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
1.2.2 屈原的思想:阐述屈原的“忠君爱国”、“人民至上”等思想。
1.2.3 屈原的文学成就:分析《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1.2.4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探讨屈原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1.2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2.2.1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2.2 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3.1.3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文章。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屈原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4.1.2 课堂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4.1.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安排4.2.1 课时:本章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4.2.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第二课时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人格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屈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屈原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评价屈原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屈原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理解程度。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司马迁史笔的公正和文章的感染力。
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节奏与韵律;对关键句、难点进行解析。
2. 屈原生平介绍: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理解其思想形成的过程。
3.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屈原列传》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屈原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特色和史笔公正。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精神。
2. 鉴赏课文中精彩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生平、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分析课文中的词句、修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图片等展示屈原时代背景和相关文物。
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简介屈原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生平,为学习《屈原列传》做铺垫。
4.2 教学展开1. 分段讲解课文,梳理屈原生平事迹。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4.3 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屈原和课文的理解。
2. 邀请学生展示对课文词句、修辞的鉴赏成果。
4.4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2.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屈原和《屈原列传》。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熟读《屈原列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解析屈原诗歌的意境。
5. 课堂练习:选取屈原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屈原列传》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相关历史背景等。
3. 屈原诗歌选集:提供屈原的其他诗歌作品,供学生课后鉴赏。
4.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列传》。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屈原生平事迹,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 第2周: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3. 第3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鉴赏屈原的诗歌。
4. 第4周:进行课堂练习,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 第5周: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
(3)掌握楚辞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特点。
(2)《屈原列传》中的名句及其含义。
(3)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楚辞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2)如何把握屈原的内心情感。
(3)将屈原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让学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对屈原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楚辞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解析《屈原列传》中的名句,体会其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人物评论,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楚辞进行鉴赏,写一篇赏析文章,不少于4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屈原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3.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的名句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情怀的感悟和实践。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1.1.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其写作特点。
1.1.3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屈原与楚国历史的关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1.3.2 理解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3.3 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1.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1.3 掌握文言词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屈原与楚国历史的关系,分析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2.2 深入剖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香草、美人等。
2.2.3 探讨屈原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屈原生平,激发学生兴趣。
3.1.2 提问: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2.2 解答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3.3 合作探讨3.3.1 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课文难点,如历史背景、象征手法等。
3.4.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介绍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5 课堂练习3.5.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6 课后作业3.6.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6.2 拓展阅读:搜集其他关于屈原的作品,加深对屈原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第09课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素养】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和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千多年前的夏历五月,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
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来评价屈原呢?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出击匈奴,遭大军伏击,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遇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题目解说《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
“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寓“评”是本文的特色。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江而死。
3、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写作背景: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且()鞮()侯;厚赂();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故使陵来说()足下;斧钺()2、划出文中通假字课中探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②与旃毛并咽之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④空自苦亡人之地⑤法令亡常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⑦武父子亡功德⑧信义安所见乎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二、基础积累(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第一段: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5、汉亦留之以相当.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句式特点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
翻译本句:9、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10、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1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1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第二段: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4、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5、幸蒙其赏赐.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第三段:1、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翻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3、虞常生得..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5、恐前语发,以状语武...6、事如此,此必及我..7、见犯乃死,重负国..【温故知新】①承蒙见教.②慈父见背.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③所见所闻.5、虞常果引张胜.【温故知新】①引蛇出洞②引兵而东③引弓搭箭④引佩刀自刺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7、宜皆降之.第四段1、屈节辱命..2、自抱持武.3、武气绝半日..4、舆归营.5、单于壮其节.6、朝夕遣人候问武..第五段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屈原列传教案(8篇)
屈原列传教案(8篇)选修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导入新课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篇二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屈原列传》教案1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列传》教案完美版
《屈原列传》教案广州三中王东教学目的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整体感知全文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2.给黑体的字注音:惨怛()商于()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三、研习新课: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分析和解读,掌握屈原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
(3)通过比较和联系,了解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屈原的敬仰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屈原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屈原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屈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屈原列传》文本,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研究情况和学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和楚辞的相关内容,了解屈原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屈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与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文本,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解读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讨论与比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观点。
(2)比较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探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择屈原的一篇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联系屈原的思想观点,探讨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屈原列传教学案
《屈原列传》教学案(一)日期:3月21日整理者:石高荣【课程标准】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考点分析】文言文在考试中以四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的形式出现。
其中四道选择题涉及到的题型分别为重点实词意义判断、重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类判断、人物形象判断和文章整体内容判断题,每题3分;翻译题分值是8分,一般是3个句子,翻译时要求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文雅。
要做好上述题型,我们就需要做好平时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梳理和记忆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保证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做好各种题目。
【学习目标】1、通过翻译重点句子,进一步巩固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2、通过跳读原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清文章思路。
3、通过精读文段,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和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崇高品德。
【知识回顾】1、《唐诗宋词》午读内容默写5分钟。
2、“每日一练”重点讲析,5分钟。
【课文研读】问题一(目标1):结合上下语境,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通顺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7分钟。
1、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
段。
这一段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
(2)疏通文意和难句。
①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翻译。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屈原之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屈原之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劳苦倦极”,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极”,应解作“困惫”。
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
“明”是“阐明”。
“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
“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
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
”“见”,通“现”,表现,表达。
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
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
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
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
“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
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这两句互文见义,承接“文约辞微”加以申说。
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
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
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
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
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译文: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3)理清本段的思路。
(见前)(4)反复诵读,读出咏叹的意味。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文段。
2、翻译重点句子。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2、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1、集体或个人反复诵读第三段。
2、提问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心害其能(2)属草稿未定(3)平伐其功(4)离骚(5)靡不毕见(6)其指极大(7)蝉蜕于浊秽(8)世之滋垢二、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1、师生共同阅读4—10段,强调重点词语,学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写到的楚国的历史。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2、重点翻译8、9小节 3、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
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
“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
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4、这两段的脉络:这两段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
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
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
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5、反复诵读8、9两段。
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马迁的寄托。
三、布置作业。
1、翻译重点句子。
2、记忆重点词义。
3、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研读最后两段。
2、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3、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研读最后两段。
1、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概括文段的意思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3、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
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
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