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翻译是对外交往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媒介。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游离于世界之外,可以不与外界接触。但世界上约有230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千个民族,三四千种语言。世界上约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使用近100种语言,其中,有13种语言使用人数超过5500万。说汉语的人数最多,达12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其次是英语,使用人数约3亿。再次是俄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和法语。这么多国家和民族,说这么多不同的语言,要进行交往谈何容易?当然,有些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相同。如:世界上约有60来个国家和地区讲英语,40多个国家讲法语。语言相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直接进行交流。但语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要进交往、交流,就需借助于翻译。所以,翻译是国际交往的桥梁。
二、翻译工作是外事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技、体育、艺术等各行各业,在科技迅速发展和各国互相依赖程序日益加深的今天,越来越需要进行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需要了解他国的情况,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技术。但这些行业毕竟还可以在本国内部独立存在,自行发展。
对这些行业来说,翻译只在对外交往中起辅助作用。然而,翻译在外交工作方面则不仅仅是起辅助作用。周恩来总理说:“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外交是通过会谈、会议、谈判等方式处理国家关系、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与外国政府官员进行口头或书面对话,是外交的主要手段。如果两国官员语言相通,就可以直接对话。但如果语言不通,则必须经过翻译。所以,翻译在外交工作中起着双向转换语言、消除语言障碍、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是外交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一定意义上说,译员是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的“嘴巴”和“耳朵”。没有嘴巴,说不通;没有耳朵,听不懂。没有翻译,两国领导人无法交谈。用手比划,可以表达简单意向,但不能交换看法、想法。所以,对于不懂外语的领导人来说,翻译是必不可少的。
少了,就办不了外交。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的当天,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作为斯大林的特使抵达中国,苏联汉学家叶夫根尼?柯瓦廖夫一句也译不出来,米高扬很生气,对柯说:“我真想捶你一顿。”幸好,有中国译员在场,给译了下来。否则,即使有再重要的信息,也不能互相通报。有再重要的问题,双方也无法讨论。
翻译水平的高低、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事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外交对话的效果。在我国外交翻译史上,曾经发生过因翻译不出或翻译失误而影响外事的情况。
如50年代初,某国国王逝世,该国外长照会我驻该国大使:“我悲痛地通知阁下……”
我译员错译为:“我荣幸地通知阁下……”而在我方复照时,又将“我沉痛地接到您的通知”,译为“我荣幸得接到通知……”为此,该国向我提出意见。又如1957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中东某国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从北京某大学临时借来一位阿拉伯文教授当译员。译员因一时紧张,听不懂外宾的讲话。外宾改用英文,他也听不懂,翻译不出来,出现冷场。礼宾司同志不得不临时找一位英语翻译上场。如果外宾不懂英语,或现场没有英语翻译,周总理就无法与外宾进行交谈。还比如,几年前我国申办奥运会期间曾接待过一个奥委会代表团。我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向对方详细通报了我方的各种有利条件以及准备工作后说:“现在,有戏没戏就看你们了。”有同志把“戏”译为“show”,这句话就成了:Whether there is a show or not is up to you.显然把“戏”直译了。“戏”在这里的实际含义是,“申办是否成功,取决于奥委会了”。可见,翻译水平的高低确实直接影响到外交工作的效果。
在外交谈判等正式外交活动中,国家领导人使用本国语言讲话,通过翻译进行交流和沟通,是国际社会公认和普遍的做法。即使有些外语讲得很好的国家领导人,在私下交
谈时可能使用外语,但在会谈、会见或在宴会、招待会等正式场合上发表讲话时,一般使用本国语言。这首先是为了保持国家的尊严和体面。例如,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并联合蒋介石政权搞“美蒋共同防守”台湾等,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于1950年8月正式向联合国提出“美国侵略台湾案”,而美国则提出了“中共侵略朝鲜案”的反提案。11月,伍修权大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并作了长篇演说。
随后,台湾代表用英语作了发言。他的话音刚落,伍修就举手要求发言,对他的论点一一进行了批驳,然后提出:“诸位先生,我怀疑这个发言的人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用。”这使得那位代表非常尴尬。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台湾代表不用汉语用英语,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一例子从反面说明外交场合用本国语言的重要性。其次,对于绝大多数领导人来说,母语好于外语。用本国语言讲话,不仅容易准确表达,
1翻译史教学的必要性:
翻译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习翻译史可以了解翻译活动起初的必要性和成因;2了解翻译在我国的发展史和译学流派的演变史,有助于梳理译学理论的框架和思辨思路;3了解我国译介学的目的:文化交流或经济交流。
4翻译史成为译学建设的一门课程,翻译只有实践,理论被语言学左右,所以
独立为一门科学就要追踪溯源。
5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是现代翻译学的3大支柱。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符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An Shigao prince)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