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91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学分:3

学时:51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

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并区别各种哲学思潮的特质及与时代问题的关联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已研究的指导思想;其次,是以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作为研究的方法、借鉴和参考系。

2、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无论在天人关系、人性、伦理、政治、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上无不充满智慧。特别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中有些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是超前的,如《系辞传》中云:“三人行必损一人,一人行必得其友”,这不是中华民族劣根性的反映,而是人类的一个共同弱点。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而西方的社会学家们现在才发现三个人的组合是最不稳固的。关于天人问题、形神问题等,当代的自然科学也在逐步地为古人的观点作出论述。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商聚德:《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

中国哲学史自先秦至近代横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其内容及其演变情况中国古代哲学史可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先秦诸子哲学,共10章;中编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与佛学,共8章;下编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共15章。

(一)上编:先秦诸子哲学

第一章回省诸子时代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原创时期的中国哲学内容。

重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

难点: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

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特点:1、天人合一; 2、辩证的、系统的方法论;3、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

第三节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和方法

学时:2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重点介绍一些疑难问题,组织讨论,布置课下作业以评论课上涉及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孔子的仁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孔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重点:孔子仁的内涵,仁与礼的关系,中庸的思想。

难点:孔子的天命观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孔学的核心理念:仁

一、仁的内涵

(一)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

(二)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仁是人内在本质,是一种道德境界

二、仁与诸德关系

三、仁与礼的关系

第二节仁在诸德中的贯彻

第三节中庸的方法论

第四节德治理想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提前预习课上要讲授的内容,读原著,课上在讲授的基础上集中讨论。

思考题目: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墨子与墨家学派主张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重点:墨子的兼爱思想、三表法。

难点:儒墨思想的差异

主要内容:

第一节墨学的宗旨———兼相爱交相利

一、兼爱

二、兴利除害

第二节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一、强力胜天命

二、天志明鬼

第三节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一、名实论

二、三表法

第四节儒、墨生活原则的分歧

第五节墨学式微的思考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

1、试析墨子“非命”、“天志”思想的矛盾

2、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的比较

3、后期墨家名学的特点

第四章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老子的道及辩证法思想

重点:老子对道的论说,体道的功夫,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难点:老子体道功夫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老子及老学之精神

第二节老子对“道”的诠释

一、何谓之“道“”

(一)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

(二)道是精微深远的

(三)道是一、朴、谷,有无限性

二、道与万物之关系

三、人与道的关系

第三节法自然与为无为

一、无为

二、无为的实施

第四节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一、为道日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