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整体观念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

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体内外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统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在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石。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万物相互关联,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只有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天人合一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在中医诊断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广泛应用。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这些观察方法不仅仅是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观察,更是对患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观察。

中医师相信,人体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可以了解患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天人合一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医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师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中医治疗注重的是整体的平衡和和谐,而不是简单地消除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强调了人体与自然、人体内外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统一。

四、天人合一对中医学的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它强调了整体观念,提醒人们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的健康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待某个症状。

最后,它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保持身心的平衡,避免过度消耗和压力。

总之,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核心。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1)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2)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3),地有形;天有八纪(4),地有五里(5),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6)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7)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8),风气通于肝,雷气(9)通于心,谷气(10)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11)。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12)象雷,逆气象阳(13)。

故治(14)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注释】(1)明:盛之意。

(2)便:便利,灵活,强健便捷。

(3)精:气之精粹的部分。

(4)八纪:即一年四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

(5)五里: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

(6)神明:指阴阳。

(7)贤人:指懂得顺应阴阳变化以养生的人。

(8)嗌:即咽。

(9)雷气:指火气。

(10)谷气:指土气。

谷,山谷。

(11)九窍为水注之气:张介宾注:“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

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

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

”(12)暴气:指人的愤怒暴躁之气。

(13)逆气象阳:比喻人体上逆之气如自然气候之久晴不降雨。

阳,通“旸”,久晴不雨。

(14)治:指养生和治病而言。

【白话详解】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边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活。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 号,210023)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9年6月第60卷第12期[摘要]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气化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天人如何合一?人与天如何相通应?试作探讨如下。

气化学说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黄帝内经》创造性地将其与生命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以气化为灵魂和主线的认识自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中的五运六气气化说,将人体的气化规律置于自然整体气化之中,基于自然天地阴阳之气化,提出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气化理论,着重揭示自然气化与生命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亦即天道-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疾病的防治,形成了中医学这一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体动态、重视调整人天关系的生命科学。

1 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法则,而相应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同源一气。

从现存史料来看,最早把气的观念引入到医学理论中的当推春秋时代的医和,藉天人合一,以说明人体发病的原因和机理。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调节方法。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万物相互联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天地自然的影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即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

例如,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也应该顺应春天的特点,保持活跃的状态,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调和”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使阴阳保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黄帝内经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五行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表示一种促进作用,相克表示一种制约作用。

通过研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

最后,黄帝内经强调“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性。

它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提出了“调养生息”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即在人体出现疾病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防止疾病的发展。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营,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蜠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从上面的相互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几乎存在着一种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关系,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天地是种自然的幻化,而自然与人却存在一种同构的血亲关系,在养生上理所当然就要有一种顺应自然之心。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对于自然、顺应,又该如何做呢?总起来说,就是人禀天地之气,首先就应该掌握天地的四时变化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成长。

期间,顺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泉源,逆则虚实不通,病情无察,自然就会体验病来如山倒之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经常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小病经常都不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健康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小病”里上演阴沟里翻船的闹剧。

这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细分的角度对顺应自然作一个解剖。

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阴阳消长、因时而异和因地制宜。

一、阴阳消长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互通应,息息相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古代科学】《黄帝内经》与天人合一

【古代科学】《黄帝内经》与天人合一

【古代科学】《黄帝内经》与天人合一古人研究人体的方法,是直接把人体与宇宙结合在一起,人与天地为一体,人是宇宙的一部份。

所以,它站在一个极高的基础上,“大道至简至易”。

人生大事,没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了,在所有的学问中,医学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之一,由于它是关于人生存的一门学问,所以不可轻视它。

如今疾病的各种病症、病候、病名极多,而治病的方法却不多,尽管已经到了电子时代,科学技术被用在医学上也到了几乎令人惊叹的地步,但事实上还是逝者日益增多。

其各种奇症异病,令医者只恨无方可用。

再回到中国古代,看古人如何对生命的研究,从内,考察五脏六腑,用天地的变化来检验人的经络、气血、脉候、肤色。

根据生命的规则,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则,阴阳五行的奥妙的运行,深入透澈的了解人的生理、病理的变化,从而告诉了后人如何用针药来治疗它。

《内经》是这样一门学问,它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在利用人与天地的相应方面,做到了尽善的地步,也到了极高的境界。

“天”在《黄帝内经》中,“天”字出现了三千一百九十九次,并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与意义。

这里的“天”不仅指的是自然界的天,又有神,主宰万物之神灵的天。

在《内经》的〈天元纪大论篇〉中指出:“天”是这个宇宙,“天”是天气,天具有很大的含义,“纪”是纲纪。

古人认识到天有意志,天是神灵,天是主宰,是一切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人的一切全部由天的意志所转移。

如: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是指天空无穷而广大。

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原始基础。

万物滋生的开始。

天有五运、九星、七曜,而五运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总领大地万物生长的基础九星悬朗,七曜旋转是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本原因。

使万物呈现生化不息之机。

而“天”则是宇宙造化,万物滋生的根源。

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天,这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根本原因,和基础,是万物滋生的开始,生化之本源。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作者: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文化咨询中心研究员)《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1、天地对应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

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

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

天人合一养生: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

天人合一养生: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

天人合一养生: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展开全文作者/战飞在众多的学者专家不断探索人从哪里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人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按照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的理论,人是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成果,是地球上生存的千万种生物的一种,只不过在这种生物的前面需要加上一个“高级的、智慧的”修饰词。

自然变化的规律是研究人体健康于养生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按照规律办事,使人的行为能够与自然规律相适应。

对此,民族医学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其中著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曾明确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提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并提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保健措施,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也积淀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经验,比如:冬吃罗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若要孩子安,三分饥和寒”;“今天笋子明年竹,少年体壮老年福”等等,这些经验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生长体所具有的因果关系的整体理念。

传统中医所采用的针、砭石、艾灸、汤药、导引按跷(按摩)五种方法,溯其源头,就有“最初分别起源于南方、东方、北方、西方和中原地带”的说法。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多湿,生长在这里的人易脚肿挛痹,所以此处盛行针法,通经活络,以除湿祛痹。

北方冰天冻地,人多受寒,所以灸法盛行,以温经散寒。

西方为金玉之域,多风沙,这里的人皮肉坚厚,如果有病也是在体内,所以汤药盛行于此。

人们若多食而体懒,则气血凝滞,经络壅塞,故必多做导引按跷,以疏通筋骨……上下五千年来,中医各种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医学所依据的思想和理论,我认为,这种地理起源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并且从一个角度证实了传统医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经典,其中有关天人合一的论述广泛存在于其篇章之中。

对于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人合一的观念并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信仰或者观念,而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在《灵枢·九宫八风》中,黄帝说:“风者,一身之母也。

迎之则益气,背之则伤脾。

故合气者,神气也;离气者,形气也。

”这句话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经典观念,即人体的生命体系受天地万物的影响和气场的浮动所主导。

同时,人体也因其内部的能量和气质变化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反应。

在卫气和血液循行与脏腑关系的相关篇章中,黄帝内经进一步描述了天人和人体的相互关系。

其中被称为“三焦”的三个部位,包含了人体脏腑的最核心部分,其受天地和人体气场的影响,可以调节身体的平衡。

除了生命体系的平衡以外,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黄帝提到:“天众阴跻,地众阳升,物泛起而生长焉。

盛则思欲宣舒,衰则思归宫庭,阴阳之所在也。

”这种阴阳之道描述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解释为,每个人都应该顺应季节变化和自然界的气氛变化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人们应该通过精神修练和身体调节等方面来平衡身心,保持自己的健康和平衡。

天人关系——精选推荐

天人关系——精选推荐

天⼈关系浅谈中国传统⽂化中的“天⼈关系”摘要:天⼈关系是中国传统⽂化的⼀个核⼼问题,同时也是最为⼤众化的哲学观点。

天⼈关系中,天是指客观规律,⽽⼈则是主观能动性,天⼈关系就是要求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得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为”并不是真的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放任⾃流,⽽是要求君主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种很⾼的统治艺术;⽽顺天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制天则是要求我们要掌握规律,后两者都是强调我们要积极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天⼈关系;天⼈合⼀;天⼈感应。

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个重要问题。

部分哲学家把天理解为⾃然,于是天⼈关系即指⼈与⾃然的关系。

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致分为两派。

⼀部分⼈,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学派中的⼀些⼈物认为,⼈在⾃然⾯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提倡⽆为,绝对地顺应⾃然过程。

当代西⽅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类放弃现代⽂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致的。

另⼀部分⼈,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对⾃然的主观能动作⽤,提倡“制天命⽽⽤之”,即利⽤⾃然规律造福⼈类。

显⽰出开发⾃然的进去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家讨论天⼈关系,⽬的在于寻求⼈⽣⽬标。

当代某些学者从战略上研究社会发展机器与环境关系,也利⽤类似的⽅法论原则。

如强调按照环境的约束条件或⼈与⾃然环境和谐的⽬标来规划社会发展,确⽴相应的价值观念等。

这种⽅法原则是环境条件乃⾄⽣态规律对社会和⼈⽣⽬的制约作⽤的反映。

如果由于知道思想不同,或对天⼈关系的实际状况的判断不⼀致,采⽤上述⽅法论原则并不⼀定导致相同的结论。

“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之⼀,关于天⼈关系有下列⼏个观点 1⽼⼦认为“顺天⽽⽆为” 2孔⼦认为“顺天⽽有为” 3荀⼦认为“制天⽽⽤之” 4董仲舒提出了“天⼈感应,天⼈合⼀”的关系.5宋朝理学家朱熹则提出了“存天理,灭⼈欲”的说法。

⼈与⾃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称为天⼈关系。

东⽅民族习惯于或者说更擅长于将“天”与“⼈”置于⼀个彼此相连的⼤系统中,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的哲学

黄帝内经中的哲学

黄帝内经中的哲学
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哲学思想:
1.人与自然的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同时人体也具有适应和调节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种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阴阳平衡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候、饮食等。

这种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整体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人体也与自然界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黄帝内经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黄帝内经》从藏象理论、五脏学说、经络学说及五
脏六腑的表里关系等方面确立了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人体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全身改变亦可引起局部病变,故临床辨证要遵从统一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

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

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它对人的定义有着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首先,人是天地之交的产物。

在《黄帝内经》中,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根源,而人是天地之交的产物。

人的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天地之交则形成人体的九大系统,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其次,人的生命是由阴阳五行所构成的。

在《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五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阴阳五行属性的区分,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如果阴阳五行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三,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如顺应四时、饮食调理、起居规律等,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第四,人的生命与精神意识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如愤怒、忧虑、悲伤等,就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相反,如果一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精神修养,就能够保持身体健康。

最后,人的生命是有规律的。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有规律的运转的,这个规律就是“道”。

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摩、针灸等,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保持人体的健康。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是天地之交的产物、由阴阳五行所构成、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与精神意识密切相关以及有规律的运转等。

这些定义不仅揭示了人体的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方法和思路。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保持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与思考

《黄帝内经》“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与思考
与天地 联系 起 来 , 为 “ 与 天 地 相 应 ” 以五 行 沟 通 认 人 ,
《 问 ・ 气法 时论》 素 脏 中云 : 人 生存 在 天地 之 间 , 以 “ 总
五谷 为养 , 果 为 助 , 畜 为益 , 菜 为 充 , 味合 服 五 五 五 气
之, 以补 精 益 气 。此 五 者 , 辛 酸 甘 苦 咸 各 有 所 利 ”, 有
即 自然界 中各种 食 物都 有各 自的性 味 功能 之 偏 性 , 被
四时气 候变化 进行 养 生 的原 则 , 且 引 申用 以作 为治 而 疗 的原 则 , 如陕西 中医研 究 院 的“ 饥 丸 ” 痰 的组 方 及 应 用方法 , 就是 以这 一观点 为指 导 的 , 临床取 得较 好 的效
2 4 结 合 临床 实 践 , 断原 文 是 非 , 掌 握 《 帝 内 . 判 并 黄
经》 论原 则的 运用 如《 问 ・ 气法 时论 》 “ 理 素 脏 : 脾病 者, 肌 , 善 肉痿 , 不 收 。 《甲 乙经 》 “ 肌 ” “ 足 ” 将 善 作 善
饥 ” 后 世 注 家 也 有 作 “ 饥 ” 释 的 。但 从 临 床 上 , 善 解 看 , 病有 病是 不会 “ 脾 善饥 ” 。如 果把 “ 肌 肉痿 ” 的 善 连 起来 读 , 不但 文理通 顺 , 且符 合 临 床 实践 , 就 可 以 而 这 肯定 “ 善饥 ” 是错 误 的 。又 如 《 问 ・四气 调 神 大论 》 素
结 。三 者融 为一体 , 将其 理 论 贯 穿 于整 个 中医学 理 论
气 , 地成 形 , 气 相 感 而 化 生 万 物 ” 动 变 化 所 产 在 形 运
生。
2 自然是 人类 生存 的唯 一基 础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五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中医对于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

本文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做好保暖、防寒、防暑等措施。

二、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饮食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阴阳平衡。

2.运动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保持阴阳平衡。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阴阳平衡。

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

实践方法:1.节约资源: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调整心态心态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障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减轻压力:通过放松、运动、娱乐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黄帝内经--通天》

《黄帝内经--通天》

《黄帝内经--通天》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其中一部分“通天”详细阐述了人体与天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阐述天地与身体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保持健康的指导。

在《黄帝内经》中,“通天”之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天人相应”。

这个观点非常深刻,寓意着人体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与天地保持着相应的关系。

人体的气和天地的气是联系在一起的,天地之气主要来自自然环境中的气流、温度、湿度等因素,在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人体自身的气也会发生变化。

当人体与自然发生联系时,人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健康或疾病的变化。

在“通天”这一部分中,作者深入研究了天地之气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不同气候、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以及不同时期和环境下,保持养生和调养身体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通天》这一部分,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与
自然之间的相应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了自然对于我们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是一个自然生命体的基本需求,这不仅需要我们个人秉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要我们积极关注和参与到生态环境中,共同保护地球的健康和生命。

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

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

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和哲学命题。

从远古时期,古代人民就开始探索大自然的运行规则,崇拜上天,敬畏天地,祭祀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蕴涵着先贤的聪明才智和深刻的哲理,从天地自然观到国家治理观,再到格物致知观,天人合一之道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成为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则。

今天我们就结合《宇宙编年史-真理之书》的学习,来探讨一下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轨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仍是一种神人关系,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的观点。

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种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具有的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孟子为倡导者,孟子的“天”极少有神的含义,它有时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运,但主要是指道德之天,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理性与科学内涵探讨

《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理性与科学内涵探讨
中医 研 究
2 0 1 4年 1月 第2 7卷 第 1期
T C M R e s . J a n u a r y 2 0 1 4 V o 1 . 2 7 N o . 1
文章编号: 1 0 0 1 — 6 9 1 0 ( 2 0 1 4 ) 0 1 — 0 0 0 1 — 0 2
与“ 人” 既 是 自然 的 , 又是社会 的, 这 一 现 代 医学 精
髓相 通 。而 “ 人” 初始本 质是 天地间多种 物质 ( 元
素) 聚合 化生 , 并 进 化产 生 的 。现 代科 学 认 为 : 生 命
都起 源 于 地 球 表 层 的 无 机 元 素 , 特 定 的 生 态 环 境 ( 天) , 作 用于 物 质 基 础 ( 地) , 即“ 天地 合气” , 产 生
形成 一套 较完 整 的理 论 指 导思 想 , 构 成 了延 续 发展 的中医 基 础 理 论 根 基 , 并 延 展 了 玄 妙 的 五 运 六 气
学说 。 1 天人 合一 思想 的 ( 朴素 ) 理 性
1 . 1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 产 生 基 础
同的规律 。《 素问 ・ 宝命 全 形 论》 曰: “ 天 地合 气 , 命 之 日人 。 ” 《 灵枢 ・ 岁露 》 亦言 : “ 人 与 天地 相参 也 , 与 日月相应 也 。 ” 《 内经》 人 与天 地 社会 相 融 合 的认 识 ,
生命 体 是 要 依 赖 并 与 天 ( 生存 环境 ) 相对应 , 顺 谐
的, 这是 万事 的基础 , 也是 生命 生存 的基 础 。
中, 通过 对环境 和 自然现 象 的感受 和观察 , 认 识到人
与“ 天” ( 环境 和 自然 ) 是 和谐一 统 的 , 它 们 有相 互 规

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专题二:“叩天问地”
————透视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讨论的主要问题
天人关系讨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 置,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人生的价值和 意义的关系问题。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形成 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天人相分,天 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天人相分
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各有不 同的职分:自然界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 移,不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治乱; 人的职分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利 用规律来控制自然,获得自由。
1、“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的区别
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对,西方哲学 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天人相分”。这一思想不 但表现在哲学上,也表现在科学上。从哲学上 来说,这种自然和人对立的思想发展成为主客 二元对立的思想,这个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割裂 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从科学上,天人相分的 观点,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独立的外在世界,把 自然作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对象,那么 人就可以驾驭自然,战胜自然,发现规律为人 类所用,这种现象导致了科学的发展。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 起……天能生物, 不能辨物也;地 能载物,不能治 人也”——《礼论》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天行有常,不 为尧存,不为 桀亡”
——《天论》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孰 与物畜而制之;从 天而颂之,孰于制 天命而用之。”
——《天论》
最尊也”。
家、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力,一切臣民都应 该服从,从而使统治 者的地位更加神化。
“唯天子受命于 天,天下受命于 天子”。
天人感应——“灾异谴告”
“天人感应”还表 现在人类社会的治 乱与天道运行之间 的关系上。具体来 说,人类社会的治 乱兴衰会影响到天 道的运行;反过来, 天也会通过灾异或 者是祥瑞来体现它 对人间社会治理情 况的评判。

《黄帝内经》读懂五行在人体无穷化育自然感应原理洞察生命真谛!

《黄帝内经》读懂五行在人体无穷化育自然感应原理洞察生命真谛!

《黄帝内经》读懂五行在人体无穷化育自然感应原理洞察生命真谛!01五脏为五行化育,与天气关联感应。

古时阴阳五行学说,并非易经八卦风水之限,而是出于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星)七星连珠这一罕见天文现象后的自然能量磁场运转,大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人类皆在七星磁场能量运转的作用下而生育繁衍,据《太始天元册》记载,天有五气(丹天之气、黔天之气、苍天之气、素天之气、玄天之气)布化于星宿之间,樵夫认为此五气应在四时天气为寒暑燥湿风,应在人体五脏为喜怒哀思恐,所以人一起心动念,即与天气和星宿互相交感,顺则福运绵绵,逆则倒霉不断,应是暗能量原理之故。

所以《阴符经》有云: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说的就是人与自然宇宙息息统一,与万事万物都要和谐相处,如是风调雨顺,福运绵绵!故喜怒伤神,寒暑伤形,知之调和,谓之大顺。

02东方属风能量磁场与人体肝感而遂通星宿苍天之气为东方能量源,化生四时天气为风,风生木,木生春,春生青,青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类草木枝丫),筋生心(即木生火),木火通明,肝为源,故主目。

风在天为玄,在人为德,在地为化(生化之始)。

化生五味(化生草木,草木生食物,食物是酸甜苦辣咸),德生慧,玄生神。

所以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皆是苍天之气在天地人三才间化育也,顺其生发为顺!03南方属火能量磁场与人体心感而遂通星宿丹天之气为南方能量源,化生四时天气为火,类太阳,象征夏天,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自古南方天气炎热,是与丹天之气热能量感应之故,热能量为阳气,阴精不足则狂喜,需实肾气调和,静定肾气自足,心平气和,万顺之本!04中央属正能量磁场与人体脾感而遂通星宿黔天之气为中央能量源,中央属中正之官,转运调和四方之能量磁场,所以属正能量,象征长夏,长夏生湿气(雨水多),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

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清)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张志聪著;孙国中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清)黄元御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著
素问悬解(清)黄元御原著;孙中国、方向红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张其成,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著名中医学家。

其著作有《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曲黎敏,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三十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二.研究内容
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首先要研究《黄帝内经》中“天”的含义。

天字在《内经》中共出现199次。

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指宇宙自然。

(1) 指天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

《素问·玉版论》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矣
天的此种含义每每与地相对,故“天地”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104次,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2)指自然界: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

(3)指天之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4)指时节,气候:
《灵枢·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与此相关的有天气一词共出现52次。

分别指气候空气,云气等如:天气以急,地气已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指天体的运行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承天而行之。

张介宾注曰:承天而行,谓岁候乘乎天运。

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时指自然运行之时序,如《素问·杂病论》: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6)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与之会。

与此相关的词
有“天化”,“天符”。

天化指司天之气的变化。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同天
化者,命曰天符。

天符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符。

(7)指天文天象
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天期等
而以上这些天的含义均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内容。

2.指人体部位。

(1)指上部: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
部天,足厥阴也。

(2)指腰以上部位:
《灵枢·经水》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一些穴位名称,如天牖,天柱,天容等。

这些穴位大都在人
体上部。

3.指自然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真”即自然之本来状态之意,又如天年,天寿,天数,天癸等天年,天寿指自然之寿命天数,天癸指自然的规律。

天在《黄帝内经》的上述三类含义中体现天道意义的只有第一类含义即自然之天
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余两类含义不属于天道。

总之《黄帝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自然。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

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可以说,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运动逻辑的起点,是先秦两汉哲学论争的中心,几乎所
有重要的哲学流派与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作了各具特色的回答。

同时“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

三.研究方法
1.运用网络手段,登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找寻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认真进行阅读,予以借鉴。

2.阅读《黄帝内经》原书,从中寻找与天人关系相关的内容,不要仅仅依靠前人的研究成果。

3.阅读关于《黄帝内经》的相关著作,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
力求尽量有些创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挖的更深,发现更多。

4.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起源及其发展,对天人观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
关系,可以把握全局,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好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