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鲁迅先生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品味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回忆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文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同时也学习了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磁带或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

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

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七年级统编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积累“咳嗽、调羹、绞肉”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学习文中从细节描写入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精读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先生丰富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这些细节对刻画鲁迅先生形象的作用。

分析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格特点,如幽默、和蔼、严谨等。

引导学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中,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他对青年、对国家的深沉情感。

让学生理解文中一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刻情感的语句,感受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体会文章的韵味。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和文章的内涵。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回答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思想启蒙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引入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2.简单介绍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强调这篇文章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对“阖眼、瞿秋白、深恶痛绝”等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的读音和意义。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形式上以空行分段,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掌握重点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方法。

4. 感悟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 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语句。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名言,引导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教师导入: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点滴和人格魅力。

2. 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真实、可亲、可敬的形象。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明确: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

4.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

①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明确:鲁迅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

如他夜里工作,白天休息,常常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鲁迅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如他对年轻人很关心,总是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如他开玩笑说自己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初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思维发展与提升:精读文本,学习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质朴、真诚的个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结构布局的妙处。

教学时间:1课时教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清晰的读出鲁迅为国献身的誓言,矢志不渝的决心和因“同胞未醒"的忧虑,一个深邃、沉重、严肃、果敢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这些并不是他的全部形象,在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一: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内容,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写在书上,小组进行交流。

三.二读课文,概括事件学习方法:快速浏览,圈点勾画(动词),简要概括,分享交流问题一: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明确:鲁迅的笑、走路轻捷、夜谈沉思、饮食待客、开玩笑、读青年人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品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生活琐事。

小结:从这些生活场景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是一位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自学提示二:学习方法:从人物描写手法、词语、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语句,小组合作,分享交流。

问题二:你认为哪一个生活场景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最能看出鲁迅先生的什么性格特征?明确:例如“笑声明朗”第1段: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细节描写——爽朗、率真)第11段:一上楼,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四篇

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四篇

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四篇篇一:一、学习目标: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4.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一、预习1.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用几个词,或几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

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1.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2.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3.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明确:(1)笑声明朗(2)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3)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之二:吃韭菜合子:之三:两次来访之四:冯雪峰来访(4)与青年人交往:宽容赤子之心(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4.回味悟旨,学习写法(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2)同学可发表质疑(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当堂检测任意选择文体,表达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

篇二:一、学习目标: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老师引导: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学生能够准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o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段。

o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默读、朗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o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o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o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 分钟)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或相关名言,引导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1.介绍作者萧红及其与鲁迅先生的关系。

2.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0 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明朗”“校对”“深恶痛绝”等。

(四)整体感知(12 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方面?2.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待人饮食、调侃玩笑、会见朋友、认真工作等。

(五)课堂小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3 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方面?(二)精读课文,分析细节(15 分钟)1.小组讨论: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细节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如鲁迅先生的笑声表现了他的开朗,对青年人的关爱体现了他的慈爱等。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2 分钟)1.挑选文中富有情感的语句,让学生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1.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之一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卓越科学家邓稼先、爱国诗人闻一多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眼前则浮现出一个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一个情深义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平常如普通人,温情如平凡人。

它从一个鲜为人道的角度,为鲁迅先生形象增添了异常真实,异常亲切的一笔,使鲁迅成为更完满、更丰富的“人”。

同时,萧红的散文,情真意切,细腻的笔调充溢着萧红对先生的敬意、怀念种种真情实感,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实为我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怀人名篇。

是为“琐事蕴含人物本色,琐记成就经典篇章”。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关键语句和“批注”方法,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萧红笔下鲁迅先生的不同“身份”,把握人物形象;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力求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萧红心中鲁迅的“身份”之重,理解作者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和梳理文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如“~~~”、“——”等做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

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鲁迅之“凡人”身份,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10篇)《回忆鲁迅先生》是作者萧红所著,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谈谈你熟悉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3、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请同学课前收集萧红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1)、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

越是反差大的东西,越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萧红的笔触,回忆了她和鲁迅先生相处的日子,展现了鲁迅先生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但是,对于鲁迅先生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和品质,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培养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伟大,并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资料:为学生准备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生。

3.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经典模板(54)《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

经典模板(54)《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

经典模板(54)《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选自统编语文七下教师用书一、总体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

2.要提高学生自读的效率,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和调控。

指导学生借助批注理解文意,指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写阅读批注。

3.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文章,熟悉文章内容,自学文中字词。

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方式,学生分组围桌而坐,便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及主要环节:1.自读理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文章内容。

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记录在书上。

2.组内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若有分歧可以请教老师。

3.指导批注教师简单介绍本文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阅读蓄势,同时指导学生再读文章,写批注。

(1)写人文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本文在写法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借助日常琐事展现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一面。

描摹片段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但却串珠成线勾勒出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

(2)萧红语言明丽细腻,朴素真实又感人至深,极具表现力,体现出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独特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3)文章每一个片段所描写的场景都如在眼前,寄寓着萧红对鲁迅先生炽烈的情感。

要求学生在书上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老师可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写人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是重点,可以围绕鲁迅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关注文中比较有表达效果的语句,体会萧红的语言特点及语言背后的深意;第三,理解萧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的情感;第四,捕捉阅读中灵性的感悟,若有所感则马上提笔记之。

此处可为学生举出例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4.交流分享小组内互换交流批注,并推选代表做班内交流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一、总体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

2.要提高学生自读的效率,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和调控。

指导学生借助批注理解文意,指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写阅读批注。

3.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文章,熟悉文章内容,自学文中字词。

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方式,学生分组围桌而坐,便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及主要环节:1.自读理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文章内容。

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记录在书上。

2.组内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若有分歧可以请教老师。

3.指导批注教师简单介绍本文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阅读蓄势,同时指导学生再读文章,写批注。

(1)写人文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本文在写法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借助日常琐事展现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一面。

描摹片段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但却串珠成线勾勒出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

(2)萧红语言明丽细腻,朴素真实又感人至深,极具表现力,体现出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独特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3)文章每一个片段所描写的场景都如在眼前,寄寓着萧红对鲁迅先生炽烈的情感。

要求学生在书上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老师可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写人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是重点,可以围绕鲁迅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关注文中比较有表达效果的语句,体会萧红的语言特点及语言背后的深意;第三,理解萧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的情感;第四,捕捉阅读中灵性的感悟,若有所感则马上提笔记之。

此处可为学生举出例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4.交流分享小组内互换交流批注,并推选代表做班内交流分享。

结束语:萧红以细腻的文笔,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多个侧面。

鲁迅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这篇文章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堪称经典之作,是敬献在鲁迅墓前永不凋零的花环。

5.作业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女小说家。

原名张?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卒于香港。

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是她的代表作,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作序。

小说真实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困苦和抗争,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1936年7月她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回国。

全面抗战时期,她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颇具特色。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先后出版了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前者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后者追忆故乡小镇单调的美丽,写家乡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

病逝后,骨灰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二、平凡的鲁迅———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赏析(唐兵)鲁迅逝世已有半个世纪,回忆纪念他的文字有许多,其中多数谈及他的思想、作品和对同时代及后人的影响,鲁迅研究也已成为一门专门课题。

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文艺家、思想家、战士,是人们景仰的诗人。

而鲁迅作为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却被人们忽略,其个人生活亦很少有人涉及。

萧红的中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以下简称《回》)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腻而动人地展现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

萧红对鲁迅的感情非常深厚。

1934年,萧红与萧军从青岛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热心地接待了这两位贫困、寂寞的文学青年。

萧红后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们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另外又认识更多的一个人了,在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的信,只有他才安慰着两个漂泊灵魂……”鲁迅在他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中出版了萧军的一部小说和萧红的《生死场》,并亲自为之作序。

自此以后,鲁迅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思想上、创作上、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特别对于萧红,鲁迅及夫人许广平所流露出的亲情和友情,抚慰着萧红孤寂的受过挫折的心灵。

鲁迅逝世时,萧红正在日本,她立刻写了一封感人的信给萧军,让他替自己劝慰许广平,代她送一个花圈。

此后,在组诗《沙粒》,散文《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以及《拜墓》诗中抒发了对鲁迅的哀悼之情。

三年后,萧红写出了她最成功的纪念鲁迅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

《回》全文采用散记的手法,包括许许多多的小节,好像散落的一粒粒珠子,都是鲁迅生活细节的零散描写,这些片段彼此独立,并无逻辑推理关系,即使倒错位置亦无妨。

胡风曾诚恳地对萧红小说提出意见,说萧红小说“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表现的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觉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

这种创作对小说也许不合适,对散文创作倒并无妨碍,反而能够随意挥洒、酣畅淋漓地写去。

对生活细节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萧红便在这散漫的素描中把鲁迅写活了。

时代的伟人,其高风亮节和卓越成就为后人瞩目,有时被近乎虔诚地崇拜,渐渐地,从普通人中走出来的伟人们被树立成偶像,其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鲁迅的情况亦如此。

《回》一文则拉近了鲁迅与我们的距离,展示了鲁迅的另一侧面,这就是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鲁迅,鲁迅是伟人,也是平凡人。

他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好恶喜憎。

譬如,鲁迅等电车的时候,随意坐在桥边的石围子上,悠然地吸着烟,还喊儿子海婴并排坐下,这时的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鲁迅并不总是严肃的,也开玩笑,也兴致勃勃地讲遇鬼的故事,他的观点也不总是正确进步的,譬如他对电影和公园的看法就有点偏执;他甚至有时候有些固执;他有一些自己的习惯和癖好,再冷的天也不戴围巾和手套,喜欢吃北方饺子和油炸的东西;同时,他是热情的朋友,和蔼的父亲,勤奋的作家。

萧红笔下的鲁迅是有血有肉的活的鲁迅,它不像一些回忆纪念文章,把鲁迅变成某些精神、某些主义、某些概念的化身,变成干巴巴的几个条目,而是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把鲁迅生活具体化、形象化,生动的细节使鲁迅活跃在我们眼前,我们听到他的笑声,看到他走路、吃饭、饮茶,看到他工作、谈话、生病,他仿佛和我们一道作息起居,生活在这芸芸众生的世界里。

萧红不但有敏锐的观察力,且有精确简练的描写力,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她写鲁迅的笑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在《回》文中,萧红也没有忽略对许广平和海婴的描写。

海婴天真、幼稚、不懂事,许广平则端庄大方、对鲁迅体贴入微。

有一个关于许广平的感人的细节:许广平因为鲁迅的病总不见好转,一日忍不住在客厅里哭了,客人问起先生的病,许广平忍不住“眼泪又流了满脸”,这时鲁迅喊她上楼找东西,她“连忙擦着眼睛”,上楼后,也自己低了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直到客人走,“许先生都是把背向着鲁迅先生而站着的”,一边手里缠着毛线以做掩饰。

这里把许广平的隐忍、柔弱、羞涩,对丈夫的体贴以及在客人面前不好意思的情感,婉转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回》全文正是充满了许多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使鲁迅和许广平又回到我们身边。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家,她的语言简短凝练,不论写人写物都具有白描的功力,也许作者有意追求某种意境,其语言给人以奇特而生动的感受。

譬如:“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光染红了一点。

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这里“染”“蹲”二字动感强,“蹲”字拟人化,“蹲在桌子上”的重复给人以舒缓的感觉,作者生动地传达了鲁迅休息时静谧的环境,只有火光在微微晃动。

拟人和词语的重复是作者经常运用的技法。

萧红语言常省略句子成分,用词特别而形象,能够抓住事物特色,富有跳跃感和奇特、新鲜的意境。

胡风曾说萧红“语法句法太特别”,我认为正是这种“特别”构成萧红独特的语言风格。

萧红擅长景物描写,两三笔的渲染,就把富有特色的景物勾画出来。

《回》文中有一段春夏之交的描写:“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

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像带着热气,扑到人的身上。

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

”这一段景物描写绝不逊色于朱自清的《春》。

阳光、麻雀、孩子、风儿在流动的空气中协奏出夏天的歌谣。

萧红语言也许不注重修辞和语言规范,但却给我们创造了新奇活泼的语言感受,这也就无憾了。

萧红以女性细腻成熟的笔调,连缀起一系列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画出鲁迅富有人情的一面。

这篇散文是由散漫的素描“堆砌”而成,读来却不觉烦冗,一是由于描写生动,二是由于文章虽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的深刻质朴的感情,这种感情并不喷涌而发,却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

萧红对于鲁迅的感情近乎文兄、师长的感情。

萧红的心灵在爱情上备受波折,幸运的是她获得了鲁迅和许广平真挚的友情和爱护。

在1934年底至1936年中,她和鲁迅夫妇来往频繁,关系密切。

鲁迅的逝世对她无疑是一场重大打击。

她在鲁迅逝世三年后陆续写成的《回》文中,渗透了她对鲁迅及其一家的思念之情,在北四川路大陆新村九号的三层楼房里寄寓着萧红与鲁迅一家人的融洽的友情。

鲁迅之死遗留给萧红的悲悼和痛苦,经过三年的积淀,沉静地流淌在她的文字里。

文末,她写道:又过了三个月。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

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一位巨人在萧红的泪光里只是像平日一样,完成工作后睡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