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填“大”或“小”)。
返回
1
2
3
4
5
6
7
基础题
(5)实验中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快
速 (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在做
变
(6)【解释说明】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
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
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
短的是乙,故乙最先到达距离起点80 m处,故A错误;乙前
20 m的平均速度v1= =
平均速度v2= =
≈8.33
.
−
≈10.17
. −.
−
度v3= =
≈5.71
. −.
m/s,从20 m到80 m处的
的。
返回
1
2
3
4
5
6
7
综合应用题
4. [真实情境题][2023·合肥期末]某次运动会的100 m决赛
中,甲、乙、丙三位运动员距离起点20 m、80 m、100 m
时所用的时间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距起点的距离
20 m
80 m
100 m
甲所用时间
2.3 s
8.9 s
12.2 s
乙所用时间
2.4 s
≈53.3 km/h,因此列车在“株洲
′ .
南—株洲”段的运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东”段的大。
返回
1
2
3
4
5
6
7
基础题
3. [2024·汕头潮阳区校级期末]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实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小车通过第一个光源和光电传感器中间时,光电传感器接收不到光源发出的光线,光电计时器开始计时,当小车通过第二个光源和光电传感器的中间时,光电计时器计时结束,光电计时器上显示的是汽车通过两个光源之间的时间。测量过程中的主要步骤:①用刻度尺测出两光电传感器之间的距离L;②读出光电传感器上的时间t;③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汽车的速度v的表达式:v=L/t。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3)
根据信息回答:SAB=
cm, tBC= s, vAC= m/s。
小
5
1
0.033
3.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设计实验:
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挡板、木块、刻度尺、秒表
实验原理
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 ,可计算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_
实验步骤
(1)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做成斜面,使小车在斜面上释放后能向下运动.(2)标记小车从斜面上释放时前端的位置,将挡板( 作用: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放置在斜面底端.(3)用刻度尺测量标记处到挡板的距离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将小车从标记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标记处向下运动到撞击挡板所用的时间 ,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表格中,并计算小车通过路程 的平均速度.
2024年秋季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程导入
课程讲授
习题解析
课堂总结
课程导入
1.平均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表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快 慢程度。 2.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呢?
课程讲授
1 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 s
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课堂总结
测量:物 体运动的 速度
原理 v s t
方法
测路程:刻度尺 测时间:停表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注意事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7 交流与评估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习题解析
1.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 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 若ab间的距离为15cm,则甲球的平均速度是 0.05 m/s。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 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s2
s3 t3
s1 t1
t2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 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s3= s1-s2 t3= t1-t2
4 设计表格
路 程(m) S1= S2=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v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实验类型
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
速
度
实验原理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测
量
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速度越来越大
1.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 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 s闪亮一次,闪
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 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
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
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________(填
甲
“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
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斜面的长度是小车运动的全程吗?小车运动的 路程为多少?
强调:记录与运算时数据都要带有单位;使用刻度尺 测量路程时,
应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任务: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②用秒表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v=________。 0.63 m/s
1.作业本作业
2.实践性作业
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
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碑、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
距离等。请同学们测量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你的数据结果与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①斜面坡度不一样;②选取测量的路程不一样……
任务: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2.下列几种速度,不是瞬时速度的是( 路段
A )
A.火车以76 km/h的速度经过“深圳到惠州”这一
B.汽车速度计指示着速度50 km/h
C.城市繁华路口速度路标上标有“15 km/h 字样 D.足球以12 m/s的速度射入球门 解析:与某段时间或过程对应的速度为平均速度,与某时 刻或某一位置对应的是瞬时速度,由此可判断A中描述的 是平均速度,B、C、D中描述的是瞬时速度,故选A. 注意车速”
=8.9 m/s,选项 C 正确,选项 D 错误. 答案:D
题后反思
平均速度的求解
请总结一下求平均速度的步骤有哪些?
答案:(1)平均速度是过程量,计算平均速度时,必 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的平均
速度.
(2)明确所研究过程的初末位置,求该过程的位移. (3)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其大小,最后明确平均 速度的方向即为位移的方向.
C.它在ABCDE段的平均速度是0.75 m/s D.它在A点的速度是1 m/s
s AB 1m 解析: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 =1 m/s,选项 A 正 1s t1
确;ABC 段的平均速度:vABC=
s AC 5m 5 = = m/s,选项 B 错 t2 2s 2
s AE 3m 误;ABCDE 段的平均速度:vABCDE= = =0.75 m/s,故选项 4s t4
3.(双选)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 m/s, 那么这个物体( CD ) A.在这一时刻之前的0.2 s内位移一定是2 m
B.在这一时刻之后的1 s内位移一定是10 m
C.在这一时刻起10 s内位移可能是60 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 继续通过1 000 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 s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5、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4
3
9
4
16
5
25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迷你实验室】
1、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 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自行设计出数据表格)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
思考: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
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2)实验步骤: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运动的世界+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同步练--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全一册
==
+ . +.
=
/
19.交通安全事关全社会,必须人人遵守交通规章。
(1) 行人过马路(如图 )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江东中路双向车道(含中间绿化带)合计路宽为 . ,一辆 汽车在该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 / ,小明在斑马线道口步 行通过马路。步行速度是 . / ,要求横穿马路后预留
(B )
A. / B. . / C. . / D. . /
10. 、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 米的两点,小车从
点出发沿直线向 点运动,其 − 图象为图中斜线 、
中的一条。经过 秒,小车的位置( C
)
A.一定通过了 B.一定在 、 C.一定距 点 D.可能距 点
点 之间 米 米
11、如图所示,向右做直线运动的汽车,通过 AB、BC、CD 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 0.4s,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丁小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 / 的速度行驶,后一
半路程以 / 的速度行驶,那么丁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4
/。
13.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 v-t 图象,甲、乙、
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乙
。
14、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 AB 和 BC 所用时间均为 0.1s.水滴由 A 位置下落到 C 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__2_0_._0___cm , 则 这 个 过 程 中 水 滴 下 落 的 平 均 速 度 是 _2_______m/s.该水滴下落过程是_变__速_ 直线 ____运动.(选填“匀 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A.
B.
C.
D.
8.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从图中得出的结论中错误 的是( D )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4.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1~4章)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节认识运动1.以地球做作为参考系2.车厢的人是注视另一站台的火车,即人的视线以离开了地面,人不以自身为参考系,就会一另一站台的火车为参考系,显然,人习惯于以自身为参考系,故有此感觉。
3.(1)、(3)4.以列车位参考系时,人向西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时,人随列车向东运动。
5.在研究瓢虫的星数、翅膀扇动问题时,不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
在研究瓢虫的爬行轨迹、飞行路线问题时,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
6.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致,都是一天,因此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总是相对静止的。
第二节时间位移1.位移为零;路程1600m。
2.物体运动的路程不一定大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物体作直线运动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3s”是指时间,时间为3s;“第3s”是指时间,时间为1s;“3s末”是指时刻;“前3s”是指时间,时间为3s;“最后1s”是指时间,时间为1s。
4.(1)“9时0分50秒”是时刻;“21小时”是时间;“6时23分”是时刻。
(2)是时刻。
(3)是时刻。
5.(1)影子的边缘在“圭”上的位置可以表示时刻,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一点;影子边缘在“圭”上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时间,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一段。
(2)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钟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照,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如果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或最短值),这两次最长值(或最短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365天的时间长度。
第三节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1. 下面一条纸带运动比较快,上、下两条纸带运动的时间之比是16:10。
2. 在DK 围点于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等间距的,所以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A 到D 和K 到N 围,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是等间距的,所以纸带做变速直线运动。
3. 略。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1. 大白鲨合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都是平均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o^2=-2gS4.上升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课件第1章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一章 运动的世界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1-讲
1. 实验原理 v=st。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后,运用公式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2. 设计实验 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
① 实验中,需要记录s、t,在每一次实验中都需要记录
②
这两个数据; 重复多次并 计算小车通
测量 次数
路程s/m
时间t/s
平均速度 v/(m·s-1)
过路程s的平 1
均速度。所 2Leabharlann 以设计表格 如下:3
4
感悟新知
3. 评估交流
知1-讲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已停止;斜面
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感悟新知
知1-讲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
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感悟新知
知1-讲
思想方法 间接测量法:将一个不易测量的量转换为若干个可
感悟新知
知1-讲
问题
解决方案
①在小车运动之前,首先确定小车运动
如何测量小车在 每个阶段运动的 路程和时间
的路程; ②在小车运动时,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一只手松开小车,另一只手立即按动 秒表启动按钮、开始计时;小车到达
第一章 第四节 物体的运动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基础知识 一、平均速度1.定义: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2.表达式:公式v =st.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读作米每秒.常用的单位还有km/h,1 m/s =3.6 km/h.4.矢量性:平均速度是矢量,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5.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填“粗略”或“精确”)地反映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二、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矢量性:瞬时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3.物理意义:瞬时速度能精确(填“粗略”或“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重点探究一、平均速度小明坐在沿直线行驶的汽车上,从甲地到乙地用时20分钟,行程20 km ,根据公式v =st ,他计算出自己的速度为60 km/h.而途中某时刻小明发现速度计显示为70 km/h.(1)上面提到的两个速度各表示什么速度? (2)速度计显示的是什么速度?(3)若小明由乙地返回甲地又用了20分钟,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它能反映汽车运动的快慢吗? 答案 (1)60 km/h 为20分钟内汽车的平均速度;70 km/h 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3)因为全程的位移为零,所以平均速度为0 不能1.对公式v =st的理解(1)速度采用比值定义法,不能说v 与s 成正比.s 大,仅指物体的位置变化量大.位移大,速度不一定大;当物体位置变化快时,速度才大.(2)式中s 是位移不是路程,s 与t 具有对应性. 2.速度是矢量(1)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 (2)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 例1 关于速度的定义式v =st,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s 越大,速度越大B.速度v 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s 和时间t 都无关C.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D.v 1=2 m/s 、v 2=-3 m/s ,因为2>-3,所以v 1>v 2 例2 甲、乙两地相距60 km ,一汽车沿直线运动用40 km/h 的平均速度通过了全程的13,剩余的23路程用了2.5 h.求: (1)此汽车在后23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2)汽车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 答案 (1)16 km/h (2)20 km/h二、瞬时速度如图1所示,在气垫导轨上A 处安装光电门,滑块上分别插上宽窄不等的遮光片.每次都从最高点释放滑块,则滑块上的P 点每次经过A 时的运动快慢相同.数字计时器可以记录P 点从A 点经过一段位移Δs 所需的时间Δt (Δs 为遮光片宽度).遮光片宽度Δs 和所需时间Δt 列表如下:(1)求出每次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并填入上表.(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随着Δs 的减小,平均速度的大小有什么特点?这反映了什么物理意义?(3)如何更精确地测定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呢?P 点经过A 处的速度更接近上述所求的哪一个速度? 答案 (1)0.56 0.51 0.50(2)随着Δs 的减小,平均速度的大小似乎在向某个数值靠拢.这说明,随着Δs 的减小,所得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3)再缩小遮光片的宽度,使时间Δt 尽可能小.Δt 越小,ΔsΔt 就越接近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更接近0.50 m/s.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比较例3 (多选)下列速度属于瞬时速度的是( )A.火车以76 km/h 的速度经过“深圳到惠州”这一路段B.汽车速度计指示着速度50 km/hC.城市繁华路口速度路标上标有“15 km/h 注意车速”字样D.足球以12 m/s 的速度射入球门 例4 (多选)下面描述的几个速度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子弹以790 m/s 的速度击中目标时的速度指平均速度 B.信号沿运动神经传播的速度大约为10 m/s 指瞬时速度C.京沪高速铁路测试时的列车最高时速可达484 km/h ,指的是瞬时速度D.台风以36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指平均速度 三、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1.平均速度: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位移时间.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路程时间.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4.注意(1)因为位移的大小小于等于路程,所以平均速度的大小小于等于平均速率. (2)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但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例5 一物体从A 点沿正东方向以5 m/s 的速度运动6 s 到达B 点,然后又以10 m/s 的速度向北匀速运动4 s 到达C 点,求物体在这10 s 内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答案 5 m/s ,方向由A 指向C 7 m/s随堂检测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气象台对“玉兔”台风预报是:风暴中心以18 km/h 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33 m/s.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 ) 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答案 A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多选)如图2所示是三个质点A 、B 、C 的运动轨迹,三个质点同时从N 点出发,同时到达M 点(物体做单向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个质点从N 到M 的平均速度相同B. 三个质点到达M 点的瞬时速度相同C. 三个质点从N 到M 的平均速率相同D. B 质点从N 到M 的平均速度方向与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 AD3.(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计算)(多选)小明上午从家门口打车,经过一段时间又乘坐同一出租车回到小区门口.车票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0 km/h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C.小明全程的平均速率为20 km/hD.小明全程的平均速率为0 答案 BC4.(速度公式的应用)在某次海上军事演习中,一艘驱逐舰以90 km/h 的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20 km 处同方向匀速航行的航空母舰,驱逐舰总共追赶了270 km 才赶上,则航空母舰的航速为多大? 答案 50 km/h解析 根据追赶过程中驱逐舰的位移和速度,可求得追赶过程所用的时间 t =s 1v 1=3 h 追赶过程中,航空母舰的位移 s 2=s 1-120 km =150 km所以,航空母舰的速度大小为v =s 2t =50 km/h.【考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 【题点】平均速度的计算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考点一 平均速度1.日常生活中,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我们都称“速度”.下列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 A.百米赛跑运动员以9.8 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由于堵车,在隧道内车速仅为1.2 m/s C.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 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D.子弹以800 m/s 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答案 B2.(多选)如图1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AB 、ABC 、ABCD 、ABCDE 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 s 、2 s 、3 s 、4 s ,已知方格的边长为1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1 m/s B.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为52m/s C.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 D.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 ABC3.一名短跑运动员在100 m 竞赛中,测得他5 s 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 ,则运动员在100 m 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4 m/s B.10.3 m/s C.10.2 m/s D.10 m/s答案 D考点二 瞬时速度4.下列关于速度的叙述中,属于瞬时速度的是( )A.火车以76 km/h 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B.某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 km/hC.公路上某雷达测速仪测得一卡车速度是56 km/hD.物体在第2 s 末的速度是4 m/s 答案 BCD考点三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5.2016年春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很受游客欢迎,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在景区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2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 km/h ;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此处到井冈山还有150 km.关于上述两个数据表达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0 km/h 是平均速度,150 km 是位移 B.80 km/h 是瞬时速度,150 km 是路程 C.80 km/h 是瞬时速度,150 km 是位移 D.80 km/h 是平均速度,150 km 是路程 答案 B6.2017年9月3日全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浙江队的谢震业以10秒04夺冠,广东队的苏炳添以10秒10遗憾摘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起跑阶段的速度一定是谢震业大B.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是谢震业大C.全程的任意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都是谢震业大D.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一定是谢震业大 答案 B7.2013年10月11日,在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中,中国队以8分06秒06的成绩夺得冠军,中国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个项目的冠军,取决于她们在800米中( )A.平均速率大B.平均速度大C.冲刺时的瞬时速度大D.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答案 A考点四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8.(多选)2016年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如图3,设游客甲驾车从九华山大门去黄山大门,行程162 km.游客乙驾车从黄山大门赶往九华山大门,行程158 km.若两人恰好同时出发且同时到达,则甲、乙在两地之间运动的过程中( ) A.研究甲车的行驶路程时能将车看成质点 B.甲车、乙车的平均速度相同C.甲车的平均速率大于乙车的平均速率D.游客乙驾车行驶“158 km ”指的是位移 答案 AC9.(多选)下表是唐山站至北京南站的某次列车运行时刻表,设火车在每站都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运行时间为全程所用总时间,由此可知( ) A.列车从唐山站到北京南站的位移为234 km B.列车全程的平均速率约为96 km/hC.列车由军粮城北站到北京南站的平均速率约为179 km/hD.列车由唐山站到北京南站共运行87 min 答案 CD 二、非选择题10.(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 1=10 m/s ,v 2=15 m/s ,求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答案 12 m/s解析 设两段相等位移均为s ,则两段用时分别为t 1=s v 1,t 2=s v 2,全程的平均速度v =2s t 1+t 2=2ss v 1+s v 2=2v 1v 2v 1+v 2=12 m/s.【考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 【题点】平均速度的简单计算11.(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一支队伍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追赶到队前传达命令后又立即返回到队尾时,队伍已前进了 200 m ,在整个过程中,通讯员共用时80 s ,比队伍多走了80 m 的路程,则全过程通讯员通过的路程及平均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 280 m 2.5 m/s解析 队伍前进了200 m ,而通讯员多走了80 m ,故全过程通讯员通过的路程为200 m +80 m =280 m ,而通讯员走过的位移为200 m ,故平均速度大小v =s t =20080 m/s =2.5 m/s.【考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 【题点】平均速度的计算12.(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计算)登山运动中,小张用100 min(分钟)由宿营地X 爬到山顶Y .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 400 m ,相对于X 升高了1 200 m ,如图4所示,求:图4(1)小张由X 运动到Y 总的位移的大小; (2)小张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3)他的朋友小李从Z 点爬山,比小张晚20 min 开始,平均速率为0.5 m/s ,还比小张早20 min 到达山顶,问小李由Z 爬到Y 共通过了多少路程?答案 (1)2 000 m (2)13 m/s (3)1 800 m解析 (1)由X 到Y 总的位移的大小为 s = 1 6002+1 2002 m =2 000 m. (2)小张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v =s t =2 000 m 100 min =20 m/min =13 m/s.(3)小李爬山所用的时间t 2=100 min -20 min -20 min =60 min. 小李由Z 爬到Y 通过的路程s ′=v 2t 2=0.5 m/s ×60×60 s =1 800 m. 【考点】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题点】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计算。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速度的测量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的测量》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了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前几节中已经给学生讲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要求学生巩固学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教学目标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续表中。
4.实验表格5.实验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要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4)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
(5)时间和长度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下面大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开始实验。
实验完毕后,请说出你的实验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及时指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续表1.在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3.测量路程时要注意什么?想想议议: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
想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例1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秒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布置
P13:1、3、4
5.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使 用,要注意区别。
物理学中通常把瞬时速度简称为 速度,其大小称为速率。
说明:V1=3m/s和V2=-4m/s的意义,并比 较他们的大小。
V1<V2
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1.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 2.速度=位移/时间,而速率=路程/时间; 3.速率总是大于等于速度。
例: 1.一物体以速度υ=2m/s作匀速运动,则:
1)前2s内的 =? 2m/s
2)第2s末速直线运动,已知:经前4s时间发 生12m的位移时速度达到8m/s,紧接着作3s的匀速运动,以后又 以10m/s的平均速度通过20m的位移。问: 1)在前4s内的 =? 2)第6s末的即时υ=? 3)前7s内的 =? 4)全程的 =? 3m/s 8m/s
30
2900
归纳总结:如何判断谁运动的快?
方法1: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谁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短。
方法2: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谁通过的位移大。
一、平均速度
1.定义: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v
s t
2.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 方向相同,但不一定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3.单位:SI制中,速度单位是:m/s (米每秒) 4.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反映某段的总体快慢,但其中的 运动情况仍然未知 【特别提示】 从物理学的角度,初中定义的“速度”应该称为“平均 速率”
t
缺陷:1.不能反映运动的方向 2.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分析讨论: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初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 公路行驶 B公共汽车沿平 直公路行驶 C火车沿平直轨 道行驶 D飞机在天空直 线飞行 0 0 500 20 10 30 100 100 1250
500
t1 t 2
2)若AB=BC,则用 1, 2
表示的
AC ?
21 2
1 2
3)若t1=t2,则用 1 , 2 表示的
1 2
2
41 2
AC ?
4)若AB=3· BC或t1=1/3·2, t 则AC段的平均速度又怎样?
1 3 2
1 3 2
课前练习1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 A.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 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 D.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课前练习2
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D )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位移就 是路程; B.几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它们的位移可 能相同; C.几个运动物体有相同的位移时,他们的路程 也是一样的; D.位移的大小就是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量。
课前练习3
小球从离地板5m高处落下,又被地板弹回, 在离地板2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通过的路 程和位移的大小是( B ) A.7m,7m B.7m,3m C.5m,2m D.5m,3m
位移的方向呢?
主讲人:梁杰宁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初中: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 速度。 s
v
4
4.一汽车在一直线上运动,第一秒内通过5m,第二秒内通 过10m,第三秒内通过20m,第四秒内通过5m,则最初2秒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_ _ _ _7.5m/s _ _ _ ; 最 后 2 秒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____ 12.5m/s 10m/s __________;全部时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
36/7m/s 56/9m/s
5)已知在最后0.5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在这前的1.5s
内的平速均度为多少? 25/3m/s
3.一质点在直线ABC上依次运动,已知: AB段平均速度 为 1 ,BC段平均速度为 ,相应的时间为t1,t2,则:
2
1)AC段的平均速度=?
AC
1t1 2t 2
讨论与交流: 怎样细致地描述物体运动过程 中通过某点时的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运动过程中通过某点时(或某一时 刻)的速度。 2.实质: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的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 3.矢量性: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的运动 方向(即轨道的切线方向)
4.单位:SI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