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目的与任务1、目的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人文基础课。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
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和宇宙等问题的观点。
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荀子则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荀子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并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先秦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老子提出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墨子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家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墨子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学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也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家思想家,如列子和庄子。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代码:PHI-101授课教师:XXX课程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无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课程地点:哲学系教室301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他们对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2.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背景和特点;3.熟悉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4.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教学内容:1. 中国哲学概述- 中国哲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2. 先秦哲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名家思想3. 中世纪中国哲学- 佛教思想- 唯识思想- 神秘主义思想4. 现代中国哲学- 新儒家思想- 新思潮哲学- 当代哲学思潮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将讲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2. 讨论:学生将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关于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3. 案例研究:学生将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2. 课堂参与:占总成绩20%3.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20%4. 期末论文:占总成绩30%参考书目:1. 《中国哲学史》 - 作者:XXX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选读》 - 作者:XXX3. 《现代中国哲学导论》 - 作者:XXX注:所有课程安排和内容均以教师最终公布为准。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72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4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特点,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哲学分析、理解、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儒道释三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尤其是掌握儒家哲学思想在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挖掘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2.专业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等主面的素质、并提高其说服教育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和当代国内外重大思潮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何谓哲学?哲学史?1.教学内容:了解哲学、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及特点;熟悉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基本思想;掌握中西哲学产生、表达及所达到的境界的不同之处。
2.教学重点: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3.教学难点: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憾》《此生必看科学试验》、讨论(二)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教学内容:了解“先秦诸子”形成的历史前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熟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儒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基本思想。
2.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公孙龙3.教学难点:孟荀之辨、儒墨之辨、孔老之辨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孔子》《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人为何要遵守五伦大道》、讨论5.自主学习:墨:墨子;阴阳(五行):邹衍、《周易》;法:韩非;(三)第二讲两汉经学:独尊儒术1.教学内容:了解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熟悉经今古文争论的目的意义;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思想。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10100(01012011)总课时数:62课时学分:4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哲学的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级建设人才服务。
中国哲学史教学应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关心文化、关心生活的热情,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批判和建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要使学生形成自觉地进行哲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在课外能主动地去研究宇宙、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从而为自身、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二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三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2)课时第二章先秦哲学24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孔子的仁爱哲学(4)课时第三节墨子的兼爱哲学(2)课时一、墨子的政治立场,对天命观的批判,对天志和鬼的推崇(1)课时二、墨子的非命论、认识论、后墨的认识论与逻辑学(1)课时第四节老子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五节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4)课时一、庄子的“道”论二、庄子的相对主义存在论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四、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观第六节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4)课时一、仁政思想二、民本思想三、尽心知性知天的宇宙观四、性善论第七节周易哲学(3)课时一、宇宙生成理论二、易经中的辨证法思想三、易传中的宇宙本原观四、易传中的阴阳之道的观念第八节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二、虚一而静的认识论三、逻辑思想四、性恶论第三章两汉哲学8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淮南子》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二节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二、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三、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第三节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以元气为根源的宇宙观二、无神论思想三、王充的认识论第四章魏晋玄学10课时第一节概论(1)课时第二节王弼贵无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无为宇宙之本体二、言与意之辨证关系三、名教与自然之辨证关系第三节裴頠的祟有论哲学思想(2)课时第四节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2)课时二、郭象的独化论三、事物的不可认识性四、名教即自然第四节僧肇的不真空论哲学思想(3)课时一、对各派探讨法体之有无的理论进行总结二、僧肇的不真空论三、僧肇的物不迁论四、僧肇的般若无知论第五章隋唐佛学14课时第一节概论(4)课时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二、佛教的产生与传播三、佛教的理论结构四、佛教的基本教义五、四谛说六、因果论七、空论第二节、天台宗三谛圆融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止观双修二、三谛圆融三、一念三千四、无情有性第三节、法相宗万法唯识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三性说二、八识说三、内识转化为外境第四节、华严宗四法界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六相圆融二、一多相融三、四法界第五节、禅宗自性顿悟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心见性二、机锋与棒喝三、禅宗作风对佛教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开展具体的课堂讨论。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中国哲学通史》,作者:冯友兰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报告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4. 学术研究项目:对学生完成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派别。
1.2 教学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思想体系、代表人物和著作。
意义: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派别。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先秦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先秦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先秦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2.2 教学内容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
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先秦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先秦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汉唐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唐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汉唐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3.2 教学内容特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道教和佛教的兴起。
主要流派:玄学、儒学、道教、佛教。
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郭嘉、王弼、朱熹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汉唐哲学的特点、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汉唐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章:宋明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宋明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4.2 教学内容背景:封建社会的衰落、儒家思想的困境。
主要流派:心学、理学、气学、朴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宋明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宋明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
(一)课程主旨:本课程对中国哲学从先秦至近代的基本历程与主要人物及其著作与思想进行较系统的说明,使学习者了解这一历程的基本线索与主要环节,把握其中主要哲学人物的基本著作、基本思想。
(二)课程授时:本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
每个学期各讲授54学时,共计讲授108学时。
第一学期讲授从先秦至唐代的哲学发展,第二学期讲授从北宋至近代的哲学发展。
(三)基本教材: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四)进一步阅读文献: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2.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冯契著:《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4.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6.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萧萐父、李锦全主编:An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Ⅰ)(Ⅱ),外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五)讲授内容之一:第一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上部,包括导论、前两编内容及课堂讨论,共54学时。
讲授内容如下:导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共讲授3学时)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7学时)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开端(3学时)第二章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9学时)第三章百家争鸣的展开(15学时)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2学时)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第二章魏晋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第三章佛教哲学的中国化(6学时)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哲学发展(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六)讲授内容之二:第二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下部,包括后三编内容,共54学时。
讲授内容如下:第一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18学时)第一章宋代道学的兴起(3学时)第二章张载的哲学思想(2学时)第三章程朱理学的开展(4学时)第四章陆王心学的开展(5学时)第五章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2学时)第六章刘宗周的哲学思想(2学时)第二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共讲授16学时)第一章明清之际早期启蒙哲学的发生(2学时)第二章黄宗羲的政治哲学(2学时)第三章方以智的自然哲学(2学时)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6学时)第五章颜元、戴震的哲学思想(4学时)第三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0学时)第一章近代中国哲学的背景、特点与问题(2学时)第二章鸦片战争后新哲学观念的涌动(4学时)第三章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4学时)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4学时)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哲学体系的建构(6学时)(七)课程论文:本课程主讲教师在开学授课之初,在将要讲授的内容中,选择一位重要哲学家的一篇或几篇代表性文献,要求同学们结合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自己的学习体会,在主讲教师拟定的总题目下自设一个小题目,在课外完成一篇1500—2500字左右的小型论文。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最新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
最新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目录1.基本目的2.课程大纲3.详细大纲4.考核办法5.习题思考基本目的揭示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国古代主要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课程大纲:一、导言二、孔子三、老子四、墨子五、孟子六、庄子七、惠施和公孙龙八、易传九、荀子十、韩非子十一、董仲舒十二、汉代的经学十三、王充十四、王弼十五、阮籍与嵇康十六、裴頠与欧阳建十七、郭象十八、慧远与僧肇十九、道教哲学二十、隋唐佛教二十一、经学与儒家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二十三、张载二十四、朱熹二十五、陆九渊二十六、王守仁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二十九、王夫之三十、颜元三十一、戴震详细大纲:《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导言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二、孔子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三、老子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四、墨子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五、孟子孔孟之间、性善论、尽心说、仁政、圣人论六、庄子隐士与庄子、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七、惠施和公孙龙名家、历物十事、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八、易传儒家的新方向、两套语言、道器之间、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九、荀子儒家的分化、性恶论、天论、礼与人道、正名、虚一而静十、韩非子法家、法术与势、道与理、历史十一、董仲舒汉初的儒家与道家、大一统、德与刑、天人感应、名论、性与情十二、汉代的经学经典与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十三、王充元气、自然无为、实知与知实、性与命十四、王弼所谓玄学、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十五、阮籍与嵇康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十六、裴頠与欧阳建贵无与崇有、济有者皆有、言尽意论十七、郭象玄学与庄子、从山林到庙堂、独化、性与命、玄冥之境、名教与自然十八、慧远与僧肇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因果学说、神不灭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十九、道教哲学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葛洪与抱朴子、陶鸿景、唐代的老子注二十、隋唐佛教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二十一、经学与儒家五经正义、韩愈、李翱、儒家与佛教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1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并区别各种哲学思潮的特质及与时代问题的关联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已研究的指导思想;其次,是以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作为研究的方法、借鉴和参考系。
2、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无论在天人关系、人性、伦理、政治、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上无不充满智慧。
特别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中有些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是超前的,如《系辞传》中云:“三人行必损一人,一人行必得其友”,这不是中华民族劣根性的反映,而是人类的一个共同弱点。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而西方的社会学家们现在才发现三个人的组合是最不稳固的。
关于天人问题、形神问题等,当代的自然科学也在逐步地为古人的观点作出论述。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商聚德:《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中国哲学史自先秦至近代横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其内容及其演变情况中国古代哲学史可分为上、中、下三编。
其中上编先秦诸子哲学,共10章;中编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与佛学,共8章;下编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共15章。
(一)上编:先秦诸子哲学第一章回省诸子时代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原创时期的中国哲学内容。
重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难点: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特点:1、天人合一; 2、辩证的、系统的方法论;3、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第三节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和方法学时:2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重点介绍一些疑难问题,组织讨论,布置课下作业以评论课上涉及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孔子的仁学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孔子的基本哲学思想重点:孔子仁的内涵,仁与礼的关系,中庸的思想。
难点:孔子的天命观主要内容:第一节孔学的核心理念:仁一、仁的内涵(一)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二)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三)仁是人内在本质,是一种道德境界二、仁与诸德关系三、仁与礼的关系第二节仁在诸德中的贯彻第三节中庸的方法论第四节德治理想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提前预习课上要讲授的内容,读原著,课上在讲授的基础上集中讨论。
思考题目: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墨子与墨家学派主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重点:墨子的兼爱思想、三表法。
难点:儒墨思想的差异主要内容:第一节墨学的宗旨———兼相爱交相利一、兼爱二、兴利除害第二节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一、强力胜天命二、天志明鬼第三节三表法与心之察辨一、名实论二、三表法第四节儒、墨生活原则的分歧第五节墨学式微的思考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
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1、试析墨子“非命”、“天志”思想的矛盾2、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的比较3、后期墨家名学的特点第四章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老子的道及辩证法思想重点:老子对道的论说,体道的功夫,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难点:老子体道功夫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内容:第一节老子及老学之精神第二节老子对“道”的诠释一、何谓之“道“”(一)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二)道是精微深远的(三)道是一、朴、谷,有无限性二、道与万物之关系三、人与道的关系第三节法自然与为无为一、无为二、无为的实施第四节体道的工夫与境界一、为道日损二、涤除玄鉴三、至虚守静四、澄明境界第五节对有为之学的批评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调动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思考题:1、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2、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第五章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孟子的人性论,仁政,认识论重点:性善论,王道的社会理想难点:孟子人性论的理论意义主要内容:第一节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第二节性善论的先验设定一、心之四端说二、良知良能三、各种人性论说第三节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第四节独立人格与士精神第五节王道主义社会理想一、民本与民权(一)君可换而民不可换(二)民意取代天意二决定君主的选择(三)诛一夫非为弑君二、王道与霸道三、仁政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1、评“万物皆备于我”思想。
2、孟子的修养功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第六章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漫高吟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庄子哲学的齐物思想和逍遥思想重点:庄子的天道观,齐物论、逍遥游难点: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一、物物二、一气第二节对人类理智的嘲笑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小知大知第三节自由与幸福第四节“一死生”的旷达与幽默第五节漆园之哀怨在万世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1、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2、你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3、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第七章名家的辩言与奇谈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重点: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坚白论难点:惠施与公孙龙思想的不同取向主要内容:第一节名家辩者的学术个性第二节惠施的智辩及相对主义一、惠施十事二、辩者二十一事第三节公孙龙的名相分析一、白马非马论二、坚白论三、指物论四、名实论第四节后期墨者对名辩的贡献学时;2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
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1、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第八章荀子哲学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荀子的天人观,认识论,名实观重点: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虚一而静”的认识论,性恶论,王道与霸道的治国之道。
难点: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论说主要内容:第一节天与人的关系一、天道自然二、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第二节“虚一而静”的认识论一、两种认识二、“虚一而静”的解蔽方法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第三节人性与人道:性与伪第四节理想与现实统一的治国之道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调动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思考题:1、如何理解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2、比较孟荀人性论。
第九章韩非子的法哲学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韩非的规律观、矛盾观、认识论重点:韩非的因性说,法、术、势合一的法哲学难点:韩非思想中老学的影响。
主要内容:第一节对老子哲学的发挥第二节人性的弱点一、人皆挟自为心二、因性说第三节君主权力论:法、术、势第四节对儒家德治的批评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
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1、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第十章《周易》的哲学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易传的辩证法思想重点:《易传》中的辨证思想难点:《易传》中体现的伦理思想及政治思想主要内容:第一节经和传一、经包括六十四卦画及卦辞、爻辞二、传则指“十翼”,传是对经的阐释第二节经与传的辩证法思想一、否极泰来的转化思想二、“生生之谓易”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四、“不可为典要,唯变行适”学时;2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1、你如何评价《周易》这部书?(二)中编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佛学第十一章两汉儒学略论与董仲舒哲学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天人感应,人性论重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性三品说难点:如何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内容:第一节天人感应思想一、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主张二、君权神授说三、天人感应(一)天意决定万物和人事(二)天人相副(三)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第二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第三节“善发米,性如禾”的人性论一、圣人之性二、中民之性三、斗筲之性学时;3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