件事情。

它可以表达出发话人真实所想,可以是命令,请求、乞求、建议等。

在这种言语行为下,发话人试图通过听话人使外部世界更好地适应于他所表达的话语,表达出使听话人具体去做某事的主观愿望。

例如:a.Give me a glass of milk.b.Could you help me, please?1.3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这种言语行为表达对未来的事情或活动做出承诺。

它可以表达出发话人的真实目的,可以是承诺,威胁,拒绝,发誓等,它由发话人自己发出信息,试图通过所说的话语使外部世界适应于自己的言语。

例如:a.I’ll be come back soon.c.We will not go with you.1.4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这种言语行为表达对当时言语环境的态度,即发话人的心理反应。

它可以通过兴奋、痛苦、喜好、憎恶的形式表现出来。

言语行为的名词解释

言语行为的名词解释

言语行为的名词解释言语行为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口头表达观点、意见、想法、感情和需求等,以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本文将尝试对言语行为进行深入的解释和探讨,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多样性。

一、言语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言语行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口头语言的使用、语音的产生和理解,以及言语交流的各种活动。

它不仅帮助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还有助于表达我们的个人观点和主张。

言语行为还涉及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构建认同等重要方面。

言语行为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理解的桥梁。

我们通过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并与他人建立共享的意义和经验。

其次,言语行为有助于人们建立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

通过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

最后,言语行为还是社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分享文化、传承智慧、共建社会价值观。

二、言语行为的分类和特点言语行为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在此,我们将其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以口头语言直接表达思想、意图或需求的言语行为。

它包括陈述、询问、命令、请求、承诺等基本形式。

直接言语行为通常明确、直接,能够快速传递信息和达到目的。

但它也可能带有直接性过强的问题,给接收者造成压力或疑惑。

间接言语行为则较为复杂,需要依赖上下文、语境和非言语的线索来理解其含义和意图。

例如,使用隐喻、暗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通过言外之意传递信息。

间接言语行为在社交互动中起到调节关系、化解冲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依赖于语境和非言语线索,可能存在理解错误的风险。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言语行为,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言语行为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不同的文化和社交环境会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方式和含义产生影响。

其次,言语行为是双向的。

在交流中,我们不仅要表达,还要倾听和解码他人的言语行为。

再次,言语行为是动态的。

英语教学中的言语行为与间接言语行为

英语教学中的言语行为与间接言语行为

摘要我国英语教学历来把重心放在语言结构等语法层面,没有关注语用层面。

其实,英语教学应当以“有效运用”为目的,语用是值得研究的。

在语用学中,语言不是独立的存在,它有其特有的功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说话者执行动作。

这就涉及“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笔者简单介绍了这两大理论,并浅析了它们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这两大理论帮助教师调整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英语教学调整Speech A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in English Teaching// Yang XiaoAbstract Traditionally,domestic English teaching lays emphasis on grammar such as language structure instead of language use. Actually,English teaching should take"effective use"as main teaching objective.In other words,language use or pragmatics is worth studying.In pragmatics,language cannot exist on its own.It has distinctive function,that is,that language is able to be used by speakers to perform actions,directly or indirectly,which is re-lated to"Speech Act Theory"and"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se two theories briefly,analyzes their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aims to discuss how to use these theories to help teachers to adjust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students'all-round capabilities.Key words Speech Act Theory;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English teaching;adjustment1言语行为理论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1.1言语行为理论概述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在做什么”。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 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此理论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上世纪s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pr(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

他于19ss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s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

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在((论言有所为》书中,austin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performatives)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consta-lives)。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amanenglishteacher.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英语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

austin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authentic)或“不真实”(inauthentic)“使用得当”(in-yoked)或“使用不得当”(misinvoked)来衡量(张莉,xx)如:ideclaretheceremonyopen.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可根据其实现过程、意图等多种因素,被细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

从广义上看,言语行为主要分为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两大类。

直接言语行为意指使用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选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明示其意图与目的,言语表层含义与实际行为意愿相吻合的情况。

譬如,使用命令句表达请求、使用祈使句表达命令等,都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更侧重于语言的字面含义,意图明显,易于理解。

与此相反,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言语使用者以不直接的、非明示的方式表达其意向,言语表层含义与实际行为意愿有所出入。

例如,“你能帮我开开窗吗?”这句话,在字面上是向对方询问能力,但实质上是一个请求行为,期望对方能把窗户打开。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因文化、习俗、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会优先选择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以追求礼貌、避免冲突。

进一步来看,根据胡壮麟的分类标准,言语行为可分为五类,即陈述型、指令型、承诺型、表述型、表达型。

陈述型言语行为主要用于表达事实或真实情况,承诺型言语行为表达的是说话者的未来行为,指令型言语行为则用于表达对听话者的要求或期待,表述型言语行为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和观察,最后,表达型言语行为则主要用于体现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或态度。

这种分类方式旨在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功能,知晓在何处、何时、如何运用某种类型的言语行为,能有效提升人际交流的效率和和谐度。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2)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2)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2)三、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奥斯汀的分类,把言外行为分为“新五类”:1)断言类和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作出一定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作出真假判断。

它的适从方向是说话人的话语符合客观现实,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确信的。

2)指令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使听话人做某事。

它的适从方向是现实发生变化,以使用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和需要;话语的命题内容总是让听话人即将做出某种行动。

3)承诺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

适从方向是让现实发生改变,以适应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怀有意图;话语的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

它没有适从方向,因为说话人在表达这类行为时既不试图改变客观现实以适从说话人的话语,也不希望话语符合客观现实。

不过,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

5)宣告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

它的适从方向是让客观现实符合说话人的话语,同时又让话语适应客观现实,它不需要真诚条件。

说话人可以通过宣告类行为改变有关事物的状况和条件,因而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以言行事行为。

但宣告类行为往往需要考虑一定的语言外因素,即合适条件,比如要宣告某人为公司总裁,我们就要考虑宣告人的特殊地位、权力等因素。

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的言外行为类型。

他的依据是:显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据施为动词来识别;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命令句)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言外之力,即陈述、疑问和命令。

他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字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

舍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者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加上听者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断能力,说者与听者所交流的要比说者实际说出的多。

searle的言语行为五大类举例的公共标语

searle的言语行为五大类举例的公共标语

searle的言语行为五大类举例的公共标语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把言外行为分为“新五类":1、断言类和阐述类(Assertivesortrepresentativs):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作出一定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作出真假判断。

2、指令类(Diretives):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使听话人做某事。

3、承诺类(Commissives):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

4、表达类(Expressives):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5、宣告类(Declaratives):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

公益广告通过广告传播手段告知一个与全民福利有关的信息,或传达一个助人健康的活动。

或传播一个政令.共识理念以取得全民的认同,或教导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传播的都是围绕社会利益.公众利益的某种观念。

简言之.公益广告推介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意识理念.是以维护社会公众直接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观念。

公益广告的观念性特征决定了为实现其交际意图,公益广告语的设计必须能够唤起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心,使得公众领悟并产生共呜,进而采取积极行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下面以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里的几个重要概念作为切人点来对公益广告语的“以言行事”的功能为例。

1、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2、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3、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

4、健康随烟而逝,病痛伴烟而生。

5、请勿乱扔果皮纸屑。

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

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

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一、言语行为的定义及分类言语行为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表达出某种意义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言语行为主要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种。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用言语直接表达其意图的行为,如“我想喝水”、“我要去看电影”等。

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用言语暗示或者表达其意图,不直接表达其意图的行为。

如“你考试考得不错啊”可能是称赞,也可能是安慰,要根据具体情境而定。

二、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主要涉及到言语行为的五个方面:言语表达的目的、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言语表达的责任、言语表达的基础、言语表达的意义。

1.言语表达的目的言语表达的目的是指说话人在说些什么,目的是什么。

要想正确分析言语表达的目的,需要考虑言语行为的语境和上下文。

比如,说话人说“你觉得这个电影怎么样?”目的是邀请对方进行评价。

而如果说话人说“这个电影怎么样?”目的可能是表达对电影的评价。

在分析言语表达的目的时,要充分考虑到语境和上下文,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2.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言语表达的准确性指说话人使用语言时是否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一个清晰准确的言语行为应该能够让听者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但通常情况下,言语表达不可能完全准确,往往还需要借助上下文进行理解。

比如,“我很高兴”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表达了说话人的感受,但如果上下文是在说一些讽刺或者嘲笑的话时,可能是反话。

3.言语表达的责任言语表达的责任指说话人对自己的表达要负的责任。

言语行为中有些言语可能会伤害到他人,这需要说话人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负责任的把控。

比如,在对他人进行批评时,不应该使用攻击性语言或者带有歧视色彩的语言。

这样的言语行为不仅不符合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4.言语表达的基础言语表达的基础指言语行为的来源和基础。

言语行为的来源可能是个人经验、阅读、学习等,也可能是社会体验、文化习惯等。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主要类型:直陈行为、请求行为、问题行为、反应行为和承诺行为。

直陈行为是最基本的言语行为类型,通常在表述事实,描绘现象,陈述道理,解释原因,表达观点,论证观念等方面广泛应用。

直陈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内容可以被证实或者否证,具有确定的真实性。

请求行为又可以分为建议、请求、命令、请愿和邀请等小类。

这类行为主要功能是期望听众做出某种行动或反应。

与直陈行为不同,请求行为的真实性取决于对方的反应,而不是内容本身。

问题行为主要指提问,包括一般疑问、选择疑问、特指疑问、反诘疑问、设问等种类。

问题行为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特点是直接、明确、简洁。

反应行为主要包括回答、回复、反馈、答应、同意等小类。

反应行为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它始终是对别人的发言或行为的反应,是交际的应答部分。

承诺行为是指说话者对于未来的某种行为或结果做出明确承诺,包括承诺、担保、保证、誓言等小类。

承诺行为的直接作用是提高说话者的可信性和公信力。

这五种主要类型的言语行为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言语行为链。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各类言语行为往往会混合使用,以满足交际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言语行为的分类及间接言语行为
摘要:本文例证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并对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关系做了论述,此外还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言语会话中的使用,旨在使人们对实际的言语行为理论及间接言语行为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运用正确的沟通策略,达到更好的言语交流目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分类形式与功能间接言语行为
简·奥斯汀(1962)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被看作是迄今为止对言语分析影响深远的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所说的话就意味着在做事情。

其中,言外之意(Perlocut ionary act)被称为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内容之一。

继奥斯汀之后,塞尔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即阐述性言语行为,指令性言语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表达性言语行为以及宣告性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关系。

1 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
1.1 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
这种言语行为表达了发话人的判断,陈述事实或得出总结。

它不仅能使发话人的话语适应于外部世界,而且可将发话人的话语用不同的方法兑现为真实的情况,从而表达他的一种信念或心态,即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或看法。

例如:
a.It was a beautiful girl.
b.John didn’t like musi
c.
1.2 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
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发话人会使用这种言语行为去促使听话人做某件事情。

它可以表达出发话人真实所想,可以是命令,请求、乞求、建议等。

在这种言语行为下,发话人试图通过听话人使外部世界更好地适应于他所表达的话语,表达出使听话人具体去做某事的主观愿望。

例如:
a.Give me a glass of milk.
b.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1.3 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
这种言语行为表达对未来的事情或活动做出承诺。

它可以表达出发话人的真实目的,可以是承诺,威胁,拒绝,发誓等,它由发话人自己发出信息,试图通过所说的话语使外部世界适应于自己的言语。

例如:
a.I’ll be come back soon.
c.We will not go with you.
1.4 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
这种言语行为表达对当时言语环境的态度,即发话人的心理反应。

它可以通过兴奋、痛苦、喜好、憎恶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言语
行为只作为发话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表达方式,对言语与外部之间并无明显的适应需求,只是对发话人真实感觉的表达。

例如:
a.I’m sorry to do that.
b.You’re great!
1.5 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ons)
这种言语行为可以通过言语去改变一种情形。

它不表达心理状态或使话语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相反,它是通过宣战、命名、放弃权利等方式,使具有某种大众认知特征的制度、规范等现实状况发生某种变化。

在这种言语行为下,发话人通过言语改变外部世界,因此,为了能够很好地做出宣告,发话人必须在特定的情形下扮演特殊的角色。

例如:
a.Boss:You’re fired.
b.I bequeath my wealth to my daughter.
2 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
2.1 三种句型的形式与功能
赛尔给出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五种具体分类使我们对言语行为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其的另一种划分是建立在结构层面上的。

通过对三种最基本的句型的划分可以得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简单的结构上的区分。

例如:
a.Declarative:You look at the blackboard.(Statement)
b.Interrogative:Do you look at the blackboard? (Question)
c.Imperative:Look at the blackboard (Command request)
以上各例的结构形式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与其相对应的交际功能则分别为叙述、发问、命令。

大家普遍认为,陈述句表达陈述功能,疑问句表达疑问功能,而祈使句则表达命令或请求的功能。

当话语的结构和功能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时,便出现直接言语行为。

然而在实际交流中人们常常不会表现出那种直接的言语行为,例如不用陈述句来陈述事实,而用它表达请求或疑问,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例如:
a.I feel so cold.
b.I hereby tell you about the truth.
在上面的(a)小句中,发话人通过话语或许表达一种抱怨,或许是请求别人给他多加一件衣服,或许是建议到一个暖和的地方,这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当我们向他人做出某种请求时往往会表达得比较委婉,但内心却肯定是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在这一点上,(b)小句和(a)小句的表达功能类似。

再如:Could you help me to turn down the TV?也
有着同样的表达功能。

2.2 间接性言语行为的分类
间接性言语行为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有关听话者能否做某事的话语,例如“Can you give me a favor?” 。

第二类是有关发话者的欲望或愿望的话语,例如“I’d like you don’t to do that.”。

第三类是有关听话人具体做某事的话语,例如“Could you open the box for me?”。

第四类是有关听话人的愿望或意愿去做某事的句子,例如“Do you want to return the money?”。

最后是有关做某事的理由或推理,例如“You should finish your homework on time.”。

在实际使用中,人们为了表达客气的语气,在其使用的言语中会同时包含以上的多种元素。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言语行为的五大分类有了较明确的概念,并且对从英语三大句型中延伸出来的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有了更充分的界定。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会话中,应当在认知言语行为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交际策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言语去做事情。

参考文献
[1]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教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