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如何改革1

合集下载

高一政治必修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

高一政治必修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

高一政治必修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2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___领导下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1.2知识点总结。

1.2.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改革开放是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外部压力所决定的。

主要的背景包括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外部国际形势的变化。

- 意义: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1.2.2 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 农村经济改革:引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劳动报酬,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 城市经济改革:开展了城市集体经济改革和工矿企业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 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

1.2.3 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突破- 实事求是:强调实际情况,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超越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结合。

- 解放思想:鼓励人们勇于思考、敢于创新,放松思想观念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4 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 经济成就: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 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 分配差距: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

1.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___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体所有制:通过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将原本的私人所有制企业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这意味着企业的所有权归于劳动者集体或全民所有,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 经济计划: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3. 政府领导和指导: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企业进行指导和管理,确保企业按照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经营和发展。

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企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推动经济的社会主义化。

4. 合作化运动:通过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参与合作社,实现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民可以集体经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共享收益。

5. 逐步实现国有化:国家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逐步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

这样可以确保国家对关键产业和重要领域的控制,推动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的来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旨在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
民的幸福。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答案要点:(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答案要点:(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答案要点: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改革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改革与挫折

亚洲和拉丁美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亚洲:越南、朝鲜、中国、老挝先后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拉丁美洲:古巴1959年革命成功,随 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61年古巴政 府宣布古巴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解体前社会主义国家分布图
莫洛托夫计划:联合起来抗衡西方
• 二战后,苏联实施“莫洛托夫计划”, 1949年1
列宁在1917年:政治精英与普通民众都有自己的位置
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底层民众的一次狂欢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1917年对 于中国的特殊意义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俄国革命撼动了中国
• 布尔什维克主义:原来还有这么新、这么激动
人心的革命理论。 • 理论原来可以通向成功: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 了实践的认可。 • 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原来也可以迅速走向工业现 代化的道路。 • 俄国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意义:学习西方、 反抗西方的双重意义。
关于十月革命意义最普遍的阐释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 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 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戈氏名言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 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需要把全人类利益置于时代的至高无尚的地位”。
《改革与新思维》
美国人的反应:“苏联领导人在理论上出现的重大变 化···· ··· 形成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基础,它涉及到马列主义的一 个基础——阶级斗争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生存,而不是 阶级斗争,是考虑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最主要的因素。” 美· 巴尔的摩太阳报》评论 《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3-4课基础知识背诵资料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3-4课基础知识背诵资料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伟大的改革开放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改革开放历程:时间轴,三阶段。

3.我国改革的实质: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水平,而不是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改变。

4.改革开放的意义:四面,三飞,两招,一法宝。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5.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邓小平理论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性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导入新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1、国内情况资料:《拓路》让深圳更出名的却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PPT课件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PPT课件
• 第二,都是时代的要求。
•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 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 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巨大发展。
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使问题反 而扩大了。 •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长期束 缚了生产力发展以致 “长时间遗留了一 些问题”。
37
存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1
对改造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
2
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肤浅
3
学习苏联经验的教条化和党内生活民主 集中制不健全
4
对改变落后面貌的急切愿望
16
毛泽东视察 上海申新九厂。
17
上海工商界庆祝公私合营
1956年1月,北京召开庆祝社会主 义改造胜利大会, 农民代表向毛泽东敬献喜报。 18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 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 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 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确立。
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社会主义 改造的主要经

2、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不剥夺其政治权利
3、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界限
28
关于和平赎买
• 和平赎买,就是通过说服劝导教育的方法, 以一定的经济补偿的方式,把民族资本家的 企业,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企业。
• 我们是采取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国家资 本主义形式,通过“四马分肥”和定息的形 式,成功地实现了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

三、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探索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 形成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 特征
在经济方面: 实行生产资料单 一公有制(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 制形式);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 制。 在政治方面:实行立法和行政 合一的共和国形式;即苏维埃 党领导一切,实行党政合一;
2、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1922、12——1923、2 列宁在病重期间 口授的五篇著作和三篇信件,称为列宁晚年著 作。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的基本思想主要 是: (1)实行合作化,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 社会主义。 (2)实行工业化和电气化,建立社会主义物 质基础。 (3)利用商品货币,发展商业。 (4)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 (5)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的建设。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 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社会 主义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政权; 加强了同农民的团结,巩固了工农联盟; 更重要的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 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 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
2、“一国胜利”论在俄国的实践
阿芙罗尔号起义
十月起义占领东宫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夏到1920年底苏俄在 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特殊经济政 策。其内容是: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市场, 禁止贸易自由;全部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全部生产和 产品分配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全民义务劳动制 等。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1921——1928年从资本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所实行的基本政策。其基本内容是: 对农民实行粮食税政策,减轻农民税赋,农民完税后 余粮可自由支配;私人可以经营、租让中小企业;实 行国家资本主义;开放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社会 主义经济。

社会变革实施方案

社会变革实施方案

社会变革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社会的
变革,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社会变革实施方案,以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这包括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建立多元化、协同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其次,我们需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
动力源泉,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迈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要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综上所述,社会变革实施方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促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够迎接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社会变革实施方案的落实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划分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划分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划分作者:王连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本文从改革的内容入手,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之后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主线,归纳总结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路线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用商品经济替代产品经济、用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即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

这个过程伴随着党解放思想的历程,社会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历程,邓小平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第一阶段:市场化改革的初始阶段:(一)时间和标志:从1978年到1992年。

从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初始阶段。

(二)这一阶段主要任务:逐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范围,确立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明确改革的市场取向。

在这个阶段里,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要实现国民经济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等。

(三)基本过程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②1982年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尽管当时还是把市场定义为调节手段,开始承认了市场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③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属性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市场经济作用和地位奠定基础。

同1982年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相比,具有了本质的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属性仍然是计划经济,但是需要市场起辅助作用。

后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④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因此,邓小平在说明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他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姓名:郑清凉学号:113M1Z4014专业:学前教育所在教学中心: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龙海工作站校外学习中心。

史基本知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

史基本知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

史基本知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性任务,这一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展开了。

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建设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初步建设的目标和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的痕迹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在于消灭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家工商业改造和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整。

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首要任务,通过分田到户,使农民得到土地,并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作社化、集体化的形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国家工商业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和国有企业的建立,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整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紧迫任务,通过调整国际贸易、扩大对外合作等方式,逐步与外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三、初步建设的目标和成果初步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国,以工业化为主导,农业与轻工业的比重逐步下降,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初步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的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总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中国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多个行业的技术独立,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

初步建设还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例如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兴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住房改善等。

四、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做出的贡献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性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区别: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关系: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a、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救中国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3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4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5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2为什么必须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答:(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

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 两党制和多党制。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享有最广泛的民主。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

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3)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经验做出的重要决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1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1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键字: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摘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

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30多年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他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

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的理解1

改革的理解1
改革: 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改革
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 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 展的强大动力。
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 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改革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
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 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 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 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 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 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 致内乱或冲突。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 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 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 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 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 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 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 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 、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 相对动荡。 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 、方式、力量不同: 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 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暴力方式。 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 、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 、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 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 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 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 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 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 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 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 力和时间。 力和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5、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6、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12月)7、肖岩松李似苹《试析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2007 年5 月)8、邹彤堃《论国民党失败与共产党胜利的原因》(2010年9月)9、李哲思《同舟共进》(2011年第7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篇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2.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并能做出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其经验是什么,如何评价?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进行和平改造。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两者并举,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到底改造什么?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划分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划分1

我国经济体制改⾰阶段的划分1我国经济体制改⾰阶段的划分作者:王连忠我国经济体制改⾰⼤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本⽂从改⾰的内容⼊⼿,以党的第⼗⼀届三中全会及之后的历次代表⼤会报告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主线,归纳总结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发展路线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的核⼼是⽤商品经济替代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即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

这个过程伴随着党解放思想的历程,社会主义经济学进⼀步发展的历程,邓⼩平理论从产⽣到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第⼀阶段:市场化改⾰的初始阶段:(⼀)时间和标志:从1978年到1992年。

从1978党的⼗⼀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四⼤明确改⾰的⽬标是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阶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市场化的初始阶段。

(⼆)这⼀阶段主要任务:逐步加⼤了市场经济的作⽤范围,确⽴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逐步明确改⾰的市场取向。

在这个阶段⾥,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实现现代化的三步⾛的战略部署,要实现国民经济⽐1980年翻⼀番,基本上解决⼈民的温饱问题等。

(三)基本过程①1978年12⽉,党的⼗⼀届三中全会确⽴了将党的⼯作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开放的⽅针。

②1982年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尽管当时还是把市场定义为调节⼿段,开始承认了市场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③1984年10⽉,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属性基础上,为进⼀步扩⼤和提⾼市场经济作⽤和地位奠定基础。

同1982年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相⽐,具有了本质的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属性仍然是计划经济,但是需要市场起辅助作⽤。

后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④1987年10⽉,党的⼗三⼤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的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如何改革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方向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3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革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统一的过程,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4妥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过程?资义内在矛盾决定资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1资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化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没有能力继续驾驶这种生产力,2资本积累推动资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否定资本主义本身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义社会化的更高形式,,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义社会将在短期内消亡。

资义制度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他向社会主义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

劳动与商品关系?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创造出必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发展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的总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有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2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2次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用有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3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垄断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4宏观调制和微观规制。

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
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