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漫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漫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知盈医学课堂 /
知 盈
◎ D qSTANCE D远UCAl程OHO教fC 第20911卷年第O48期月·总下第半1月12刊期

学 的学 习与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脱节的现 象。
课 3 注重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培 养

3.1 培养 中医学 思维 方法 的重 要性 世 界观 决定 方法 论,即有什么样 的世界观便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从
自理论形成 的认知思路才有了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的前提, 要授之以 ‘‘渔 ”而 非授之 以 “鱼 ”。老师是 “传道、授业 、
否则知识 的把握将难 以进行 。如运用分析还原思路无法理 解 惑”,强调了传授解决 问题方法 的重要性 。即要求教师
解中医藏象理论 中 “心主神 明”的功能 。因为 “心主神明 ” 在 教学过程 中不仅要对学生讲授 “是什么”的中医专业
报告或文献综述相结合 的形式来进行 。通过实践操作,网 课程 在 网络环境和信 息技术 的进步 中真 正得到改进和完
络信息检索和 综合应用能力来检 查学生真正 掌握 该课程 善,才能进一步提 高该学科 的教学质量 ,为培养具有一
的程度 ,同时也可 以引导学 生掌握正确 的学习方向和方 定 的科研能力 、创新 能力高素质 的医药人才 提供必要 的
目前世界范 围内,世 界医学体系 中出现 了中医学与 西医学相提并论 的格局 ,其 它传统医学只 处于经验 医学 的地 位 。由此可见 ,中医学在 目前世界 医学体系中具有 重要 的地 位 。 1.2 《中医基础理 论 》在 中医学理 论体系 中的地位 为 什 么 目前医学 的现状 是中医学与西 医学相提 并论而其它 传 统医学却不能 ?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研 究人类 生命 、 健康 与疾病的科学 ,为什 么其理论 自成体 系?即为什么 有 中西 医学之 分 ?中西 医 学 自成体 系 的关键 因素 是什 么?中西医学各有何特色和优 势 ?……这 都是不 同专业 学生在今后 的相 关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和 了解 的 内容 。 中西医学的最大区别 ,比较 显而易见 的表 面现 象在于其 理 论体系 (即理法方 药)的不 同。所 以体现在 中西 医院 校的本科生所开设 的基础课 程不 同。但透 过现 象分析本 质,中西医学理论体 系之所 以有别 的关键 是理论基础不 同。而中医基础理论 是中医学理法方药 的基础 ,也是我 们将 来学习其它 中医学课程 的基础 。可 以说在 《中医基 础理论 》课程 中我们找到 了中西 医学之所 以有别 的根源 。 《中医基础 理论》在 中医学理 论体系 中地位之 重要不言 而 喻 。它 是 中 医学 的根 基 。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我有几点体会和感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学的精髓。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来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是需要反复温习和深化的。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杂,理论体系庞大,很多概念需要反复学习、领悟和深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很多概念只是停留在表面理解的阶段。

需要学生在课后多加温习,尤其是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理论的实际应用和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理论应该贴合实际,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理论中领悟实践,并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讲究启发式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由点及面,潜移默化地领悟中医基础理论的真谛,通过启发式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

中医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实践的学习。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比如在经络学说的教学中可以进行经络的寻找和推拿,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对经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其与现代医学的互补性。

以下是我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人的整体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这与现代医学的碎片化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天地人三才的综合体,将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通过整体观念,中医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疾病问题。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注重阴阳平衡。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力量构成。

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是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四诊法等手段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并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调节阴阳失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理论对于现代医学中阴阳平衡的重视和平衡治疗的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中医基础理论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观念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脉等来确定病症的特点和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这与西医学的病因诊断和症状治疗的方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能够对疾病进行全面而个体化的治疗,避免了病因单一和症状局限的问题。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融汇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观念都与中华传统哲学、道家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天人合一观念等。

中医学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具有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和融汇传统文化等特点。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互补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也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学习心得引言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我深感中医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中医思维的熏陶,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独特魅力。

在本文中,我将对自己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进行总结。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历史文化、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内容。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提升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发扬中医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和中医药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通过学习这些学说,我们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治疗学,我们可以掌握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技能。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学、中药鉴定学、方剂学等。

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我们可以了解中药的属性、功效和应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

其次,要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各个内容相互关联,不可孤立学习。

因此,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要注重整体把握,不能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知识。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我最近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深刻的感悟与收获。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中医文化。

1.自然观与人体观的融合中医的基础理论充分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和人体观。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种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生态医学和整体医学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时,很容易忽视对自身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通过学习中医,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

2.阴阳五行的平衡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是宇宙的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极端。

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五行理论则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理论,我认识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密切相关。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身体状况,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3.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思维中医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方法,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以辨证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察,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思维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现代医学中,往往存在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倾向,而中医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这让我明白,在医学领域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病症,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4.辨证施治的综合能力中医辨证施治需要医生具备综合能力,包括辨证诊断、处方、药物运用等。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贯穿于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学说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是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中总结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学说,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观和动态观,这种观念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人体经络的联系和作用,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

通过学习经络学说,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对于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经络是连接脏腑组织的桥梁,是疾病传播的通道。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脏腑的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

通过学习脏腑学说,我深刻领悟到中医学对于脏腑的整体观念,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持脏腑的平衡和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作用,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学习气血津液学说,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对于气血津液的重视,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保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流畅,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邪气或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调所致。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学习之后,我们有心得体会,这个时候,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欢迎各位阅读哦!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1:绪论篇:以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中基,没有现在学习的唯物辩证观,反而是在整体观念的中对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联系有较大篇幅的论述。

当时的学习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太讲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这次跟随老师重新学习,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师提出了中医学第三个基本特点取类比象。

也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好多东西不会用中医基础的理论里啊理解,可能就是思维的局限。

我感觉取类比象这个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2:阴阳五行篇: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确实就是说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之类的,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这么来理解的,以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觉没有那么简单。

后来慢慢看一些各家学说的书在理解阴阳上五行也只是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好多书中的理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阴阳就是一团气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转换,五行除了五种元素外可能就是五脏的气机的运转,但是六腑的气机又怎么运转的,模糊的对不上号。

这次学习后才知道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这就是取类比象吧,也终于把理论上升到了道德层次。

关于五行理论在知道临床治疗这一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课也终于能够对上号,心中有数了。

3:藏象篇: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

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

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思想体系和临床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概念。

这些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反映了中医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构成的,阴阳的平衡和相互转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气神等概念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中医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这些基本理论包括了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学、中医病机学、中医治则治法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诊、舌诊等诊断技术。

中医病因学和病机学则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它们包括了中医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治则治法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包括了辨证施治、因势利导、标本兼治等治疗原则和方法。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知识。

这些基本知识包括了中医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等。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药学和药物治疗学两个方面。

中医针灸学和中医推拿学则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它们包括了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技术。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它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部分,对于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了解,有几点体会如
下: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和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

只有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中医的诊断、治疗和调养方法。

在中医学习的早期阶段,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至关重要。

二、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包含了中
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例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
中医学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
的独特思维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三、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
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
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摸清病因、病机,从整体上调理和治疗疾病。

这种整体
观念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中医基础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是理论性的学科,在学习中很容
易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忽视实践。

而只有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和实用性。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要注重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应用理论的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对我的影响很大。

首先,它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

通过学
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开始意识到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局部问题,而是整体健康状况的反映。

这个认知改变了我对疾病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注重平衡整体健康。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也让我对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中医强调治疗的是疾病的根源,而不仅仅是症状的缓解。

通过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我开始明白了中
医治疗的核心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这种治疗思路与西医的药物治疗有
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整体调节和个性化治疗。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
让我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高的期望。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也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庞大,涉及到中医学、阴阳学、五行学等多个方面。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这对于
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不断整理和归纳复杂的概念,
也要灵活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我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疾病
的治疗有了新的思考,也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思维方式对我未来
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必须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是我所读的一本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对中医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这些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我明白了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理论,通过与阴阳结合,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概念则是对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诊治疾病。

其次,我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含了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等多个方面。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这些理论被系统地介绍和阐述。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理论体系是由多个学说相互联系和支持而形成的,每个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相互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学说,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

最后,我对中医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的临床应用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终目的。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分析和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则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自身的痊愈能力。

此外,中医还重视疾病的预防,通过生活方式、饮食调理、锻炼等方法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阅读《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深入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宝贵传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学的信仰和热爱。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学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重视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施治,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调畅经络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临床应用是建立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之上的,只有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学的信仰和热爱。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感悟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感悟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感悟《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课,其内容涉及到中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哲学基础、藏象、经络以及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

通过该课程塑造出的认知结构为其后各科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自我组织、同化的能力。

但此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新生,仅凭借他们以往的思维模式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速思维的发展、夯实相关基础,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一、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初次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对其中抽象的概念产生似懂非懂、“雾里看花”的感知,这是因为人在进入青年期之前的思维主要是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刚入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前期。

而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发展较晚,一般成长到青年期之后,才有比较发达的抽象思维。

且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想毕竟跟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导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障碍。

因此,需要在新生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抽象思维的发展。

1. 接受——抽象思维的养成——理解对于一门新的知识,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从陌生、熟悉到掌握,对待知识的态度随知识的深入而改变,同时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所以,对初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来说,不妨先接受它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感性认识,熟悉它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

以此为基础,再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养成。

为什么要接受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后才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养成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决定。

学生在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前,虽然在思想上对中医已有大体的了解,立志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但在理性上对中医的认识还很模糊。

表现为“两性”:①盲目性。

不清楚中医学理论的内容和主张。

②被动性。

学习目标不明,也没有明确的思维概念。

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学生应在很长时间内培养自己的接受能力。

二是为养成抽象思维做准备。

人的高级思维的养成,需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

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除应及时、主动地充实自己已具备的思维形式外,更要注重用抽象思维去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本文将分享我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这一观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阴阳理论的启示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核心概念。

阴阳理论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得到体现。

在学习阴阳理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理论的思考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变化和联系。

我在学习五行理论时深刻意识到,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体内部的五行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这启示了我关于健康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思考。

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面色、气味、言辞和脉搏等信息,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我深感这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方面。

中药的综合辨析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对于药物的综合辨析能力十分重要。

中药的配方中往往包含多种药材,需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合理的搭配和选用。

这种综合辨析的能力在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和实用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概念都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中医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辨析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希望我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和感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学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医基础理论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以期能够对同样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中医的整体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不仅体现在对人体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疾病的态度上。

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针对症状。

这种整体观的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体某一部位的问题归结为单一原因,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治疗疾病。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让我深受启发。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环境、病情等多种因素进行辨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辨证论治的思想使我认识到,在处理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再者,中医的预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预防疾病,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这种预防思想也启发了我,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有前瞻性,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发生和扩大。

总的来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希望能够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能够通过中医的知识和智慧,帮助更多的人。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篇2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完了大一的第一学期。

此时此刻,回头看看走过这一学期所留下的脚印,想想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学期里学到了些什么,问问自己这一学期忙碌过吗,有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然而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只知道大学和初高中真的不一样,除了期中期末要考试之外可以说什么都不同,这个时候靠的全是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而这个时候最离不开的就是学习方法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让我们节约很多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而利用这些时间和精力我们又可以做更多事,这也许就是所说的高效率吧!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了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相互连接的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人体内流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而气血理论强调了气和血的重要性,指出气血的充盈与流通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还包括了六经理论、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六经理论是从医学角度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理解,将气候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了疾病的成因和发展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节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中医理论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中医强调了以人为本,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关注人体的内外环境、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此外,中医还注重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医会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总结起来,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为主,这些特点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向相呼应。

中医的传统智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

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

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

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

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

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

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

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

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信心。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

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

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

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

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

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

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

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些临床表现。

譬如在论述心主血脉一节,怎样才能诊断心主血脉失调呢?从脉、舌、面之象——临床表现以测“藏”。

脉涩、结代,面色表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则为心血瘀阻。

笔者认为,如果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能适当地参考有关中医各科教材,诸如《中医诊断学》,可能会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象比类的求证观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

不论其科学如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中运用。

以五行属性而言,并不等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

而不能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去理解、解释、否则将贻笑大方。

又譬如为简明扼要地说明各脏在人体中的地位,把各脏分别冠以“君主之官”、“相傅之官”、“仓廪之官”等。

又如学习风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时,也运用取象比类的求证观,自然界的风善行、变幻无常,高山之巅风特别大,而风吹则动,类比人体,人体中出现动摇不定,善于数变,头位疾病等责之“风”病扰袭。

又如阴阳属性,自然界向阳的为阳,背阳的为阴。

据此认为太阳是光亮的、温热的,受热以后物质易动、向上等均属阳,反之则属阴。

所以掌握一种有用的思维方法,可以一本万利。

五、知常达变的认知观知常,就是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普遍的规律,这是学习的重点。

譬如在学习经络和阴阳一节中,均谈到人体上为阳、下为阴;腰背为阳,胸腹为阴;外踝侧为阳,内踝侧为阴。

并认定“阳经行阳面,阴经行阴面”为一般规律。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就要运用“达变”的认知观,善于从常态中了解其特殊处。

如足阳明胃经,从缺盆出体表,没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这一段行于人体的阴面。

又如手足六阴经,分布于肢体内侧面,肢体内侧面有前、中、后之分,则分别行太阴、厥阴、少阴三经。

但在小腿下半部,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点以下则厥阴经在前,太阴经在中线。

六、形神合一的统一观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功能、形体与机能、躯体与精神的关系。

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

譬如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形),又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神)。

有气这物质才具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这一功能。

所以气、血、津、液、精这些构成形体的物质均是有不同的功能。

而根据“脏腑功能认识观”,我们更重视其功能的研究。

功能产生物质,物质又是有功能,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又如《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而气血的营运、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又必须受神的主宰。

中医还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

生理上:五脏的生理活动统率全身整体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等活动。

病理上:情志上失调势必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而五脏和气血病变必然导致情志上的变化,如《内经》有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等之说。

七、人与天地相应观《灵枢〃风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因此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然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如春夏阳气发泄、腠理疏松、多汗;而秋冬腠理固密、少汗多尿。

脉象呈现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沉小等变化。

一日内晨昏昼夜亦对人体具有一定影响,认为阳气白天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等适应性变化。

故在病理上,除一般疾病外,常可发生一些季节的多病、时令性流行病,如春天多风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冬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一日之内疾病由于阳气的变化,往往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鉴于“天人相应”理论,在诊断治疗时就必须掌握“因时制宜”的法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著名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天人相应”还告诉我们,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亦同样会产生不利的一面,而引发疾病,不能不引起重视。

八、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整体观包括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相统一两方面。

其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

这个观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1)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机体的统一。

(2)在心的统帅下,才能实现机体的统一。

(3)机体与机能的统一。

(4)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5)阴阳相对动态平衡。

(6)五行生克制化。

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配以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以及孤府三焦。

在十二经脉分别为六阴、六阳经相配。

“心为君主之官”,强调心在全身之中的“君主”地位。

正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不论是五脏,还是气血津液精,均不但具有其物质性,还必然是有不同的功能,反之只有其功能的存在,才能维持这些物质的生命力。

以五脏为中心。

每节中分别有“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之说,这种中医特色的理论学者必须熟记。

阴阳相对动态平衡观贯穿在中医所有学科中,从某种意义讲,可以用一字归纳中医——“平”。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制化关系,从而达到机体各脏之间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协同关系。

九、文理服从医理的解释观中医文献保留大量古代著作。

古人在论述医理时,不但有古人惯用的字、词,而且还运用对偶、借代、互文、比喻等修辞,如不能深入研究,往往会产生歧义,甚至怀疑其科学性,故不能不辨。

如何理解“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其一,“藏”即五脏分别藏“血、脉、营、气、精”以及“魂、神、意、魄、志”之五神。

其二,不似六腑把糟粕直接泻于体外。

其三,体内还是应输泻的,其经文不少以佐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又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脏生成论》时就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可以引用《内经》经文及其后世各家的论述以证实上述论点。

又有一些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场合可有不同的解释。

“阴胜则阳病”可用“阳病治阴”吗?前一个“阳病,”是指由于机体感受阴邪后,人体内阳气处于相对的不足,故治疗方法应采用“实则写之”或“损其有余”之法,即祛其有余之阴邪,适当补不足之阳气。

而后一“阳病”即指由于阴虚而导致阳相对偏亢,治用滋阴以潜阳。

又如“水不制火”,一说为肾阴不足,不能制约心火;一说为肾阴不足,不能制约相火。

中医常见的字如水、火。

水在不同场合可分别解释为肾、肾阴、水湿。

火又可以分少火、壮火。

少火可分君火,相火。

壮火可分外火、内火。

内火可分实火、虚火……。

十、医理服从临床验证观中医理论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才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中医强调理论运用于临床,其实践性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理论不是束之高阁的“藏品”,故不应“赏而不用”也不应从文字到文字,玩弄“文字游戏”。

何谓“阳盛格阴”?如何治疗?试举例说明。

何谓“无形之痰”?试举例说明。

等等均需要学生能用所学之知识运用于临床。

《内经》曾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关键是“必”。

经文中的医理还须在临床上验证,显然就有商榷之处。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强调正气不足,邪气才有可能入侵,造成疾病的发生。

但也应了解“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就是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不但是重要条件,而且还可能是“决定”条件,如疠气,刀枪虫兽等。

鉴于中医理论的实践性,学生在自学中,对于临床问题要主动勤于用中医理论去分析、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