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文科学生在做文科综合计算题时出现的失误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学科知识不扎实;二是数学基础不牢靠。下面我谈一下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一、夯实学科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高考的常青树,其中,个别价值、社会价值、价值总量始终是计算题命题的重点。个别价值即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价值即价值量,在它前面我们常冠以“单位商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价值总量前面我们常冠以“单位时间”,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增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价值总量等于价值量乘以产品数量,乘积不变,所以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多,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等于产品数量与价值量的乘积,所以,它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货币的流通是高考命题的另一个重点。必须熟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就会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比上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是物价,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比上纸币的发行量就是币值,纸币的币值与物价成反比。物价减1就是通货膨胀率,1减币值就是贬值幅度。

股票价格也常有考试。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票面金额*预期股息率/银行利率。

外汇与汇率也是计算题的命题重点。外币汇率与本币汇率成反比,同种货币汇率与币值的升降一致。

二、计算口诀:

计算题的计算口诀是“增用加法,降用减;正比乘法,反比除”。

1.增用加法:在材料中只要是遇到增加、增长、提高等词语,就要用加法。

例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2)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元

【解析】题中2011年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所以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2010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20%)倍;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所以2011年个别劳动生产率是2010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1+10%)倍。

2. 降用减:只要是在材料中遇到下降、降低、贬值等字样,就要用减法。

例2:(2011高考上海文综政治13)假设某企业2010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每件甲产品的价格为28元,2011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30%,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5%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1年的价格分别是

A.40元32元B.40元50元C.30元50元D.45元32元解析:材料中2011年生产甲产品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30%,即成为原来的(1—30%)倍。

3. 正比乘法:在材料中,凡是正比关系需要用乘法。

例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12).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

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A.110亿元B.120亿元C.130亿元D.132亿元

解析:2008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无关。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价值总额与劳动者数量成正比。所以100亿元*(1+10%)=110亿元。

4.反比除:由于个别同学对反比例不熟悉,所以总是出错。不少同学把反比理解为加减的关系。有的认为反比是这边下降25%,那边就要增加25%,即升和降的幅度相同。实际上两个数值变化的方向相反,倍数互为倒数。

例4:(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B.0.80元C.0.85元D.1.25元

解析:这个题应该说很简单,主要考查一个知识点: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反比用除法,1元/(1+25%)=0.8元,选B。但同学们做出来答案各式各样,有的当成了正比,算成了1元*(1+25%)=1.25元,选成D;有的当成了加减,认为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某商品价值(量)就应该减少25%,算成了1元*(1-25%)=0.75元,选成A。

近几年文综计算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计算更复杂。

例5:(2010年新课标文综卷,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解析:本题把关税、汇率、劳动生产率等结合在一起,把加减乘除放在一块,难度大大增加了。解题要分两步完成:

(1)实行零关税前,“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即1元=8个单位N国货币,价值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就需要80个单位N国货币;又因为“关税为5%”,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就要加价5%,成为:80×(1+5%)=84。

(2)实施零关税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提高用加法,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原来的(1+25%)倍,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反比用除法,因此,原来价值10元(人民币)商品的新价值为:10/(1+25%)=8元;另外,“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8=64。正确答案:C 世界上的事最怕认真。只要我们认真研究高考,善于总结,就一定能掌握高考规律,就能赢得高考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