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理想导学案

合集下载

理想导学案0102

理想导学案0102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1《理想》编制人:赫晓梅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3.3.4 编号 01 温馨寄语: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学习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富有哲理的诗句,体会比喻、顶针、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拼搏。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体会修辞【学习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富有哲理的诗句【思维导航】:《理想》是一首哲理诗。

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美、节奏美、和谐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理想,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文学采集:《理想》的体裁是一篇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_四川金堂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掌握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熄.灭()缀.连()倔.强()鬓.发()洗濯.()寂寥.()诅咒..()玷.污()扒.窃()扒.皮()船舶.()还魂.()妖.魔()坚贞(..)...).功勋(载.着()折磨(..).蜕.()脊.梁骨()..).浓阴(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海天相wěn()lànɡ()子回头lùlù()终生绝处fénɡ生()可wànɡ()不可jí()3.相信你能给下列词语一个正确的解释:(1)可望不可即:(2)濯:(3)玷污:(4)诅咒:(5)绝处逢生:二、【合作探究】(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3.区分句中词语轻重缓急;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06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06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了解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

190 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3.识别文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散文——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

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6、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谏太宗十思疏》

6、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谏太宗十思疏》

五莲一中2019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6)教师版编制人:李祥友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四周第6课《谏太宗十思疏》【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一、课前检测——历年高考真题+上一课复习内容检测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7.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8.苏轼在《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生动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的潇洒惬意。

二、重点实词释义臣闻求木之长(长得好)者,必(一定)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表转折,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行)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衰减)。

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_导学案

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_导学案

《艰苦奋斗实现理想》导学案白柳初中周福娜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勇于作生活的强者。

3、知识: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教学重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课堂导学活动一:自主探究,谈感悟1、搜索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名言警句。

2、讲一讲: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故事.结合上述内容,说说它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读材料,想一想,温州人创造财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活动二:同桌交流,共分享列举:1.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2.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扬光大活动三:小组合作,我反思1.小明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艰苦奋斗。

小红说:艰苦奋斗就是过苦行僧式的日子。

他们的观点对吗?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应该如何劝说? 2.说一说:在青少年中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

3.议一议: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活动四:说说艰苦奋斗精神内涵课堂延伸:青少年在发扬艰苦奋斗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怎么样创新呢?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A勤俭节约 B爱国主义 C创新精神 D创业精神2、当代艰苦奋斗的内涵表现在()①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②精神面貌:自强不息,与时俱进③生活态度:节制正当需求,省吃俭用④精神面貌:不管实际情况,一味蛮干A 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 ④ D ①②③ ④3、材料分析题:(作业)材料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进步的。

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精神也不能丢。

材料二:据调查,目前在校中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生活上,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学业上,不求上进,一无所成;思想上,形不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骄娇”二气严重。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内容丰富,论述充分,针对性强,富于启发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好文章。

学习目的:1.学习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的写法。

2.学习例证、引证、对比、比较、数字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进行努力奋斗以实现崇高理想的教育。

学习难点:1、如何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2、如何选用典型的、充分的事例作论据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二、合作探究:1、中心论点:(1)找错的原因是什么?(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2、论据:(1)T5(2)T6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三、交流、智慧引领:1、关于论点:(1)论点一定要是一个明确的概括的判断,全文中也许有多处阐述作者观点和见解的句子,一般找题目或开头的。

(2)分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从几个方面并列提出,或者是逐层深入,往往是几个分论点形成排比段。

2、关于论据:一定要典型,论据的叙述要突出所要论证的观点叙述。

身边的不出名的普通人物、小事,一般不作为我们的论据。

3、关于论证:(1)在论据叙述之后,要紧扣论点,把论据和论点结合起来进行自己的论述。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答题格式要标准——按照议论文阅读基础知识上T6的句式答题。

四、巩固反馈:1、完成月度文段(一)《业精于勤荒于嬉》的T2、3、5、6、7。

2、交流指导。

五、总结反思: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启示?(有关议论文方面的、自己思想方面的、联想到其他的人、物、事……)。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范文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里的教育也逐渐地走向了提高质量和创新意识的方向。

对于初中生而言,理想便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七年级《理想》教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的主要内容围绕了“理想”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何为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三个方向进行阐述。

开课前,我将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讲解,将“理想”这个概念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并深刻体验到“理想”的重要性。

我还会将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追求理想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何为理想”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我还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理想是什么、为什么理想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一个新概念。

我还会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围绕理想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追求理想”这一部分,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只有设定得正确、方向确定得清晰才能朝着理想发展。

同时,我还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技能,帮助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逐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我会在“实现理想”这一节课中让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严谨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启迪他们为实现美好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我认为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3.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感受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对他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主席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2.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甚至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3.留学背景鲁迅远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知识讲解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知识讲解

理想的阶梯陈群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

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6《理想》导学案

6《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一、预习内容与要求:1.给本诗标上自然小节,查资料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初步理解“理想”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

3.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5.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附重点字词(一)给下列字注音寂寥.洗濯.缀.连倔强..可望不可即...玷.污诅咒蜕洗濯玷污船舶脊梁扒窃诅咒庸人迸发碌碌终生(二)解释词语寂寥缀连折磨倔强洗濯酸辛扒窃诅咒海天相吻绝处逢生二、学习目标:1、运用多种朗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联系具体学习语境学习比喻、顶针等修辞手法。

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的含意,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

4、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感悟诗歌深奥的哲理。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蜕化、缀连、倔强、洗濯、玷污、诅咒、海天相接”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体会本诗形象化的语言。

3、联系具体学习语境学习比喻、顶针等修辞手法。

二、学生展示预习效果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寂寥.(.).洗濯(...)...).缀.连()倔强(玷.污()诅咒..(.).可望不可即.(.).蜕()船舶()脊梁()扒窃()诅咒()庸人()迸发()碌碌终生()2、解释词语寂寥:缀连:折磨:倔强:洗濯:酸辛:扒窃:诅咒:海天相吻:绝处逢生:3、查找资料(1)流沙河(2)背景资料(3)诗歌定义(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三、自学提纲采用诵读的方法,品味诗歌中“理想”的含义,并总结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提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时间:十分钟)四、回顾目标五、当堂检测做《基础训练》预习反馈。

第二课时一、旧知回顾1、诗歌的特点。

诗歌从表达方式上分为诗、诗、诗。

《理想》属于诗。

这种诗表达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即哲思)。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6课雪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手法,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

鲁迅当时正与北京高校任教。

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6日的《雨丝》周刊第11期作者通过江南满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乐玩雪的孩子,抒发了自己对春日的热切渴望,对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热情向往,展示了作者炽热的革命激情和积极追求、顽强抗争的战斗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年代,产生着强烈的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

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导学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老师用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老师用
学前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
一、我能将本课的词语读好、写好,将难理解的词的意思弄懂。
(在书上画出自然段与新词,将课文读熟)风筝连翘花眯起来蜈蚣倘若天穹酸涩喇叭擎着
“翘”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读音吗?请写下来。
二、课文主要写了刘老师的()件事,分别是:
三、作者简介
四、家长意见反馈
自主探究
1、读了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
六年级语文师生共用导学案(师用)
题目
理想的风筝
班级
六、3
姓名
董月英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放到后面交流
学习三件事是课文的重点,在学生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并且能有感情的朗读,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交流的同时,梳理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这一问题可能学生总结的不会很完整,所以最后了解苏叔阳的资料,他身患癌症,却仍然笔耕不辍、乐观的活着,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激励着他。为理解这一问题做一下铺设。的疑问。(将自己找到的相关语句及感受写到下面)
3、我能有感情的把它读一读。
检测反馈(课上写)
拓展延伸
1、搜集与理想有关的名言警句
2、你还知道哪些像刘老师这样身残志坚的人,简单写写事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1课时走近老师教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1课时走近老师教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1课时走近老师教案导学案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第1课时走近老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德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会与老师友好相处。

知识目标:了解老师职业特点,尊重老师的“不同”。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教师职业特点。

难点: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201 6年6月23日,龙卷风突袭盐城市阜宁县新沟镇,计桥幼儿园3层教学楼被掀掉房顶,围墙被刮倒,二三十厘米粗的杨树被折断,多间教室的门窗被吹掉。

在此次龙卷风中,6名教师用身体死死堵住支离破碎的教室门,护住了班上的孩子。

120名儿童中仅有7人受伤,这6名老师均不同程度受伤。

看了这段新闻,你有何感想?学生谈感悟。

师:在危急关头,这6名老师用血肉之躯护住学生,任凭冰雹、砖石、玻璃砸在自己身上,多么值得尊敬的老师呀!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老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自己的老师——走近老师。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1.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

2.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等要求。

5.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6.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7.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

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二)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了解教师职业探究一:教材P60运用你的经验(1)如果让你形容遇到过的老师,你会怎样描述?(2)在不同年龄段,你眼中老师的形象有变化吗?为什么?(3)与同学交流:大家眼中的老师形象一样吗?为什么?(4)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提示:(1)略。

(2)有变化,因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段老师的形象也会有变化。

语文导学案模板

语文导学案模板

导学设计流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学习后九节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难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多媒体各组长汇报课前自学情况,代表全组同学谈谈对理想的认识加以导入。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要想实现理想,必须付诸于实践。

我们在经过无数次的追求之后,在洒下数不清的汗水之后,获得的是一种理想实现之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2.为什么理想带来的荣誉是“副产品”?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

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4.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5、第10节所说“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什么意思?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6.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1、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李静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她还需要做些什么?:A、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自身的能力;B、具有一种不屈不扰、坚持不懈的精神;C、虚心谨慎等等。
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还要尽可能具体,可以按时间远近、重要程度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努力,理想就不会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1)张小玲的事迹对你今后的成才之路有何启示?(两方面即可)
(2)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课上材料案例、活动具体分析:
1、给未来插上翅膀
【活动一】概述自己的理想(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的方面)
学业:我希望能考取省级示范高中,为跨入名牌大学打好基础。
事业:我希望长大以后,能成为“世界500”强的一名老总。
(1)、由于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
(2)、如何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活动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李静遇到了哪些困难?答:A、没有做节目的经验,学历不高。B、缺少儿童心理和教育艺术等专业知识。
她能够战胜困难,靠的是什么?答;树立了理想,确立了人生目标,疾苦奋斗,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②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迷失方向
③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具体理想的历程
④只要确立了理想,就会有美好的生活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河.行动是架在河上的桥。”这一比喻告诉我们()
A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对立的B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②具体理想是,而是。有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是当的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进理想的实现。

六年级上册班会导学案 《青春、理想、奋斗》主题班会 通用版

六年级上册班会导学案 《青春、理想、奋斗》主题班会 通用版

六年级上册班会导学案《青春、理想、奋斗》主题班会通用版一、引入(5分钟)在本周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青春、理想、奋斗》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已经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我们在成长中应该怎样理解和践行其中的价值观。

二、分享(10分钟)请同学们分小组,在其中一位同学的带领下,分享与理解以下问题: 1.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与“青春、理想、奋斗”相关的价值观? 2. 您认为这些价值观的含义是什么? 3. 这些价值观对您的启示是什么?三、思考(10分钟)基于以上分享,我们来思考: 1. 我们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来考虑我们自己的理想? 2. 为什么说青春是短暂的,又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我们如何把握好自己的青春? 3. 基于我们自身的特质和能力,我们该如何选择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四、探究(10分钟)我们来探究一下以下问题: 1. 青少年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规划? 2. 学习中的烦恼和挫折如何应对? 3.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五、破题(10分钟)既然我们已经探究了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

1. 我们应该如何活跃自己的思维?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2. 我们应该如何为梦想努力?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3. 我们应该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怎样才能抓住机会实现我们的目标?六、总结(5分钟)在班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回顾了文章《青春、理想、奋斗》所蕴含的价值观,而且探讨了在成长中应该怎样理解和践行其中的价值观,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只要您有了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它们,即便过程中遇到挫折和磨难,也不要放弃。

唯有不停地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重庆市大江中学校李旭霞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蜕化、缀连、倔强、洗濯、玷污、诅咒、海天相吻、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等词语。

2、结合具体语境学习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

3、联系生活体验和具体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的含意,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4、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感悟诗歌深奥的哲理。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形象,读出节奏和韵律。

运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会内涵,把握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二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

(重点)2、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难点)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我会读——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饥.寒( jī)蜕.化(tuì)缀.连( zhuì)倔.强(jué)洗濯.( zhuó)玷.污( diàn )怨.恨(yuàn )扒.窃(pá)诅.咒(zǔ)海天相吻.( wěn )碌.碌终生(lu)可望不可即.()寂寥.()夸耀.()功勋.()鬓.发()船舶.()脊.梁()2、我能解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离乱:离别与动乱。

玷污:弄脏(多用于比喻)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满或仇恨。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扒窃:被偷走。

洗濯:濯,洗。

诅咒:咒骂。

寂寥:寂静空旷。

浓阴:树木浓密,不见阳光。

绝处逢生:在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地方找到了出路。

浪子回头: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悔过自新。

碌碌终生:一辈子平庸没有作为3、我能朗读——给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1)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2)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政治)导学案

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政治)导学案

第一单元扬帆起航第一课走进中学一课时校园风景线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新学校,感受新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

2、学会适应新环境,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悟校训。

学法指导: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认真阅读教材2—6页,并将知识重点勾画出来,独自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分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的内容。

在学习、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提升自我。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告别昔日同学,度过暑假,我们跨进了向往已久的中学大门。

走进中学,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新的、新的。

2、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和,体现了学校的和。

二、合作探究:1、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从哪些方面了解新学校?2、什么是校训?校训有何重要意义?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页《北京师大附属中学》的材料后回答问题:(1)你所在学校的校训及其含义是什么?(2)校训给我的感悟是什么?三、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精讲点评。

四、当堂检测:1.转眼之间,我们已经从昔日的小学生成长为今天的中学生了。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我们又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在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上,我们应该()①与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②积极寻求各种刺激,体验作为初中生的新鲜③不让每一天虚度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⑤放任自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③⑤2、在开学典礼上,校长介绍校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让同学们感触很多,下列对校训理解错误的是()A、它记录着学校诞生、发展的历程B、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C、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D、它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3、新学期的第一天,兰兰高高兴兴地去初中学校报到,却发现所读的学校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如果你是她的好同学,会告诉她()A、既然不是喜欢这所学校,那就赶快转学B、其实学校都是一样的,去哪儿都是读书,烦死了C、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只要用心关注、细心感受,一定会发现她的可爱D、管它学校怎么样,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五、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认识到:我以后要:二课时跨越陌生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与新同学、新朋友交往,建立新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
《理想》导学案
设计人孙彩霞
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理解诗歌的主旨。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学习重难点: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自学引导】
一、走近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

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曾任《星星》诗刊编辑。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 扒窃.( ) 玷.污( ) 诅咒.( ) 洗濯. ( )
缀.连( ) 莹.莹 ( ) 船舶. ( ) 蜕. ( ) 倔强
.. ( )
2、解释下列词语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理解每小节的含义,写在下面。

2、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3、再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合作探究】
1、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4、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砾不能成名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