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个人信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

合集下载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解读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解读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解读张玉华温春玲为了打击日益严重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

虽然该修正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会遇到执法上的困难。

本文围绕该规定进行解析。

一、个人信息的界定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我们认为,应当从广义上对其进行界定。

所谓“个人信息”,是指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与公民个人存在关联并可以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

其外延十分广泛,几乎有关个人的一切信息、数据或者情况都可以被认定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一个相对较抽象的概念,但不是所有的可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都由刑法来保护,应从立法本义和法益保护的初衷相对确定由刑法保护的对象。

通常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可以理解为任何生物的、物理的和其他用于识别个人的信息,具体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职业、学历、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血型、医疗记录、书写的签名、电子签名、网上登录的帐号和密码、信用卡号码、账号、护照号码、驾驶证号码、指纹、DNA亲子鉴定结论等。

刑法保护的应该是那些能给他人谋取正当或不正当的利益提供便利且泄露后将给公民本人合法利益带来严重侵害的个人信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保护的犯罪对象主要应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公民个人身份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公民个人的身份证上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泄露往往会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等犯罪带来便利,从而给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是与公民个人财产状况相关的信息,如公民在购买房屋和私家车等財产时,一般都必须在销售单位或者中介机构留下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被相关单位出售或非法提供给单位或个人,导致众多公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甚至遭受重大的财产损失。

三是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如公民个人的医疗记录、DNA亲子鉴定结论等,这些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应当注意的是,《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在条文中明确地限制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罪的对象,[1]对象范围仅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保存、管理的公民个人信息,即利用公权力或提供服务过程中依法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实证分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实证分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实证分析作者:许凤学王雷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20年第02期摘要: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判决来看,存在着不同种类信息之间界限不明,“获利”与“违法所得”表述混乱,以违法所得作为入罪标准容易造成司法不公,量刑畸轻且缓刑适用比例较大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明确各种信息类型的核心要素,二是要规范量刑尺度,三是要强化检察制约。

关键词:个人信息非法获取核心要素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将上述两罪修订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2017 年“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性质和范畴、定罪量刑标准、信息数量证明规则、关联犯罪处理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本文通过对2017年6月1日《解释》施行后中国裁判文书网一审判决为分析样本,探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运行情况。

一、判决书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样态[案例一]张某某利用交警大队辅警的便利,通过公安网获取他人车辆信息7048条,后出售给赵某等人用于查询车辆是否存在抵押、是否属于盗抢车辆以及车辆外观是否变更等。

[案例二]黄某某使用微信将其在网上非法获取的795条公民车辆档案信息出售给李某。

[案例三]王某某利用在交警大队上班之便,使用民警数字证书违规查询他人车辆信息882条,后提供给王某用来查询抵押贷款的车辆有无查封等信息,获利2万余元。

(一)地域特征:发案地区数量差异较大中国裁判文书网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的一审判决共计3159份。

与盗窃、诈骗类等传统犯罪案件不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发案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其中,东部沿海省份数量普遍高于内地,长三角地区案件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二)内容特征:不同种类信息之间界限模糊从案发信息类型上看,主要是公民普通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及电话号码等),其次是行踪轨迹、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四种敏感信息,住宿信息、通信记录、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公民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重要信息相对较少。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适用与反思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适用与反思

网络团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个人信息交流通过网络流转等方式变得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公民个人信息被盗用、滥用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一些不法分子借此非法对他人信息进行收集、买卖,不同程度上侵害了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破坏其应有的生活安宁。

鉴于该类违法行为的高发态势及恶劣影响,《刑法修正案(七)》适时增设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对此问题进行阐释。

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倪某为获取非法利益于2012年10月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名为“××商务信息咨询公司”的调查公司广告页面,主要从事调查婚外情、汽车车主作息、电话机主信息、电话通信记录、公民户籍资料等业务。

发布不久,有网民为“××石头”的人通过该调查公司广告页面上的联系方式,到蚌埠找到倪某要求其查询某138开头和131开头的两个手机号码的详细通话记录,双方约定事成之后由“××石头”付给倪某7000元。

倪某随后又通过他人展开调查,并先后将该号码通话详单共2300余条通过电子邮箱发给“××石头”,“××石头”按约付给倪某7000元。

公安机关在侦查中及时与信息被获取人进行联系,两人均表示其工作生活并未受到影响或干扰。

案件在审查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倪某存在以牟利为目的,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其行为已涉嫌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款规定,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鉴于倪某非法获取他人信息的行为未严重影响被获取人的工作、生活,可以以倪某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因情节轻微做出不起诉决定;另一种意见认为倪某虽然存在非法获取他人信息的客观行为,但我省缺少对“情节严重”的相关规定,据此认定倪某构成犯罪法律依据不足。

二、公民个人信息界定我国目前缺少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对于如何理解公民个人信息,目前尚存争议。

最新民法典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新规

最新民法典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新规

最新民法典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新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日益突出,给个人隐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增设了一系列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规。

本文将就民法典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新规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围个人信息是指与特定个人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财产状况、健康状况等。

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涵盖了自然人的基本信息和特定敏感信息,旨在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个人数据的合法使用。

二、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原则根据最新民法典,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需遵循以下原则:1. 合法性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2. 目的明确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明确具体的合理目的,不得超出必要范围;3. 自愿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经过个人的自愿同意,个人有权选择提供或撤回同意;4. 公正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公正合理,不得偏袒或歧视个别个人或群体;5. 安全性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三、个人信息的保护义务和责任根据最新民法典,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应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信息安全责任: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篡改或损坏;2. 授权责任: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应当明确告知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使用方式等,并经过个人的授权同意;3. 国际数据传输责任:如个人信息需要传输到境外,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应确保境外数据接收方的保护水平不低于国内;4. 不得超范围使用责任: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与收集目的无关的其他用途;5. 合规义务: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接受有关行政或司法机关的监督和检查。

浅谈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责任

浅谈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责任

浅谈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责任摘要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法律责任是指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对个人信息有侵犯行为,依照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我国《民法典》对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作了明确规定。

我国只有在法定条件下才能认定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因此,原则上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侵犯个人信息的权利同样如此。

无论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是我国的立法方面,都存在着关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的构成、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争论。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走进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在享受科技飞快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身边也随时附带者科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个人信息权这在很久之前是很难听到的权益,人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权益并且能用它干什么。

但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每个人都有个人信息的隐私,同时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可以代表我们做各种个样的事情,与之伴随的就是个人信息的盗用、窃取行为不断发生。

在非法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不法分子窃取他人个人信息权益以获得非法利益,很多公民因此遭受损失。

本文以《个人信息保护法》69条为依据,对上述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法律对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法律保护,从而更好地解决此类侵权纠纷。

关键词:个人信息权;侵权;保护(一)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归责原则归责原则就是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即根据法律规定由谁来承担责任。

归咎的事物,即侵权责任的起因,或判决将造成损害归咎于个人的法定理由。

因此,归责事由与损害关系密切,如果无损失,则无责任,而归责事由则是损害承担的主体。

我国民法明确规定归责原则,正确界定侵害与损害、绝对请求权与损害之间的界限。

我国《民法典》对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作了明确规定。

我国只有在法定条件下才能认定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因此,原则上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侵犯个人信息的权利同样如此。

《民法典》出台后,将之前不合理的规定修改为“过失致人民事权利受到损害”和“过失侵害他人民事权利”;同时,修改了侵权责任法中的“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和将其修改为“侵害他人民事权利”。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摘要]《刑法修正案(七)》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了规定,表明了我国在尊重人权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法律条文规定过于简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司法解释,致使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问题,需对其进行完整具体的阐释。

[关键词]个人信息罪;法律适用;问题一名女白领由于丈夫出轨而选择跳楼自杀,她生前记录情感煎熬的博客文章被广泛传播,引发众多网民使用人肉搜索,搜寻与其丈夫王某及其家人有关的任何信息,并逐步演变成对王某进行长时间密集的、指名道姓的谩骂,甚至发生了网民到王某及其父母住所张贴、刷写侮辱性标语等极端行为。

2008年12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这一有着“人肉搜索第一案”之称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定,两家网站侵害了王某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①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罪案件的宣判,标志着肆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不受刑事处罚的时代“终结”,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加大,使法律对其进行更多的保护。

但因《刑法修正案(七)》首次以刑法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尚未有与此相关的判例,理论研究也并不充分,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法律适用方面存在较多分歧与争议,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适用该新罪名值得研究。

一、“个人信息范围”的界定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是入罪底线,明确其内涵是适用本罪名的前提。

对公民个人信息要有统一的认识和把握,笔者认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一)宏观层面的“个人信息”宏观的个人信息即从一般意义上探讨的个人信息,是对个人信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离不开个人隐私和个人资料等相关概念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指纹、婚姻、学历、职业、医疗记录、财务状况等单独或者与其他资料相结合能够将本人识别出来的、表明个人身份的本人不愿为不特定人所获知的个人资料。

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作者:周加海邹涛喻海松(最高人民法院)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7〕10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解释》的公布施行,对于强化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解释》的制定背景与经过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而在各类信息中,个人信息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与之同时,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2009年2月28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刑法修正案(七)》施行以来,各级公检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准确认定事实,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

2009年2月至2015年10月,全国法院新收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988起,审结969起,生效判决人数1415人。

其中,新收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101件,审结98件,生效判决人数142人;新收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887件,审结871件,生效判决人数1273人。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仍处于高发态势,不仅严重危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而且与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存在密切关联,甚至与绑架、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相结合,社会危害日益突出。

为切实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力度,《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作出修改完善:一是扩大犯罪主体的范围,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都构成犯罪;二是明确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从重处罚;三是提升法定刑配置水平,增加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中个人信息的界定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中个人信息的界定
L g l y t m d S cey e a S se An o it
{占 } 轧金 ; I
21年 月 下 [1 8 ( ) 33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中个人信息的界定
韩伊婷
摘 要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刑 法修 正案 ( )草案 )专 门增 加规 定 , 七 ( 》 明确提 出 追究泄 露 、 取 、 要 窃 收买公 民 个人信 息行 为 的
私权 法》 等。

的方式 下 , 进行 列举较 为 合理 。 兴 良教授 指 出:刑法 是不 得 再 陈 “ 已的恶 ”特 别是 针对 刑法 规 定, 该 明确个 人信 息 范围 , , 应 从而 指
导 司法 实践 。
二 刑法 修正案 关千 侵犯 公 民个 人信息 犯罪 分析 ( ) 犯 个人信 息 罪主体 的扩 大 一 侵 刑法修正案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出售、 非法提供公民 个人 信息罪 、 以及 窃取 公 民个人 信息 罪 。其 中明确 规定 , 体 为 主 国家机 关或 者金融 、 电信 、 交通 、 教育 、 医疗等 单位 的工作人 员 , 单 位也可 构成 此罪 。 国家机 关或 者金 融 、 电信 、 通 、 交 教育 、 医疗这 些单 位都是 服 务型 行业 ,并 以 公民 个人信 息 为基 础进 行便 民服 务 , 容易获得 公 民个 人信息 , 国家机 关保存 公 民的个人档 案 、 更 如 金融机构为公民提供个人银行账号及保存、 管理个人财务信息、 电信公 司为公 民提 供 电话 、 动服 务信息 , 移 医疗机 构 , 了解 病人 在
但 是。 对公 民个人信 息 负有保护 义务 的远 不止 国家机关 或者
个人信 息 与隐私 个人信 息和 隐私 是或 具有 交叉 关系 、 互异 、 包含 的两 个 的个人信 息 的情况 下进行 医学 治疗 。 或 或

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

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

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我们知道对于公民的隐私应该要收到法律保护的,如果侵犯他⼈的隐私那么是会收到⼀定的处罚。

那么对于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下⾯就由店铺⼩编为⼤家解释⼀下相关内容,供⼤家参考学习,希望对于⼤家有帮助。

⼀、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般情况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

1、《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信息刑事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法律、⾏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拒不改正,致使⽤户的公民个⼈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刑法第⼆百⼋⼗六条之⼀的规定,以拒不履⾏信息⽹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2、《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百⼋⼗六条之⼀【拒不履⾏信息⽹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络服务提供者不履⾏法律、⾏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致使违法信息⼤量传播的;(⼆)致使⽤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三)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四)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如何界定“公民个⼈信息”范围最⾼法公布的侵犯公民个⼈信息犯罪典型案例中,有⼀起为五⼈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出售个⼈户籍、车辆档案、⼿机定位、个⼈征信、旅馆住宿等各类公民个⼈信息的⼴告,寻找客户并获利,最终被判刑。

实践中对于“公民个⼈信息”的范围尚存争议,这次发布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规定:刑法相关规定中的“公民个⼈信息”,是指以电⼦或者其他⽅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然⼈⾝份或者反映特定⾃然⼈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踪轨迹等。

行业内鬼提供25条“敏感信息”即可入罪

行业内鬼提供25条“敏感信息”即可入罪

“公民个人信息”范围如何界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入罪标准怎么确定?5月9日,两高发布侵犯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明确“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属于公民个人信息,规定内部人员泄露个人信息入罪标准降低一半。

除此之外,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信息安全保护义务导致公民信息泄露后果严重,规定可按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焦点A如何界定“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全面信息此前由于立法上没有明确,关于“个人信息”的内涵存在颇多争议。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发布的司法解释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规定为“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识别信息和活动情况信息。

最高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介绍,“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实践中很多信息虽然不一定是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也会对公民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两高发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案司法解释,卖个人信息获利5000元可判3年行业内鬼提供25条“敏感信息”即可入罪举例说,比如有人利用掌握的轨迹信息,对他人活动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同样也能对个人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很大损害。

“公民个人信息”范围界定存在争议,周汉华认为,此前制定的“网络安全法”,将公民个人信息界定为“能够识别特定个人身份的信息”,范围是比较窄的。

周汉华指出,司法解释在身份信息之外,把活动信息也纳入到了个人信息范围,更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从而打击犯罪。

个人信息范围不拘泥于身份信息,也是国际趋势的体现。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进一步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是个进步,例如增加了“行踪轨迹”。

客观上,有些信息目前可能无法识别到个人,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后仍有可能通过这些信息识别到个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何定罪量刑?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何定罪量刑?

手机定位 、 个人征信 、 旅馆住 宿等各类公 民个人信 息的广告 , 寻找客户并获 利 , 最
终被判刑 。 实践 中对于“ 公 民个人信 息” 的范围 尚存 争议 , 这次 发布 的司法 解释 予 以明
集 的公 民个 人信 息 向他人 提供 的 , 也 属 于“ 提 供公 民个人 信息 ” , 但 是经 过处 理
人 出售或 者提供 公 民个人 信息 , 情节严
重的 , 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 者拘役 , 并 处或者单 处罚金 ; 情节特别严 重的 , 处三 年 以上七年 以下有期徒刑 , 并处罚金 。 对此 , 司法解 释进一 步明确规定 , 向
值得 注 意 的是 , 根 据不 同类 型公 民 个 人信 息的 重要程 度 , 司法解 释设 置 了 不 同 的数量标 准 。对 于行踪 轨迹 信息 、 通 信 内容 、 征信 信息 、 财产信 息 , 非 法 获
犯公 民个 人信 息 的案件 , 我 们都 要追 查 源头 , 深挖行业 内鬼 。 ” 许剑卓说 。
在严 打 “ 内鬼 ” 的 同时 , 司法 解释 还 进一 步 明确 了网络 服务提 供者 的义务 。
根据 司法 解释 规定 , 为合 法经 营 活 动而 非法 购买 、 收受 敏感信 息 以外 的公
码、 行 踪轨 迹等 全面 信 息
最 高法公布 的侵犯公 民个人信 息犯 罪典 型案例 中 , 有 一起 为五人 通过微 信
朋友 圈 , 发布 出售个 人 户籍 、 车辆 档案 、
特 定人 提供 公 民个 人信 息 , 以及通 过信 息网络或者其他 途径发布公 民个人信息
的, 应 当认 定为刑法 规定的“ 提供公 民个 人信息 ” 。未经被 收集者 同意 , 将合法 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实践中常见问题分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实践中常见问题分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实践中常见问题分析作者:吕丛杰(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一、背景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称刑八)关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见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二款: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即量刑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称刑九)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针对该条修改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017年6月1日施行的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属于“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第五条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信息、通信内容、1/ 10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十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二、法律适用及司法解释的效力问题本案罪名的发展历经刑八、刑九及2017年6月司法解释的出台,罪名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演变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1.时间跨越刑八、刑九的犯罪行为应如何规制首先明确,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发生在2015年11月1日之前,且在之后没有再实施犯罪行为的,应当适用刑八关于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的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行为仅发生于2015年11月1日以后的,应当依据刑九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处理。

关于跨越2015、2016年及以后仍继续以购买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应认定为继续犯,同时参考《关于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中第二点明确: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连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连续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别实施的同种类数罪,其中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均没有变化的,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已经变化的,也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但是修订刑法比原刑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和情节较为严格,或者法定刑较重的,在提起公诉时应当提出酌情从轻处理意见。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适用研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适用研究
摘 要 :侵犯公 民个人信 息行 为不仅侵犯 了公 民生活的安宁 ,且对 电信诈骗等犯 罪具有 帮助 作 用。最高人 民法院、最高人 民检 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 民个人信 息刑事案件适 用法律 若干问题 的 解释对 “公 民个人信 息”的范围作 出界 定 ,将识 别性认 定为 “公 民个人信 息” 的核心属性 。该 司 法解释 第五条和 第六条 关于 “情节严 重”的认 定标 准的规 定存 在差异 ,法律工作者在处理具体案 件 时应 当对这一 区别 予以重视 。另外 ,将 筛除重复和不真 实信 息的责任 归于嫌疑人一方 ,存在一 定 的 不 合 理 性 。
题 的解 释 》,该规 定对侵 犯公 民个人 信息罪 的 (九 )》对该条文 进行 了修 改 ,将犯 罪主体改
定罪量 刑 以及相关 法律适用 作 了较 为全面 的规 为一般 主体 ,同时增 加 了 “情 节特别严 重 ”这
定 。该 规定现 已生效施行 ,对于 司法 实践 中涉 一 法定刑 档次 。此 次新 出台的司法解 释 即是将

二、 “公民个人信息’’的具体认定
露 ,保护公 民人 身 、财产 安全和个人 隐私 以及
《最高人 民法 院 、最高人 民检 察院关于办
正 常 的工作 、生活 不受 非法侵 害 和干扰 ” , 理侵犯公 民个 人信息刑 事案件适用 法律若干 问
对 于这一观点 ,笔者是认 同的 。事实上 ,侵犯 题 的解 释 》的一大亮点是 对 “公 民个 人信息 ”
收 稿 日期 :2018—01—24 责 任编 辑 :陈 汇 作 者简 介 :汤 小景 (1994一 ),女 ,江西上饶 人 ,华 东政 法大 学法律 学院20l6级 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
方 向为刑 法学。

关于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

关于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
制 占缸金
◆ 司 法 天 地
2 0 1 4 ・4 ( 上)
关于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
用法律 问题
焦宗莲

李佳 凝 田英君
要 《 刑 法修 正案 七 》 新 增刑 法 第二 百五 十三条之 一 条文 , 对侵 害公 民个人信 息犯 罪进 行 了规 定, 司 法实践 中时该 罪名

部分, 这 就与本 罪产 生 了一 定程 度的 竞合关 系 。 如果行 为人窃
将 公民个 人信 息的 范围 界定 为 “ 公 民的姓 名、 年龄 、 有 效证件 号 取 、 收 买或者 非法提 供 的公 民个 人信 息 中, 既有他 人信用 卡信 息 码、 婚姻 状况 、 工 作单位 、 学历、 履历 、 家庭住 址 、 电话 号码 等 能够 资料, 也有 其他 的个人信 息, 笔者认 为也 属于 想象竞 合犯, 对 此 应 识 别公 民个人 身份或 者涉 及公 民个 人隐私 的信 息、 数 据资料 ” 。 本 次通知 对个 人信息 外延 范 围的界 定, 与 学者建 议稿。 相 比明 当择一 重罪处 罚, 而且 在窃取 、 收买 、 非法 提供信 用卡信 息罪 中还 规定 “ 银行或其 他金 融机 构的工 作人 员利 用职 务上 的便利 ,一般 人格权 范畴 , 虽 然我国现 行
法权 益 , 《 刑法 修正 案七》 中新增刑 法第 二百五 十三 条之一 , 包 括 法律 中还 没有一股人 格权 的规定 , 但 是个人信 息体现 的是一般 人 “ 出售 、 非法提供 公 民信 息罪 ” 和“ 非法 获取 公民个人信 息罪 ” 两 个 格 利益 , 个 人信 息的保护 应该 采取 人格权 保护 模式 , 其 具有主 体 罪名 。 但从 法 律应用 的实 际情况 来看 , 对于 该法 条的具体 适用 还 性 、 可识 别性 、 价值性 的特 征 。 存在 模糊 混乱 的地方 , 需要进 一 步 的分析 明确 。

个人信息处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对象

个人信息处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对象

个人信息处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对象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个人信息的处理与利用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一进程也伴随着个人隐私泄露、滥用和非法交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

因此,保护个人信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个人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

本文旨在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对象,分析该法如何界定个人信息的范围,明确处理个人信息的原则和要求,以及规定个人信息主体的权益和义务。

通过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和制度基础,为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定义和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顾名思义,是一部旨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滥用、保障个人权益的法律。

它详细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传输、公开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构建了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核心目的在于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个人权益。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权益。

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旨在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防止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保障个人的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益。

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旨在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

在保护个人信息的也要兼顾信息的合理流动和利用,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该法在法律框架内,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进行了规范,既保护了个人信息安全,又促进了信息的合理利用。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旨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滥用、保障个人权益的法律,其目的在于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个人信息侵权的法律规定(3篇)

个人信息侵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个人信息侵权事件频发,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个人信息侵权的法律规定。

二、个人信息侵权的概念个人信息侵权,是指未经个人同意,擅自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出售、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擅自收集个人信息:未经个人同意,非法收集、获取个人身份信息、生物识别信息、财产信息、行踪信息等。

2. 擅自使用个人信息:未经个人同意,非法使用、利用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3. 擅自加工个人信息:未经个人同意,非法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汇总等处理。

4. 擅自传输个人信息:未经个人同意,非法将个人信息传输给他人。

5. 擅自出售个人信息:未经个人同意,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给他人。

6. 擅自提供个人信息:未经个人同意,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7. 擅自公开个人信息:未经个人同意,非法公开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三、个人信息侵权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出售、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出售、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

该法对个人信息侵权的概念、法律责任、监管措施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维护人们的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个人信息保护法就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本文中,将介绍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

一、个人信息的定义与范围个人信息指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在网络上公开的信息,也包括在各个领域中收集的信息。

二、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在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一系列的原则和规定,以保障个人隐私的权益。

首先,个人信息的收集必须经过个人的同意,并且要明确告知信息的目的、范围和使用方式。

其次,个人信息的使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超出事先明确的范围和目的。

此外,个人信息的处理必须谨慎,不得泄露、篡改或者滥用。

三、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个人信息的持有者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组织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损毁或者丢失。

其次,个人信息的传输必须采用加密等安全措施,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还规定了个人信息泄露后的责任追究及赔偿机制,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和个人予以严厉处罚。

四、个人信息的跨境传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跨境传输越来越常见。

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对个人信息的跨境传输做出了相应规定。

个人信息的跨境传输必须符合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标准,并且必须经过个人的同意。

同时,个人信息的接收方也要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在跨境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五、个人信息的权利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权利保护措施,包括个人信息的查询、更正、删除等权利。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作者:薛储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摘要: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等犯罪行为入罪,并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对这一最新司法解释,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及我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情节认定;司法解释中图分类号:D92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078-0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给予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公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个人信息,使得某些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向非法机构购买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商业推销,更有不法分子非法收买公民个人信息后进行犯罪活动,由于网络的互通性使得在时下竟衍生为一条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生意链,有专门的非法机构向用户网站支付报酬来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从个人电话号码甚至是更为隐私的住宅地址或是医疗记录均可以成为买卖的标的。

因此,在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统称《解释》),明确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等犯罪行为入罪,并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构成(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体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综合近几年发生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案件看,具体分析如下:1.一般主体。

指社会普通组织或个人不具备直接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能力,而是向相关用户网站支付报酬换取公民个人信息,再进行二次买卖,卖给其他需要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获利的网站或组织及个人。

2.特殊主体。

指相关服务提供者如用户网站直接向其他网站或组织及个人出售自己在提供服务中收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的人或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个人信息在司法
实践中如何界定
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增加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一、个人信息与隐私。

个人信息和隐私是或具有交叉关系、或互异、或包含的两个概念。

隐私是指不被公众所知的,具有私密性。

个人信息则是一个不可能进行周延的概念。

从世界各国立法例来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一致,有的采用“个人资料”,有的采用“个人隐私”。

目前主流的理论和观点认为,只要不是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布,主体在将自己的某种个人信息向特定个人或群体披露后,对其他个人或群体仍然享有隐私权,如果其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公布其个人信息的,仍然构成隐私侵权。

笔者认为应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该信息的主体为自然人;2.该信息与其自然人主体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如关系到个人尊严、个人的社会生存利益;3.该信息具有隐私性;
4.该信息需被除自己之外的单位或个人所掌握。

即在法律的层面上,探讨个人信息与隐私范围的话,应该承认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应该是具有某种程度的隐私性、分别受相关不同阶层的法律的保护。

笔者认为,个人信息应该选择一种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定义。

欧洲多数立法针对个人数据(如欧盟1995年《数据保护指令》规定:
“个人数据是指,与一个身份已被识别或者可被识别的自然人相关的任何信息。

”)其采取的是抽象概括的方式,较为宽泛。

该方法在法律认定时可能造成相当难度,所以在抽象概括的方式下,再进行列举较为合理。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分析。

(一)侵犯个人信息犯罪主体应扩大。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单位也可构成此罪。

上述单位以公民个人信息为基础进行便民服务,更容易获得公民个人信息。

但是,对公民个人信息负有保护义务的远不止这些单位。

近年来,股市、期货、房地产行业、各种服务中介等机构都掌握了相当多的公民个人信息。

笔者认为,对犯罪主体的扩大是必要的选择。

可采取对主体进行抽象性概括,并结合列举的方式;或采取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该罪主体进行不断周延;或取消对主体的界定,借违法性对其范围进行规制等。

对犯罪主体扩大选择范围是困难的,这是由法律的滞后性决定的。

理论界应该研究如何能够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对该主体范围进行扩大。

(二)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犯罪对象。

“个人信息”最基本的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地址、职务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某个人的符号序列。

随之又引申出个人其他信息。

从个人信息的特性上,我们应该理解,由于个人信息存在多样性、不稳定性,故对个人信息进行具体的界定是不可能的。

日本刑法专设侵犯秘密罪一章,包括了开拆书信、泄露秘密、泄
露企业秘密、告诉内容。

其中第三百一十七条:“从事医疗业务、法律业务、会计业务或者其他基于与委托人的信赖关系而知悉他人秘密的业务的人或者其辅助者,或者曾经处于这种地位的人,无正当理由,泄露就其业务所知悉的他人秘密的,处一年以下惩役、禁锢或者二十万以下罚金。

”日本刑法规定的所谓“秘密”,是指不被一般人知晓的非公知的事实。

至于是否必须有作为秘密看待的利益与作为秘密看待的意思,理论上有不同意见。

(1)主观说认为,应当以是否作为本人的秘密看待的意思为判断标准。

(2)客观说认为,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要有作为秘密看待的利益。

(3)折中说认为,既要有作为秘密看待的意思,又要有作为秘密看待的利益。

如果认为本条是要保护个人的私生活的秘密,则主观说基本上是妥当的。

但是,本人的意思没有被明示的,就应该采取客观说。

秘密还必须是业务上所知悉的。

笔者认为,日本对其“秘密”的规定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其主观、客观、折中的学说值得我国借鉴。

但是,由于立法的不同,特别是关于主体规定方式的不同,对其借鉴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不能全盘接收。

日本规定为“就其业务所知悉的他人秘密”,这一规定用语简洁、干练,但如果置于我国刑法的规定之中则有其不妥之处。

首先,“就其业务所知悉的他人秘密”概念不够准确,加之我国众多领域的信息保护规定界限还不清晰,其概念容易导致模棱两可。

其次,我国刑法明确该罪主体为国家机关、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虽然“……等”表述在理解上可认为该主体范围尚未周延,
但是根据刑法罪刑法定的原则,应严格控制其界限。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安县人民检察院)
来源:检察日报韩伊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