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并在学案上以遗传图解的方式来说明育种的过程,也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师生共同修正遗传图解,分析归纳杂交并连续自交的方法。

归纳杂交育种的概念。

引导学生进一步根据资料讨论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常用方法,优缺点,以及杂交育种的实例。

学生回答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三、诱变育种回顾多种玉米的图片,分析除了杂
交育种,还有多种育种方法,引导学生
结合教材P87,P100和平板电脑的资料
四到资料十的内容,分组讨论分析单倍
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这三种
育种方法的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单倍体育种,多倍体
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常用方法,优
缺点,以及育种的实例。

教师引导学生在遗传图解中补充单
倍体育种的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诱变育种概念。

阅读教材P87
和P100,以及
平板电脑的资
料四到资料
十。

分析讨论
填充学案
学生回答
学生分析补充
修正学案
学生归纳
应用杂交育种
的学习方法,
完成其他育种
方法的研究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题——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学生总结
整理学案
复习本课知识
归纳升华
反馈检测见学案反馈检测检测教学目标
的达成情况
作业总结、整理学案
板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

亲本 高秆抗锈病 矮秆易染锈病 DDTT × ddtt ↓① ↓ 配子 DT dt ↘ ② ↙ F l DdTt ↓③ F 2 基因型: D T D t d T d t 表现型: 比 例: : : : 第6章、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自主学习(一)选择育种利用,通过长期,汰劣留良,培育优良品种。

缺点是不仅,而且。

(二)杂交育种1、概念:是将_______或 ______品种的通过 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再经过,获得 _________的方法。

2、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3、杂交育种的优点:使位于不同个体上的_________集中在上,即“集优”,预见性强。

4、杂交育种的不足:不能创造出新的________,进程缓慢,过程繁琐,后代易出现。

5、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的常规方法。

(三)诱变育种1、概念:是指利用,使生物的方法。

2、诱变育种的原理是。

3、诱变育种的优点:提高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加速的进程,创造生物新品种、新类型。

4、缺点:少,大,需要大量地处理实验材料,具有很大的性。

5、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 ①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如;②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二、教学过程(一)杂交育种现有两个纯种的小麦,一为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为矮秆(d)易染锈病(t),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如何获得矮秆抗锈病的新类型? (1) 应采取的步骤是:①先让两纯种亲本进行,得到F 1 ②再将F 1进行,得到F 2 ③将F 2种植,从中选育出新类型 (2)过程如右图,请回答: ①过程表示; ②过程表示; ③过程表示。

④写出图中F 2表现型及其比例。

⑤从F 2代中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基因型为,能否立即推广? ⑥怎样处理才能得到比较纯的矮秆抗锈病个体?检测1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什么?A.F1基因出现重组 B.F1性状开始分离C.F2性状开始分离 D.P 基因开始分离检测2既要提高农作物的变异频率,又要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可采用A.杂交育种法B.诱变育种法C.单倍体育种法D.多倍体育种法(二)课堂小结:人工育种方法的比较类型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原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的方法处理生物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处理__________主要优点使________性状集中在____个体可_______变异频率,______育种进程自交后代是纯合体,_______器官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例子三、课堂巩固1.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什么?()A.F1基因出现重组 B.F1性状开始分离 C.F2性状开始分离 D.P 基因开始分离2.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无籽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原理B.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原理C.培育青霉素高产苗株是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D.“多莉”羊获得是利用了杂交育种原理3.既要提高农作物的变异频率,又要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可采用()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法 C.单倍体育种法D.多倍体育法4.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可自由组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步骤,以及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应用。

1.2 教学目标了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基本概念。

掌握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步骤。

掌握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应用。

第二章:杂交育种原理2.1 杂交育种的概念解释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不同品种或种属的生物体进行人工杂交,以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2.2 杂交育种的原理介绍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重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达,以及杂种优势的概念。

2.3 杂交育种的优势解释杂交育种的优势,包括increased variability, improved uniformity, and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the offspring.第三章:杂交育种步骤3.1 选择亲本介绍选择适合进行杂交的亲本的原则,包括选择具有优良性状和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

3.2 人工杂交解释人工杂交的步骤,包括人工授粉和控制杂交过程。

3.3 选择和繁殖优良后代介绍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的方法,包括选择标准、繁殖技术和种子生产。

第四章:诱变育种原理4.1 诱变育种的概念解释诱变育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诱导植物或动物的基因发生突变,以产生新的性状或改良现有性状。

4.2 诱变育种的方法介绍常见的诱变育种方法,包括化学诱变(如硫酸二乙酯)、物理诱变(如辐射)和生物诱变(如病毒感染)。

4.3 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讨论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包括high mutation rate, randomness of mutation, and the need for large-scale screening.第五章:诱变育种应用5.1 诱变育种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介绍诱变育种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实例,如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增加。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学设计 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学设计 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学习目标] 1.说出杂交育种的概念、原理、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的技术流程。

(重点)3.说出诱变育种的概念、原理、优点和不足。

知识点1杂交育种1.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重组,即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重新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控制相应的新的表现型。

3.过程(以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的选育为例)4.杂交育种的优缺点(1)优点: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缺点:①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基因;②杂交后代会出现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慢,过程复杂;③杂交育种只能用同一物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进行杂交。

5.适用范围杂交育种适用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个体,且相关基因遵循细胞核遗传规律,只进行无性生殖的个体无法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

6.应用(1)农业生产:改良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2)家畜、家禽的育种,如引进优质种牛与本地品种杂交,可培育出优良的品种。

知识点2诱变育种请仔细阅读教材第100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概念: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2.原理:基因突变。

3.优缺点(1)优点:①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②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们所需的优良变异类型。

(2)缺点: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因此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个体往往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②突变个体难以集中多个优良性状,所以育种过程需要处理大量供试材料,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4.应用: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培育出的新品种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在微生物育种方面,诱变育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青霉菌的选育。

要点一辨析杂交育种1.动、植物杂交育种的区别(1)方法:植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不能通过测交,只能通过逐代自交的方法获得;而动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一般不通过逐代自交,而通过测交的方法进行确认后而获得。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教案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原理。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学会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育种过程。

2.尝试运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探讨育种科技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局限性;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省农科院调研华侨管理区柑桔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展示“柑橘的烦恼”,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出“杂交育种”。

观看视频,分析问题。

观看PPT所提出的问题。

(5分钟)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一、杂交育种1.选择育种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前三段内容,探讨古代人的育种方法,分析其原理与不足之处。

2)分析“品种”。

从选择育种缺陷引出杂交育种,介绍“XXX”。

默读课文前三段内容,思考古人的育种方法“选择育种”。

探讨这几个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探讨明确将同种生物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的方法是通过杂交实现。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如果你是育种专家,怎样才能得到抗病的优良品种(ddTT)?2)讨论方案、共同研究采用问题式探究模式进行教学,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探讨问题:1.怎样将高产和抗病两种性状结合到一起?2.杂交后可能出现几种性状?引导学生回顾自由组合定律,目的是训练学生将遗传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并且从遗传学程度理解杂交育种的原理和优点。

6.1_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__教学设计

6.1_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__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课教案2012年 5 月 20 日 知识目标: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 、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在本书的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为理解传 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

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 些与育种有关的物品,如杂交水稻,各类型的猫狗等宠物,对育种有一些感性认识, 结合本节课内容,最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但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在实践生产中是如何应用的,学生 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分析问题,禾用遗传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

教师可 以指导学生分析典型的育种实例,理解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 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与难课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科目 生物 班级高二 课节 课时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1、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讨论育种科学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与价3、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值观教学重点学情分析环节教师活动导入问题探讨教学过程幻灯片展示传统育种材料并找同学朗读提出问题:传统育种的方法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传统育种方法有如此多的局限性,因此被人们所摒弃,现在常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幻灯片展示图片患倒伏和患锈病的小麦如果你是育种工作者,已知:小麦高秆(D)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不抗锈病两纯系品种。

怎样才能得到矮秆抗病的优良品种(ddTD?根据学生的板演内容进行评论。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教学设计生物组:刘鸿雁【教材分析】生物育种知识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该知识内容不仅是必修2的学习主线之一,还与选修3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

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课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课,在本书前几章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已学的不同育种技术进行比较,构建育种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下一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预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情景。

在教学中突出各种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有利于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获得的各种信息解决相关的育种问题。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高中生物《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高中生物《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一、教材的简要分析《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Ⅱ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突变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认识遗传和变异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上,按照“原理再现──方法认知──图解对比──实例分析”的设计思路,简要说明超越已有的局限性是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1)简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原理(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3)讨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能力目标(1)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以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2)尝试运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育种技术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1.教学重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及其在应用2.教学难点:(1)预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理解两种育种方法和优缺点;(2)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点拨】这个遗传图解是从性状的角度来阐述杂交育种的过程,有没有更简洁的遗传图解呢?(有,用基因型的方式来表示。

)老师反问:单倍体育种怎么操作?学生F:先让两亲本杂交,再用子一代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后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纯合的二倍体植株。

追问:这里培养的是什么细胞呢?学生G:体细胞。

学生H:配子。

追问:配子是什么细胞呢?学生H:生殖细胞,这里是花粉细胞。

追问:花药离体培养又是怎么回事呢?学生J: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培养的一个步骤而已,不能归类为一种育种方式。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尝试将你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这些基本的遗传学知识,本节课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通过观米和尝米饭总结出两种米形态和口感上的区别以“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等引入吃很重要,强调我们南方人餐餐都离不开大米。

结合生活实际:以前家里条件不怎么好时买米要长饭多的,现在买米注重品质等提出让同学帮忙鉴定米和尝米饭导入今天的课题。

活动2【活动】设计培养东北茉莉香米的过程并分组进行解说展示,其它组的同学予以评价及补充。

(一) 杂交育种由于东北大米粘性较强,米饭软。

泰国香米清香味十足,米饭的米粒颗颗分散,饭粒较硬。

结合个人的喜好提出:既喜欢东北大米的粘性强、米饭软,又喜欢泰国香米的清香味十足,能否培育出国产的东北茉莉香米引入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1】利用现有的东北大米(AABB)和泰国香米(aabb),培育出高粘性的东北茉莉香米并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写出培育方案。

(香味性状由a基因控制,高粘性由B控制。

)P AABB X aabb↓↓配子 AB ab↓↓F1 AaBb↓自交9无香高粘 3无香低粘 3香味高粘 1香味低粘↓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活动3【讲授】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讨论理解杂交育种在产生F1代后,还需要经过选择和培育形成能稳定遗传个体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展示检查实验设计的步骤并提出关于杂交育种相关问题:(1)根据杂交育种的具体操作过程给杂交育种下一个定义?强调定义在教材上相应的位置,提醒学生要结合教材学习。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搞清楚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基本概念,理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异同点。

2、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基本实施步骤,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培育方法。

二、教学内容1、杂交育种的定义:杂交育种是指通过利用不同物种或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材料交换,以获得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2、诱变育种的定义:诱变育种是指通过外力因素,如热、电离辐射、化学药剂等,让原有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突变体,并从中获得优良的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3、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异同:杂交育种主要是利用不同物种或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材料交换,以获得新品种;而诱变育种则是利用外力因素,让原有基因突变,以获得新品种。

三、教学重点1、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2、诱变育种的基本概念;3、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异同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法: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基本概念,理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异同点;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具体培育方法和实施步骤;3、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充分体验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实施过程,掌握其实践技能;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提出课题,引出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2、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培育方法;3、实施实验,演示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具体实施过程;4、小组讨论,探讨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异同点;5、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评价1、提问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理解程度;2、课堂笔记: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记录自己的笔记,以便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3、实验报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的学习成果;4、小组讨论: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评估学生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理解程度。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案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育种的目的性较强,能使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缺点: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周期长,育种筛选过程复杂;不能创造新
的基因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
优点:能够提高变异的频率,产生多种多样的新类型;使后代性状稳定,加速育
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增强抗逆性。

缺点: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方向难以掌握,有害的个体多,需要大量处理实验
材料,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
优点: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缺点:发育迟缓;多用于植物,在动物方面难以开展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
优点:自交后代不繁盛性状分离,可以缩短育种年限(2)
缺点:方法复杂,成活率低
转基因育种: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能偶按照人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缺点:基因污染。

教学设计18: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学设计18: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1)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难点: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2.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三、教学方法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教师展示课前收集的古人驯化野生动物、栽培植物的图片资料制成的课件,按课件图片的顺序,先向学生展示古人驯化狗、马、牛、猪、鸡,培育玉米、小麦、水稻、各种蔬菜、水果的过程;再向学生展示现在的家禽、家畜、粮食、蔬菜、水果的各种优良品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生互动]教师:这些优良的品种,都是人们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的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

但是这些生物变异什么时候出现以及出现什么样的变异,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所以选择育种的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又有限,有些品种只在某一方面有优势,而另一方面却不良,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实践中,人们需要摸索出许多优良的育种方法。

1.杂交育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问题探讨”并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人教版教学教案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应用;(3)能够分析比较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体验杂交育种的实践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生产,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2)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的原理;(2)诱变育种中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生物技术实践》第三章第四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2. 实验材料:玉米、高粱等植物种子;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1)讲解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杂交育种的实践过程;(2)讲解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应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3.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描述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2)能正确解释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3)能够比较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设计简单的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实验。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教案标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目标:1. 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农业和植物育种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育种方法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繁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自然繁殖、人工繁殖等;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育种吗?它对于农业和食品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知识讲解:3. 介绍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包括不同品种的配对、杂交后代的特点等;4. 解释诱变育种的概念和原理,包括利用物理、化学或基因工程等手段诱发植物基因突变的方法。

案例分析: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农作物或植物品种,研究该品种在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案例;6.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案例,包括该品种的特点、杂交育种或诱变育种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

讨论与评价:7.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育种方法?8. 鼓励学生评价不同育种方法对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总结与展望:9.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农业和植物育种中的重要性;10.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育种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教学资源:- 投影仪或白板-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 植物育种案例资料评估方式:-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 学生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优缺点的书面评价拓展活动:- 邀请专业人士或农业科学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植物育种和相关技术;- 组织参观农业实验室或植物育种基地,让学生亲身了解育种工作的现场操作。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第一篇: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

本节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

【教学目标】㈠知识方面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㈡能力方面通过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实例的分析和比较,提高运用遗传和变异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3.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教学用具】:教师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情境导入:出示各种育种图片,导入复习课育种方法。

教授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就是用杂交育种交育种方式选育的,导出杂交育种。

一、杂交育种问题探讨:小麦有高杆和矮杆,由D控制的高秆对由d控制的矮杆为线型。

我们知道矮杆的小麦抗倒伏,是我们需要的形状。

小麦经常受到一种真菌的感染出现锈病。

由T控制的抗锈病对由d控制的感锈病为显性。

抗锈病是我们需要优良性状。

现在高杆抗锈病和矮杆不抗锈病的两纯系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4)明确每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来源于可遗传变异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遗传知识尝试写出杂交育种的遗传图解
(2)利用育种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
(2) 明确诱变育种借助航天航空技术
(3) 体会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围绕遗传学原理和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而第一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从古人驯化野生动物引入选择育种,并指出其局限性;然后以实例引入杂交育种,总结概括其优缺点及生产实践应用:在认识到杂交育种的不足后又引出诱变育种,总结概括诱变育种的优缺点和生产中的应用。

最后将几种育种方式进行总结比较。

三、学情分析
必修二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所以这节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四、教学重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五、教学难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方面的应用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及视频展示台
九、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回顾可遗传变异类型有哪些?那
么利用这些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在生产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引出本节课课题
一、选择育种
【提出问题】
古印第安人是最早选择和培育玉米的,选出了穗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

请分析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所隐含的遗传学原理及其优缺点。

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

(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

(2)这里的“选择”的含义是。

(3)选择育种的优缺点是。

可选范围有限(在已有的性状组合中选择),个体数目少,一个个体不能同时具有多个优良性状,那如何将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身上,得到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引出杂交育种【分发导学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98页,填补学
案第一部分,交流讨论相关问题:
(1)选择育种
(2)汰劣留良
(3)优点:技术简单、容易操作。

缺点:选择范围有限,育种周期长。

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
和学习兴
趣。

通过设置
问题一步一
步引导学生
思考选择育
种相关知识
二、杂交育种【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学案上。

假如你是育种专家,现有小麦品种A:高产不抗病(AAbb)品种B:低产抗病(aaBB),用什么方法将两品种优点结合在一起得到高产抗病小麦(AABB)?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

教师点评,并示范书写过程如下:
P 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
AABB X aabb

F1AaBb 高产抗病(可取吗?)

F2A_B_ aaB_ A_bb aabb (从F2开始选种,因为看不到基因型,看到是表现型,因此,连续自交多代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选出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AABB,一般需5至7年) 学生讨论交流,部分学生写出遗传图解
使用电子白板视频展示台,将讨论结果
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通过设置
问题情境,
结合学生所
学知识及生
活经验引导
学生思考杂
交育种相关
知识
学生积极参
与其中,利
用孟德尔遗
传定律写出
杂交育种的
遗传图解,
交流讨论
【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由亩产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世界粮
食短缺的问题,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因为他对世界贡献之巨大,被评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享有很高荣誉),使我们的米神。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重组,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慢,那怎样克服这种育种方法的不足呢?——引出诱变育种
三、诱变育种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基因突变的内容。

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应用在育种中,就发展为一种新的方法——诱变育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页,教材列举了哪些诱变育种的实例?
教师引导,组织开展生生、师生的讨论
提示学生为什么育种的时候不用生物因素(因为病毒会残留生物体内,可能会致病)
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

【教师小结】
两种育种方法都为我们创造许多优良的品种,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创造了许多价值,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能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三个国家之一,在作物空间技术育种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列表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方法、原理、优缺点的异同点。

【学生概括总结】
杂交育种: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
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

原理:基因重组
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至纯种
优点:集合优良性状
缺点:育种年限长
应用:杂交水稻、中国荷斯坦牛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得出:
基因突变: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物理
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学生概括总结】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
理生物、人工诱导发生基因突变、这种
育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r射线、
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
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
优点:提高突变频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
变异类型
缺点:突变不定向,突变体难以集中多
个理想性状,需要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应用:黑农五号;卫星“87-2”青椒、
“青霉菌高产菌株等
学生将学案上的表格填补完整
培养学
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理解杂交
育种在F2
代后开始选
种,因为从
F2开始发
生性状分离
培养学
生阅读。


析、总结归
纳能力。

师生共
同解决疑惑
的问题,强
化对概念的
学习。

培养学
生自学能
力,使学生
在反馈、思
考中进一步
突破难点。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处理杂交—自交—选优
—自交至纯种
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
生物,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
发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处理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优缺点使优良性状集合在
一个个体身上
育种时间长
提高变异频率
加速育种进程
不利变异多
具盲目性
器官大
营养物质含量高
结实率低
动物方面难以开展
明显缩短育种年

技术复杂
实例杂交水稻
中国荷斯坦牛
青霉素高产菌
太空椒
无籽西瓜培育抗病抗倒伏
小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