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第三版)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美籍加拿大裔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学系统》一书中确定了政治学系统的概念,即丘个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系统,它由整个政治活动组成,并以人机互劫为基本单位。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政治现象)他对政策的解释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性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即决定什么人取得什么和取得多少。

3、【名词解释】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

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与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说水平。

4、【名词解释】俱乐部理论:它是由布坎南提出,他认为俱乐部形式的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收取费用的机制排除部分公共成员的参与。

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公私问题争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些所谓具有价值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将会当场排除部分社会成员,这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参与分配的资格和条件。

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

5、【名词解释】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X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C.公共职能一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考点总结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考点总结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总结●1.公共政策含义●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用权威的分配●伍德罗威尔逊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有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托尔斯戴伊政府选择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

●2.公共政策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直接形式●间接形式●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3.政治活动三种形式●权力与控制。

政治活动经常以一种秘密形式表现,而且通常需要武力做依据。

●讨价还价。

再难也靠命令是以控制的人们和团体之间通过讨价还价令一个双方都满意。

●博弈。

在非权利环境下使自己包括他人确保一种结果形成。

●4.分配性政策和非分配性政策●向特定群体或个体分配服务或利益的政策●管制功能●政府资金来支持●比如产业政策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支持,对符合条件人环境保护项目提供资助许多公共工程建立等。

●财富或权力的重新分配。

●难通过难制定难执行。

●比如通过所得税,累进税率,负所得税来进行财富转移。

●5.管制性政策和非管制性政策●管制(规制〕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加以限制经济性管制,如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制。

社会性管制:如对产品安全方面的管制管制政策经常导致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引起冲突自我管制性政篥依靠被管制的群体主动进行自我内部控制比如一些特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自律。

不会使他人利益受损,好的管理却可能对内邮每个人都有好处●6.公共政策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房地产●分配功能●7.系统三大块●公共政策系统●由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及其与公共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三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选民)。

●客体:社会问题(事)、社会成员(人)。

●公共政策环境:一定时期内,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8.政策工具类型●三分法。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要点解析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要点解析

2016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要点解析(重要概念+重要问题)重点概念:1、思想库(第二章P34)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题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2、复杂动态性(三 P42)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3、志愿失灵(五 P62)由于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

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

4、公共政策终止(九,P180)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5、公共政策主体(二、P26)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队或组织。

6、目标群体(三、P43)指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月的社会成员。

7、精英决策模型(七、P116)是由托马斯戴伊和汤姆逊等人提出。

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

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

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8、利益选择(一、P7)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鱼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9、公民(二、P32)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10、立法机关(二、P27)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题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单元1.所谓公共政策:实际是指政府的行为,即政府选择做的事情。

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与政治观念的形成,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5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他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

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5.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遵循四项标准: 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6.公共权力: 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7.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利的基本原则:正当性,即公共秩序的需要与私人利益相比较是否对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必要性,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合法性,保护公共秩序的措施要能够接受司法审查。

合理性,个人利益损失应该得到合理补偿。

8.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秉持理性,但也不能缺少伦理的考量。

9.安乐死:(1)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使用药物让病人没有痛苦的死去。

(2)含义,一是安乐的不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手术)。

10.克隆技术:是一门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生物技术(clone)第二单元1.三权分立制度: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2.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各章重点问题部分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各章重点问题部分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基本掌握,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想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重点:1、政策的概念和政策的本质2、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分类3、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4、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5、政策子系统的划分第三章政策活动者重点: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考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重点: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和决策权力的含义2、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议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3、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改进考点:1、阿罗悖论第五章政策工具重点:1、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3、基本的政策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第六章政策制定1、政策议程的涵义2、政策议程的种类3、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策略和模型4、方案规划的含义和程序5、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和程序考点:1、政策议程的涵义、途径、策略和模型第七章政策执行重点:1、政策执行的含义2、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3、政策变通的含义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5、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6、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考点:1、政策变通的含义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3、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第八章政策评估重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标准2、政策评估的意义3、政策评估过程的三个阶段4、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5、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考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2、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3、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第九章政策监控重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2、政策监控的分类与作用3、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考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与作用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重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3、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4、政策周期的内涵5、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6、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考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第十一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重点:1、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2、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3、目标确立的方法(澄清政策目标在政策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第十二章系统分析方法重点:1、系统分析的内容(整体分析、结构分析、逻辑分析、环境分析)2、系统分析中的定量技术和定性方法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重点:1、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内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和几种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和方法、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3、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学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成本—效能分析方法、公共定价法)考点:1、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点公关政策第一章一、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基本含义的界定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二、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究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科学,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三、政治学的研究途径1、系统理论:由戴维.伊斯顿等人提出。

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

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2、过程理论3、团体理论4、经营理论5、制度理论四、经济学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

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一个消费者;压力集团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者有时作为合作者;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竞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第二章一、政策主体含义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二、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影响政策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第一篇范文: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小抄答案全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公共政策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政策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政策导论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3、透视“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1)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这个空间中活动,于是你的权利只是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产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纯粹的公共物品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准公共物品”或不纯粹的公共物品。

(3)公共职能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公共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公共职能并不是必须得由公共部门独家行使,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的职能表现形式。

(4)公共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从私人性和公共性两方面做出区分。

政府要管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而尽量不要去干涉私人性质的问题。

(5)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2024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2024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第一章导论一、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1.利益选择2.利益综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性;(二)超前性;(三)层次性;(四)多样性;(五)合法性。

四、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调控功能;(三)分配功能。

五、公共政策分析要素:(一)政策问题;(二)政策目标;(三)政策方案;(四)政策模型;(五)政策资源;(六)政策评价标准;(七)政策效果;(八)政策环境;(九)政策信息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二、核心主体:(一)立法机关;(二)行政机关;(三)司法机关;(四)(执)政党。

三、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四、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五、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整理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整理

公共政策: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公共事务实施管理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指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优势:1、信息优势2、激励充分3、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4、居于较好的回应性5、对财政资金依赖程度较小缺陷:1、社区范围一般不会太大,社区中所容纳的人口一般也相对较小2、社区的非正式性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取资源的最大障碍二、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优势1、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入产出效率2、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3、市场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缺陷:市场失灵理论1、垄断与效率损失2、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3、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4、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三、政府途径的优势和缺陷优势:1、其权威的广泛性,即除非遇到特殊的障碍,其权威一般能够遍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地域和人群2、政府是唯一能够使用强制力的组织(优势结果:1、政府能够有效克服搭便车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使其行动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2、合法运用强制力的能力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减少个体或群体为了进行集体行动所需付出的协调成本,从而提高行动效率3、政府权威的广泛性使得政府行动比其他组织的行动更有可能影响到广泛的区域和群体劣势:政府失灵理论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3、行政机构低效率问题4、政府失灵其他方面,如民主投票过程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机制等四、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优势:1、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呵解决问题能力2、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较小的垄断性和竞争性3、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4、其他方面优势:增加社会参与程度,最终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进做出贡献缺陷:志愿失灵理论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3、第三部门中的支援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公共政策分析基本框架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社会现实中某个(些)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的注意对象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相关利益群体如何影响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政策市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2、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3、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4、层次性: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5、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6、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如何理解社会利益的内涵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1、政策主体2、政策客体3、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1、经济环境(1)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经济环境提供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资源(3)经济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2、政治环境(1)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2)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3)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3、社会文化环境(1)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需的智力条件(2)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伦理和心理条件4、国际环境(1)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价值选择(2)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参照系选择(3)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公共政策问题基本内涵: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2、对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的察觉与认同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5、政府的必要行动特征:1、政策问题的关联性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3、政策问题的人为性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系统议程和正式议程的差别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1、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组织。

2、元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的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3、总政策:是国家实行的全部政策中处于最高层的政策,是制定其他政策的依据。

4、基本政策:指公共权力机构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工作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5、具体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主要针对对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基本政策和元政策之外的都可以视为具体政策。

6、公共物品: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提供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

7、利益集团:是由具有共同立场、观点或利益的各人组成的团体性组织,以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为职责,以保障或增进团体成员利益为目标。

8、渐进模式: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

它的大意是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即新政策的制定是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是对以前政策的局部性调整和边际变革,体现为一种“渐进”过程,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的新政策。

9、决策职能:指政策主题依靠决策体制,通过决策方式,对公共政策方案进行选择,从而确定政策战略与政策目标的职能。

10、公众议程:是指人们群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认为有必要提交政府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11、政策资源的混合:是指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指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12、政策的重叠:是指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各自执行各自的政策。

13、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去实现和解决的问题。

14、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公共政策概念7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7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政府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全社会实行有效管理。

人们常说,政策要配套,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从政策体系的纵向分析,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

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的规范作用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0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 C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 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 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B )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5、(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 BCD )。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ABCD )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 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AB )。 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第三章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 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7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7

共 3 道大题,满分 100 分一、单选题(共 15 道小题,共 30 分)1. 从“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这个角度划分政策主体的是( )。

(2 分)A. 詹姆斯.E.安德森B. S.S.内格尔C. 查尔斯.林布隆D. 张国庆【答案】A【解析】从“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这个角度划分政策主体的是詹姆斯.E.安德森。

2.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2 分)A.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B. 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C.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D. 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答案】B【解析】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3.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2 分)A. 拉斯韦尔B. 伊斯顿C. 戴伊D. 安德森【答案】B【解析】“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伊斯顿4. “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2 分)A. 象征式政策执行B. 残缺式政策执行C. 替代式政策执行D. 附加式政策执行【答案】D【解析】“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附加式政策执行5. 新制度主义经常把文化称为( )。

(2 分)A. “软制度”B. “外在制度”C. “价值尺度”D. “道德约束”【答案】A【解析】新制度主义经常把文化称为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6. 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2 分)A. 直觉思维B. 创造性思维C. 灵感思维D. 豁然开朗思维【答案】C【解析】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7. 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

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

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1、如何科学把握政策的内涵答:第一,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第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第三,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第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体制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答:中国社会的三大变化、两大转变,客观要求公共政策重新定位。

(1)公共性;(2)与市场经济体制向适应;(3)与国际惯例、世界贸易规则接轨。

3、何理解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答:(1)总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任务、总政策、基本路线等;(2)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一般可以将基本政策成为基本国策;(3)具体政策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4、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答:(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协调功能;(4)控制功能。

5、循序渐进、“摸着石头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答:(1)注意摸索、大胆探索;(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从点到面、协调发展。

6、制定公共政策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社会公正的原则;(2)连续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预测性原则;(5)信息完备原则。

7、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答:(1)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其它形式的政策,都有其合法化过程;(2)政府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3)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实施的活动;(4)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

8、解析浴盆模型中政策失效率变化的基本状况答: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三个阶段:(1)早期失效;(2)偶然失效;(3)耗损失效。

公共政策09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09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复习要点1、公共政策的概念、作用与分类2、公共政策的范围3、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特别是团体路径的内容)4、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及历史总结5、公共政策组织系统与构成6、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的类型7、公共政策的主要议程8、中国行政机关领导的基本制度9、启动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10、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目标(或标准)与原则11、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2、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13、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基本路径14、简述政务公开的基本内容15、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化的发展途径16、公共政策制定案例分析17、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式1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9、影响政策成功执行的障碍分析20、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与特征21、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控制活动的主要类型22、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23、公共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24、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标准、种类25、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26、公共政策监控涉及的范围27、我国公共政策的周期28、政策终结的原因与障碍29、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30、政策研究的主要统计方法(列联分析、基尼系数、洛仑兹曲线)31、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的基本内容32、政策预测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33、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指标与评价方法34、折现率的选取方法与性质35、成本效益分析中影子价格的确定方法36、公共政策预测的基本方法与特征(趋势预测、回归分析)37、政策德尔菲法的基本特征与做法题型:1、选择题(20分)2、简答题(30分)3、论述题(12分)4、计算题(20分)5、案例或资料分析(18分)。

2019年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2019年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导论1、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3、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5、公共政策分析要素6、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7 、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8 、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考核要求: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掌握: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分析要素;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2 、准公共政策主体3 、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和内容5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理解: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与内容;掌握: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1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2 、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3 、决策权力的内容4 、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5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6、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7、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8、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9、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内部关系;决策权力;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类型、特征掌握:政府、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1 、确定公共决策问题2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3 、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4 、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5 、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6 、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7 、决策方案的评估8 、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9、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10 、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11 、决策方案的合法化12 、提出调整方案13 、选择调整方案理解:确定公共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决策方案的评估;决策方案的合法化;提出和选择调整方案掌握: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1、政策执行的理论2、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3、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4、政策对象5、政策环境6、联合行动的复杂性7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理解:政策执行的理论;联合行动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掌握: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政策对象;政策环境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1 、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2 、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3 、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4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5 、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6 、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程序7 、公共政策评价方法8 、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9 、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10 、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理解: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1 、“ 公共决策思维” 和“ 公共决策思维方法”2 、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3 、一般思维类型4 、公共决策思维类型5 、头脑风暴法6 、德尔菲法7 、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8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9 、理想方案思维法10 、简单矩阵思维法理解:“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一般思维类型;公共决策思维类型;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理想方案思维法;简单矩阵思维法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1、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 、系统的概念3 、系统方法及其特点4 、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5 、公共决策系统6 、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7 、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8 、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9 、系统分析流程10 、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11 、决策支持系统12、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解:系统的概念;系统方法及其特点;公共决策系统;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决策支持系统掌握: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1 、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来2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3 、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4、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体制的影响5、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6、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方法和技术的影响7 、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8 、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9 、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理解: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体制、过程、方法和技术、内容、执行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掌握: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1、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3、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6、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理解: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掌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1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共政策2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3 、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4、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5 、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6 、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理解: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掌握: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公共政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单元1.所谓公共政策:实际是指政府的行为,即政府选择做的事情。

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与政治观念的形成,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5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他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

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5.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遵循四项标准: 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6.公共权力: 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7.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利的基本原则:正当性,即公共秩序的需要与私人利益相比较是否对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必要性,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合法性,保护公共秩序的措施要能够接受司法审查。

合理性,个人利益损失应该得到合理补偿。

8.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秉持理性,但也不能缺少伦理的考量。

9.安乐死:(1)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使用药物让病人没有痛苦的死去。

(2)含义,一是安乐的不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手术)。

10.克隆技术:是一门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生物技术(clone)第二单元1.三权分立制度: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2.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1)总统决策: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①立法倡议②立法否决③委托立法④外交决策⑤防务政策(3)政府机构决策:国会授予政府机构正式权力以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4)司法决策: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①司法审查②推翻先前的判决③司法命令3.中国现行政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其一,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厂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的、全权的地位。

其二,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过程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以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形成国家的公共政策(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立法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职权,其形式有①宪法②基本法③其他法律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⑤决议,决定,命令,条例(3)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①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利和职能范围内,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就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②形式: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C部门规章D地方性规章E 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4)国家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4.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指公民直接参与决定国家与社会事务的民主形式。

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同意所选举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

(搞清5 6)5.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6.物质性政策: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影响,它们不交付表面上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

更多涉及价值观,(和平理念,爱国主义,社会公正等)第三单元:1.”院外活动”:(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或途径之一)是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即作为说客的利益集团的代表,努力劝说立法官员或政府官员,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利益集团所赞同的议案。

由于游说活动通常在议院走廊或休息室进行,所以称之为“院外活动”。

利益集团: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第四种权力之称:大众传媒2.社会问题的特征:(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3.目标群体: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者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要素,目标群体的态度有两种形式,一是接受(完全,部分,积极,消极)二是不接受。

4.政策环境生态: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体构成生态系统。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2.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3.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环境,有什么往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4.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5.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多劳多得,同时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6.政治文化通过社会化过程代代相传。

第四单元一.什么是模型: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二.模型可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而抽象模型主要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三.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四. 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西蒙提出)五. 渐进模型: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渐进模型有以下一些特点:(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六. 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政府制度赋予了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只有公共政策才表现为法律的规定,要求公众与团体予以服从)(二)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触角深人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相比,其目标群体是非常有限的)(三)是公共政策的强迫性。

(只有政府才有权关押其政策的反对者,它以武力为后盾,独享社会的强制权,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所能实施的惩罚是难以与政府的这种力量相比的)五.政治体系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以下途径调和团体之间的冲突:(1)建立团体斗争的游戏规则并充任裁判(角色)(2)平衡各方利益,力求彼此妥协(目标)(3)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出台折中办法(途径)(4)以各种手段推动政策的实施(方法)六.公共政策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社会问题(2)问题确认(3)议程建立(4)政策规划(5)政策采纳(6)政策执行(7)效果评估(8)政策调整(9)政策终结七.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第五单元(一)社会问题的类型: 简单划分为两类:一是过失性社会问题,二是结构性社会问题(二)社会冲突论:科赛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稀缺地位、权力和资源的分配的斗争,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二)社会越轨论:包括社会成员,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清楚): 越轨行为的表现:(1)不适当行为,指递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

2)异常行为,多指因精神中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3)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的自我毁坏去自我毁灭的行为,诸如吸毒、酗酒、自杀等。

4)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就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遗责。

5)反社会行为,旗残他小演社会道成损害以致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

6)犯罪行为。

指违反刑事法规面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2.越轨研究的理论视角。

由于越轨行为的形式多样、范围宽泛,没有哪一个单一理论能够解释所有形式的越轨。

(三)标签理论:标签是指某些人给另一些人所施加的符号或固定性看法,在标签理论中主要是指对被施加者不利的符号或污名。

(四)(五)手段-目标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社会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供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

4种越轨行为的类型:1.创新型2.形式型3.退缩型4.叛逆型(五)社会分层理论:1.社会阶层的概念:用以指称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2.“马克思.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韦伯认为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有三个标准,即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利)和社会标准(声望)。

3.韦伯提出的三个标准说到底就是权、利、名。

韦伯认为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既有价值而又稀缺的,因而人们总是要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千方百计的足力争权、求名。

2.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六)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大政策范围的一种政策议程。

1.实质性议程: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2.象征性议程:不仅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实质性问题,象征性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

(七)触发机制影响原因:1.范围,范围指的是受触发机制影响的人员数量和地区规模。

2.强度,强度是指公众的态度反应。

3.时间,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八)政策目标的特征:1.层次性,政策目标是由总目标,子目标,次级子目标等从大到小,自上而下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