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与沉积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沉积岩与沉积复习资料

沉积岩与沉积复习资料

沉积岩与沉积复习资料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 相序递变规律沃尔索相律(相序连续性原理、相序递变规律):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断。

3. 沉积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理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4.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物源和同⼀⽔动⼒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其基本单元是相。

5.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组1. 冲积扇:发育在⼭⾕出⼝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流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麓粗碎屑堆积物。

泥⽯流沉积、漫流沉积、河道沉积、河道沉积、筛状沉积4、冲积扇可划分为三个亚相:扇根、扇中和扇缘扇根:特征:沉积坡度⾓最⼤,常发育单⼀或2—3个直⽽深的主河道。

鉴别标志:沉积类型主要为河床充填沉积及泥⽯流沉积,沉积物由分选差、⼤⼩混杂的砾岩、砂砾岩所组成。

扇中:特征:沉积坡度⾓较⼩,辫状河道发育。

鉴别标志:辫状分⽀河道和漫流沉积为主,砂/砾⽐值较⼤,岩性主要由砂岩、砾状砂岩、和砾岩组成扇缘(扇端):特征:地形平缓,沉积坡度⾓低鉴别标志:漫流沉积为主,沉积物较细,通常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分选性好5.曲流河曲流河⼜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曲度指数⼤于1.5,河道较稳定,宽/深⽐值低,⼀般⼩于四⼗。

侧向侵蚀和加积作⽤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沙坝(边滩)。

具有完整的“⼆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元结构”。

在⼀个地区的河流沉积剖⾯上,若⼆元结构重复出现,则可形成多个间断性的正旋回,每个旋回即由⼀个⼆元结构组成,通常⼜称为河流沉积的⼀个“阶”。

6.辫状河辫状河为多河道,⽽且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地质学沉积岩部分复习资料

地质学沉积岩部分复习资料
2、决口扇微相
以粉砂、细砂、泥沉积为主。有小型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有冲刷构造,含有一些植物化石碎片。
(三)、河漫亚相
位于天然堤亚相的外侧,在河谷后总地势偏高。主要是粉砂岩和粘土岩。具有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1、 河漫滩微相
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和粘土岩沉积为主。具有层理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含有炭屑,有时可见炭质页岩。化石很少,一般见植物碎片。
(一)盆地边缘 (相当于X带)
2、 河漫湖泊微相
沿河漫分布的呈串珠状的小型常年的蓄水洼地。以黏土沉积为主,其次是粉砂。水平层理发育,泥岩红中含有泥裂、干裂等。可出现淡水生物化石,干旱地区课形成盐湖。
3、 河漫沼泽微相
在河漫湖泊后期充填淤塞满பைடு நூலகம்后形成的。
以泥炭沉积为主具有水平层理,炭屑、植物化石丰富。
七、鲍马序列及其沉积特征(由下到上)
A段 (底部递变层段)
是经直接悬浮沉积作用由高密度的浊流堆积成的。下粗上细由砾、砂组成的韵律层。具有递变层理,底部具有冲刷界面。岩层呈块状。
B段 (下平行纹层段)
二、影响沉积机械分异作用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颗粒大小、颗粒形状、相对密度、以及搬运介质的性质和速度。(1)沉积物按照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发生分异,使相对密度大的体积小的物质与相对密度小的体积大的物质堆积在一起。(2)颗粒形状也影响着物质分异,片状矿物医悬浮而搬运得远,等轴粒状搬运至近处;作滚动搬运的颗粒,圆度球度高者易滚动而有利于被搬运。(3)颗粒的相对密度和形状与矿物成分密切相关,大小与矿物物理性质有关,因此机械沉积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依矿物的成分分异的。(悬浮状态是片状的物质易沉积,滚动状态粒状物质易沉积)。
9、交错层理形成与(介质运动多变的环境)

复习题4-沉积作用与沉积岩

复习题4-沉积作用与沉积岩

《地质学》复习题沉积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大都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次生岩石。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中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和化石。

●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研究现代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探讨沉积作用过程和机理、研究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条件、探讨现代沉积物的时空演化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联合影响下,使原来岩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未形成新的矿物的破坏作用。

包括: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层裂等。

物理风化的产物:是产生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物理风化的因素:温度、压力、水、重力、风、雷电等。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又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风化壳:由残积物组成的,呈不连续覆盖地表基岩上的薄层外壳. 风化壳的顶部常为土壤层.●古风化壳: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岩性、气候、地形;1)岩性影响风化作用的速度,2)气候决定风化作用类型: 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温湿气候区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

3)地形影响风化作用的程度。

●沉积分异作用: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沉积下来,称为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主要受物理因素支配的分异作用,可分为:①粒度分异,②密度分异,③形状分异,④成分分异。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者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

风化作用:牛顿流体:重力流: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非牛顿流体:急流:障碍物处激起浪花,一涌而过,只在障碍物附近的水面有所升高,而对稍远的上游水不发生任何影响缓流:在障碍物处发生水面跌落,而障碍物上游水面发生壅高,并延伸到上游相当远处层流:一种平缓的流动,水质点做直线运动,流体上下层之间无质量交换紊流:一种急湍的流动,水质点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体上下层之间经常有质量交换碎屑流: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泥和水相混合组成的依靠杂基支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搬运,沿着斜坡运动。

颗粒流:由松散的颗粒(砾、砂)所构成的重力流。

由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支撑应力,保持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液化沉积物流:沉积物孔隙中富含水,当孔隙水的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即可产生超孔隙压力,使流体向上流动来支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即沉积物发生“液化”。

浊流:主要由砂、泥和水充分混合的高密度流体、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并使之呈悬浮状态。

30-40%泥+砂;极少的砾。

密度高者达1.5-2g/cm3。

机械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沉积的过程中,按粒度、密度、形状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

胶体溶液:介于粗分散系(悬浮液)和离子分散系(真溶液)间,粒子直径介于1~100nm间,多呈分子状态。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按一定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构造,属流动成因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岩石性质沿垂向上的变化或差异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排列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显现出来。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2021年考试知识点总结(加粗部分为所考知识点)考试科目名称:沉积岩石学一、考试要求: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课程内容主要由沉积岩和沉积相两部分组成。

要求考生掌握沉积岩形成的基本机理、沉积特征及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的特征、成因及分布;掌握陆相、过渡相和海相组常见的相类型、相标志、相模式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掌握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考试为闭卷。

根据题意答题,避免冗长答卷。

名词解释简明扼要,简述题要切中要点,论述题要论述透彻,作图题要清楚明了。

二、考试内容:1、沉积岩的概念以其基本特征;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沉积物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的基本类型及概念;简述沉积分异作用概念及类型。

2、陆源碎屑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结构成熟度的定义及表征方法。

图示3种不同的交错层理并描述成因及特征3、砾岩的概念、一般特征、成因类型及特征;砂岩的概念、一般特征、分类方法及意义;长石砂岩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4、火山碎屑岩的一般特征、形成方式及其特征;5、碳酸盐岩的成分及成分分类、结构组分类型及特征、碳酸盐岩的沉积构造;鲕粒的成因过程及分类。

6、石灰岩的成因分类方法、主要类型的特征及成因;埋藏白云岩的形成机理;7、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相标志的概念; 8、陆源碎屑岩沉积相(1)洪积扇相的概念、形成条件、沉积模式及特征;(2)河流相的概念、类型、沉积模式及特征;心摊、边滩区别。

(3)湖泊相的概念、类型、沉积模式及储集砂体成因类型;(4)河控三角洲相的概念、形成条件、沉积模式及特征、与油气的关系;(5)无障壁滨岸相的类型、沉积模式及特征,浅海陆棚相的沉积特征(风暴沉积);9、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及海底扇沉积模式及特征; 10、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陆表海、陆缘海,欧文的能量带模式、拉波特的潮汐相带模式、威尔逊的综合模式等;11、层序地层学: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等基本概念。

沉积岩复习资料

沉积岩复习资料

考点针对性复习1.沉积岩、沉积岩石学的概念(1)沉积岩(重点):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类型(1)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3)化学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4)生物风化作用:常常伴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3.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重点)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原因:石英、长石、云母(白云母、黑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各种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各种碳酸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各种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硫化矿物(黄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等)、重矿物。

例题1:以下各种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排列正确的是(C)A.钾长石>石英>黑云母 B.方解石>斜长石>黑云母C.石英>微斜长石>方解石 D.白云石>中性斜长石>方解石4.常见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各类沉积岩抗风化能力强弱(重点):沉积岩的风化情况比较简单,其中以蒸发岩最易溶解、最易风化,碳酸盐岩次之,粘土岩、石英砂岩、硅岩等最难风化。

5.风化过程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顺序(重点)最易转移元素:CI,Br,I,S易转移元素:Ca,Mg,Na,K可转移元素:Mn,Si(硅酸盐),P ,Cu略可转移元素:Fe,Al,Ti,基本不转移元素:Si(石英)例题2:在化学风化过程中,造岩元素或化合物的抗风化能力强弱排列正确的是(D)。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1 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也称为沉积物岩,是指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由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生物残骸或化学沉淀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5%的面积,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

1.2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母岩的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由于温度变化、冰冻作用、植物根系的生长等物理因素导致岩石破碎。

- 化学风化:岩石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反应,导致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如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其代谢过程分解岩石。

(2)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搬运介质:水流、风力、冰川、重力等自然力量。

- 搬运过程:侵蚀、携带、沉积、分选等。

- 沉积环境: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

(3)沉积后作用- 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导致下伏沉积物排水、体积减小。

- 胶结作用:矿物质填充沉积物间隙,使之固结成岩。

- 成岩作用:包括化学沉淀、生物化学作用、矿物转变等。

1.3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1)层理构造- 定义:沉积岩中的层状结构,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 类型: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等。

(2)化石- 重要性:提供了生物演化和古环境信息。

- 类型: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3)成分和结构- 碎屑成分: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

- 填隙物:泥质、碳酸盐、硅质等胶结物。

- 结构:根据粒度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

(4)颜色- 影响因素:沉积物成分、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含量等。

- 常见颜色:灰色、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等。

1.4 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可以根据其成因、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类:(1)碎屑岩- 砾岩:由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组成。

- 砂岩:由直径在0.0625毫米至2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 粉砂岩:由直径在0.0039毫米至0.0625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沉积岩(复习)

沉积岩(复习)

沉积岩岩石学考试复习资料1.沉积岩的分类答:依据分类原则,将沉积岩分为三大类:①陆源沉积岩—机械搬运陆源物质形成砾岩与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

②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机械搬运沉积形成。

据粒度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③内源沉积岩—沉积物是在盆地通过生物与化学沉积形成(Ⅰ)蒸发岩(Ⅱ)非蒸发岩(Ⅲ)可燃性有机岩(1)陆源碎屑岩岩石的物质成分来自陆壳的风化产物,主要由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屑物质组成,如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

(2)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提供的碎屑物质就地堆积或流动形成的岩石,如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

(3)内源沉积岩物质成分直接来自沉积盆地中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化学物质,其最原始的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溶解物质和生物源。

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主要由化学作用形成的蒸发岩,主要由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及机械作用形成的非蒸发岩,主要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可燃性有机岩。

2.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答:(1)碎屑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屑或矿物碎屑。

组成母岩的元素或化合物成分转移甚微。

(2)饱和硅铝阶段:岩石中如有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Cl-和SO4 2-全部被带出。

然后在O2、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游离出K+、Na+、Ca2+、Mg+2,其中Ca+2和Na+的流失要比K+和Mg2+容易。

这些阳离子的存在,使介质呈碱性或中性,并使少量SiO2转入溶液。

这个阶段形成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绿脱石以及绿泥石等。

同时,碱性条件下难溶的碳酸钙开始堆积。

(3)酸性硅铝阶段: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随着有机质分解形成大量有机酸和CO2,使介质变为酸性,使饱和硅铝阶段形成的矿物(蒙脱石、水云母等)转变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的不含碱和碱土金属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变埃洛石等)。

通常将达到这一阶段的风化作用称为粘土型风化作用。

沉积岩复习

沉积岩复习

1.沉积岩的概念(重点)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岩石学的概念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其形成作用、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3.沉积学的概念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完整而独立的地质学科,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成分、成因与形成机制、沉积环境的科学。

4.与岩浆岩相比,沉积岩有哪些特征1)矿物成分特点:①在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高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铁镁矿物以及基性斜长石,在沉积岩中则很少。

②岩浆岩中数量甚多的矿物,如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及石英,在沉积岩中也广泛存在。

③有些矿物是在沉积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

如粘土矿物、某些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盐类矿物、碳酸盐矿物,它们是沉积岩主要矿物之一,但在岩浆岩中极少或缺乏。

④沉积岩富含有机质(油气形成物质),而岩浆岩中无。

2)化学成分的特点:①两者铁的总量大体相等,但在岩浆岩中FeO略高于Fe2O3, 而在沉积岩中Fe2O3要高于FeO。

②沉积岩中碱金属的含量远低于岩浆岩,尤其是Na的含量。

③沉积岩中富含CO2和H2O,岩浆岩中则极少。

④在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有机质,这是它们与岩浆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3)结构构造的特点:沉积岩的结构类型和特点取决于其形成方式: 由机械搬运和机械沉积形成的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由机械破碎的陆源碎屑组成的岩石)“火山碎屑结构”(由火山喷发的碎屑组成的岩石)“泥状结构”(由化学风化形成的陆源粘土组成的岩石)由机械作用形成的内源岩具有“粒屑结构”由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结晶粒状(晶粒)结构”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生物结构”绝大部分沉积物是在流体(水、空气)中进行搬运和沉积的,因此在沉积岩中常常具有成层构造、层内构造以及层面构造。

沉积岩复习

沉积岩复习

名词解释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是对地表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3.风化壳: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4.牛顿流体:服从内摩擦定律-牵引流。

5.非牛顿流体: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沉积物重力流。

6.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7.紊流: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8.雷诺数:层流和紊流的判别标准;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的一个数值。

9.佛罗德数:是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0.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11.载荷:流体中被搬运的沉积物,也叫负载、负荷。

12.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3.浪基面(波基面):波基面(H):波浪能影响到的最大水深,H=波长/2。

14.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粒度、密度、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

15.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包括胶体溶液物质和真溶液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其在溶液中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大小),从溶液中按一定先后顺序沉淀出来的现象。

16.矿物碎屑:沉积岩中已发现的碎屑矿物约有160种,最常见的约有20种。

在一种碎屑岩石中,其主要的碎屑矿物通常不过3~5种。

按照相对密度,碎屑矿物可分为:轻矿物:<2.86,石英、长石等重矿物:>2.86,榍石、锆石等17.岩屑: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沉积岩复习资料

沉积岩复习资料

沉积岩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沉积岩的基本概念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大都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二、沉积岩的分布1.现代和古代沉积物大量沉积的场所为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的拗陷带,其是沉积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备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是离不开生物活动的。

三、沉积岩的分类1.根据沉积岩形成作用划分:1)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还可分为碎屑岩和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2)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组成的沉积岩;3)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4) 主要由宇宙物质来源组成的沉积岩。

2.沉积岩分类的依据是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等。

由于它的多样性,一般是以沉积物的来源作为基本类型的划分准则,而以沉积作用方式、成分、结构、成岩作用强度等作为进一步划分的依据。

四、沉积岩的基本特征1.大量有机质的存在是沉积岩与岩浆岩最重要区别之一。

2.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特点:由母岩机械破碎作用的产物所形成的岩石具有“碎屑结构”;由机械悬浮沉积作用或者胶体凝聚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具有“泥状结构”;机械作用形成内源岩则具有“粒屑结构”;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结晶粒状结构”;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则为“生物结构”;富有孔隙。

五、沉积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方法1.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六、几个常用概念1.陆源碎屑是构成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来源。

2.生物成因的沉积物①无机成分为主的生物残骸:动物的外壳和骨骼、藻类、植物的硅/钙化遗体等②有机生物残体:植物体和动物的软体部分,主要是C、H、O、N、P等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③深部来源的物质:火山爆发带到地表,沿深断裂流出地表或注入湖泊等水体的地下深层的热卤水、温泉、热气液等3.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划分①沉积后作用: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的风化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同生作用:沉积物刚刚沉积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也称为“海底风化作用”或“海解作用”。

沉积岩石学期末复习要点

沉积岩石学期末复习要点

沉积岩⽯学期末复习要点沉积岩⽯学复习要点绪论/第⼀章沉积物的来源1.沉积岩概念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形成的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物作⽤和某些⽕⼭作⽤形成的物质经⼀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形成的岩⽯。

2.沉积岩⽯学研究任务①全⾯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岩体产状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阐明其成因与分布规律提供依据;②探讨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风化作⽤、搬运作⽤、沉积作⽤及沉积期后变化的机理。

特别是研究沉积岩(物)及其中有⽤矿产的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③进⾏沉积环境的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原⽣特点以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以恢复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候条件、古地理环境以及⼤地构造环境。

3.风化作⽤概念及类型风化作⽤是地壳最表层的岩⽯在温度变化、⼤⽓、⽔、⽣物等因素的作⽤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种作⽤。

风化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化学风化作⽤、⽣物风化作⽤4.沉积物来源母岩风化产物、⽣物来源的沉积物、深部来源的沉积物、宇宙来源的沉积物第⼆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1.牵引流和重⼒流的基本概念牵引流——符合⽜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重⼒流:⾮⽜顿流体——不服从⽜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2.碎屑颗粒在流⽔中的搬运⽅式A 推移搬运(滚动搬运,包括跳跃搬运)B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C 溶解搬运3.⽔下沉积物重⼒流的分类碎屑流或泥⽯流:是⼀种砾、砂、泥和⽔相混合的⾼密度流体,泥和⽔相混合组成的杂基⽀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颗粒流:是⼀种由⽆凝聚⼒颗粒(主要是砂、砾)所组成的重⼒流。

液化沉积物流:常见于砂和粉砂沉积物中。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作⽤下发⽣流动4.⽣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的⽅式①⽣物通过新陈代谢作⽤,在其⽣活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介质中吸取⼀定的物质成分,从⽽把⼀些元素富集起来。

沉积岩复习资料总结

沉积岩复习资料总结

1.1 沉积岩沉积岩定义: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形成环境),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生物来源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物质基础),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形成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结果)。

(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之一)一.“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地壳表层条件:是指岩石圈下部,岩石圈上部,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

A.温度:常温(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温度一般小于200度)。

B.压力:常压(绝大部分为0.1—100MPa)。

C.水和大气的作用:水是风化的主要营力。

D.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部分沉积岩既可以是直接由生物遗体形成,也可以由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间接参与形成。

二.沉积岩的物质基础(1)母岩的破坏(风化)产物——陆源物质A.物理风化和机械破坏生成的碎屑物质B.化学分解生成的粘土物质(2)其他物质A.地表水和浅水溶液中的化学沉淀物质B.火山喷出的碎屑物质C.生物物质(珊瑚)D.宇宙物质(陨石)三.“沉积岩”的形成作用(风化作用)原始物质————>沉积物————>沉积盆地————>沉积岩(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1.2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意义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一)沉积岩矿物成分与岩浆岩区别①高温矿物罕见;②低温矿物富集;③特有的自生矿物。

(二)沉积岩与岩浆岩化学成分特征①铁含量大致相当,但其三氧化二铁高于氧化铁②碱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岩浆岩③富含二氧化碳和水④存在大量有机质(三)机构,构造特征1.结构沉积岩的结构取决于岩石的形成方式由陆源碎屑岩形成的岩石具有“碎屑结构”;由陆源粘土组成的岩石具有“泥状结构”;由盆内碎屑组成的岩石具有“粒屑结构”;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生物结构”。

2.构造沉积岩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成层构造(层内构造和层面构造)。

二.沉积岩的分布1.就体积而言,沉积岩约占岩石圈体积的5%,岩浆岩和变质岩占95%。

2.就面积而言,地球表面75%陆地面积,100%海底面积均被沉积物(岩)覆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 相序递变规律沃尔索相律(相序连续性原理、相序递变规律):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3. 沉积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理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4.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其基本单元是相。

5.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组1.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泥石流沉积、漫流沉积、河道沉积、河道沉积、筛状沉积4、冲积扇可划分为三个亚相:扇根、扇中和扇缘扇根:特征:沉积坡度角最大,常发育单一或2—3个直而深的主河道。

鉴别标志:沉积类型主要为河床充填沉积及泥石流沉积,沉积物由分选差、大小混杂的砾岩、砂砾岩所组成。

扇中:特征:沉积坡度角较小,辫状河道发育。

鉴别标志:辫状分支河道和漫流沉积为主,砂/砾比值较大,岩性主要由砂岩、砾状砂岩、和砾岩组成扇缘(扇端):特征:地形平缓,沉积坡度角低鉴别标志:漫流沉积为主,沉积物较细,通常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分选性好5.曲流河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曲度指数大于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值低,一般小于四十。

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沙坝(边滩)。

具有完整的“二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二元结构”。

在一个地区的河流沉积剖面上,若二元结构重复出现,则可形成多个间断性的正旋回,每个旋回即由一个二元结构组成,通常又称为河流沉积的一个“阶”。

6.辫状河辫状河为多河道,而且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其宽深比值大于40,弯曲指数小于1.5,河道沙坝(心滩)发育。

7.网状河网状河具弯曲的多河道特征,河道窄而深,顺流而下呈网结状。

河道沉积物搬运方式以悬浮负载为主,河道厚度与河道宽度成比例变化。

8.曲流河相可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4个亚相(1)河床亚相河床: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

1)河床滞留微相河床滞留沉积是河流流量最高时短距离搬运的产物,以砾石级粗碎屑为主、砂和粉砂极少,这些物质集中堆积形成不连续透镜体。

2)边滩微相边滩沉积是河流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产物。

以低成熟度的砂岩为主,不稳定组分多,长石含量高。

自下而上呈现由粗变细的正旋回(2)堤岸亚相1)天然堤微相侧蚀作用使凹岸天然堤难以保存,古天然堤呈面状分布于边滩之上;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比边滩细,比河漫滩粗;见干裂、雨痕、根迹等暴露构造。

2)决口扇微相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粒度比天然堤稍粗;具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冲蚀与充填构造常见;横剖面呈透镜状。

(3)河漫亚相1)河漫滩微相以粉砂岩为主,也含粘土岩垂向上有向上变细的趋势波状层理和斜波状层理为主,也见水平层理干裂、雨痕等暴露构造常见2)河漫湖泊微相以粘土为主,有粉砂出现;见薄水平纹层、泥裂、干缩裂缝;潮湿区生物化石常见,干旱区可形成盐湖。

3)河漫沼泽微相由潮湿区河漫湖泊发展而来,沉积特征与河漫湖泊类似,只是泥炭沉积较多。

(4)牛轭湖亚相a.曲颈取直 b.串沟取直沉积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粉砂岩中发育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常含有淡水软体动物化石和植物残骸9.网状河主要发育于坡度平缓的河流中下游地区,它是由几条弯度多变的、相互连通的河道组成的低能复合体,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以悬浮负载为主,沉积作用则以垂向加积为主,沉积物类型主要为河道、冲积岛、泛滥平原沉积。

网状河的最大特点及与其他河流类型主要区别是泛滥平原分布极为广泛。

10.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沉积特征比较(见课本179页)11. 古代河流的主要鉴别标志(1)岩石类型及成分: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成分成熟度低。

砾岩多为复成分砾岩,砂岩以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为主。

以泥质胶结为主,少量为钙、铁质胶结。

(2)结构构造:以砂、粉砂状结构为主,分选差至中等。

层理发育,以板状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

砾石呈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倾向上游。

层理及砾石倾角约为10~30。

底部常具冲刷构造,并常含泥砾及下伏地层的砾石。

(3)生物化石:一般无动物化石,可有植物碎片及硅化木等。

11. 湖成三角洲亚相湖成三角洲: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沉积物便在河口处堆积下来,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的沉积体。

在湖泊沉积体中,湖成三角洲的砂体最为发育,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与湖泊沉积的其他类型砂体相比,面积和厚度大,向湖盆延伸远,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湖成三角洲形成过程中河流起主导作用。

湖成三角洲沉积层序12. 滨湖亚相沉积环境特征1)距岸近,形成粗碎屑沉积:地形→砂滩、砾滩、泥滩2)水动力复杂,击岸浪和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改造强烈3)水位浅,时而露出时而淹没,氧化作用强烈沉积物:砾、砂、泥、泥炭结构与构造:1)砾石层呈叠瓦状排列,最大扁平面向湖倾,最长轴多平行于岸线2)砂质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一些重矿物,分选、磨圆较好,交错层理、波痕发育,可见化石碎屑(介壳滩)、潜穴等3)泥质和泥炭沉积中见水平层理,粉砂层具小波痕层理4)泥裂、雨痕、动物足迹等暴露构造常见13.浅湖亚相沉积环境特征:1)始终位于水下2)水动力主要是波浪和湖流3)水体循环良好,氧气充足,透光性好,生物繁盛沉积物: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可夹少量化学岩薄层或透镜体,物源充分时可出现细砂岩,砂岩胶结物以泥质、钙质为主结构与构造:1)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2)以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为主,水动力较强时可出现小型交错层理,砂泥层交错沉积时可出现透镜状层理,有时可见对称的浪成波痕3)生物化石:生物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以薄壳的腹足、双壳类等底栖生物为主,也见介形虫、鱼类等,少见弱还原条件下自生矿物14. 陆源碎屑湖泊相的鉴别标志1)岩石类型以粘土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也可出现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但分布较为局限。

2.)沉积构造层理发育,以水平层理最为发育。

可有较发育的波痕,泥裂、雨痕、搅混构造亦常见到3. 生物化石常见的生物种类有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藻类等。

陆生植物的根、干、叶、孢子花粉等大量出现。

4. 垂向层序多见深湖至滨湖的下细上粗反旋回层序。

5. 分布范围及沉积厚度分布范围比河流相大,比海相小,相带、岩性和厚度大致呈环带状分布。

岩性和厚度横向变化比河流相稳定,比海相差。

第十章三角洲相1.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2.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按水动力条件可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按形态特征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鸟嘴状三角洲、港湾状三角洲按供源体性质可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按河流作用和海洋作用的强弱程度:建设性三角洲、破坏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属建设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属破坏性三角洲3.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河流入海洋(或湖泊)形成的三角洲,其沉积物较粗,以砂和含砾砂为主,砂/泥比高,通常大于1。

4.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相模式(一)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其相模式河控三角洲是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按照三角洲的形态,可进一步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和朵状三角洲两种类型。

(1)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滨海区的延伸岩性: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

结构构造:分选性差;层理构造复杂,见雨痕、干裂、足迹等层面构造。

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

分布: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

以分支河道和沼泽沉积为主体1)分支河道微相岩性:中厚层砂岩,厚度多为几米至10m左右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大型及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垂向序列:向上变细(与河流相同)平面形态:条带状,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骨架2)陆上天然堤微相岩性: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小型交错层理、波痕,泥岩中可见生物潜穴生物化石:少见植物碎片3)决口扇微相岩性:细砂岩,厚度多在2~3m以下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小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平面形态:扇形、席状(与河流决口扇类似)垂向序列:向上变细(扇退)或变粗(扇进)4)沼泽微相环境:沼泽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面接近平均高潮线。

岩性与构造:沉积物为深色有机质粘土、泥炭、褐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生物化石: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

分布:沼泽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90%5)淡水湖泊微相面积小,水体浅(3~4m),暗色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黄铁矿、广盐性生物化石。

(2)三角洲前缘亚相处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位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1)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冲刷—充填构造。

2)水下天然堤微相沉积物为极细的砂和粉砂。

粒度概率曲线为单段或两段型基本上由单一的悬浮总体组成。

有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3)支流间湾微相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楔形泥质沉积体岩性: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

构造: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波痕及生物介壳、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垂向层序: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4)分支河口砂坝微相岩性与结构:细砂、粉砂,分选好,质纯。

构造:单层为中、厚层,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可见流水波和浪成波痕。

生物化石:稀少河口砂坝随三角洲向海推进而覆盖于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粘土中有机质产生气体冲上来可形成气鼓构造(气胀构造)。

如果下面泥质层很厚,也可产生泥火山和底辟构造5)远砂坝微相位置: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方较远部位,又称末端砂坝。

岩性:沉积物较河口砂坝细,主要为粉砂,有少量粘土和细砂。

构造:可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等。

垂向层序:位于河口砂坝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形成下细上粗的垂向层序高建设性三角洲向海推进时,砂质堆积迅速,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可连结组合成指状或鸟爪状砂体,称指状砂坝。

其沉积厚度大,向海变宽加厚,向陆变窄减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