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f4f6b048d7c1c709a14563.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课文目录: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18.苏州园林/叶圣陶19.蝉/法布尔20.梦回繁华/毛宁17.中国石拱桥教学目的:1.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4.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
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n)鷟(zhuó) 佥(qiān)河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洨(Xiǎo)匀称(yún chè堤(dí)2.补充解词: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推崇: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f7fd2f1711cc7930b7163d.png)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学习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
有介绍中国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的,也有介绍动物的。
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通过抓特点、举例证,向人们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以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形式,井然有序地为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法布尔的《蝉》以文学的笔调,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将蝉写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可读性;毛宁的《梦回繁华》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社会背景、作者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都进行了条理分明的介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学习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的方法。
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同时还要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写作部分要指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在“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了解复述和转述的区别,并能区分详细复述和简单复述。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转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在教学名著导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科普作品中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并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18.中国石拱桥 2 1.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中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兴趣。
19.苏州园林 218 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1.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f1b80d453610661ed9f4f2.png)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c78a3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篇一《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经典传世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特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征并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2、反复朗诵中感悟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学习方法,轻松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程度的发挥。
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众所周知,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而有章法的朗读,再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收获。
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本节课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学生“读中品”、“读中悟”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深入体会大自然中的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38baa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0f.png)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昆虫生活习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注意到,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书本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1.注重对难点内容的讲解,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2.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昆虫记》中法布尔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与描述。这是对我们认识自然、理解生命的重要启示。它展示了作者对昆虫世界的热爱和对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法布尔对黄蜂建筑才能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昆虫在建筑方面的独特才能,以及它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举例:分析法布尔在描述昆虫生活时,如何表现出对昆虫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4)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举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分享的学习习惯。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bbc8d569eae009591bec4f.png)
《 象态橡栗象》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l:
象态橡果象长长的怪鼻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建立假设:
用长杆工具钻橡果来开道,以便放置自己的虫卵。
实验过程:
1、在野外观察象态棣果象钻孔,一个小时后,象态橡果象休息了,没有结果。
2、我捉了一些象态像采象,装入我实验室的金属罩网中,我把长满橡果的树枝置放在我的金属罩网圆顶上面,一头浸在一盆水里,以保持新鲜。小树枝上放了数目合适的配对橡果象,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继续在实验室观察三天后,象态橡果象开始工作了,我观察两个小时后,家中三个人轮流值班,连续不断地观察了八小时后,没见结果。棣果象走了,遗弃了那个像果。
得出结论:
象态橡果象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它清楚棣果底部多汁、易消化的小糕点,才适合新生儿那虚弱的胃。因此,它只将卵产在适合新生儿生长的橡栗里。
提出问题3:
象态橡果象的卵是通过什么方式在离入口那么远的地方住下来的?
建立假设:
卵产在管道的入口,幼虫在母亲钻好的孔道坑道里蠕动,爬到储存幼儿食物的那个偏僻地方;卵是像一块石头一样掉进坑底的;象态橡果象如布谷场一样寻找合适的位置下蛋,然后用它的长味把它的卵输送到像果底部。
3、用“足球比赛”直播的语气,解说圣甲虫的“漫漫征途”。
使劲儿啊!好了,它开始向前滚动了,依目前的情况,它定能被运送回家,当然路途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少不了些磕磕绊绊。这个困难说来就来:圣甲成碰到了一个料坡,沉重的粪球要沿着料坡滚下去,但是圣甲虫非要按自己认准的来,偏要横穿这条天然道,这可够大胆儿的,稍一失足,珠到一点碍事的沙子,就会失去平衡,前功尽弃了。不出所料,它脚下一出溜儿,粪球便滚到沟里去了这廿滑的粪球将圣甲虫带了一下,结果它摔了个四脚朝天,爪子在那胡乱,: 着。最后它好不容易翻过身来,继续去追它的粪球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c93a7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3.png)
《昆虫记》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
2.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重点)3.体会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难点)【教学过程】一、看图识虫出示一些昆虫的图片,说出昆虫的名字。
如:蟋蟀、蝈蝈、角蛛、七星瓢虫等。
有一个人专门为昆虫写了一部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法布尔)二、走近作者【法布尔】(1823一1915),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
通过勤奋自学,法布尔先后取得了教学学士学位、物理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法布尔活到92岁,他是世界的骄傲。
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法国文学界曾以“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遗憾的是,评委们还没来得及做出最后决议,这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匠,便与世长辞了!二、昆虫探秘1.读完这部书,请你概括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涉及蜣螂、蚂蚁等100多种昆虫。
全书分十卷,每--卷17-25个章节,每章节羊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关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重点介绍了他所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以及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所以,这部书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昆虫记》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课中推进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课中推进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8ecdb379563c1ec5da71eb.png)
教学设计:第二节读中推进课第一次推进课:造化生微物——《昆虫记》之昆虫的习性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习性。
2.对选读篇目中提及的昆虫个性、品质进行归纳。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及热爱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昆虫的习性2.对选读篇目中提及的昆虫个性、品质进行归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及热爱。
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用幻灯片展示如下文字:2.提问: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学们知道老师朗诵的这两段文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吗?【明确】是法布尔笔下的荒石园。
3.提问:用我们的眼光来看,那里的风景美吗?(学生思考)【明确】不美。
4.教师总结:但是,在法布尔的眼里,那里却是最美的天堂。
因为那里有他的花花世界,有他的昆虫王国,有他科学实验的实验田……对了,法布尔的这个昆虫王国,今天正在举行一场大评选活动呢,让我们一起瞧瞧去!环节二:提名候选进行时(设计意图:通过昆虫世界之最强“换装者”的评选,让学生了解蝉和灰蝗虫这两种昆虫的蜕壳习性。
)1.昆虫世界之最强“换装者”—是蝉还是灰蝗虫?昆虫的换装技术,能让昆虫褪去原有的外壳,拥有新生的美丽外表。
你想推荐下面的哪一位“佳丽”成为最强“换装者”呢?为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如下图片:【明确】示例一:蝉。
用时:约半个小时。
原文为:“蝉从壳中蜕变而出,前后将近半个小时的工夫。
”(见《昆虫记》第039页《蝉出地洞》一节)换装结果:旧壳除了背部的那条裂缝之外,并无破损,并且牢牢地挂在那根树枝上,晚秋的风雨也都没能把它吹落或打下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蝉壳一挂就是好几个月,甚至整个冬天都挂在郡儿,姿态仍旧如同幼虫蜕变时一样。
旧壳质地坚固,硬如干羊皮,如同蝉儿的替身似的久久地待在那儿。
(见《昆虫记》第039页《蝉出地洞》一节)示例二:灰蝗虫。
换装过程:由“裂开”“拱出”“翻转”“抓住”“吊着”等动词以及原文中的描述,可见其换装毫不费力。
(见《昆虫记》第053~055页《灰蝗虫》一节)2.教师总结:看来这两种昆虫都具有蜕壳的习性,且脱壳的能力可以说是不分伯仲啊环节三:名正言顺上榜单(设计意图:通过昆虫世界之最强“杀手”和最强“逃生者”的评选,让学生了解螳螂和大头黑步甲这两种昆虫的习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0fffe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f.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过程与方法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38d4c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b.png)
(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 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 东西南北、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 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 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
篇目
18. 中国石拱桥
第 19. 苏州园林
四
寻找共性
寻寻找找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单
元 21. 蝉
22. 梦回繁华
体裁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18 中国石拱桥
一、课文文体:说明文 二、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 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由中 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他还参与设计了武 汉长江大桥。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6)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 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 的印象。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 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老22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 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 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 《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 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 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第8课时主题写作课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第8课时主题写作课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93bf52e3f5727a4e9628d.png)
第8课时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课型】主题写作课【学习内容】说明文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写【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2.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见过小兔子吗?请同学口述兔子的模样,抓住兔子的外形特征来描述: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展示小兔子的图片)。
教师点拨:事物的特征就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标志,引出本次写作任务——抓住事物特征来写。
二、学习环节活动一:回顾一下《蝉》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介绍“蝉的卵”,抓住了什么特征来写。
答案示例:蝉的卵的特征: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
活动二: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1)要善于观察和比较,突出事物的独特之处,适当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另外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出异同,突出事物的独特之处,适当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
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求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地方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恰当地引用资料,说清事物的特征。
《蝉》中为了突出蝉脱壳的特征,作者对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蝉脱壳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
活动三:片段写作训练。
再次展示小兔子的图片,学生对照图片按照抓住事物特征的三个方法写一篇介绍兔子的小短文,不少于200 字。
三、作业完成课后写作第三题: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如毛巾、自行车、电视机等,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说明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f0cb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3.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是一节非常重要和有趣的课程。
这节课主要是关于《荀子·劝学》一文的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节课的开场环节非常幽默有趣。
老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自己对于“上谛听谛,中谛闻道,下谛受命”的理解。
这样的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敏锐度和合作精神。
此外,老师通过引入一些比较生动的课堂例子,例如鲁迅先生、李白等等,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上、中、下谛”的内涵,也让学生们明白了自己在努力学习中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接着,老师详细的说解了文本的几个主要观点。
老师解释了什么是“学习”的本质,即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达到人生的价值。
老师引入了“知行合一”的概念,并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自己的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来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知识的吸取,同时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出积极的准备。
整个教学过程也注重了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
老师让学生们表达自己所学所想,通过互动问答、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在语言表达的能力上得到提升。
同时,课程也注重了学生的素养教育。
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还教育学生懂得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便让学生能够自我提升和发挥自身的价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是一节非常出色的课程。
这节课在知识传授中,注重思维拓展和素养教育,既传递了文化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本节课的课堂运作非常流畅,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其中,充分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相信这样优秀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发掘自己的潜能,为未来的学习和事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0f673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9.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的意境。
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共42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共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1d47eb89856a561252d36fc5.png)
不行。“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11. 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点?
同:赵州桥卢沟桥
(1)历史悠久1300多年800多年
(2)结构坚固保持雄姿极少出事
(3)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独一无二”“美丽奇观”
异: 赵州桥卢沟桥
(1)制造奇特拱肩加拱用料省联拱石桥
(2)历史意义世界著名,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反帝斗争纪念意义
2.说明文要有一定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可综合运用。
二、著名桥梁图片欣赏
三、预习检测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弧( )形拱( )桥洨( )河陡( )坡 和谐( ) 饮涧( )
桥墩( )郦( )道元 张鷟()匀称( ) 惟妙惟肖( )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新的文体——说明文
1.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 事物、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有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根据具体内容、写作目的来选用。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和引资料。
第四,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的配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蝉》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ecaf95aef8941ea66e0553.png)
19蝉教材分析:《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在《昆虫记》第5卷中,《蝉》原文共有5章,本文节选自第14章和第17章。
本篇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主要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蝉》的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问题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其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写法,还有运动文学的语言表达,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的特点。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2、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一、古诗导入:1、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
——蝉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简介: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2019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教案
![2019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e259dcec3a87c24128c44c.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复述、转述,掌握复述、转述的种类及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要求进行复述与转述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倾听的习惯,做到在流畅的表达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掌握复述与转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进行复述与转述。
做到准确、流畅。
1课时一、新课导入大家都听过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明明是挖井省了一个人力,结果却被传为了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
这就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失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复述和转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样才能正确地复述和转述。
二、交际指导1.复述详细复述的方法:这是一种接近原文的复述。
第一步,听清故事。
先要详细、系统、正确地听清、了解、掌握老师所读故事的内容。
第二步,感悟故事。
要将故事中的每个情节清晰地保留在头脑中,理解其中的内涵、情感。
第三步,复述故事。
复述时一定要把文章的主要意思讲清楚,尽量完整地保留原材料的内容、观点,不改变原来的顺序,把最能表达中心意思的语句、段落和一些具体内容复述出来。
简要复述的方法:就是在听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选择最重要的情节,按照故事的顺序复述。
复述的注意事项:①复述必须在熟悉故事的情况下进行;②不改变原意,不漏掉主要情节;③语句通顺、有条理,恰当运用故事的语言或组织自己的语言,将部分需要转换的书面语转化为口语;④要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
2.转述转述方法:第一步,仔细阅读教材上呈现的文段内容;第二步,根据转述的对象,改变内容中的人称、时间、空间等;第三步,进行准确、完整地转述。
注意事项:人称、时间、空间等符合转述对象的身份;要求将转述的信息传递得准确、完整,不改变事实,不遗漏要点。
三、交际示例1.复述原文:鲁迅先生在浙江绍兴县教书的时候,每天晚上总喜欢到一位朋友家去谈天,有时很晚才回家。
朋友家离学堂有好几里路,要经过一片坟地。
有一天,鲁迅先生和朋友谈得很晚才回家,这时已是半夜了,鲁迅正快步走,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白影子蹲在坟墓旁,忽高忽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真像人们传说的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全套17中国石拱桥1.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把握文中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4.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征。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十岁那年,亲眼见证了家乡的文德桥倒塌而砸死淹死许多人的事故,他内心因此而受震动,立下了桥梁梦:长大后,我一定要造出最坚实的桥!伟大的梦想引领着他,他果真干出了一番大成就,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
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两个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明确:第一自然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自然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
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明确:第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
第五自然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
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
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教师强调“桥长……11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明确: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双曲拱桥:建于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
5.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明确: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卢沟桥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桥梁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明确:(1)打比方。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闻名世界,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
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资料。
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
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
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作比较。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7)摹状貌。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目标导学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
请品味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去掉行吗?)明确:不行,“比较”程度较轻,是与其他桥梁比较而言,这样表达比较准确。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换顺序?)明确:“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换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话语的根据更具可靠性。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明确:不行,“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可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6.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桥宽约8米。
(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桥梁事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教学提示】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当代桥梁建设事业中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板书设计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事物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先后教学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18苏州园林1.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一、导入新课《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
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赏析苏州园林图片,概括其特征播放苏州园林图片,请同学们赏析图片,说说:苏州园林美吗?美在哪里?它具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特征?【教学提示】赏析园林,学生对苏州园林形成初步印象,有利于课文教学。
此外,学生在描述苏州园林的特征时,也会有一定的说明顺序,教师宜予以关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标本。
“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1.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明确:四层内容: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的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明确:第二自然段是总说,第三至六自然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说明详细。
3.课文第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写得简略。
4.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
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5.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明确: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组织全文的。
目标导学四:研读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征1.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简要说明。
例子: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总结: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与“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