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1鄂教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导学案(无答案) 鄂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导学案(无答案) 鄂教版
◎自学展示二:背诵古诗
展示方式可选用:
①画背诵提示图,看图示试背诵
②做“原文填空”,试着背诵
◎自学展示三: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交流各组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把舵】
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呢?
2、小组内互查背诵。
【思考与延伸】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②准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人人参与。
评价:正确☆熟练☆超能力☆积极☆
学习过程
动态栏
【起航】
1、读通诗文,自学生字。检测一下吧!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 )浪,散()作满河星。
2、诗文读熟了么?闯过以下四关就算达标:
①不添字②不掉字③不读错④不结巴
3、查字典,给作者的名字注上拼音。
4、再读诗文,没有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或查找有关书籍自己解决疑难。推荐书目《诗词精品名家编注》
【扬帆】
◎自学展示一:读通诗文,自学生字。
◎以下方式可供选用:
比:比准确、比快速、
读:分读、齐读、表演读、花样读、
讲:解释词语
◎自学展示二: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以下方式可供选用:
比:比准确、比流利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月黑见(),孤光一点()。
微微风( ),散作满河()。
3、摘抄优美诗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学课件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学课件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成。这句 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 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2021/12/8
第七页,共十一页。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悟诗情(shī qínɡ)
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gǎnwù)诗情。
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 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 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zì lǐ háng jiān)洋溢 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孤光一点萤”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
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 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2021/12/8
第六页,共十一页。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知诗意(shīyì)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
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yīzhèn)微风吹来,河 面漾起层层细浪。
畅言教育 作者(zuòzhě)介绍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 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 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 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 以(suǒyǐ)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 川风景的。
2021/12/8
第四页,共十一页。
2021/12/8
第二页,共十一页。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解题( jiě tí)意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你知道“舟夜书所见(suǒ jiàn)”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
舟:船。舟夜:夜间(yè jiān)在船上。
书:写、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2021/12/8
第三页,共十一页。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

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

书: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

3. 将诗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文的内涵。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舟夜书所见”吗?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舟夜书所见》。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写在日记中。

3. 思考:如何将《舟夜书所见》的意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舟夜书所见》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 同位互读)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案一:舟夜书所见教案(主题: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欣赏舟夜书所见的诗歌作品。

2. 能够学会运用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如用诗意互补、形象意象等方法解读诗歌。

3. 能够自我表达,通过创作一首以“舟夜书所见”为题的诗歌来展示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介绍舟夜书所见的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按照时间顺序,从舟夜书所见的第一首诗开始,逐一进行诗歌鉴赏。

3.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并分析其深层意义。

4. 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思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5.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尝试创作一首以“舟夜书所见”为题的诗歌,并在班内进行分享。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展示与舟夜书所见相关的图片或诗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2. 介绍舟夜书所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3. 阅读第一首诗歌,导读、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核心意思和诗意互补的手法。

4.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

5. 整理学生的见解和感受,帮助他们发现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诗歌的多重含义。

6. 继续阅读下一首诗歌,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诗歌鉴赏,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7.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创作,要求他们结合之前的诗歌鉴赏经验,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并进行班内分享。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风采,同时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能力等。

2. 书面作业评价: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并对其内容、表达、诗意互补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舟夜书所见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诗歌才华和理解能力。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散作满河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诗文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象转换。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重点词语。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舟夜书所见》。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课件:包含诗文内容、重点词语、意境分析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展示:夜晚的江面,渔船上的灯光。

2.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谈谈自己对夜晚江面的印象。

3. 教师简介诗人及其背景。

二、学习诗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

3. 学生跟读,体会诗文节奏。

三、背诵诗文(10分钟)1. 学生自主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背诵心得。

3. 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背诵心得。

二、深入学习诗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意境。

2.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教师总结,点拨诗文意境。

三、欣赏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夜晚江面的古诗。

2.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学课件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学课件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诗文(shī wén)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yú dēnɡ),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2021/12/11
第五页,共十一页。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知诗意(shīyì)
“月黑见渔灯(yú dēnɡ)”月黑:就是没有月亮, 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上。
畅言教育 作者(zuòzhě)介绍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 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 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 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 以(suǒyǐ)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 川风景的。
2021/12/11
第四页,共十一页。
第九页,共十一页。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作业(zuòyè)布置
1、正确抄写本课的词语。 2、背诵(bèi sònɡ)默写诗文。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2021/12/11
第十页,共十一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月黑/见/渔灯,。孤光/一/ 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jiùshì)没有月亮,一片漆黑。“孤光一点萤”孤光:孤零零的
畅言教育
鄂教出版社 三年级 | 上册
第四单元 · 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
2021/12/11
第一页,共十一页。
畅言教育 课文(kèwén)导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三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三篇

篇一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

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

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

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舟夜书所见》的原文和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舟夜书所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舟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朗读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诗中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受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感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音,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

(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

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

)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开,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查”、“慎”、“行”的字音。

实在不会就查字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查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得及时把握)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3.(出示课件)指名读。

(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4.正音:(1)见:xiàn。

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读字。

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簇(cù)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

(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

(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地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

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学生读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四、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
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板书:渔灯一点萤美妙
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五、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
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板书: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

(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

(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

(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

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

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

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作者介绍】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相关图片
2.查慎行的诗
晓过鸳湖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渡黄河
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

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

梁宋回头失,徐淮极目收。

身轻往来便,自叹不如鸥。

三闾祠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寒夜次潘岷原韵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渡百里湖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早过淇县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雨过桐庐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

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