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义的异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 样,但含义迥异,即同字异词。本来是不 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 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在阅读文 献时一定要注意。
•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 麻韵 》:“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 手”说明“划”的另一写法为“找”)《字汇· 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 “找”义为“寻找”。 • 绸——古代是“缠绕”之义。 “绸,缚束 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 义为紧密缠绕。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 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1、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古今汉语在字义上具有一定
的继承性。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
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
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
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
义基本未变。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 川、风、雨、雷、电。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 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 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 万。
3、古今意义有同有异 古今字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字义 对比中最常见的情况。“同”,指古今 字义有联系、有继承;“异”,指古今 字义有发展、有变化。学习古汉语词汇, 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古今字义 之间的差别,特别是细微的差别。
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义侧重于积极提倡,即“鼓 励”、“勉励”,如《左传· 成公二年》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 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今义则侧重于消极阻止,即 “规劝”、“劝告”、“劝解”。
如:
孝廉:汉时官制。 桌:宋朝时才产生。 近年产生的新词 :电脑、光缆、克隆、 非典、拼车、团购
3、字义的发展变化
严格说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不断 深化,所有的字义古今都有差异,比如以最简 单的“人”为例,古今所指虽然相同,但是古 代人所理解的“人”跟我们今天观念中的“人” 肯定会有不同,又如古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 一些词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坐”, 古代是指双膝着席,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而现 在是双脚垂地,臀部着物。我们所讲的字义的 变化,一般不包括这种概念上的差别。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 “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 点变化。例如,“人”的字义,古人和今人 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 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 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 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 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 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 汇的古今字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 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基本词汇里的字词数量不多,却是汉语 词汇的基本部分。正是这类字词,同发展缓慢 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语言的稳固性。
古今字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字义范围、
字义感情色彩、字义程度轻重等。
(一)字义范围不同 字义范围主要指字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 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
古今字义的关系图(一)
古
今
右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
右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 系,字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 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 义。
•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 《说文》:“完,全也。” 成语“完璧归 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 是“完了”、“终结”之义。
•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 《汉书· 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 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 义素一
义素二
蔬菜
今义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打盹。《说 文· 目部》:“坐寐也。”《史记· 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 听。” 释义为“睡觉”,是错误的:一是情 理不通,君臣相见,无睡觉之理。二是词语搭 配不当,岂能时时睡觉。他不是笼统地说秦孝 公不愿听商鞅的话,而是说秦孝公不时地打瞌 睡。用了“时时睡”,指一阵阵地打瞌睡。
1、旧词消亡
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与之密切联系的 一些词也就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如: 《左传· 昭公三年》有一段记载奴隶社会中把 人分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 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 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由于奴隶 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舆、隶、僚、仆、 台”等表示各种奴隶等级的词也就随之而消 亡了。
2、新词产生
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与 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 反映最为敏感,因此词汇的发展变化比起语音、 语法也最快。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 学、习俗等等的不断变化,人类思维的深化, 新思维、新概念也大量地产生出来,这些都要 求语言能够满足新的交际需要,因而也就推动 了新词的大量产生。
【基本理论】 古今字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字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字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字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一、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在讲古今字义的异同之前,首先应该 明确,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合。词汇是 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是由众多的词构成 的,自古至今,词汇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着的。汉语的字词也一样,这种发展 变化包括三个方面:
• 暂——古今均有“时间短”之义。但古义 还表“突然”、“仓猝”,《史记· 李将军 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暂 腾”是“突然(一下子)腾跃起来”的意义。 此义现代已无。 • 信——古代指“信使”、“使者”,即传 递信息(含书信)的专人。如《世说新语· 雅 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 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句中“信”指 使者,“书”指“信”带来的书信。现代 则指“书信”。
• 给——古今皆有“以物与人”之义。但古义是 “供给”、“供应”、“使……足”,即把物 质生活数据给予需要的人使用,如《战国策· 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义则是一般的“给予”。
• 再——古今均有“第二次”之义。但古义只表 “第二次”或“两次”,如《左传· 僖公五年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庄公十 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义 则是“再来一次”之义,表示动作反复进行, 可指“第二次”,也可指“第三次”、“第四 次”等。
又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读者和 一位文学史专家讨论问题,《尔雅》说 “凫,雁丑也”,他理解为凫是一种丑 陋的雁,这就完全错了。字义搞不清楚, 讨论也就失去了前提。“丑”在古代作 “类”讲,雁丑,就是雁的一类。在现 代动物学里,雁属鸭科,凫是野鸭,可 见古人把凫和雁堪称同类是有科学根据 的。
三、古今字义发展变化的类型
《史记· 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 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 均为“坐寐”义。古之“睡觉”作“寐”作 “寝”。《论语》:“宰予昼寝。” 后来 “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
“睡”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义素一
义素二
今义 打盹
字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字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
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 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①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 江水》: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 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 宜沈。” ②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 颜色、色彩。 ③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 江水》: “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 ④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 海外北经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今泛指多条河流。
古 今
古今字义的关系图(二)
今
古
右图表示今义包含古义,即今义扩 大。
古
今
该图表示古义包含今义,即今义缩 小。
古
右图古今意义不在同一个意义范 围,表示字义转移。
今
1、字义范围扩大(简称字义扩大)
字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 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 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 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 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 字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 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 组成部分。)
其他睡觉形式
打盹
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 者吃的)干粮。《庄子· 逍遥游》:“适莽苍 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注为:“居 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 后汉书· 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这里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能做种粮的 “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 也是干湿生熟均可。
㸬(两岁牛)、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在以畜牧业生活为主的社会里,这些词都 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人们对牲畜的重视和认 识。但当社会发展到以农耕为主的时代,这些 专门的词汇,就逐渐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因而这些词汇以后就很少再用了。再如一些反 映古代酷刑的词:劓:割去鼻子;黥:在脸上 刺字,并加墨于其上,又叫墨刑;膑:剔去膝 盖骨(孙膑),这些词语也随着旧制度的消亡 而消亡了。
•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 · 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句中 “抢”为“突过”义。《战国策· 魏策四》: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 “抢”是“抢夺”义。 •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 “叔,拾也。”《诗经· 豳风· 七月》:“九 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古今字义有同有异的情况十分复杂,字义 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 古今字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 防止以今义去解古义。
敌——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 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 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 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 “敌国”理解为敌对的国家,这就完全错了。
由以上三点可知,我们讲古今字
义的异同,只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情
况。我们讲的字义异同,是指同一个
词,它所指的意义古代和现在有哪些 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ຫໍສະໝຸດ Baidu、古今字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又是有继承性 的。反映就在字义上,古今字义既有相同的 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继承的一面,也 有发展的一面。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 点,是字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 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字义演变的知识。 全面考核古今字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 发现,古今字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 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说 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 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 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 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 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 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字义有继 承性的一面。
就古代汉语的学习来说,基本词汇 一般不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困难。但是, 即使是这部分词,我们也要留心学习和 比较,不能认为好懂而轻易放过。比如 “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 “我去北京”,北京是我将要到的地方, 而古代则正好相反,“孔子去鲁”,鲁 是孔子将要离开的地方。
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 艹部》:
“菜草之可食者。”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
蛋等副食。直到清代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时, 菜才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第 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 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
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粮”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义素一
义素二
今义 干粮
其他各种食物
干粮
④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
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
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
传· 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
而寝处其皮矣。”《礼记· 坊记》郑玄注:
“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