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0042212413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61ad1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d.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三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二节内容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均是本章的重点。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
本节内容为1课时。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探讨能量流动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作准备。
2.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注重“学案导学”,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数据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法;理论应用实际的知识迁移的教学法。
2.2 重难点突破策略:(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2)提前给学生布置学案“预习指导”相关内容,完成①基本概念等的相关填空;②初步对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作一个简单归纳。
(3)对于学生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彻底解决学生的疑难点问题。
(4)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分析数据,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5)通过设置几个命题进行分组讨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39d52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1.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向。
2. 让学生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能。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能量流动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向、传递和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
2. 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3. 讨论问题:提前准备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或动画,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产生兴趣。
2. 讲解能量来源:讲解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 讲解能量流动过程:介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以及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例:选取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加深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5. 讨论能量流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解答疑问: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原理。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065b2d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2.png)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量从太阳辐射而来,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捕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一过程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教案将以生态学的角度探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地表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植物细胞中的化学键能。
光合作用的关键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三、光合作用中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光合作用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供给生物的生长与代谢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按照化学能的转移路径,可分为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两个阶段。
(一)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发生在植物叶片的叶绿体中。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吸收,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激发态电子。
这些激发态电子随后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能量,并驱动质子泵将质子(H+)从基质转运至叶绿体内腔,形成质子梯度。
这一质子梯度的释放又会驱使 ATP 合成酶催化 ADP 和无机磷酸生成 ATP,储存化学能。
(二)碳水化合物合成在光化学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2 为碳水化合物合成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通过碳同化作用,光合细胞可以利用二氧化碳(CO2)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C6H12O6)等。
这一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暗反应(即光独立反应)中,称为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暗反应的关键成果是葡萄糖的合成,它所转化的化学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继续流动。
四、食物链与能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
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流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图示。
食物链分为草链和食肉链两种类型。
(一)草链草链是以植物为食物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977a00852458fb770b5697.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新人教版)③(必修)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本节内容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且与《生物》(新人教版)①(必修)第5章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内容相联系。
本小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三部分。
此段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此段内容往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本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难度。
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圈的稳态等内容也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本节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D:应用)。
(2)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D: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共同分析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第二、三营养级此过程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应用“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的具体数据计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结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并学会运用能量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三、教学理念本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35bd4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b.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其中包含了生物、土壤、气候、水和其他因素。
生态系统中各个部分都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目标学生将能够: -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 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 准确描述生态金字塔三种形式,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教学资源•PPT或投影机•生态系统模型和摆设•生态系统图片•生态学教科书课程内容导入•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并提到生态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生物、土壤、气候、水和其他因素)。
•向学生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和生态系统模型,并鼓励学生提出对生态系统的任何问题或想法。
能量流动•解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如何发生的。
讲解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化为现在的重要性以及单个物种如何依靠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并展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示意图。
讲解链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环节的地位和影响。
•转而介绍食物网的概念,因为在现实世界中食物链很少完美地分成线性链,而是交织并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讲解生态金字塔的三种形式(金字塔形、倒金字塔形和圆形)以及它们的图像特征。
•解释生态金字塔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根据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图像进行更精确的评估的机会。
实践•给学生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基于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答案,使用课上所提供的模型进行演示或表达他们的想法。
总结•小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金字塔。
•关于各种主题的问答。
结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使用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来揭示生物的位置和作用,这些工具为学习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
通过这个生态学的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生态系统如何运作,并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accc2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1.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四、课后反思《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并加以多媒体课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30782fc281e53a5802ff91.png)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三、教学设计:【问题探讨,引入课题】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产出十分有限,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在不违反营养学规律的情况下,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农产品养活更多的人?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问题1: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讲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
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讲述: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讲述: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范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范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8c40e333d4b14e85246830.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学情分析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的教学策略。
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引入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学生带着问题完成课程学习,最后再陈述答案及依据,学习的魅力便在这一猜测一匡正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7107bf51e79b8968022628.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充分利用“赛达.伯格湖中能量流动定量分析”这一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同时也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因为在指导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观点。
重难点分析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
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叫做能量流动。
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acc53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7.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的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工具:《随堂优化》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间3分钟):二、能量流动的过程以“草→兔子→老鹰”的食物链为例子,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回忆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请学生回答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教师:以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提问:1、小草的能量来自哪里?2、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如何被小草吸收?这些能量都被小草吸收了吗?3、小草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总结:多媒体课件演示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学生讨论回答1、固定的太阳能2、光合作用,1%左右。
3、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提问:4、兔子把草吃进肚子里,草中的能量都被兔子吸收了吗?5、兔子吸收了能量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归纳:【PPT】食物链整体的能量流动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bc01f0c1c708a1294a4404.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⑵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⑶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请学生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强调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开始,为什么?各营养级之间营养关系的实质是什么?(食物关系)也就是包含能量的营养物质在各营养级间的流动。
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是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能量是一切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
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就是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生产者和消费者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途径:⑴生产者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途径(结合PPT图总结):输入:光合作用固定;散失:细胞呼吸散热(回顾细胞呼吸的能量变化:部分储存到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传递: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摄食、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
⑵消费者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途径:输入: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部分:摄食的能量=同化+粪便中的能量;传递、散失途径与生产者一致;必须强调的是:当此消费者为最高营养级时,哪一途径是不存在的?(被下一营养级捕食)。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请同学分析此过程,思考学案上的五个问题:a、能量输入的起点?(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b、能量传递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对象:下一营养级或分解者。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cea52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7.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观点。
2. 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3. 理解并能够应用能量流动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
* 理解营养级的观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如何让学生将能量流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 准备实验设备,如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等,以便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 设计问题清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能量流动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来源、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讲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介绍能量流动的应用,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等。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探究能力。
4.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解答和评判,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5.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能量流动相关的练习题或小论文,稳固所学知识。
7.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室氛围、教学组织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61e87e267ec102de3bd891f.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能量观。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尝试建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关爱生命,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观念;通过总结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学以致用,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本节的引入思路:本节从学生感兴趣的短视频导入新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视频中所蕴含的食物关系,为本节课创设了新的且有趣的现实情景,从而使本堂课全节贯穿,即生动有趣,又能完成教学目标。
再通过相关概念的回顾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能量流动”的概念,并学习“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进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意识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态度。
在课后进行“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可以通过网络做这方面的调查;也可以从城市居民的食谱、食品超市或商店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方面另定主题。
通过调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农业生产的能量流动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四、教法和学法1. 教法:创设情景、问题引领、任务驱动2. 学法:小组合作构建概念模型五、教学实施的程序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教然后而知不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主要学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0311e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b.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分析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能量流动相关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分析。
(2)构建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图片,如草原生态系统,提问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如何获取能量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新课讲授1、能量流动的概念讲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1)以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兔子、狼为例,分析能量的输入。
强调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是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
(2)展示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讲解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能量在草、兔子、狼之间的流动过程。
(3)以兔子为例,详细分析其摄入的能量的去向。
包括兔子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指出能量只能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展示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数据,引导学生计算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得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12d5d1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6.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阐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其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为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是教学难点。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
本节内容是生态系统结构的后续学习,也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和延伸;另外,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来分析,它自然也为后面一节“物质循环”作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
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的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力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分析某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讨论能量流动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和实践意义。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及能量流动相关问题分析。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时间安排50min七.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讨”:《孤岛生存》假设你像电影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7dcb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1.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
一。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
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
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
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由于“能
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
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论式
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
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
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定了
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的教学策
略。
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充分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
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
.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分析
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学生带着问题完成
课程学习,最后再陈述答案及依据,学习的魅力便在这一猜
测一匡正的过程中。
2.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
人为什么吃鸡?鸡为什么吃玉米?
人吃鸡得到鸡的物质,同时获得能量,理解能量流动离
不开有机物这个载体。
能量是抽象的,但是能量以物质为载体,此问题的设计
是必须且必要的,得出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与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联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
机物中,能量就由环境流入绿色植物。
通过呼吸作用部分能
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部分用于生长。
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生基本了解
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学生发现、讨论式学习,板
书展示学习结果,评价展示,进行批判式学习,建构能量流
动模型,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
展。
ppt归纳能量流经种群的共性
输入种群的能量,经自身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其余的
以可见有机质的形式储存到生物体,通过多种途径被其他种
群利用。
生态系统的其他种群也有类似的能量流动过程,玉米可
以是生产者的代表,鸡代表初级消费者,人代表次级消费者。
用文字条(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替换板
书上的玉米、鸡、人,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思考回答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几个细节,交流展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能量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要尽可能从分析学生已经熟
悉的内容入手,以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初步建构生态系统能量
流动模型。
这个环节设计意图是要充分暴露学生很多认识上
的问题,正是有了问题的充分暴露才有有价值的辨析。
这样
既能降低难度又能温故知新,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也被充分
调动起来。
最后的思考回答落实了知识目标。
3.建立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模型
被初级消费者吃掉的生产者能量,称为初级消费者摄入
的能量,它们都被初级消费者同化了吗?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p94图5—6,借助卡纸展示学习结果。
动物同化的能量是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吃进的
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被呼吸作用
分解释放一部分,剩余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
育和繁殖的能量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其余的尸体残骸被分解
者利用。
这一部分难在理解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如果
讲述式教学,会听得很顺,但是不能理解。
有一句话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
完全理解。
所以生物课堂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以提高课堂效
率。
4.进一步细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分析得出能量流
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的生产者方框代表生产者什么
的能量?含义一以贯之的观点,消费者方框代表消费者同化
的能量,那么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在图中那个箭头。
理解、分析、回答,交流展示ppt问题,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
原因:
(1)呼吸作用散失
(2)被分解者利用
(3)未被利用
单向流动:不可逆向、不可循环,带领学生分析理解同
化作用、生产者的同化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要能获得和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如果能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或合作自然生成概念,不仅解决生物教学的要知其
然知其所以然的要求,更是落实新课标的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要时时处处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在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5.能量流动的概念
借助ppt能量流动的概念水到渠成。
最后学生分析解决引入环节的问题,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学生的思维、体验和内化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所以旨在把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为学生搭设一个自主学习、发现探究的“平台”。
教师创设情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在批判中思考,在思考中完善。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严谨、开放的思维品质。
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开放性较大,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时间不好控制。
学生的自主学习后要有必要的总结分析,以明确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