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观察受迫振动现象;
2. 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受迫振动是指在一个振动系统中加入外力的情况下,振动系统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振动。

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有关,外力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幅度最大。

实验器材:
1.弹簧振子;
2.外力源;
3.震动台。

实验步骤:
1.将弹簧振子固定在震动台上,并调整弹簧振子的松紧程度,
使其能够产生自由振动。

2.将外力源连接到弹簧振子上,并调节外力源的频率,使其与
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相等。

3.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并记录其振动幅度。

4.逐渐调整外力源的频率,观察和记录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

5.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受迫振动的振幅-频率图。

实验结果:
1.当外力频率等于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时,振动幅度最大。

2.当外力频率与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有一定的偏差时,振动幅
度逐渐减小。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之间存在关系,外力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幅度最大。

2.外力频率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存在偏差时,振动幅度逐渐减小。

3.受迫振动是一种通过外力作用使振动系统发生振动的现象。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受迫振动现象,研究了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振动现象,并且掌握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受迫振动共振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受迫振动的基本原理和共振现象。

2. 通过实验验证受迫振动共振的条件,并观察共振现象。

3. 研究不同频率、阻尼和激励力对受迫振动共振的影响。

4. 掌握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的振动现象。

当外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发生共振现象,此时物体的振幅达到最大值。

实验原理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m\ddot{x} + c\dot{x} + kx = F(t) \]其中,\( m \) 为物体的质量,\( c \) 为阻尼系数,\( k \) 为弹簧劲度系数,\( x \) 为物体的位移,\( F(t) \) 为外力。

当外力为简谐振动时,即 \( F(t) = F_0 \cos(\omega t) \),则运动方程可简化为:\[ m\ddot{x} + c\dot{x} + kx = F_0 \cos(\omega t)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波尔共振仪2. 信号发生器3. 数字示波器4. 阻尼器5. 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 将波尔共振仪的摆轮与阻尼器连接,并调整阻尼器,使摆轮处于自由振动状态。

2. 打开信号发生器,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产生简谐振动信号。

3. 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连接到波尔共振仪的输入端,开始实验。

4. 使用数字示波器观察波尔共振仪的振动信号,记录振幅和频率。

5. 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共振现象,记录共振频率和振幅。

6. 改变阻尼器的阻尼系数,观察阻尼对共振现象的影响。

7. 改变激励力的幅度,观察激励力对共振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当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与波尔共振仪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发生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值。

2. 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加,共振频率逐渐降低,振幅逐渐减小。

3. 随着激励力幅度的增加,共振现象更加明显,振幅达到最大值。

六、实验结论1. 受迫振动共振现象是当外力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用波耳共振仪研究报告受迫振动

用波耳共振仪研究报告受迫振动

实验九用波耳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准备将电器控制箱电源打开预热。

检査静态时摇杆上端、摆轮长凹槽和摆轮光电门位這是否 对齐,光电门I 是否对准角度盘上方圆孔。

用手将摆轮转动1个角度后放手,检查摆轮是否 无明显摩擦,振幅及周期显示是否正常,若摆轮光电门H 位置不当导致摆动或显示不正常, 调节光电门位豊。

按下电源开关,屏幕上出现电器控制箱与电脑主机相连的编号NO. 0000X,过几秒钟后屏 幕上显示如图la “按键说明”字样。

符号“V”为向左移动,为向右移动,"为 向上移动,“▼”向下移动。

2. 选择实验方式:根据是否连接电脑选择联网模式或单机模式,这两种方式下的操作 完全相同。

3・测量系统的固有频率自由振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摆轮的振幅&与系统固有振动周期T 。

的关系。

在图b 状态按确认键,显示图b 所示的实验类型,默认选中项为自由振荡,字体反白为选 中。

再按确认键显示:如图c图1液晶显示的各种状态有机玻璃转盘档光杆置(T 位置,用手转动摆轮160。

左右,放开手后按“▲”或“▼” 键,测量状态由“关"变为“开”,控制箱开始记录实验数据,振幅的有效数值范围为:160。

〜50° (振幅小于160°测量开,小于50°测咼自动关闭)。

测量显示关时,此时数据 已保存。

查询实验数据,可按“V”或键,选中回査.再按确认键如图d 所示,表示第一次 记录的振幅()0二134。

,对应的周期T 二1.442秒,然后按“ ▲”或“ ▼”键查看所有记录 的数据,该数据为每次测量振幅相对应的周期数值,回查完毕,按确认键,返回到图c 状态。

自由振荡完成后,选中返回,按确认键回到前面图b 进行其它实验。

4. 测量阻尼系数B在图b 状态下,按“A”键,选中阻尼振荡,按确认键显示如图e 。

阻尼分三个档次,阻 尼1最小,根据自己实验要求选择阻尼档,例如选择阻尼2档,按确认键显示:如图f 。

受迫振动的研究

受迫振动的研究

受迫振动研究报告1. 实验原理1.1受迫振动本实验中采用的是伯尔共振仪,其外形如图1所示:图1铜质圆形摆轮系统作受迫振动时它受到三种力的作用:蜗卷弹簧B提供的弹性力矩−kθ,轴承、空气和电磁阻尼力矩−b dθdt ,电动机偏心系统经卷簧的外夹持端提供的驱动力矩M=M0cosωt。

根据转动定理,有J d2θdt=−kθ−bdθdt+M0cosωt(1)式中,J为摆轮的转动惯量,M0为驱动力矩的幅值,ω为驱动力矩的角频率,令ω02=kJ,2δ=bJ,m=M0J则式(1)可写为d2θdt +2δdθdt+ω02θ=m cosωt (2)式中δ为阻尼系数,ω0为摆轮系统的固有频率。

在小阻尼(δ2−ω2)条件下,方程(2)的通解为:θ=θa e;δt cos(ω0t+a)+θb cos(ωt+φ)此解为两项之和,由于前一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反映的是一种暂态行为,与驱动力无关。

第二项表示与驱动力同频率且振幅为θb的振动。

可见,虽然刚开始振动比较复杂,但是在不长的时间之后,受迫振动会到达一种稳定的状态,称为一种简谐振动。

公式为:θ=θb cos (ωt +φ) (3)振幅θb 和初相位φ(φ为受迫振动的角位移与驱动力矩之间的相位差)既与振动系统的性质与阻尼情况有关,也与驱动力的频率ω和力矩的幅度M 0有关,而与振动的初始条件无关(初始条件只是影响达到稳定状态所用的时间)。

θb 与φ由下述两项决定:θb =m022222(4)φ=arctan −2δωω02−ω2(5)1.2共振由极值条件ðθb ðω=0可以得出,当驱动力的角频率为ω=√ω02−2δ2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值,产生共振:共振的角频率ωr =022振幅:θr =2δ√ω0;δ2(6)相位差φr =arctan (;√ω02;2δ2δ)由上式可以看出,阻尼系数越小,共振的角频率ωr 越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ω0,共振振幅θr 也越大,振动的角位移的相位滞后于驱动力矩的相位越接近于π/2.下面两幅图给出了不同阻尼系数δ的条件下受迫振动系统的振幅的频率相应(幅频特性)曲线和相位差的频率响应(相频特性)曲线。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受迫振动现象及其规律,了解振动的幅值、频率、阻尼等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并掌握减振降噪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往复运动。

本实验中,我们将采用电动振动台作为驱动力,使实验物体产生受迫振动。

振动台的振幅、频率和阻尼均可调,以便探究不同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电动振动台、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等。

2.将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固定在振动台上,连接数据采集器与电脑,启动数据采集系统。

3.将待测物体放置在振动台上,调整物体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等参数。

4.设定振动台的振幅、频率和阻尼,启动振动台,使物体产生受迫振动。

5.通过电脑实时监测位移和力的变化情况,记录多组数据。

6.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受迫振动的幅频图和相频图。

7.改变振动台的振幅、频率和阻尼,重复步骤3至6,探究不同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8.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振动的幅值、频率、阻尼等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并探讨减振降噪的方法。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设定了不同的振幅、频率和阻尼,并记录了相应的位移和力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因素下的受迫振动的幅频图和相频图。

2.数据分析与结论(1)振幅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振幅的增加,物体的振动幅度增大。

当振幅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趋于稳定。

这一现象表明,当驱动力足够大时,物体的振动将达到一个稳定的极限值。

(2)频率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频率的增加,物体的振动幅度减小。

当频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趋于零。

这一现象表明,高频率的驱动力对物体的影响较小。

(3)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阻尼的增加,物体的振动幅度减小。

当阻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趋于零。

这一现象表明,阻尼大的物体对外部扰动的抵抗能力较强。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一、引言。

受迫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如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受迫振动的研究,探讨受迫振动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振动系统产生的振动。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的对象定为单摆系统。

单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受迫振动系统,它由一个质点和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组成,质点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周期性的振动。

当外力施加在单摆系统上时,就会产生受迫振动。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仪器,单摆装置、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

2. 实验步骤:a. 将单摆装置悬挂好,并调整至静止状态。

b. 将振动传感器连接至数据采集系统,并将数据采集系统连接至计算机。

c. 施加外力,记录单摆系统的振动数据。

d. 分析数据,得出受迫振动的特性参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1. 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的频率相同,且振幅受到外力的影响。

2. 外力的频率与振幅的变化会影响受迫振动的稳定性。

3. 受迫振动的共振现象会在特定的外力频率下出现。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单摆系统的受迫振动进行研究,得出了受迫振动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受迫振动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其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受迫振动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受迫振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与实践,能够更好地将受迫振动理论运用于工程实践中,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七、致谢。

在本次实验中,感谢所有参与实验的同学们的辛勤劳动和支持,也感谢实验中得到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受迫振动的研究有所帮助。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2. 掌握测量受迫振动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方法。

3. 观察共振现象,分析共振发生的原因。

4. 了解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 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

这种周期性的外力称为策动力。

当策动力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

2. 幅频特性: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是指振幅随策动力频率变化的关系。

当策动力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幅增大。

3. 相频特性:受迫振动的相频特性是指物体位移与策动力之间的相位差随策动力频率变化的关系。

当策动力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相位差接近90°。

4. 阻尼:阻尼是指物体在振动过程中由于摩擦、空气阻力等因素消耗能量,使振幅逐渐减小的现象。

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表现为:阻尼越大,振幅越小,共振频率越低。

三、实验仪器1. 波尔共振仪2. 摆轮3. 频率计4. 数据采集器5. 计算机四、实验步骤1. 将摆轮安装在波尔共振仪上,调整摆轮的质量和角度,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2. 开启频率计和数据采集器,记录摆轮的固有频率。

3. 改变策动力的频率,观察摆轮的振动情况,记录不同频率下的振幅和相位差。

4. 分析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观察共振现象。

5. 利用计算机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观察到受迫振动现象,测量了摆轮的固有频率。

2. 当策动力频率接近摆轮的固有频率时,观察到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

3. 分析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发现阻尼越大,振幅越小,共振频率越低。

4. 通过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进一步验证了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六、实验结论1. 受迫振动是指物体在周期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2. 策动力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

3. 阻尼对受迫振动有显著影响,阻尼越大,振幅越小,共振频率越低。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受迫振动现象。

在力学中,受迫振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秋千的摆动,甚至是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

我们使用波尔共振仪进行实验,目的是观察和分析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特性。

1.2 实验意义理解受迫振动不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探索。

它还对实际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工程师们需要设计抗震建筑,音乐家需要调音,甚至航天器的发射也需要考虑振动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加深对振动机制的理解,提升我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2.1 受迫振动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振动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你推一下秋千,它开始摆动。

频率的匹配至关重要。

当外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振动幅度会显著增大,这就是共振现象。

2.2 波尔共振仪波尔共振仪是一个非常精密的设备。

它通过控制外部频率,测量物体的振动响应。

仪器的操作看似复杂,但其实就是不断调整频率,观察振动情况。

波尔共振仪帮助我们量化受迫振动的特征。

2.3 实验步骤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组装好波尔共振仪。

然后,将待测物体固定在仪器上。

接着,缓慢增加外力的频率,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能得到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数据。

三、实验过程3.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可谓是关键一步。

我们细心地检查仪器,确保每个部件都工作正常。

小心翼翼地调整仪器,像是给一个脆弱的孩子穿衣服。

紧张又期待。

接下来,我们把待测物体固定好,心中暗暗祈祷一切顺利。

3.2 数据记录频率逐渐升高,物体开始轻微摆动。

我们仔细观察,兴奋感油然而生。

随着频率增加,振动幅度渐渐增大,直到某个特定频率,振动幅度达到了最高点。

这一瞬间,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我们迅速记录下这个数据,心里暗自高兴。

3.3 结果分析分析数据的过程充满挑战。

我们逐一查看记录,找出共振点。

受迫振动研究_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研究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的实验方法。

3. 研究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观察共振现象。

4. 学习用频闪法测定运动物体的某些量,如相位差。

二、实验原理1. 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这种周期性的外力称为策动力。

当策动力频率与原振动系统无阻尼时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最大。

2. 频闪法:通过使物体在特定频率下振动,观察物体在短时间内多次闪光,从而计算出物体的某些物理量,如相位差。

三、实验仪器1. 波尔共振仪2. 频闪仪3. 秒表4. 刻度尺5.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将波尔共振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摆轮使其处于水平位置。

2. 接通电源,打开波尔共振仪,调整策动力频率至接近摆轮的固有频率。

3. 观察摆轮的振动情况,记录振幅、频率等数据。

4. 改变阻尼力矩,观察振幅、频率等数据的变化。

5. 利用频闪法测定摆轮振动的相位差。

6.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幅频曲线、相频曲线。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实验数据:阻尼力矩:0.1 N·m,振幅:0.5 cm,频率:2 Hz,相位差:10°阻尼力矩:0.2 N·m,振幅:0.3 cm,频率:1.5 Hz,相位差:20°阻尼力矩:0.3 N·m,振幅:0.2 cm,频率:1 Hz,相位差:30°2. 分析:(1)随着阻尼力矩的增加,振幅逐渐减小,频率逐渐降低,相位差逐渐增大。

(2)当阻尼力矩为0.1 N·m时,系统处于共振状态,振幅最大,频率与固有频率相等。

(3)频闪法测定的相位差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受迫振动的概念和特性,了解了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2. 利用波尔共振仪和频闪法可以有效地研究受迫振动,并得出可靠的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果表明,在受迫振动过程中,系统会产生共振现象,振幅最大,频率与固有频率相等。

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理解并掌握受迫振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学习使用实验设备(如波尔共振仪)进行受迫振动实验。

3. 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4. 研究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观察共振现象。

5. 学习使用频闪法测定运动物体的某些量,如相位差。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物体在外部周期性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这种周期性力称为策动力。

在稳定状态下,受迫振动的振幅与策动力的频率、原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以及阻尼系数有关。

当策动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值。

实验中,我们采用摆轮在弹性力矩作用下自由摆动,并在电磁阻尼力矩作用下作受迫振动来研究受迫振动特性。

摆轮受到周期性策动力矩 \( M_0 \cos(\omega t) \) 的作用,并在有空气阻尼和电磁阻尼的媒质中运动时(阻尼力矩为 \( -b\omega^2 x \)),其运动方程为:\[ m \frac{d^2 x}{dt^2} + b \omega^2 x = M_0 \cos(\omega t) \]其中,\( m \) 为摆轮质量,\( x \) 为摆轮位移,\( \omega \) 为策动力频率,\( b \) 为阻尼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波尔共振仪2. 频闪仪3. 秒表4. 数据采集系统5. 计算机四、实验步骤1. 将波尔共振仪安装好,调整摆轮至平衡位置。

2. 打开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摆轮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自由振动数据。

3. 逐步增加策动力矩,观察并记录摆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差。

4. 改变阻尼力矩,重复步骤3,观察并记录不同阻尼力矩下的振幅、频率和相位差。

5. 使用频闪仪测定摆轮在不同频率下的相位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幅频特性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受迫振动的幅频曲线。

从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策动力频率的增加,振幅先增大后减小,在策动力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振幅达到最大值,即发生共振。

5.6受迫振动的研究

5.6受迫振动的研究

5.6 受迫振动的实验研究振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由受迫振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极为普遍。

共振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而减振和防振成了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共振在许多领域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众多电声器件需要利用共振原理设计制作;为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常采用核磁共振和顺磁共振的研究方法等。

研究受迫振动特性,主要是研究受迫振动的振幅与频率的关系特性以及相位与频率的关系特性。

通常将这两种特性简称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实验目的】1、 研究摆轮作受迫振动时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2、 研究施加不同的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观察共振现象。

3、 学习用频闪法测定摆轮的角位移与驱动力矩的相位差。

【实验原理】物体在周期性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这种周期性的外力称为驱动力。

如果驱动力是按余弦(或正弦)规律变化,那么当振动状态稳定时,受迫振动也将按余弦(或正弦)规律振动。

此时,振幅保持恒定,其大小与:⑴驱动力的频率;⑵原振动系统无阻尼时的固有振动频率;⑶阻尼系数等因素有关。

在受迫振动状态下,系统除了受到驱动力(矩)的作用外,同时还受到回复力(矩)和阻尼力(矩)的作用。

所以在振动状态稳定时,物体的位移变化与驱动力(矩)的变化不是同相位的,而是存在一个相位差(位移的相位落后于驱动力(矩)的相位)。

当驱动力矩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而产生共振时,物体的振动振幅达到最大,此时位移与驱动力(矩)的相位差为-90°。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摆轮,摆轮同时在如下三个力矩的作用下作振动运动:⑴在蜗卷弹簧提供的弹性力矩作用下作自由摆动;⑵在电磁线圈产生的阻尼力矩作用下作阻尼振动;⑶在电动机-偏心轮-连杆机构系统提供的驱动力矩作用下作受迫振动。

这样可以直观地显示机械振动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设摆轮受到的周期性驱动外力矩为t M M ωcos 0=,0M 为驱动力矩的幅值,ω为驱动力的圆频率;而弹性力矩为θk -,k 是蜗卷弹簧的劲度系数;如果摆轮运动时的角速度不是很大,则可认为阻尼力矩(包括空气阻尼和电磁阻尼)与角速度成正比,即阻尼力矩为dtd b θ-,b 称为阻力矩系数;当摆轮对转轴的转动惯量为J 时,摆轮的动力学方程可表达为t M dt d b k dtd J ωθθθcos 022+--= (1)令 J k =20ω,Jb =β2,J Mf 00=则式(1)变为t f dtd dt d ωθωθβθcos 202022=++ (2) 当0cos 0=t f ω时,式(2)即为阻尼振动方程。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受迫振动的研究,探索振动系统的特性,并验证受迫振动的理论知识。

实验仪器与设备,振动台、弹簧振子、电磁振子、频率计、示波器、电源供应器等。

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振动系统受到迫使而产生的振动。

当外力的频率接近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会出现共振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改变外力的频率和振幅,观察振动系统的响应,从而研究受迫振动的特性。

实验步骤:1. 将弹簧振子和电磁振子分别固定在振动台上,并连接到电源供应器和频率计上。

2. 调节频率计和电源供应器,使弹簧振子和电磁振子的固有频率分别为f1和f2。

3. 分别设置外力的频率为f1、f2和f3,观察振动系统的响应,并记录数据。

4. 调节外力的振幅,重复步骤3的实验,并记录数据。

5.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当外力的频率等于弹簧振子或电磁振子的固有频率时,振动系统会出现共振现象,振幅急剧增大。

2. 外力的振幅对振动系统的响应有明显影响,振幅越大,振动系统的响应越明显。

结论,受迫振动是振动系统的一种重要现象,外力的频率和振幅对振动系统的响应有显著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受迫振动的特性,为振动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探讨了受迫振动的特性,并验证了受迫振动的理论知识。

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振动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外界干扰和仪器误差等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减小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的意义与展望,受迫振动作为振动系统的重要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受迫振动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振动系统的特性,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受迫振动的特性,拓展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受迫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受迫振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受迫振动的频率响应特性,并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和解释受迫振动现象。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一个振动系统在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当外力的频率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时,系统将发生共振,此时振幅会显著增大。

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外力的频率,观察并记录振幅的变化,从而研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三、实验设备1. 振动台2. 测量仪器(如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等)3. 数据采集系统4. 调节装置(用于改变外力的频率和振幅)四、实验步骤1. 将振动台置于稳定的环境中,确保其水平放置。

2. 将测量仪器安装在振动台上,并连接至数据采集系统。

3. 启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系统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自由振动数据。

4. 逐渐改变外力的频率,从低于固有频率开始,逐步增加至高于固有频率。

5. 在每个频率点,保持外力频率不变,记录振幅和相位的变化。

6. 重复步骤4和5,直到覆盖所有感兴趣的频率范围。

7. 分析数据,绘制振幅-频率和相位-频率的曲线图。

五、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振幅随外力频率变化的曲线图。

在共振频率附近,振幅显著增大,验证了共振现象的存在。

同时,通过相位-频率曲线,我们观察到了系统相位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受迫振动的特性。

六、实验分析1. 共振现象:当外力频率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幅显著增大,这是共振现象的明显表现。

2. 频率响应: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外力有不同的响应,这与系统的阻尼和刚度有关。

3. 阻尼效应:实验中,系统在非共振频率下振幅较小,这与系统的阻尼特性有关。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受迫振动试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并分析了受迫振动的频率响应特性。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验证了受迫振动理论的正确性。

此外,实验过程中对共振现象和阻尼效应的观察,加深了我们对振动系统动态行为的理解。

八、实验反思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地面的稳定性和周围环境的振动。

受迫振动的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研究受迫振动在共振现象中的表现。

3. 掌握受迫振动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4. 培养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的振动现象。

当外力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发生共振现象,此时振幅达到最大。

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频率、阻尼系数和驱动力的受迫振动,观察共振现象,并分析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波尔共振仪2. 摆轮3. 阻尼磁铁4. 频率计5. 示波器6. 计时器7. 数据采集器8. 电脑及实验软件四、实验步骤1. 将摆轮固定在波尔共振仪上,调整摆轮的初始位置,使摆轮静止。

2. 启动波尔共振仪,调节驱动力的频率,使摆轮开始振动。

3. 逐渐调整驱动力的频率,观察摆轮振幅的变化,记录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4. 改变阻尼系数,重复步骤3,观察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5. 在共振频率附近,观察振幅的变化,记录共振现象。

6. 使用示波器观察摆轮振动的波形,分析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7. 使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受迫振动幅频特性:当驱动力的频率逐渐接近摆轮的固有频率时,振幅逐渐增大。

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摆轮的固有频率时,振幅达到最大,即发生共振现象。

随后,随着驱动力的频率继续增大,振幅逐渐减小。

2. 受迫振动相频特性:在共振频率附近,摆轮振动的相位与驱动力的相位存在一定的相位差。

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摆轮的固有频率时,相位差为90度。

3. 阻尼系数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大,共振频率逐渐降低,振幅逐渐减小。

六、实验结论1. 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的振动现象。

2. 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会发生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

3. 阻尼系数对受迫振动有显著影响,阻尼系数越大,共振频率越低,振幅越小。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受迫振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受迫振动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受迫震动实验报告

受迫震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受迫振动频率与驱动频率的关系;3. 通过实验验证受迫振动频率与阻尼系数的关系;4. 学习使用相关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系统被迫产生的振动。

当外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系统会出现共振现象,此时振幅达到最大。

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改变驱动频率和阻尼系数,观察受迫振动的频率变化,并分析受迫振动频率与阻尼系数的关系。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振动实验台;2. 驱动信号发生器;3. 阻尼器;4. 振幅测量仪;5. 频率计;6. 计时器;7. 数据采集器;8. 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1. 将振动实验台放置在水平平稳的工作台上,确保实验过程中台面不发生晃动;2. 将驱动信号发生器连接到振动实验台,调整驱动频率,使其略低于振动实验台的固有频率;3. 打开阻尼器,调节阻尼系数,使其略大于振动实验台的临界阻尼系数;4. 启动数据采集器,记录受迫振动的振幅和频率;5. 改变驱动频率,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驱动频率下的受迫振动振幅和频率;6. 改变阻尼系数,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阻尼系数下的受迫振动振幅和频率;7. 利用计算机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受迫振动频率与驱动频率、阻尼系数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受迫振动频率与驱动频率、阻尼系数的关系曲线,如下:(此处插入实验结果曲线图)2. 分析(1)受迫振动频率与驱动频率的关系:当驱动频率略低于振动实验台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频率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当驱动频率接近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频率达到最大值;当驱动频率超过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频率逐渐减小。

(2)受迫振动频率与阻尼系数的关系: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加,受迫振动频率逐渐减小;当阻尼系数达到临界阻尼系数时,受迫振动频率最小;当阻尼系数超过临界阻尼系数时,受迫振动频率逐渐增大。

六、实验结论1. 受迫振动频率与驱动频率有关,当驱动频率略低于振动实验台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频率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2. 受迫振动频率与阻尼系数有关,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加,受迫振动频率逐渐减小;3. 本实验验证了受迫振动频率与驱动频率、阻尼系数的关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探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探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受迫振动实验的基本方法。

3. 研究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4. 通过实验验证共振现象。

二、实验原理1. 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这种周期性的外力称为策动力。

2. 幅频特性:受迫振动的振幅与策动力频率之间的关系。

3. 相频特性:受迫振动的相位差与策动力频率之间的关系。

4. 共振现象:当策动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波尔共振仪2. 低频信号发生器3. 交流数字电压表4. 示波器(选做)5. 加载质量块6. 阻尼片7. 电子天平(共用)四、实验步骤1. 调整波尔共振仪,使其处于稳定状态。

2. 将加载质量块固定在波尔共振仪上,调整质量块的位置,使系统达到平衡。

3. 打开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波信号,调节信号频率和幅度。

4. 通过交流数字电压表测量系统振动的电压值,并记录数据。

5. 改变信号频率,重复步骤4,记录不同频率下的振动电压值。

6.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改变阻尼片的位置,观察系统振幅的变化。

7.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幅频特性曲线: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加,振幅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峰值,即共振频率。

在共振频率附近,振幅变化较为敏感。

2. 相频特性曲线: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加,相位差先减小后增大,存在一个相位差为90°的点,即共振频率。

3. 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阻尼的增大,共振频率不变,但振幅减小,相位差增大。

六、结论1. 受迫振动实验成功验证了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2. 共振现象在实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策动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

3. 阻尼对受迫振动有显著影响,阻尼的增大导致振幅减小,相位差增大。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波尔共振仪,研究了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验证了共振现象,加深了对受迫振动原理的理解。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受迫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利用波尔共振仪可以进行受迫振动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波尔共振仪的搭建和调整,观察受迫振动的波形特点,并研究受迫振动的周期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可以用以验证受迫振动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探讨受迫振动的规律性。

一、实验目的1.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和规律。

2.学习使用波尔共振仪进行受迫振动的实验研究。

3.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受迫振动的波形特点。

4.探究受迫振动的周期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受迫振动的定义:当有一周期性外力作用于一个自由振动系统时,振动系统将产生受迫振动。

外力的周期等于振动系统的周期时,称之为共振。

共振时,振动系统的振幅将达到最大值。

2.波尔共振仪的构造:波尔共振仪主要由一个弹性线和其两端的摆线振子组成。

外力通过弹性线传递给摆线振子,从而产生受迫振动。

3.受迫振动的周期和频率关系:受迫振动的周期与弹性线的原长和振子质量有关。

当振子质量不变时,周期的平方与弹性线的原长成正比。

三、实验步骤1.搭建波尔共振仪:在水平台上固定一端的弹性线,将另一端的摆线振子挂在弹性线上。

2.调整外力的频率:通过调整外力的频率,使振子呈现共振状态。

可以通过改变外力的频率或改变振子的长度来调整频率。

3.观察振子的波形特点:调整合适的外力频率后,观察摆线振子的波形特点,如最大振幅、振动周期等。

4.测量振子的振动周期:利用计时器测量振子的振动周期,并记录下来。

5.调整外力的频率,并再次观察振子的波形特点和测量振动周期。

6.重复步骤3~5,完成一系列不同频率下的观察和测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根据步骤3和4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外力频率下的振子振动周期。

2.根据实验原理中的周期与频率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周期之间的关系。

3.绘制频率与周期的关系曲线,观察是否符合受迫振动的理论模型。

4.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偏差。

受迫振动的研究 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 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研究受迫振动的特性,探究受迫振动的频率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实验仪器与材料:弹簧振子、振动发生器、示波器、电压表、计时器。

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在外界周期性力的作用下,振子产生的振动。

受迫振动的特点是振子在外力的驱动下,振动频率等于外力的频率,而振幅受到振子本身的固有频率和外力频率的共同影响。

实验步骤:1. 将弹簧振子固定在水平台上,并调整其初始位置,使其处于平衡位置。

2. 将振动发生器与振子连接,开启振动发生器,并调节频率为一定值。

3. 使用示波器观察振子的振动情况,并测量振子受迫振动的周期T。

4. 改变振动发生器的频率,重复第3步,得到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周期T。

5. 根据周期T计算受迫振动的频率f=1/T。

6. 改变振动发生器的振幅,重复第2步至第5步,得到不同振幅下的振动频率f和周期T。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频率(Hz)周期T(s)-5 0.210 0.115 0.06720 0.0525 0.04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受迫振动的频率和周期,并绘制频率-振幅示意图。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可得,当受迫振动频率为5Hz时,其周期T为0.2s;当频率为10Hz时,周期T为0.1s;当频率为15Hz时,周期T为0.067s;当频率为20Hz时,周期T为0.05s;当频率为25Hz时,周期T为0.04s。

可见,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周期呈反比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频率-振幅示意图显示,当受迫振动的频率变化时,振幅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当频率较小时,振幅较大;随着频率的增加,振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频率过大时,振幅几乎趋近于零。

这是由于受迫振动的特性决定的。

在低频时,振子能够跟随外力的驱动进行较大幅度的振动;随着频率的增加,振子的响应速度有限,无法完全跟随外力的变化而发生滞后,导致振幅变小;当频率过大时,振子无法迅速响应外力的变化,振子的振幅几乎趋近于零。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实验仪器的精度以及实际振动情况的复杂性。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摆轮在受迫振动时的振幅与驱动力频率之间的关系,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2、了解波尔共振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

3、学习用频闪法测定相位差,测量摆轮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

二、实验仪器波尔共振仪、闪光灯、光电门、电子天平、秒表三、实验原理1、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性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

当外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时,振幅会显著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为:$m\frac{d^2x}{dt^2} = kx b\frac{dx}{dt} + F_0\cos\omega t$,其中$m$为物体质量,$k$为弹簧劲度系数,$b$为阻尼系数,$F_0$为驱动力的幅值,$\omega$为驱动力的角频率。

2、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受迫振动的振幅与驱动力频率之间的关系称为幅频特性,相位差与驱动力频率之间的关系称为相频特性。

当阻尼较小且驱动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幅达到最大值,即发生共振。

3、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的测量通过改变驱动力频率,测量不同频率下的振幅,绘制幅频特性曲线,曲线峰值对应的频率即为系统的固有频率。

由振幅随时间的衰减曲线,可根据对数衰减率计算阻尼系数。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节调节波尔共振仪的水平,使摆轮能自由摆动。

调整光电门位置,使其能准确测量摆轮的振动周期。

2、测量固有频率将电机电源关闭,让摆轮自由振动,用秒表测量其振动周期,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计算出固有频率。

3、测量幅频特性打开电机电源,缓慢调节电机转速,即改变驱动力频率。

在不同频率下,测量摆轮的振幅,记录数据。

4、测量相频特性利用闪光灯和光电门,采用频闪法测量相位差。

记录不同频率下的相位差数据。

5、观察阻尼对振动的影响改变阻尼档位,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阻尼对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影响。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固有频率的测量测量次数 1 2 3 4 5振动周期(s) 158 156 157 159 158平均周期(s) 158固有频率(Hz) 0632、幅频特性数据|驱动力频率(Hz)|振幅(mm)||||| 040 | 50 || 045 | 65 || 050 | 82 || 060 | 138 || 065 | 150 || 070 | 135 || 075 | 108 || 080 | 75 |3、相频特性数据|驱动力频率(Hz)|相位差(°)||||| 040 | 20 || 045 | 35 || 050 | 50 || 055 | 65 || 060 | 85 || 065 | 100 || 070 | 115 || 075 | 130 |4、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根据实验数据,以驱动力频率为横坐标,振幅和相位差为纵坐标,分别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摘要:振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由受迫振动引发的共振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极为普遍。

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破坏作用。

表征受迫振动性质的是受迫振动的幅频和相频特性。

本实验采用玻耳共振仪定量测定了阻尼振动的振幅比值,绘制了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并分析了阻尼对振动的影响以及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实验中利用了频闪法来测定动态的物理量——相位差,这是本实验的一大精妙之处。

关键词:受迫振动;共振;幅频和相频特性;阻尼;频闪法The Research of Forced VibrationAbstract: Vib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motion in nature. The resonance phenomenon triggered by forced vibration is very general in our daily life and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t has both the utility value and destructive effect. The features of forced vibration are the phas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agnitud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The experiment quantificationally measured the amplitude ratio of forced vibration and drawn curves of the phas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agnitud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by using the Bohr resonance instrument. Moreover, it analyzed the effect of damping on v ibr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se-frequency and magnitude-frequency. The stroboscopic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hase difference, which is ingenious.Key words: forced vibration; reson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se-frequency and magnitude-frequency; damping; stroboscopic method振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由受迫振动引发的共振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极为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迫振动研究报告
1. 实验原理
1.1受迫振动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伯尔共振仪,其外形如图1所示:
图1
铜质圆形摆轮系统作受迫振动时它受到三种力的作用:蜗卷弹簧B提供的弹性力矩
,轴承、空气和电磁阻尼力矩,电动机偏心系统经卷簧的外夹持端提供的驱动力矩。

根据转动定理,有
式中,J为摆轮的转动惯量,为驱动力矩的幅值,为驱动力矩的角频率,令
则式(1)可写为
式中为阻尼系数,为摆轮系统的固有频率。

在小阻尼条件下,方程
(2)的通解为:
此解为两项之和,由于前一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反映的是一种暂态行为,与驱动力无关。

第二项表示与驱动力同频率且振幅为的振动。

可见,虽然刚开始振
动比较复杂,但是在不长的时间之后,受迫振动会到达一种稳定的状态,称为一种简谐振动。

公式为:
振幅和初相位(为受迫振动的角位移与驱动力矩之间的相位差)既与振动系统
的性质与阻尼情况有关,也与驱动力的频率和力矩的幅度有关,而与振动的初始条件无关(初始条件只是影响达到稳定状态所用的时间)。

与由下述两项决定:
1.2共振
由极值条件可以得出,当驱动力的角频率为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值,产生共振:
共振的角频率
振幅:
相位差
由上式可以看出,阻尼系数越小,共振的角频率越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共
振振幅也越大,振动的角位移的相位滞后于驱动力矩的相位越接近于.
下面两幅图给出了不同阻尼系数的条件下受迫振动系统的振幅的频率相应(幅频特
性)曲线和相位差的频率响应(相频特性)曲线。

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受迫振动的相频特性
1.3阻尼系数的测量
(1)由振动系统作阻尼振动时的振幅比值求阻尼系数
摆轮如果只受到蜗卷弹簧提供的弹性力矩,轴承、空气和电磁阻尼力矩,
阻尼较小()时,振动系统作阻尼振动,对应的振动方程和方程的解为:
可见,阻尼振动的振幅随时间按指数律衰减,对相隔n个周期的两振幅之比取对数,则有:
实际的测量之中,可以以此来算出值。

其中,n为阻尼振动的周期数,为计时开
始时振动振幅,为的n次振动时振幅,T为阻尼振动时周期。

(2)由受迫振动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求阻尼系数(只适合于时的情况)
由幅频特性可以看出,弱阻尼情况下,共振峰附近
,由(4)和(6)可得:
当时,由上式可得:。

在幅频特性曲线上可以直接读出处对应的两个横坐标和,从而可得:
2. 实验仪器
伯尔共振仪,如图:
3.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3.1
周期(s)振幅周期(s)振幅周期(s)振幅
1.569159 1.572122 1.57582
1.569158 1.572120 1.57578
1.570153 1.572116 1.57576
1.570147 1.573114 1.57575
1.570146 1.573111 1.57574
1.570145 1.573110 1.57669
1.570141 1.573109 1.57666
1.571137 1.573106 1.57660
1.571135 1.573103 1.57659
1.571130 1.57499 1.57658
1.572127 1.57494 1.57653
1.571126 1.57493 1.57652
1.572125 1.57492 1.57651
1.572124 1.57491 1.57650
1.57487
由拟合直线可以看出周期T与振幅的关系式为:
说明:
(1)由于材料的性质和制造工艺等原因,使得弹簧系数k在扭转角度的改变而略有变化(3%左右)。

为此测出周期与振幅之间的关系曲线,供作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是查用,有效减小实验的系统误差。

(2)由于实验测量精度的原因,测量值无法表现出一种连续性的变化。

所以在图上
的描点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采用直线拟合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3.2观察研究摆轮的阻尼振动
10个周期(15.736s)时振幅记录
振幅15013812811710810092847871由公式:
可以得出:
所以:
3.3测定摆轮受迫振动的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并求阻尼系数
数据载入(周期的单位均为S):
初始周期指的是对应角度的阻尼为0是的周期。

由此,可以作出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拟合出来的幅频特性曲线:
拟合的幅频特性曲线的参数如下:
由拟合可得,振幅与的关系为:
由公式(8),当时,
因为, 推出
因为,且理想条件为,通过查表可知,
所以,阻尼系数为:
说明:
(1)两次算出的值相差比较大,可能是因为使用的计算方式不一样造成的。

拟合出来的幅频特性曲线:
相应的拟合参数为:
所以,拟合的方程为:
由拟合的参数可知,拟合的程度还是相当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