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美教案

合集下载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25.好的故事创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研究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XXX(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XXX,后改名XXX,字豫山,后改豫才,“XXX”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XXX曾评价:“XXX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XXX师长教师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当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XXX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理会,反应了在当时的暗中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追求光明,又到处受阻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XXX自己由反动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XXX在XXX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反动运动。

在封建军阀XXX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暗中。

在如许的配景之下,XXX蔑视暗中,憧憬光明。

十月反动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肉体鼓舞着他,固然说中国当时是暗中的,但他深信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如许的配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一一朗诵词语,纠正毛病。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风景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等奖教案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感受其中的美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美景被赋予了故事,会是怎样的感受呢?3.介绍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野草》是一部由中国现代文学大师XXX所写的散文集,其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故事。

4.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注意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变化。

5.让学生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美感。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深刻含义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结构,了解文章是由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圆形结构。

2.让学生分析现实与梦境的对比,理解梦境中景物的意蕴,并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和追求,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执着和追求。

三、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美好的故事1.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心中的美好故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深刻的含义。

2.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研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的表达。

2.复本课生字词,熟练掌握其正确的写法和读音。

3.完成作业:写一篇自己心中的美好故事,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深刻的含义。

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不一样的景色。

我们从一条老街开始,这条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还有一座总有游客拿着相机来拍照的老房子。

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据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

从老街出去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这条路线就是XXX曾经走过的山。

在XXX的日记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XXX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

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

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XXX 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活动设计——走近鲁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活动设计——走近鲁迅
5
二、活动展开
3、讴歌鲁迅:鲁迅先生,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 人,我们只有懂得珍惜,懂得理解,懂得品读你这样的 伟人,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变得更加优秀。
6
二、活动展开
齐声朗诵: “我们将以您为榜样,像您一样的勇 敢坚强,像您一样的勇敢坚强。”
7
二、活动总结
愿鲁迅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成为我们这一个时 代的精神。
8
谢谢观看!
3
二、活动展开
请以“我从《 》中感受到鲁迅是一个( ) 的人”;“我从( )的语言中感受到( )的鲁 迅”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小组发言)精神:鲁迅先生究竟有那些优秀的品 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了 解鲁迅生平。(小组回答自己搜集到的知识)最后齐诵: 《故乡》第一段。
走进鲁迅
一、释题导入
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一头短短直立的头发;浓密 的隶书一字胡,清瘦发白的面孔;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最勇敢、最坚强、最重视、最热衷的民族 英雄。他就是鲁迅。
2
二、活动展开
1、我心目中的鲁迅:大家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哪 些鲁迅写的文章吗?这些文章又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 的精神品质呢?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好的故事》。

本课作为一篇记叙文,介绍了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在一起讲故事的场景,以及讲故事的技巧和要点。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易懂,适合用来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其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缘由;•学生能够了解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写作实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基本技能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个积极的、有趣的、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记叙文中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自信和热情。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好的故事的定义和要素;•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引入从课文题目开始,让学生猜测“好的故事”的含义,并引导其关注文章中的讲故事情境,了解记叙文本身的基本特点和缘由。

2.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辅助,分析记叙文的写作要素和技巧,和讲故事的要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并通过范文解读,解释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

3.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例如口头练习、小组合作、书面练习等。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和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4.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按照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写作实践。

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掌握程度,指导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作文范例和习作指南。

六、教学评价本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写作能力。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帮助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课件

(1)花样滑冰者在冰上(优雅)地滑行。 (2)这里环境( 幽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 “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
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梦境的美 好吧! (课后第二题)
美丽
中国四大名锦 之首,因其色泽光 丽灿烂,美如天上 云霞而得名。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
合作探究二
在第10自然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 自然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的 动作,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 想死死攥在手心。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 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 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
幽雅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 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 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 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 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 云,……也都浮动着。
互动课堂 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请同
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 说说自己的感受。
昏暗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
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
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这天是农历二月二 孤独苦闷
“龙头节”,屋外的热闹 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这样的夜晚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下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搁、综”等生字,掌握“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本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4.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5.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6.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最后两个白然段的深刻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检查,巩固生字:1.复习检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瘦削错综荡漾萍藻瞬间骤然陡然凌乱2.回顾一下课文,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好的故事》怎样表达作者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课题。

二、精读感悟(一)学习1-3白然段1.同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3白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文中“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白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文中“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实录-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实录-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好的故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学习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

2.复习词语。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请大家说说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生1:我理解的词语是“乌桕”,我是看这个词里有一个字是木字旁,所以我想它一定与树相关。

生2:我知道“伽蓝”的意思,我是用查资料的方法理解的。

生3:我知道“膝髁”的意思,我是根据构字规律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的。

生4:我知道“皱蹙”“虹霓色”的意思,我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理解的方法真多。

那么当我读到难理解的课文时,该怎么办呢?生:对,像学习《少年闰土》一课一样,阅读与本文相关的资料。

二、寻梦,整体感知景物的意蕴1.梦给我的整体印象。

(1)我们知道这个梦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写作休息时“我”做了一梦,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用词语怎么说?生:美丽,优雅,有趣师:用句子怎么说?生: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板书内容:昏沉的夜昏沉的夜美丽,幽雅,有趣。

统编 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统编 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

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倍感压抑。

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想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景。

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很好地阐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但作者写作的时代距今较远,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和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搁、综”等生字,掌握“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本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4.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5.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6.研究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每小我都产生过梦境,梦境比喻虚构的美妙境界。

那么,在作家XXX笔下产生了如何的梦境?作者要表达如何的情绪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XXX,走进XXX的思想深处,走进XXX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出示课题:好的故事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能够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gēzōng chéng píng zǎo yàng yàn xuē搁综澄萍藻漾焰削shùn níng zhòu zhìdǒu瞬凝骤掷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展开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识字方法比较识字:焰——掐雅——鸦4.词语释义(能够多种方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石油:旧时指煤油。

《初学记》:共30卷,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XXX撰。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5课 好的故事|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5课 好的故事|部编版

教学设计方案原文:好的故事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⑴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⑵的手搁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⑷,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⑸,两岸边的乌桕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⑺,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⑻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⑼,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⑽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⑾。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⑿。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晨鸟】2019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完整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

【晨鸟】2019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完整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

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来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3.【课件 9】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 相得益彰。
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
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
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
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随着故事的
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对课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来深入探究,
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 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 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 yǎ jǐn dài dànɡ yànɡ huǒ yàn shùn jiān
( ) ( )(
)(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事
( )分钟 的大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导入课文, 回顾旧 知,衔接下文。
二、重点赏析
1.【课件 7】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
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
新课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
把重点 句子的理 解与全文中心的把握
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
结合起来, 学生既可以
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 “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 从重点句子中看出作
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
者的写作意图, 又可以
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 从全文中心意思着眼

《好的故事》教案、反思

《好的故事》教案、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体会课文如何运用象征写作手法5.体会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四.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鲁迅相关资料、《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综、漾”等13个生字,会写运用“预告”等词语。

3.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初识鲁迅1.出示单元导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2.同学们知道这句诗歌写的是谁吗?没错,就是鲁迅先生(出示鲁迅先生图片)哪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25课《好的故事》二、整体感知,走进故事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重难点:
重点:
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难点: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在沉沉的黑夜里,梦见了什么?(好的故事。

)
2.找出全文的中心段,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品味关键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作者为什么会把故事称为“好的故事”?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好的故事”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好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1.指名朗读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
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课后反思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
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25.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超现实想象和情感层次性变化,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找出这个故事中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什么地方。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爱看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课件出示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
1.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 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的词语意思进行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指导: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2. 师:结合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 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1自然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
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2)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你能判断这“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说)
2.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说出“这个故事”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交织,飞动扩展,以至无穷,十分壮美。

五、布置作业
再次通读全文,画出难理解的句子,练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以及这个故事的整体特征。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了解“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

二、读文赏析,合作交流
1.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描写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描写了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等景物,以及澄碧的小河。

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有静景,还有动景,作者用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江南美景的如诗如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达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 品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示例:都倒影在澄碧……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明确:“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

3.思考: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4.指名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作者将所有的景物都和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浓浓的、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5.师: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用词十分巧妙,而且能够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找到他们的相似点或共同处。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河水为什么是“胭脂水”,那“红锦带”指的是什么?(学生合作交流)
明确:大红花和斑红花的倒影在水里面浮动的情景,河水看起来便如“胭脂水”,“红锦带”则是指大红花的倒影被拉长了的样子。

6.思考:课文第8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些词句是重复的,如“美丽,幽雅,有趣”“美的人和美的事”。

对此你该如何理解?
明确:一是前后照应,二是突出了景色之美。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7.思考:作者正要凝视这些自然景物时,出现了什么景象?作者又是如何做的?
8.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明确: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总会过去的,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问题研究与拓展
思考: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学生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少有的表现美好的文章。

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失望和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0.课外可以写一下关于《好的故事》的读后感,同学间进行交流学习。

【教学板书】
25.好的故事
现实——昏沉的夜
乌桕、野花……
好的故事梦境天、云……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一丈红、大红花……
现实——昏沉的夜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可以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联系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学会探究疑难,解决疑难,从而
理解本文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进行对比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