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刘德军、孔祥荣:《中共八大研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5期。 张神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八大研究评述》,《中共党 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牛玉峰、黄立丰:《近三十年来中共八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 双百方针 (5) 加强党的建设
王香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八大路线研究评述》
(《党的文献》2009年第9期)
思考:
中共八大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 理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中共 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续),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博文:《试论党的“八大”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 功绩》,《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1期。 李春林:《中共“八大”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世 纪桥》1996年第4期。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 主要任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明确了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既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经济建设方针。 ‚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 和轻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等等。 ‚稳步前进‛,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 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 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社会主
最新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三、十年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失误
(一)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内容、评价(积、局)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特点?危害?
3.反右倾斗争
(二)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原因?调整?)
(三)教训—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的发展: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经过几个月的盲目蛮干, 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夸, 到年底,宣布钢产量到达 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 1369万吨。北戴河会议确定 的钢产量翻番的指标从数量 上说算是完成了,但给国民 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却是 相当严重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二卷
1956年到1966年十年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年探索背景 国际: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一定程度上脱离苏联模
式的束缚; 国内: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一五”计划成就巨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党中央急于求成; 3.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问题思考]
1.十年探索中有哪些正确的探索?为何是正确的?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 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 理的农村社会组织。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 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 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所谓“大”,就是 规模大。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 度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07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 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 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 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 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 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 么?(4分 )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历史意义
理论成果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 根本保证的基本原则。
实践成果之一:1960年11月5日,中 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实践成果之二:1964年10月16日15 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组员:林镇涛 06141027 凌志明 06141028 周善翔 06141053 管振华 06141012 蔡茂诚 06141002 黄登科 06141016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
• 1956年——1976年。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物质基础。 •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e.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 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f.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 系; g.党与非党的关系; h.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i.是非关系; j.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3、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 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 的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
劳动
1.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调动国内 外一切积极因 素,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 正确处理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 展中的一系列 重大关系。
a.农、轻、重 关系——产业 结构问题
b.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生产力布局问题
c.中央与 地方的关 系——管 理体制问 题
实践成果之三:1967年6月17日上午 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度时期(1949--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一五计划”的意义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方式: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正确决策-------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指导思想:1958年多快好省总路线<左倾思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A、表现:大办工业(大炼钢)、农业(放高产“卫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后果: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损失、浪费和环境的破坏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 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过 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报》 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路线 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 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 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 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 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工业:“以钢为纲”,要 在七年、五年、甚至三年 内达到原定十五年的钢产 量。
农业:“以粮为纲”, 要在一、二年内达到原 定十二年的指标。
毛泽东在中南海观 看工作人员炼钢
妇女们在利用 土高炉炼钢
农 民 放 弃 耕 作 , 上 山 采 矿 , 建 土 高 炉
各种各样的夸张报道
“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 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利 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 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 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2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人民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运动
*时间: 1958年 *特点: 一大(规模)二公(公有化程度)
度确立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
国际:苏共二十大召开,全面否定斯大林。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机全面反苏反共,国际 社会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压力
——如何摆脱对苏联的迷 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
中共八大召开 时间:1956年秋 地点:北京
八大明确指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后, 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了, “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 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 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 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因 此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到全面的大规模 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时间: 1958年 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实施中的核心:速度是灵魂 (强调“多” 和“快”) ——违背了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十年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一)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中的几个问题1、阶段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正确的决策,也出现了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虽尚未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但却为文革十年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
2、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3、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1956-1966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共八大召开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方法途径: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不仅在十年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修改了“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曲解 特征:
大跃进: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影响: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积极性 ③“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 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
(2)经济建设方针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三、探索中的曲折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2.;
②中苏关系的恶化
3.克服措施: (1)1960年冬,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
具创造性,是一次成功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 ①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 内容: 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诊断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国内政治生活主题:
③方法:
团结——批评——团结
目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诊断是正确 的,因为这一诊断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作者: ————————————————————————————————日期:中 国 现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ﻩ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ﻩ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ﻩ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ﻩ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
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十年时
十年时期
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3 1954 1956 1958 1961 1966
“
新 中 国 成 立
一 五 ” 计
宪 法 颁 布
划
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开
三 社大 恢 大 会跃 复 改 主进 国 造 义、 民 完 建人 经 成 设民 济 , 总公 八 进 路社 字 入 线化 方 初 运针 级动 阶和 段
B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建立:通 的过 社“ 会一 主五义”计计划划经和济三体大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
(3)积极作用:对超集额中 完人成力,、保物证力市、场财稳力定进和行 人国民家的重基点本建需设求,,发促挥进过“重一要五作”用计。划
◆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956197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资料
(七)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1956年后,在“以苏为鉴”方针指导下,开始探
(二)建设方针: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统一战线思想)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 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调动积极因素,要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努力化 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两者对立统一, 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 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
教材第四章
1、1956-1978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的初步 成果。
2、1956-1978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的意义 和经验教训。
中国1956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78)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
领导集体从学习“苏联模式”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逐步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始而探索中国式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出现重大失误。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 性质和情况,就其性质和特征而言,矛盾双方既相互适 应又相互矛盾,是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就其解决的途径而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 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 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和 改革而得到解决。
第二部,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 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 在世界前列。(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 会议,周恩来)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专题复习(四)专题概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很大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是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其中(1956至12月至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1956年至1957年初,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中共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及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针.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左''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大跃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取得了成就,使之成为中共工作的主导方面。
由于中共在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等问题上一再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先后遭到以"大跃进"和"文革"为标志的两次重大挫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 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小结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3.政策调整——成功的探索
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 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
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主要措施: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③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实质: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致开幕词,号召 “团结国内外一切
间的矛盾。
可以团结的力量,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②制定主要任务
为 主
建义
设 中
伟 国
大的社会 而奋斗”。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播放视频
大
9000万吨
跃
进
时
期
3000
的
1070
万吨
炼
535 万吨
钢
万吨
指
标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宣传画)
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1. “大跃进”运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2.大跃进的酝酿:
1957年底 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1958年1月 南宁会议(大批反冒进) 1958年3月 成都会议(两个剥削阶级和两
个劳动阶级的错误理论;两种个人崇拜的问 题) 为大跃进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大炼钢铁运动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3000万吨
的
1070万吨
炼
535万吨 800万吨
钢
指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标
3.大炼钢铁的结果: 造成农业劳动力的高度紧张,给农
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造成基建投资猛增,职工人数猛增 严重挤占了轻工业 浪费大,“得不偿失”。
4. 造成“大跃进”失误的原因
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
客观原因 的愿望.
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 识不足,缺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在胜利面前骄傲情绪的滋长
主观原因 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发展
急于求成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根本原因: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9-1976.10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进的二十年 1956.9至1957年 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958至1960年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生 产关系上急于变革
经济:实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1至1966.4年
政治: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 进一步升级,党内个人专断现象有所
发展,中央领导核心分歧日益加剧1966-----1976年 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
(一)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的会议
八大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了在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新时期党在政治、经济、文化、 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正确方针和路线。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的政治报告 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周恩来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社会主义 。
2. 对总路线的评价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 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到 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
——陈伯达《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
1. 人民公社的特点
① 一大二公
大: 规模大
经营范围:农林副牧渔、工农商学兵
公: 所有制:生产资料、财产公社所有制
分配: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
② 政社合一,分级管理
• 人民公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级政权机构 •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管理 •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1958年在全国 农村掀起的、以兴办 人民公社为主要内容 的群众性运动,是我 国农村继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 又一次大的社会变革, 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 系的“大跃进”。
毛泽东指出“人民公社好”
1958年8月毛泽东在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指出这是农村的方向
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的把工、农、商、 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 本单位。
二、“大跃进”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
1. 总路线形成的背景
总路线是在中央和地方上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 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的情况下形成的。
总路线是在“赶超英国”的口号下形成的。 总路线是在不断批判“反冒进”的形势下形成的。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4. 1958年粮食征购量与1957年的比较:
年份 1957
粮食产量 粮食征购量 征购量占产 量的比重
3900多亿斤 926亿斤
24.6%
1958 4000多亿斤 1175亿斤 29.4%
增长幅度
2.5%
22.2%
4.8%
四: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书记以上的负责干部七千多人,故称七千人大会。
2.农业合作社与人民公社规模比较:
农业生产 合作社
人民公社
总数 74万个 2.65万个
户数
土地数 劳动力
170户 2000多亩 350个
4755户 60000多亩 10000个
3.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
穷富拉平
① “一平二调”共产风 无偿调拨
刮共产风
② 高征购、大浪费,浮夸风
③ 高指标、瞎指挥风
国际 :经济科技迅速发展
背景 国内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时间: 1956年 地点:北京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
内容
主要任务
意义: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内容:
国内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矛盾。
大会的重要功绩
1.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 验,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2.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3.动员全党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对
1962年的生产任务和全面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4.决定对彭德怀等以外在庐山会议以后被错误地
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进行甄别平反。
五: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充分估计了当前困难的严重性,贯彻“八字方针”的具体措施. 2. 1962.5.7-11 中央工作会议 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形势的认识,对困难作了充分的估计,确
定了行之有效的调整措施。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历史在这里沉思!!!
①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_修__正__主_义_, 原因 为防止_资__本__主__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革”。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
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 局限性
(1) 没有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尽管承认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但问题 出在生产关系还不够纯粹和单一,国家机构中存 在某些官僚主义作风,广大人民对新制度感到还 不大习惯。 (3)受反右派斗争的影响,文章发表时又增添了强 调阶级斗争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