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辨证施治,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一定的检查,观察和检验等手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标准。

这种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治疗效果,针对不同的病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 病情评估:确定病情轻重,分析病因病机,判断内外因素,以及与既往病史等相关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病情,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2. 症状评估: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确定其所属的证型和病名,从而为中医治疗的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治疗通常根据证型,而非病名进行治疗。

3. 辨证施治评估: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辨证施治,通过辨识证型,然后根据证型施以相应的治疗手段。

这种方法不仅要求医师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过程中实时调整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4. 疗效评估:衡量治疗效果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也可以通过医学检测工具等客观指标来进行评估。

中医治疗的疗效评估需要考虑中医特有的治疗理念,如舌诊、脉诊等特殊检查项目。

5. 预后评估:预后评估是对病情转归及复发的预测。

中医治疗通常强调预防复发和巩固疗效,对于一些慢性病,预后评估将对疾病的长期控制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水平,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原则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畴本原则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旳病证名、诊断根据、证候分类、疗效评估。

本原则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估,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旳诊断根据、证候分类、疗效评估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重要临床体现。

2.1诊断根据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估治愈:症状消失。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旳诊断根据、证候分类、疗效评估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重要症状旳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根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本文概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一部汇集中医临床各科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大型工具书。

本书旨在统一和规范中医临床工作中的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以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可评估性。

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等方面,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指导。

本书还详细规定了各类病证的疗效评定标准,包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级别,为中医临床科研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量化评估的依据。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编写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充分反映了中医临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本书将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医药院校师生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推动中医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病证诊断概述中医病证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对疾病表象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中医诊断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基本方法,全面收集和分析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从而作出病性、病位、病因、病机等诊断。

在中医病证诊断中,病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状态,而证则是对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种类型的病理状态所作的概括。

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和用药。

中医病证诊断的特点在于其整体性和动态性。

整体性体现在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上,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动态性则体现在中医对疾病发展变化的认识上,认为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动态地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病证诊断还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

每个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中医在诊断时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每个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病证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它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证候分类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疗效评定治愈:症状消失。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证候分类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指根据中医的病证学理论,在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过程中,根据病情发展、治疗效果等综合因素,制定的衡量疗效的标准。

常用的疗效标准有以下几种:1. 根据症状变化和体征改善程度来评估疗效。

例如,病情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体征恢复正常等,都属于良好疗效。

2. 根据辅助检查结果来评估疗效。

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实验室结果的变化来评估疗效。

3. 根据临床疗效评分量表来评估疗效。

如中医内科常用的疗效评分量表有王氏分级法、中医分级标准等。

总之,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综合各种因素对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标准。

正确评价疗效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和患者健康的康复非常重要。

另外,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评估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 疗效应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思想。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因此,评估疗效应该考虑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2. 疗效应基于患者的整体情况。

中医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

因此,评估疗效应该考虑治疗的综合效果,包括病情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等方面。

3. 疗效应有长期持续性。

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之一是注重长期预防和治疗。

因此,评估疗效应该考虑长期疗效,是否能够长期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疾病再次复发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评估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症状变化、体征改善、辅助检查结果、临床疗效评分量表等,更重要的是应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能够长期控制疾病的发展和防止疾病再次出现。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症候评分是中医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特点,采用中医症候评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以下将就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症候评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传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传统中医对于病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四诊质地等,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依据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病证诊断标准体系。

2. 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已经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更新。

如结合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对中医病证进行诊断,使诊断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3.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性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诊疗方案。

二、中医症候评分1. 什么是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患者病情中的症候进行评分,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以辅助医生进行辩证施治和评价疗效的一种方法。

中医症候评分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极为重要。

2. 中医症候评分的内容中医症候评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症状的描述,包括症状的种类、程度、变化规律等;二是症状的评分,即对不同症状进行评分,并根据不同症状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

3. 中医症候评分的意义和作用中医症候评分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价,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评价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中医症候评分,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促进了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疗效标准是指中医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和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包括病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内容。

首先,病证诊断标准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病证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是中医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病证诊断标准是根据中医病证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病证的诊断。

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要求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脉象、舌象等信息,准确判断病证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缓急,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证的辨识和分析,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论治、因病制宜等内容,是中医治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后,疗效评价标准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治疗强调疗效观察,即根据病情的变化和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价治疗的效果。

疗效评价标准包括病情的好转、症状的减轻、体征的消失、复发率的降低等内容,是中医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要求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总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医师应当严格遵循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保中医治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前言为了规范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原则》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临床诊疗、科研、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病证。

三、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 诊断原则: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舌脉等情况,做出正确的病证诊断。

2. 诊断方法: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进行全面诊断。

3. 病证分类:中医病证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等六类。

四、中医病证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评定原则:以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为依据,结合中医病证的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2. 疗效评定方法:采用症状积分法、证候积分法、实验室检查法等,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进行量化评估。

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治疗难易等因素,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

-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生活质量未提高。

五、实施与监督1.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和监督管理,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标准进行临床诊疗和疗效评定,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3. 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应结合本标准,开展相关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六、附则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适时修订。

{content}。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基于中医诊断理论,综合考虑患者的证候特点,把疾病分为临床阶段,运用治疗手段,对具体的疾病制定的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证候改善: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证候的变化要显著,临床检查指标要有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才算完全接受。

2、病情控制:主诉症状控制良好,中医分诊和治疗目标达到一定要求,病情不能反复发作,治疗效果良好。

3、体质改善:效果良好的治疗不仅使主诉症状改善、血液指标改善,还能使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明显改善,恢复健康。

4、安全性:治疗方式、治疗药物和中医操作要求安全、针对性强,不能出现不良反应及虚误诊断、治疗。

5、疗程完成:治疗期限要满足中医治疗需要,治疗疗程应顺利完成,把治病疗治期满足要求,达到即刻疗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于确定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评估,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的判断。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强调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中医病证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的基本原则是辩证、辨病、辩证层次,并根据辨证来进行治疗。

辩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病因、病机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临床表现,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

辨病是指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等方法,确定疾病的名称和定义。

辩证层次是指根据疾病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机等因素,将疾病划分为不同的证层,从而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

中医疾病诊断的要求和方法中医疾病诊断的主要要求是全面、准确、个性化。

全面是指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程、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准确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诊等方法,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和病名,用以指导治疗。

个性化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医疾病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以及辨证。

四诊合参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诊等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进行诊断和病证辨析。

望闻问切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的主诉、询问患者的病情、检查患者的脉象等,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进一步辨析病证。

辨证是指根据病情、证候类型、个体差异等 factors,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病证疗效判断标准中医病证疗效判断标准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辨证施治后的效果,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疾病的康复情况。

中医病证疗效判断标准包括整体判断和局部判断两个方面。

整体判断标准整体判断标准是指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和体征,综合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

整体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疼痛缓解程度:疼痛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治疗的效果可以通过疼痛的缓解程度来评估。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进行评估的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由中医专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制定,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强调综合分析和判断。

具体来说,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标准:包括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方面的诊断标准。

2. 疗效标准:包括疾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如治愈、好转、无效等。

3. 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如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

4. 治疗周期:包括治疗的时间和周期,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5. 疗效评估:包括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评估,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等。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不断
变化的临床需求和挑战。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是指中医医师根据中医疾病诊断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疾病的治愈或缓解。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是指中医医师根据中医疾病诊断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指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指通过切诊患者的腧穴、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这四诊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确定病证。

二、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意义。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能够指导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准确率。

其次,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能够指导中医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能够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误诊误治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三、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内容。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病型等方面。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邪正斗争、气血运行、津液代谢等过程;病位是指疾病发生的部位,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意识等方面;病证是指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头痛、咳嗽、腹痛等症状;病型是指患者的整体病理状态,包括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等方面。

四、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应用。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应用主要包括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估等方面。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是中国中医药学会于1994年制定出
来的标准,它旨在规范和统一中医病证诊断的标准和疗效评估的方法,为中医疾病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本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临床表现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标准。

例如,对于
“风热感冒”这一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咳嗽、咽痛等,诊断标准是具有上述表现中的两项或以上,并排除其
他疾病。

二、辨证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主要是通过辨证来进行的,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
的辨证标准。

例如,在辨识“内热便秘”时,医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是否为内热便秘,以及内热的具体表现。

三、辩证论治标准
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是辩证论治,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需要采
用的辨证论治方法。

例如,对于“痰湿证”,需要采用祛湿化痰的治
疗方法,包括熟地、白芍、茯苓等中药的使用。

四、疗效评估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的疗效评估标准,以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

例如,在评估“风寒感冒”治疗效果时,需要通过症状缓解、体温下
降等方面来判断治疗效果。

五、治疗时间标准
中医治疗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所需
的治疗时间。

例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需要采取持续医治,并
在一个疗程内完成治疗。

总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为中医疾病诊治提供了科学指导,促进了中医诊疗的规范和标准化。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一、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疾病分为临床病和非临床病两大类,临床病又分为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

每个科室对应的病证可根据症状进行诊断和分类。

二、病证诊断标准具体病证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疾病的名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对于较复杂的疾病还会包括病程、并发症、辩证分型、辨证要点等。

三、评估治疗效果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分为四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1.痊愈: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无后遗症。

2.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改善,但尚未痊愈,无严重后遗症。

3.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但尚未达到显效标准,有一定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善,无严重后遗症。

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继续发展,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改善,有后遗症。

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进行动态观察,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

四、临床病例选取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临床病例的选取有一定的规定,要求病例应具有明显的诊断和治疗记录,包括病历、初诊记录、治疗过程记录以及出院记录等。

其中,初诊记录应包括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详细信息。

治疗过程记录应包括用药情况、剂量和疗程等。

出院记录应包括病情的变化、治疗效果评价等。

五、标准的应用和局限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应用可以规范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中医临床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然而,该标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涵盖所有病种和病症,对于复杂病情的评估可能不够全面准确。

因此,医生在使用该标准时,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标准也需要根据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进行修订和完善。

总结起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一项用于规范中医对病证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标准化文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疗效标准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评价标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是指根据中医病证辨识的诊断结果,对病情的发展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工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病症诊断标准。

1. 病因辨识,中医病症诊断首先要准确辨识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运动不足等;外因主要指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风寒湿热等。

通过辨识病因,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病证辨识,中医病证辨识是指根据病因和病理变化,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体征等信息,得出病证的诊断结果。

病证辨识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病情辨识,病情辨识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包括病程、病情变化、病情严重程度等,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进行评估和判断。

通过病情辨识,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疗效评价标准。

1. 症状改善,症状改善是评价中医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疼痛减轻、体温下降、咳嗽减轻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症状改善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于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体征改善,体征改善是指患者的生理指标和体征表现得到改善,如血压下降、血糖降低、血常规指标改善等。

体征改善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对于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3. 病情稳定,病情稳定是指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病情不再恶化甚至得到好转的状态。

病情稳定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对于预后和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4. 预后评估,预后评估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对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和判断。

预后评估是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应用。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工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4.1.3冬春两季较多。

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4.1.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4.1.7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4.2证候分类4.2.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4.2.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4.2.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依,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

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4.2.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

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4.2.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4.2.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4.3疗效评定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

4.3.2好转: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4.3. 3未愈:病情未见好转。

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

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

5.1诊断依据5.1.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5.1.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5.1.3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5.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1.5痰培养有致病菌。

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5.2证候分类5.2.1初期:恶寒发热,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

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5.2.2成痈期: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呛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5.2. 3溃脓期: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依。

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5.2.4恢复期: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

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5.3疗效评定5.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5.3.2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

5.3.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

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

相当于肺结核。

6.1诊断依据6.1.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6.1.2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

6.1.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

6.1.4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6.1.5血沉增快6.1.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

6.1. 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

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

6.2证候分类6.2.1肺阴亏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

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6.2. 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

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6.2.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

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

6.2.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

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

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6.3疗效评定6.3.1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

6.3.2好转: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6.3.3未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

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咯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支气管扩张。

7.1诊断依据7,1.1咯(咳)鲜红血,常呈泡沫状或与痰液混杂。

7.1.2多数患者有反复咯(咳)血史。

7.1.3胸部X线摄片,可无特异性改变。

病变明显时可见蜂窝状或卷发样阴影。

7,1.4必要时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柱状、囊状或混合型的扩张。

7.2证候分类7.2.1肝火犯肺:咳呛气逆,咯(咳)血鲜红,胁痛善怒,面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

7.2.2阴虚火旺: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

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7.2.3痰热壅肺:咯(咳)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2. 4气虚血瘀:反复咯(咳)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易汗。

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7.3疗效评定7.3.1治愈:咯(咳)血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7.3.2好转:咯(咳)血减少,症状改善。

7.3.3未愈:咯(咳)血无变化。

8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

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8.1诊断依据8. 1.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

发病缓急不一。

8.1.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

重者有呼吸困难。

8.1.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8.1.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

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

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8.1.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8.1.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隔角变钝或消失。

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

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8.1.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 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汁数以淋巴为主。

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8.2证候分类8.2.1邪郁少阳: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

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8. 2.2饮停胸胁: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

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8. 2.3肺络不畅: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

百苔薄,脉弦细。

8.3疗效评定8.3.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8.3.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8.3.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9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9.1诊断依据9.1.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9.1.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9.1.3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9.1.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