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风民俗
中山非遗文化遗产介绍
中山非遗文化遗产介绍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山民间牙雕技艺、六坊云龙舞、大涌高浮雕等。
中山民间牙雕技艺:是中山民间传统工艺一大品牌,注重于雕工,并将木雕、绘画、仿古等传统技艺融于一体,技艺精湛,刀法涵盖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以沉稳大气、光亮华美而著称。
作品有鸿篇巨制,也有小摆物和挂件;有人物花卉、风景田园等生活题材,也有宗教、神话等宏篇叙事。
六坊云龙舞:流传于古镇镇六坊村的一种传统龙民间舞蹈,具有300多年历史。
以前的六坊云龙舞由村里近200名男性青壮年从村中祠堂里请出云龙,于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然后由幡旗、灯笼开路,由龙珠引领,伴随云彩、鲤鱼等扎作道具,从六坊村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巡游,连续巡游三晚。
现在的六坊云龙舞采用现代的光源代替旧时的蜡烛,使用锂电池代替蓄电池,运用多种灯光效果,使其看起来更精神威武、焕然一新。
六坊云龙舞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载体,同时,也成为维系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热情的重要纽带。
大涌高浮雕:因其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同时融汇了西洋元素,由此形成中西合璧、独具魅力的岭南艺术风格。
中山 非遗
中山非遗中山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也是广东的辖地级市,古时的中山市也被称为是香山寺,中山市看名字便是清楚这名字是来自于孙中山先生。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舞蹈:醉龙舞醉龙舞又称“剪龙”、“转龙”,流行于现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
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祖释加牟尼的诞辰,中山民间就要舞醉龙并吃栾樨饼。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崖口飘色是具有中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一起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民间文化的创造力。
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汉族传统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白话渔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汉族民歌,也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小榄菊花会是清代嘉庆甲戌年,由“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自发组织起来的赏花盛会,在盛会上各家族会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会期几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有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后发展成为每10年一度的“黄花会”。
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传统手工工艺:凉茶凉茶是汉族特色茶饮,是中草药植物饮料的通称。
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
凉茶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汉族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
民间歌曲:白口莲山歌白口莲山歌是广东省中山市汉族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白口莲山歌是中山客家人的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是岭南地区汉族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中山民歌的瑰宝。
中山乡土文化
中⼭乡⼟⽂化中⼭乡⼟⽂化中⼭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古称⾹⼭县,1925年,改名为中⼭县,以纪念孙中⼭先⽣,是中国唯⼀以伟⼈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多样的乡⼟⽂化。
中⼭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民歌、舞龙狮鹤凤、崖⼝飘⾊等。
中⼭是民歌之乡,民间流⾏的民歌有咸⽔歌、⾼棠歌、⼤缯歌、客家⼭歌、鹤歌、姑妹歌、渔⿎、龙⾈、⼩调⼉歌等,其中以咸⽔歌和⾼棠歌最有特⾊,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于坦洲镇等⼤沙⽥区。
中⼭著名咸⽔歌,是⼈们为调剂⽣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的⼀种对歌酬谢的习俗。
各地多半在农忙之前或收获之后,搭起歌台,进⾏⽐试;中秋节时,还把船摇到江⼼,连成“中⼭咸⽔歌擂台”。
醉龙舞蹈是中⼭民间特有的⽂化,最早源于西区的长洲村。
每年农历的四⽉初⼋浴佛节祭祀后,群众将舞动醉龙,翩然巡游。
中⼭舞龙分为⽊龙、⽕龙、⾦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
时⾄今⽇,威风凛凛的醉龙舞其实更代表着回望传统与⽂化继承。
南朗镇崖⼝村的崖⼝飘⾊,源出于当地流⾏的⼀个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崖⼝⼀位谭姓青年因家境贫穷到邻乡做帮⼯,与邻村⼀位⽼郎中之⼥结为夫妻。
有⼀年发⽣海啸,把崖⼝⼀带淹没,后发⽣瘟疫。
谭⽒夫妇死⾥逃⽣,在娘家避疫中得⽼郎中传授祖传秘⽅后,⽇以继夜上⼭采药免费为村民治病,治好村中很多⼈,被村民赞为神医,誉为“活菩萨”。
但过度劳累终于把怀孕的谭妻累倒,导致流产⽽死,其夫也因上⼭采药失⾜跌下悬崖伤重⾝亡。
崖⼝村民为他们举⾏隆重葬礼,在五⽉初六⽇出殡那天,村中⼀位纸扎艺⼈为纪念这位⽆私妇⼥,按其⽣前模样扎制1个纸⼈,貌似菩萨,由其4个⼉⼦抬着纸⼈参加送葬。
此后,崖⼝各村乡民在每年农历五⽉初六⽇举⾏巡游兴起了“耍菩萨”祭祀谭妻。
后村中⼈认为,⽤⽵、纸裱扎的“菩萨”巡游太呆板,⽽且在巡游完毕后将菩萨焚化实在浪费,后村中习武之⼈从舞狮技艺中的“骑膊马”得到启⽰,将“耍菩萨”演变为在⼀个⽊板中竖上铁枝,将⼩孩固定在铁枝上扮演“菩萨”,由⼈抬着巡游。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项目
2007年
8.
白口莲山歌
传统音乐
五桂山区
2007年
9.
黄圃麒麟舞
传统舞蹈
黄圃镇
2007年
10.
黄圃飘色
民俗
黄圃镇
2007年
11.
三角麒麟舞
传统舞蹈
三角镇
2009年
12.
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黄圃镇
2009年
13.
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市经贸局
2009年
14.
沙溪四月八
民俗
沙溪镇
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
民俗
黄圃镇
2013年
21.
小榄刺绣
传统美术
小榄镇
2013年
22.
市级
鹤歌
传统音乐
沙溪镇
2006年
23.
东乡民歌
传统音乐
火炬开发区
2008年
24.
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
民俗
小榄镇
2008年
25.
南头灯酒习俗
民俗
南头镇
2010.年
26.
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
民俗
三乡镇
2010年
27.
起湾金龙扎作技艺
传统技艺
沙溪镇
2010年
8.
中山咸水歌(新平小学)
民众镇
2011年
9.
中山咸水歌(中心小学)
横栏镇
2011年
10.
小榄菊花会(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
小榄镇
2011年
11.
六坊云龙舞(六坊黄圃麒麟舞(横档村)
黄圃镇
2012年
中山过年习俗要吃什么_春节
中山过年习俗要吃什么很多大城市小城市里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习俗,那么,中山过年习俗要吃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1、中山过年习俗要吃海味干货海味干货多指晒干后,加工的食物,能保存的时间较长,价值也相对较高。
海味干货包括的东西很多,包括发菜、冬菇、蚝屎、鱼翅、干鲍等等都属于海味干货。
因为这些东西体面,而且又是过年的时候会用到,所以很多老板都会选择它来发给员工,而且也非常的适合用来送礼。
2、中山过年习俗要吃笑口枣笑口栆,或称细煎堆,是一种中国人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吃的食品。
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面粉,鸡蛋,糖,芝麻制成,实心。
人们把这种食物叫“笑口栆”,是由于在高温油炸过程中面粉表面出现爆裂,样子就像人开口大笑一样,象征全家人开开心心,笑口常开,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因为做笑口枣不太复杂,所以广州各大小西饼铺子都能买到,而且味道都不错呢。
3、中山过年习俗要吃糖果这里的糖果不是指一般的糖,而是指糖冬瓜、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莲藕这种凉果年货。
过年的全盒里面必备这些糖果,寄望来年生活甜甜蜜蜜。
糖莲子寓意年生贵子,糖马蹄就是预示来年做事马到成功,糖莲藕,就是寓意年年都有,糖冬瓜表示团圆。
4、中山过年习俗要吃红瓜子过年的全盒里面,除了有糖果,还必定有红瓜子,而且还会摆在全盒的中间的圆圈位置。
亲友来访时会边喝茶聊天边嗑瓜子,打麻将时也会必备一把瓜子。
红彤彤的瓜子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5、中山过年习俗要吃油角广州人过年要炸油角,取“起镬”意头,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以前的广州人,不管富家还是穷人,到了岁晚,总要开油镬。
油角有大有小预示一家平安。
油角象征的吉祥意义:形状像“荷包”,亦即钱包。
虽然叫油角,做法好似炸饺子。
但油角的馅是甜的,还拌以椰丝、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实果搅碎而成,包在饺子皮里。
与包饺子不同的是油角不用褶边而是锁边,对折粘合后,用指甲沿边一路轻捏成麻绳状,然后适度煎炸即可食用。
中山非遗项目名录
中山非遗项目名录
中山是一个拥有丰富非遗文化的城市,其中包括了许多非遗项目,如下是中山非遗项目名录:
1. 木版年画:中山木版年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它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绘画技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 清明上河图剪纸:中山清明上河图剪纸是一种传统的剪纸艺
术形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3. 糖画:中山糖画是一种传统的糖艺术形式,以它独特的工艺
和精美的造型制作而成,深受人们喜爱。
4. 古典舞蹈:中山古典舞蹈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以它独特
的舞蹈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5. 珠宝雕刻:中山珠宝雕刻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形式,以它独特
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制作而成,深受人们喜爱。
6. 四点纸扇:中山四点纸扇是一种传统的扇子制作工艺,以它
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精美的造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7. 西瓜灯笼:中山西瓜灯笼是一种传统的灯笼制作形式,以它
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8. 竹编工艺:中山竹编工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以它独
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制作而成,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上就是中山非遗项目名录,这些非遗项目是中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山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希望这些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中山市红白喜事习俗一
中山市红白喜事习俗<一>中山虽然立县的历史不很长,但除了传统的岁时节日、时令节日、其他节日的习俗外,尚有红白喜事之习俗。
例如:婚娶嫁俗、产育生子、成年冠礼、生日祝寿、死丧葬仪等等的风俗,这些习俗还是极富地方色彩和较为丰富多彩完备的,从中也可反映中山历史上的民间风尚习俗。
自有人类的出现,就有了原始的文明,而红白喜事习俗等礼仪,是始终贯穿于每个人得人生过程中的。
这些礼仪习俗对于人们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也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些红白喜事礼仪习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是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区,与其他汉族地区的习俗一样,都是崇尚红色,因此,在生辰、寿礼、婚嫁等礼仪中,都喜欢用红色来点缀,以表示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而白色则是汉族传统的丧服颜色(这与白族、鲜族等喜爱白色是不同的含义),表示悲哀和死亡。
但由于汉族有笑丧、哭丧以及避讳的风俗习惯,即避悲为喜,所以通常把丧礼称之为“白喜事”,也因此在历史上行成了“生、寿、婚、丧”四礼,习惯上统称为“红白喜事”,后来逐渐形成为“红白喜事”之习俗而世代沿袭。
1、婚姻习俗:中山历史上的婚姻习俗,与人口氏族的迁徙史、宗族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随着氏族的宗族律例、家族族规等村规族例的传承,以及所谓姑表亲、兄妹亲等近亲婚姻陋俗或不科学的习俗都有着很深的因果关系。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氏族等关系,婚姻习俗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区域性的共同之处。
据《香山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版记载:“婚礼用槟榔以当委禽(古代泛指订婚的定聘),不通谱无聘书,惟香山司、黄圃司独以此为重。
贫不能备礼者,无聘书亦必通谱、冠礼。
临娶始行三加礼,绅宦家时,一行之不行亲迎,花烛之夕设酌洞房,亲朋劝酒曰煖房,亦曰送房。
其有观新妇索酒食者曰闹房。
娶之明日拜舅姑行庙见礼,又明日婿从妇至其家拜见外舅姑。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国家级:民间舞蹈:醉龙舞项目简介:舞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
源起宋代,盛于明清。
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
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
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
原舞醉龙者是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尤其是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习俗传至当地。
醉龙舞由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欢迎,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龙图腾舞蹈,如金龙舞、银龙舞、云龙舞、板龙舞、纱龙舞、草龙舞等,醉龙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被挖掘整理,由于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其处于濒危状态。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项目简介:南朗镇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
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当地各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
据清同治七年出版的《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
”文字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色的盛况。
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色彩。
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色不同,南朗崖口飘色以最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
广东中山婚嫁习俗
广东中山婚嫁习俗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婚嫁习俗都不一样。
广东中山人也有着自己特有的结婚习俗。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广东中山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广东中山婚嫁习俗订亲: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时到今天,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男家过大礼如下:· 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
· 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
· 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久久广东新娘)。
· 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
· 双喜烫金礼金大利市封两个(装聘金用)。
· 百年好合包罗万有利市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包罗万有利市代替)。
· 双喜大礼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
· 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
女家回礼如下:· 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
· 添丁姜、连理芋头(添丁发财)、芙蓉、扁柏(趋吉避凶)、桔子(大吉大利)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双喜贺惟巾一对。
· 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
小贴士:可一切从简的,以利市代替(包罗万有大利市)就可以了。
如代替猪肉的(猪肉金)、代替衣物的(衣料金)等,但是一些重要的礼品,应尽量亲自找来,包括: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
聘礼中物品寓意吉祥,数量则必须成双成对,忌用单数。
女家收到男家的聘礼并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属于男家的物品,则需要回礼;礼品中不可以送手帕,因为有分手之意。
嫁妆: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
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笼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
中山市国家级非遗项目
中山市国家级非遗项目
《中山市国家级非遗项目》
中山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中山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种非遗项目在中山市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中山市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中山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岭南音乐、岭南木版年画、中山客家花灯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中山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岭南音乐是中山市非遗项目中的重要代表,它传承了岭南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包括粤剧、木鱼、颬铃、打击乐等多种表演形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中山市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非遗项目的经费支持、建立非遗基地、开展非遗传统技艺的培训等。
同时,中山市也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
中山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取得显著成效,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山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山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相信在中山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市的非遗项目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中山市的文化传统增添更多的魅力和活力。
中山古镇的特色私房菜
中山古镇的特色私房菜中山,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镇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而闻名。
然而,除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山还以其美食而独树一帜,尤其是其特色私房菜。
这些私房菜不仅传承了中山地方口味的独特魅力,更展示了中山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山古镇的特色私房菜以及它们独特的味道和制作过程。
一、古镇酿豆腐古镇酿豆腐是中山的一道传统名菜,也是人们必尝的美食之一。
制作古镇酿豆腐的关键在于手艺和选材。
首先,选用新鲜豆腐花作为原料,将豆腐花挑出,然后制作豆腐皮。
接着,用精心调制的肉馅填充豆腐皮,并在豆腐脆嫩的同时保持了肉馅的鲜嫩美味。
最后,将填充好的豆腐皮入油锅煎至金黄,再加入特制的汁料,烹饪出香气扑鼻、肉质鲜嫩的古镇酿豆腐。
二、乳鸽状元乳鸽状元是中山的一道数百年历史的名菜。
选用新鲜的乳鸽,经过特殊的烹饪手法,展现出状元般的精致烹饪技艺。
首先,将乳鸽腌制后烹煮,保持肉质的鲜嫩和口感。
其次,利用特别的烘烤方法,使鸽子皮烤得酥脆金黄,肉质鲜嫩多汁。
最后,将烤好的乳鸽切成小块,搭配上天然调料和独特的酱料,呈现出状元般的高雅风味。
三、童子鸡煲童子鸡煲是中山地区特色私房菜的代表之一。
选用年轻嫩滑的童子鸡,肉质鲜美,口感细腻。
制作童子鸡煲的关键在于烹饪时间和调料选择。
先将童子鸡斩块,放入已经煮沸的高汤中,配以山珍海味,如鱼翅、干贝、蘑菇等丰富的食材,让汤汁的味道更加浓郁。
然后,将剁碎的香料和调料加入锅中,经过慢慢炖煮,使得汤汁的香味更加浓郁,调料更好地渗透到鸡肉中。
最后,将童子鸡煮至熟透,鸡肉嫩滑多汁,而汤汁醇香可口。
四、鱼头炖豆腐鱼头炖豆腐是中山地区常见的一道传统菜肴。
选用新鲜的大型淡水鱼头和口感细腻的豆腐为主要原料。
首先,用蒜泥和生姜爆炒鱼头,使其表面充分入味,再加入湘潭酱、辣豆瓣酱等调味料。
其次,加入高汤,炖煮至鱼肉松软多汁,汤汁浓郁。
最后,入锅豆腐,使其吸味后,再加入一些青菜,烹饪出鲜美的汤品。
广东中山结婚风俗流程
广东中山结婚风俗流程
广东中山的结婚风俗流程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过程。
首先,婚礼筹备工作通常由双方家庭共同商议决定。
在婚礼之前,
通常会进行婚礼仪式的安排和筹备工作。
在婚礼当天,通常会有一
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在婚礼当天,新郎会率领着一队亲朋好友前往新娘家中迎亲。
在抵达新娘家门口时,通常会有一些“闹门”的环节,新娘的闺蜜
会设下一些关卡,要求新郎和他的兄弟团队完成一些任务或者回答
一些问题,以展现新郎的诚意和才华。
完成这些任务后,新郎才能
顺利进入新娘家中迎接新娘。
接下来是交换婚戒和举行结婚仪式。
在家人和亲友的见证下,
新人会交换婚戒,并进行誓言和宣誓。
这一仪式通常由主持人主持,亲友们也会给予祝福和祝贺。
随后是举行婚宴。
婚宴是结婚仪式的重要环节,也是亲友们共
聚一堂,共同庆祝的时刻。
在婚宴上,新人和家人会向宾客敬酒,
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感激之情。
同时,宾客们也会给予新人祝福和礼物。
除了这些主要的仪式和活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比如新娘出嫁前要在家中举行“出嫁茶”,向父母行礼以示孝顺,新娘要在新房门口踏过一把糖和米,寓意甜蜜和丰收等等。
总的来说,广东中山的结婚风俗流程充满了喜庆和祝福,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是一个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重要时刻。
中山的民间艺术有哪些表现形式?
中山的民间艺术有哪些表现形式?一、传统绘画艺术:中山地区的传统绘画艺术流派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岭南画派是中山地区最为著名的绘画流派之一。
岭南画派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以其写实的技法、细腻的笔墨而闻名于世。
它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通过精心描绘,展现了中山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二、民间音乐舞蹈:中山的民间音乐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了龙狮舞、广场舞、锣鼓队等。
其中,龙狮舞是中山地区最为独特的一种表演形式。
龙狮舞通过舞龙和舞狮两种形式,展现了威武、灵活的形象,以及中山人民勤劳、开朗的精神风采。
三、传统手工艺:中山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以制陶、木雕、刺绣等为主。
其中,制陶技艺在中山地区历史悠久,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山制陶工艺讲究选材、制胎、上釉、烧制等环节,经过反复琢磨和精心雕刻,制作出的陶器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传统戏剧表演:中山地区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有粤剧、木偶戏、皮影戏等。
这些传统戏剧在中山久享盛名,承载着中山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粤剧是中山地区最为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舞蹈而闻名于世。
五、民俗节庆活动:中山地区的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样,包括寿康节、佛诞节、元宵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山人民的团结、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活动,中山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中山地区,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从传统绘画、音乐舞蹈、手工艺制作到戏剧表演和民俗节庆活动,都展现了中山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山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山人民带来了欢乐和艺术享受。
中山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地方特色,也是中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中山市级非遗文化名录
中山市级非遗文化名录包括多个项目,以下列举其中一部分:
陈天觉故事
狮舞(黄圃醒狮)
曹步䦁花
古镇佛家拳
曹步周家拳
横栏五沙蔡李佛拳
中山罗梁武术
古籍修复技艺(中山港口)
骨木镶嵌雕刻技艺
木雕(大涌高浮雕)
中山民间牙雕技艺
酱油酿造技艺(中山酱油酿造技艺)
神湾菠萝种植和食品制作技艺
隆都九大簋传统烹饪技艺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石岐外感茶制作技艺)
大环华佗信俗
坦洲水上婚嫁习俗
刘氏毫火针疗法
石岐蔡家拳
张溪大棍
濠头郑家棍
中山罗梁醒狮
圣狮凤舞
马南宝勤王故事
中山民谣
黄圃三六九墟市习俗
粤绣(雪花仿真绣)
石岐乳鸽菜式烹饪技艺
神湾禾虫捕捞和烹饪技艺
中山装制作技艺
板芙白溪瓷釉彩烧制技艺
港口龙艇制作技艺
龙瑞粥品传统制作技艺
以上只是中山市非遗文化名录中的一部分项目,完整名单建议前往中山市政府官网查询。
这些非遗项目反映了中山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的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中山的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一、艳丽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中山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这里保留着众多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中山土著民族与汉族民间传统服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女性常常穿着华丽的水染绣花裙子、彩色小背心和羊皮长靴。
男性则身着宽松的黑色长袍和青色腰带,头戴羊皮帽子。
这些独特的民族服饰不仅展示了中山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彰显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传统节日庆典中山的民族文化中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中山人民庆祝的重要时刻。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如舞龙舞狮、花车巡游、民族舞蹈演出等。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山的民族特色,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山文化的极佳机会。
三、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中山的饮食文化是中山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食物丰富多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
例如,布依族传统的酸汤鱼、苗族特色的酸豆角肉片、壮族的酸笋鱼片等,都是中山饮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美味的菜肴融合了中山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四、传统音乐与舞蹈中山民族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别具特色的。
中山人民通常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和舞蹈形式,如苗族的踩竹马、布依族的壮族舞等。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表现了中山人民的韵律感和艺术才华,也传承着中山民族文化的精髓。
五、宗教与信仰文化中山的民族文化中,宗教与信仰文化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地的少数民族普遍信奉神灵,举行丰富多样的祭祀活动。
例如,苗族信徒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盛大的祭山仪式,以祈求丰收与平安。
壮族则信奉多神教,特别崇拜山神和水神,并举行丰收祭祀仪式。
这些宗教与信仰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山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也为中山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中山的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成为这个地区的骄傲。
中山精神中山文化中山作风中山作风
中山精神中山文化中山作风中山作风摘要:一、中山精神概述二、中山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三、中山作风的形成与体现四、中山作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正文:中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山市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传承和革命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中山文化是中山地区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晶,融合了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同时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山作风则是在中山精神的引领下,中山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一种务实、创新、包容、进取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
中山精神概述中山精神是中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中山人民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地域精神。
它起源于香山(中山市的前身)人民的反抗斗争,历经近代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的洗礼,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山精神主要包括爱国、创新、包容、务实的品质。
中山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山文化是中山地区历史文化的总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点。
它融合了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和海外文化,表现为多元、开放、创新的特点。
中山文化既包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文化,也包括以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
中山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国情怀、包容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
中山作风的形成与体现中山作风是中山地区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以中山精神为灵魂,以中山文化为基础,表现为务实、创新、包容、进取的特点。
中山作风的形成与中山地区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传统密切相关。
在新时代,中山作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中山作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山精神的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山作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我们要继续弘扬爱国情怀,强化民族自豪感;坚持包容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倡导创新意识,助力国家创新发展;发扬务实作风,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实效。
中山习俗
中山的习俗我能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的家乡是中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中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
同时,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并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的美誉。
中山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并曾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分享一下中山有什么习俗吧!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山传统的本地菜式以粤菜为主,在五桂山一带的客家人中还保留有传统的客家菜式。
中山粤菜的特点是口味清淡、鲜美、注重原汁原味,入菜的原料取材广博,烹调手法推阵出新,在传统菜式的基础上不断变化。
相比于广州的粤菜,中山的菜式来自于民间,乡土色彩浓郁一些,多为家居烹调方式的菜式。
而中山五桂山一带的客家菜是另一种特色,由于居于山区的客家先民多从事重体力劳作,为了补充盐分和不易饥饿,客家菜一般都加了很多的油盐,味道偏重咸、肥、香。
中山还形成了两种特别的饮食习惯,它们是饮茶和打边炉。
中山的饮茶和北方的不同,并不是以品茶为主,而是以吃各种广式点心为主。
饮茶的时间通常比较长,人们习惯在这段时间内谈生意和交流感情等。
打边炉则是中国北方所称的火锅,中山的特色火锅有狗肉火锅、鲤鱼火锅、脆肉鲩鱼火锅,还有沙溪的粥底火锅等。
在艺术方面,有以下习俗:1.沙溪龙狮鹤凤舞①每逢民间重大节日,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便舞龙游(洗)街,祈求平安吉祥。
②凤舞,同源于古象角乡。
有“龙”之后,晚清同治年间,有村民彭述,为成“龙飞凤舞”祥和气象,自己动手扎作成凤,还日夕抽空在河堤、塘基边观察鹳鹤誉鸟飞翔、觅食、嬉戏等动作,悟出一套凤舞的基本动作架构,创作了自成一体的“龙凤舞”。
③属广东省境内唯一一个的“鹤”舞,比之凤舞,其渊源更远。
村民为了颂扬向学之风,弘扬文化,鼓励子弟立一鹤冲天之志,并寓祈愿太平盛世之意,借方言“鹤”与学同音,由村中技能者根据白鹤的生活习惯和动态特点,创作出鹤舞。
2.黄圃飘色黄圃飘色形成了色彩艳丽、色心妖俏、讲究力学、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玲珑飘逸的地方特色。
文明中山印象
文明中山印象摘要:一、中山文明的概述1.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中山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二、中山文明的特点1.独特的民俗文化2.中山美食3.中山民间艺术三、中山文明的影响1.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贡献2.与国际交流的纽带作用3.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四、中山文明的未来展望1.持续发展民俗文化2.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正文:中山,位于我国广东省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自古以来,中山就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享有“南北通衢”之美誉。
在这片土地上,中山文明孕育而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山文明的概述中山文明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自秦朝时期设县以来,中山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山成为了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发源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山文明的特点中山文明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美食和民间艺术而著称。
中山民俗文化既有岭南地区特色,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中山美食种类繁多,如石岐乳鸽、三乡茶果等,吸引了无数美食爱好者。
此外,中山民间艺术也颇具特色,如沙溪凉茶、三角麒麟舞等,都是中山文明的瑰宝。
三、中山文明的影响中山文明不仅为本地人民带来了福祉,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中山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与周边城市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繁荣发展。
同时,中山文明还发挥着国际交流的纽带作用,与世界各国友好城市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中山文明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山文明将继续发扬光大。
一方面,中山将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山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民风民俗
饮食:
1.咀香园杏仁饼
咀香园杏仁饼创始于一九一八年,产于广东中山市。
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
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创制成为产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
先选取一级绿豆,经传统工艺精选制成绿豆粉;配以上等菊花精制而成。
饼身松脆,饼心香甜,入口松化,风味独特。
中山杏仁饼,以咀香园生产为正宗,规模最大,质量最佳,故又称咀香园饼。
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2.中山乳鸽
中山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厚、肌肉饱满而著名。
中山各宾馆、酒家制作的红烧乳鸽,更加受人欢迎。
中山地区历来有养鸽的习惯。
由于地处侨乡,一些华侨从国外引进优良鸽种,与本地优良鸽种杂交,所以乳鸽特别肥大肉厚。
中山乳鸽在饲养方法上也比较讲究,当幼鸽破壳而出,即以稻谷让大鸽吃后轮流向幼鸽灌浆。
约至十五天,乳鸽进入盛长期,需采用稻谷、麦米、绿豆,芝麻等精饲料饲喂。
到二十五天左右,乳鸽便可以长到一斤上下,这时用作烹调,肉质最上乘。
中山红烧乳鸽的制作,是先去掉鸽身嫩毛和取出内脏,将肉壳浸进刚滚的白卤水(配以丁香、大小茴、八角、花椒、桂皮、草果、绍酒、糖等)中约十分钟,让肉熟上味。
然后捞出并在鸽身上涂上一层脆皮糖浆(麦芽糖),掠干水分,放在油篱上,用勺将烧滚了的油反复往鸽身上淋浇,并翻动鸽身,使受浇均匀。
待鸽身起金黄色,皮脆,呈现玻璃透明状时便可上碟,并配以淮盐、隐汁,以便吃时调味。
这样制作的红烧乳鸽,皮脆肉滑,甘香爽口,食而不腻,色香味俱佳。
中山乳鸽除了红烧以外,还有炖、焗、炸、炒等多种制法,都是席上的佳肴名菜。
3.脆肉鲩
脆肉鲩(huan四声)原产是在于广东省中山市长江水库,是用水库的矿泉水,喂精饲料运用活水密集养殖法养育成的名特水产品。
因其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而得名,养出来的鱼,外形如旧,但肉质已变,蛋白质较普通鲩鱼高12%,味道更为鲜美,还具肉质软滑、爽脆与众不同的特点,尤以鱼肚部分最佳,因这种鱼肉质带有韧性,固烹调制作繁多,生炒切片炒口感更佳、蒸(不要整条蒸)、炖、火锅(广东人较多),等各具风味。
4.三乡濑粉
历史:三乡濑粉有200多年历史,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驰名省港澳。
在广州、香港、澳门都有三乡濑粉店,有的甚至是专门店。
三乡濑粉的始创地是三乡镇白石环村,后扩展到全三乡,故名“三乡濑粉”。
据考究,“三乡濑粉”原来应该叫“三乡攋粉”,“攋”字顾名思义,这些圆圆的粉条是用手“攋”出来的。
据说濑粉是从锅边演变过来,当时村民每逢喜庆日,甚至农闲时,为变变饮食口味,便制作濑粉代饭来吃,到了农历七月十四,三乡
的家家户户在早餐或午餐都要食濑粉,有人说这天是濑粉节。
听祖辈的人说,古时称攋粉,“又圆又长”是一家团圆又人人长寿的好意头。
濑粉的制作很简单。
濑粉的米粉是粘米粉,过去,椿米粉时加点冷饭,这样濑粉会更韧。
制作濑粉,开始是手攋,后用瓦盆攋(盆底有很多小洞)现在是用机攋。
攋在锅里,熟后捞出来,放在冷水盆里过水,再绕成一扎扎,食时再用温水洗开。
不过,还是用手攋最韧滑。
可惜,因功夫多又庥烦,再也很难吃到手攋的濑粉了。
食濑粉最讲究是汤,汤是用猪头骨为主加上杂骨、泥蛇为最妙,月婆鸡汤也不错。
搓拌粉和洗濑粉的水最好是泉水,白石环村的水来自马坑山的泉水,靓水加靓濑粉再加上靓汤,所以白石环村人制作的濑粉最美味可口。
濑粉的食法有多种,如汤濑、Χ濑、捞濑、炒濑等,配料也不断创新,现在的配料有猪头边肉、切鸡、牛腩、叉烧、烧鹅、鲍片、鱼翅、瘦肉、猪肝、猪腰、草菇、冬菇等等几十种,加上豆芽更加爽口。
“大记”是三乡濑粉的百年老字号,前几年已在石岐设有分店,据说食客反映不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市有关食品部门在环城渡头村设厂制作干濑粉出口,以供三乡旅外同胞和外地人食用,成为广东五大名牌米粉食品之一。
做法:中山市三乡镇的传统产品濑粉,已有150多年历史(一说200多年),过去是以冷饭晒干后磨粉特制而成。
现经不断改进工艺,以优质粘米为主要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很有韧性的园条状鲜粉,成品配上上汤肉料,吃起来粉条润滑爽口而有弹性,非常可口。
节日:端午节
赛龙舟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历史: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六(8)班林翠怡
校园节约小窍门
发现的情况:
1.洗手间的水龙头不拧紧,长期漏水;
2.有的同学在饭堂里,饭没吃多少,就倒进了收集处内;
3.夏天,午睡的时候,同学们都把风扇开的最大,为了自己舒服;
4.有时候,同学们出去上课,开了投影,和风扇,没有及时的关掉,
这样很浪费电;
5.放学时,同学们都走了,教室里的风扇、灯,同学们都没有及时
的关掉,就走了……
可能的原因:
现在富裕了,同学们都浪费学校的食物,不吃几口就倒掉。
洗手的时候,同学们都急急忙忙的赶着出去玩,不留意水龙头是否关紧,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不管,嫌麻烦。
同学们夏天时,玩得满身大汗,午睡就把风扇开的最大。
晚上,同学们都赶着走,所以就忘了把教室里的风扇、灯关掉……
解决的办法:
可以在学校多宣传教育;
在各个地方贴好标语,提示同学们节约;
也可以在饭堂等多各种角落建立监督小组;
每个班多开展节约的活动……
六(8)班冯颖怡
校园节约小窍门
发现的情况:
1.浪费水问题:吃饭的时候有人在水槽边玩水,造成喷涌的水龙头,无人管辖;厕所的洗手盆总会有没拧紧的水龙头在滴水。
2.浪费点问题:有时候在课室里,无人在室内却把风扇全打开;有些同学故意拨弄电开关。
3.浪费粮食问题:有些同学会倒掉不和自己胃口的食物
……
解决的办法:
多在学校周边,贴上标语,提醒同学们;
安排小组监督;
在学校多宣传教育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