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异常情况。
结合临床病史
将心电图结果与患者病史相结合 ,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依据。
书写规范报告
按照规范格式书写心电图报告, 包括检查日期、患者信息、心电
图波形描述、诊断意见等。
06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典型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一:正常心电图 波形特征解析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指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 到心室,心房和心室各自 独立活动,P波与QRS波群 无固定关系,P-P间期与RR间期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
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左 右心室肌任何部位的心室激动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自发性室性 电除极活动,且频率超过100次/ 分的心律失常
指导治疗策略制定和调整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对心电图的定期监测,可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植入
心电图可为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的植入提供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 依据。
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治疗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心电图可指导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治疗的策略 制定和实时监控治疗效果。
04
心电图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协助诊断心脏疾病类型
01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电图可显示心肌缺血时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在心肌梗死
时,可出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Q波形成等改变。
02
心律失常
心电图能准确记录心脏电活动的节律和速率,有助于诊断各种心律失常
,如房颤、室颤、室上速等。
03
心脏传导阻滞
演示并讲解如何测量心电图各波形的时限、振幅等参数。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可编辑课件
26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 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 提前的P波重叠于前面的T,且不下传,可无
QRS波 • 不完全性代尝间歇居多 •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可编辑课件
27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 时限:0.12~0.20s (3)PR段: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 时限:0.02~0.12s
可编辑课件
9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可编辑课件
10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2.QRS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波型:
13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正常Q-T间期及其最高限
R-R 间期度
心率
(s)
(次/min)
正常
正常 最高限度(s)
1.50
40.0
0.478
0.52
1.20
50.0
0.427
0.47
1.00
60.0
0.390
0.43
0.80
75.0
0.348
0.39
0.60
100.0
0.302
2.房性心动过速
可编辑课件
28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可编辑课件
29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 P波消失,代之规律的锯齿状F波,等电线消失 • F波频率250~350次/分 • 心室率规则与否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
完整版心电图知识快速入门
房性心律失常
总结词
房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肌细胞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心房收缩和舒张不规律。
详细描述
房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心房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心房收缩和舒张 不规律,可能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 搏、房颤和房扑等。
室性心律失常
总结词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室肌细胞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不规律。
在急救现场或医院急诊室,心电图可 以及时捕捉患者的心电异常,为后续 的急救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挽救患 者的生命。
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 检查方法,安全性较高,但也有一些 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检查时应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 身体,以免干扰检查结果。
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 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解读心电 图结果。
完整版心电图知识 快速入门
contents
目录
• 心电图基础知识 • 心电图的解读 • 心电图异常解读 • 常见心电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CATALOGUE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反 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心肌炎
总结词
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可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
详细描述
心肌炎的病因可以是感染、自身免疫 、药物等多种因素。心电图可以表现 为心律失常、ST段改变等变化。治疗 心肌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 疗和针对病因的治疗等。
心力衰竭
总结词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不 能满足身体需要的一种状态。
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 QRS波群、T波和U波等, 每个波形都有特定的意义 和变化规律。
心电图基础知识
监测手术效果: 通过心电图监测 手术前后心脏功 能变化,评估手
术效果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心电图监测 心脏功能变化, 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指导治疗方案: 根据心电图监测 结果,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评估预后
评估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 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评估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律失常 的种类和程度
评估心脏功能: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 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评估心脏疾病:心电图可以诊断多种心脏 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谢谢
心电图的分类:分为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运 动心电图
心电图的应用: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心电图的应用
1
诊断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可 以诊断各种类 型的心律失常, 如房颤、室颤、 早搏等。
2
诊断心肌缺血: 心电图可以诊 断心肌缺血, 如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等。
3
诊断心脏结构 异常:心电图 可以诊断心脏 结构异常,如 先天性心脏病、 瓣膜病等。
诊断心脏病
01
心电图可以 检测心脏的 电活动诊断心肌缺 血、心肌梗 死等疾病
03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律失 常,如房颤、 室颤等
04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脏传 导阻滞,如 房室传导阻 滞、束支传 导阻滞等
监测治疗效果
评估药物疗效: 通过心电图监测 药物对心脏的影 响,评估药物疗
动态心电图
1
原理:通过连 续记录心脏的 电活动,分析
心脏功能
3
应用:用于诊 断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疾
病
2
特点:可长时 间监测,不受
活动限制
4
优点:可及时 发现心脏异常, 为治疗提供依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三、心电图的导联
单极肢体导联
33
三、心电图的导联
(三)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1.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
右上肢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2.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 左上肢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3.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左下肢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第八章 心电图检查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
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2
异常心电图
3
心电图描记、分析和临床应用
4
多参数心电监护
2
教学内容
1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2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3 心电图导联体系 4 心电图测量 5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3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34
三、心电图的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35
三、心电图的导联
(三)胸导联是单极心前区导联 胸前区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36
三、心电图的导联
常规探查电极在胸前有6个部位。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心。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29
三、心电图的导联
(一)双极肢体导联(bipolar limb leads) 是双极标准导联,反映两肢体间的电位差变化。
有三个: 1.标准导联I(标I) 正极置左上肢(+)
负极置右上肢(–) 2.标准导联Ⅱ(标Ⅱ) 正极置左下肢(+)
负极置右上肢(–) 3.标准导联Ⅲ(标Ⅲ) 正极置左下肢(+)
心电图基础知识讲解
谢谢各位老师倾听! 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切记 U波增高、T波降低是低钾血症最主要的心电图改变。
病例4女性患者,71岁,突发呼吸困难伴胸痛1小时,并咯血一次,烦躁不安。既往有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一直未予正规治疗。
心电图报告 数据测量: 心房率:123次/分 心室率:123次/分 PR间期:0.15s QT间期:0.29sQTc:0.41s 电 轴:90° 心电图改变: P波:(-)QRS波群:Ⅰ导联出现S波,Ⅲ导联可见Q波;V1导联呈rsr′型,r′>r, QRS时限<0.12sST段:(-)T波:Ⅲ导联T波倒置U波:(-)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 2.SⅠQⅢTⅢ图形结合临床考虑肺栓塞可能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一、心电图波形
1.P波 是一组波群中最先出现的一个小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产生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 自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一段时间,代表激动自心房开始除极,经结间束、房室交界区、 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普肯耶纤维网传导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3.QRS波群 是一组波幅较大、峻峭陡急的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产生的电位变化。典型的心室除极 波由三个紧密相连的波构成,第一个波若为负向波称为Q波,第一个正向波或Q波后的正向波称为R波, 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合称为QRS波群。有时继S波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若R′波后 再出现负向波,则称为S′波。各波波幅<0.5mV者,用英文小写字母q、r、s表示,波幅≥0.5mV者,用英 文大写字母Q、R、S表示。 4.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5.T波 是继ST段之后一个比较宽的波,代表整个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6.QT间期 自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一段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用的时间。 7.U波 是T波之后有时连接的一个小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一、心电图定义: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来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的电活动信号,包括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以及心脏的节律和心率等。
二、心电图的组成:心电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反映心房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2.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包括Q波、R波和S波,反映心室的收缩性和传导性。
3.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反映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4. U波:代表心肌的微小除极,但具体意义尚不明确。
三、心电图的形成原理: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转化为图形来得到的。
当心脏的电活动信号通过电极板进入心电图机时,机器会将信号转化为图形形式,记录在纸上。
心电图的波形和振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电信号的强度、电极的位置和距离、导联的选择等。
四、心电图的特点:心电图具有以下特点:1. 无创性:心电图检查不会对病人造成创伤,安全性高。
2. 简便易行:心电图机便携性强,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得出。
3. 可靠性高: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反映全面:心电图能够反映出心脏的电活动、兴奋性和传导性等多种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心脏的功能状况。
五、心电图的应用范围: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主要用于诊断以下心脏疾病:1.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 心肌炎和心肌病: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
4. 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等。
5.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六、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检查前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涂抹护肤品或化妆品,以免影响电极的粘贴效果。
2. 检查时需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身体,以免影响电极信号的采集。
3. 检查时需要暴露胸部和四肢,女性需要脱去上衣,以便电极的粘贴和信号的采集。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三、平均心电轴与钟向转位
一、平均心电轴(简称心电轴)
指额面QRS平均心电轴而言,它与心电图Ⅰ导联正侧 段所构成的角度表示平均心电轴的偏移方向。
三、平均心电轴(目测法)
Ⅰ Ⅲ
Ⅰ↑、Ⅲ↑:电轴正常
Ⅰ↑、Ⅲ↓:电轴左偏 Ⅰ↓、Ⅲ↓:电轴右偏
心电轴偏移及其临床意义 -90°
+ 180°
Ⅰ 0°
心电轴范围
除极阶段
复极阶段
心肌细胞除极及复极示意图
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心电图各波与心脏除极复极关系
心房除 极
心室复极
心室除极
心 房 复 极
P
ST
T
PR间期
QRS
QT间期
二、心电向量概念
(一)、 心电向量
物理学上即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的量称为心电向量。 向量用箭头表示、箭干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表 示向量的方向(正极)、箭尾代表负极。
PR段
QRS波群 ST段与T波
相应心电活动
心房除极
房室传导时间
心室除极 心室复极的 缓慢期与快速期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呈园钝形,其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 中向上,AVR导联向下 时间:<0.12秒 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心电图检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主任医师 蒙静芳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
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生理活动变化曲线.
心 电 图 机
心电图导联线
心电图球
心脏体表投影
心脏前面观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通过对心脏电信号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诊断心脏疾病。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包括测量方法、常见波形和相关指标。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客户端设备:心电图的测量通常使用心电图仪。
现代心电图仪可通过电极和导线将心脏电信号转换为数据,并通过显示屏或打印机输出心电图结果。
2. 测量位置:心电图的测量通常在胸部和四肢进行。
胸部导联是最常用的导联类型,它在胸部的特定位置贴上电极,可记录到心脏沿不同方向传导的电信号。
四肢导联则通过在手臂和腿部放置电极来记录心脏电活动。
3. 测量步骤:进行心电图测量时,需要准备好心电图仪和相应的电极。
患者通常需要脱去外衣,以便电极贴在肌肤上。
然后,电极将与测量设备相连,并启动仪器记录心电图数据。
二、心电图的常见波形1. P波:P波是心电图中的第一个正波,代表心房的收缩。
它的形状通常是正弦波,并且在正常心电图中应该是连续的。
2.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电图中的主要波形,代表心室的收缩。
它通常由三个波峰和两个波谷组成,形成一个典型的“M”形。
3. T波:T波是QRS波群之后的波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它通常是一个正弦形状,与P波和QRS波群形成一种特定的电信号序列。
4. ST段:ST段是T波结束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段,通常应该是水平的。
当ST段出现偏移时,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损伤的存在。
三、心电图的相关指标1. 心率:心率是衡量心电图中心跳频率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静息心率通常在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心脏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该在0.12秒至0.20秒之间。
3. QRS时限:QRS时限是QRS波群的持续时间,反映了心室的兴奋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QRS时限应该在0.06秒至0.10秒之间。
心电图基础知识-含常见异常心电图
02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01
02
03
波形稳定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应该稳 定,没有突然的波动或变 化。
波形规律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应该是 有规律的,各波的时间间 隔和振幅都应该是相对恒 定的。
波形正常范围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应该在 正常范围内,例如P波、 QRS波、T波等。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与意义
查或治疗等。
心电图解读的注意事项
排除干扰因素
心电图解读时应排除干扰因素,如电磁干扰、电 源干扰等,以确保心电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合临床资料
心电图解读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资 料,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动态观察
对于一些异常心电图,需要动态观察其变化情况, 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心电图主要反应心肌细胞电兴奋的传播和恢复过程,包括心房和心室的电兴奋过程。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
心电图机是记录心电图的仪器,由记 录器、放大器、滤波器、定标器等部 分组成。
心电图记录方法包括常规导联、加压 单极导联和交替导联。
心电图导联是将电极安放在人体不同 部位,以记录和显示心脏电活动的通 路。通常采用6个肢体导联和3个胸导 联。
内分泌系统疾病
心电图异常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 进或减退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关。
消化系统疾病
某些心电图异常可能与消化系统 疾病相关,如胃食管反流病。查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心电图是运动员体检中筛查潜在心血管疾病的常 规手段。
评估心脏负荷
心电图可以评估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心脏的负 荷和功能状态。
心电图基础知识-含常 见异常心电图
目录 CONTENT
心电图基础知识(共55张PPT)
2024/1/28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 缩构成,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
心室扑动
QRS波群与T波消失,代之以规 律的、振幅相等的正弦波,频 率约为200-250次/分。
心室颤动
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 以极不规则的室颤波,频率约 为250-500次/分。
8
QRS波群形态及意义
形态
时间
电压
意义
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第 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后 面的向下的波称为S波。QRS 波群后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J点 。
2024/1/28
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多在 0.06-0.10秒之间,最宽不超过 0.12秒。
在肢体导联中,RV1<1.0mV ,RV5<2.5mV, RV5+SV1<4.0mV(男性)或 <3.5mV(女性)。在胸导联 中,V1的R波一般不超过 1.0mV。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2024/1/28
心率超过100次/分,P波形态正 常,PR间期缩短。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 ,与呼吸运动有关。
12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PR间期>0.12s。
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F波,即规律的 锯齿状扑动波,心房率通常为 250-300次/分。
低钙血症
减缓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可能 导致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
、T波增宽等异常表现。
2024/1/28
20
06
心电图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Chapter
心电图基础知识
额面心电轴
1.定义: 指心室除极过程中,QRS 波群在额面上 的偏移。 2.电轴偏移的分类:顺钟向转为电轴右偏 逆钟向转为电轴左偏 3.*电轴偏移的计算方法: • ①查表法:利用Ⅰ、Ⅲ 导联QRS波群电压代数和 查表,求出心电轴值。 ②目测法: 观看QRS波群主波方向。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
心电图 基本知识
第一讲 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二讲心电图的测量及正常值 第三讲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四讲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1、心电图概念(重点) 2、除极、复极的概念 3、与心脏电位波形、强度有关因素 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1.定义; 2.导联线及与人体的连为(重点); 3.常用导联 (难点):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极化状态
电源: 当细胞膜一段受到 刺激后激化状态发生逆转, 膜外阳离子进入细胞内, 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 外仍带正电荷,于是形成 膜内外电位差,尚未除极 的部位称为电源。 电穴: 已除极部位为电穴。 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除极:心肌细胞膜内带正 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 为除极,又称为去极化。 复极:由于细胞的代谢作 用,细胞膜又迅速回到极 化状态,这一过程成为复 极。
心电图各波的组成、命名
• P波 心房除极产生的小波称为P波。 • P-R间期 P-R间期为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即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 • QRS波群 心室除极产生的综合波称为QRS波群,形 态变化较大。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 波称为Q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S波之后的正 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只有一个 负向波称为QS波。根据每个波的相对大小分别用大、 小写英文字母来命名,如Rs、qR、qRs等。 • ST段 ST段是心室除极结束后缓慢复极的一段时间, 为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之间的一段等电位线。 • T波 心室肌快速复极产生T波。 • U波 U波的形成可能与心肌后继电位有关。 • Q-T间期 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称Q-T间期,从 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
心肌的电激动传布全身,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发生电位差。
通过心电图机把不断变化的电位
连续描记成的曲线,即心电图。
临床心电图学就是把身体表面变动的
电位记录下来,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给以适当解释,以辅助临床诊断
的一门科学。
一、典型心电图
心电图由一系列不相同的“波组”构成。
一个典型的心电图包括
下述各波及波段(图14-1-1)。
图14-1-1 心电图各波和波段示意图
P波(P wave):反映左右心房的电激动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P-R间期(P-r interval):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
P-R段(P-R segment):代表心房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至心
室的时间。
QRS波群(QRS Complex):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
变化,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相连的波。
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之向上的波为“R”波;继R波之后的向下波为“S”波。
S-T段(S-T segment):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
心室早期复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T wave)反映晚期心室复极过程电位的变化。
U波(U wave):代表心肌活动的“激后电位”(after potentia l).
Q-T 间期(Q-t interval):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一)心肌细胞的极化状态和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同等数量的负电荷,这种电荷稳定的分布状态称为极化状态(图14-1-2)。
通过实验,测得极化状态的单一心肌细胞内电位为-90mV,膜外为零。
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这种稳恒状态就称极化状态。
图14-1-2 极化状态
极化状态时静息电位的恒定,有赖于细胞的代谢活动,细胞内外钾离子及钠离子浓度的比值以及细胞膜对钾、钠、钙、蛋白质、氯离子等具有不同的通透性。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约为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30倍,相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约为细胞内钠离子浓度的15倍。
至于阴离子,细胞内液以蛋白阴离子的浓度为高,而在细胞外液则以氯离子浓度为高。
由于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远超超过对钠离子和通透性,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又高于细胞外数十倍,钾离子便会不断地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渗出。
当钾离子外渗时,氯离子亦随之外渗,但因细胞膜本身带有负电荷,氯离子渗出受阻,就使较多的钾离子渗出到膜外,而未能渗出的游离型阴离子(主要是蛋白阴离子,其
次是氯离子)留在膜内,使膜内电位显著低于膜外。
膜内负电位的大
小和静息时钾离子外渗的多少有密切关系,钾离子外渗越多,留在膜
内的阴离子也越多,因而膜内负电位也越大,同时由于膜内带负电荷
的阴离子越来越多,吸引着膜内钾离子(静电力作用),使膜内钾离
子逐渐不能再向外转移,因而使膜内电位维持在-90mV的水平上,形成
了静息电位。
(二)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和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在兴奋时
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即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图1
4-1-3)。
分为去极化的0相和复极化的1、2和3相。
4相为静息期。
1.0相(去极化期):心肌细胞受刺激时钠通道开放,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急骤升高,使细胞外液中的大量Na+ 渗入细胞内,膜内电
位从静息状态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0相,0相非常短暂,仅点1-2ms。
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depolariz ation)。
相当于心电图QRS波群的前半。
2.1 相(早期快速复极相):心肌细胞经过除极后,又逐渐恢复
负电位称为复极,动作电位到达顶峰后,立即开始复极,在复极开始
到达零电位形成1相。
因为此时Na+的内流已锐减,细胞膜对K+和Cl-的
通透性增大,引起K+的外流和Cl-的内流,其中K+外流是主要的,使膜
内电痊快速自+20mV下降至0线形成1相。
约占10ms。
相当心电图QRS波
群的后半部。
3.2相(平台期):为缓慢复极化阶段。
表现为膜内电位下降速度
大减,停滞于接近零电位的等电位状态,形成平台。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约占100~150ms,在膜电位低于-55~-40mV时,膜上的钙通道激活,使细胞外Ca++缓慢内流,同时又有少量K+外流,致使膜内电位保
持在零电位附近不变。
相当于心电图的S-T段。
4.3 相(快速复极末相):此期复极过程加速,膜内电位较快下
降至原来的膜电位水平,主要由于膜对K+的通透性大大增高,细胞外K
+浓度较低促使K+快速外流。
相当心电图的T流。
5.4 相(静息相):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使细胞内
外的离子浓度差得到恢复至静息状态水平。
相当于心电图T波的等电位线。
4 相的开始相当于复极过程完毕,心室舒张期由此开始。
图14-1-3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时电位变化与离子活动心电图关系示意图A.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中的电位曲线 a.零电位线 b.静息电位 c.
动作电位开始
B.相应的心电图 0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R波;1位相:相当于心电图
的J点;2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S T段;3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T波;
4位相:相当于心电图T波后的静息电位
C.心肌细胞膜内外在不同位相时的离子变化
(三)容积导电与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在临床心电图上通常用电偶学说来说明。
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所组成的一个总体,称为电偶。
正电荷称做电偶的电源,负电荷称为电偶的电穴,其连线称为电偶轴,电偶轴的方向是由电穴指向电源,两极间连线的中点称为电偶中心。
当一个心肌细胞的甲端受刺激而首先除极,由于Na+的内流使此处膜内
变为正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图14-1-4 B),乙端仍保持膜外为正
电位、膜内负电位的极化状态,使同一个细胞膜外的甲乙两端出现了
电位的差别。
甲端为负电荷(电穴),乙端为正电荷(电源),二者
形成电偶,产生电流。
电流的方向由电源流向电穴。
若在乙端(面对
电源)置一探查电极,即可描记出向上的波,反之,在甲端则描记出
向下的波。
随着除极波的扩展,整个心肌细胞全部除极,细胞膜内外
分别均匀地聚集正、负电荷,细胞膜外的电位差消失,无电流存在,
则记录为一平线(图14-1-4 C)。
心肌细胞复极时,先除极的甲端首
先复极,恢复到极化水平,其膜外聚集正电荷,未复极的乙端膜外仍
聚集负电荷,复极端为电极,恢复到极化水平,其膜外聚集正电荷,
未复极的乙端膜外仍聚集负电荷,复极端为电源,未复极端为电穴,
二者再次形成电偶,产生电流,电流方向仍为电源流向电穴,与除极
时方向相反,甲端电极描记为正波,乙端描记为负波(图14-1-4 C)。
整个心肌细胞恢复极化状态后,电偶消失,无电流产生,再次描记为
一平线(图14-1-4 E)。
心肌细胞在除极与复极的过程中,形成电偶,产生电流,在每一
瞬间都将传播到整个体液内(图14-1-5)。
这种现象和一束肌纤维放
在巨盆盐水内,不断产生电偶作用于周围的情况完全相似,这种导电
的方式称为容积导电。
人体亦可看作是容积导体,心脏处于这一导体
之中。
图14-1-4 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时电偶的形成
图14-1-5 电位在容积导电体内的正负电场示意图
在容积导体中各处都有强弱不同的电流在流动着,因而导体中各
点存在着不同的电位差(图14-1-6),通过电偶中心可作一垂直平面,因面上各点与正负两极距离相等,故在此平面上各点的电位均等于零,称为电偶电场的零电位面,零电位面把电偶的电场分为正、负两个半区。
图14-1-6 电位在容积导体中产生的电位分布示意图
容积导体中任一点的电位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某点的电位和电偶的动势成正比。
电偶的电动势越大,该点的
电位越高。
2.某点的电位和该点与电偶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距离越远,
电位的绝对值越低。
3.某点的电位与该点方位角θ的余弦成正比。
角度越大,电位越低,角度越小,电位越高。
上述三个因素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V=E.cosθ/r2
V代表容积导体中任一点电位,E代表电偶电动势,r代表该点到电
偶中心的距离,cosθ是方位角θ的余弦(图14-1-7)。
图14-1-7容积导体中某点电位与方位角的关系示意图
a 当θ=0°时,cosθ=1,此时 a点电位为+E.波形向上,电位最高;
b θ= 30°时, cos 30° = 0.866, b点电位为 +0.866E。
波形向上,
电位稍低;cθ=60°时, cos60=0.500, c点电位为 +0.5E;dθ=90°时, cos90 =0, d点电位为零。
同理,e、 f、 g 各点的电位分别为
-0.5E、 -0.866E及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