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转喻-专业文档!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第三章隐喻与转喻

认知语言学第三章隐喻与转喻

突显原则(principle of prominence)
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
相似原则&顺接原则是隐喻的认知原则。 接近原则&凸显原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
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 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查理
语言学上,把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 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 事物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Metaphor)。
IDEAS (or MEANINGS) ARE OBJECTS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RE CONTAINERS COMMUNICATION IS SENDING It’s hard to get that idea across to him. It’s difficult to put my ideas into words. ARGUMENT IS WAR He attacked every week point in my argument.
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or dead metaphors)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 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 & Schmid 1996: 117)
莱考夫(1980)把隐喻看做是人们思维、行为和 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 (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
Metonymy has primarily a referential function, that is, it allows us to use one entity to stand for another. […] It also serves the function of providing understanding.

《隐喻和转喻》课件

《隐喻和转喻》课件
创新隐喻是指运用非常新颖、独特的比喻方式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这种隐 喻形式常常能够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例如,“爱情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将爱情比喻为交响乐,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和谐。
传统隐喻
总结词
常见、习惯性、易于接受
详细描述
传统隐喻是指长期被人们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习惯性表达方式的比喻。这种隐喻形式通常比较通俗易 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火上浇油”,用来比喻加剧矛盾或使情况更加恶化。
隐喻和转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隐喻和转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它们 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和 现象。
在思维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有助于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思想和观 点。
通过隐喻和转喻,人们能够将抽象概 念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 本质。
隐喻和转喻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使思考更加清晰、表达 更加准确。
反讽
总结词
反讽是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 义。
详细描述
反讽是一种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 达意义的转喻形式。例如,“He is a genius in the kitchen”表示他不是一个烹 饪天才,而是个厨房里的笨蛋,其中 “genius”与“厨房”的结合与预期相反, 表达了相反的意义。
隐喻和转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推动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实 践转化,为机器的语言理解和生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法。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如何将隐喻和转喻的原理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自然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处理 模型。这将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系统等领域的发 展提供有力支持。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Ruiz de Mendoza(2000)也分析了从隐喻 到转喻的连续体,区分了两类隐喻:隐喻 是否为认知域提供结构;也区分了两类转 喻:源域是靶域的一个次域(source-intarget)以及靶域是源域的一个次域 (target-in-source)。
• 他提出从隐喻到转喻的连续体:多重对应 隐喻→单一对应隐喻→述谓用法的转喻→ 指称转喻。
• 在通感形容词例子中,判定不同感官域是否为独立的 域涉及认知域的层次性问题。在具体的层次上,他们 相互独立,映射发生在域间;但在总的感官体验的层 次上,不同的感官都是其次域,故映射发生在域内。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Haser(2005:30)的观点值得借鉴:借助母域或其它 类似概念作为区分隐喻和转喻的标准是存在问题的。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UP”和“MORE”的概念可以说明“字面义-转喻-隐 喻连续体”的四个阶段:
UP 分离
MORE
UP︱MORE
隐喻 MORE IS UP 完全隐喻 UP FOR MORE
合并
UP+MORE
UP
部分隐喻 UP FOR UP+MORE 字面义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这显然是隐喻。 Barcelona(2000a)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隐喻映射发生在具体的
听觉域“deviant sounds” 和具体的视觉域“deviant colors”之 间。色彩认知域有内在的标准,人们从不同的维度来识解色彩, 有时会看到一些打破标准的色彩。 “deviant sounds” 被理解为 “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sounds”; “deviant colors”被理解 为“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colors”。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

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

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与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与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第四章.转喻和隐喻x介绍

第四章.转喻和隐喻x介绍

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关关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 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pen:1、笔(杆) [材料—产品]2、(旧时的) 鹅毛笔 3、笔法、笔调[工具—技巧] 4、作家(用笔) [工具—掌握技巧的人] china: 1、中国 2、(中国的)瓷器[产地—产品] bureau[法语]:1、毛布—2、(铺毛布的)办 公桌—3、(有办公桌的)办公室—4、(办公的)厅、 局
狗熊:1、黑熊 2、比喻怯懦无用的人 习:1、鸟数飞《说文》“数飞也”(反复多次 的飞) 2、反复练习、温习(多次反复的另外的行 为) [1、数飞—温习—习惯(多次反复的行为所形 成的)] 眼:1、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 2、小洞、窟窿: 泉眼、炮眼、针眼 3、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 儿(重要性上相似) 4、围棋用语 5、量词,用于 井、窑洞。
转喻和隐喻被视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普遍的 认知方式,生活或学习中的例子俯拾即是: 赏心乐事十六件 苏东坡 清溪浅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 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 月下东临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 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 飞来家禽自语 客及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
汉语词汇、语法
第四章
转(换)喻和隐喻
“那么什么叫真理?一大堆的隐喻、换喻,等等。 它们在长期使用以后,在人们看来己经成了固定、 常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词语。真理乃人们忘记了其原 来曾经是什么的幻觉,即己经用滥和失去了感官刺 激力量的隐喻;面子已被磨损的钱币便不再被看作 是钱币,而只是一块金属。” --尼采
iron: 1、铁—2、熨斗[材料—产品] 兵:1、兵器—2、士兵(拿兵器的人) 手:1、人体上肢前端拿东西的部分 2、拿着 3、用手 4、亲手 5、小巧而便于用手操持的 6、量词,用于技能、本领 7、擅长某种技能或做某种事的人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

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

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

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

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

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

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

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

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

第四章.转喻和隐喻pptx

第四章.转喻和隐喻pptx

隐喻是一种很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 例如下列一组涉及“辩论”的词语和句子都使用了 跟“战争”有关的概念,可见人们实际上把辩论中 的所作所为也看作是“战争”。这种把一个领域的 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从一个认知域 (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 认知方式就是隐喻。如: a .论战/争论/论敌/抨击/打笔仗/理论战线/唇枪 舌剑/同室操戈/大张挞伐/人身攻击/批评的武器 b .他们在辩论中失败了/对他的论战提出挑战/ 指挥汉奸文人围攻左翼作家/这几句话击中了要害/ 大辩论没有休战//批评的火药味很浓
经验基础:当我们把更多的东西添加到一堆东 西之上时,这堆东西的高度会随着上升。比如,让 水龙头里的水流着,浴缸里的水面会逐渐上升;往 酒杯里倒酒,酒杯里的酒平面会随着涨上去,而瓶 子里的酒平面则会随着跌下去。类似的经验我们在 日常生活中会反反复复地经历,从中我们很自然地 总结出高度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 为我们提供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这 一隐喻的经验基础。
何况现在学的不是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 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 有用。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 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 雅各布逊提出,隐喻和换喻机制的根本区别在 于,隐喻根据的是相似性,而换喻根据的是邻近性。 既然是邻近,就不一定限于某种固定的关系。只要 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其中一 个就可作为 另一个的换喻。
符号学家Eco指出,每种换喻式联系一般指以 下三种邻近性之一:1)语码中的邻近,这是最普 通的类型。例如,王冠(指王位),白领(指办公 室工作人员);2)上下文中的邻近,例如“从门 口的汽车里传来几声手枪声;这辆车应让它哑掉。” (“这辆车”实际上指“车中的人”);3)被指 称事物的邻近,Eco认为这种邻近事实上不存在。 因此,“老太婆喝稀饭--无耻(齿)下流;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可看成是利用语 音邻近造成的换喻;缩略词的书写形式的邻近; “吃饭的”、“卖报的”、“穿红衣服的”都用来 代指某类人。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的认知分析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的认知分析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
的认知分析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的认知分析
Lakoff (1987)指出人类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式建构对世界的认知。

而隐喻映射、转喻映射和意象图式结构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四种建构原则中的三种。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概念互动的研究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对隐喻和其他建构原则的关联的研究也已占了一席之地。

在经验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概念互动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表达的解释来探讨其互动模式。

本文中互动模式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主要回答了以下五个问题:(1)隐喻和意象图式在概念互动中的关联方式是什么?(2)转喻和意象图式在概念互动中的关联方式是什么?(3)意象图式在建构大量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关系和理解转喻在推理时的作用是什么?(4)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概念互动的经验基础是什么?(5)隐喻在互动中的作用是什么?本文中,隐喻和转喻被描述为概念映射,两者的不同在于所包含的概念域。

两种认知方式都基于人类日常和身体的经验。

隐喻的功能是提供理解,而转喻服务于理解。

意象图式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组成。

分析表明,概念互动包含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三种模式的激活。

概念互动中,隐喻为互动提供基本模式,转喻和意象图式伴随其出现。

意象图式完全解释了概念互动方式,并能够赋予表达很高的价值意义。

转喻在概念互动中附属于隐喻和意象图式,它遵循意象图式的逻辑。

经验主义对意象图式结构的形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概念隐喻和转喻不是随意的,它们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

一旦确定,人们就会以不同方式将其结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章.转喻和隐喻x资料

第四章.转喻和隐喻x资料

符号学家Eco指出,每种换喻式联系一般指以 下三种邻近性之一:1)语码中的邻近,这是最普 通的类型。例如,王冠(指王位),白领(指办公 室工作人员);2)上下文中的邻近,例如“从门 口的汽车里传来几声手枪声;这辆车应让它哑掉。” (“这辆车”实际上指“车中的人”);3)被指 称事物的邻近,Eco认为这种邻近事实上不存在。
转喻和隐喻被视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普遍的 认知方式,生活或学习中的例子俯拾即是:
赏心乐事十六件 苏东坡
清溪浅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 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 月下东临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 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 飞来家禽自语 客及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
b .他们在辩论中失败了/对他的论战提出挑战/ 指挥汉奸文人围攻左翼作家/这几句话击中了要害/ 大辩论没有休战//批评的火药味很浓
通过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是人最一般 的认知方式。例如人们用物体的移动隐喻抽象 的时间概念:“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苦 难已远离我们而去”,“度过三年困难时期”。 再如用上下高度变化隐喻抽象的数量概念: “物价上去了”,“道琼斯指数跌到了谷底”。 用某种容器隐喻抽象的范畴概念:“这个范畴 所包含的成员”,“这个概念不在这一范畴之 内”,“这篇文章包含许多新观点”,“字里 行间充满了深情”, “这句话含义很深”等。 前面所说的时间顺序象似原则,即先发生的动 作表现在语法结构中语序在前,后发生的语序 在后,就是隐喻在语法结构上的一种体现。
只是一想到学校就想到花罢了,正像一想起爸 的坟就想起城外的月牙儿--在野外的小风里歪歪 着。妈妈是很爱花的,……妈喜欢,我也喜欢,在 学校里我也很喜欢。也许因为这个,我想起学校便 想起花来。(老舍《月牙儿》)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CONTENCT

•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隐喻和转喻的实例分析 •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 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
01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 物相比较,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情感。
两者都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隐喻和转喻都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
两者都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感受语言的魅力。
03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是基于相似性,转喻是基于邻近性
隐喻
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比较,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来 表达意义。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里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 较,强调时间的宝贵。
语言特点
转喻使用指代词“一支”来代替“抽烟”这个动作或行为,使语言更加 简洁明了。
03
认知效果
转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语言中的指代关系,减少语言中的冗余信息
,使语言表达更加经济和高效。
05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在文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80%
文学创作
隐喻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100%
广告宣传
广告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产品 或服务的特性和优点,使消费者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80%
日常交流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使用隐 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转喻在新闻、演讲和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转喻常被用来 指代某个事物或事件,以简化 语言和提高报道效率。

第三章 概念的隐喻与转喻-1

第三章 概念的隐喻与转喻-1
• ①一般而言,隐喻的源域为具体范畴,而目标域 是后认知的具体范畴或抽象范畴,而不是相反。 • ②常规隐喻是一个语言集团文化和经验的沉淀。 人们根据经验和文化传统来选择源域。
• ③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形成一定的隐喻结构网,同一 源域可以隐喻多个目标域, • LIFE IS A JOURNEY, AN ARGUMENT IS A JOURNEY
•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隐喻和
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
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是认知的、概念的。
• 9) head of department, of state, of government
of page, of a bed mouth of a hole, of a tunnel, of a cave …… • 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的用法。
• 30) We are out of trouble now.
• TROUBLE AS CONTAINER
•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 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 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 谈论另一概念。
• IDEAS (or MEANINGS) ARE OBJECTS
• 25)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有所下降。
•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 顺接原则(principle of good continuation)
• 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 化小的整体。
•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It also serves the function of providing understanding.

浅析隐喻与转喻

浅析隐喻与转喻

222浅析隐喻与转喻张培伦 大连外国语大学隐喻,转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阐释。

历史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

隐喻研究始终归属于传统修辞学领域。

直到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Lakoff 与Johnson 在《我们外衣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思维方式。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核心理论,且都被认定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和语言密切相关但又绝不等同于语言,隐喻在语言和言语上的本质表现就是说假话。

究竟何为真何为假,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把是说成是,把不是说成不是就是真。

把不是说成是,把是说成不是就是假。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有些事物虽然存在,而其所显现的事物实际上不存在或者似有实无,难以落实,那就是一种“假”。

美国哲学家马蒂尼奇说“隐喻是语言的产物,就像人们所做的一切梦那样,对隐喻的解释既是对梦者乙方的反应,在同样成都上也是对解释一方的反应。

”认知是隐喻和转喻的共同本质之所在。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两者应该如何界定呢?是平起平坐还是先后有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转喻研究才真正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并在90年代末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果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转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总管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研究,其中心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是概念转喻的理论性研究,而是概念转喻的适用性研究。

Lakoff 与Johnson 率先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和转喻定义,并对两者做了简单的区分。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系统”这一“映射论”的全新隐喻定义是闪光点。

李福印讲两者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概括为八项核心内容。

1隐喻是认知手段。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

• 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 展,这就揭示出隐喻在认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它 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作出 推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引言
e.g. Time 独生子 概念域A 本体(Tenor) 主题(Topic) 目标(Target) 主项(Primary Subject) is 是 —— —— —— —— money 小皇帝 概念域B 喻体(Vehicle) 他们把两个领域之间的这 喻体 (Vehicle) 种 带方向性的互动称为 “ mapping”(映射 ), 这就 始源 (Source) 是 映 射 理 论 (mapping 次项 (Secondary principle) 。映射一般由起 Subject) 源域 向目标域进行,因此
Metaphor and Metonymy
Supervisor:
Reporter:
主要内容
1
引言 隐喻 转喻
2
3
4
隐喻和转 喻的关系
总结
5
引言
•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
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 对象。
•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
语言层面
• 从语言层面角度分类,可分为:
(1)语音层面 (2)语句层面 (3)超局层面 (4)语法隐喻
语音层面
• (1) 语音层面:Ivan Fó nagy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一文 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主要从语 音(或发音方式)与其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了论述。 他在文中总结出三个原则: (a) 有意识表达某种情感与特定发音方式对应。 (b) 发音器官的运动与身体姿态会一致。 (c) 不同程度的紧张、延时、言语速度反映出不同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转喻摘要:本文以隐喻和转喻作为研究重点,从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区别切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并把这两组对照落实到文学文本的欣赏和作家的研究上。

隐喻;转喻;横组合;纵聚合;文学一.隐喻和转喻1.隐喻:隐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布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非凡方式用在非凡场合的非凡语义偏离现象,起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界至今对隐喻还没有一致定论。

修辞学家说,隐喻是辞格,是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认为,隐喻是范畴错位;哲学家说,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对隐喻定义的界定非常复杂,涉及到隐喻本质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隐喻有了非凡的吸引力。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

隐喻是我们熟悉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新奇性、一致性、不对称性和具体性。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Lakoff&Turner1989)。

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

从源域到靶域的结构映射在三个不同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映射,结构映射,逻辑知识映射。

(1)a.Weareatacrossroadsinourlife.b.You’reoffthetrackc.Thereisnowaybackd.Ourrelationshipisadead-endstreete.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f.Shegaveherlifeanewdirection.(转引自Feyaerts2000)本组的六个句子构成了“lifeisajourney”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旅行的过程与生活的不同方面相映射,将life变成一条road(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上路到旅程结束)。

这是一种结构映射。

其本体映射是:旅行者�D�D某人,旅行目的地�D�D生活的目标,关键时刻�D�D十字路口,已行距离�D�D人生的过往。

本体映射是静态的,意义的生成与理解需要靠逻辑知识映射来完成。

利里曾说过:“所有的知识最终都根植在隐喻式的感知和思维中”。

这就是说人们以隐喻的方式认知世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显,所以在语言中的隐喻最能反映人类的认知规律。

而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在语言中使用地非常普遍,它的实质是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

或许我们可以做如此“类推”:因为人类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隐喻式的,语言中的隐喻不过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所以隐喻性思维方式决定了隐喻性语言必然存在。

2.转喻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一直占据显赫地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而转喻(metonymy)就往往被忽视。

Radden&Kovecses(1999)却强调说,转喻更具本原性,声称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转喻甚至比隐喻更普遍。

Barcelona(2000)说在许多甚至所有情况下,转喻是隐喻映射的基础。

传统观点对转喻的定义为:Afigureofspeechthatconsistsinusingthenameofonethingforthatofsomethingels e,withwhichitisassociated;useofonewordforanotherthatitmaybeexpectedtosug gest.(Webster’sThirdInternat ionalDictionary).关于转喻关系的图式表征,普遍接受的观点是A指代B,并把转喻分为九类:①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指事物,②用工具代替动作的实施者,③用容器代替其中的内容,④用人名代替著作或产品,⑤用人体器官代替其功能,⑥用人或事物代替它的特征,⑦用具体代替抽象,用抽象代替具体,⑧用材料代替制成品,⑨活动的场所代替事物和人.但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更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是由相同经验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的。

认知语言学家进一步推进自己的观点,还认为转喻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语言中大量的转喻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

(Lakoff&Turner1989)。

Lakoff和Langacker都从认知角度对转喻进行了研究。

Lakoff(1987)认为,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表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

在转喻中,转体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

Langacker认为整体代表活跃区域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因为整体是一个完形,具有易感知的特点。

Lakoff和Langacker对转喻的研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他们分别强调了转喻的两个不同侧面,但都阐释了转喻的本质,即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

转喻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突显的转体能激活转喻目标,或提供了解该目标的心理通道。

二.横组合和纵聚合1.横组合在结构主义当中,横组合和纵聚合是两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

语言具有线条性特点,也就是符号与符号是依次挨个出现的,不可能同时出现,因而具有时间性,不具有空间性。

正因为符号是先后依次出现的,符号的组合顺序是有条件有限制的,顺序位置不同,组合起来的关系就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将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实际的生活中,也有这种关系的反映。

比如说从多伦多飞往莫斯科的路线,在飞机飞往终点的路上降落的城市之间也是有横组合关系,正确的顺序应当是哈利法克斯,伦敦,慕尼黑,华沙和莫斯科。

假如这些地点中有两个顺序颠倒了,那么飞机肯定出了重大的飞行事故,比如,遭到劫持。

这说明横组合对顺序的要求相当严格。

2.纵聚合在语言上说,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几个词,一组词,性质相同,组合功能相同,在语言结构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生成不同的句子,这些词之间的这种替换关系,就是聚关系。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具体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样一种关系。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例如你上哪所大学,在你的选项之间就有相互的纵聚合关系,你可以在构成你生活的“句子”中用一项来替代另外一项,而这个生活句子仍然正确。

当然用在监狱呆四年来替换攻读本科学位不是一个好事,但谁能否定这也是生活的一个选项呢?三.纵聚合与隐喻,横组合与转喻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差别与纵组合关系与横组合关系之间的差别有相似之处。

隐喻强调语言的纵向轴线,用一种意象来代替另一种意象,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

而转喻却基于可能被称作“横向替代”的东西。

或许它们的对照可以体现在以下表格中:隐喻转喻相似(或对照)空间或时间的贴近纵向横向纵组合关系横组合关系四.两种比照的文学体现当一个作家使用隐喻时,他暗示两种不同事物或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莎翁在《麦克白》中写到:麦克白说: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去……。

他用了三个隐喻来暗示下列类似或比较的关系:①人生可以像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一样忽然结束。

②生命如同影子一样并非实在的存在。

③人一生就像演员在舞台上逗留的时间一样短暂。

生命完结,或者戏剧结束后,人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这四句台词表现了隐喻的某种情感力量,因为这一手段能以高度浓缩的方式运用不同的意象(蜡烛、影子、演员职业)来表达麦克白对自己生命的感受。

隐喻是以比喻的方式,而不是按字面的意思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隐喻总是偏离真实情况以传达一个非凡的情感(生命不是真的行走的影子).有些人批评隐喻认为它逻辑性不强(因为说生命是行走的影子,逻辑上是不对的),但对诗人来说往往传达情感要比符合逻辑或实际更为重要。

诗歌(散文也是如此)创作的意义往往不仅仅是要对读者的思想,而且要对他们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很轻易证实使用隐喻是有道理的。

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差别非常有趣。

在转喻中你用一个词(或思想)代替另一个代表某个在空间或时间上贴近的东西。

比如“华盛顿决定反对自由贸易;渥太华极为愤怒,”这样的句子,实际上作者不是在指两个城市,而是用城市的名字表示位于这两个城市的政府。

假如读到“王室否认关于安德鲁亲王的谣传”的报纸标题,我们也知道“王室”是女王或她的某个代表的替代词。

还经常遇见这样的表述:“十八世纪不相信热情”,这里的转喻是通过时间而不是空间的变化而起作用。

实际上与之相符的真正表述应该是“18世纪盛行的某些有影响的思想家和道德主义者不相信热情。

”戴维.洛奇在《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文中杰出地运用了垂直和平行(或隐喻或转喻)之间的对照关系。

该文章简短又具启发性。

按照洛奇的观点,可以把文学分为隐喻型的(例如詹姆斯.乔伊斯和T.S.爱略特),和转喻型的(例如W.H.奥登和乔治.奥委尔),并以此来绘制二十世纪文学史。

运用隐喻手法的作家有时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与早期的文学作品之间使用纵向对比(例如,乔伊斯模拟《奥德赛》创作了《尤利西斯》);他们强调形式的完美;把艺术视为对音乐状况的追求(通常不以具体方式涉及现实世界),而与之相对的转喻型作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模拟现实世界,且更关注实际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完美,艺术只是对历史状况的追求。

有时转喻型和隐喻型作家对陷入困境时所表达的感受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区分他们。

转喻作家比隐喻作家更倾向于关注现实世界的细节,因此他可能更像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俘虏。

隐喻型作家似乎经常暗示你可以沿着纵向,纵组合的轴线逃脱特定世界。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描述了1904年的都柏林;但是他同时回想着古希腊和《奥德赛》。

隐喻型作家似乎陷入了一套特定的对比当中,而读者却没有完全陷入。

作者和读者的感觉完全不同,喜欢隐喻型文学的人在阅读关于世界某个特定角落,布满随意细节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会产生一种禁闭的惧怕感,而隐喻型作家的这种痴迷,就如同在同一纵组合的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跑下去。

转喻型文学作品的作家在创作现实时,却可以运用随意的细节来打破心理痴迷的限制特性。

五.结语从横组合和纵聚合的区别来看待常见的隐喻和转喻,能帮助我们更好区别它们。

作为两个在文学语言中常被使用的修辞手段,隐喻和转喻也可以成为我们欣赏文学的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