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基于耕地等别监测评价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分析
基于耕地等别监测评价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分析摘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分为对耕地质量渐变趋势的监测和分等参数的调查,分等参数变化影响耕地质量优劣的评定。
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耕地质量等别计算中的两个重要参数,其渐进变化直接影响耕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
本文通过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数据基础,研究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变化情况,分析其对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影响。
关键词:耕地等别分等参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是对耕地质量年度变化进行的常规监测调查,是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包括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抽样监测和分等参数调查,前者侧重对耕地质量等别渐变趋势及其驱动力的分析评价,后者侧重对分等参数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5年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别监测与评价工作以来,能逐步掌握了全国及地区渐变类型集、驱动因子、等别变化与产能变化情况,但对分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则相对不够。
本文从影响耕地质量等别测算非常重要的两个参数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入手,分析其在监测年度内变化趋势,为耕地质量全面评价中参数更新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本文研究区为湖北省西部丘陵区某一县级行政区,全县辖6个镇、1个乡。
该县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12-16.C,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全县次高山、丘陵、河谷冲积平畈兼而有之,西北部山地,东部丘陵,中部河谷冲积平畈,县境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具有垂直气候差异特征。
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测算方法,以研究区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固定/随机监测样点调查数据为基础,测算不同样点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数值,并与上一年度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数据库对应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情况。
2.1 土地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土地利用系数是用来修正土地的自然质量,使达到接近土地的实际产出水平的系数,其计算公式为:式中:Kdj——第i个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aij——第i个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Aj——省内分区第j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的最大值。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1)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2)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3)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以往的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前者是对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性描述,它是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基础;后者主要是基于统计学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的方法。
佛山市南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南海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三月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2
一、规划调整完善的背景与原因 ....................................................................... 2 二、指导思想 ....................................................................................................... 4 三、规划调整完善的依据 ................................................................................... 5 四、规划调整完善的原则 ................................................................................... 7 五、规划调整完善的任务 ................................................................................... 8 六、规划范围 ....................................................................................................... 9 七、规划期限 ....................................................................................................... 9 第二章 南海区概况 ...................................................................................................10 一、区域概况 ..................................................................................................... 10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3 三、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 .................................................................................22 第三章 主要指标调整情况 .......................................................................................30 一、耕地保有量 ................................................................................................. 30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31 三、建设用地 ..................................................................................................... 31 四、其他指标 ..................................................................................................... 32 第四章 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34 一、基本农田划入 .............................................................................................34 二、基本农田划出 .............................................................................................36 三、基本农田划定结果 .....................................................................................38 第五章 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情况 ...............................................................................41 一、建设用地调出情况 .....................................................................................41 二、建设用地调入情况 .....................................................................................41 第六章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调整情况 ...................................................................46 一、允许建设区 ................................................................................................. 46 二、有条件建设区 .............................................................................................46 三、禁止建设区 ................................................................................................. 47 四、限制建设区 ................................................................................................. 47 第七章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48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佛山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分析
佛山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分析1.城市化进程在我国统计口径里,通常用下面两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一个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另一个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由于城市中除非农业人口外,还有一部分暂住在城市里的外来人口,而城镇人口则包括了城镇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1.1佛山市城市化进程表1:1982—2010年佛山市城市化率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06年城市化率18.43475.0678.3990.92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城市化率90.9891.8292.3694.09由于查找到的数据不完整,只能找到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到2010年的数据,因此图中部分年份数据是通过对前后年份数据进行平滑修正得出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以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缓慢加速形势,从1982年到1990年,佛山全市城市化水平从18.4%增加到34.0%,平均每年提高9.86%。
1990年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从34.0%增加到75.1%,平均每年增加11.98%。
总的来看,到2000年,佛山市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
到2006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此后开始平缓增长。
佛山市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特别是2005年到2006年提高了约12%,这是由于佛山市2004年进行了户籍改革,通过这种变革,佛山已基本没有农业户口。
因此,可以把佛山市城市化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1.1.1 平缓发展时期(1982—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鼓励各地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要求就地安置,提倡离土不离乡。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处于改革高潮,党中央、国务院制订的改革措施——包括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规定和条例等相继出台。
佛山市土地利用现状与管理分析与评价报告
佛山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现状分析与评价报告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地关系的客体。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仅是协调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之关键,更重要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佛山市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南与中山接壤,东北与广州毗邻,西连肇庆,南达江门,邻近港澳,处于我国南大门的开放前沿。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交通便捷,已成为富有发展潜力的珠江三角洲西翼的重要城市之一。
全市行政区划上分为2个区和4个县级市,即佛山城区、石湾区、顺德市、南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土地面积3 848.47 km2,2007年人口为719万人。
佛山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水域,其中平原面积最多,丘陵台地次之。
佛山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1.7℃,年降雨量1646.9亳米。
西江、北江贯穿全境,地表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四季常青,盛产粮食、塘鱼、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佛山市内自然条件优越,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水系发达,河网稠密,土地生产潜力高,但2007年人口密度高达1539人/平方公里,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佛山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佛山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析与评价(1)、佛山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黎海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
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科学性。
1 导语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
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
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梁晓晴;段建南;周青青【摘要】在结合我国既有耕地质量监测成果,同时借鉴国内外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监测指标的选取、监测周期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体现耕地生产力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自然因素指标,以及影响耕地质量的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能够全面体现耕地的综合质量,为全国范围内耕地质量监测及制定质量提升对策提供技术支撑.【期刊名称】《农业网络信息》【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耕地质量;指标体系;监测周期【作者】梁晓晴;段建南;周青青【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5耕地作为特殊的公共资源产品,其数量、质量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方面意义重大[1~2]。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底完成了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实现了全国统一可比的耕地质量体系为目前国土部门对耕地的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依据。
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原有分等成果逐渐“老化”,目前对分等成果的更新与监测工作即将在全国全面展开。
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首先要确定监测指标体系,本研究从分析耕地质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出发,在继承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了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确定了各监测指标的监测周期,为全国范围内耕地质量监测及制定质量提升对策提供了基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1.1 国外研究进展加拿大在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壤质量监测。
1989年起,加拿大农业部国家基准项目中加进了监测农业土壤健康状况变化,同时在全国建立了23个基准点(Benchmark Sites),构成基准监测网络。
监测的基础数据包括农场历史、土壤和地貌条件、土壤的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特性等重要指标[3]。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全 球 变 化 专 题 性 研 究 中 所 需 的 LUCC 信 息
土地覆盖—大气 土地覆盖 大气 的相互作用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地球化学 大气化学 水与能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物种与基因多样性 土地覆盖的破碎化 土壤利用与侵蚀速率
可持续性问题
土壤养分的保持 水资源利用 农业–生态潜力 承载容量 农业 生态潜力/承载容量 生态潜力 农村规划/环境与发展 农村规划 环境与发展 国家与国际政策
隶属“国际科学联合会( 隶属“国际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Union: ICSU)”的IGBP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 和隶属于“ 联 合 会 (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 ISSC )”的IHDP,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 环境问题的综合研究。 环境问题的综合研究。 1995 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 《 土地利用 / 土地覆 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 盖变化科学研究计划》(Turner II, 1995),将其 盖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列为核心项目之一 。
2.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的定义 相互关系(Internet信息)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 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 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 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 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它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 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 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 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 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盖侧重 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聊城市为例
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聊城市为例聂芹;张青霞;黄凤莲【摘要】研究目的:合理利用聊城市耕地,控制耕地资源快速减少,揭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耕地变化空间分异指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合,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近10年来聊城市耕地以减少为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年均减少率为0.55%,且自2001年起减少的速度大大加快;空间上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正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临清市和东昌府区;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农业产量的提高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聊城市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几种统计方法的结合使用值得借鉴和推广,相关分析剔除相关性不大的变量,将剩余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并消除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各组变量的主成分得分来表征各组变量的原始信息,使得回归分析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耕地资源;动态变化;驱动力;聊城市【作者】聂芹;张青霞;黄凤莲【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实验管理中心;聊城市外国语学校【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为研究区域,根据1998~2007年耕地资源变化及其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该区域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期对该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控制耕地资源减少提供参考。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下游,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缓,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微度起伏,岗、坡、洼相间。
该区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13.4℃,年均降水量568~637mm。
全市总面积8 715 km2。
聊城市现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和高唐县,下辖40个乡、66个镇、28个办事处,6 516个村委会。
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综述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综述姓名:XXX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班级:土地资源管理XXX班学号:XXX成绩:指导教师:XXX 职称: XXX2015年10月28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1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本文对国内外的耕地利用状况、耕地保护政策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只有着眼于长远利益制定长期而非短期的政策,着眼于全局利益制定多样化、系统化的调控和保护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关键词:耕地利用;变化;因素1 研究背景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社会经济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均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变化有关,而耕地恰恰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的利用变化是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1]。
分析耕地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为区域耕地的动态平衡与区域调控,实现区域耕地的持续利用,特别是对农业优势地区的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2-4]。
土地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布局,利用效益和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对策措施,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2 国外耕地利用状况及耕地保护方面的研究2.1 研究现状和方法2美国是世界上实现城市化较早的国家,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规模的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预测方法[汇总]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二)、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三)、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四)、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五)、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二、要求1、收集有关资料。
2、核实各类土地面积。
3、注意与有关专题研究的内容相协调、相衔接。
主要分析方法有动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一、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案例:根据1996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汇总, 全省(广东省)土地总面积1797.52 万公顷, 其中,已利用土地1671.22 万公顷, 土地利用率为92.97%。
土地利用现状如下:1. 农用地全省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等农用地面积共1527.40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84.97%。
①耕地。
含灌溉水田、旱地和菜地等, 共327.22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20%。
其中, 灌溉水田223.90 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68.42% ; 旱地86.51 万公顷, 占26.44% ; 菜地3.71 万公顷, 占1.14% ; 其它13.1 万公顷, 占4.0%。
②园地。
包括果园、桑园、茶园、热作园等, 共78.96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439% 。
园地中以果园和热作园为主, 其中果园57.09 万公顷, 占园地面积的72.30% ,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热作园11.47 万公顷, 占园地面积的14.53%, 主要分布在粤西的湛江和茂名两市。
桑园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北江流域茶园主要在山区。
③林地。
林地是本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 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
林业部门统计面积为1083.6 万公顷,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1032.3 万公顷。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3%。
④专用牧草地。
共 2.83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0.16%。
⑤水面。
包括淡水产养殖、水库、河流、湖泊、坑塘水面等共86.09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79%。
2. 建设用地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水工用地共143.82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0%。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矿区土地利用演变驱动力分析_徐嘉兴
0
引
言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地表生物、 气候、水文等过程都有直接的影响[1-4],作为人类活 动对全球变化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区域响应机 制,愈来愈成为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 前沿领域[5-8]。LUCC 研究以人类行为为视角,从微 观、中观和宏观尺度上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 境之间的影响,目前正经历着从“全球到区域”, “自然到人文”的转变[9-12]。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 更加认识到此研究的实质是为进一步理性化的土地 利用服务,通过对现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估,进 一步预测未来土地变化方向,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 模式,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13-14]。
248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年
回归模型在城市用地扩展预测[27]、农村居民点变化 分析[28]及土地退化分析[29]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徐州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为本地区乃至全 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煤炭资源的开 发利用,其负面效应却没有得到高度重视,正面临 着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30]。本文 以典型的徐州矿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近 18 a 矿区土 地利用演变,选取影响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 社会和空间距离等变量,运用 GIS 技术与多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 揭示研究区区域土地利用的演变 规律及驱动机制,对探讨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 生态趋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生态环境,调整 产业结构及矿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子变量tablelandusechangesimpactfactorsvariables变量数据层栅格类型单位或描述耕地变化19902000因变量林地变化20002008高程连续型坡度多分类坡向多分类连续型人km连续型人km连续型人km连续型人km到最近采矿点的距离连续型km到最近乡镇中心的距离连续型km到最近河流的距离连续型km到最近道路的距离连续型km自变量到最近农村居民点的距离连续型km22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动态度是表达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研究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为单一动态度反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变化程度称为综合动态度计算公式如下3132lulc式中klc分别为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与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一、引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也变得日益紧张,因此动态监测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情况1.总体情况珠江三角洲地区涵盖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省份,其中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江苏省为中等水平,浙江省为较低水平。
根据公开数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总面积为67,200平方千米,其中广东省为45,800平方千米,占比最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总面积相比于全国城市用地总面积占比较高,但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所以土地利用也相对集中。
2.土地利用类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通货配送、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用地和商业、旅游用地等。
通货配送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居住用地和商业、旅游用地是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工业用地和垃圾堆填场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也需要重点监测和分析。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1.监测手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主要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等手段实现。
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对城市建设领域进行全面、高效的监测和分析。
测土配方则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根据土壤的种类和土地利用情况,结合地表植被、水分、渗透性等因素,测量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分析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和评估。
2.监测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城市老旧区更新换代加速,新兴城市建设迅速,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滩涂逐步向城市蔓延;(2)城市建设用地趋势小幅度下降,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逐渐稳步缩小;(3) 建设用地质量良好,不合理占用耕地、水域、滩涂情况逐年改善。
我国耕地数量变化与保护政策关系的实证分析
济范畴的政策特别 是公共政策对耕 地数量变化来说 ,
是 一个 不 容 忽 视 的 驱 动 因素 ¨ 。 回答 区 域 性 政 策 卜
护政策之间的关系成为趋势 , 1益受到研究者 的高 并3 度重视。鉴 于此 , 文引入 协整分 析与 Gagr 本 r e 因果 n 关系检验方法 , 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检验耕地资源数
不是 耕 地 数 量 变 化 的 G agr 因 ; 冲响 应 以及 方 差 分 解 表 明 , 地 数 量 变 化 对 耕 地 保 护 政 策 具 有 较 为 持 续 的 rne 原 脉 耕
促 进 作 用 , 作 用 程 度 随着 滞 后 期 的 加 大 而 加 强 ; 地 保 护 政 策 具 有 较 强 的 惯 性 , 要 受 其 自身 以前 水 平 的 影 且 耕 主
前 值 和 未来 值 的 影 响 , 画 内 生 变量 对 随 机 扰 动 的动 刻 态 反 应 , 示 任 意 变 量 的 随 机 扰 动 ( 息 Invtn) 显 新 noao i
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其他变量 , 并反馈 到 自身 的动态 过
程 。方 差分 解 的 主 要 思 想 是 把 系 统 中每 个 内 生 变 量
市 数 字 农业 重 点实 验 室 : 以耕 地 数量 的统 计 数 据耕 地 、 护 政 策 的颁 布 和 实 施 为 基 础 , 助 经 济 计 量 学 理 论 以及 E iw s . 保 借 ve e5 1软
件 , 用 协整 分 析 、 rne 运 G agr因果 关 系检 验 和 脉 冲 响应 等 分 析 方 法 , 析 了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耕 地数 量 变化 与 耕 地 分 保护 政 策 之 间 的 互 动关 系 。结 果 显 示 : 地 数 量 变 化 与耕 地 保 护 政 策 之 间存 在 一 种 长 期 均 衡 关 系 , 明二 者 之 耕 说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效应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㈠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增加反射率,使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
如西非的沙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在于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重要来源。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植被,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即它有可能破坏全球大气中的氧循环。
人们知道,在距今20亿年以前的原始大气中是缺乏游离氧的,只是在绿色植物出现后才产生了游离氧。
而绿色植物愈发展,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游离氧也愈益增多,并逐步达到占大气圈总容积的21%。
由于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在氧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森林大量造氧,则大气中氧的循环就可能遭到破坏。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
人类活动对化学元素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大加速了地表化学元素迁移规模。
人类从地壳开采出许多矿物元素(最多的是碳,其次是钙、铁、铝、氯、硫、氮、磷等),制造许多新的物质(化肥、农药以及“三废”等),并把它们散布到地球表面,又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果木等从土壤中直接取走各种元素(碳、氮、钾、钙等等)。
每年随生物物质一道从土壤取走的各种矿物质有几千万吨。
每公顷收获物一年从土壤中取走的基本物质约为300一700kg,其中每公顷小麦平均从土壤中取走的氮为70kg;磷为30kg;钾为50kg;钙为30kg;每公顷玉米从土壤中取走氮为90kg;磷为30kg;钾为160kg;钙为76kg。
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大约经过15—20年,矿物养分就会丧失殆尽。
矿物质平衡最不稳定的是湿润气候和强烈风化条件下形成的灰化土和砖红壤。
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回顾与总结.
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回顾与总结周彦玲陈恩林陈土日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重要改革时期,历经数次制度变迁和多次重大结构调整,在发展乡镇集体企业、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稳定等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成为佛山市农村改革篇章中壮丽辉煌的一页。
回顾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对农村改革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对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同时对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历程经验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佛山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得广东沿海改革风气之先,建国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历经多次变革与创新,做过多次重大结构调整,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为我省、我国发达地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回顾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我们对农村改革这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加深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的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走向作出更有远见的展望。
一、历程回顾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成、起步发展、高速发展、改革调整和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阶段。
(一) 集体所有制形成阶段(1952年-1978年)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进农业集体化道路,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个体私有制农业转变为集体公有制农业,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佛山地区也在这一时期,全面实现了农村私有产权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在经历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后,进入人民公社体制,最终取消了土地和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私有,实行生产资料集体公有,统一经营,按个人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在所有制上将集体所有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实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作者:徐国良蔡少燕杨木壮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第03期摘要对耕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与解决人地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该研究以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为研究对象,根据1998~2013年佛山市土地调查和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现状及其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总量不断减少,同时,耕地也有结构性变化,水田减少速度比旱地快,旱地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耕地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佛山人口增长、经济和科技水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
佛山市人地矛盾问题突出,耕地保护任务重大。
关键词耕地利用变化;规律;驱动力;佛山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3-249-04Abstract The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is conduciv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resources.Taking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in Fos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land survey and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during 1998-2013, using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change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its main driving factors in Foshan City were analyzed.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1998-2013, total arable land area is decreasing, as well as structural changes, paddy field reducing speed is faster than dry land, and the utilization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i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arable land change mainly include population growth,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level,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tc..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Foshan is prominen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major task.Key words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use; Law; Driving force; Foshan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成为了研究热点,众多学者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包括耕地已经做了较多的论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数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封志明等[1]分析指出1979~1999年我国耕地缓慢持续减少;1998~2007 年,全国耕地面积由 12 955.87 万hm2下降为 12 173.52 万hm2,减少了约 6.04%[2]。
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陈百明等[3]认为农业结构调整(指耕地改为园地、林地、牧地、鱼塘)占地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达到总量的62%;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因素也会导致了耕地减少,而土地的开发、复垦与整理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数量[4]。
此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宏观政策如人口政策等也是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5]。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丁玲玲等[6]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襄樊市耕地变化驱动机制进行量化,发现襄樊市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文因素;陈朝[7]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指出经济、人口和科技是影响湖北省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目前,GIS和RS等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耕地利用变化研究中。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南与中山接壤,东北与广州毗邻,西连肇庆,南达江门,邻近港澳,处于我国南大门的开放前沿,是珠江三角洲富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城市,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现有研究对其驱动力分析又缺乏量化指标[8]。
鉴于此,笔者以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统计数据为基础,辅以社会经济发展等数据,对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佛山市耕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对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所用的数据来源于1998~2014年《佛山统计年鉴》[9]和1998~2014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10],部分数据来源于《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1]和《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2]。
1.2 研究方法使用动态度指标对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做动态分析。
该研究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耕地。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是反映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比率的指标,其表达式为:式中,K为特定时期内耕地动态度(年变化率);Ua、Ub分别表示过去与现状年耕地的面积[13];T为时间间隔。
该研究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相关模块对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中总人口、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等各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影响佛山市耕地变化的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分析2.1.1 耕地利用总量变化。
根据《佛山统计年鉴》数据,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资源总量变化见图1,人口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见图2。
由图12可知,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面积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总量由86 433.67 hm2下降到37 541.00 hm2,下降了56.57%。
这与近年来佛山市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关系密切,人口的持续不断增长,加大了人们对土地的需求。
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占用了大量农地,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等都影响着耕地的变化。
2.1.2 耕地利用结构变化。
根据《佛山统计年鉴》,1998年佛山市水田所占比重较大,占64%,旱地占36%;2013年水田仍然占大比例,为70%,旱地占30%。
随着耕地总量的减少,旱地和水田也相应地减少,旱地由1998年的31 449.9 hm2下降到2013年的9 757.0hm2,水田由1998年54 983.7 hm2下降到2013年的22 686.7 hm2。
旱地所占比重虽小于水田,但其下降的速率比水田大,旱地比重小,水田比重大,符合南方多水田的规律。
2.1.3耕地利用变化速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佛山统计年鉴》数据,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年变化率是负值,这表明耕地面积不断递减,而水田和旱地的变化速度不同,耕地的年变化率为-3.8%,水田年变化率为-3.9%,旱地年变化率为-4.59%,说明旱地减少的速度比水田快。
2.1.4耕地利用效益变化。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给人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14]。
耕地是土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该研究仅对佛山耕地的经济效益变化情况进行研究。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耕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收益,是对耕地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衡量耕地经济效益往往用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劳动生产率、机械化程度等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该研究采用单位耕地的农作物产量作为衡量耕地经济效益的指标。
根据《佛山统计年鉴》数据,1998~2013佛山市耕地经济效益变化见图3。
由图3可知,1998~2013年佛山市的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产量由12.78 t/hm2上升到14.2 t/hm2。
耕地效益是对耕地利用水平的衡量,虽然耕地总量减少,但佛山市近年来耕地经济效益却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技投入和国家政策扶持,土地总体利用程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不断提升。
2.2 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近年来,佛山市环境变迁,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变化情况并不明显,对耕地变化的影响也相对较小[15],佛山市耕地利用变化主要受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因此,该研究结合珠三角经济发达区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经济社会的因素中选取了一批驱动力指标[7](表1)来分析其社会经济因子对耕地的影响程度。
2.2.1各驱动因子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
1998~2013年佛山市耕地面积与各驱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牧业占农业比重、林业占农业比重、财政收入和第二产业比重都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其中,总人口和第二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7和-0.975。
而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渔业占农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显著地呈正相关。
2.2.2 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评价各个驱动因子对耕地面积的影响的重要性或是权重,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驱动因子做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9.0因子分析功能对驱动因子做主成分分析,得到驱动因子相关系数矩阵,然后计算耕地驱动因子变量的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最后得到的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3。
表3中载荷系数越大,说明该因子对变量的影响就越大,这18个驱动因子对耕地面积的变化影响值最高的是总人口。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速发展,佛山市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变化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从农业人口方面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必然会在住、行等方面产生更多和更高的需求,从而对土地(耕地)产生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