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教材教学设计第五章第2节《力的分解》教师姓名:【课题】第5章第2节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5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从纵向来看,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从横向来看,也是对矢量概念的进一步加深,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教学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以后知识学习很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以确定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将本节的教学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1、教学的主要环节第一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和知识回顾为力的分解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过程中领悟力的分解的方法,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突破难点,实际生活中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拓展提升中发展学习的能力。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师:PPT展示《曹冲称象》的有关画面同学们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生:积极回答问题,讲述故事师:在称重方面,大象和石头存在什么关系?生:等效替代【注意】此处可能需要老师引导,强调石头跟大象对船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效果师:现在我们回到物理课堂中来,如果一个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将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PPT 展示课本上的图片五个力有点多,那如果两个力呢?PPT展示图片请大家回忆曹冲称象的有还内容,你能像聪明的曹冲那样,得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找一个力让他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掉另外的两个力,这样,看这一个力的方向,我们就可以得到物体往哪里运动了。
2、合力与分力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PPT展示图片如果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一个力成为合力,那几个力称为分力。
PPT展示合力与分力的定义。
问:(1)合力跟分力是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分力发生变化时,合力是不是也跟着发生变化?【设计意图】从引入的例子直接讲出合力与分力,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
最后的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3、力的合成与分解师: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师:是不是所有的力都可以进行合成?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非共点力:力不但没有作用在同一点上,它们的延长线也不能相交于一点.师: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4、力的合成师:大家请看,如果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找一个力替代掉另外的两个力呢?F合=F1+F2合力方向与分力同向F合=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分力同向师:是不是说力的合成应该遵循代数加减法?PPT展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合成?师:利用共线的数学加减法肯定不行,那么应该如何合成呢?新的情景呼唤新的规则,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法则。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4节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学习目标记忆水平能够叙述合力、分力的概念;能够叙述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叙矢量、标量的概念。
理解水平(1)在给定的具体情境中能够识别合力与分力;对已学过物理量,能够区分矢量、标量。
(2)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明确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理解等效替代法)(3)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
运用水平(1)根据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运用力的图示法作出共点的合力与分力的图示(即实验探究)。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流程一、观察生活形成概念合力与分力(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投影阅读下面报道,然后回答报道后的问题扬子晚报网报道女子骑车遇车祸被压车下众人抬车施救图1 图2图1 2016年12月28日下午,江苏省镇江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电动车和骑手同时被卡在小货车前部无法动弹。
图2在民警的指挥下,几十人用手抬、肩扛,用撬棍撬,最终在大家的合力下李某被成功救出。
事后采访:“当时路上行人和机动车较多,伤者伤情不明,如果喊吊车前来协助又怕耽误伤者救治时间。
”处警民警立即发动群众抬车救人。
事后,一名参与救援的路人说,抬车子只是举手之劳。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司机闯红灯强行通过路口才引发了事故。
目前,肇事车辆已被警方依法暂扣,事故仍在调查处理中。
请回答:1.你认为该报道涉及到什么物理问题?2.你认为该报道涉及到什么交通问题?课件投影阅读课本68页怎样判断它将向哪个方向运动?找到与这5个力的共同作用相同的一个力。
下面我们就学习找到这个力的方法。
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二)分析实例形成概念课件投影看课本68页,回答:1.根据(图3.4-1)你得出什么结论:一个大人单独向上用力F与两个小孩分别用力F1、F2效果相同2.根据(图3.4-2)你得出什么结论:两根线的拉力是F1和F2与一根悬线的拉力F效果相同。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案背景信息】模块:必修1第三章第5节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分解》是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
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
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力的分解及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中遇到的一个重点难点知识,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而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
应该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多创建几个物理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根据物理现代教学指导思想,采用了教师引领→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器材,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为学生营造较宽松自由的课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能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做出两个分力及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力的分解,让学生学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等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和分力。
5、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从力的作用效果,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4.能正确地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本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点1.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及分力.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3.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回归生活策略”的教学设计教学特色:(五步教学法)(1)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物理情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议一议);(2)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看一看,想一想);(3)让学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求出力的大小(做一做);(4)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点评(评一评);(5)通过变式训练进行巩固提高(练一练);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力。
【难点】作图法求解力与实验相结合,力的分解实际应用。
二、教法学法:问题引导,任务驱动,试验验证,合作探究。
三、教具准备:钩码、斜面、台秤、滑块、海绵、挡板、圆柱体、橡皮筋,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游戏激趣新课导入上课之前教师组织做一个小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让他们进行拔河比赛,在他们相持不下的时候找一个力气稍小的女生在中间拉一下。
)引发学生探讨其中的奥秘吗?引导进入“力的分解”的学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其中奥秘,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弱小女生“四两拨千斤”击败强壮男生)。
复习引入分解法则黑板上,师生共同演示“力的合成”,导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并指导学生得出:在“力的分解”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应用平行(1)学生观察实验、思复习上节知识,引入本节情景(温故知新、情FFFFF四边形法则来分解力。
考问题。
(2)学生分解力:实际作用效果。
景互逆)。
深化探究一实际效果教师展示图片:实际情景一学生总结:物理模型一模拟生活情景,培养建模能力(实际演示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探究二实际效果教师展示图片:实际情景二学生总结:物理模型二模拟生活情景,培养建模能力(实际演示、突破难点;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实际情景一物理模型一示数对比实际情景二物理模型二实际体验感受力教师指导学生共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课本84页迷你试验)。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长直尺,弹簧秤,钩码,铅笔,细线,重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活动】:趣味拔河【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力的分解新课教学:【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教师活动】: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引入:回顾旧知识上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提问:1、什么是合力、分力?它们的关系是什么?2、力的合成定义?运算法则的内容?那么,我们今天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第2课时,《力的分解》。
一:预习提问:1.力的分解:已知求的过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表示F1与F2的合力。
3.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多选)将力F分解为F1、F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2和F同时作用在物体上B.由F求F1或F2叫作力的分解C.由F1、F2求F叫作力的合成D.力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BCD [分力和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同时作用在物体上,A错误;由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可知B、C正确;力的合成和分解都是矢量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D正确。
]二、新课学习:定解条件1.一个力在不受条件限制下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将某个力进行分解,如果没有条件约束,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这样分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实际分解时,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一组确定的分力。
那么,如果知道一些分解条件,如何分解-----定解条件引导并作图 1-2学生自己作图2.一个合力分解为一组分力的情况分析(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
甲 乙(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甲 乙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做:(3)已知合力F 以及一个分力F 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时,若F 与F 1的夹角为α,有下面几种可能:①当F sin α<F 2<F 时,有两解,如图甲所示。
②当F 2=F sin α时,有唯一解,如图乙所示。
③当F 2<F sin α时,无解,如图丙所示。
④当F 2>F 时,有唯一解,如图丁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上学案
一、力的分解:
例题1:
例题2 :
总结: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力的合成的三角形定则:。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本质一样。
3、矢量的定义:
三、限时训练(10分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2 N的力可分解为7 N和4 N的两个分力
总结:θ
F
⊙
B.一个2 N的力可分解为9 N和9 N的两个分力
C.一个6 N的力可分解为4 N和3 N的两个分力
D.一个8 N的力可分解为4 N和3 N的两个分力
2. 将一个大小为10 N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如果已知其中的一个分力的大小为15 N,则另
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是()
A. 5 N
B. 10 N
C. 15 N
D. 20 N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
A.重力的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下滑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压斜面的力
四、作业布置
1.请根据实际情况画出重力的分解图,并求解各个分力,已知物体重力为G,夹角为θ。
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
分力G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
A. G1和G2都增大
B. G1和G2都减小
C. G1增大,G2减小
D. G1减小,G2增大
3、一个大人拉着载有两个小孩的小车匀速前进。
大人的拉力为135N,拉杆与水平地面成=
,使小车前进的动力有多大?
4、课本p66思考与练习 2、3 规律方
法概括:
总结:θ
θ
θ
θ
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了力的合成,学生的等量替代、平行四边形定则、如何做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思想都建立起来了,再学习力的分解不是很困难。
学生初学力的分解不知道沿什么方向分解:教师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或体会到力的效果的方向,学生知道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力的效果的方向分解力。
学生作力的分解的图不是很顺利,建议学生作图的顺序是:画出要分解的力的方向,再画出力的效果的方向所在的直线,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邻边。
效果分析
1.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2.拖拉机拉耙和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力学生容易理解。
3.在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分解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重力的效果的方向,即为邻边的方向便于分解作图。
学生区别“重力在垂直斜面上的分力与压力”有一定难度,关键让学生知道垂直斜面上的分力不是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的效果,而压力是斜面体受到的力。
4.三角架结构中把悬挂物体的重力分解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为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条栓细线的牙签,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重力的分解。
用实验破解问题。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实验比较容易,教学中不仅老师要演示也要学生分组实验,经历探究的过程,
体会力是沿什么方向分解。
2.力的三角形定则学生不难理解,数学还没有学习平面向量,学生应用起来不是很顺利。
3.作图是关键,通过学案习题强化掌握力的分解的作图。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本节内容从拖拉机拉着耙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相比较,力的分解的难点是一个确定的力可以对应无数组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教科书指出对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解。
与传统的教材不同的是,教材引入了三角形定则,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最后很自然引入了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观察记录
六组 7 七组 0 八组
5
评测练习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2 N 的力可分解为7 N 和4 N 的两个分力
B.一个2 N 的力可分解为9 N 和9 N 的两个分力
C.一个6 N 的力可分解为4 N 和3 N 的两个分力
D.一个8 N 的力可分解为4 N 和3 N 的两个分力
2. 将一个大小为10 N 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如果已知其中的一个分力的大小为15 N ,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是( )
A. 5 N
B. 10 N
C. 15 N
D. 20 N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 )
A.重力的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下滑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压斜面的力 4.请根据实际情况画出重力的分解图,并求解各个分力,已知物体重力为G ,夹角为θ。
5.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 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 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 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 ) A. G 1和G 2都增大 B. G 1和G 2都减小 C. G 1增大,G 2减小 D. G 1减小,G 2增大
6.一个大人拉着载有两个小孩的小车匀速前进。
大人的拉力为135N ,拉杆与水平地面成=
,使小车前进的动力有多大?
θ
θ
θ
θ
7.课本p66思考与练习 2、3
课标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初步的掌握一般情况下的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学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