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2023年《喜福会》读后感(精选6篇)
2023年《喜福会》读后感(精选6篇)《喜福会》读后感篇1《喜福会》所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小说的题目《喜福会》原是母亲们打麻将的聚会。
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恪守着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男权的思想。
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
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在这出悲喜剧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们无法启口、无法触及、讳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后的东西。
在那里,沉默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它那巨大的毁灭性力量摧毁着女性赖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气,使她们在沉重的压抑之中丧失生存的潜力。
然而一旦打破沉默,这毁灭性的力量就会立刻消失,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就将得到复苏,平衡和谐的关系就会得到恢复。
《喜福会》中母女们的悲欢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
《喜福会》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在美国,所谓的多元文化,也就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持续一致的新格局,从本质上来说但是是一场掩人耳目的把戏,是对亚文化的同化和心理侵略的掩盖。
那么,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女性一样,华裔女性只有重新找回原本的自我,打破文化的沉默和性别的沉默,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尊、自信、自主地应对生活,才能最终进入“喜与福”的境界。
《喜福会》读后感篇2一向以来很少有机会看电影。
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喜福会》,让我深受感染,华裔导演与演员,也可算是中国式的好莱坞片吧。
影片讲述了四对母女的命运与生活,纯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让听了很了然。
四个苦命的中国女人在国内历经磨难分别去美国,再跟美国人创造的第二次婚姻后又有了各自的女儿。
喜福会读书报告
喜福会读书报告
背景
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喜福会》这部电影。
该电影以一个新加坡华人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三位兄弟在经历了各自人生中的起起落落之后,齐聚家乡迎接父亲生日的故事。
电影主要从家庭、友谊、职业等角度探讨了人生哲理。
本文将对该片中的一句话进行探讨和解读。
引用语
《喜福会》中有一句我十分喜欢的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解读
这句话诠释了人生的一种态度:尽情享受人生,不留遗憾。
在“人生得意”的时刻,我们不应该被庸俗的礼节和规矩束缚,而应该大胆尝试,开怀畅饮。
在《喜福会》中,三位兄弟都有过失意、迷茫的时刻,但最终他们在相互鼓励、支持下,走出了困境,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同时,“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空虚地追求表面的享受,而应该
把握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有时候,表面上看似浪漫的场景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需要更多的内心满足和真正的情感交流。
对于不同的人,这种生活态度会有所不同。
有人可能喜欢疯狂的派对、刺激的
运动,有人则可能喜欢返璞归真的生活和深入交流的时刻。
无论何种生活方式,我们都需要对自我负责,同时也需要接纳他人、宽容自己。
总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提
醒我们及时抓住生命中重要的时刻,享受这些时刻所带来的喜悦。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被虚荣冲昏头脑,追求表面的享受。
这种态度不是逃避现实和负责任的借口,而是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为自己的生命打上色彩和勾勒出更为在合适的轮廓。
从意识形态层面解析《喜福会》中母女不同的价值观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一、引入美国华裔女作家中除汤婷婷以外,谭恩美是另一位开拓性作家。
其作品多以母女之间的 冲突为主,从而突出中美文化的不同。
正是最常见的母女关系使成千上万读者爱不释手。
《喜福会》作为谭恩美的处女作,收获了多数处女作不可能收获的关注和成功。
正如一直从事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瑞典作家莫娜•帕斯教授所说:“该小说受到的好评之多之长超过了一般对一个作家处女作的评论”(173)。
不论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叙事角度,或是从后殖民、东方主义等角度,都对《喜福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
本文着眼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以霍夫斯塔德价值维度理论中的不确定性规避理论及克拉克洪恩和斯托德贝克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从心理层面对母女之间不同的价值观作解析。
二、母女不同的价值观霍夫斯塔德的不确定规避认为每个人对于不确定的事物的接受程度各有差异。
尤其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当我们与陌生人交流接触时,我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对于新出现的事和人,我们将以何种态度应对也各有不同。
而在规避不确定性意识较强的文化国度,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行为和信仰。
在规避性意识较弱的国度则恰恰相反。
美国对于小说中的母亲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环境、语言、饮食等均与她们显得格格不入。
为了逃离这种隔离、孤独感,母亲夙愿与其他三位母亲重建了喜福会俱乐部。
不单只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在这个小的社会圈子内能够互诉衷肠。
每周一次的麻将聚会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烹饪中国食物的机会,不仅如此,她们还可以穿旗袍,唠家常,聊陈年旧事,以排遣身处异国他乡的苦闷。
因为除了家庭和俱乐部外,周遭一切都是陌生的。
这就是霍夫斯塔德所说的“在一个社会中与其他成员分享不确定的感觉”(181)。
新鲜的事物对于她们来说排斥多于吸引。
她们即使已在美国生活多年,仍深深被传统中国文化影响而不敢轻易尝试新鲜事物。
一如安梅家里家具的摆放。
除了每年更新日历,旁边的沙发、座椅、衣柜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挪动过。
影像的观照 幸福的追寻——电影《喜福会》社群主题解析
影片 中摄影机大多保持在静位 , 其构图工整 , 伴 随大量 的慢摇凸显 出传统 的东方神韵 , 也流露 出部 分的西洋版画风格。蕾切尔 ・ 波特曼气势恢弘的配 乐 时刻 体 现着 传统 的东 方 神 韵 , 自始 至 终 感 染 着 观 众的心绪。王颖在处理 《 喜福会》 这个女性故事 的 时候 , 不动声 色 地减 淡 了影 片 的女性底 蕴 , 女性 主 将 体从最主要的表现对象的地位上隐退 , 并让位给了 华裔社群主题 。电影《 喜福会》 华人社群 的团聚 把 用 一种 正常 愉快 的基 调 表 现 出来 , 他 们讲 述 生 存 让 的 经历 、 宣泄 自己 的情 感 、 寻家 园 的记 忆 、 寻生 搜 追 命的意义_ , 2 这对于提升华人社群的整体正面价值 J
甜蜜的小动作 ; 孩子们都绕着房间活力充沛地乱跑。 然后 主线 人 物 出场 , 始 谈 论 下 一 个 情节 所 要 表 现 开
的东西 。这 是一个 典 型 的表现 社群 文化 整体 图景 的
电影《 喜福会》 之所 以会 把故事 的结局性质 转 化, 就是 想 要让 观 众 得 到 更 好 的 观影 感 受 。也 许是 中国人天性 中喜好大 团圆的情趣 , 使得导演王颖认 为在 这样一 个 华人 移 民题 材 的正 面 电影 中 , 应该 更 明确 地把趋 向好 的一 面 的希 望作 为一 个 最重 要 的表 现内容。他认为 , 应该 告诉 观众 的是这个群体的正 面 向上 的发展 , 正 一 下 好莱 坞 主流 电影 对 华 人 社 反
受 教 育 的权 利 。 以上 的这些 神话 都是 在西 方看 来带 有 神秘 主义 色 彩 和异 族 风 俗 色 彩 的东 方 神 话 , 华 在 人 文学 里经 常 可 以看 得 到 。 当 然 , 他们 很 有幻 想 魔 力, 但本 身并 不 具有 特殊 的女 性 主义含 义 J 。
[精品]《喜福会》影评
[精品]《喜福会》影评
电影《喜福会》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家庭喜剧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迈的父亲和他的三个子女在新年期间的生活故事。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寡妇的父亲王春生。
他是一位善良、宽容、努力工作的老人,总是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奋斗。
然而,他却经常受到子女的忽视和疏远。
当春节到来时,他的三个子女回家团聚,但却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他。
虽然现实世界中这种家庭问题很普遍,但在电影中,导演和演员们将这些故事通过温馨、幽默和动人的表演展现给观众,使人们有共鸣,感到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电影通过体现家庭关系的强化,传递出了关爱亲人、珍视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影片的节奏较缓慢,但是却生动有趣,有适度的戏剧性。
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彩,让观众们不仅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投入,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
总之,《喜福会》是一部情感饱满、充满温情的优秀电影。
它向我们展示了亲情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身边的人,用爱和关怀去迎接新的一年。
论《喜福会》的中国文化意象
论《喜福会》的中国文化意象作者:蒙丽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摘要:《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象,呈现了强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与冲击。
在文化夹缝视域下,小说勾勒的中西文化夹缝背景及中国文化意象既是作者“夹缝人”身份的反映,也是其“多元文化人”在文化夹缝中的探索。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文化意象;文化夹缝《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充斥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向读者传递了东方色彩的中国文化意象。
一些学者认为《喜福会》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再生了东方主义的、被曲解了的中国文化;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华裔作家对抗和消解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的文字书写。
本文认为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易构成文化夹缝,结合作者的华裔身份,从文化夹缝视角,分析中国文化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传递和异域再生尤为必要。
一、华裔夹缝人朱其训认为:“文化夹缝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的意识或利用文化事务对第三方形成具有文化内容的挤压态势。
”[1]他认为文化夹缝多在人们的互动中自然形成,人既是构成夹缝的主体,也是夹缝中的被夹者。
文化夹缝不等同于文化冲突,不能用矛盾来简单的解释文化夹缝现象。
文化夹缝必须用文化来解释,了解夹缝人在文化夹缝中的受压状态则是关键。
“民族是因文化而进行区分,也因文化而构成夹缝。
”[2]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同时也迅速构成了各种文化夹缝。
作为多元文化社会的美国,其文化易对他国文化构成文化夹缝,身处美国主流社会中的美国华裔易成为中西文化夹缝中的夹缝人。
从文化夹缝学来看,《喜福会》中的华裔女儿都是夹缝人:“他者”边缘人。
她们摆脱不了夹缝人的困境:“移民的第二代既不被祖先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他们的黑头发黄皮肤注定他们无法在美国社会中轻易混入大众人流。
因此,尽管他们生在美国,受美式教育,想做美国人,但却由于他们的‘他者’身份和昭示与主流迥异的外表而被排斥在边缘。
”[3]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构成的文化夹缝对她们形成了挤压态势,文化夹缝人谭恩美利用“二手”资料书写了一个神秘的“双重想象的故国”。
文化意象视角下的《喜福会》人物研究
文化意象视角下的《喜福会》人物研究郭洁洁【摘要】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an Enmei's The Joy Luck Club lies in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based on specific cultural images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age building.Owing to the employment of these elements, the fiction presents a more profound theme, richer connotation and more vivid female characters.%谭恩美的《喜福会》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而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文化意象为底蕴.文化意象在人物性格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喜福会》由于文化意象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塑造更加鲜明生动.【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喜福会》;文化意象;人物塑造【作者】郭洁洁【作者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安徽六安 2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谭恩美是当代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
1989年出版的小说《喜福会》令她声名鹊起,当年以275,000册的销量长居《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达九个多月。
《喜福会》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它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而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文化意象为底蕴。
国内外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已经不少,从文化研究入手的也不少,主要是挖掘文本种族政治意义,解读华裔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冲突。
喜福会的作品鉴赏
喜福会的作品鉴赏《喜福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华裔女性面对美国种族歧视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霸权话语,建立自信、走出自卑、实现心灵的回归。
自卑只是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
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们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
文本中,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
第一代华裔女性的记忆,有一半留在中国,她们在美国语言不通,很难融入美国社会,只能把“她们”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第二代华裔女性,她们出生在美国,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教育又无法摆脱自己的华裔分化身份,生活在夹缝之中。
她们是具有华裔血统,却又出生在美国。
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美国人的梦想,她们努力挣脱美国社会所普遍认为华裔的刻板形象,在作品中刻意塑造一些正面的华裔形象,但是同时又体现了中国文化,这其实正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一系列冲突与矛盾的体现。
第一代女性的“美国梦”《喜福会》中所描写的第一代华裔女性都经历过贫穷、战乱以及封建制度带来的种种痛苦,她们已年过中年,且语言不通,在唐人街从事着一些低体力劳动。
她们带着在战争中的伤害以及旧中国封建压迫的记忆来到美国,由于不懂英文,又面对不同的文化,使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无所适从,只有通过打麻将才能抒发自己压抑的情感。
身处美国社会,白人作为主流,她们被进一步边缘化,她们的声音也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所以大多数的时间她们只能保持沉默。
好不容易从苦难的生活中逃离出来,那些在美国的母亲们对于自己的下一代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于自己曾经所经历的痛苦经历,她们更愿意独自忍受,对女儿从来不提起在中国所经历的一切。
为了能够让女儿们更快地融入美国社会,她们虽然自己讲着蹩脚的英文,却鼓励女儿不讲汉语讲英文,希望她们日后能够出人头地,做真正的美国人。
然而,正是因为她们曾经的悲惨经历,使得她们对于女儿们寄予了太多的希望,给女儿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她们变得很叛逆,与母亲们开始了一段长长的疏离期。
《喜福会》中象征意象的运用探究
《喜福会》中象征意象的运用探究作者:孟凡菊来源:《颂雅风·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海外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讲述了四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母亲和四个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女儿们之间的情感故事、人生体验。
母女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许多冲突与误解。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具有中国味儿的象征符号,起到帮助消弭母女之间的冲突,化解矛盾,建立起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
本文探讨了玉坠、鹅毛和花瓶三个象征符号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玉坠鹅毛花瓶象征一、简介《喜福会》是由华裔美籍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一出版立即好评如潮,并多次获奖。
《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母女之间的情感故事、人生体验。
日本入侵中国时,四位母亲在广西桂林成立了“喜福会”俱乐部:她们在一起打麻将,在一起分享美食,更重要的是,在几近绝望的岁月里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一起制造喜悦(joy)与期盼福气(luck)。
四位母亲后来相继到了美国,她们又恢复了从前喜福会的活动。
四位母亲都有一个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女儿,她们是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新一代,她们接受的价值观是“自由”“平等”,而母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中长大的,两代人之间不仅有代际差异,更有中美文化差异,冲突不可避免。
在贯穿于全书的16个故事中,《喜福会》使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来达到缓冲或跨越母女间文化冲突的作用,从而架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母女之间沟通的桥梁。
本文探讨了玉坠、鹅毛和花瓶三个象征符号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赠送玉坠,母女情深玉,晶莹剔透温润高洁。
素云随身佩戴着一个玉坠,我们并不知玉坠来历,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不难想象它的来历,想必也是来自自己的母亲或婆婆,它承载了历代先人及整个家族对下一代的美好祝愿,祝愿他们能在先辈的护佑下远离邪恶,正直高尚,健康平安,丰衣足食。
素云极为珍视这个玉坠,她把它视为自己的生命(“ life’s importance”),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过她的身体,这块玉坠里早已经浸润了她的体温与激情,她的期望与梦想,她的奋斗与挣扎。
论《喜福会》的中国文化意象
80论《喜福会》的中国文化意象蒙丽芳 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象,呈现了强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与冲击。
在文化夹缝视域下,小说勾勒的中西文化夹缝背景及中国文化意象既是作者“夹缝人”身份的反映,也是其“多元文化人”在文化夹缝中的探索。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文化意象;文化夹缝《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充斥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向读者传递了东方色彩的中国文化意象。
一些学者认为《喜福会》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再生了东方主义的、被曲解了的中国文化;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华裔作家对抗和消解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的文字书写。
本文认为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易构成文化夹缝,结合作者的华裔身份,从文化夹缝视角,分析中国文化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传递和异域再生尤为必要。
一、华裔夹缝人朱其训认为:“文化夹缝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的意识或利用文化事务对第三方形成具有文化内容的挤压态势。
”[1]他认为文化夹缝多在人们的互动中自然形成,人既是构成夹缝的主体,也是夹缝中的被夹者。
文化夹缝不等同于文化冲突,不能用矛盾来简单的解释文化夹缝现象。
文化夹缝必须用文化来解释,了解夹缝人在文化夹缝中的受压状态则是关键。
“民族是因文化而进行区分,也因文化而构成夹缝。
”[2]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同时也迅速构成了各种文化夹缝。
作为多元文化社会的美国,其文化易对他国文化构成文化夹缝,身处美国主流社会中的美国华裔易成为中西文化夹缝中的夹缝人。
从文化夹缝学来看,《喜福会》中的华裔女儿都是夹缝人:“他者”边缘人。
她们摆脱不了夹缝人的困境:“移民的第二代既不被祖先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他们的黑头发黄皮肤注定他们无法在美国社会中轻易混入大众人流。
因此,尽管他们生在美国,受美式教育,想做美国人,但却由于他们的‘他者’身份和昭示与主流迥异的外表而被排斥在边缘。
”[3]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构成的文化夹缝对她们形成了挤压态势,文化夹缝人谭恩美利用“二手”资料书写了一个神秘的“双重想象的故国”。
喜福会感想
喜福会的感想《喜福会》是四个母亲打麻将时候起的聚会的名字,首先它已经渗透了中国最深的一项文化艺术,在西方有着中国人来融合。
其中四位母亲在中国各个经历着自己惨痛的遭遇以及失败的婚姻,他们标示这女性在中国当时社会的一定奴性的社会地位,她们身上也渗透着一种社会的习俗思想,当然在经历了挫折以后,思想有所觉悟,人物性格也展示的不一样,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色彩,她们采取了自己不同风格的抗争去反抗,反抗这个社会,要求社会平等,最后她们都选择了移民美国,其中,一根羽毛的期盼代表着她们还对着中国新生活的向往,因为外国毕竟是外国,有着和中国不一样的文化,所以她们有所翘判,不是有一句话说,“有一只鸭子,他一直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颈子想做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
这便是《喜福会》告诉我们的道理,在旧中国女人就是被人歧视的鸭子,而那些不甘做鸭子伸长脖子想做天鹅的女人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而今随提倡男女平等,我们还时时感到男权主义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只有那些一直伸长脖子想做天鹅的女人才能真正令人刮目想看。
接着再说四位母亲的女儿。
四个母亲教育女儿的方式是以着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强迫她们要学习,限制自由,而女儿从小接触的都是西方的人群和思想,也有着一种不顺从的叛逆,女儿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是怎么的出众再然后母亲身上的那一种虚荣心体现的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或许就是母亲以前没实现的愿望,想在自己女儿身上体现或者继承,这也是一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这种体现是从教育上面涵盖了一个层面,接着女儿长大了,她们没有按照她们母亲的意愿去长大,而是混杂着中国和西方都有着的思想去生活,她们遇见了自己的爱情,也和她们母亲有着相似的经历,在某些方面甚至和母亲有了一定的冲突,像西方人在餐桌上表现的很大胆。
并且很直白,而中国却很含蓄,讲究礼数,于是乎,便体现出一些礼节上的一些差异。
当然凡是必须相互磨合的。
最后母亲以过来人教会了女儿们处事之道,让他们化解了自己的感情纠结。
《喜福会》中的文化意象研究
2 0 1 4年 1 2月
杨 凌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 1 . 1 3 NO . 4
De e. , 2 O1 4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l i n g Vo c a t i o n a l& Te c h n i c a l Co l l e g e
般地 讲 , 当然 要 归 功 于 汤 亭 亭 , 特殊 地 讲 , 要 归 功
喜 福 会 中 的 文 化 意 象 研 究
Hale Waihona Puke 王 丹 ( 重 庆 师 范大 学 , 重庆 沙坪坝 4 0 1 3 3 1 )
摘
要: 《 喜福 会 》 是 美 籍 华 裔 作 家 谭 恩 美 的 第 一 部 代 表 作 。 书 中 浓 郁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气 息 是 通 过 一 系 列 文 化 意 象
Ab s t r a c t : Th e J o y I u c k Cl u b i s t h e f i r s t ma s t e r wo r k o f Amy Ta n,s t r o n g c u l t u r a l a mb i a n c e i n h e r n o v e l i s t r a n s mi t t i n g t h r o u g h
一
1
.
于 细 微 处 显真 情 — — 具体 意 象 分析
在《 喜 福会 》 中, 谭 恩美对 羽 毛 、 麻将、 宴席 、 玉 的
描写 , 是立 足 于华裔 作 家 身份 及 社 会 语 境 中所 做 的 新 的阐释 。在 这里 不管 是 自然事 物还 是 中国传 统娱
喜福会观后感
喜福会观后感引言在电影《喜福会》中,导演用深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冲突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剧情分析、人物塑造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剧情分析电影《喜福会》讲述了一个传统家庭与现代社会价值冲突的故事。
影片以女儿喜福会的婚礼为主线,展示了传统观念与个体自由的矛盾。
通过细腻入微的情感描绘,观众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性的复杂。
在电影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爱情是影片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女儿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观众能够看到传统父爱的深沉和无私,也看到女儿对个体自由的向往。
这种冲突既是家庭内部的矛盾,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观冲突。
人物塑造《喜福会》的人物塑造非常细腻,每个角色都有鲜明而独特的性格。
导演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每个人物的内在世界和情感变化。
首先,喜福会这个角色展示了对传统观念的冲突与追求个体自由的矛盾。
她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勇敢和坚持令人钦佩,她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自由,并且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其次,女儿的父亲是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角色之一。
他虽然执着于传统观念,但在女儿要求自由的时刻,他也能够理解并放手。
他的转变使得影片中间曾经紧张的气氛得到了缓解,也展现了传统观念的包容与成长。
还有其他一些角色,如喜福会的妈妈和姐姐,在影片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们的存在,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到喜福会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坚持,也让影片的情感更加丰富而真实。
主题探讨《喜福会》主要探讨了传统观念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冲突。
通过展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和解,影片呈现了一种生动而真实的社会现象。
观众可以从中深刻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如何平衡,如何处理家庭和个体的关系。
这个主题暗示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的尊重和关注。
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个体自由追求中不要忽略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结论电影《喜福会》通过剧情、人物塑造和主题探讨等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喜福会》:战乱的苦难与团结的力量
喜福会:战乱的苦难与团结的力量概述《喜福会》是一部以历史背景为基础的小说,通过讲述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和团结的故事,展示了人性坚强、互助相助的力量。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该小说的情节、角色以及蕴含其中的主题。
小说情节概述故事发生在战乱肆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
主角杨三儿是一个贫苦农民,在战乱中失去家庭,并被逼迁徙到边疆地区。
那里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难。
在这个艰难时期,杨三儿遇到了其他几个同样遭受苦难的人:刘二爷、张大娘和王四哥。
他们决定组成一个互助组织,称之为喜福会。
他们帮助彼此寻找食物、提供庇护所,并共同面对种种困难。
喜福会渐渐壮大,吸引了更多类似境遇的人加入其中。
他们学会了种植、经商,通过互相合作和支持,共同渡过困境。
然而,喜福会的存在并不被所有人接受。
地方官员和一些势力想要削弱他们的影响力,试图破坏组织。
但是通过众人的努力,喜福会成功抵挡住了这些威胁,并继续在社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人物角色介绍1.杨三儿:故事主角,失去家庭后坚定乐观,组建喜福会。
2.刘二爷:明理老实,为喜福会捣鼓各种生计项目。
3.张大娘:善于谋划和统筹协调,在喜福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4.王四哥:身怀武功,在外保护喜福会成员安全。
主题分析《喜福会》中表达了战乱时期人们面临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团结和互助精神的主题。
以下是对该主题进一步分析:1. 温暖的人性当战乱席卷整个国度时,人们往往陷入恐惧和绝望之中。
然而,在《喜福会》中,人们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展现出坚强、乐观的一面。
通过互助组织的建立,他们相互支持、鼓舞,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2. 团结力量大通过喜福会的形式,大家以团结合作的方式共同面对困境。
互相扶持、帮助彼此不仅让他们度过了难关,还一同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团结不仅打败了外界的威胁,也展现出集体行动所带来的力量。
3. 自我价值与社区责任在战乱时期,喜福会成员通过发挥各自能力和资源,为整个社区提供帮助。
他们不仅解决了自身问题,还关心社会公益,并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地为他人做出贡献。
女性当自强——《喜福会》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当自强——《喜福会》的女性主义解读石家庄经济学院赵莹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烨一、引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席卷欧美各国,谭恩美.这位位于性别和种族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作家,在《喜福会》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女性作为主人公与叙述人.在幻想秩序中有了话语主体的身份.从而有可能否定男性专制的权威,否定男权文化关于女性意义的解释、界定与命名,确定女性的眼光,女性的视点.女性理解、解释并表达自身及世界的权利(赵树勤,2003)。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的故事,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女性不应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应该在男权社会中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积极主动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创作意图。
二、人物分析作者以几对母女轮流坐庄的方式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
小说中几位母亲早年的坎坷命运使她们明白:女人不能甘于受命运的摆布,要靠自己的智慧勇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创造幸福.并把自己的这一信念传给自己的女儿。
首先。
吴素云,喜福会的创办者。
她是一位坚强而又倔强的女人.不愿让艰难困苦占据自己的心灵,反而在困苦的生活中努力创造欢乐和争取成功。
就是带着这种心态.她在等待日本鬼子打入桂林的时候,成立了喜福会。
邀集四个女人来打麻将。
每周一次,大家聚到一起.做东的女人要做可口的食物,打麻将休息的时候大家都要讲有趣的故事.琳达.龚从小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给黄家做媳妇。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婚姻模式,女孩从一出生,你一生就被决定了。
女人的幸福与否,完全靠丈夫与婆家决定。
想到这一辈子将为别人活着,她感到十分绝望。
远眺窗外,她偶然注意到了外面的狂风:这时她意识到.她也会象狂风一样坚强。
她下定决心,她决不让父母失言.但也尽力争取自己的幸福。
“我要对自己发誓:我将永远记住父母的期望。
但我也永远忘不了自己。
”f谭,1991)映映·圣克莱尔开始认为人的命是注定无法改变的,所以一直持一种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
她总是观察征兆和天象,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感受。
喜福会
喜福会一部电影是一个导演的观点,或是现实的写照,或仅仅是为了大家的开心!从电影喜福会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标题时觉得应该是充满欢乐,幸运,幸福的电影。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不幸运的事情—冲突,艰辛,失望,痛苦,伤害,折磨等等。
当然,这里还是有一些令人开心感动的瞬间。
幸运的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总之我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促使我深思良久。
喜福会是关于华裔母亲与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关系相处问题。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母女间误解的爱,不同时代的人与文化的冲突的事例。
在许多时候,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很容易将对方伤的遍体鳞伤,皆是因为误解的爱。
以精美和她女儿吴宿愿为例,当吴宿愿要求精美去练琴的时候,精美冲她的妈妈吼道:“你不能这样对我!”甚至到最后精美哭着诉说自己希望不是吴宿愿的女儿,吴宿愿不是她的妈妈,她希望自己就像吴宿愿在中国遗弃的那对双胞胎一样死了算了。
对于女儿的无心之言,深深的伤害了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母亲的心,吴宿愿脸上的表情瞬间死一般的沉寂。
作为中国父母,因为他们经历过苦难,他们总喜欢把所有的未完成的期望都加注在下一代的身上。
他们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孩子以后能过的更好,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是否接受这个问题。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冲突造成了母女之间的误解。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一个同样的经历,曾经我也像精美一样深深的伤了妈妈的心,其实我内心里不想伤害她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的,那些无心的话就脱口而出了。
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为什么总让孩子做一些不顾孩子感受的事情。
作为父母的他们也无法理解自己的牺牲不但没有换来回报,甚至反而是不理解的仇恨。
现在回头想想,自己怎会那么傻。
不管怎样,父母都是爱我们,为我们以后变得更好,我们都要去理解,尊重,去沟通,不让她们独自伤心。
也许这就是成长,让你经历一些事情变得成熟起来,然后好好珍惜身边爱你的那些人,不让她们失望。
《喜福会》隐喻意象及其主题建构
《喜福会》隐喻意象及其主题建构
王智敏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1)005
【摘要】通过对《喜福会》隐喻意象的分析,根据隐喻主题建构功能,提出在小说叙述结构中贯穿了由一个中心隐喻和大量衍生的次要隐喻支撑的"失散"———"回归"主题。
这一主题是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美国华人群体文化处境的一种隐喻,同时也表征了普通人的生命轨迹。
它代表了美国华裔从与母语母国的疏离和由此引发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失散",到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逐渐被唤醒和"回归"的历程,也象征了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使本文具有了广义的人文关怀。
【总页数】3页(P202-204)
【作者】王智敏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隐喻与文学语篇的建构--以《喜福会》小说中的人类隐喻为例 [J], 徐珊
2.隐喻与文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解读《喜福会》中"人"隐喻的语篇功能 [J], 徐珊;普晓敏;黄颖
3.《喜福会》中三种不同婚姻隐喻下的\r文化认同研究 [J], 杜吉萍
4.解读《喜福会》中服饰色彩隐喻的意义 [J], 郭洁洁;吴妮
5.《喜福会》:\"天鹅\"之歌与政治隐喻浅谈 [J], 陈娜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别、种族和文化——小说《喜福会》的主题解析的开题报告
性别、种族和文化——小说《喜福会》的主题解析的开题报告本文所研究的小说《喜福会》是一部由美籍华裔作家艾米丽·莫的小说。
本篇开题报告将着重探讨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主题:性别、种族和文化。
在小说中,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华人社区中,主要描述了两个华人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个设定让性别、种族和文化这三个主题更为突出。
首先,性别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主要描写了女性在华人社区中的地位。
尤其在传统华人家庭中,女性通常被视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角色。
然而,在小说中,女主角步入了传统女性角色的边缘,并且在社区中成为了一个社交活跃的人物。
此外,小说也反映了一些华人男性对女性角色的看法,包括在家庭中排名、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更广泛的社会冲突。
其次,种族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美国,许多亚洲裔美国人常常受到外来人群和社会中的偏见和歧视。
这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尤其在小说中,两个家庭的长辈对于对方有很多的质疑和困惑,而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异族文化的融合。
最后,文化是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小说跨越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来突显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作者通过不同的角色背景和他们在华人社区中的生活方式来展现不同的文化特征。
小说也探讨了各种文化背景的彼此不理解的问题,在小说中,亚裔和非裔之间的文化差异被讨论,并将外来人口和亚裔美国族裔之间的文化冲突进行了描述。
综上所述,小说《喜福会》的主要主题是性别、种族和文化。
通过探讨这三个主题,作者刻画出了华人社区的特征,并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2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3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4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5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6 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PPT使用的利弊7 Cultural Effects o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8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9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10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11 《当幸福来敲门》之美国文化价值观分析12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3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14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15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1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7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18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19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20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21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22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23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24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25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6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转变的分析27 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影响28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29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30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31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32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33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3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35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6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37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38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39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40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4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42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43 论《海狼》中拉尔森船长本性的双重性44 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45 论《红字》中的象征4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白苍鹭》47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48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49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50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51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52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53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54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55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56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57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58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59 《长恨歌》英译本意境的对比研究60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61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62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63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64 “赞同”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应用65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66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67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68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69 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70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71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72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73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74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75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76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77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78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79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8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81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82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83 Analysis on the Chapter Titles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84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85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86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87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88 英语习语汉译的策略探讨89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90 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解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91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92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93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94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95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6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97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98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99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100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101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02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103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104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105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106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107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108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09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110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111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112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13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14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115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116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17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118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119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2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 alues Based on Friends121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122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123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124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25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126127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128 浅谈商务合同129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30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131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132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133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134 生存与对话—浅析《非笑之事》135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136 英汉含文化植物词谚语对比研究137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138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139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40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14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14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143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144145 《阿甘正传》的人称视角浅析146 On building-up a welcoming ESL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147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48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49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150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51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152 非规范性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探究153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154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155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156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157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158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59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60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161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162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illette164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165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166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167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168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169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170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171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72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173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174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175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176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177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178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179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180 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181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182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83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184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185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186 万圣节与时尚设计187 古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188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189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190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191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92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193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194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195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196 中西礼仪对比197198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99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200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