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三章 秦汉时期秘书机构(上)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古文”里,是位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
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着作简册。
太史是春秋时的秘市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祖等。
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
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
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职,随王活动,专掌记事。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
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
”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承。
”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
不管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秘书丞为秘书省中的秘书长。
魏时设立,随唐时协助秘书监及秘书少监管理秘书省具体事物的官吏。
秘书郎为魏晋始设,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物。
秘书令是三国时曹操设置的秘书人员。
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在自己封国内置秘书令,以区别于朝廷的尚书令。
秘书令掌管章奏上书,也兼管图书秘记之事。
长史是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输者,亮兄谨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汉武帝强化君主集权,侵夺“二府”的权力,尚书的职权大大扩张,越来越多的相权转移到尚书的手中。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1.简述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过程。
答:我国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那一时期也就成为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
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至今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已经形成。
但是,秘书工作已在夏朝萌发。
商朝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起步。
因此,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孕育,经夏朝萌发,至迟在殷商已经形成。
2.简述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产生及影响。
答: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
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3.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4.试分析“管理”与“文字”两大条件对秘书工作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答: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社会条件。
(行政文秘)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佚名一、春秋战国秦代以前(1)用印制度:约始于西周,西周已有印章(当时称“印”为“玺”),多用于私人检验财物时的凭证。
到春秋后期用于检验文书,但未普及,到战国时往来文书必须用印封。
文书加印,说明了文书的权威性。
(2)正副本制度:始于西周的一种文书制度。
从王命文书到各类文书都有正副本,有的文书要有几份副本。
王命文书宣读后,交正本予承办者,内史另抄副本藏于王室备查。
(3)签名制度:始于殷商时代。
殷商甲骨文书是由史官或巫卜来占卜刻制的,他们在起草文书或记录活动时,常在甲骨文上签字,或刻上某记号,以示对所写文书负责。
唐宋时期主管文书工作的官吏要在审定的文书上签字,一般字迹潦草,称为“花押”、“花书”,有的以符号代替。
这种签字难以模仿,使文书处理工作更严肃。
(4)驿传制度:文书传递的一种制度,始于西周,唐代更加完备,是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用于传递公文。
二、汉代(1)公文用纸制度:用纸张作载体的公文,始于汉朝,魏晋以后增多。
撰拟公文所使用的纸张都有各自的规定,如颜色、尺寸等,黄纸为皇室专用,一般官吏、百姓用白纸。
在纸张尺寸上,规定书写皇帝的诏敕文告,使用高一尺三寸、长二尺的黄纸。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书处理程序制度:魏晋时,相府为最高政务机构,掌收受天下文书和颁发诏令。
在文书处理过程中,依一定程序,如上行文,经丞相送商书,再进呈皇帝阅示,以后交商书保管。
皇帝下行文,分两条渠道颁下,一部分交相府分发各政务部门执行;一部分交商书转御史大夫,再转丞相分发。
四、唐代(1)一文一事制度:即一篇公文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在一篇公文里写几件事情。
这种制度始于唐代,宋朝普遍施行。
其好处是,能够把要说的事情说得明白详尽,有利于提高行文效率和公文处理工作。
(2)封驳制度:唐代为加强公文制作的监督,驳正过失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唐代是由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审议,如果觉得不妥,则可以驳回修改。
这种封驳制度,可以加强监督,提高公文撰写的质量。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秘书秘书制度演变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工作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然也存在了几千年,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进步着。
迄今为止,我国秘书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新中国这样几个发展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秘书制度一方面体现出渐进变革的“路径依赖”性,对部分制度做了继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激进变革的“革命性”,对部分制度做了发展。
①就这样,我国秘书制度在继承与发展之间逐步完善。
现在有关现代社会的秘书的定义尚存众多争议,我较倾向于陈合宜教授的观点,即“秘书是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
”②然而,古代的秘书又与现代的秘书工作又有所不同。
经过综合分析,古代的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历代公文文体、信访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因此,秘书制度的演变对于现代了解秘书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古代秘书制度的起源与秘书制度的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秘书工作产生有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权力机构;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③而这些条件在国家形成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人类秘书工作在国家形成以前就产生了。
不过,秘书工作起源于何时,经分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一种认为起源于夏代的奴隶社会。
对于第一种说法,《汉书 古今人表》记载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④证明仓颉做的工作正是秘书的工作;对于第二种说法,正是因为文字起源于夏代时期,而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阶级统治应运而生,社会权力机构就此出现,秘书工作从一产生器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⑤因此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拥有,使得夏朝成为我国秘书工作的滥觞。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综合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秘书工作,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发展: (1)秘书工作制度的统一和进一步完善。 (2)建立文书部门立卷制度。 (3)初步开展了对文书档案工作的理论研究。 (4)加强秘书工作队伍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国家的秘书工作受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秘书工作 的研究陷入停顿瘫痪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的秘书工作才逐步恢复正常。
2.周朝的秘书工作
周朝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权机构和政治制度比商朝更加完备,秘书工 作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国家中央机关的秘书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出现了“卿事寥”和“太史寥” 并列情况。 (2)巫史分离,史官地位升高,已经不像商朝时只托鬼神以陈政事。 (3)文书工作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书种类增加了,出现了“诰”、“誓”、“命”等国王对诸侯使用的 命令性文书和其他一些专用文书。 第二,文书结构复杂。 第三,文书保管工作更加严密,副本存档的制度出现了。 夏、商、周正值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与漫长的封建社会相比较,此时的 秘书工作仍然属于早期阶段,发展比较缓慢,但是毕竟为以后的秘书工 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秘书工作的历史沿革及 发展趋势
一、秘书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二、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秘书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秘书活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社会组织领导部门的出现是秘书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秘书活动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秘书活动的萌芽
我国自黄帝时代起至在夏朝建国,大约经历了400年时间。 这期间,秘书工作已经开始萌芽。 处于萌芽阶段的秘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言记行的史官活动。 第二,听取意见的信访活动。 第三,上传下达的纳言活动。
秦汉中央秘书机构的确立与演变
互相制 约 ;
同时
,
单 位 ( 垂 相 ) 与 决 策 中 心 ( 皇 帝 ) 的 信 息 枢 纽 ( 御史 的秘 书工作 ) 分 立
皇 权 抑 制相 权 以 中朝 指 挥 外 朝
这 是 为 了有 效 地 以
。
使秘 书 的 信 息工 作确 实 地 为 至 高 无 上 的 皇 权独栽 服 务
(
,
。
这 一 点早 为
一般 论者 指出
。
况且
,
御史 大 夫 同垂 相
“
、
太尉 等 都 是 单 独
,
“
开府
”
办公
,
三 公 九 卿 各有 所 职
位 皆尊崇
。
( 汉书
百 官 公 卿 表 》: 掌图 籍秘 书
, ,
御史 大 夫
… … 掌副 垂 相
有 两垂
,
,
秩 千石
,
。
一 曰 中承
。
在 殿 中兰 台
外 督部 刺 史
一曰 御 史永
,
,
内领 侍 御史 员 十 五 人
是 他 的 直 接 助手
。 。
。
受公 卿奏事
,
举 劲按章
御 史大 夫 作 为 垂 相 副 式
并 不 是 或 不 仅 是 重 复或 辅 助 垂 相 的 工 作
,
他另 有 特 殊 使命 中
,
。
御史 大夫有 两 个 主 要 属 官
朝
,
,
一 日 御史中 垂
:
即殿 中
、
中
以 御 史 大 夫 之 下 属 而在 皇 帝 身 边
,
即 殿 中兰 台 办 公
第三讲《秦汉的秘书工作》
第二节 秘书官吏
“五失”是: 1.“夸以迣lì”,即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 2.“贵以大”,即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 3.“擅制割”,即独断专行、飞扬跋扈 4.“犯上弗知害”,即犯上作乱、目无法纪 5.“贱士贵贝货”,即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
第二节 秘书官吏
(二)汉朝的“常课”和“集簿” 常课 汉朝规定,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官要对其所属的秘书官 吏每年考核一次,称“常课”或“小考”,每三年一次 “大课”,即大考核 小考根据其德行、勤懒、是否忠顺朝廷、忠于主官、勤 于职守为标准,对一年工作作出评定,好的评为“最”, 差的评为“殿”。大课是根据三次小考的成绩予以综合, 分别奖或罚 集簿 县的秘书官员由县长考核,对县丞以下的实绩考核予以 记录,即集簿,并根据考核结果赏罚。
谒者、符玺令、太史令、女史、秘书监 (四)宦官秘书
中常侍、侍中、黄门侍郎、中书令 (五)信访机构
公车府、谤木和肺石
第一节 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二、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六)地方政府和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秦代地方政府:郡—县—乡—厅、里
郡:郡守、郡丞;主簿、记室令史、书史 县:县令或县长;县丞、主簿、书史 汉代地方政府:州—郡(王国)—县 州:刺史(州牧);别驾、治中、郡国等;主簿、书佐 郡:郡守、郡丞、长史、都尉;主簿、主记室。 郡国:仿中央政府。丞相、御史大夫;内史、中大夫、
(六)公开张贴的文书 汉代:露布、扁书、板檄
汉代公文的总称为“文书”,也称“文案”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三、档案工作 (一)档案的收集 (二)档案的利用
秦代: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汉代:修史 (三)档案库的建立 秦代:藏府、书府 汉代:石渠阁、兰台、东观 (四)档案保护制度
思考题: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秘书官吏凡做到“五善”而无一失的,
予以升迁;如果有一失或多失,予以降 职,罚款、罢官直至处以死刑。
2.汉代的“常课”和“集簿”
汉朝,中央政府部门的主官对秘书官吏每年考核一次, 称之为“常课”或“小考”,每三年一次“大课”,即
大考核。
“常课”(小课)以秘书官吏的德行、勤懒、是否忠顺 朝廷、忠于主官、勤于职守为标准,对其一年的工作作 出评定,好为“最”,差为“殿”。
4.宦官秘书
秦朝,秦始皇万年对大臣疑虑
重重,宠信身边的宦官,授之
以保管印玺、起草文书的秘书
职权。如宦官赵高。
两汉时期,皇宫中的秘书主要有:
中常侍——侍从皇帝,出入宫廷,待从皇帝,传达 诏令。
侍中——侍从于皇帝左右,品位低,权利不小。 黄门侍郎——又称给事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 诏令。
兵器。
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南) 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三)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1.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
这是在“明主治吏,而后治民”思想指导下,
制定了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
《吏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 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大课”是根据三次小考的成绩予以综合,或奖或罚。
县的秘书官吏由县令考核,对县丞以下吏员,考核
期实绩,予以记录,这种记录称“集簿”。根据考
核的结果施行赏罚。
总之,汉朝已经建立起了对秘书官吏由各级主官定
期考核的制度。
三、 秦汉时期文书档案工作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
小篆、隶书等字体先后出现,成为全国通用 文字; 文书的书写材料——毛笔和纸产生。
第三章 秘书工作的起源与沿革
太史
小史
内史
外史
御史
(二)王宫秘书
P38
二、信访机构诞生 41
§§二、秘书官吏
一、史官的特点 (一)宗教色彩由浓至淡 (二)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
分工: 1.同一秘书机构中的秘书分别承担各种工作 2.不同秘书机构中的秘书承担内容各不相同 的业务
§§二、秘书官吏
层次: 1.根据国家机构间的从属关系,秘书分成王宫、朝廷、诸侯 国等不同的群体层次,上级机构的秘书一般比下级机构的 秘书地位重要、作用要大 2.同一部门的秘书层次增多,如太史为太史寮的长官,小史 为其助手,御史地位最低微,内史、外史介于其间。这种 层次的增多,使秘书出现了等级,高级秘书有权议政,辅 助决策,低级秘书却无此权力,仅负责具体事务
史官
贞卜史官
祭祀史官
作册史官
记事史官
第三节 形成于殷商
(二)史官的来源 贵族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代代世袭原因: 第一,由于奴隶社会等级森严,贵族和奴隶有着不 可逾越的鸿沟 第二,史官的职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专门的业务 技能
史官
贞卜史官
祭祀史官
作册史官
记事史官
第三节 形成于殷商
二、中央秘书机构 太史寮 诞生 主官称太史,下 隶有层次不同、职掌 各异的史官 主要职责是负责 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 事宜 是至今我国历史 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 书机构 三、甲骨文与甲骨文书 (一)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 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 古文字 (二)甲骨文书的认定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 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 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产生条件
领导部门
文字与
公务文书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主要负责政务和文书的处理工作,是统治者和各级官员重要的助手。
本文将分别介绍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的职责和作用。
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夏商周朝,秘书的职责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处理文书和记录各类账簿,他们负责整理官方文件、写信、起草章奏等。
可以说,秘书机构是中国古代官场中不可或缺的部门,为统治者和各级官员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支持。
秘书机构的设置通常与统治者和官方的规模和体系有关。
在古代中国,根据不同朝代和地区的政府组织,秘书机构的名字和规模也不尽相同。
比如,秦朝时设有“尚书台”,由尚书掌管,辅助君主处理文书和政务;汉朝时称为“尚书省”,由尚书令掌管,负责处理国家政务、审核文件和记录事件;唐朝称为“中书省”,由宰相和宰相以下的文武官员组成,负责管理文书、印章、文字、人事、典籍文献等各项工作。
秘书人员是秘书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是负责处理各类文书、调查情报、协助领导决策的专业人员。
秘书人员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政务能力,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保密意识。
秘书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整理官方文件和档案、记录政务会议、撰写各种公文和决议以及起草政策建议等。
他们还负责为统治者和官员提供信息和情报,并帮助他们作出决策。
他们需要根据各级官员和统治者的要求,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为领导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在古代中国,担任秘书人员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种荣誉。
因为秘书人员在处理文件和决策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国家重大机密和重要情报,所以保密工作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的秘书人员必须严守职业道德和保密规定,以确保国家机密的安全。
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统治者和官员的得力助手,为政务运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他们通过整理文书、记录会议和提供决策参考,保证了政务的顺利进行。
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的存在,不仅提高了政务效率,更保障了国家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1第三章 秦汉时期秘书机构(上)
☆对外关系,秦汉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发展起来;
☆文化,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不少领先于世 界的成就,南北文化领域出现不同的特点。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二、秦汉时期的秘书官吏 三、文书档案工作
一、秘书机构的确立与演进
(一)从丞相府到尚书署 (二)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汉武帝时,担心皇权旁落,开始削弱和抑制丞相的职 权,命令三公之下的九卿可以不通过丞相府而直接向 他奏事,由他批答。
这种情况下,奏折越来越多,汉代皇帝开始让尚书初 阅。
尚书一职在秦朝已有,汉朝沿臵,属于皇帝的私府, 设有四人,其中一人为首领,称为尚书仆射(pú yè)。
尚书由于经常接近皇帝,被委托拆阅奏章,提出初 步意见,进而它们有权裁决奏章。
3.尚书台取代相府
西汉灭亡后,刘秀建东汉,沿袭西汉制度。
刘秀进一步提高皇权,削弱三公权力,直接处理政务。
刘秀继续增强秘书处尚书台的职权,凡章奏、拆阅、批处、
审查、诏书的起草、封印、转发、记录,底本的保存,帝命 的传达,百官的选任、奖罚,无所不统。
到此,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智能转移至皇宫 的任务已经完成。
4.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光武帝时期的尚书台规模颇大,结构严谨。
官员:
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左丞
尚书右丞
部门
三公曹
二千石曹
吏部曹
南主客曹
民曹
北主客曹
尚书台官员品位不高,但备受皇帝优待。 尚书令朝会时,皇帝特为他设专座,不与百官联席, 以示殊荣。
而且,在路上和其他大臣相遇,一般都有让台官先行。 要想掌握国家大全,必须总领尚书台事务。 尚书台的发展至东汉末年,职权膨胀,俨然如昔日丞 相府,被曹操以秘书令替代。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秘书官吏
一、秘书官吏的选拔 (一)秦朝秘书官吏的来源 1、中央政府重要秘书官员: 一是从开国功臣中选用,如李斯 二是从六国旧部中选用,如博士 2、地方政府秘书官吏:试吏法,如萧何 3、中央各部门及地方郡府的一般秘书人 员:通过学校培养输送
秘书官吏
(二)、汉朝秘书官吏的来源 1、察举、征召、辟除 2、学校培养 A 太学:儒学五经;博士弟子 B 鸿都门学:辞赋书法 C 各地郡国兴办的官学
叁
文书档案工作
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一、从丞相府到尚书署 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 政府的中枢机构,秦朝秘书工作以丞相府 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 (一)消弱相府启用尚书 (二)尚书署的设立 (三)尚书台取代相府 (四)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三)皇宫其他秘书官职:谒者、符玺令、 太史令、女史、秘书监 (四)宦官秘书:中常侍、侍中、黄门侍 郎、中书令 (五)信访机构:公车府、谤木和肺石 (六)地方政府和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文书档案工作
(二)上行文 臣下上呈皇帝的文书:奏、章、表、 疏、议、状、书 (三)各级政府的下行文 告、令、教、敕
谢谢观赏
夸以迣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贵贱货二汉朝的常课和集簿文书档案工作?一文书工作制度?秦汉时期的文书载体以简牍为主缣帛为辅?汉朝出现了纸质文书和铁质文书汉朝出现了纸质文书和铁质文书?二公文文体?一皇命文书下行文?秦代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主讲人:刘靖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壹
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Fra bibliotek进贰
秘书官吏
秘书官吏
二、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 (一)秦朝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 1、秦律规定:“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 犯令者有罪。” 2、规定:“下吏能书者,毋敢从史之 事。” 3、犯罪者不得为史。
中国秘书简史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15
一、 秦汉时期其他秘书机构与秘书官职 ( 四) 汉朝王国、 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和 秘书官职 汉初分封皇帝子弟和功臣为“ 王” , 各有王 国, 王国内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员设置, 与中央相 似。“ 七国之乱” 后, 王国权力被削弱, 其官职 设置遂与地方郡府相同。
16
一、 秦汉时期其他秘书机构与秘书官职 ( 五) 以“ 秘书” 冠名的秘书官职的出现 东汉时期,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 秘 书” 二字冠名的秘书官职。《 汉书· 刘向传》 曰 : “ 诏向校中五经秘书” , 这里的“ 五经秘书 ” , 皆指图书秘文。秦始皇焚毁六国图书档案后 , 社会上文献极为珍贵, 汉初, 统治者为政治需 要, 广泛搜集社会上遗留的图书文献, 集中于宫 中秘藏, 故称“ 秘书” 。此“ 秘书” 指的是物 , 而不是指人。
11
第二节
秘书官职的职责与任职条件
一、 秦汉时期其他秘书机构与秘书官职
秦汉时期除了中央高级秘书机构外, 还设置 了其他秘书机构, 地方也相应地设置了秘书职官 , 除了丞相府与尚书台之外, 中央和地方的秘书 职位还有御史、 符玺令、 黄门侍郎、中书令、 主 薄、 书史、 尉史、 文书等, 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 就担任曹操的主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主要 有:
6
二、 丞相府 秦代“ 三公” 都设有自己的衙门— — —丞相 府、 御史府、 太尉府。三府是中央政府的中枢机 构, 其中丞相府是秦朝中央的最高秘书机构, 政 府的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有时丞相又分为左右 二人, 以宦官任丞相则称中丞相; 以御史大夫为 丞相副贰, 掌管图籍奏章、 监察百官。
7
二、 丞相府 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长。凡国事, 均先上 丞相府, 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 议, 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 凡 大的人事变动、 政策调整, 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 议, 然后领衔上奏; 皇帝的诏命, 都必须下达给 丞相, 由丞相负责实施。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二、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秘书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秘书活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社会组织领导部门的出现是秘书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秘书活动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秘书活动的萌芽
பைடு நூலகம்
我国自黄帝时代起至在夏朝建国,大约经历了400年时间。 这期间,秘书工作已经开始萌芽。 处于萌芽阶段的秘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言记行的史官活动。 第二,听取意见的信访活动。 第三,上传下达的纳言活动。
2.周朝的秘书工作
周朝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权机构和政治制度比商朝更加完备,秘书工 作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国家中央机关的秘书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出现了“卿事寥”和“太史寥” 并列情况。 (2)巫史分离,史官地位升高,已经不像商朝时只托鬼神以陈政事。 (3)文书工作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书种类增加了,出现了“诰”、“誓”、“命”等国王对诸侯使用的 命令性文书和其他一些专用文书。 第二,文书结构复杂。 第三,文书保管工作更加严密,副本存档的制度出现了。 夏、商、周正值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与漫长的封建社会相比较,此时的 秘书工作仍然属于早期阶段,发展比较缓慢,但是毕竟为以后的秘书工 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秦汉时期,皇帝颁布的文书有制、诏、策、戒四种,臣僚上达皇帝的文书有 奏、章、表、驳仪四种。这些文书在使用方面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规定。而此时还建 立了比较规范的秘书工作制度。 在秘书人员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一改先秦时期史官世袭制的做法,采用了任 命、察举、征召、辟除等多种形式,并形成了对秘书性官吏的考核办法。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秘书工作机构和秘书工 作人员的设置以及秘书工作的各项制度,都是在适应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 础上产生的。这也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秘书工作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秘书
秦汉时期的秘书
高勇
【期刊名称】《重庆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三、汉代秘书工作内容 (一)文书工作决策和谋议刘邦在起义过程中和建立汉王朝之初,都比较重视谋臣的作用,制定大政方针注意采纳各种有益的意见。
如听取郦食其计取陈留的建议,娄敬提出入都关中与“和亲”的意见等。
汉代对政事的谋议主要是大夫的责任,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武帝元狩五年初又置谏大夫,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
大夫、议郎皆属光禄勋,大夫的级别比博士要高。
主莽时增置中散大夫,与谏议大夫,议郎同级。
“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百官志二》)。
光禄大夫地位最高。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高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46
【相关文献】
1.谈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看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 [J], 崔靓
2.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官署中的秘书工作 [J], 武跃
3.秦汉时期的秘书 [J], 高勇
4.秦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容歪曲——批判“四人帮”对秦汉时期社会性质的篡改 [J], 黎军
5.中国出版简史(8)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一公元581年) 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 [J], 方厚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官署中的秘书工作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官署中的秘书工作
武跃
【期刊名称】《职大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秦汉时期不仅中央有秘书机构,地方各级官府也有了相应的秘书工作人员,机构比以前更完善,人员分工比以前更明确,秦汉时期建立的这些秘书机构,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各级机关的秘书机构提供了基本模式.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武跃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
【相关文献】
1.秦汉时期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立和演变 [J], 唐进
2.略论秦汉时期盐铁钱专营与中央集权的巩固 [J], 郝树声
3.秦汉时期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探索 [J], 王云度;
4.清朝乾隆时期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与中央集权 [J], 李凤珍
5.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 [J], 阎晓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汉时期的秘书
秦汉时期的秘书
高勇
【期刊名称】《重庆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1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高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46
【相关文献】
1.谈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看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 [J], 崔靓
2.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官署中的秘书工作 [J], 武跃
3.秦汉时期的秘书 [J], 高勇
4.秦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容歪曲——批判“四人帮”对秦汉时期社会性质的篡改 [J], 黎军
5.中国出版简史(8)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一公元581年) 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 [J], 方厚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二、秦汉时期的秘书官吏 三、文书档案工作
一、秘书机构的确立与演进
(一)从丞相府到尚书署 (二)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一)从丞相府到尚书署
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作为政府中枢机构,
关
键
词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设臵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权力于
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
到皇权,皇帝就对其进行抑制、削弱,或直接将其解散,重新 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始,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成了一条规律,称之为“膨胀—回位” 现象。
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
秦朝的丞相府仅有参谋权,没有决策权。
秦朝的丞相府实际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厅”,丞相
相当于皇帝的首席参谋兼“办公厅主任。
西汉建立,武帝对政体开始实行变革,中央秘
书机构也开始演进。
1.削弱相府,起用尚书
2.尚书署的设立
3.尚书台最后取代相府 4.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1.削弱相府,起用尚书
汉初,丞相府仍如旧制,是皇
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厅。
丞相职权扩大,地位得到了一 定的提高,拥有了一定的决策 权。例如汉武帝时期的田蚡。
丞相府演变为政治实体了。
从刘邦起,皇帝致力提高皇权制度,一方面极力提高 专制地位,一方面是丞相的权势日益增大,皇权于相 权产生了矛盾。
汉武帝时,担心皇权旁落,开始削弱和抑制丞相的职 权,命令三公之下的九卿可以不通过丞相府而直接向 他奏事,由他批答。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秦始皇
汉高祖刘邦
★秦汉时期社会状况
☆政治上,首次建立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 权制国家; ☆经济上,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关系,秦汉王朝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 效管理;
☆对外关系,秦汉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发展起来;
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三公之下设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后改称光禄勋;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也称卫将军;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后改大司农;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它使得封建社会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反复建立、兴盛、削弱、
解体、重新建立的周期性演变过程,使得秘书官员的职名处于 不断变更,秘书处于不断流动中,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二)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1.御史寺秘书职能的盛衰
2.皇宫、朝廷的秘书机构分流 3.皇宫其他秘书官职
4.宦官秘书
5.信访机构
1.御史寺秘书职能的盛衰
力,还将相府的一些秘书职能划给御史寺,使御史
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两汉时期,御史寺秘书职能最盛。
汉成帝时,御史寺秘书职能消失了。
御史府
2.皇宫、朝廷的秘书机构分流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设三公:
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
西汉灭亡后,刘秀建东汉,沿袭西汉制度。
刘秀进一步提高皇权,削弱三公权力,直接处理政务。
刘秀继续增强秘书处尚书台的职权,凡章奏、拆阅、批处、
审查、诏书的起草、封印、转发、记录,底本的保存,帝命 的传达,百官的选任、奖罚,无所不统。
到此,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智能转移至皇宫 的任务已经完成。
马、丞相并列为相,进一步削弱相权。
统治者进一步信任尚书,将尚书组织成独立的官衙,
称尚书署,其办公处设于皇宫内,称禁中、省中、
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故习称尚书台。
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形成。
官署名。汉武帝始臵。东汉中枢机关。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 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下为尚书台遗址)
3.尚书台取代相府
秦朝,御史府的职责: (1)收受公卿、百官吏民的奏事。 (2)掌管版籍、地图等重要档案和法律文件,以供官民查阅。 (3)受命处理皇帝亲自交办的事项。 (4)受遣代皇帝巡视各郡务。 (5)遣往各郡监理郡务。 (6)负有监察百官之职。 (7)被遣往军队监军。
西汉,御史寺职权增大:
除了上述职责外,皇帝为了削弱丞相府的权
东汉时期的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斗争:
郑众专谋除窦宪
“五侯”逞凶除梁冀
5.信访机构
秦汉时期,在九卿之一卫尉的属下设立公车
府,公车府内设有谤木和肺石,凡是不属朝 廷受理范围的申诉,都可以来此申诉。
秦汉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都有秘书机构,如
主簿、记事令书、书史、书佐等秘书。
本 节
确立时期
膨胀—回位 尚书台结构 公车府 宦官秘书
3.皇宫其他秘书官职
秦汉两代,除了尚书和宦官秘书外,主要的皇宫秘书官职有:
谒者——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人员。
符玺令——负责保管皇帝印玺的人员。
太史令——执掌转为推算历法,保管档案、图籍,不参与政事。
女史——专记录皇帝言行的女官。
秘书监——掌管图籍档案,相当于皇宫档案馆馆长。(我国历 史上首次出现带有“秘书”两字的官职,并非秘书官员。)
这种情况下,奏折越来越多,汉代皇帝开始让尚书初 阅。
尚书一职在秦朝已有,汉朝沿臵,属于皇帝的私府, 设有四人,其中一人为首领,称为尚书仆射(pú yè)。
尚书由于经常接近皇帝,被委托拆阅奏章,提出初 步意见,进而它们有权裁决奏章。
尚书职权增加,地位提高。
2.尚书署的设立
汉成帝时,把原来的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
4.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光武帝时期的尚书台规模颇大,结构严谨。
官员:
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左丞
尚书右丞
部门
三公曹
二千石曹
吏部曹
南主客曹
民曹
北主客曹
尚书台官员品位不高,但备受皇帝优待。 尚书令朝会时,皇帝特为他设专座,不与百官联席, 以示殊荣。
而且,在路上和其他大臣相遇,一般都有让台官先行。 要想掌握国家大全,必须总领尚书台事务。 尚书台的发展至东汉末年,职权膨胀,俨然如昔日丞 相府,被曹操以秘书令替代。
4.宦官秘书
秦朝,秦始皇万年对大臣疑虑
重重,宠信身边的宦官,授之
以保管印玺、起草文书的秘书
职权。如宦官赵高。
两汉时期,皇宫中的秘书主要有:
中常侍——侍从皇帝,出入宫廷,待从皇帝,传达 诏令。
侍中——侍从于皇帝左右,品位低,权利不小。 黄门侍郎——又称给事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 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