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7-1 核磁共振实验
(最新整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 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 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 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磁共振 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 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种 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 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 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 黑色。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
②烯烃
端烯质子:H=4.8~5.0ppm 内烯质子:H=5.1~5.7ppm 与烯基,芳基共轭:H=4~7ppm
③芳香烃
芳烃质子:H=6.5~8.0ppm 供电子基团取代-OR,-NR2 时:H=6.5~7.0ppm 吸电子基团取代-COCH3,-CN,-NO2 时:H=7.2~8.0ppm
1946年,Harvard 大学的Purcel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各自 首次发现并证实NMR现象,并于1952年分享了Nobel奖;
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做出了第一台高 分辨NMR仪。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 NMR信号有影响,而这一影响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
二聚体形式(双分子的氢键)
0.5~5 10~13
2021/7/26
分子内氢键同样可以影响质子的共振吸收
2021/7/26
-二酮的烯醇式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 该羟基质子的化学位移为11~16
介质的影响
不同溶剂,使样品分子所受的磁感强度不同;不同溶 剂分子对溶质分子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介质影响δ值。值得 指出的是,当用氘代氯仿作溶剂时,有时加入少量氘代苯, 利用苯的磁各向异性,可使原来相互重叠的峰组分开。这 是一项有用的实验技术.
近代物理实验步骤(第一部分)
《近代物理实验》实验资料(第一部分)2012.3.6写在实验前的话既然你选择了物理,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你就应该热爱实验,认真做好实验,尊重实验客观现象。
要摆正实验目的,实验不是简单的为了获得数据,要注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多思考,多问为什么。
当你回避或敷衍应付实验时,你在实验方面将一无所获。
如果你通过学习本课,你深刻理解了每个实验的巧妙的实验思想,当你由此叹服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并因此为解决某个问题在脑里产生各种实验设想时,即使这些设想是异想天开的,但我还是我祝贺你,祝贺你爱上了实验,你已经学会了在实验中享受快乐。
在我看来,错过一门实验课的学习要比错过一门理论课的学习损失得多。
因为只要你足够聪明,只要你有时间,只要你愿意,你还是有可能把错过的理论课重新学好,而实验课则不然,因为你不可能自己拥有一个实验室。
也许到目前为止,你可能认为实验报告是很容易写的。
在我看来,与其写一百个没有任何思考的实验报告,不如写一、两个精品实验报告收获更多。
应付式的实验报告只会是浪费时间,就犹如你到了大三还在做加减练习一样毫无意义。
我希望你认真写出经过思考有独立见解的实验报告,如果哪天我准许你免交实验报告时,恭喜你学会了写报告。
从以往批改的实验报告来看,只有少数同学知道怎样去处理实验数据,也只有少数同学愿意花时间来认真学习数据处理方法——虽然这是物理学科学生最必备的知识;只有少数同学知道怎样正确使用万用表和示波器等常用仪器。
我希望通过学习本课,能真正提高你的数据处理能力(广义的实验数据包括数字、现象、图形、特征等),希望你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希望你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能主动与老师交流,或查阅有关文献或网络。
对于考研的同学,我支持,但考研不能成为要求我对你放松的理由;对于学生干部,我支持你的工作,但教学计划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到教学计划内的教学。
可能你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我要考虑的是对所有同学的公平。
温馨提示:1、请保持资料整洁,不要拿走本资料(本资料的电子版班已发到班长信箱了);2、实验结束后请认真填写实验仪器使用登记表;3、请不要动用与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不要随意搬动实验仪器、不要随意取用实验室纸张;4、光学类的实验往往需要在全暗或半暗的环境中进行,请不要打开门窗帘;5、请不要带食物到实验室来吃,以免因食物残留气味招来老鼠,严禁在实验室抽烟。
近代物理实验7-2微波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
(一)观察DPPH的顺磁共振现象 二苯基三硝基苯(DPPH),是一种含有自由基的有机化合 物,由其结构图可知,其第二个N原子上有一个未偶电子, 由于未偶电子的存在,使其显顺磁性,将其置于外磁场中 时,可以观察到顺磁共振。
拟定方案
1.连接实验系统,将可变衰减器顺时针旋至最大,开启系统中各仪器的电 源,预热20分钟;
近代物理实验7-2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
目录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景内容 • 实验原理 • 实验装置 • 实验内容 • 拟定方案
背景内容
电子自旋共振(ESR)也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EPR),其 工作原理与核磁共振相同。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磁矩在 外磁场中引起的能级分裂,同样,电子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也 产生磁矩,若一个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的所有电子的自旋磁矩 与轨道磁矩的总和不为零,则它是顺磁性的,不为零的磁矩在 外磁场中将引起能级分裂,从而我们可以观察到顺磁共振现象。
11.若共振波形峰值较小,或示波器图形显示欠佳,可采用下列四种方式 调节:(1)将可变衰减器逆时针旋转,减小衰减量,增大微波功率;(2)顺时 针调节“扫场”旋钮,加大扫场电流;(3)提高示波器灵敏度;(4)调节微波 信号源振荡腔法兰盘上的调节钉,可加大微波输出功率;
2.设置顺磁共振实验仪的旋钮和按钮:“磁场”逆时针调到最低,“扫场” 顺时针调到最大,按下“检波”按钮,“扫场”按钮弹起,此时磁共振仪 处于检波状态;
3.将样品位置刻度尺置于90mm处,样品置于磁场正中央; 4.将单螺调配器的探针逆时针旋至“0”刻度; 5.信号源工作于等幅工作状态,调节可变衰减器及“检波灵敏度”旋钮使 磁共振实验仪的调谐指示占满度的2/3左右;
南开大学实用核磁技术-lecture-7---NOESY
7、若样品为柔性分子,相对于核磁共振的时标,分子在溶液中存在较快的构 象互变,NOE测定的是一个平均结果,因而无法得到具体的构象信息。此时 可以考虑下列方法: 1)作变温实验,使体系温度降低,如果样品在溶液中有优势构象,可能得到 NOE结果。 2)加入使溶液变稠的物质,如SDS(十二烷基磺酸钠),使得构象转换的速率降 低。 3)将样品分子作化学修饰,即将其结构稍加变化以便测定NOE。
H
NO2
2D NOESY
2D NOESY
8 - 7, 12 7 - 18, 18' 3 - 5, 10 5 - 11, 16, 18' 9 - 10, 17, 17' 10 - 16 11 - 18, 16, 14, 18' 18 - 13, 18' 16 - 14, 17 13 - 14, 17, 17' 13' - 17, 17' 17 - 17'
1) small molecules 0.5 -1 sec. Start with 0.5 sec. 2) medium size molecules 0.1 -0.5 sec. Start with 0.25 sec. 3) large molecules 0.05 - 0.2 sec. Start with 0.1 sec.
南开大学近代物理实验目录
编者的话高校理科物理类专业(四年制)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随机误差及其几种主要分布1 随机误差及其几种主要分布2蒙特卡罗方法第二章核物理实验实验2-1 盖革-弥勒计数器及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实验2-2闪烁计数器及γ能谱测量实验2-3符合测量实验2-4相对论电子的动能与动量关系的测量第三章原子物理实验实验3-1密立根油滴实验实验3-2夫兰克-赫兹实验实验3-3氢的同位素光谱实验3-4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实验3-5塞曼效应第四章光学类实验实验4-1光弹性效应实验4-2傅里叶变换光谱实验4-3 光速实验Ⅰ:声光调制和光速测量实验4-4光速实验Ⅱ:光速和介质折射率的测量实验4-5 电光调制器特性的测试实验4-6法拉第效应实验4-7光电混合型光学双稳态实验4-8光子计数实验Ⅰ:单光子计数实验4-9光子计数实验Ⅱ:时间分辨光子计数实验系统实验4-10荧光光谱第五章X射线和电子衍射实验实验5-1粉末照相法实验5-2劳厄照相法实验5-3 电子衍射实验第六章磁共振实验实验6-1核磁共振实验6-2 脉冲核磁共振实验6-3 光泵磁共振第七章微波实验实验7-1 微波基础实验实验7-2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第八章真空镀膜实验实验8-1 离子溅射镀膜第九章高等物理实验实验9-1 晶体光折变效应与光学存储实验9-2 新型散射现象及其应用实验9-3 晶格振动拉曼光谱在宝石鉴定中的应用实验9-4 高压相变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实验9-5 光通信实验实验9-6 光纤光栅传感实验实验9-7 掺铒光纤放大器实验9-8 电光小角度传递与检测实验9-9 微弱信号检测和锁相放大器实验9-10基于Powe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生理信号分析实验9-11 基于LabVIEW的人体心电信号采集程序开发实验9-12液氮区超导体电特性和磁特性的观察和测量实验9-13激光多普勒(LDV)法测量流体速度实验9-14CCD原理及其应用实验9-15彩色编码摄影及光学/数字彩色图像解码实验实验9-16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附录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二基本物理常量表附录三x射线实验技术基础理论附录四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1901-2005)。
实验7-2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7-2 电子自旋共振泡利(Pauli )1924年提出核磁矩和核自旋的概念,解释了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1925年,乌仑贝克(Uhlenbeck )和哥德斯密特(Goudsmit )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解释了光谱的精细结构。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从1954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即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P )。
电子自旋共振有时也称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
通过对共振谱线的研究,可以得到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知识,因此,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与核磁共振相比,电子自旋共振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目前,在微波段、射频段都有比较成熟的仪器。
电子自旋共振的实现,在很多方面与核磁共振相似,因此,在本实验的介绍中将不再涉及较基础的细节问题,而相关的内容请参阅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理论。
2、掌握电子自旋共振的实验方法。
3、测定DPPH 自由基中电子的g 因子和共振线宽。
【实验原理】原子中的电子在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 () 1+=S S p S (7-2-1)其中S 是电子自旋量子数,2/1=S 。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与自旋磁矩S μ间的关系为 ()⎪⎩⎪⎨⎧+=-=12S S g p m e g B SS e S μμμ (7-2-2) 其中:e m 为电子质量;eB m e 2 =μ,称为玻尔磁子;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具体表示为 )1(2)1()1()1(1++++-++=J J S S L L J J g (7-2-3) J 和L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和轨道角动量量子数,S L J ±=。
对于单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单个电子决定;对于多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价电子决定。
NMR实验
1H-NMR灵敏度为13C-NMR的2849倍。
为什么氢谱会出现裂分,碳谱不出现裂分?
低丰度同位素磁核对它核的自旋偶合作用一 般可以忽略。 宽带去偶实验消除了1H对13C偶合作用。
练习:
利用1H-NMR和13C-NM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7、测试 : ns(次数)
zg(信号采集)。
rga(调节增益)
8、信号处理:“efp”=Fourier Transformation “apk”=Phasing “abs”=Baseline
匀场效果
1、样品预处理准备
2、放入样品:ej
ij。
edc (修改样品信息)。
3、创建文件 :调出标准谱
(EXPNO 1 for 1H-NMR , 2 for 13C-NMR , 3 for DEPT-135)
boltzmann分布探头液氮超导磁体液氦的作用是为了维持磁体的超导以提供所需的磁场环境液氮是为了吹起样品并在液氦与外界环境之间加一个隔温层以减少液氦的挥发
核磁共振(NMR)
张玉波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为 NMR)是指处于 外磁场中的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受到一 定频率的射频电磁波作用时,在其自 旋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 核磁共振波谱。 Boltzmann分布 Nl /Nh =eΔE/KT △E= γhH0/2π
4、锁场:lock
选择溶剂。
5、调谐调频:atma。 6、匀场:topshim(自动匀场)。
7、测试 : ns(次数)
zg(信号采集)。
rga(调节增益)
8、信号处理:“efp”=Fourier Transformation “apk”=Phasing “abs”=Baseline
实验7-2微波电子自旋共振
一、背景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方案
五、参考文献
一、背景
电子自旋共振也被称作电子顺磁共振(EPR),其工作原理
与核磁共振是相同的。核磁共振来源于原子核磁矩在外磁 场中的能级分裂,电子自旋运动与轨道运动也产生磁矩, 当一个原子(离子、分子)中所有电子的自旋磁矩与轨道 磁矩总和不为0时,这个原子就带有顺磁性,其不为0的磁 矩在外磁场中产生能级分裂,基于这种能级分裂我们就观 察到了顺磁共振现象
一、背景
除惰性气体的原子外,大多数原子在游离态时总磁矩不为0,
但它们在形成离子或分子的过程中都是成对出现,即自旋 磁矩与轨道磁矩总和为0,不能产生顺磁共振。但是下列的 几种物质存在未偶电子(顺磁性),可以产生顺磁共振 (1)过渡族元素离子 (2)一般金属中的导电电子 (3)半导体中的杂质原子 (4)自由基。 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由电子的总磁矩构成原子或分子的固有 磁矩。
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原理
电子自旋共振与核磁共振的比较 (1)电子磁矩比核磁矩大三个数量级,在磁场相同的情况 下,电子塞曼能级间距要比核塞曼能级间距大很多,由玻尔 兹曼分布律,其能级间的粒子数差距也很大,所以ESR的信 号比NMR的信号大很多,ESR比NMR灵敏度高。 (2)NMR发生在射频范围,ESR发生在在微波范围,但是在 较弱的磁场下,在射频段也能观察到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3)由于电子磁矩比核磁矩大很多,所以电子的顺磁弛豫 作用比核弛豫作用强得多,即ESR的T1和T2一般都很短,吸收 谱线的线宽较宽。为了加大T1、T2,减小线宽,提高分辨本 领,我们通常采用降低样品温度的方法,加大样品中顺磁离 子之间的距离。
核磁配样标准
核磁共振(NMR)配样是一项关键的实验过程,用于分析和测定化合物的结构、纯度和性质。
在进行核磁配样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以下是核磁配样的一般标准和程序:1. **样品准备**:- 样品应具有足够的纯度,以确保NMR谱图不受杂质的干扰。
- 样品应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常是氘代溶剂(如CDCl3、DMSO-d6等)。
溶剂本身应具有高度的NMR纯度。
- 样品的浓度应在0.01到0.1摩尔/升之间,以获得清晰的信号。
2. **样品管**:- 样品通常放置在NMR样品管中,确保样品管本身不会对NMR谱图产生干扰。
- 样品管的质量和类型应符合NMR仪器的规格和要求。
3. **温度控制**:- 样品的温度应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控制。
通常,NMR实验在室温下进行,但某些实验可能需要低温或高温条件。
4. **标定**:- 在进行NMR实验之前,需要进行仪器的标定。
这包括校准化合物的化学位移和峰宽,以确保准确的化学位移和峰形。
5. **参数设置**:- 设置NMR仪器的参数,如脉冲宽度、扫描数、等待时间等,以获得所需的实验条件。
6. **谱图记录**:- 开始NMR实验,记录核磁共振谱图。
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NMR实验,如1D NMR、2D NMR等。
7. **数据处理**:- 对获得的NMR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峰积分、峰分配、化学位移确定、耦合常数测定等。
8. **解释谱图**:- 根据分析结果和已知信息,解释NMR谱图,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9. **报告和记录**:- 将NMR实验的结果报告和记录,包括化学位移、峰分配、结构确定等信息。
10. **仪器维护**:- 定期维护和校准NMR仪器,以确保仪器性能和数据质量。
请注意,这只是核磁配样的一般标准和程序,具体的实验条件和要求可能会因化合物的性质、NMR仪器的型号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核磁配样实验时,始终要遵循所使用仪器和实验室的具体规程和指南,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重复的结果。
实验7-1 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7-1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于1946年由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布洛赫(Bloch,用感应法发现液态水的核磁共振现象)和伯塞尔(Purcell,用吸收法观测到石蜡中质子的核磁共振)分别发现,为此,他们分享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早期的核磁共振主要采用连续波技术,灵敏度较低,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丰度高、旋磁比较大的原子核,如1H、19F等,这就限制了核磁共振的应用范围。
1966年发展起来的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使信号采集由频域变为时域,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使研究低自然丰度的核成为现实,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脉冲组合来得到所需要的分子信息。
1971年,琴纳(Jeener)提出了具有两个独立时间变量的二维核磁共振概念,随后,1974年恩斯特(Ernst)等首次成功地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实验,从此核磁共振技术进入一个新时代。
琴纳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磁共振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研究中一种重要、强大的实验手段,也是其它应用学科的重要研究工具。
例如,今天广泛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并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实用产品,投入临床应用。
它不同于传统的X线CT,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
其利用人体中的H质子在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把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接收转换,通过计算机最后形成图像,以做诊断。
由于它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的好,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影像诊断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成为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2003年,美国科学家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领域的关键性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7
5 极化转移技术
极化转移技术可以克服偏共振实验中共振谱线 发生重叠和指配复杂分子的谱时的一些困难,可以 准确指配 CH 、 CH2 、 CH3 和季碳,而测量时间比 偏共振谱短。 但极化转移技术要求仪器有多脉冲器,射频脉 冲有45 o、90o、135o等相位移控制装置。一般1980 年代以后的仪器皆可以做此实验。
CH3: I=0.75Io[Sin(2πJCHΔ)+ Sin(6πJCHΔ)
(2) DEPT谱
(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
DEPT 实 验 克 服 了 INEPT 实 验 中 某 些 缺 点 , 如 INEPT实验中强度比和相位畸变等问题。改变照射氢 核的第三脉冲宽度( )所测定的13C-NMR图谱。 特点:不同类型 13C 信号呈单峰分别朝上或向下, 可识别 CH3 、 CH2、 CH 、 C 。测量时间比偏共振谱短。 脉冲宽度 =135°CH3, CH , CH2 (常用)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CH2
60 40
CH2 CH2
20 0
Chemical shift (ppm)
DEPT:示例 DEPT 90º
仅CH碳 出现 CH和CH3碳向上 CH2碳向下 DEPT 135º
标准去氢碳谱
76 (d)DEPT1350 CH CH3 CH2
5
DEPT:示例
O
CCH2CH2CH2CH3
CH CH O C C
CH
CH2
CH2 CH2 CH3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核磁共振实验
核磁共振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原理2、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确定样品的旋磁比γ、朗德因子g N 和原子核的磁矩μI3、用核磁共振测磁场强度实验重点:原子核能级分裂情况,发生共振的条件实验难点:氢核和氟核的共振频率的调节实验原理:下面我们以氢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来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法。
氢核虽然是最简单的原子核,但它是目前在核磁共振应用中最常见和最有用的核。
(一)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描述1.单个核的磁共振通常将原子核的总磁矩在其角动量P 方向上的投影μ称为核磁矩,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写成P m eg P PN∙∙=∙=2μγμ或式中PN m eg 2∙=γ称为旋磁比;e 为电子电荷;m 为质子质量;N g 为朗德因子。
对氢核来说,5851.5=N g按照量子力学,原子核角动量的大小由下式决定()h I I P 1+=式中π2h h =,h 为普朗克常数。
I 为核的自旋量子数,可以取 ,23,1,21,0=I 对氢核来说21=I把氢核放入外磁场B 中,可以取坐标轴z方向为B 的方向。
核的角动量在B方向上的投影值由下式决定h m P B = (2—3)式中m 称为磁量子数,可以取I I I I m ----=),1(,1, 。
核磁矩在B方向上的投影为m m ehg P m e g PN B P NB )2(2==μ 将它写为m g N N B μμ= (2—4)式中12710787.05.5--⨯=JT N μ称为核磁子,是核磁矩的单位。
磁矩为μ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B 中具有的势能为mB g B B E N N B μμμ-=-=∙-=任何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2121m m B g E E E N N m m --=-=∆μ (2—5)考虑最简单情况,对氢核而言,自旋量子数21=I ,所以磁量子数m 只能取两个值,即2121-==和m 。
磁矩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也只能取两个值,如图2—1中的(a )所示,与此相对应的能级如图2—1中(b )所示。
第七章 核磁共振仪的结构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试验样品的制备
复杂分子或大分子化合物的NMR谱即使在高磁场情况下往 往也难分开,如辅以化学位移试剂来使被测物质的NMB谱中各 峰产生位移,从而达到重合峰分开的方法,已为大家所熟悉和 应用,并称具有这种功能的试剂为化学位移试剂,其特点是成 本低,收效大。常用的化学位移试剂是过渡族元素或稀土元素 的络合物。
NMR谱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5. 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研究
核磁共振
图7-20 偏氯乙烯-异丁烯氢谱中a区的细节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精品课程
27 /27 27/
or
x 2 y 4n
据此,由下式可计算HO(CH2CH2O) nH的数均分子量M n为
y M n n 44 18 22 18 x
此法的准确度依赖于-OH峰的准确积分和样品中不能有水。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精品课程 14 /27 14/
NMR谱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
图7-12 聚乙二醇的60MHz氢谱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精品课程
7/27
核磁共振
NMR谱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聚烯烃的鉴别
聚丙烯、聚异丁烯和聚异戊二烯虽然同为碳氢化合物,但 其NMR谱有明显差异。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精品课程
8/27
核磁共振
尼龙的鉴别
对于尼龙 66 、尼龙 6 和尼龙 11 三种不同的尼龙,其 NMR 谱 是很易识别的。 尼龙11的(CH2)8峰很尖,尼龙6的(CH2)3为较宽的单峰,而 尼龙66(CH2)2和(CH2)4两个峰,峰形较宽。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精品课程
21 /27 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1讲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讲 吴季辉
按照照射场的磁场强度 H2 不同,又可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γH2 /2π > 2J : 自旋去耦 γH2 /2π ∼ J : 耦 γH2 /2π ~ ν1/2 << J : 自旋轻扰 γ2H22T1T2 ≅ 1 : 核欧沃豪 选择自旋去
斯效应 (NOE) 双共振实验用于使波谱简化和确定能 级的排列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讲 吴季辉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讲 吴季辉
其中 ∆H0(J) 是A与X之间自旋-自旋耦合 产生的磁场,2∆H0(J) 相当于波谱中X多 重峰中最外侧两个峰之间的距离,k表示z 方向 如自旋A的角动量矢量和自旋X的角动量 矢量彼此近乎垂直,自旋-自旋相互作用 为零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讲 吴季辉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讲 吴季辉
同核去耦
图(a)是正常氢谱, 它是很复杂的,因 为它属于ABCX3体 系。图(b)是把去耦 场频率设置在CHO 峰上,此时谱就变 成ABX3体系。图(c) 是把去耦场频率设 置在CH3峰上,这时 谱就简化为ABC体 系。图(d)是用两个 去耦场,分别对准 CHO与CH3共振照射, 这时谱就极简单。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讲 吴季辉
GARP组合脉冲 组合脉冲
R中的数字表示脉冲的旋转角,单位为度,其上面 有横线的表示相移180° 在这三种去耦序列MLEV-16,WALTZ-16和GARP 中, GARP具有最宽的去耦带宽。 一般用于对15N 和13C核的去耦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讲 吴季辉
0.06 J scaling factor for WALTZ-4
质子噪声去耦,去耦的波谱, 质子噪声去耦,去耦的波谱,有欧沃豪斯效应 反门去耦,去耦的波谱, 反门去耦,去耦的波谱,无欧沃豪斯效应 差谱。异核NOE 差谱。异核NOE
实验报告 微波顺磁共振及核磁共振
微波顺磁共振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摘要顺磁共振, 称电子自旋共振, 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 在射频或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在高频率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而不破坏样品结构, 且对化学反应无干扰。
核磁共振, 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电磁波引起的共振跃迁现象。
它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 也是精确测量磁场和稳定磁场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核磁共振 顺磁共振 电子自旋 自旋g 因子引言顺磁共振(EPR )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 EPR ), 首先由苏联物理学家 E. K. 扎沃伊斯基于1944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 在同样的磁场下, 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
本实验中, 学生将会观察在微波段的EPR 现象, 测量DPPH 自由基中电子的g 因子。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校准磁场和测量g 因子或核磁矩μ的方法;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 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早期的核磁共振电磁波主要采用连续波, 灵敏度较低, 1966年发展起来的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 将信号采集由频域变为时域, 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特点:①共振频率决定于核外电子结构和核近邻组态;②共振峰的强弱决定于该组态在合金中所占的比例;③谱线的分辨率极高。
正文1.微波顺磁共振原理由原子物理可知, 自旋量子数 的自由电子其自旋角动量 ( ,h=6.62(10-34 J(s, 称为普朗克常数, 因为电子带电荷, 所以自旋电子还具有平行于角动量的磁矩 , 当它在磁场中由于受磁感应强度 的作用,则电子的单个能级将分裂成2S+1(即两个)子能级, 称作塞曼能级,如图7-4-1所示, 两相邻子能级间的能级差为0B g E B μ=∆ (1)式中 焦耳/持斯拉,称为玻尔磁子, 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是一个无量纲的量,其数值与粒子的种类有关, 如 的自由电子g=2.0023。
核磁共振实验中三种基本脉冲序列的特点和应用07300300061武帅
核磁共振实验中三种基本脉冲序列的特点和应用0730******* 武帅材料物理摘要核磁共振实验中,不同射频脉冲会对样品产生不同的激励,这将导致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差异。
因此,射频脉冲序列的恰当选择对实验的结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了三种基本的核磁共振脉冲序列来激励大豆油样品,对其纵向和横向弛豫时间进行测量。
本文主要就这三种基本脉冲序列的特点、应用以及演变进行讨论和总结,以达到正确选择脉冲序列来合理测量样品性质的目的。
关键词核磁共振射频脉冲引言核磁共振原理:对置于外磁场中的自旋核系统,沿着垂直于外场的方向施加一个频率与拉莫尔频率相同的射频电磁场B1,在该作用下,磁化矢量以B1为轴做章动,即圆周运动。
施加的射频脉冲使得磁化矢量Mo偏离Z方向一个角度θ,θ=βB1τ,θ=90°的是90°射频脉冲,同样若θ=180°则为180°射频脉冲。
图1 核磁共振原理图1施加的射频脉冲使得宏观磁化矢量既以外磁场为轴进动,同时也要在该射频场的作用下章动,这使得宏观磁化矢量M的运动为一条球面螺旋线。
这种使得宏观磁化矢量发生偏转的现象即为核磁共振现象。
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NMI20Analyst 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采用脉冲傅里叶变换法(FT-NMR),这种方法中的射频脉冲有一定的时间宽度,射频有一定带宽,相当于多个单频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在同时进行激励,因此在较大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核磁共振现象(NMR)。
弛豫过程:系统从激励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就叫弛豫过程。
纵向弛豫时间T1,指的是自旋核释放激励过程中吸收的射频能量返回到基态的过程所用的时间,其快慢主要取决于自旋的原子核与周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横向弛豫时间T2,指的是激励过程使质子进动相位的一致性逐渐散相(即失去相位一致性)的过程,其散相的有效程度与质子所处的周围分子结构的均匀性有关。
结构越均匀,散相效果越差。
七.核磁谱仪的使用程序
. 核磁共振谱仪的使用管理办法1.该仪器属于学院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面向全院XX使用,实行小时XX制度。
使用者须经过仪器管理员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XX使用.其余人员一律不准上机操作,否则给予院内通报批评,对造成仪器故障者,其所属课题组将取消上机操作资格年.2.XX使用仪器者必须严格遵守本室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如因违反上述规定而造成仪器损坏、影响性能者,本人将被取消仪器使用资格,并院内通报批评,其所属课题组将取消上机操作资格年。
3.该仪器的使用实行分段XX制度,请使用者根据样品的测试要求进行XX,并按要求登记XX信息。
遵守XX时间使用仪器,以免浪费机时。
使用结束后如实登记使用记录.如果迟到超过XX时间分钟或使用后不做记录者将被取消周仪器使用资格4.核磁数据不允许在仪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尤其不允许用盘直接XX。
应根据要求在数据处理机上进行处理或发送。
违者将被取消周仪器使用资格5.使用期间仪器出现故障,使用者应及时XX仪器管理员,以便尽快维修,隐瞒不报者将被追究责任,加重处理。
6.本室仅对使用者XX,不允许带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否则出现故障将追究使用者责任.进入实验室之后,请务必关好门。
请大家互相督促,杜绝安全隐患.若发现有违规人员,将取消测试资格。
7.使用者应保持核磁室的卫生清洁,测试完毕请及时带走样品,本室不负责保管.。
管理员的工作细则1.了解核磁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的多学科背景知识,不断跟踪学习核磁技术的最新发展,积极开发应用仪器在不同学科的应用,使其在相关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2.熟悉仪器的原理、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严格遵守仪器部件的开关顺序,在突然停电时能及时处理仪器;关注仪器各部件有无异常,包括液氮和液氦出口是否有结冰现象.3.能够制定该仪器相关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仪器室管理制度、测试XX制度,培训制度,详细的仪器操作规程等。
4.熟练掌握仪器的软件系统,严格培训上机操作人员,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介绍,软件使用,数据传输及样品处理,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故障,特别是样品管在仪器探头内断裂造成重大仪器故障(此种情况属人为事故,不在仪器XX保修范围内)。
药物分析实验-药物鉴别
药物分析鉴别方法总结一、葡萄糖注射液1、用斐林试剂(0。
1 g/ml的氢氧化钠和0.05 g/ml的硫酸铜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加热的条件下原理:具有醛基,醛基遇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班氏试剂:在试管中加入葡萄糖注射液0.1mL,加入班氏糖定性试剂1mL,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加热煮沸1min~2min,若试管中溶液在加热后产生了砖红色沉淀,说注射液中含有葡萄糖。
3、可用溴水来鉴别葡萄糖,葡萄糖能被溴水氧化成葡萄糖酸,使溴水褪色。
原理:葡萄糖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溴水能将其氧化 ,使溴水褪色。
结果:三小时后,溴水褪色。
4、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容易的吸光度,与标准溶液吸光度比较。
5、银镜反应: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有还原性,能与银氨溶液反应: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6、比旋度测定法:原理:葡萄糖分子结构中有5个不对称碳原子,具有旋光性,为右旋体。
比旋度是旋光性物。
7、红外光谱:测量样品溶液的红外光谱,与标准溶液的红外光谱图比较。
8.薄层色谱法9。
高效液相色谱法二、阿司匹林肠溶片1、三氯化铁法:本品水溶液加热放冷后,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堇色。
原理:受热分解产生水杨酸和乙酸,水杨酸的酚羟基与三氯化铁,呈紫堇色。
2、水解反应:阿司匹林与碳酸钠溶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及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酸化后,则生成白色水杨酸沉淀,并产生醋酸的臭气.3、红外光谱法4、薄层色谱5、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6。
紫外光谱法7。
核磁共振法三、维生素E软胶囊1.氧化还原法:原理:维生素E侧链上的叔碳原子易自动氧化,生成相应的羟基化合物,本品的乙醇溶液与硝酸供热,则生成生育酚,溶液显橙红色。
2、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三氯化铁作用,被氧化成生育酚,后者与2,2’—联吡啶作用生成血红色的络合物。
3、薄层色谱法,结果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深蓝色的斑点,空白对照无干扰.4、紫外光谱法:维生素E结构中具有苯环,本品的0.01%无水乙醇液,在28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54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可供鉴别。
第七章电磁现象(1)
磁感线和电流满足右手螺旋法则。
长直电流周围的磁感应线,在垂直
于电流的平面内磁感应线是一系列同
心圆,圆心在电流与平面的交点上。
I
B
圆电流周围的磁感应线,在与圆面正交并过其 直
径的平面内,磁感应线是两簇环绕电流的曲线。
为描述磁场的强弱,规定磁场中某点处垂直于B
矢量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磁感线数目(磁感线密度),
符号规定:穿过回路 L 的电
流方向与 L 的环绕方向服从右
手关系的,I 为正,否则为负。
I nk
I1
Ii
不穿过回路边界所围面积的电流不计在内。
26
2.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例1:求无限长载流圆柱体磁场分布。 解:圆柱体轴对称,以轴上一点为 I 圆心取垂直轴的平面内半径为 r 的 圆为安培环路
B dl 2πrB 0 I
15
例1:在一直导线MN中通以电流I,求距此导 线为a的点P处的B。从导线两端M和N到点P的连 线与直导线之间的夹角分别为 1和 2 。
N
解:在距点O为l处取电流元Idl, Idl在点P产生B,方向垂直于纸面 向里
Idl O
r l a P
dB
0 Idl sin
4 r
2
I M
1
r
l
a
P
1
2
× P
无限长载流直导线,1=0,2=,距离导线 a处的磁感应强度为
B
17
0 I
2π a
I
无限长载流长直导线的磁场
B
0 I
2πa
18
例2:求载流圆线圈在其轴上的磁场。 解:其磁场方向只有沿x轴的分量 而垂直于x 轴的分量求和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7-1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于1946年由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布洛赫(Bloch,用感应法发现液态水的核磁共振现象)和伯塞尔(Purcell,用吸收法观测到石蜡中质子的核磁共振)分别发现,为此,他们分享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早期的核磁共振主要采用连续波技术,灵敏度较低,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丰度高、旋磁比较大的原子核,如1H、19F等,这就限制了核磁共振的应用范围。
1966年发展起来的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使信号采集由频域变为时域,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使研究低自然丰度的核成为现实,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脉冲组合来得到所需要的分子信息。
1971年,琴纳(Jeener)提出了具有两个独立时间变量的二维核磁共振概念,随后,1974年恩斯特(Ernst)等首次成功地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实验,从此核磁共振技术进入一个新时代。
琴纳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磁共振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研究中一种重要、强大的实验手段,也是其它应用学科的重要研究工具。
例如,今天广泛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并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实用产品,投入临床应用。
它不同于传统的X线CT,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
其利用人体中的H质子在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把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接收转换,通过计算机最后形成图像,以做诊断。
由于它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的好,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影像诊断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成为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2003年,美国科学家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领域的关键性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研究核磁共振有两种方法,一是连续波法或称稳态方法,是用连续的射频场(即旋转磁场B1)作用到原子核系统上,观察到原子核系统对频率的响应信号;另一种是脉冲法,用射频脉冲作用在原子核系统上,观察到原子核系统对时间的响应信号。
脉冲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测量速度,但需要进行快速博里叶变换,技术要求较高。
核磁共振信号分色散信号和吸收信号。
但一般观察吸收信号,因为比较容易分析理解。
从信号的检测来看,又包括感应法、电桥法和自差法。
如果测量的是核磁矩吸收射频场(旋转磁场)能量而在附近线圈中产生的感应信号,称为感应法,也称为交叉线圈法或布洛赫法;如果是测量由于共振使电桥失去平衡而输出的电压即为电桥法,也称平衡法;直接测量由于共振使射频振荡线圈中负载发生变化的方法为自差法,也称为负载法或边限振荡器法。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
本实验是用连续波,通过扫场调节,并由自差法检测来研究核磁共振吸收现象的。
【实验目的】1、掌握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分析各种因素对核磁共振现象的影响。
3、观察几种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学习测量核磁共振的方法。
【实验原理】1、核磁共振基础原子核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7-1-1)pI+=I1I其中I 是核自旋量子数,值为半整数或整数。
当质子数和质量数均为偶数时,I =0;当质量数为偶数而质子数为奇数时,I =0,1,2,…;当质量数为奇数时,I=n/2,n=1,3,5,…。
原子核带有电荷,因而具有自旋磁矩,其大小为()12+==I I g p m e gNI NI μμ (7-1-2)其中:m N 为原子核质量;g 为核的朗德因子,对质子而言,g=5.586;227100509.52m A m e NN ⋅⨯==- μ,称为核磁子。
设g m e N2=γ为核的旋磁比,则I I p γμ= (7-1-3)核自旋磁矩在恒定外场B 0的作用下,会发生进动,进动角频率ω0为00B γω= (7-1-4)由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I p 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若设B 0沿z 轴方向,则I p 在z 方向上只能取m p zI= (I I I I m -+--=,1,,1, )其中m 为原子核的磁量子数,有2I+1种可能取值。
考虑到z I zI p γμ=,所以核磁矩与外磁场B 0的相互作用能为000mB B B E z I Iγμμ-=-=⋅-= (7-1-5)原来的一个能级分裂为2I+1个次能级(塞曼分裂),相邻次能级间的能量差为000B g B E N μγω===∆ (7-1-6)显然,在稳恒的外磁场B 0作用下,如果存在一个与B 0和总的核磁矩组成的平面相垂直的旋转磁场B 1,当B 1的角频率等于ω0时,原子核将吸收此旋转磁场的能量,实现能级间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相关理论参阅本章概述)。
2、稳态时的核磁共振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的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固定B 0,让B 1的角频率ω连续变化而通过共振区,当00B γωω==时,则出现共振信号,此为扫频法;若使B 1的角频率不变,让B 0连续变化而扫过共振区,使得00ωγ=B ,出现共振信号,则为扫场法。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大多数的核磁共振谱仪都采用扫场方式。
为了提高信噪比,并获得稳定的共振信号,一般要在稳恒磁场B 0上加一个交变低频调制磁场(扫描磁场)t B B m m ωsin ~=。
调制磁场由线圈提供,称为扫场线圈,线圈中的电流可以连续改变,从而引起调制磁场幅度的连续变化。
这样,测试样品所在的实际磁场为B B B ~0+=,如图7-1-1(a )。
这个周期变化的磁场将引起相应的进动角频率()BB ~00+=γω也周期性地变化。
如果旋转磁场的角频率为ω,则当B B ~0+扫过ω所对应的共振磁场γω=B 时,会发生共振,从示波器上观察到共振信号如图7-1-1(b )。
改变B 0或ω都会使信号的位置发生相对移动,当共振信号间距相等且重复角频率为πν4时,表示共振发生在调制磁场的相位为 ,2,,02πππν=t ,如图7-1-2所示。
3、顺磁弛豫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有时会有意识地在样品中掺入少量的顺磁离子,如Fe 3+、Cu2+等。
这些顺磁离子具有未成对的电子磁矩,它比核磁矩大三个数量级。
原子核自旋磁矩与电子自旋磁矩之间具有很强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原子核易于把自己的能量交换给电子,而电子与晶格之间有紧密的耦合,且电子的弛豫时间很短,因此电子又极易把能量转给晶格。
样品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所掺顺磁离子浓度成反比,当顺磁离子浓度增加时,弛豫时间减小,共振信号增强。
另外,顺磁离子会在样品的核磁矩附近形成很强的局部磁场,从而影响弛豫过程,导致T 1、T 2都大幅减小。
所以,掺入顺磁离子不仅可以收到增强共振信号的效果,也可以有效避免信号饱和。
4、磁铁的作用磁铁是核磁共振谱仪中最重要的部件,用以产生核自旋物质磁能级塞曼分裂所需要的磁场。
高质量的核磁共振谱仪要求磁铁能够产生尽可能强的、高度均匀和非常稳定的磁场。
强的磁场有利于弥补核磁共振谱仪灵敏度不高的缺点,而磁场的空间分布均匀性和稳定性则影响着核磁共振谱仪的分辨率。
较差的稳定性会破坏核磁共振条件,使共振信号时隐时现,难于进行相邻信号的区分,严重时会使共振信号完全消失。
磁铁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会在样品内形成局部磁场,它将加剧磁化强度横向分量进动相位失配的过程,使共振信号产生附加的展宽。
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可以通过测量表观横向弛豫时间*2T 进行估算。
*2T 小于实际的横向弛豫时间T 2,与样品体积范围内磁场空间分布不均匀性B δ间的关系为2112*2B T T B γδ+=(7-1-7)图7-1-1 核磁共振信号 图7-1-2 等间隔核磁共振信号其中B δ为样品体积范围内最大和最小磁感应强度之差与平均磁感应强度的比值。
磁铁有永磁铁、电磁铁和超导磁铁三种,它们各有优缺点,例如:永磁铁结构简单、长期稳定和使用方便,但磁场不能改变、易受温度影响;电磁铁磁场和磁隙可调、灵活性大,但需要大功率的励磁电源;超导磁铁虽然能够达到极强的磁场,但目前仍须在低温下运行等。
所以,在实验设计时应根据需要进行适当选择。
5、尾波的形成与观察在求解布洛赫方程时,我们知道:只有扫描磁场B ~通过共振区的时间远长于T 1、T 2时(慢通过)才会有稳态的吸收信号。
若扫场速度很快(快通过),以致不再满足慢通过条件时,原子核的磁化强度矢量M跟不上磁场的快速变化,当磁场变化到远离共振点时,1B尚不能对M发生有效作用,在横向弛豫时间T 2量级的时间内,M 继续围绕磁场发生进动,直到M的横向分量(在oxy 平面内的x M 、y M 分量,0B 沿z 轴)消失为止。
这段时间内,M的进动角频率与1B 的角频率不同,M 的横向分量与1B由于相对运动产生拍频,所以观察到的共振吸收信号是随时间变化的一个衰减振动,如图7-1-3所示,称为瞬时信号。
在共振信号尾部所出现的一系列衰减振动,称为尾波或振铃,由于它起源于弛豫过程,所以也称为弛豫尾波。
虽然,当两个共振信号相距很近时,尾波的出现会给峰的辨认带来不便,但通过尾波的观察与测量,也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例如:可以从实验上帮助判断是否满足慢通过条件;可以估算表观横向弛豫时间*2T 及样品体积范围内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2T 的数值是根据尾波波峰随时间的变化,用作图法或由最大峰值下降到1/e 的时间来确定的。
当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2T 的影响很小时,测量得到的*2T 就为横向弛豫时间T 2。
如果可以扣除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的影响,由(7-1-7)式,同样可以得到T 2。
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下式给出100sinln2x x y y mB -=ωπωδ (7-1-8)其中:y 0为t=0时的共振信号峰值;x 0为x 轴上尾波消失时的最大距离;x 、y 分别为某一尾波波峰的横坐标和纵坐标;m ω、ω0分别为调制磁场和共振时的射频信号的角频率。
显然,图7-1-3 瞬时共振吸收信号磁场空间分布的均匀性越好,则尾波衰减越慢且节数也越多。
利用尾波还可以判断核磁共振谱仪的分辨率。
如果没有尾波出现,则说明谱仪的分辨率不高。
6、核磁共振与精细结构从理论上说,某种核的磁共振频率仅取决于它的旋磁比和所加的外磁场,同一种核对应着同样的谱线(信号),但实际并非如此。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核磁共振谱仪分辨率的提高,科学家不仅观察到了共振谱线的精细结构,而且也观察到了各种超精细结构,这些结构形成了核磁共振的波谱,如化学位移、自旋—自旋分裂、奈特位移等,它们均是由于核自旋与周围电子之间的磁耦合或电耦合所引起的,表现了所研究核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研究这些精细结构有助于获取物质结构更丰富的信息,也为核磁共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