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味中药简介
全草入药中药材品种大全

全草入药中药材品种大全中药材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资源,它们来源于天然植物和动物,经过炮制和加工后,用于医药治疗。
中药材主要分为草本药材、矿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三大类,其中草本药材占据了绝大部分。
以下是全草入药中药材品种大全,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介绍:一、地上部分草本药材:1.苍术:苍术又名长苍术,为姜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祛湿、疏通经络,治疗腹痛、腹泻等病症。
2.大黄:大黄又名黄麻,为中国四大名草之一,主要用于清热、泻火、通便。
3.甘草:甘草又名甘遂,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解毒、润燥、养阴。
4.金银花:金银花又名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治疗感冒、咽炎等病症。
5.苦参:苦参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二、根茎类草本药材:1.白术:白术又名苍术,为姜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健脾和胃、温中止呕。
2.甘草:甘草又名人参,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益气养阴、清火解毒。
3.何首乌:何首乌又名续断,为蓼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补肝肾、乌发戴发。
4.黄芪:黄芪又名北芪,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益气养血,增强免疫力。
5.当归:当归又名女贞子,为伞形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补血活血,调经养颜。
三、果实类草本药材:1.枸杞:枸杞又名红果,为茄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滋阴补肾、明目养颜。
2.菊花:菊花又名茼蒿,为菊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丹参:丹参又名赤术,为唇形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4.红枣:红枣又名枣,为大枣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补血、养心安神。
5.玫瑰果:玫瑰果又名野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润肠通便、降脂抗菌。
以上是部分地上部分、根茎类和果实类草本药材,还有许多种类的草本药材未能一一列举。
它们在中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的疾病治疗和保健。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中药材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或误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中药材,如矿物药材和动物药材。
神农本草经十大养生上品中药

神农本草经十大养生上品中药《神农本草经》根据毒性大小将中草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药养生可常服;中品药养性、补虚、控制疾病;下品药有毒、消除疾病,不可久服。
在120上品药中,以下十种效果最佳:1、人参:“久服轻身延年”,具有安神益智、生津固脱、调补五脏的作用。
但吃人参要因人而异,野山参补力较大,适合那些病情严重的人;红参偏温,多用于阳气虚弱的人;生晒参则适用于气阴不足的人。
人参切薄片含在嘴里,代茶饮、泡酒喝、制作菜肴时炖服都可以,每天用量不宜超过3克。
2、黄芪:“补气圣药”。
它除了能改善气短心悸、倦怠食少等气虚症状外,还对中气下陷所致的的内脏下垂以及疮疡久溃不愈有良好效果。
黄芪可以用开水冲泡或水煎代茶饮,也可以熬粥或在炖鸡鹅时放一些,增加滋补作用。
3、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的效果。
此外,止咳更是它世界公认的药理作用。
甘草可煎汤内服,也可煎水外用,洗渍或研末敷。
4、山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能平补益肺、脾、肾等脏腑,吃蒸山药、山药粥,四季皆宜。
5、薏苡仁:能健脾止泻,利水渗湿,除痹。
薏苡仁煮酒、酿酒,能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适用于肢体困痛、腰背酸痛的人,薏苡仁与粳米煮粥,常吃能利肠胃,但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的阴虚之人不宜使用。
6、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茶、菊花粥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是方便有效的养生方法。
能改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状,高血压、冠心病者及时疲劳者可常服。
7、枸杞子:“久服坚筋骨”。
久服枸杞酒或炖汤时放上十几粒,能缓解老人因肝肾不足引起的视物不清、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
枸杞要常吃,不可一次大量使用。
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比较合适,治疗用可增至30克。
直接嚼服枸杞子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会更充分,但服用量要减半。
源合堂医药公司,做最优质的中药饮片,用最真挚热忱的服务理念,期待与您合作。
如有需求请拨打*************/133****62448、阿胶:滋阴润燥、补血养血、益气止血、化痰清肺。
中药名称大全

中药名称大全中药是中国古代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下面是一份中药名称大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
1. 人参 (Ginseng)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补强壮、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对调节人体功能和延缓衰老有显著作用。
2. 当归 (Chinese Angelica)当归被誉为"女性之药",在中医中常用于调经养血、补血益气的治疗。
3. 附子 (Wintersweet)附子具有温阳散寒、驱寒止痛、温肾固本的功效,对于寒冷引起的疼痛、血液循环不畅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五味子具有涩肺止咳、益肝补肾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气短、乏力等疾病。
5. 银杏 (Ginkgo biloba)银杏叶具有抗衰老、改善记忆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智力减退、血液循环不畅等症状。
6. 黄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耆是一种常用的益气养血中药,对于疲劳、营养不良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7. 甘草 (Licorice)甘草具有平补脾胃、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胃痛等疾病。
8. 北沙参 (Northern Sandy Ginseng)北沙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虚火上炎、口干舌燥等症状。
9. 干姜 (Dried Ginger)干姜具有温中散寒、驱寒止呕的功效,对于寒性呕吐、腹痛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10. 枸杞子 (Goji Berry)枸杞子是一种补肝肾、益气血的中药,被广泛用于滋补肝肾、改善视力等问题。
11. 黄连 (Coptis chinensis)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腹泻等疾病。
12. 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白术具有健脾开胃、利水渗湿的作用,被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症状。
十味中药简介

十味中药简介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
在中药方剂中,常常会包含多种药材的组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其中,十味中药方剂是一种常见且备受认可的中药组合,本文将为您介绍十种常见的中药药材及其作用。
一、陈皮陈皮,中药名。
为芸香科植物广皮的成熟果皮,具有理气消食、燥湿化痰的功效。
陈皮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和吸收。
二、川贝母川贝母,中药名。
为马兜铃科植物贝母的根茎,具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的作用。
川贝母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喉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三、黄连黄连,中药名。
为马兜铃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和根及根茎部分,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炎的功效。
黄连常被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四、生姜生姜,中药名。
为姜科植物生姜的新鲜根茎,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止呕的作用。
生姜常用于治疗胃寒、腹痛等症状,并常用于食物中增加香味。
五、甘草甘草,中药名。
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具有益气养阴、缓和药性的功效。
甘草能够调节药性,减轻药物的刺激性,同时也常被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等症状。
六、白术白术,中药名。
为禾本科植物白术的块茎,具有健脾益气、干湿化痰的作用。
白术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并能帮助排湿。
七、半夏半夏,中药名。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具有降逆平喘、化痰止呕的功效。
半夏常用于治疗胃肠道不适、呕吐等症状。
八、白芍白芍,中药名。
为毛茛科植物白芍的根及根茎,具有补血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
白芍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九、苍术苍术,中药名。
为禾本科植物苍术的块茎,具有温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苍术常用于治疗腹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十、黄柏黄柏,中药名。
为黄连科植物黄柏的根皮,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
黄柏常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十味中药方剂中的以上十种药材,它们各具独特的药性与功效,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药材,可以达到调节身体平衡、舒缓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中草药资料大全

中草药资料大全中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您提供中草药的详细资料,包括各种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草药。
一、黄芪【名称】黄芪【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功效与用法】有补中益气、托毒生肌、益血化痰、利尿通淋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腹泻、肢体困重等症状。
常用于气虚引起的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肢体无力等。
【注意事项】脾胃伤湿者慎用。
孕妇及体内热邪壮盛者忌用。
二、当归【名称】当归【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脾经【功效与用法】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养肝明目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痛、眩晕等症状。
常用于月经不调、经痛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血热及痰湿者忌用。
血瘀者慎用。
三、人参【名称】人参【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肺经【功效与用法】有补气养阴、生津益胃、宁神安眠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常用于虚劳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痰湿壅盛及外感风寒者忌用。
心脾虚弱者慎用。
四、荆芥【名称】荆芥【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功效与用法】有散风散寒、止痛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常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流感、鼻塞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阴虚壮热、痰湿者慎用。
孕妇忌用。
五、白芍【名称】白芍【性味归经】酸,苦,凉,归肝脾经【功效与用法】有活血止痛、调经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痛经、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阳虚及血瘀者慎用。
孕妇忌用。
以上仅为中草药资料中的部分内容,中草药种类繁多,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并结合个人体质情况使用。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剂量的控制和合理搭配,遵循医嘱,并注意草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总结:中草药资料是帮助人们了解和使用中草药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草药并正确使用。
中药名字大全

中药名字大全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中药资源。
中药名字大全包含了各种中药的名称及其功效,是我们了解中药文化、学习中药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名字及其功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当归。
当归,又名女荆、地黄,性温味甘,归肝、肾经。
具有活血调经、滋阴补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产后血虚、贫血等症状。
2. 人参。
人参,又名花旗参、泡参,性温味甘,归脾、肺经。
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安神、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神疲乏力、体质虚弱等症状。
3. 甘草。
甘草,又名甘遂、甘草、炙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解毒、和中、缓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咳嗽、心悸等症状。
4. 枸杞。
枸杞,又名枸杞子、宁夏枸杞,性平味甘,归肝、肾经。
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益智、抗衰老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亏虚、视力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
5. 熟地黄。
熟地黄,又名黄精、黄药子,性温味甘,归肝、肾经。
具有滋阴补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阴不足、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症状。
6. 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白果仁,性平味甘,归肺、大肠经。
具有化痰止咳、润肠通便、抗衰老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哮喘、便秘等症状。
7. 茯苓。
茯苓,又名茯神、茯苓子,性平味甘,归心、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安神安眠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失眠等症状。
8. 丹参。
丹参,又名丹参、红丹参,性微寒味微苦微甘,归心、肝、脾经。
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绞痛、糖尿病、出血等症状。
9. 雪莲。
雪莲,又名雪莲子、雪莲花,性平味甘,归肺、肾经。
具有滋阴润肺、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燥咳嗽、肾虚耳鸣、创伤出血等症状。
10. 当藤。
当藤,又名当归藤、川当藤,性温味甘,归肝、肾经。
具有活血化瘀、滋阴补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血瘀等症状。
120种常用中药的展示标本介绍

120种常用中药的展示标本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本文将介绍120种常用中药的展示标本,以展示这些中药的外观特征和药材形态,进一步加深对中药的了解和认识。
一、常用中药展示标本介绍1. 人参:人参是中药中的至宝,通常呈长圆形,表面黄白色,质地坚实。
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作用。
2.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形态多为长条状,黄色或褐色,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抗疲劳等作用。
3. 当归:当归是补血养血的常用中药材,形态多为长圆形,外表呈红棕色,质地柔软。
4. 甘草:甘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为长圆形,外观呈棕黄色,具有舒肝解郁、解毒等作用。
5. 白术:白术又称为苍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呈小长条形,表面光滑,颜色白灰。
6. 川芎:川芎也被称为川芎藁本,形态为细长条状,颜色为淡黄色,质地坚硬。
7. 陈皮:陈皮是一种干燥后的橘皮,形态为块状,外观为红褐色,质地较为坚硬。
8. 当归尾:当归尾是一种中药材,在形态上与当归相似,但较为短小,外观呈红褐色。
9. 熟地黄:熟地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形态上为圆形或纺锤形,颜色为黑褐色。
10. 茯苓:茯苓为一种真菌,呈圆形或扁圆形,外观呈白色,质地较为坚硬。
11. 白芍:白芍是一种根茎草本植物,形态为短椭圆形,外表呈黄白色。
12. 地骨皮:地骨皮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形态为长圆形,外观为黄白色。
13. 阿胶:阿胶为一种糖饴制品,形态类似于胶状或带有丝状纹理。
14. 三七:三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形态多为圆柱形,外观呈红棕色。
15. 熟地:熟地是一种中药材,形态为圆形或纺锤形,颜色为黑褐色。
16. 白及:白及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为短圆柱形,外观呈白色。
17. 五味子:五味子为一种木质藤本植物的果实,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外表呈淡红色。
18. 壮骨藤:壮骨藤为一种多年生灌木,形态为长圆柱形,颜色为淡黄或白色。
中医药药材介绍

中医药药材介绍
中医药药材是中医药学中使用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物质,被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调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药药材及其介绍: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它可以用来治疗疲劳、虚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 何首乌:何首乌是中药中常见的滋补药材,具有益肝肾、润燥补血的功效。
它可以用来治疗肝肾不足、早白发、腰膝酸软等问题。
3. 川芎:川芎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材,对于血液循环不畅、痛经、跌打损伤等问题有良好的疗效。
4.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材,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功效。
它可以用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面色苍白等问题。
5. 陈皮:陈皮是一种常见的消食药材,具有理气健脾、止呕化痰的作用。
它可以用来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胀满等症状。
6. 石斛:石斛是一种具有滋阴清热的药材,对于口渴、热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它还可以用来补肺、益气、护肝等。
7.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特别适用
于感冒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中医药药材有千百种,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症。
使用中医药药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材,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用

一、附子二、干姜三、肉桂四、麻黄五、桂枝六、细辛七、石膏八、大黄九、芒硝十、黄连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
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
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变证百出。
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
盖病之当服,乌、附、硝、黄,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随便误人。
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黄救人无功”。
关键在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
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四逆与真武。
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
昔贤所谓“用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
旨哉斯言。
能否胜敌,应视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
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帅”。
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
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
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
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
在六月至七、八月之间,即可采收。
其附子主根(川乌)新生二、三枚者,名曰附子,独生一枚较长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
常见中药材简介

常见中药材简介随着人们对中医的关注和认可,中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保健和治疗常见疾病的重要选择。
中医药学以中药材为基础,这些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及其简介。
一、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被誉为“东方仙草”。
人参被用于提高免疫力、增加体力和抗疲劳等方面,尤其对于疲劳情况下的人群具有显著效果。
人参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黄酮类、人参皂苷、多糖等,对于改善记忆力和提高心肺功能有益。
此外,人参还可以调节血糖、降血脂和保护心血管健康。
二、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使用于中医临床。
黄芪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
它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细胞修复和再生。
黄芪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对于改善疲劳状态、调节血糖和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改善心脑血管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被称为“女性之草”,因其对女性健康的益处而闻名。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调经养颜的作用,对于调节女性生理周期、改善月经不调和痛经有显著效果。
当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帮助。
此外,当归还具有镇痛、抗炎和抗衰老等功效。
四、川贝(Fritillaria cirrhosa)川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川贝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黏液成分,对于缓解咳嗽、咳痰和肺炎等肺部问题有疗效。
川贝还可以清热化痰、保护声音和缓解喉咙不适。
此外,川贝还具有镇静、降压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五、枸杞(Lycium barbarum)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补肾养肝、明目养颜。
枸杞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多糖和黄酮类等物质,对于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和改善视力有好处。
枸杞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中草药名称大全

中草药名称大全中草药,又称中药材,是指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
中草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学中。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草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名称,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草药。
1. 当归。
当归,又名女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血的功效。
当归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也可用于贫血、虚弱等症状。
2. 人参。
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强壮的作用。
人参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是滋补强壮的良好选择。
3. 甘草。
甘草,又名甘草、甘遂,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和中止痛、解毒的功效。
甘草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痰多、疼痛等症状,也可用于解毒排脓。
4. 银杏。
银杏,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润肺止咳的作用。
银杏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症状,对健脑益智也有一定效果。
5. 丹参。
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
丹参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疮疡肿毒、痈肿疼痛等症状,也可用于痰火郁结、咽喉肿痛。
6. 当地黄。
当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滋阴清热、益肾补虚的作用。
当地黄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虚热消渴、尿频遗精等症状,也可用于肺燥咳嗽、消渴多饮。
7. 黄芪。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益气固表、补中益气的功效。
黄芪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自汗盗汗等症状,也可用于肺燥咳嗽、消渴多饮。
8. 白术。
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健脾和胃、利水除湿的作用。
白术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也可用于水肿、湿疮等症状。
9. 川芎。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
川芎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月经不调、头痛目赤等症状,也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瘀肿。
生活中十种常用的中草药

生活中十种常用的中草药1、当归。
中药名,属于伞形科植物。
主要产地在甘肃东南部,其中岷县产量最高,质量好。
除甘肃东南部产出外,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主要的功效为补血活血、清便通肠、止痛调经等功效。
常用于头晕目眩、心悸虚寒、风湿痹痛、肠燥便秘、痛经闭经等。
酒当归具有活血通经之效可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入药部位:根部。
性味:性温、味甘、辛。
主要的功效:补血活血、清便通肠、止痛调经。
主治:头晕目眩、心悸虚寒、风湿痹痛、肠燥便秘、痛经闭经、跌扑损伤。
相关配伍。
(1)治疗大便不畅:当归、白芷等合用,碾成粉末,米汤下,每次两钱。
(2)调养气血、恶露不下、崩中漏下等等:当归、白芍药、熟干地黄、川穹等,碾成粉末,粗末,每次三钱、水一盏半,煮至八分熟,取渣汤服。
2、葎草属于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茎、叶、枝均具有倒钩刺,叶片纸质、呈肾状五角形,表面粗糙,边缘带刺。
在春夏季开花、秋季结果。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省,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葎草可作药物,全草入药,也可做纸用,种子可取油做肥皂、果穗可作为啤酒花用。
主要价值:药用价值。
主要的功效为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要治疗感冒发热、肺结核发热、痢疾、小便不畅、泌尿结石等等,外用可治疗毒蛇咬伤、湿疹等等。
主要配伍:(1)治膏淋:葎草捣生汁三升,酢二合。
空腹饮。
3、蒲公英。
蒲公英菊科、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圆椎状、表面棕褐色。
在我国多省均有分布。
主要价值。
(1)营养,蒲公英内含丰富的维生素A、C,微量元素铁、钾、钙等等。
(2)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甘苦、寒。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要治疗:黄疸、乳痈、咽痛、肠痈等等。
相关配伍。
(1)治疗乳痈,蒲公英与忍冬藤同时熬制,加入少许酒,服用后,休息。
(2)治疗多年恶疮,蒲公英捣碎,帖用。
4、车前草。
车前草,一年或年两生草本。
根长、叶片纸质、呈椭圆形、卵状披针形等,花萼无毛,花冠白色,无毛。
在我国广大地区分布。
主要价值。
中国十大中药

中国九大仙草“九大仙草”名出唐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
道家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丛、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等列为中华九大“仙草”。
铁皮石斛铁皮石斛属气生兰科石斛属植物,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生长于参天大树树干之上,或生长于悬崖峭壁之阴处。
生长成熟期为8--10年。
铁皮石斛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卓著的滋补功效而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为千百年来历代帝皇梦寐以来的宝物。
铁皮石斛生长于云、贵、川、缅等地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阴面崖缝间,根不入土,常年饱云雾雨露滋润,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物习性神秘莫测。
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古今学者在许多中医中药著作中对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均给予肯定,其中《神农本草》载铁皮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本草纲目》称铁皮石斛有“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轻身延年”之功效。
石斛及铁皮石斛的药用成分有:石斛碱、石斛酮碱、石斛胺、金钗碱、4—羟基金钗碱6—羟基金钗碱、石斛高碱、豆甾醇类、3—羟荃—2—氧—石斛碱、多糖、石斛宁定、石斛等。
铁皮石斛其主要的十大功效有:1 滋养阴津:《中国药学大词典》称铁皮石斛“专滋肺胃之气液,气液冲旺,肾水自生”,善于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诸症。
2 增强体质:铁皮石斛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
清代《药性论》说:铁皮石斛能补肾积精、养胃阴、益气力。
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3补益脾胃:铁皮石斛是益胃生津药。
《神农本草经》、《本草再新》中均有记载,称谓“肠胃药”,是治疗胃脘痛、上腹涨痛的常用药物。
现代医学实验证实:铁皮石斛对脾胃病中常见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治疗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症。
4 护肝利胆:铁皮石斛有较好的利胆作用。
历代医家都认为“铁皮石斛”具有滋养肝阴的作用,是治疗各种肝胆病的要药,可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肝胆疾病。
常用中药名称

常用中药名称解表药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清热药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4.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5.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6.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
37.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8.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39.白蔹:常用于水火烫伤。
40.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一、引言《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由明代李时中所撰写。
该书以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各种草药,被誉为“本草之祖”。
本文将介绍《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一些重要的药材,包括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用途等方面的内容。
二、常见药材1. 阿胶•来源:阿胶是由驴皮经过炖煮、熬制等工艺而成。
主要产地有山东、河南等地。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肺经。
•功效与用途:滋补养颜,润肺止咳。
2. 人参•来源:人参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主要产于东北地区。
其中高丽参和长白山人参品质最好。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与用途:补气养血,益精明目。
3. 当归•来源: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其中川芎和陕西当归品质最佳。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心、脾经。
•功效与用途:活血调经,补血养颜。
4. 甘草•来源: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胃经。
•功效与用途:益气养阴,解毒止痛。
5. 黄芪•来源: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与用途: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
6. 白术•来源: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归经:甘苦,平。
归脾、胃经。
•功效与用途:健脾利湿,止泻固肾。
7. 熟地黄•来源:熟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山东、河南等地。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心、肾经。
•功效与用途:补血养阴,滋补肝肾。
三、结语本文介绍了《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一些重要的药材及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用途。
这些药材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药材,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的药理作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注:此文本是根据任务名称编写的示例内容,并非真实数据或事实,请勿当作参考依据。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好草药让女人美丽一生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益母草: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雪莲花: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艾草:天然养生“舒肤佳”;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葛根:解热生津的“女人参”;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玉簪花: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保佑我们的先天之本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枸杞子: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菟丝子: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后天之本的健康源泉白茯苓: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 山药: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番木瓜:“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藿香: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丁香花:香喷喷的暖胃好手;常见病不求人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大蓟: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现代白领的健脑安神大法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酸枣仁: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红枣: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 黄花菜:健脑清心,乐而忘忧;桂圆: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 莲花: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 远志: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轻轻松松草本排毒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蒲公英: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鱼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决明子: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枇杷叶:清肺热的常用药;栀子:擅长解全身热毒;夏枯草: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紫花地丁:解毒消痈要药;牡丹:凉血妙品,花中神药;凤仙花: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 黄连: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餐桌上的素淡美味银耳: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百合: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荠菜:“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薄荷: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茴香:慢性胃炎的缓解药;白果:治疗咳喘,当仁不让;车前草: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常见十味中药及其功效

常见十味中药及其功效白参中文名裂褶菌,气香味鲜,质地柔软,入药可治疗妇女白带过多,具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特别是对小儿盗汗,神经衰弱,头昏耳鸣等更有很好的疗效。
它富含人体需要的八种氨基酸,并富含磷、铁、钙、钾、硒,锗等微量元素,所提取的裂褶菌多糖是很重要的抗肿瘤药。
白参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及生物化学方面。
法半夏润肺止咳,理气化痰。
用于咳嗽痰多,咳痰不爽,咽喉干燥,喉痒,胸闷气喘。
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
从肺而言,则辛散肺气,苦泄肺气,温化寒气,能治痰多咳喘,气壅食停;从心而言,则辛开心气,苦泄心火,温化湿浊,能治胸中烦热,口气哕臭;从肝而言,则辛散肝郁,苦降肝火,温化寒湿,所以它能治肝郁有热,饮停食滞;从肾而言,则辛润肾燥,苦泄肾湿,温和肾气,所以它能治命火不足,饮食不化。
如和白术同用,则有补脾胃的作用,与人参、甘草同用则有补肺气的作用,与杏仁同用则有通降大肠气秘的作用,与桃仁同用则有通润大肠血秘的作用,与半夏同用则有燥湿的作用,与茯苓同用则有祛湿的作用,与竹茹同用则有降气止呕的作用,与干姜同用能温化寒痰,与黄连同用能清除热痰等。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
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
赤茯苓为茯苓皮层下赤色的部分,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
茯苓皮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
茯神为带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
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
而朱茯苓则是用茯苓与朱砂加工炮制而成,宁心安神作用强,用来治疗心悸失眠。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功能,是传统的补气药。
对肠胃运动的影响;调节腹膜孔的作用;抑制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延缓衰老作用;白术除了有以上新的药理作用外,还有理尿、降血糖、抗凝、抗菌、保肝、抗肿瘤,抑制代谢活化酶及强壮身体机能等药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药精粹与保健养生论文摘要:国药乃我国之瑰宝,它象征着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我国由古至今人民百姓的辛勤劳动,长期实践与智慧的结晶。
在健康问题为人们重视的现在,崇尚保健养生之道的国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于此,以下将对日常生活中的十种中药及其药理作个简单介绍。
关键字:草本功效药材性状在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几千年中,起初文字未兴,药理知识仅靠师承口授,后来出现了文字,逐渐记录成了医学书籍。
这些书籍被称为“本草”,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可惜不少本草现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并于南北朝,经梁代陶弘景整理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
到了唐代,又重新修正,成为《新修本草》,乃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并附有药物图谱。
每药之下不但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并写明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
此外还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与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
国药精粹涉及药材不计其数,博大精深。
以下将对人们熟知或常见的十种中药及其药理进行简单阐述。
1.铁皮石斛,在唐代医典《道藏》中,铁皮石斛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并自唐宋以来,一直作为皇室贡品。
铁皮石斛,为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
生于海拔达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
一般均能耐-5℃的低温。
铁皮石斛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濒危药用植物。
药材性状: 铁皮石斛,茎经加工呈螺旋弹簧状,习称“西枫斗”,一般2-4个旋纹,拉直后长3.5~8cm,直径1.5~3mm,节间长1~3.5cm。
有的呈纽结状或扭卷成圆形,习称“结子斗”或“圆枫斗”,表面铁绿色。
有细纵纹,有的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
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
嚼之有粘性,无渣,味甘。
功效与注意:铁皮石斛具有(1)强免疫功能;(2)促进消化;(3)护肝利胆;(4)抗风湿;(5)降低血糖血脂;(6)抗肿瘤;(7)保护视力;(8)滋养肌肤;(9)抗衰老等功效。
此外,铁皮石斛鲜品为上,其功效更优,易于吸收,真伪易辨且使用便捷。
2 .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只产生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地域、海拔3500-5000米高寒湿润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上。
是一种高级滋补名贵中药材。
药材性状:冬虫夏草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虫的头部,单生,细长呈棒球棍状;上部为子座头部,稍膨大,呈窄椭圆形,褐色;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于子座外,卵形或椭圆形。
虫体表面深棕色,断面白色;有20-30环节,腹面有足8对,形略如蚕。
功效与注意事项:冬虫夏草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等功效。
且主治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等症状。
此外,冬虫夏草应常温生服,加热或炖煮会使功效降低。
且应长期服用足够分量。
3.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
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
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由于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
药材性状: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
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
根茎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
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
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功效与注意事项:人参具有(1)调节中枢神经系统;(2)促进大脑对能量物质的利用;(3)改善心脏功能;(4)降低血糖作用;(5)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6)提高对有害刺激的抵御能量;(7)抗肿瘤作用;(8)抗氧化作用。
此外,人参补气,体质壮实且无血虚之症时不宜服用。
4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药草,为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且其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化工等领域。
甘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因此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药材性状:甘草,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功效与注意事项:甘草的作用分为三种,(1)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
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2)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
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3)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
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此外,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不可与鲤鱼同食,且生甘草不宜大量服食。
5 .白术,为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具有悠久的生产栽培和应用历史,原名"术",包括苍术在内。
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多湿,较耐寒,根茎生长适宜温度为26-28℃。
药材性状:白术,根茎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 1.5-7cm。
表面灰黄构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殖留茎基和芽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粘性。
功效与注意事项:白术功效有(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
(2)用于脾虚水停,而为水湿、痰饮、水肿,小便不利。
(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汗多。
(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
此外,使用时应注意①燥湿利水宜生用;②补气健脾宜炒用;③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6 .黄芩,是多年生草本,在我国临床应用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目前仍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
黄芩喜温和气候,喜光,耐旱耐寒、怕涝。
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疏松肥沃土壤生长,且忌连作。
黄芩分野生家种,以前多为野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家种比例逐渐增大。
药材性状:黄芩,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通称子芩,以清火养阴为主;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称枯芩,以清火败毒为主。
功效与注意: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功效。
此外,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此外,黄芩加工蒸法首选,30分钟即可。
黄芩贮藏应置于通风干燥环境下。
7 .三七,又名田七,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三七自古就有“止血神药”的美称。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
三七为阴性植物,喜散射光,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温凉的气候,对空气湿度、土壤含量、土壤水分有严格的要求。
产地集中,云南占绝大部分。
药材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
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
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与木质部较易分离;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苦回甜。
以个头圆大饱满、身干、个大、体重坚实、断面灰黑色、无裂隙者为佳。
功效与注意:三七主要有(1)止血;(2)抗血栓;(3)促进造血;(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5)抗炎;(6)保肝;(7)抗肿瘤;(8)镇痛等功效,且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
此外,用药时应注意孕妇忌服,同时大剂量服用会出现毒热上攻、肺失肃降证中毒反应。
8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味甘、淡、性平,常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
茯苓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药性平和,被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因为其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古人称之为“四时神药”。
茯苓必须有营养支持,且对酸碱度、温度和湿度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药材性状:茯苓,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功效与注意: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此外,用药时应注意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谨慎服用。
炮制法为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9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
半夏根浅,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
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条件下,易发生倒苗。
耐阴,耐寒,同时要求土壤湿润、肥沃、深厚。
药材性状: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味辛辣,嚼之发粘。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功效与注意:半夏有镇咳,镇吐,抑制腺体分泌,抗生育,抑制胰蛋白酶,抗癌,降压,凝血,促进细胞分裂等作用。
其中,半夏主降逆气,祛脾胃湿痰,燥湿止呕,治疗胃不和卧不安。
此外,用药时应注意半夏毒性大,使用应慎重,且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10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采挖后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可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属温里药。
被称为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味辛、甘,大热;有毒。
药物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横切面灰褐色。
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②黑附子:为纵切片,上宽下窄。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③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