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课程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24be2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8.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
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
情浓酒香,别话依依。
西出阳关。
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b7f4c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d.png)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
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
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878b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72615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dac5f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7.png)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2023最新-《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ae99d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5.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6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嗯,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哎,谁知道今天星期几啊?(今天星期二)这句话如果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看,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有多丰富啊!而像这样丰富的还有我们如宝库般绚烂的古诗词文化呢!那呆会儿,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好吗?好,上课――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板书:唐王维)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晓诗音,明诗意。
1.自由读诗。
下面请你自由的把诗读两遍,注意,读第一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4914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0.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d636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6.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一、引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
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
(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
想不想听王老师读?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
谁来试试?三、悟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
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5、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6、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品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fc3b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7.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五、教学准备课件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谁能用“送”组个词?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
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元二:姓元,排行第二。
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理解“使”:出使。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1f97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6.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
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
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b90e15e45c3b3566ec8b33.png)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重点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
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
有信心吗?(师生对古诗)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领读课题)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
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
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6e6e9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b.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以供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53160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
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
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
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
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692b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⑴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24《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范文3篇
![2024《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17ac2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4.png)
2024《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一、活动内容本次课程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通过诗歌朗诵、背景解析、意境描绘和创意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全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背景解析:介绍王维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3. 意境描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渭城”、“朝雨”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诵《送元二使安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解析和意境描绘,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如“朝雨”、“轻尘”等。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方法1. 诗歌朗诵: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背景解析:教师讲解,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诗歌的创作背景。
3. 意境描绘: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4. 创意写作: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诵: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解析: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提问,共同探讨。
4. 意境描绘: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教师点评。
5.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教师个别指导。
七、课后作业1. 诗歌朗诵:《送元二使安西》熟练朗诵。
2. 创意写作: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
本次课程通过诗歌朗诵、背景解析、意境描绘和创意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学生能够熟练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品3篇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52001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d.png)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
(古琴:阳关三叠)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三、感悟古诗,了解环境: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6e6bd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a.png)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6417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c.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
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a956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5.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1、自学古诗诗意(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3、介绍古诗背景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
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464fd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1.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乐曲,铺垫诗情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
既然喜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首曲子。
播放课件:歌曲《送别》,长亭、古道、夕阳、垂柳等送别场景。
学生欣赏感悟。
)老师:这首歌叫做《送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从曲子中感受到一丝忧愁。
老师:为什么而忧愁啊?学生:因为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所以很忧愁。
学生:还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老师:是啊,送别总是让人不舍,令人心生感慨。
所以古往今来,因为送别,诗人们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老师:比如说,我们前面就刚学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那就是——生齐:《赠汪伦》。
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齐诵全诗老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老师:指名读试题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叫“元二”这样的名字吗?(没有)看来“元二”并非他的本名。
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诗人直呼“元二”。
从这样的称呼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诗人和元二是很要好的朋友。
学生:诗人和他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送元二干什么?学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老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使”。
你怎么知道“使”在这里是“出使”的意思呀?老师:你真会学习。
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看来这个元二还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是带着唐朝的外交使命去出使安西。
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读熟诗文,初解诗意老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谁送别元二吗?生齐:王维。
(师板书:【唐】王维)老师:王维是唐朝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关于王维,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所了解的王维。
(略)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那么大家预习时也读了这首诗了吗?谁来展示展示?(一学生朗读)谁来评一评?(生评价,师强调多音字“舍”的读音)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我读懂了送别时是早上,还在下雨。
老师:你读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
你是从诗中哪儿知道的?学生:我是从“朝雨”知道的。
老师:你很会读书。
这朝雨还——学生: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老师:对呀,“浥轻尘”。
还读懂了什么?学生:我读懂了他们送别的地点是在渭城。
老师:更准确一些,是在渭城的一间——学生:客舍里。
学生:我知道那间客舍旁边还有很多柳树。
老师:哦,你读出了送别的环境,客舍青青——学生:柳色新。
学生:我读懂了王维送别元二时在劝他喝酒。
老师:嗯,知道了送别的人物和情景。
从哪行诗知道的?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老师:因为西出阳关——学生:无故人。
老师:故人就是——学生:老朋友。
老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渭城的一间客舍旁有很多青翠欲滴的柳树。
在客舍里,王维在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老师:“青翠欲滴”,用词真好,说得也好。
大家也像他那样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同桌互说诗意。
老师:了解了诗意,我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我们一起再来齐读这首古诗。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想象诗境,体会情感老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读了。
刚才我们知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的。
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静静地边听边想象,看看你们都能想到哪一些画面?(师诵读全诗)老师:你们眼前一定浮现出了很多画面。
读到一、二行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我仿佛看到早上的时候,刚下过一场小雨,它们在小草上、柳树上挂着,把柳树和小草的灰尘洗净。
老师:说得真美,你看到了“雨”。
(板书:雨)老师刚听你说看到的是小雨,你怎么知道这雨是“小雨”呢?从诗中的哪一个字眼知道的?学生:浥老师: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因为浥在诗中的意思是湿润,说明这雨很小,刚好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老师:一个“浥”字用得多贴切呀!(板书:浥)这雨真是恰到好处。
这样“浥轻尘”的小雨你还想用怎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它?学生:我看见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学生:我看见小雨从天上飘飘洒洒地落下来,很美。
学生:春天的小雨淅沥沥地下着……老师: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悄然落下,真是——润物细无声哪!老师:除了雨,你还看到什么了?学生:我还看到一座客舍,旁边有很多柳树。
老师:你看到了柳。
(板书:柳)孩子们,你们看到的是怎么样的柳树啊?学生:我看见柳树刚刚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学生:我看见柳树姐姐正随风梳理着自己的长发。
学生:我看见了挂在柳树叶子上晶莹的露珠,它正在柳树叶上滑滑梯呢!学生:雨水给柳树洗了一个澡,使柳树显得非常的新搌。
老师:看到这么美的柳树,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生齐: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老师:客舍旁青青的柳树,尤其是经过朝雨的洗礼,更是焕然一新,真是“客舍青青柳色——新”哪!(板书:新)老师:哪位孩子能试着用一段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雨和柳?学生:早晨,绵绵细雨飘落在客舍旁的柳树上,像给柳树洗了个澡。
柳树像婀娜多姿的少女,飘舞着她的长发向我们问好。
学生:……老师:看着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感觉怎么样?心情如何?学生:很愉快。
老师:你能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读这两行诗吗?(学生朗读)学生:我的心情感觉非常舒畅。
老师:那你能带着这样舒畅的心情读这两行诗吗?(学生朗读)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情也很舒畅。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舒畅的感受读这两行诗——(生齐读一、二行诗)老师:春雨霏霏,杨柳依依,多么美不胜收的春景啊!两个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两个都会吟诗作画的好朋友,若是往日,他们会最喜欢在这样美好的春日里干什么?学生:他们会一边饮酒,一边作诗。
老师:饮酒作诗,多惬意呀!他们还会干什么?学生:他们也许会晚上对着月亮边饮酒边吟诗。
老师:嗯,对月抒怀。
学生:他们会画下这春天的美景。
学生:他们会弹琴唱歌,或者下棋。
老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总是那么的舒适惬意,然而此时此刻,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因为什么?学生:两个好朋友要分别了,没有心情欣赏。
(你真会体会诗人的心情)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2、要经过哪?(阳关)阳关在哪?(学生答)过渡:(出示线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
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
你能说一说吗?(指着图说)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无尽的荒漠、戈壁。
而且数百里荒无人烟。
老师:元二此行,前路茫茫,前程漫漫哪作为他最好的朋友,王维,会对他说什么?生1:元二,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
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生2: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来,记住多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个人影都没有,你可要多带些水和干粮去,不要渴了和饿着了。
(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呀!)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边照顾你,你可要注意身体呀!(真会为好朋友着想!)生4:元二,等你回来以后,我们都变老了,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老师:说得真好,此时的王维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担心了。
是呀,安西再也没有这样诗意的雨、这样春意盎然的柳了。
安西有的只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多舍不得眼前的无边春色呀,让我再看一眼吧——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安西有的只是连年征战,烽火硝烟,让我再停留一会吧——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安西有的只是满目苍凉,萧索一片哪,让我再次驻足回望吧——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这满怀的忧虑,满心的不舍,无法言说。
也许只有酒能代表这一切了。
(大屏幕出示三、四行诗)读一读,这句诗中哪一些字眼特别触动你的心?学生:诗中的“劝”特别触动我。
就是元二要走的时候王维再三地劝他喝酒,不舍得他走。
学生:“无故人”。
因为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学生:“更尽”。
希望他再饮完一杯酒,说明他们已经喝了很多杯酒了,还在喝,舍不得分开。
学生:……老师:这一个个字眼背后也藏着一幅动人的画面。
当读到这两行诗时,你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我看到了王维和元二在一起饮酒,王维不停地劝元二再饮一杯酒。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
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
老师:孩子们,在这样的时刻,再多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再说什话也只是徒增伤感而已。
情到深处,无须多言,只有——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情到深处,何须多言,只能——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情到深处,更无须多言,唯有——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这酒中点点滴滴都是情啊!(板书:酒)老师:是啊,朋友,咱们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这阳关你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多少语言都尽在这一杯又一杯酒中了。
(板书:尽)你认为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来!王维,再劝元二喝下这杯依依惜别的酒吧——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来!王维,再劝元二喝下这杯情深意重的酒吧——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音乐起:《阳关三叠》)三、整体感悟,提升情感老师:多么动人的一幕,多么深厚的友谊。
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再次想象王维和元二依依话别的情景。
(生闭眼,边听音乐边想象)老师:请孩子们睁开眼睛。
细雨蒙蒙,杨柳依依,美景虽在,无心赏景,以酒传情,送别故人。
(板书:送别故人)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老师: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
所以在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老师这也收集了两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师生共同诵读)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今天老师整理了这些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