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第一章第三节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教案

之全学案导学练习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人教)目录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第一节合金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第二节爱护水资源第三节垃圾资源化化学模拟卷(一)化学模拟卷(二)化学模拟卷(三)化学模拟卷(四)化学模拟卷(五)化学模拟卷(六)化学模拟卷(七)化学模拟卷(八)化学模拟卷(九)化学模拟卷(十)附录:附录(一):常见离子的颜色附录(二):常见化合物的特征颜色附录(三):常见物质溶解性表附录(四):常见物质溶解度表附录(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表附录(六):无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附录(七):有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附录(八):参考答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考试要求】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要点梳理】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1.葡萄糖的还原性2.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二、淀粉是如何消化的1.三、纤维素有什么生理功能1.【备战高考】1.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考试要求】1.了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质,了解油脂的结构。

2.了解食用油脂对人体健康的意义,科学地摄取油脂,预防高血脂病。

3.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

【要点梳理】一、油脂的成分1.二、油脂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1.【备战高考】1.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考试要求】1.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特点。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

第3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能通过对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探究,了解电解池的构成、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解反应式。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电解产物的分析,归纳出电极放电规律。

1.电解熔融氯化钠实验电极名称 铁电极石墨电极现象铁片上产生银白色金属石墨片周围有气泡产生 离子移动方向 阳离子(Na +)移向铁电极 阴离子(Cl -)移向石墨电极电极反应式 2Na ++2e -===2Na2Cl --2e -===Cl 2↑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实验结论2NaCl=====通电2Na +Cl 2↑微点拨:电解质的导电过程是被电解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金属导电过程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属于物理变化。

2.基本概念(1)电解: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①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②构成条件:直流电源、固体电极材料以及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并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4)电极反应在电极上进行的半反应,可以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3.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微点拨:(1)放电:离子在电极表面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过程。

(2)水中存在平衡:H 2OH ++OH -,当OH -和H +的浓度改变时,平衡发生移动。

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 (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 )(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 溶液时可以得到Na 和Cl 2。

( ) (3)电解池工作时,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失去电子。

( ) (4)电解池工作时,阳极上的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移向阴极。

( ) (5)电解AgNO 3溶液时,Ag +移向阳极,NO -3移向阴极。

( ) 提示:(1)× 电解池的阳极连接电源的正极。

(整理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整理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高二化学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学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高二化学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学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班级姓名学案编号:4003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编写:贾慧彩 .9.4一、实验目的测定_______反应的反应热。

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二、实验原理在恒压的条件下:反应热|△H| = Q = c m△t中和热的定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_____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成为中和热。

中和热|△H|= Q/n(H2O)三、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间有两个小孔)、________0.50mol/L盐酸、___mol/L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步骤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________________。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小烧杯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____________的目的。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计入下表。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计入下表。

4.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注意不要洒到外面),___________,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_______,记为终止温度,计入下表。

5.重复实验步骤___次。

四、实验分析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泡沫塑料(或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你对该试验有何更好的建议?如果在家中进行呢?2.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搅拌棒?用环形铁搅拌棒行么?3.测过盐酸溶液的温度计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4.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何不是1:1 ?5.酸碱混合时,为何要量筒中的氢氧化钠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慢加入?6.中和热和反应热的区别是什么?7.若该用100ml 0.50mol/L盐酸和100 ml 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的二倍?五、牛刀小试(1)、50mL 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案

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习目标1.通过对电解池构成的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对比四种电解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电解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任务1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电解的概念:将直流电通过熔融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及构成条件(1)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解池构成条件。

①直流电源(电能提供装置)。

②固体电极材料(一般为金属、石墨或某些特殊导电性材料)。

③电解质(熔融或溶液状态)。

④构成闭合回路。

3.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作电解液,用铜管作电极连在电池的正极上,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然后用鳄鱼夹夹住一枚硬币并连接在电池的负极上,然后把硬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段时间取出来,发现硬币变为铜币。

该同学认为这是一个电解装置。

这是否科学呢?我们一起探究。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问题1:直流电源在该装置(电解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直流电源为电解装置提供能量,并强制电子转移以达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目的。

问题2:该装置中硬币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硬币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电子流向该极,所以电极表面的氧化剂(Cu2+)就会在此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所以硬币表面析出Cu变为铜币;硬币是阴极。

问题3:该装置中铜管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铜管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强制移走了该电极的电子,所以该电极(Cu)发生氧化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铜管是阳极。

电解的原理1.(2021·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解装置可实现低电位下高效催化还原C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a极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B.b极的电极反应为Cl--2e-+2OH-ClO-+H2OC.电解过程中Na+从左池移向右池D.外电路上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可催化还原标准状况下CO2气体11.2 L解析:从图示中可以看出,b极上Cl-失去电子生成ClO-,b极为电解池阳极,a极上CO2得到电子生成CO,a极为电解池阴极;与b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正极,与a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负极。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含答案)

1.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及少量的硫,有的还含有微量磷、铁、锌、钼等元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氨基酸(1)结构特点:①官能团:羧基(—COOH)和氨基(—NH2)。

②通式:(2)常见氨基酸:(3)化学性质:①两性:氨基酸含有—NH2和—COOH两种官能团,前者使氨基酸具有碱性,后者使氨基酸具有酸性,因此其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

②缩合反应——肽键的形成:由两个氨基酸分子之间消去水分子发生缩合反应可生成二肽。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消去水分子可形成多肽或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间相互反应,生成的二肽、多肽或蛋白质中含有的酰胺基()结构,称为肽键。

3.蛋白质的结构特点(1)多个氨基酸以肽键结合形成肽链。

(2)一个蛋白质分子中可含一条或多条肽链。

(3)肽链中或肽链间以氢键结合,形成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

从分子结构看,多肽和蛋白质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 000的叫做多肽,而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为蛋白质。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氨基酸缩合水解二肽缩合水解多肽缩合水解蛋白质[跟随名师·解疑难](1)氨基酸分子结构中的—NH2表现为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盐。

如:(2)氨基酸分子结构中的—COOH表现为酸性,能与碱反应生成盐。

如:(3)两分子氨基酸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二肽。

如:[剖析典例·探技法][例1]苯丙氨酸是一种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和其他营养品中获取。

苯丙氨酸的结构简式为:(1)苯丙氨酸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类型有________。

A.取代反应B.加成反应C.酯化反应D.中和反应(2)苯丙氨酸分子中的碱性基团是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

(3)苯丙氨酸分子中的酸性基团是________(填结构简式),苯丙氨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2课时 授课班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2)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3)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难点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核心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必修相关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能作图吗?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复习回忆,总结归纳,分析作图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H 为“-” 为放热反应∆H 为“+”讨论、思考、提问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环节三盖斯定律的应用讲评练习: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

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2983.2 kJ/mol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738.5 kJ/mol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记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难 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 1—36 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引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 化的结果 第一章讨论原子结构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第二章深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章初步学会如何考察晶体的结构,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引入] 原子的概念 [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 [指导阅读] 课本 P4 页 1932 年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并由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修 改: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 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 H、少量的 He 及极少量的 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融合 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 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 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宇宙。 一、原子的诞生 [思考与交流] 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的粒子即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是近代原子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原
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同种原子的质量和性质都
相同。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精品导学案:第1章第3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精品导学案:第1章第3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学案

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烷烃命名的方法及分类。

二、预习内容1、烷烃的命名:烷烃常用的命名法有和。

(1)普通命名法烷烃可以根据分子里所含原子的数目来命名称为“某烷”,碳原子数在以下的,用甲、乙、丙、丁、戊、己、、、、来表示;碳原子数在以上的,就用数字来表示。

例如C5H12叫烷,C17H36叫烷。

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可用“”、“”、“”来区别,这种命名方法叫普通命名法。

只能适用于构造比较简单的烷烃。

(2)系统命名法用统命名法给烷烃命名时注意选取作主链(两链等长时选取含支链),起点离支链最开始编号(主链两端等距离出现不同取代基时,选取一端开始编号)。

相同取代基,支链位置的序号的和要,不同的取代基的写在前面,的写在后面。

请用系统命名法给新戊烷命名,。

2、烃基(1)定义: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烃基一般用“R-”来表示。

若为烷烃,叫做。

如“—CH3”叫基;“—CH2CH3”叫基;“—CH2CH2CH3”叫基“—CH(CH3)2”叫丙基(2)思考:根和基的区别是什么?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1)将含有或的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烯”或“某炔”。

(2)从距离或最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用阿拉伯数字标明或的位置(只需标明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编号较小的数字)。

用“”“”等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

4、苯的同系物的命名写出C8H10 在苯的同系物范围内的同分异构体并命名:名称也叫;名称也叫;名称也叫;名称也叫;[练习1] 写出-OH、-CH3、 OH—的电子式。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

2、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

3、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

学习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学习难点:命名与结构式间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能够反映出分子结构,使我们看到一个不很复杂的名称就能写出它的结构式,或是看到构造式就能叫出它的名称来。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_全册教学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材分析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

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

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

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

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阐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周期性规律、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由来;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 能够根据元素位置预测元素的物理性质。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和基本规律;2. 元素的周期性性质。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2. 学生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物理性质。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15分钟):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包括周期数、族数、周期表中元素符号等内容。

3. 示范分析元素周期性规律(20分钟):通过具体的元素周期表数据演示、图示,让学生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元素周期表中一些元素的性质如何随周期数、族数变化而变化,完成相关练习。

5. 应用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分析和预测不同元素的物理性质。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课堂笔记等);2. 课后作业(相关练习及拓展性思考题);3. 知识理解程度(通过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元素周期表资料及图表;2. 讲义PPT;3. 习题及实验设计。

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不同掌握程度,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元素周期表对化学知识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以上仅为一份教案范本,实际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人教版高中选修一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选修一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选修一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2. 能够根据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预测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物质的结构、性质与分类的关系。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的表征。

教学资源:
1. 实验材料:玻璃棒、试管、盐酸、氢氧化钠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室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关系。

2.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特征。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性质。

2. 观察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特点。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特点,并进行归纳。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延伸:
1. 深入了解不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扩展相关实验内容。

2. 拓展物质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化学相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和实验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选修化学教案

高中选修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新版课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3. 掌握元素符号、化合物式、物质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喷灯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 学习新知(30分钟)(1)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让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规律。

(2)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及区别,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3)引导学生学习元素符号、化合物式、物质分类的方法,进行实例分析和练习。

3. 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分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4. 练习和巩固(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板书设计:化学基本概念1.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元素符号、化合物式、物质分类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及特点。

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亲和力,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拓展化学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教学案 新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教学案  新教案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葡萄糖的还原性、淀粉是如何消化吸收的、、纤维素的水解、用途及生理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①葡萄糖的还原性(银镜反应)和②淀粉的水解,认识葡萄糖的还原性及淀粉的水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规律性认识,再辅以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葡萄糖的还原性、淀粉是如何消化吸收的、、纤维素的水解教学难点:葡萄糖的还原性(银镜反应)教学过程:1.通过学与问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复习糖类的概念及分类,使学生充分认识糖类物质与人类生命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可以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意启发和问题驱动。

3.教学过程中逐步围绕以下内容来落实:(1)葡萄糖的还原性,重点做好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的实验(2)从葡萄糖的结构分析葡萄糖具有还原性的本质原因;(3)结合学生的生物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葡萄糖在体内是怎样提供能量的(4)实验探究淀粉水解的条件和水解产物由于教学内容不多且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4.本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葡萄糖的结构与还原性、淀粉水解的条件和水解产物,教学时建议做如下处理: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教学CH2OH(CHOH)4CHO+2[Ag(NH3)2]OH →2Ag↓+ CH2OH(CHOH)4COONH4+3NH3+H2O CH2OH(CHOH)4CHO+2Cu(OH)2→Cu2O↓+ CH2OH(CHOH)4COOH+2H2O淀粉水解的条件和水解产物的探究:(1)引导学生联系咀嚼含淀粉的食物时会感到有甜味,说明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了水解反应。

高中化学盖斯定律教案

高中化学盖斯定律教案

《盖斯定律》教案内容: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响热的计算》的第一课时--盖斯定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盖斯定律本质,了解其意义;2.掌握盖斯定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恩、爱国和保护环境的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盖斯定律本质;2.掌握盖斯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盖斯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以向火炉里加水燃烧更旺,提出问题引导,层层推进,然后由学生总结出盖斯定律。

老师点评:这个结论早在1836年由俄国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为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盖斯定律。

2.借助生活,深化盖斯定律本质理解我借助生活中登华山有很多条途径,让学生思考在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量是相同的?引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最终学生得出相同的物理量有位移·高度·势能等。

再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登山过程中不变的物理量高度、位移、势能与盖斯定律的本质有那些相同点?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得出他们都与途径无关,从而加深了盖斯定律本质的理解。

3.论证盖斯定律老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在学案上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证明过程,紧接着由学生阐述证明过程,同学点评从而更加完善证明过程。

4. 盖斯定律的应用一种理论的出现将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引领大家寻找的盖斯定律可以解决开篇没法解决的问题。

老师设问引导:利用盖斯定律原理求解上述反响③的焓变,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学生以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组代表进行成果交流:学生找出了两种方法即闭合回路法和代数加减法。

老师已领学生深度思考:代数加减法中,如何确定方程式的加减?老师进行设问引导:(1)计算目标反响的焓变如何选取热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得出:根据目标反响的反响物和生成物在那些热化学方程式出现了,那些热化学方程式就是可用的,从而总结出确定可用热化学方式的规则--目标物,已中找。

高中化学选修课件 :第1章第三节第1课时

高中化学选修课件 :第1章第三节第1课时

【答案】
(1)铜(或Cu) 正(Ag)
AgNO3溶液
(2)正
Ag++e-→Ag
Cu→Cu2++2e-
(3)负(Cu)
【提示】 若左池的CuSO4溶液改换成 AgNO3溶液,电极Cu与AgNO3溶液直接发 生置换反应,外电路上不会得到持续稳定的 电流。
互动探究
若将左池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换成AgNO3溶液, 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燃料电池 能量利用 率高可连 续使用, 污染轻
2.常见电池 (1)锌锰干电池(一次电池) 酸性 碱性 ①组成:分为____锌锰干电池和____锌锰干 锌筒 石墨棒 电池,其正极为______,负极为____,前者 NH4Cl 电解质溶液为______和ZnCl2混合液,后者 电解质为KOH、MnO2。 ②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
【解析】 根据电池反应2Ag+(aq)+ Cu(s)===Cu2+(aq)+2Ag(s)可知,负极反应 为Cu―→Cu2++2e-,正极反应为2Ag++ 2e-―→2Ag,所以负极材料为Cu,正极溶 液为含Ag+的电解质溶液,如AgNO3溶液。 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的电子从负极(Cu)流向 正极(Ag)。
【解析】 (1)、(2)两种情况都具备了形成 原电池的条件,因而灯泡都亮。当电解质为 酸溶液时,Mg比Al活泼,Mg是原电池的负 极,失去电子变为Mg2+;Al是原电池的正 极,电子由Mg片流向Al片。正极上H+得电 子变为H2。当电解质为碱溶液时,Al与碱反 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 3H2↑,而Mg与碱不反应。所以Al是原电池 负极,负极上Al失去电子,电子流向正极; Mg是正极,正极上H+得电子变成H2。
3.可充电电池的反应规律 (1)可充电电池有充电和放电两个过程,放电 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 (2)放电时的负极反应和充电时的阴极反应, 放电时的正极反应和充电时的阳极反应在形 式上可逆。即将正(负)极反应改变方向即得 阳(阴)极反应式。

高中选修一化学教案

高中选修一化学教案

高中选修一化学教案时间:90分钟年级:高中选修一教师:XXX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变化的规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应用化学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2.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

教学准备:1. 讲义、教学课件。

2. 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化学方程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和意义。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2.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规律。

三、实验操作(3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的规律。

四、讨论交流(2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实验规律,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准备第二天的课堂讨论。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相关实验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堂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堂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目标导航]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把握盖斯定律,通过盖斯定律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争辩中的重要作用。

3.学会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一、盖斯定律1.内容不论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填“相同”或“不同”)。

2.特点(1)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2)反应热总值肯定,如下图表示始态到终态的反应热。

则ΔH=ΔH1+ΔH2=ΔH3+ΔH4+ΔH5。

(3)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削减,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意义由于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简洁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

此时假如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4.解题实例ΔH1=ΔH+ΔH2ΔH=ΔH1-ΔH2=-393.5 kJ·mol-1+283.0 kJ·mol-1=-110.5 kJ·mol-1。

(2)“方程式加合”法②变形为CO2(g)===CO(g)+12O2(g)ΔH=+283.0 kJ·mol-1和①相加得C(s)+O2(g)+CO2(g)===CO2(g)+CO(g)+12O2(g)ΔH=-110.5 kJ·mol-1即C(s)+12O2(g)===CO(g)ΔH=-110.5 kJ·mol-1。

二、反应热的计算1.主要依据热化学方程式、键能、盖斯定律及燃烧热等数据。

2.主要方法(1)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的确定值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求反应热,如a A+b B===c C+d DΔHa b c d|ΔH|n(A) n(B) n(C) n(D) |Q|则n(A)a=n(B)b=n(C)c=n(D)d=|Q||ΔH|。

(2)依据盖斯定律: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ΔH相加或相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同时反应热也作相应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第一章第
三节学案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章第三节(1课时)
淄博四中高二化学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

2、会运用盖斯定律求有关的反应热,并进一步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学习重点】盖斯定律及化学反应热计算
【学习导航】
一. 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 1840年,瑞士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不管化学反应是_______完成或__________完成,其反应热是_______的。

也就是说,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_____和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二、盖斯定律的应用
1.【问题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下列两个反应的反应热,哪个容易实现为什么
C(s) + O
2(g) == CO
2
(g) △H
1
2C(s) + O
2(g) == 2CO(g) △H
2
你能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碳燃烧生成CO的反应热吗【实践】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Ⅰ:C(s) + O
2(g) == CO
2
(g) △H
途径Ⅱ:C(s) + H
2O(g) == CO(g) + H
2
(g) △H
1
2CO(g) + O
2(g) == 2CO
2
(g) △H
2
2H
2(g) + O
2
(g) == 2H
2
O(g) △H
3
请写出△H与△H
1、△H
2
、△H
3
之间的关系
〖思考〗具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可用盖斯定律解决【例1】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
3COOH(l)+2O
2
=2CO
2
(g)+2H
2
O △H
1
=-mol
(2)C(s)+O
2(g) =CO
2
(g)ΔH
2
=-393.5 kJ/mol
(3)H
2(g)+1/2O
2
(g)=H
2
O(l)△H
3
=-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
2(g)+O
2
(g) = CH
3
COOH(l)ΔH=
〖归纳〗使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例2】发射“神五”时用肼(N
2H
4
)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NO
2
为氧化剂,
反应生成N
2
和水蒸气。

已知:
N
2(g)+ 2O
2
(g)== 2NO
2
(g)△H = +mol
N
2H
4
(g) + O
2
(g) == N
2
(g)+ 2H
2
O(g)△H = -534kJ/mol。

下列关于肼和NO
2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2N
2H
4
(g)+ 2NO
2
(g)== 3N
2
(g)+ 4H
2
O(l)△H = mol
B、2N
2H
4
(g)+ 2NO
2
(g)== 3N
2
(g)+ 4H
2
O(g)△H = mol
C、 N
2H
4
(g)+ NO
2
(g)== 3/2N
2
(g)+ 2H
2
O(l)△H = mol
D、2N
2H
4
(g)+ 2NO
2
(g)== 3N
2
(g)+ 4H
2
O(g)△H = mol
三、反应热的计算
例3、25℃、101kPa,将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4、乙醇的燃烧热: △H=-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反馈练习】
1、(04全国)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s)+ O
2(g) == CO
2
(g);△H = mol
C(金刚石,s)+ O
2(g) == CO
2
(g);△H = 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2、已知1mol白磷变成1mol红磷放出热量。

下列两个反应:
4P(白磷、s)+ 5O
2(g)== 2P
2
O
5
(s)△H
1
4P(红磷、s)+ 5O
2(g)== 2P
2
O
5
(s)△H
2
则△H
1和△H
2
的关系是()
A △H
1=△H
2
B △H
1
>△H
2
C △H
1<△H
2
D无法确定
3、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s)+3O
2(g)=2Al
2
O
3
(s) △H=·mol-1
4Al(s)+2O
3(g)=2Al
2
O
3
(s) △H= 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
A 等质量的O
2比O
3
能量低,由O
2
变成O
3
为放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
2比O
3
能量低,由O
2
变成O
3
为吸热反应
C O
3比O
2
稳定,由O
2
变成O
3
为放热反应
D O
2比O
3
稳定,由O
2
变成O
3
为吸热反应
4、 C(s)+O
2(g)=CO
2
(g) △H=·mol-1;
2Mg(s)+O
2
(g)=2MgO(s) △H=·mol-1则
2Mg(s)+ CO
2
(g)=2MgO(s) + C(s)的反应热△H为()
A + kJ·mol-1
B + kJ·mol-1
C kJ·mol-1
D kJ·mol-1
5、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
2(g) + 1/2O
2
(g) == H
2
O(g) △H = mol
C(s)+O
2(g)=CO
2
(g) △H=mol
C(s) + H
2O(g) == CO(g) + H
2
(g) △H = +131kJ/mol
写出碳燃烧生成CO和CO燃烧生成CO
2
的热化学方程式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
2O
3
(s)+3CO(g)=2Fe(s)+3CO
2
(g) △H=-25kJ·mol-1
(2)3Fe
2O
3
(s)+CO(g)=2Fe
3
O
4
(s)+ CO
2
(g) △H=-47kJ·mol-1
(3)Fe
3O
4
(s)+CO(g)= 3FeO(s)+ CO
2
(g) △H=+19kJ·mol-1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
2
的热化学方程式
7、(1)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放热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若1g水蒸汽转化成液态水放热,则反应
H
2(g)+1/2O
2
(g)=H
2
O(l)的ΔH= kJ/mol.
(3)氢气的燃烧热为
8、将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
2H
6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
态水,放出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又已知:H2O(g)=H
2
O(l);△H2=-mol,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参考答案:
【学习导航】
例1.— kJ/mol 例2. D 例的答案见课本
【反馈练习】
1. A
2. C
3. B D
4. C
5. 2C(s) + O
2
(g) == 2CO(g) △H= kJ/mol
CO(g) +1/2 O
2(g) == CO
2
(g) △H= kJ/mol
6. FeO(s) +CO(g) =Fe(s) + CO
2
(g) △H=--11 kJ/mol
7.(1) H
2(g)+1/2O
2
(g)=H
2
O(g)△H=-mol
(2)-mol
8. B
2H
6
(g) + 3O
2
(g) ==B
2
O
3
(s) + 3 H
2
O(l)△H=-2165kJ/mol
k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