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事物分析泉州红砖建筑的地理文化内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野外事物分析
—泉州红砖建筑的地理文化内涵研究
闽南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泉州人便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并把它们注入到民居建筑的理念之中,使得泉州传统建筑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别是那些飞檐翘脊的古大厝,它们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突显了泉州古建筑的特色,同时也以其所蕴涵大量传统文化信息而令世人关注。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强烈的个性。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
一、泉州红砖建筑的形成背景
为何泉州建筑采用独特的密度极高的红砖,而不是国内广泛分布的青砖呢?通过研究,那就是以泉州为中心的红砖建筑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红砖技艺在世界上出现并成熟,首推古罗马,而古波斯也有采用氧化法烧制面砖的技术,两个文化圈里,红砖技术持续发展并使用至今。泉州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以留存的遗存为证,最早推至明末,至今约四百余年,然而实际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疑由境外移入。据推算,红砖移入泉州时间,有三大可能:
第一大可能: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泉州。市舶司最初设置在泉州,随着海上交通,由西方移入了泉州,并拓展至闽南地区,主要来源可能为中亚的阿拉伯地区。
第二大可能:郑和下西洋时期。六百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泉州还留有郑和行香碑,郑和招募的船工大多为福建裔,航海过程中吸收西方文化,使得红砖文化传入泉州成为这时期的一大可能。
第三大可能:十七世纪大航海。欧洲各国在十七世纪大航海时期纷纷东来,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是普遍使用红砖的国家,此种技艺直接或间接的移入,也是一种可能。红砖是西方早已成熟且大量使用的技艺,传入泉州,成为泉州特色,反映泉州人在传统中具有开放与冒险精神,勇于接纳新知的文化特质。
二、泉州红砖建筑的特征
泉州的红砖建筑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严肃大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和壁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这一切都是泉州红砖厝形式的特色,是它的独特个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风采。“出砖入石”是泉州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因其外观而得名。红砖建筑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它外观上的色彩与团形成了“面”的形式。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迹象,喜庆,是宫廷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色彩。在泉州古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
在建筑装饰上,红砖建筑极好地发挥了红砖的风格特色,更将闽南巧匠们的艺术性与创造力发展到极致。红砖厝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
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在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建筑立柱上不仅有精细的雕刻团,其色彩的讲究也使红砖的美感得到完美的体现,展现了红砖建筑的独特内涵。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制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从泉州古民居的布局、造型、色彩、结构看,泉州传统民居的这种大气、典雅、辉煌、幽深之美是十分突出的。当然,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传统的泉州建筑风格还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如传统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还有屋脊上优美的翘背曲线等等,都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十分灵动,大大迥异于北方建筑那种庄重、平稳的质感。
三、泉州红砖建筑的文化内涵
泉州红砖厝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一落)、二进、三进,乃至四进、五进。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过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其余类推。
“光厅暗房”是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厅堂是祭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房内幽暗。有的大厝前面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和后轩外面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用,并且在门庭四周筑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只有逢大事时才开启,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平时都由两侧边门进出。所以,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泉州现存明清时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有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和石井的中宪第,晋江的杨阿苗故宅和青阳的庄用宾故居等。
红砖厝建筑是泉州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建筑学、工程学、艺术、文化等内容。实际上,红砖大厝在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建筑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房屋改造、自然损毁等,很多古建筑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现代的工匠、设计部门,对古建筑传统的建造流程并不是很清楚,这造成了建筑、文化方面很大的损失。因此,保护传统红砖厝、古建筑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传统民居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佐证。在封建制度逐渐成熟的唐宋年代,泉州已经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而崛起,数以万计的各国商人涌进泉州,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商品,自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大国心态的朝廷对番人的习俗并不加限制。因此,泉州特立独行的民居用色其实是泉州几百年中外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特色。
泉州传统民居都以红色为基本色调(红砖地面,红砖拼镶嵌墙面),还因为红色一般象征着吉祥,往往与丰收、喜庆、幸福等等相联系。这种色调迎合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泉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