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doc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7e8e6eb3a1c7aa00b42acb68.png)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高考作文题目一公布,立刻就是高考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今年的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是怎样的呢?应届毕业生会及时为大家公布的,以下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作文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你活好自己了吗?按一些幽默程序员的说法,“别人的生活在你看来是.jpg,但在他自己看来则是.gif”。
大致意思就是:你看到的是别人的表象,而不是他人生的真实演绎。
一位穿着简陋的妇女,身后跟着一个孩子,似乎很是畏惧她的母亲似的,这一路都没敢和她母亲对视。
想必,那是个严厉的母亲。
走到地铁站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拉着二胡,身旁放着一只铁盘,里面只有零星几枚硬币。
妇女经过老人身旁时,一脸嫌弃的转过脑袋,对孩子说:“看吧,多可怜。
你要是不听话,以后也会活成那般模样。
”我在一旁静静的看着。
孩子胆怯地点点头,跟着母亲走了。
那般模样?那名妇女能出此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分明是发自内心的自卑。
很明显,她也不过是个农村妇女,只是来到大城市,这才显得神气活现。
由此,不禁想到:评价他人生活的同时,你的评价可能恰好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一个人是自卑的时候,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时,更多的是羡慕,嫉妒,甚至上前恭维。
我也许不得不去猜测那位妇女的生活,也许也是十分辛酸,十分贫苦,不那么如意吧。
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许每天都会发生,以至于被人们渐渐淡化了。
再说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曾被“送”给一间“陋室”,简陋到比当今的“蜗居房”还要简陋。
人们纷纷议论着刘禹锡的生活该将是如何悲惨如何不悦,同时也有庆幸自己没有违背官府,生活还没有落得这般下场。
但实际上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早就将他置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了,该写诗写诗,该喝茶喝茶,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千帆过尽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千帆过尽](https://img.taocdn.com/s3/m/034430d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c.png)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千帆过尽遍阅人情,千帆过尽,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范文:《人生的主角》。
人生如同一场舞台剧。
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自己永远是这场舞台剧的主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别人的成功永远只属于别人。
人生路上,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收获属于自己的掌声与喝彩,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人生在世,难道就只能像西西弗斯那样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汲汲于功名利禄,还是在观众席上艳羡他人的成功?都不是!我们不能只羡慕他人的成就,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幸福,不是只羡慕别人的光环,而是朝着诗和远方,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拼尽全力向它奔赴。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能以一种淡定与从容行走人生,若处烟雨深巷,走过青石板小路,巷口的一串冰糖葫芦也能陶醉;若处喧嚣闹市,走过天桥,便融入茫茫人海,流连于街市的繁华和城市的沧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踟蹰犹豫,莫徘徊不前。
虽然我们还很年轻,犹如盛夏一棵独立的向日葵,虔诚地仰望着自己的人生,跟着理想目标,始终坚持着奋力向前。
人生之路不尽平坦,或许会有狂风骤雨,或许翅膀会被折断,但只要天空还在,翱翔之梦就永不会停止;或许会有崎岖的山路,或许铁蹄会被踏破,但只要大地还在,驰骋的心将永远存在。
相信自己,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正如汪国真所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想起一位挑战生命极限的作家——史铁生。
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展现的是存在的明朗和欢快。
他成了自己人生的主角,他不甘当那个在路边为他人鼓掌的人。
恰恰相反,他那用生命书写的文字,获得了他人的掌声与喝彩。
顺其自然,春去秋来,不忘陌上初心,秋去冬来,不惧瓦上素凉寒霜。
淡看浮世繁华,学会淡然,把自己活成一帧静美的风景,把自己的人生书写成一道最靓丽的文字。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掌声,人生这一场舞台剧,主角还是自己。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解析及高分作文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解析及高分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e5412fa0116c175f0e48e7.png)
大考瞭望 性的事物的独特性:拓展视野,见识、了解更多与自身不一样的事物,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 体认,以便更好地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立意分析
立意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1.必须坚持文化自信 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 的 3.民族文化在互鉴中升华
4.眼界开阔,方能正视自 我
熬。熟悉的门铃声——小提琴曲《梁祝》响起,
奇怪,这么晚了谁会来?打开门,一位长者走了 进来,原来是夏乐的恩师——托马斯先生。
“孩子,曲目定了没有?” “没有,这不,我正为此事发愁呢!” “说说你的想法吧。” “恩师,我来自中国,我的音乐骨子里都 有‘中国味’,这么多年来,我倾听了不同国家 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 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 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但寻找到最后,我发 现‘中国味’还是在我早先多年演奏的中国曲目 中。我一直将《梁祝》作为我的门铃声,就是因 为听着它,每天都能感觉生活在自己国家里。所 以,我想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梁祝》,只 是担心您老不高兴,因为这不是您老传授给我的 曲子。” “孩子,你多虑了。我这次来,就是要你 演奏你们国家的《梁祝》,你虽然是我的学生,
大考瞭望
2019年高考 上海卷作文题解析及高分作文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 孟晓东
文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 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 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得了多届少年小提琴大赛冠军。不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对中国小提琴曲的演奏,让夏乐渐渐失去了兴趣,他开始尝试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_高中作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_高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1ed4660b4e767f5acfcec1.png)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2019上海高考作文详情: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初看此题,心中不禁一沉。
这题,不好写啊,实话实说,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原因很简单,如果我是一位对音乐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基本不听音乐的同学,那可如何是好?本人,就不是音乐领域的行家,对世界乐坛的认知近乎小白。
但冷静下来,转念一想,又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音乐虽是作文题的关键词,但此题考察的目标,却不是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而言之,为什么考“音乐”?这里头可能蕴含着深意。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世界各国文化的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音乐,恰恰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佳载体。
因为,它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可以轻松跨越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差异造成的层层阻隔。
戴上耳机,按下开关,全球年轻人都可以沉浸在同一个音乐世界1 / 3里。
目睹此情此景,若还有人认为,各国的经济、文化可以实行闭关自守、各行其是,那无疑是荒谬的。
不过,音乐无国界固然不假,但各国音乐之间的差异,就连我这个音乐门外汉也能分辨得出来。
且不说流行音乐,印度电影里的动人歌舞、日本电影里的风雅古音、好莱坞电影里未来感十足的配乐,无不渗透着本国文化的味道。
正因和而不同,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我们理应追问,中国音乐的位置又在哪里?但这么问或许并不恰当。
作文题题干中的提法显然更高明——音乐的“中国味”,而不是中国的音乐。
此中差异何在?以周杰伦为例,他的“中国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等作品里,自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他的音乐创作,同样离不开R&B等西方音乐风格的滋养。
另一方面,世界音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对中国音乐的借鉴和学习。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aa67f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3.png)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On June 7th。
after the Chinese language exam for the 2019nal College XXX known as the "Gaokao") in Shanghai ended。
the Shanghai XXX topic for the exam。
The Institute then XXX to analyze the topic。
and they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 essay topic for the 2019 Shanghai Gaokao led to an open cultural perspective。
self-XXX。
and a XXX.XXX。
modern atmosphere。
and XXX。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istic。
XXX literacy n。
XXX virtue。
XXX。
and e Chinese people with a vibrant Chinese heart。
facing the world。
the future。
XXX.The XXX of the topic were based on XXX Chinese values ina glob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rhythm of tism with XXXreal-world problems in a global context。
achieving the ideal of n。
The topic not only XXX of Shanghai as an nal cultural city butalso pointed to the new era task of XXX perspective.XXX "XXX"Feeling," "being more us," and "finding" are respectively the ways。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9b4bea416c85ec3a87c2c5c2.png)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597f2ccc7931b765ce1558.png)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赵雷《成都》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ea23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8.png)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成长的困境》,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在解析这道作文题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成长的困境"和"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明确了题目的核心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困境是人生中一种常见的状态,经历困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通过举例子,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阐述困境对成长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举出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说明他们在遭遇困境时是如何通过努力与坚持,最终克服困难并取得成长和成功的。
二、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困境不仅是考验,更是给予我们启示的机会。
通过深入思考困境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和成长的意义。
我们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如"困境是成长的催化剂",从而强调困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智慧的重要性。
三、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在困境面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困境,从而实现成长。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求帮助的勇气、坚定的信念等等。
通过以身边的例子作为佐证,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说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四、个人体会与总结最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个人体会与总结。
通过在文章结尾的部分,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困境和成长的理解,以及通过这道题目的思考和写作,对自己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这是一个可以展示个人思考和洞见的机会,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回顾与总结。
综上所述,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写一篇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的文章。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从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个人体会与总结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d5cdc5b84ae45c3a358c69.png)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c99f4ebed5b9f3f80f1c24.png)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2019上海高考作文详情: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初看此题,心中不禁一沉。
这题,不好写啊,实话实说,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原因很简单,如果我是一位对音乐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基本不听音乐的同学,那可如何是好?本人,就不是音乐领域的行家,对世界乐坛的认知近乎小白。
但冷静下来,转念一想,又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音乐虽是作文题的关键词,但此题考察的目标,却不是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而言之,为什么考“音乐”?这里头可能蕴含着深意。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世界各国文化的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音乐,恰恰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佳载体。
因为,它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可以轻松跨越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差异造成的层层阻隔。
戴上耳机,按下开关,全球年轻人都可以沉浸在同一个音乐世界里。
目睹此情此景,若还有人认为,各国的经济、文化可以实行闭关自守、各行其是,那无疑是荒谬的。
不过,音乐无国界固然不假,但各国音乐之间的差异,就连我这个音乐门外汉也能分辨得出来。
且不说流行音乐,印度电影里的动人歌舞、日本电影里的风雅古音、好莱坞电影里未来感十足的配乐,无不渗透着本国文化的味道。
正因和而不同,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我们理应追问,中国音乐的位置又在哪里?但这么问或许并不恰当。
作文题题干中的提法显然更高明——音乐的“中国味”,而不是中国的音乐。
此中差异何在?以周杰伦为例,他的“中国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等作品里,自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他的音乐创作,同样离不开R&B等西方音乐风格的滋养。
另一方面,世界音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对中国音乐的借鉴和学习。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9237988bd63186bcebbcb1.png)
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题目: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共7篇一类卷作文):握住手中价值(一类卷)人是一种群居动物。
因而生活中我们总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某位哲学家曾说人类无法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因而我们渴望被需要来获得他人的认同,这种认同成为自己衡量或评价自己的标准。
譬如有研究显示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高于非志愿者;譬如年老的父母总是乐意继续操劳而不愿选择我们眼中的轻松游乐;譬如我们总是倡导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
他人的认同和评价间接地暗示我们:“生而为人”,而我有“用”,我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这种观点的形成源于他人认同而产生自我认同,同样也是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引导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可谓占据主导地位,而其所倡“仁爱”思想,关爱帮助他人何尝不是一种渴望他人需求的体现?社会对于“价值”的衡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为标准。
诺贝尔奖、感动中国人物乃至各种奖金的颁发制度无不证明于此。
因而我们在主流抑或正统的观念的影响下,潜意识将实现个人价值等同于做出奉献。
然而实现个人价值同样需要自我产生自我认同。
“被需要”的程度并不能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贪污受贿、御私枉法的起因同样是“被需要”。
却丧失于自我原则的坚实,打破了法律的制约,一只脚踏入阴暗。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理智对待“被需要”,助人之余,同样应坚守自己道德的阵地,学会拒绝不合法理的“需要”,也拒绝他人欲偷闲而懈怠的不负责任,拒绝他人依赖性的需求。
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愈来愈趋向于独立化、个体化,激烈的竞争以及对实现价值的渴望易使我们丧失在时代洪流中的定位,迫切渴望通过“被需要“以暗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活着的必要性。
我们假此获得认同与信念,继续砥砺前行。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2666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8.png)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选择》作文题目描述:选择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对大事物,还是对小事物做出选择,都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选择的看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进行说明。
作文正文:选择,似乎是一个无法逃脱的生活主题,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生部分。
它贯穿了我们的每一天,伴随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对于我而言,选择如同通往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我走向自己的目标。
记得那是一次寒冷的冬天,我们刚刚高三,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大学专业。
作为学霸,希望我选择理科或者工科,这似乎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然而,在我内心深处却有一股声音告诉我,我对文学、历史和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面对这个困境,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喜好、优势和人生志向。
通过深入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我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决定放弃其他人的期望,追随自己的内心,并选择了攻读人文学科。
这个决定不仅让我感到欣慰,更是对我的激励。
我意识到,只有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使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我的这个选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告诉我的父母我决定报读人文学科时,他们曾表示担忧和犹豫。
他们担心我将来的就业问题以及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不匹配。
然而,在我坚定的立场下,他们也开始尊重我的选择,并给予我支持。
通过这次选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每个人而言,选择都是一场考验。
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在选择之初,我们可能会迷茫,会犹豫,但是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选择,从大到小,都需要我们付出思考和努力。
我们无法预知每一个抉择的结果,但只有胸怀理想,坚守初心,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面的变革。
解析:本文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围绕作文题目“选择”展开。
文章开头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选择的重要性,连接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cf6f24561252d380eb6e70.png)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6月7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
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
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
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
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
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思维深化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6d60714e518964bcf847c88.png)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心的归属“如果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得更远;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神韵就是我的根,可以带我回家。
”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初的起点。
中国,具有她独特的“味道”。
正所谓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倾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同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异,才需要我们有自己见解地去感受,认知属于中国的味道。
首先,我想先来谈谈“中国味”。
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
而所谓的“中国味”,也许是一首《青花瓷》,也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
我们谁都不可否认,“中国味”是缤纷多彩,好比说年初的《流浪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留,更有新的发展。
然而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乏思考,没有主见,终寻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后者固执己见,一味的坚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因此,在我看来,应该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知人,首先要自知。
一个人若是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去认识了解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进而取别人之所长,避别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升自己。
其次是认识社会,社会,简单来说是人的集合,故认识社会的基础就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中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各种观点相互整合,融为一体是在认识社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111301240c844768eaee42.png)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560a444693daef5ff73db1.png)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c0fa8f4431b90d6d85c77c.png)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限制性:1. 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 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 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 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 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97aea30722192e4436f600.png)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题目: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上海卷作文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浸润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凸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
上海的作文试题,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实现了文化引领,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在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认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开阔的胸襟。
【01】重要与否,只关乎内心当你总思考着还有更重要的事在远方等待时,你会如何处理自己已经努力做的认为重要的事?答案往往是一片迷茫以及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唏嘘和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9年第43期
【考场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题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
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更加大气,且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二、视野开放
“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接触”“感受”以及“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过程、方式与影响。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则体现了命题的层次性。
三、思维深化
试题题干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从“音乐”的范畴谈接触外部差异性的音乐,有助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这是在呈现一个具体“案例”);第二句提示考生,不宜就音乐说音乐,而要
从音乐拓宽开去,重点谈论“认识事物”。
这样看来,解读本题有两个思维层面可供选择:
1.立足材料内容,“中国味”是核心概念(所谓“中国味”即中国文化味),据此可以将题意转化为“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确立论题时要注意“中国味”的内涵丰富,选材范围广:可写音乐(如果化大为小,可以专谈“白鹿原上的老腔”等),也可写本民族的美食、绘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