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

合集下载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北中医轮值周作品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是一代医学大家,伤寒论泰斗和宗师刘渡舟教授。

医学大家、泰斗和宗师都是一个称谓而已,我在此专门罗列一起,不是为了吹捧自己老师,而是想要大家知道,什么人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称谓。

我列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我的恩师。

仁爱敦厚随导师侍诊时,老师已七十四岁,每周两个上午,每上午80个号。

看到外地来的病人久等掛不上号,要求加号时,老师从没拒过,总想着病人早一天吃上药,早点返家,可以节省在外住宿费用。

老师身体有些胖,肚子较大,人称刘渡老,可能有些玩笑之意,老师应着,大家这么叫着,确是真真切切的充满了敬意和爱戴!不解之缘师生缘是一种天生缘,不解之缘。

老师到河南中医给78级毕业生讲座,我抢到头排座。

老人不拿讲稿,声音洪亮,老师会讲课,天生慈眉善目,坐在那里象一个活佛说法事,娓娓道来。

两个小时下来后,同学们都围着老师要签名,我却坐在那里象被点穴,同窗拿到老师签名后,高兴地让我看,催我快去!我说我不去让老师签名,我要考这个老人的研究生。

翌年,我竟如愿赴京。

复试时是差额复试,三个人取俩。

按照顺序,我是最后一个复试者,应该很紧张的,等我坐到老师对面,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彻底放松,非常流利的回答所有问题。

复试结束后,我直接问老师我中不中?老师更直接地说"中,报道时把胡子刮了"!搞得在场的研究生办公室崔洪博主任莫明其妙,冲着刘老直摇头。

博大胸襟师兄们都有点怕老师,我爱吾师,吾敬吾师,但一点不怕。

老师出去开会或讲课,总要我们师兄弟们代门诊,多是两个学生一起。

有时我与姜师兄一块去。

姜师兄是至性忠厚之人,我很佩服。

一般我们就是将老师的方再操一遍,开上三天药,等老师回来。

我不行,忍不住想改老师的方,老师的方真疗效很好,我的意思是不是能够更好!记得当时有一例马尾神经瘤术后,下背部疼痛,双腿无力的女病人,她是林业部的一个在职高官,有两个护卫随侍,三诊过后(两个星期时间)病人情况有好转,但仍有疼痛和双腿无力,需要双拐行走。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9条

【每⽇⼀诵】伤寒论第29条第29条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者,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成⽆⼰《注解伤寒论》脉浮,⾃汗出,⼩便数⽽恶寒者,阳⽓不⾜也。

⼼烦、脚挛急者,阴⽓不⾜也。

阴阳⾎⽓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损阳⽓,故为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烦燥吐逆者,先作⽢草⼲姜汤,复其阳⽓,得厥愈⾜温,乃与芍药⽢草汤,益其阴⾎,则脚胫得伸。

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汤微溏,以和其胃。

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荣⽓微者,加烧针则⾎不流⾏,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脉浮,⾃汗出,中风证也;⼩便数,⼼烦,⾥⽆热之虚烦也。

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汤,以温经⽌汗。

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误也。

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

咽⼲者,阴因汗竭也;烦燥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草⼲姜汤与之,以缓其阴,⽽复其阳。

若厥愈⾜温,则是阳已复,宜更作芍药⽢草汤与之,以调其阴,⽽和其阳,则脚即伸也。

若胃不和⽽谵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汤,令其微溏,胃和⾃可愈也。

若重发汗者,谓不⽌误服桂枝汤,⽽更误服⿇黄汤也。

或复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证具。

则⼜⾮⽢草⼲姜汤所能治,故⼜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程应旄⽈:脉浮⾃汗,虽似桂枝证,⽽头项不痛,知阳神⾃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知阴邪更袭于下焦。

阳虚阴盛,⽽⾥⽓上逆,故有⼼烦证,⾥阴攻及表阳,差讹只在「烦」字上。

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可见阴证不必真直中也,治之⼀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桂枝症,⽽形似桂枝症,碔砆类⽟,⼤宜着眼。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 方剂组成:苍术、白术、羌活、独活 、生地、知母、黄柏、当归、白芍、 牛膝、炙甘草、木通、防己、木瓜、 槟榔。
• 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 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拈痛汤。
• 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 、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 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 葛根。
• 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 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 又兼有阳明肺热之象。此病得 于惊恐之际,而时发癫痫,又 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
• 处方:柴胡10克,龙骨10克,牡犡10克, 生姜10克,黄芩10克,桂枝6克,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铅丹4克(布包),茯苓10克, 大枣6枚。服一剂,谵语不发,胸胁满去, 精神好转。
• 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 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 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 甘汤。
• 方剂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 甘草。
• 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 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 汤。
•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 炙甘草、牡蛎、天花粉。
• 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者,用 甘露消毒丹。若患者发热困倦,胸闷 腹胀,肢酸,舌上白苔满布,则更加 确切。
• 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 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 似有似无。
• 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 拟排脓汤 (甘草,桔梗,生姜,大 枣) 、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 惬意;
• 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 妥;
• 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 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 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 曰:始终无汗。
• 辨证: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 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 涎沫也。《伤寒论》于378条有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茱萸汤主之”是矣。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刘渡舟《伤寒论.》教学片(1-29集34讲) 劉渡舟_伤寒论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2
劉渡舟_伤寒论03
劉渡舟_伤寒论04
劉渡舟_伤寒论05
劉渡舟_伤寒论06
劉渡舟_伤寒论07
劉渡舟_伤寒论08
劉渡舟_伤寒论09
劉渡舟_伤寒论10
劉渡舟_伤寒论11
劉渡舟_伤寒论12
劉渡舟_伤寒论13
劉渡舟_伤寒论14-1
劉渡舟_伤寒论14-2
劉渡舟_伤寒论15
劉渡舟_伤寒论16-1
劉渡舟_伤寒论16-2
劉渡舟_伤寒论17
劉渡舟_伤寒论18
劉渡舟_伤寒论19
劉渡舟_伤寒论20
劉渡舟_伤寒论21-1 劉渡舟_伤寒论21-2 劉渡舟_伤寒论22-1 劉渡舟_伤寒论22-2 劉渡舟_伤寒论23 劉渡舟_伤寒论24 劉渡舟_伤寒论25 劉渡舟_伤寒论26 劉渡舟_伤寒论27 劉渡舟_伤寒论28 劉渡舟_伤寒论29。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3条

【每⽇⼀诵】伤寒论第113条第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弱,弱者必渴,被⽕者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形作伤寒,谓头痛⾝热也。

脉不弦紧,则⽆伤寒表脉也。

经⽈∶诸弱发热,则脉弱为⾥热,故云弱者必渴。

若被⽕⽓,两热相合,搏于胃中。

胃中躁烦,必发谵语。

脉弱发热者,得脉浮,为邪⽓还表,当汗出⽽解矣。

清·吴谦《医宗⾦鉴》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义不属,且论中并⽆此说。

形作伤寒者,⾔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

但其脉不弦紧⽽数,数者热也。

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证也;沉数热在⾥,阳明证也。

数脉为热,热⼊阳明,故必⼝渴。

若被⽕劫,其热更甚,故必分谵语。

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别焉。

若脉浮数,发热,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青龙汤。

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承⽓汤。

若脉数⽆表⾥证,惟发热⽽渴谵语者,不可汗下,宜⽩虎汤、黄连解毒汤,清之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形作伤寒,见恶寒、体痛、厥逆,脉当弦紧⽽反浮弱,其本虚可知。

此东垣所云劳倦内伤症也。

夫脉弱者,阴不⾜。

阳⽓陷于阴分必渴,渴者,液虚故也。

若以恶寒⽽⽤⽕攻,津液亡必胃实⽽谵语。

然脉虽弱⽽发热,⾝痛不休,宜消息和解其外,谅⾮⿇黄所宜,必桂枝汤,啜热稀粥,汗出则愈矣。

此为夹虚伤寒之症。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此申明上章之义。

前章发热恶寒,发热多⽽恶寒少,是形作伤寒也。

伤寒脉当弦紧,乃脉微⽽恶寒,微即弱之变⽂。

共脉不弦紧⽽弱,必缘⾎虚,⾎虚脉弱者,必渴。

若被⽕熏,愈烁其⾎,不⽌渴也,必作谵语。

脉弱是以发热偏多,脉法:诸弱发热是也。

发热是营⽓之虚,⽽恶寒是卫⽓亦虚也,故上章谓之阴阳俱虚。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诵】伤寒论第39条第38条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此伤寒见风脉也。

伤寒者⾝疼,此以风胜,故⾝不疼;中风者⾝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医统本作“久”)厥吐利,⽆少阴⾥证者,为风寒外甚也。

与⼤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脉也。

伤寒当⾝疼,今⾝不疼,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证也。

⾝轻,邪在阳也;⾝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重⽽有时轻也。

若但欲寐,⾝重⽆轻时,是少阴证也。

今⽆但欲寐,⾝虽重,乍有轻时,则⾮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

脉虽浮缓,证则⽆汗,属实邪也,故亦以⼤青龙汤发之。

前条以脉微汗出⽰禁,此条以⽆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也。

此⼆条,承上篇⾸条、次条,中篇⾸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

后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条⽽⾔也。

⽅有执⽈:⼤青龙汤,⼀则⽈主之,⼀则⽈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也。

喻昌⽈:⽆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

⾔但⾝重⽽⽆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兼风因可审,所以⼒驱其在表之风寒⽽⽆疑也。

若脉微弱,⾝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细玩⼆条⽂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疑矣。

⼜当辨⽆少阴证相杂,则⽤青龙,万举万当矣。

故脉见微弱,即不可⽤⼤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

⽅⽒注:泥“弱”字牵⼊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

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其在阴虚之⼈,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肾藏者有之。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著录王庆国李宇航陈萌整理螽斯振羽校排前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

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

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

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

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

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

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精彩摘录
“《伤寒论》不单是治外感的一张良方,更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大法。” 在刘先生的解读中,我们明白到,《伤寒论》不仅仅是治疗感冒、发烧等疾 病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体阴阳平衡调整的宝典。通过学习与实践《伤寒论》 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精彩摘录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作者都给 出了该章的重点内容总结,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该章的核心知识点。书中这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六经’是人体生命的六个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六个阶段。理解并掌握 这六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便有了方向。”
精彩摘录
刘先生对“六经”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将“六经”视 为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深入理解这六个阶段, 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内容非常详尽。除了对《伤寒论》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外,还 对每个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还引用了 大量的临床案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这种详 尽的目录内容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一步深化 对《伤寒论》的理解。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在中医的世界中,书籍如同明灯,指引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的理论与技 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 启迪性的一本。这本书汇聚了刘渡舟先生的毕生心血,将《伤寒论》的奥妙以最 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让我们一 同领略刘先生的智慧与见解。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免费完整版)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免费完整版)

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伤寒论)--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

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

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

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9条

【每⽇⼀诵】伤寒论第249条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内经》⽈∶诸胀腹⼤,皆属于热。

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胃也,与调胃承⽓汤下其胃热。

清·吴谦《医宗⾦鉴》【注】伤寒吐后,胸不胀满⽽腹胀满者,是表邪已尽,胃中壅热故也。

宜与调胃承⽓汤,下其热⽽和之。

以⽆痛,故不⽤⼤⼩承⽓也。

【集注】程知⽈:⾔吐后腹胀满宜调胃也。

热在上焦则吐,吐后腹胀满,则邪不在胸,其为⾥实可知。

然胀满⽽不痛,⾃不宜⽤急下之法,但与调胃承⽓,和其胃热可⽿!『内经』云:诸胀腹⼤,皆属于热也。

程应旄⽈:吐伤津液,燥⽓不能下达,遂成⼟郁,是以腹胀满,⽤调胃承⽓,⼀夺其郁可⽿!【⽅解】⽅名调胃承⽓者,有调和承顺胃⽓之义,⾮若⼤⼩承⽓专攻下也。

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淫于内,治以苦寒。

君⼤黄之苦寒,⾂芒硝之咸寒,⼆味并举,攻热泻⽕之⼒备矣。

恐其速下,故佐⽢草之缓;⼜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和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妄吐⽽亡津液,以致胃实⽽腹胀,吐后上焦虚可知。

腹虽胀满,病在胃⽽不在胸,当和胃⽓,⽽枳、朴⾮其任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太阳将传阳明,必上湿⽽下燥,中⽓不通。

上焦⽔液,蒸化⽽成痰涎,胃底胆汁不能相容,乃上逆⽽为吐。

吐后腹胀满者,湿去⽽燥实未减也。

故亦宜调胃承⽓以下之。

设肠胃初⽆宿垢,则上膈阳⽓既通,中⽓⾃能下达,不当见胀满之证矣。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本条同第248/250/251条同讲。

第248第251条论述调胃承⽓汤和⼩承⽓汤的使⽤与辨证要点。

对⼩承⽓汤来说,我们前边总共讲了3条。

第⼀个是阳明病出汗、腹⼤满不通者,要⽤⼩承⽓汤。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著录王庆国李宇航陈萌整理螽斯振羽校排前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

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

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

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

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

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

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0条

【每⽇⼀诵】伤寒论第110条第110条太阳病⼆⽇,反躁,凡熨其背⽽⼤汗出。

⼤热⼊胃,胃中⽔竭,躁烦,必发谵语,⼗余⽇,振栗⾃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便不得,反呕,欲失溲,⾜下恶风,⼤便硬,⼩便当数,⽽反不数及不多。

⼤便已,头卓然⽽痛,其⼈⾜⼼必热,⾕⽓下流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则邪在表,不当发躁,⽽反躁者,热⽓⾏于⾥也。

反熨其背⽽发汗,⼤汗出,则胃中⼲燥,⽕热⼊胃,胃中燥热,躁烦⽽谵语,⾄⼗余⽇,振栗、⾃下利者,⽕邪势微,阴⽓复⽣,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

⽕邪去,⼤汗出,则愈。

若从腰以下不得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便不得,热⽓上逆⽽反呕也。

欲失溲、⾜下恶风者,⽓不得通于下⽽虚也。

津液偏渗,令⼤便硬者,⼩便当数。

经⽈∶⼩便数者,⼤便必硬也。

此以⽕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便不数及不多也。

若⽕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便得润,因⾃⼤便也。

便已,头卓然⽽痛者,先⼤便硬,则阳⽓不得下通,既得⼤便,则阳⽓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痛。

⾕⽓者,阳⽓也。

先阳⽓不通于下之时,⾜下恶风,今阳⽓得下,故⾜⼼热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中风、伤寒,⼆⽇不躁,今反躁者,是不得汗出⽽躁,⼤青龙汤证也。

不以青龙汤发汗,反以⽕劫熨背,逼汗⼤出,⽕邪⼊胃,胃热⽔竭,则烦躁谵语所必发也。

⼗有余⽇,邪正相持,持久必争,争必振栗作解,然解⾮汗出及下利,邪⽆从解也。

若⾃下利,此为欲从⾥解也;若⾃汗出,此为欲从表解也。

今⼗余⽇不⾃下利,⽽有欲⼩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者,是⾥不解也;不⾃汗出,⽽下⾝⽆汗,⾜下恶风者,是表不解也。

⾥不解者,⼤便必硬,⼩便当数⽽反不数,则知⽔留胃中,久必肠润,其久积之⼤便⾃应多下⽽解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刘渡舟脉学讲话

刘渡舟脉学讲话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3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述实7481

3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述实7481

3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述实748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古籍整理研究档,中央卫生部于1982年制定《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医古籍整理规划会议”,经专家讨论,确定十一部中医古籍作为卫生部重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

这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中藏经》、《太素》。

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主编是:1 《素问校注》:天津中医药大学郭霭春教授;2 《灵枢经校注》:辽宁中医研究院史常永教授;3 《难经校注》:上海中医药大学凌耀星教授;4 《神农本草经辑校》: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教授;5 《伤寒论校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教授刘渡舟教授;6 《金匮要略校注》: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教授;7 《甲乙经校注》: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灿玾教授;8 《脉经校注》:广州中医药大学沈炎南教授;9 《诸病源候论校注》: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教授;10 《中藏经校注》:湖南中医药研究院李聪甫教授;11 《太素校注》:成都中医药大学郭子光教授;本文称刘渡舟主编的宋本《伤寒论校注》为“刘渡舟本”。

《灵枢经校注》未完成。

北宋校正医书局未加校正,留下遗憾。

历史似在循环。

笔者是《伤寒论校注》副主编,并且是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审稿委员,对此次大规模整理古典医籍了解较多,尤其对《伤寒论校注》前前后后许多事情较为熟悉,谨将本人了解的《伤寒论校注》有关事宜记录在下面。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作为今后回顾新中国关于《伤寒论》文献研究以及新中国整理中医古籍的成就,下面所引资料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8年2月10日《伤寒论》整理研究课题组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和科研处写了一份工作汇报,比较详细地回顾了校注《伤寒论》有关情况。

谨将这份工作汇报全录如下:《伤寒论》整理研究工作汇报院领导、科研处领导:现将刘渡舟教授主持的《伤寒论》整理研究工作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并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一并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

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

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

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

这你就要推理啊。

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

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

这叫常规。

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

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

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

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

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

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

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

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

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

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的,)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

“要见损脉来至”,脉来的很困难了,不是再举头了,跳一下的,“为难治”,这病就不好治了。

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

这就是上次课的基本精神。

要掌握了这一部份内容,要指导我们诊断。

这就是提高了我们的水平。

这里有理论有手法,有判断疾病的方法。

不要因为这么点书,看长了就没意思了,那就错了,我越琢磨越有意思,得琢磨,得体会,才能体会出精神。

下面讲27条,问日: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日:水行乘水,金行乘木,名日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日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日逆;金行乘木,木行乘火,名日顺也。

这一条是论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

用纵横顺逆来测病轻重之理。

纵横顺逆,这四个字。

相乘,就是互相加临了。

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害正气。

水克火,如果无制,就是放纵,因为气在盛了。

横者,乘势妄行,无所忌惮,火行乘水,火是怕水的,但火的势力太大了,不但来克金,反倒来乘水,这就是横。

逆,子乘母;顺,以尊临卑,名正言顺。

这一条,我认为要讲两个问题,脉有相乘,有纵有横。

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讲平脉。

突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平脉。

春弦。

第二个事实是,平人出现了反常的病脉,出现了脉有相乘的病脉。

出现了,按之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是轻是重。

是病脉。

夏天当见洪脉,主于火,上盛下衰,为正常之脉,但反见沉脉,是水脉,是冬天之脉,就是火行乘火,是纵;冬天当见沉脉,而反见洪脉,这就叫火行乘水,火连水都不怕了,就叫横脉。

什么叫顺逆呢?相生就是顺,金水相生,金行乘水。

冬天应该见沉脉,现在见了浮脉了,这就是金行乘水,问题不太大。

逆,秋天当见浮,反倒见沉,水行乘金,是以下犯上,这就是逆。

一个是四时之正脉,一个就是相乘之脉,正常的时候不见正常之脉,就要用五行的方法,跟平脉,互相衡量一下,来推论一下。

推论的意义是什么呢?可以见五脏之气,相互之间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从而我们来理解疾病的轻重顺逆,甚至来理解它的危险。

28条,“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日:“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日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一条是论残害正气的邪气,出现的脉相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病脉,就是这六种。

什么叫残贼呢?残贼就是指伤害正气的邪气,成无已的注很细伤良日残,害良为贼。

这一条的重点内容,病脉较多,张仲景只举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残贼之脉,这六个脉常见。

为什么这六个多见呢?浮主表病,表受邪,脉就浮;沉主里,主里病,里面有病了,就见沉了,邪气入里了,脉才沉;滑生痰,弦主饮,痰饮病临床上很多见,有一个滑、有一人弦,痰饮病很多见,所以才能残害正气;紧主寒实,涩这血虚,是正虚。

这个是临床的总结和归纳,概括为痰饮表里虚实,作为一个医生,你要了解残害正气的邪气,有这六种之脉。

“能为诸脉作病”,怎么理解?脉很多,但是这六种能为诸脉作病也。

浮沉还有间脉,作为主体,同其他的脉结合起来,病就很多了。

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它是残贼之邪,能伤人,伤人了,就能为人体三阳三阴诸脉做病了,这里有脉指的就是经脉了,太阳、少阳之类。

因此,学这条有什么用处呢?什么都得考虑临床意义啊,书要离开临床了就没有意思了。

切脉在平脉法里开头讲,脉有阴阳合为也。

要抓纲,要先分阴阳,来指导我们切脉的方法。

这一条明日残贼,凡是邪气伤人的,反应于脉了,就要抓这六个脉,代表六种不同类型的邪气。

因此在临床,给人切脉的时候,是不是这六个脉啊,同时我们作为医生,脑子里要有六个残贼之脉,临床,这六个脉相当常见,来指导临床。

脉很多,只有这六个脉是残贼之脉。

29条,“问日,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日: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烫手,如食顷,病人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日,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日:何缘作此吐利?答日: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上一节讲残贼,这个讲灾怪,是相互就的。

这一条的重点,就告诉我们医生,发生灾怪之变了,必有所因。

不是凭空而来的。

必有所因,你就得了解这个因,因为什么啊?你心里才能有谱,才能不慌,才能了解情况。

如果不是这样,灾怪来了,发生意义之怪了,你就慌了神了。

所以通过这一条,在治疗当中,发生灾怪了,你当医生的要了解这个原因,不要张皇失措。

这一条有四层意思。

第一,脉得太阳,与证相应,因作汤治。

是第一层意思。

病得的太阳病,是太阳病的脉证,开了发汗解表的药。

第二,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比当从字讲,一送一还,汉朝时是不是代煎啊,这个来回就是一顿饭时间,要不有还有送做什么啊?很可能是医生煎了药,送给病人吃。

病人大吐,下利,腹痛。

医生开的是解表的药,出现的是太阴病证。

医生说,我前来不见此证,现在变异了,这个病在张仲景的时候叫作灾怪。

成无已之注:药证相符而生变异。

这不是误治,不是错治。

这是第三层意思?那什么原因出现此吐利呢?发生灾怪必有所因?可能是旧时服药,现在发作了。

开始曾请了个医生,没告诉给现在这个医生,所以吃了解表的药,现在变成太阴了。

当医生要审时度势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