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和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多样而独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汉服、旗袍和唐装这三大代表性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态度和审美观念,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汉服:复古而华丽汉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服饰之一,是从西汉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直延续至清朝。
这种服饰以其华丽、庄重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汉服主要分为男服和女服两种类型。
男子的汉服一般由襦、袍、裤等组成,衣袂长而宽松,富有气魄。
女子的汉服则更加细致,包括襦、衫、裙等。
其设计结构注重几何比例,以突显女性的曲线美。
汉服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丝绸、棉麻、蝉翼等。
丝绸是汉服中最常用的面料,因其轻盈柔软、光泽华丽而备受青睐。
同时,汉服的色彩也非常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红色、青色、紫色等,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二、旗袍:典雅而韵律旗袍是中国近现代的一种流行服饰,尤以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上海旗袍最为经典。
旗袍以其紧身式设计和修长的裙摆,彰显女性的优雅韵律,被誉为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
旗袍的设计注重线条感和曲线美,通过裁剪和裙摆的流动,凸显女性的身形和曲线。
旗袍的面料多以丝绸为主,以其细腻、柔软的质感,赋予了旗袍独特的魅力。
同时,旗袍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以鲜艳的红色、粉色、碧绿色等作为主色调,以展现女性的娇美和青春。
旗袍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时尚潮流和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三、唐装:庄重而华美唐装是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唐朝服饰的总称。
自唐朝以来,唐装通过漫长的流传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唐装在设计上注重庄重与华美的结合。
男子的唐装通常由长袍、褙子、裤子等组成,注重整体的宏伟气势和细节的精致考究。
女子的唐装则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长裙、褙子、带子等。
唐装的面料以丝绸为主,图案和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讲究。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鉴赏1500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鉴赏1500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不仅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服饰自从产生伊始,就带着着浓郁的浪漫色彩,从古至今,传统中国的服饰走过了漫漫长路,带着历史的印记,折射着不容文化背景下的深刻意蕴。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既是我们民族物质文明的结晶,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具有着独特的东方气息。
近现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社会,也正因为这样,影响了传统服饰风格,传统服饰多以平稳、单纯为特点,且线条平直,胳膊伸直后与身体的线条形成一个垂直的交叉,其具有程式化的宽体模式,造型裁煎结构多以平面化为主,服用材料颇具有装饰性,服装配件也较为精致,展示出一种带有含蓄美的社会理念,一般来说具有这些特点的中服饰都会显得格外的安稳和实在,这些都与我们炎黄子孙所具有的豁达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等性格所相符。
传统服饰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以多重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颇多,大比在服装款式形式上也较多的体现出儒家思想。
这与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密切相关,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一种相对于稳定保守的状态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互补互助相结合并流传成为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思想,同时也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人们在这样特有的人文思想的熏陶下,着装讲究和谐融洽。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汉代的“天道自然”魏晋南北朝的“得意忘象”"气韵生动”,又或是唐五代的“同自然之秒有”思想,宋代的“身即小川而取之”、“身与竹化”,这些美学命题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此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在于“文质彬彬",在于“不饰于物”,甚至在于魏晋时期的“解衣当风”。
这些都与东方的思维和审美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里重要的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这个思想体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人与衣的和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封建社会追求的都是宽衣博带的服装式样,正所谓使人与衣服之间保留着充足的空间,保持着一种距离与和谐,正是由干这种思想,致使中国传统服饰的相同之外就是基本上都秉承了适应人体结构的大趋势,这也使得立体的造型在中国近代西风东渐以前一直没有出现。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族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传统服饰。
传统服饰是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介绍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族文化。
一、汉服与华夏文明汉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起源于华夏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位。
汉服以其简练而端庄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和谐、克制的审美观念。
汉服的裁剪注重尊重人体曲线,舒适而优雅,展现出古代汉族人民的华贵与庄重。
同时,汉服的颜色和图案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二、少数民族服饰与多元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同样令人称道。
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中采用了牧民生活中的动物皮毛,颜色鲜艳且图案独特;藏族的传统服装则以肃穆的纯色和精湛的刺绣工艺闻名;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则展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风采。
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不仅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更加多元丰富。
三、传统服饰与现代社会尽管现代社会的服装已经日新月异,但传统服饰依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传统服饰,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识和传承。
不少中国人在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依旧选择着传统服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传统服饰也逐渐融入到时尚设计中,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四、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是一个重要任务。
鉴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服饰面临着消亡或变质的风险。
为了保护传统服饰,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加大对传统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力度。
此外,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展览、推广活动等方式提升人们对传统服饰的认识和兴趣,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汉服中国古代服饰介绍及欣赏(上)
汉服中国古代服饰介绍及欣赏(上)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图为楚国贵妇的直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凝聚着千年文明的积淀。
通过衣着的样式、材质和色彩,我们可以窥探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探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变迁。
1. 先秦时期:华美与朴实并存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是华美与朴实并存。
贵族阶级重视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穿着绘有壮丽图案的锦衣,佩戴华贵的玉器和金饰。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布衣,注重舒适实用。
然而,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强调以衣彰德,崇尚节俭朴实的生活态度。
2.秦汉时期:尚儒雅的礼制秦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礼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饰方面,礼制对人们的着装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期通行的礼服包括衮衣、裳褙、舄履等。
贵族以青色衣饰为主,黄色则被皇室所独占。
而士人则注重以文雅、端庄的仪态来展现自己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倡导淡雅秀丽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淡雅、秀丽的形象。
此时期流行的服装多采用柔软的面料,剪裁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和谐。
女性的服装更加注重细腻的刺绣和镶嵌工艺,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4. 唐宋时期:繁华绚丽的宫廷服饰唐宋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宫廷服饰尤为重要,皇室贵妃们穿着华丽绚烂的龙袍和凤冠,独具特色的宫廷装束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而士人们则追求端庄典雅的装束,男士穿着宽袖的袍服,女士则穿着露额衫和蓝裙,彰显出唐宋时期的时尚风格。
5. 元明清时期:封建礼制的兴盛元明清时期,服饰文化随着封建礼制的兴盛而趋于正式化和规范化。
特别是明清两代,官员们的服饰规格严格按照身份等级来区分,以显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距。
男子穿着宽袍大袖,佩戴腰带和宝石饰品,女子则穿着褙子、改良旗袍等,配以珠宝首饰。
这一时期的服饰注重庄重肃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等级。
6. 近现代:中西合璧的时尚近现代的中国服饰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衣着风格趋于多样化和国际化。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这些传统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对民族认同感的表达。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展开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注重的是“大雅之堂”。
无论是汉唐的华丽服饰,还是宋代的淡雅衣裳,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内在美的追求。
以汉唐服饰为例,这种服饰风格注重对称和装饰细节,强调层次感和色彩的协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纯粹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其次,中国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封建礼仪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服饰的穿着与礼仪仪式有密切关联。
比如,在古代的婚礼仪式上,新娘子会穿着华丽的嫁衣,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同时,在封建社会中,通过服饰的款式、颜色以及锦缎的品质等方面的不同,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和阶层,起到了社会等级的标识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还具备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在其设计和图案上都融入了宗教信仰和民俗元素。
比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中常常出现五彩的亥字图案,寓意着对天地之神的崇敬和祈福。
而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穿红色的汉服,这是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祥瑞和喜庆。
最后,中国传统服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使得传统服饰得以继续存在和发扬光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服饰的保护和研究,许多文化活动和节日上也能够看到传统服饰的身影。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也得以加深,使得传统价值观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中国古代服饰内涵简析
中国古代服饰内涵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和风格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服饰的图案、纹饰和色彩方面,通常都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元素。
比如龙、凤、麒麟、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及云、波浪、山水等自然元素,都是中国古代服饰常见的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比如红色是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色彩,象征着喜庆和祥和;黄色代表着皇家的尊贵地位和神圣权威;蓝色则与中国的宇宙观和自然哲学有着深厚的联系。
这些颜色都渗透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社会制度内涵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和使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等级秩序。
比如在封建社会里,服饰的等级和身份含义十分丰富,不同阶层的人穿着的服饰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
比如嫔妃、贵妇人穿戴的华丽服饰,和平民百姓穿着的朴素服饰,就体现了社会等级的不同。
中国古代服饰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有别、礼仪之讲的社会习俗。
比如女子穿着的裙襟宽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对女子贞洁的要求;而男子则穿着的上衣在设计上注重较大的肩宽和较窄的腰身,以突显男子的阳刚之气。
这些细节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内涵。
三、艺术审美内涵中国古代服饰在设计和制作上注重了艺术审美的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服饰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构思上非常独特,注重了对服饰整体形象和细节做工上的处理,达到了一种美的境界。
比如在服饰的图案和纹饰上,常会使用刺绣、绣花等工艺技法,使得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在服饰的服带、钮扣、挑线等细节上,也会使用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来点缀,增添服饰的奢华和华贵感。
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采用了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工艺手法,比如锦缎织就、金银丝绣制、宫廷手工细针绣等,使得服饰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统。
通过对服饰的设计、材质的选择以及款式的独特性的追求,中国古代人民表达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尊严与美感。
本文将从服饰的种类、材质、设计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展开探讨。
一、丰富多样的服饰种类中国古代的服饰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衣、裳、冠、冕、履、袜等。
不同的服饰种类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
比如,皇帝的衣冠就体现了尊贵与权威,而一般百姓的服装则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二、精细的服饰材质选择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作中,材质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服饰的整体质感和品质。
在早期,丝绸成为主要的服饰材料,因其柔软光滑的特性而备受青睐。
随着时代的发展,棉、麻、毛等材质逐渐被引入,丰富了服饰的材质选择。
材质的质地和颜色的搭配也成为了服饰设计的重要元素。
三、独特的服饰设计中国古代的服饰设计注重细节和独特性。
在古代,服饰的款式和剪裁经过精心的设计,以展现身份地位和美感。
如汉代的袍服的袖口,采用大袖设计,非常张扬。
而唐代的袍服则以腰部设计为亮点,突显女性的曲线美。
这些独特的设计元素为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四、高雅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强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追求协调、谐美与均衡。
在服饰领域中,这一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色彩搭配上,中国古代人民崇尚色彩的调和与平衡,偏好淡雅、自然的色调。
另外,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还注重服饰与人的身形相互烘托,追求服饰的“穿出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独特的服饰种类、精细的材质选择、独特的设计以及高雅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服饰艺术。
这些文化与观念不仅赋予了服饰独特的价值,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智慧。
我们应该传承并发扬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让世人共同感受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的魅力。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心理价值观以及礼仪制度。
本文将从服饰和礼仪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一、古代服饰的类型和特点1. 朝服:古代帝王在举行重大典礼或朝会时所穿的礼服,以黄色为主色调,体现着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2. 冠服:古代士人在参加科举考试或正式场合时穿的礼服,冠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士人身份和学识。
3. 袍服:古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服饰,袍、衣、裙等均是袍服的主要形式。
袍服的颜色、款式和面料都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古代服饰的特点是注重服饰的颜色、款式和配饰的搭配。
颜色方面,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阶级;款式方面,袍子的长度和宽度、衣襟的开合、滚边的形式等都有严格规定;配饰方面,如帽子、裙带、鞋子等的款式和材质也非常讲究。
二、古代服饰与社会地位的关系古代的服饰与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服饰和配饰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朝服是帝王所独有的,只有皇帝才能穿着朝服亲临朝会;士人的冠服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享有冠服的权益;而常人所穿的袍服则是平民百姓的服饰,没有地位和特权的象征。
古代的服饰制度严格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所能佩戴的服饰和配饰,这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三、古代礼仪的重要性和特点古代的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礼仪是古代社会赋予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礼仪体现了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精神,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古代的礼仪主要包括宴会礼仪、祭祀礼仪、婚丧礼仪等。
在宴会上,主人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来宴请客人,而客人也要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回应主人的款待。
祭祀礼仪是古代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一种敬仰和崇拜,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
婚丧礼仪则是古代人们在结婚和丧失亲人时必须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
古代礼仪的特点是注重细节和规范,重视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古诗词中的服饰艺术鉴赏
古诗词中的服饰艺术鉴赏原文:《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衍生注释:“云想衣裳花想容”:见到云之灿烂就想到杨贵妃衣裳之华丽美艳,见到花之艳丽就想到杨贵妃容貌之娇艳动人。
“春风拂槛露华浓”:栏杆外的春风轻拂,沾着晶莹露水的牡丹花显得更加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样的美人,如果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二、赏析:这首诗以浪漫的想象和华丽的笔触,描绘出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
首句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貌的联想,展现出杨贵妃服饰的华美和容貌的绝美。
春风、栏杆、露水、华浓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娇艳而迷人的氛围。
后两句则以仙境作比,烘托出杨贵妃的超凡脱俗。
全诗意境优美,语言华丽,将服饰之美与人物之美融为一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想象力,充满了对自由、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山水、边塞、饮酒作乐、思乡怀人等诸多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在一场盛大的古装秀场上,模特们身着华美的服饰缓缓走来。
那飘逸的裙摆,精致的刺绣,让人不禁想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妙诗句。
仿佛这些模特不是在T台上行走,而是从仙境中走来,展示着那如梦如幻的服饰之美。
这难道不是对古代服饰艺术的一种现代传承与创新吗?原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衍生注释:“小山重叠金明灭”: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边的头发如云朵般想要飘过洁白的面颊。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慵懒地起来画眉梳妆,迟迟才开始梳洗打扮。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介绍:
1.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商周时期,历经汉、唐、宋、明等朝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典雅,注重面料和绣花工艺的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2.唐装:唐装是唐代时期的传统服饰,以其宽松、华丽、大气的特点而闻名。
唐装的特点是宽袍大袖、高腰束腰、色彩斑斓,常常用金线、银线、珠片等装饰,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
3.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起源于清朝时期,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
旗袍的特点是紧身、修身、高腰、开叉,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和优雅气质。
4.中式礼服:中式礼服是中国传统婚礼、宴会等场合的传统服饰,包括龙袍、凤袍、唐装、旗袍等。
中式礼服的特点是华丽、庄重、典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与典雅。
总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通过服饰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汉服、旗袍和蓝色布鞋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
一、汉服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代表,是汉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以其庄重、典雅的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汉服通常由袍、襦、裙、带等多个部分组成,不仅呈现出端庄大方的气质,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汉服的中心思想是尊重天地、敬畏神灵、尊崇礼法。
汉族古人认为仪容是乐天知命的表现,通过穿着汉服,人们能够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而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汉服的风尚,通过参与各种汉服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传最广的女性服饰之一。
旗袍以其曲线美、大方得体的特点而闻名。
旗袍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上衣和裙子。
上衣合身修长,裙子则宽松舒适。
旗袍的设计独特,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女性的美丽身段。
旗袍在几十年前成为了中国女性的标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如今,旗袍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被当代设计师赋予了新的生命。
无论是走在街头还是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穿上旗袍的女性都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三、蓝色布鞋蓝色布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鞋子,它以其简单朴素、舒适耐用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蓝色布鞋不仅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也在城市中受到了欢迎。
蓝色布鞋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多个复杂的步骤才能完成。
制作蓝色布鞋需要选用纯棉织物,并经过染色、剪裁、缝制等工艺。
蓝色布鞋不仅舒适,还富有灵活性,非常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步行习惯。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汉服、旗袍和蓝色布鞋作为传统服饰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展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时尚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时尚文化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服饰历史,受到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尚文化。
本文将从服饰类型、设计特点以及时尚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服饰与时尚文化。
二、服饰类型中国古代的服饰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类型,其中包括:汉服、唐装、宋装、明装等。
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1. 汉服汉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类型之一,流行于汉朝时期。
汉服注重尊重传统价值观念,注重体现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男性汉服主要包括襦袢、褂、袍、裤等,而女性汉服则包括襦裙、袄、褙子、裙等。
2. 唐装唐装是中国古代盛行于唐朝时期的服饰类型,以其庄重典雅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唐装注重线条流畅、裁剪合身,给人以端庄大方的感觉。
男性唐装通常包括袍、褂、裤等,而女性则包括长裙、霞帔、襦裙等。
3. 宋装宋装流行于宋朝时期,以其柔和优雅的特点而备受赞誉。
宋装注重细节处理和色彩搭配,在设计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男性宋装主要包括袍、褂、裤等,女性则常穿着衣、裳、襦等。
4. 明装明装是中国古代明朝时期的服饰类型,秉承了唐、宋时期的一些设计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
明装注重色彩的丰富和装饰品的运用。
男性明装一般有直身衫、褂、裤等,女性则有对襟衫、襦裙、裙裤等。
三、设计特点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特点在表现形式和审美上与现代有所不同。
具体特点包括:1. 勾勒身材中国古代服饰注重对身材的勾勒和展现,尤其是女性服饰更加注重突出曲线美。
通过裁剪和设计来突出身形曲线,使人在穿着时更加得体、端庄。
2. 着重色彩搭配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通常采用颜色的对比和互补来表达审美情感。
不同的颜色搭配可以突出个人气质,体现时尚品味。
3. 丰富的装饰品中国古代服饰注重装饰的使用,通过各种绣花、刺绣、饰品等进行点缀,以突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细致入微的装饰品不仅美观,还体现了服饰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独到见解和讲究。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从古至今一直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传统服饰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汉服:古代中国的代表性服饰汉服是指中国古代自秦汉至唐朝时期的传统服饰。
汉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细节被誉为中国服饰的典范。
儒家文化对于汉服的影响巨大,它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尊重礼仪和重视人际关系的精神。
汉服的特点是色彩斑斓且注重曲线美。
男性通常穿长袍和襦裙,而女性则身穿长袖长裙,头佩发饰和发髻。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唐装:富丽堂皇的华夏之魂唐装是指中国古代的唐代服饰,其被公认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巅峰之作。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都对唐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唐装主要包括长袍和长裙,其特点是华丽且注重礼仪。
男性的服饰多用丝绸材质,饰以金银线,配以宽大的头巾。
女性的唐装主要体现了丰满和优雅的美感,多使用绸缎和彩绣。
唐装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服饰的美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美的追求。
三、旗袍: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起源于清代并在现代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旗袍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的元素,既保留了中式服装的独特魅力,又具有现代时尚的风格。
旗袍的设计简洁而优雅,注重展现女性的曲线美和自信。
它通常由绸缎或丝绸制成,贴身裁剪,突出女性的身材曲线,袖口和衣襟上常配以精致的刺绣和装饰。
旗袍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一直是女性最受欢迎的传统服饰之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人士。
四、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传统服饰之中中国的传统服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感。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的体现。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衣人相映 包蕴文化
服饰的变化是传承发展的 要与身份、地位、年龄相协调 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 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 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 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 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 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 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明 代 男 子 宽 袍 儒 巾 服 饰
明 代 官 服 和 乌 纱 帽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
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的宽袖 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 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清代时期(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革阶段)
男子以剃发梳辫、 长袍马褂的满族服
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 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 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 已经出现。到了汉代,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 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 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 样式,一般上襦极短, 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 下垂至地。
汉代妇女襦裙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 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 (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 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
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代官吏袍服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服饰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审美特色。
它融合了国家历史、地域特色以及社会风俗,展示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珍视。
本文将从古代服饰、地区差异和现代表达等方面来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一、古代服饰中国古代服饰以华夏族为主体,历史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服饰以衣冠、襦裙、袍褂为主,男性以长衫、马褂为主,女性则以旗袍、长袍为主。
中国古代服饰注重礼仪和等级制度,各个朝代都有独特的服饰特点。
例如,唐朝的服饰以宽袍大袖和丰富的装饰品,展示了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明代的服饰则以袍褂为主,色彩鲜艳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古代服饰不仅体现了审美和时代的特征,更代表了社会身份和文化底蕴。
二、地区差异中国广阔的土地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服饰文化也因此在不同地域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差异。
北方地区的服饰偏重于厚重、实用,冬季常见的是长袍和皮袄;南方地区的服饰则以轻盈、柔软为主,常见的是旗袍和长裙。
此外,中国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如彝族的长裙、壮族的马褂等都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传承。
地区差异丰富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的多元统一。
三、现代表达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表达和发展。
传统服饰在时尚圈逐渐崛起,旗袍、长衫等成为时尚界的焦点。
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被纳入设计师的创作中,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传统服饰还在各种场合得到了应用,如婚礼、宴会等,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许多年轻人也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穿着传统服饰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华夏儿女对美和传统的珍视。
古代服饰、地区差异以及现代表达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看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看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服饰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并且在表达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穿着,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与变革。
本文将从华服的起源与发展、服饰的象征意义以及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华服的起源与发展华服,指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在古代,社会等级分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着装规范。
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封建礼仪中的衣冠冠服,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汉唐服饰。
在汉代,国家进一步加强了礼仪制度的规范。
衣冠式样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服饰的形制上的变化也开始多样化。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服饰与汉代相比逐渐细致化,重要的特点就是颜色的繁复。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穿着,更是标志着权力与地位,表达着尊贵与尊重。
二、服饰的象征意义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服饰可以传达社会地位。
在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衣着的差异化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衣着方式。
上层社会人士通常选择华丽、色彩繁复的服饰,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其次,服饰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差异。
如汉族的汉服、蒙古族的蒙古袍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服饰。
这些服饰凝结着地方文化的精髓,代表着当地人民的身份和归属感。
此外,服饰也能够反映时代变迁。
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一直在不断变化与演变。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潮流。
例如,在近代时期的清朝,满族的服饰成为主流,而在现代,西式的服饰则逐渐普及。
这种变迁不仅仅是服饰的改变,更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反映。
三、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很多人更加倾向于穿着西式的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式旳深衣制已不 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经有较大旳差别。 比较经典旳,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
魏晋杂裾垂髾服
《洛神赋图》局部
衫裙是魏晋女子旳常服,上衣旳衫紧身 合体,袖子宽肥;下边旳裙子多折裥,裙长 拖地,宽松舒展。这种上俭下丰旳造型,加 上丰盛旳配饰,能够呈现出魏晋女子潇洒俊 美旳风度。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深衣按衣襟绕襟 是否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汉代妇女曲裾深衣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汉代男女直裾深衣
填空题
1.汉代旳深衣分为 和 两种。
答案:曲裾 直裾
下图所示深衣是曲裾还是直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旳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大量少数民族 进入中原地域,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行一种叫褙子旳 外衣,男女皆可穿着。其样 式是:长袖、长衣身,腋下 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 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旳 样式。褙子旳领口和前襟, 多绣上漂亮旳花边。
宋代褙子
在这一时期, 女子缠足成为一 种普遍旳风俗, 并一直延续到近 代。
下图所示是什么衣饰?
1、商周时期旳华夏衣饰
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旳衣饰主要是 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周初制礼作乐,对 贵族和平民阶层旳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要求, 并形成了以服色区别贵贱旳观念,要求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其位尊。
冕服
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 相连旳服装 ——深衣。
战国窄袖曲裾女深衣
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
判断题
1.冕服是礼服旳一种,上有“十二章纹”,只 有天子才干穿着。
答案:×
2.深衣旳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 裁,中间有缝连接。因其“衣裳相连,被 体深邃”,故称深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8级医学信息管理1班姓名:麻胜瑶
学号:2008084018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观察来往形形色色的服饰,衣着打扮或正式或休闲,或修身或宽松,或潮流或复古,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从服装的类型和衣着打扮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活习性。
服饰中常见的有女生可爱的韩版服装,男生宽松的运动、休闲服,女人有穿着精神干练的职业装,男人有正式的西服。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我们都有相应的服装饰品与之相配。
如果把服装服饰瞎搭、混搭,则可能事与愿违,无法达到预期美的效果!服饰在我们生活中也尤其重要:假如一名毕业大学生去参加一个面试,如果服装打扮潮流另类,或是鲜艳亮丽,会给面试官的印象极为不好,为此失去一份难得的工作也不无可能;假如我们去参加一个时装周,主题是以欧美风情为主,我们不可能穿着中国古典的旗袍,那么了解相关的服饰文化就是必要的了。
世界之大,悠悠众国,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底蕴,一种传统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义。
服饰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更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文明精神。
了解服饰的背后,更多的是其历史、政治和经济,这些都渗透在文化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服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灿烂的文化,辉煌的遗物为世人所瞩目。
而中国服饰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及影响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具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得体的文化。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的进行了几十万年,
要了解中国服饰那样多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首要的课题就是应该知道一点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轨迹,这样才能通过浏览,去着意开发中国服饰文化的底蕴。
中国民族服饰,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流传至今的很多,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和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等。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服饰百年的历程:
从1840年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最适合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的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洗,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早期,服饰样式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
充斥市场,使得传统的服饰穿着有所变动,外国衣料廉价渐渐为人们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衰弱,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制精致,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
风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末满足妇女服装,是有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进而定性的。
当时尚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旗袍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了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原有的样式上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自30年代起,旗袍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后来旗袍还流传外国,被其他女子效仿装着。
作为中国服饰中最复古、最精美、最具代表中国特色的女性服饰的旗袍来说,它给人的感觉美丽、大方、淑
女而不做作,那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深衣。
事实上,深衣与袍服有差异,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是上下不分,基本上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成为一种稳定的服饰的样式,与上衣下裳不违背,从袍服到至今即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旗袍,旗袍的样式可谓变化很大,旗袍,顾名思义就是旗人穿的袍子,而北京是旗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直到清末明初,旗袍是属于京派的,清代的旗袍包括男装和女装,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人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的紧窄小衣的素简的旗女之袍,到清末已变的宽大繁缛。
然而到了民国之后,旗袍与之前的有所差别,开始变得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由俗话中走向风月;旗袍之内有原来的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的绣花裤脚,变为如今的内裤和丝袜,开衩处为露脚,由保守走向色情;在旗袍的面料上,现今的旗袍也一改清朝时期的厚重织棉和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而变的面料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较为简约,这又使得旗袍走向薄俗。
经过了百年之后,如今的旗袍图案各异,彰显曲线,无不透着性感和古典美的气质,正适合当前的风尚。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在中国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精美绝伦,各具特色,它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
服饰制作从原料纺织工艺,以至样式、装饰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以捕鱼为主要经济生活的赫哲族早年曾以鱼皮为衣,曾长期从狩猎的鄂轮者,鄂温克等族狍皮兽筋缝制衣服。
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则以当地出产的棉麻丝为原料,纺织布帛丝绸,缝制衣服。
古代民族少数服饰款式繁多,各自有一,大体上有长袍和短衣两种,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缠帕着履,袍子形势也多种多样,有蒙古、满、土等民族的高领大衣襟式;有藏族的无领斜襟式;有维吾尔族的右斜襟式,还有坎肩式长袍,短衣则有裤和裙之分,。
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生活、文化素养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异,从而导致民族服饰的特点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工艺相当发达,并广泛用于服饰上,是民族服饰文化的又一特点,刺绣是各民族普遍
喜爱的工艺,一般运用头巾、腰带、围裙以及衣襟、环肩、下摆、袖口等易换部位。
形形色色的民族服饰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增添了色彩!
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
此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
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
进入新世纪,着装已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
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然而现今的中国服饰也不断地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和冲击。
时装的款式越来越多,流行周期越来越短,时装的款式、面料不断推陈出新。
上衣有各种T恤衫、拼色夹克、花格衬衣、针织衫,而穿西装扎领带已开始成为郑重场合的着装,且为大多数“白领阶层”所接受。
下装如直筒裤、弹力裤、萝卜裤、裙裤、七分裤、裤裙、百褶裙、八片裙、西服裙、旗袍裙、太阳裙等,也时时变化。
近些年来,欧美风、韩国风不断来袭,大街小巷处处可见。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在穿着打扮方面应该简单、干净、大方、得体,对那些故意把衣服弄破,东拖一片,西挂一片,甚至弄成衣不蔽体或者用陈旧肮脏的布料做的衣服等所谓的“个性”摒弃掉。
不走有意消除两性之间特征差别的“服装中性化”道路,熟悉中国本土的服装文化,保护中国本土的服装风格,对西方的服饰文化应当“取之精华,去之糟粕”,纠正审美观,发扬中国古代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