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章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章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勾股定理的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通过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同时还介绍了一种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应用,重点是勾股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
2.教材特点本章知识是为后继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做铺垫。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不仅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在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
如:对勾股定理是通过问题引出加以探索认识的。
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勾股定理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
在问题的选取方面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本章内容的课时安排18.1 勾股定理——————————2 课时18.2 勾股逆定理—————————1 课时复习———————————————2 课时三、学法分析本节学法的指导是鼓励学生要善于动手探索,通过建模来帮助实现问题的转化。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3.几点注意: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意识。
勾股定理描述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
应强调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要从代数表示联想到有关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有关的代数表示。
勾股定理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通过图形的分割探讨图形之间面积的关系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规律性特征。
在历史上经过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的不懈努力,现在记载的方法有很多种,证明的思路主要是通过拼凑两个或多个面积相等的图形,再依面积相等的关系,获得结果。
这种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更为直接、简洁。
教学中要引导、鼓励学生要多动手探索、多观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2、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理的含义,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二、中考要求: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会求第三边长。
2、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了解定义、命题、定理含义;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三、 本章结构图:互逆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 实际问题(判定直角三角形)实际问题(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四、本章的地位和作用五、本章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要7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8.1 勾股定理 3课时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课时 18.3 小结 2课时六、本章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1. 在定理、逆定理探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2.数形结合思想:面积法证明数学问题及由数到形、由形到数3、整体的方法.4.分类讨论思想5.方程思想贯穿始终6.转化思想:化斜为直,化空间为平面,化曲为直七、教学内容设计八、数学思想的贯穿2、数形结合思想例1、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 那么( a+b)2的值为_____例2 如图,高速公路的同侧有A、B两个村庄,他们到高速公路所在直线MN的距离分别为AA1=2km,BB1=4km,A1B1=8km。
现要在高速公路上A1B1之间设一个出口P,使A、B两个村庄到P的距离之和最短,则这个最短距离是多少?3、整体思想例1、如图,在直线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的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_________.4、分类讨论思想(1)对三角形的边进行分类例.在Rt△ABC中,a=3,b=4,求c.(2)对三角形的高进行分类例.已知: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S△ABC.(锐角和钝角)5、方程思想(1)知一边与另两边关系例.在△ABC中,∠C=90°,a,b,c分别是∠A,∠B,∠C 的对边①若c=10,a:b=1:3,求a;②若∠A=60°,a=2,求c.(2)例1、小强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算出来吗?例2、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原文是: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水深、葭长各几何?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回答这个问题.例3 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 求(1)CF=?(2)EC=?例4 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6㎝,BC=8㎝.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求CD的长.6.转化思想:化斜为直,化空间为平面,化曲为直例1 已知:如图,△ABC 中,AC=4,∠A=45°,∠B=60°,求AB 的长例2 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例.如图7是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cm 、4cm 、3cm 的长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A 处,沿着长 方体的表面到长方体上和A 相对的顶点B 处吃食物, 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 ) A. cm )9723(B.cm 97C. cm 85D. cm 9。
第十七章-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一)教材所处的地位1、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材从实践探索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广泛应用。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方法.在“四边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章节中,勾股定理知识将得到更重要的应用.2、教材特点:①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
(对勾股定理是通过问题引出加以探索认识的.②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勾股定理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③对实际问题的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④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章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和一个课题学习)⑤注意训练系统的科学性,减少操作性习题,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
(二)单元教学目标(包括情感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会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宣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5、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探索勾股定理并掌握勾股定理;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1、从多个角度(代数、几何)探究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3、在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中构造适用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
(四)单元教学策略1、教学步骤:①整个章节的教学可分四步:探索结论-—验证结论——初步应用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揭示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与生活”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2、教学目标<1> 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感悟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通过拼图活动,尝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让学生经历查询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计算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4> 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这两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1> 分析和欣赏几种常见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1>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通过拼图,探求验证勾股定理的新方法。
4、教法和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1、以学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虽然缺乏七年级学生那种强烈的新奇感,但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而且勾股定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只要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他们能够就勾股定理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在探索中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说课稿(模版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也很大。
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具备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能够进行一般的推理和论证,但如何通过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学生对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比较陌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和掌握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二、教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交流:通过回顾交流让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设疑其三边有何关系,为引入勾股定理奠定基础。
(二)图片欣赏: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勾股定理》 教材分析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北京四十一中 陶春霞一、本章教材在学习中地位:本章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勾股定理是欧式平面几何的一个核心结果,是三角学的出发点,与“黄金分割”一起被开普勒称为“几何学两个宝藏”. 它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建立了固定关系, 使人们对原来几何学的感性认识精确化,其中体现出来的“数形统一”的思想方法,启发了人类对数学的深入思考,促成了解析几何与三角学的建立,使数学的两大门类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许多大科学家都认为勾股定理以及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现在许多学科的思考模式.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它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余弦定理的基础,是三角形知识的深化, 他紧密联系了数学中最基本的两个量——数和形,能够把形(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转化成数量关系(三边之间满足222c b a =+),既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又体现了转化和方程思想.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三、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17.1 勾股定理 4课时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 数学活动小 结 2课时四、目标要求课标要求: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自身合情推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意识地发现自己说理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可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它的文化价值。
中考要求: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会求第三边长。
(A 级)2、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B 级)3、了解定义、命题、定理含义;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A 级)学习目标: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2、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_数学_初中_陈平_3705220166
《勾股定理》教材才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勾股定理是数学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
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
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4.“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一、内容组织(一)内容简介: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得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并加以证明,从而得到勾股定理,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结合此项内容介绍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本章内容建议上9课时.知识结构如下图:(二)来龙去脉及定位:本章的内容被安排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17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0 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和无理数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勾股定理是欧氏平面几何的一个核心命题,是欧氏平面几何度量计算的基础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搭建起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之间的一座桥梁.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常常我们在解决非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及相关图形的折叠问题时,通过作辅助线,转化为在直角三角形环境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决;勾股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依据.今后,勾股定理会被进一步推广成余弦定理,还可以用勾股定理来定义向量的数量积(内积).(三)核心内容:勾股定理的探索、证明和应用,同时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也为今后的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四)关键环节:对勾股定理的观察、猜想及证明的过程,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二、学生理解(一)学生理解的基础:对于勾股定理,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经历过用“面积法”证明有关平方问题(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和无理数的运算.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生已经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二)学生自发的方法: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索,学生会自发地想到测量三边的长度来探求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或者是把几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正方形或矩形来探求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其他信息来源应经知道了勾股定理的结论.学生自发的方法都会有问题:测量会有误差、拼接因没有蓝图(计划)而拼不出来.对于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学生一般想不出方法.(三)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度:勾股定理是欧式几何度量计算的基础定理,学生无相关知识经验,不能自己探索得出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四)具体内容的难易:本章的难点是通过构造图形,利用面积相等来证明勾股定理;通过构造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构造直角三角形来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对部分学生是难点.例如,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2:2:3:1AB BC CD AD =,且90ABC ∠=︒,求DAB ∠的度数.(五)学生的典型误解与认知重组:1.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例如:在Rt △ABC 中,90B ∠=︒,a 、b 、c 分别为三条边, 3a =,4b =,求边c 的长.不少学生会认为c=5,忽视了b 是斜边这一隐含条件.2.忽视定理成立的条件.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的同学一看到三角形的两边是3和4,就会认为第三边是5.3.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漏解.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有的同学可能只考虑13.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 把握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几个注意要点: (1)指导学生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学生初步认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重要意义,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这两个定理的联系与区别,能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几何问题.(2)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时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DC B A 图1(3)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成就的介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民族自豪感.四、典型例题1.利用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题.如图2,等腰三角形ABC 中,13AB AC ==,10BC =,求等腰三角形ABC 的面积.变式1:如图3,已知AB BC ⊥,CD BC ⊥,且8AB =,8BC =,2CD =,求AD 的长.变式2:如图4,中,ABC ∆30B ∠=︒,45C ∠=︒,AC =(1)求AB 的长;(2)求ABC ∆的面积.设计意图:解决非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图形的计算问题,可以通过作垂线,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使用勾股定理或方程求解.2.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的相对复杂计算题.如图5,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6AC =cm ,8BC =cm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求出CD 的长.变式1:如图6,折叠矩形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8AB =cm ,10BC =cm ,求EC 的长.变式2:如图7,在长方形ABCD 中,2AB =,4AD =,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 、AC 于点E 、O ,连接CE ,求CE 的长. D AE B CF C B OE DA DC B A C BA 图3图2 图4 图5 图6图7 CB A设计意图: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折叠前后的图形之间的对应相等关系,常设所求线段为x,然后把其他线段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选择相关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3.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图8,要借助一架云梯登上24米高的建筑物顶部,为了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墙7m.这个梯子至少有多长?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4米,那么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上也滑动了4米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图8五、关键环节的教学设计“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实践1.以“旧知新问”式引出新课题问题1:我们学过了三角形, 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长为6,一边长为8,第三边的长确定吗?你能说出第三边的范围吗?追问1:如果这两边的夹角确定了,第三边的长确定吗?追问2:如果这两边的夹角是90度,第三边的长确定吗?你能求出第三边的长吗?师生活动:让学生自行探索,提问回答,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索勾股定理的兴趣.2.以“实验活动”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问题2(地砖里的秘密)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回到2500年前,体验一下毕达哥拉斯的经历,地砖中隐含着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什么“秘密”呢?(图1)追问1:地砖是由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都相邻三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面积间有怎样的关系?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追问2:如果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来分别表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又将反映三边怎样的数量关系?追问3:等腰直角三角形满足上述关系,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师生活动:学生听老师的讲述,从图中发现许多大大小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在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逐渐发现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进而提出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猜想.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情境引入,对地砖中图形的探索培养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将面积关系转化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体验“面积法”在几何证明中的作用,为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提供了方法线索.问题3:上海世博会有一展品是一个由直角三角形和已知三边分别向外获得的三个正方形所组成的平面模型.转动时充盈在两个小正方形内的液体缓缓注入底下大正方形内,如此不断地循环反复,这个模型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追问1:如果老师将中间这个三角形标记为△ABC和三边a、b、c,那么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猜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c22+.a=b设计意图:采用动态虚拟模型,使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特殊关系直观感性认识,从观察中得出猜想,同时渗透以形示数的数学思想,为后续的证明做了预设.3.通过运算推演,证实猜想的成立问题4 已知:Rt c AB b AC a BC C ABC ====∠∆,,,90,.求证:222c b a =+. 追问1:我们进行这样的思考,对于我们所要证明的结论,同学们观察下,我们会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着手证明呢?追问2:请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拼出一个不重叠可以有缺口的正方形.追问3: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动手证一证命题的猜想?师生活动: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用模具展示拼图结果.预案1: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证明:∵()ab b a c 21422⨯+-=. ∴222c b a =+.师生活动:这种证明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数学家赵爽的证法,老师介绍赵爽和“赵爽弦图”.赵爽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数学家,赵爽对《周髀算经》作了深入研究后作注写《勾股圆方图注》,其中的弦图通过对图形的切割、拼接,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该图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预案2: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证明:∵()ab c b a 21422⨯+=+. ∴222c b a =+.预案3:由老师介绍:美国总统加菲尔德,他不是数学家,他却给出了一种非常经典的证法.利用第二种拼图方法,他做了一种连接,把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直角梯形.根据图形的构成分析,老师相信你们可以从面积的角度来完成它的论证.证明:∵2111()()2()222a b b a c ab ++=+, ∴222a b c +=.师生活动:由学生自行动手完成论证.在由老师归纳这三种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使用直角三角形模具完成拼图过程,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割补拼接”面积不变的特点来验证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猜想,培养学生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数学思b ac B C A 想以及转化的能力.在实验拼图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定理的探索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行,在思想认识上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在走完一步时,自然想到下一步是否可行,即在得到猜想后自然会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的正确性.同时介绍勾股定理的形成和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勾股定理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4.归纳总结,完成探究问题5 请用文字语言回答以上的结论?追问: 请借助图形,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师生活动:学生问答“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同时老师解说:对于这个定理的发现,我国古代要比西方早五百多年,所以我们把这个定理命名为勾股定理。
第17章章勾股定理教材分析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建议
勾 股 定 理 的 逆 定 理
第二节内容: 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 概念及关系。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 定理解决问题。
关于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的教学建 议 学生已经见过一些互逆命题,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 础上,结合本节课的两个定理提出逆命题和逆定理的 概念,这些概念是第一次学习,要求不要过高。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
探索
一、教材分析
教 材 的 作 用 与 地 位
1.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2.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
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揭示了
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4.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
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
内容: 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议: 注意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 学问题,即知道两直角边,求斜边,从 而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探索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建议
勾 股 定 理 第 三 节
内容: 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析及建议: 注意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 问题,在变化过程中发现不变量,找出基本 图形
2
第三节内容: 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综 合题,进一步加深勾股定理与其逆定 探索 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建议
题型分析
2
勾 股 定 理 的 逆 定 理
1)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 AB=10,BD=6,AD=8,AC=17。 求△ABC的面积。
分析及建议 这是一道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的题目,要先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 ∠ADC为直角,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用 这个题型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勾股定理和逆 定理的区别,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第17章勾股定理单元教材分析一、知识体系图解题设:在Rt △ABC 中,∠C=900结论:222c b a =+(1)计算勾股定理 作用 (2)证明带有平方的问题(3)实际问题(1)无直角时,可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注意 (2)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先确定斜边)思想方法:把形转变为数的思想方法题设:在Rt △ABC 中,222cb a =+结论:090=∠c (1)判断某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作用:(2)实际应用(3)判断两线段垂直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三角形中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判断这个三角形时直角三角形,且较大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不注意: 能认为c 边所对的角必是直角(2)运用时首先确定最大边思想方法:把数转变为形的思想方法(1)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引申 (2)勾股数二、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3、能利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4、了解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5、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6、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7、会认识并判别勾股数。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应用。
难点:1.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四、重难点突破知识点一:最短距离(1)直接用勾股定理求两点之间的距离(2)将立体图形展开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以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的问题。
知识点二:勾股定理的应用(1)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通常添加辅助线得到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
(3)勾股定理与其他的知识的结合。
(4)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4.勾股数:介绍勾股数的概念,掌握勾股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找出常见的勾股数。
5.勾股定理的推广: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空间几何中的推广——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教学难点
-理解和证明勾股定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代数法的证明过程。
-勾股数的识别和应用:识别勾股数并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判断的依据。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代数法的推导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代数基础不够扎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代数法的证明过程,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尽量设置更多有趣的讨论主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举例解释:
a.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几何拼贴法,而对于代数法,则需要详细解释每一步的推导过程,如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发,推导出勾股定理的等式。
b.对于勾股数的识别,可以提供一些勾股数和非勾股数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勾股数的特征,如满足a^2 + b^2 = c^2的三元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集体备课说课稿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为主线,结合“实践操作”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而实践操作和合作探究则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则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认为学习应该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逐步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和斜边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知识。然后,我会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并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证明,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接下来,我会通过实际例题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证明过程的理解困难和对实际问题解决的不熟练。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采取额外的时间进行解释和示范,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如增加互动环节,使用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对板书的优化,使其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1勾股定理说课稿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基础作业:布置一定数量的基础习题,让学生巩固勾股定理的计算方法。
2.提高作业:设计一些拓展性题目,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主要内容:左侧包括勾股定理的定义、勾股数;中间部分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例题及解题步骤;右侧部分呈现本节课的总结和勾股定理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风格:板书采用简洁明了的字体,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重点、难点和关键步骤,以增强视觉效果。
3.作用: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便于复习和回顾。
3.技术工具: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方便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操作几何图形,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为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计划设计以下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在小组内,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交流想法,达成共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学校周围建筑物中的直角三角形,计算其边长,并验证勾股定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在课程体系中,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面积计算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直角三角形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平面几何中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内容奠定基础。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第二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三课时:利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
第四课时:勾股定理逆定理.
说明
教学建议:
重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虽然内容不多,但教学内涵丰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不仅在数学理论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定理本身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章还结合两个定理引入了逆命题,逆定理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些知识本身易混淆,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应引起重视.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
关键:教学过程中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
1、以学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主要内容: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它可以用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很广,不仅在数学,在其他自然科学中也被广泛的应用.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个方法通过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来判断直角三角形的形状,渗透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单元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知道这两个定理的联系与区别,能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本章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并加以证明,从而得到勾股定理,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结合此项内容介绍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8.1 勾股定理 4 课时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 1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本章知识结构框图: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用途很大。
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
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
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发现勾股定理,尤其在2000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第一节中,教科书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的是一种面积证法。
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在教科书中,图18.1-3(1)中的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得到图18.1-3(3)中的图形。
由此就证明了勾股定理。
通过推理证实命题1的正确性后,教科书顺势指出什么是定理。
初中数学_第17章 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勾股定理复习教学设计变式: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顶点A沿正方体的表面到顶点C′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是多少?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17章勾股定理复习学生想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所学所得,相互补充。
代表发言。
A B CD′A′B′C′D勾股定理复习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是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组内、组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
效果分析通过评测练习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已掌握较好,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有关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掌握的不太理想,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和组内互助使他们得到提高。
在准备勾股定理复习课的时候,设计的主要环节有两个,一是对整章知识的梳理、整合。
二是在具体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题,涉及到的典型例题以及解题方法、解题思想也要进一步深化。
在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来总结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和体系。
在此基础之上,再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题。
在这个环节,利用好典型问题,在解决每道问题之后,总结各题的解题方法,以及体现的数学思想,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够积累并形成初步的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逐渐形成数学的解题能力。
通过具体的上课,发现,在已经学习完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学生应该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整体性的把握,但学生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并不充分,而且主体作用发挥的不是很充分。
另外,在后面典型习题的处理过程中,仅通过一道题就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形成的印象不够深刻,而且当解决完一道题就让学生总结方法和思想时,有些牵强,也有些生硬。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第17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是在前面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一些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几何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此,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条边,就可以求出第三边长。
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
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出发,到网格中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发现证明勾股定理的思路。
对学生来说,用面积的“割补”证明一个定理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尤其觉得不像证明,因此,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一个难点。
但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几何学习,已具有初步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更希望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培育他们学习的热情。
我国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和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早的,在国际上得到肯定。
要通过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要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点:
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了解勾股定理证明的由来。
3.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及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本章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并加以证明,从而得到勾股定理,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结合此项内容介绍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8.1 勾股定理 4 课时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 1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本章知识结构框图: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用途很大。
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
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
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发现勾股定理,尤其在2000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第一节中,教科书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的是一种面积证法。
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在教科书中,图-3(1)中的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得到图-3(3)中的图形。
由此就证明了勾股定理。
通过推理证实命题1的正确性后,教科书顺势指出什么是定理。
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a,b,就可以求出斜边c的长。
由勾股定理可得或,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
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长,就可以求出第三条边的长。
教科书相应安排了三个探究栏目,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在第二节中,教科书让学生画出一些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可以发现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从而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猜想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与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代数运算“算”出来。
实际上利用计算证明几何问题学生已经见过,计算在几何里也是很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对开阔学生眼界,进一步体会数学中的各种方法有很大的意义。
几何中有许多互逆的命题,互逆的定理,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图形的特征性质,所以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
学生已见过一些互逆命题(定理),例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与“对应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等,都是互逆命题。
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是互逆的命题,而且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比较简单。
因此,教科书在前面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第二节中,结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的展开,穿插介绍了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为巩固这些内容,相应配备了一些练习与习题。
本章学习目标如下: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2.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理的含义,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二、本章编写特点(一)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勾股定理的发现从传说故事讲起,从故事中可以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再看一些其他直角三角形,发现也有上述性质。
因而猜想所有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教科书把这个猜想记作命题1,把下节“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记作命题2,便于引出互逆命题)。
教科书让学生用勾股定理探究三个问题。
探究1是木板进门问题。
按照已知数据,木板横着、竖着都不能进门,只能斜着试试。
由此想到求长方形门框的对角线的长,而这个问题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
探究2是梯子滑动问题:梯子顶端滑动一段距离,梯子的底端是否也滑动相同的距离。
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的问题,这也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
探究3是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分以下四步引导学生:(1)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的问题转化为画出长为的线段的问题。
(2)由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联想到长为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3)通过尝试发现,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4)画出长为的线段,从而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二)结合具体例子介绍抽象概念在本章中,结合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介绍了定理、逆命题、逆定理的内容。
在勾股定理一节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命题1,然后通过面积变形证明命题1。
由此说明,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中,从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谈起,然后让学生画一些三角形(已知三边,并且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可以发现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因而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教科书中的命题2。
把命题2的条件、结论与上节命题1的条件、结论作比较,引出逆命题的概念。
接着探究证明命题2的思路。
用三角形全等证明命题2后,顺势引出逆定理的概念。
命题1,命题2属于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也成立的情况。
为了防止学生由此误以为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教科书特别举例说明有的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成立。
(三)注重介绍数学文化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有许多重要成就,不仅在很久以前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而且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证明了它,尤其在勾股定理的应用方面,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很大,这些都是我国人民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本章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有关研究成果。
在引言中介绍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的记载“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是五”。
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勾股定理。
教科书为了弘扬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
首先介绍赵爽弦图,然后介绍赵爽利用弦图证明命题1的基本思路。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
正因为此,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徽。
还在习题中安排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问题,展现我国古人在勾股定理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
本章也介绍了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如勾股定理的发现是从与毕达哥拉斯有关传说故事引入的。
又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从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引入。
再如介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勾股数的结论。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让学生获得更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丰富,除正文介绍的有关内容外,教科书在“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中介绍了另外几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还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在教学中,应注意展现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应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育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
(二)适当总结与定理、逆定理有关的内容本章中给出了定理、逆定理的概念,可以在小结中回顾已学的一些结论。
例如,在第七章“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由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推出的,这个结论也称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如,在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中,都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的,前一个结论也称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而后一个结论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这样就可以从定理、逆定理的角度认识已学的一些结论,明确其中一些结论之间的关系。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学生接受它们困难不大,对于那些不是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它们的逆命题困难较大,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是,适当复习命题的有关内容,学会把一个命题变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注意这些概念是第一次学习,不要要求过高。
四、教学建议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是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勾股定理是解几何题中有关线段计算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章的难点是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熟练的运用勾股定理。
要注意:在直角三角形中,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
在其它三角形中不存在这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
它是把形转化为数,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则是把数转化为形,通过计算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相关知识点回顾:(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斜边大于任一条直角边(4)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5)面积公式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存在认知误区和思维障碍。
(1)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如在Rt△ABC中,∠B=90,a,b,c分别为三条边,a=3,b=4,求边c的长。
不少学生会认为c=5,忽视了b是斜边这一隐含条件。
(2)忽视定理成立的条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的同学看到三角形的两边是3和4,就会认为第三边是5,(3)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漏解.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4)通过添加辅助线将非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如(a)连结两点构造直角三角形(b)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c)构造几何图形解决代数问题。
教学建议本章教学教师可采用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找,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