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煤层大断面煤巷围岩松动圈分布范围及形成过程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煤层大断面煤巷围岩松动圈分布范围及形成过程研究

解鹏

【摘要】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厚煤层大断面煤巷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厚煤层大断面围岩松动圈大致形状。同时,将松动圈形成过程归纳总结为三个阶段并详细分析其形成机理。

【期刊名称】《煤》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3页(P54-55,78)

【关键词】数值模拟;厚煤层;大断面;松动圈

【作者】解鹏

【作者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王庄煤矿,山西长治 046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53

众所周知,采矿和地下工程都需要在地下开挖,最终形成一定大小的空间,并保持其稳定性。但是在开挖后,将会破坏围岩原有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岩体强度的变化,发生变形甚至破坏,最终在开挖的空间周围形成一个环状破裂带,即围岩松动圈[1-2]。

为了提升煤矿产量和解决通风问题,越来越多的矿井采用大断面巷道。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煤巷断面的增大,巷道围岩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增加,两帮移近量和底

鼓量也显著增加[3]。衡量巷道稳定性的指标因素有很多,并且现有手段很难将其逐一准确测量,而松动圈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大断面煤巷围岩松动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有关对大跨度煤巷围岩松动圈的研究尚少。为此,本文以国内某大型煤矿105工作面503巷围岩地质条件为背景,应用FLAC3D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大断面煤巷围岩塑性区破坏规律及松动圈特征,为确定合理经济的支护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1 生产地质条件

该矿是一座年产量达500万t的现代化合资煤矿,主要开采煤层为3号煤层,倾角小于8°,属近水平煤层,平均厚度在5.0 m左右,煤层结构较简单,有1~3层不稳定夹矸。顶、底板以层状泥岩、砂岩为主,煤层层理发育。

503巷形状为矩形,沿3号煤层底板掘进,埋深260 m左右,断面尺寸3.5 m ×5.5 m(高×宽)。各岩层厚度及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岩层厚度及力学参数岩层厚度/m弹性模量/GPa单轴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 /MPa粘聚力泊松比内摩擦角/(°)密度/(kg·m-3)砂质泥岩5 3 11 1 2.1 0.25 32 2660粉砂岩 4 4.5 15 1.6 4 0.22 35 2880细砂岩 6 8 33 2.8 9 0.2 37 2680粉砂岩 3 4.5 15 1.6 4 0.22 35 2880泥岩 0.5 2.6 5.80.341.8 0.27 30 26403 号煤 5 1.5 5 0.3 1.5 0.29 28 1500泥岩 0.5 2.6 5.80.341.8 0.27 30 2640砂质泥岩 2.5 3 11 1 2.1 0.25 32 2660粉砂岩 12 4.5 15 1.6 4 0.22 35 2880石灰岩3 4.4 19 2 5.3 0.23 33 2700

2 模型的建立

依据503巷生产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模型底部固定,上边界施加上覆岩层载荷6.6 MPa,侧压系数取1.5。计算模型总体尺寸为60.5 m×2 m×41.5 m,巷道周围网格划分较密集,远处网格划分较稀疏,共划分16200个单元,计算初始模型见图1。

图1 计算初始模型

模拟模型采用弹塑性材料,运用Mohr-Coulomb屈服准则判断岩石是否发生破坏,即:

式中:σ1、σ3分别为最大和最小主应力;Nφ=(1+sinφ)/(1-sinφ);C、φ分别为材

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σt为抗拉强度。当fs=0时,材料将发生剪切破坏;ft=0时,材料将产生拉伸破坏。

3 巷道围岩松动圈分析与研究

3.1 围岩松动圈判定

根据松动圈的定义可知松动圈即为处于破裂状态的围岩,故本文借鉴文献[2]中关于破裂区的描述,围岩应力低于原岩应力的区域为破裂区,建立判别准则,即:

σx,σy分别为巷道开挖后水平、垂直应力;px,py分别为原始水平、垂直应力。3.2 围岩松动圈形状及范围确定

图2为巷道水平和垂直应力等值线图。根据上述准则,将符合条件的所有点用光

滑曲线连接起来,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松动圈外轮廓为一近似椭圆。巷道两帮和顶板松动范围较大,

两帮和顶板中部最大松动深度分别为1.6 m和1.75 m。相比之下,底板松动范围要小得多。根据文献[1]的巷道围岩松动圈分类表,厚煤层大断面煤巷属于大松动圈Ⅳ类一般不稳定围岩(软岩),宜采用的支护理论为锚杆组合拱等理论。由此可见,两帮和顶板是厚煤层大断面煤巷维持稳定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支护工作的重点。

图2 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等值线

图3 巷道围岩松动圈形状

3.3 松动圈形成过程及机理

巷道围岩应力是逐渐向深部转移的,因此松动圈是逐渐形成和扩展的。数值模拟过程也验证了这一点。经归纳总结,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巷道开挖后,周边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或超过岩体极限强度后发生塑性变形破坏,形成初始松动圈。破坏松动先在浅部围岩中发生,两帮先破坏,顶板再破坏,基本均为拉破坏,如图4(a)所示。

2)破坏向深部延续,顶板拉破坏区急剧扩大,破坏深度达1.5 m。随后两帮出现大范围的剪破坏区。同时顶板拉破坏区外和四角处有少数单元呈剪破坏,如图4(b)

所示。

由于巷道跨度比较大以及夹矸、层理等弱面的存在,顶板弯曲下沉、离层情况严重,在顶板下部形成正应力(即拉应力),极易出现顶板拉破坏现象。另外,在实际巷道岩层中会存在大量夹矸、层理、裂隙等结构弱面,离层情况严重[3],这一客观事实会加剧顶板受拉破坏。从圆形孔应力解的分析中可知,开巷后径向应力基本为零,切向应力却为原岩应力的数倍[2],这两个主应力的巨大差异促使围岩剪破坏区的形成。松动圈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形成。

3)这一阶段主要是肩角和顶板拉破坏区外继续出现小范围的剪破坏,逐渐形成一个环状的区域,即松动圈形成最终的轮廓,如图4(c)所示。

图4 松动圈形成过程

肩角处虽有大范围屈服单元,但其始终处于良好的三向约束状态,应力高,因此此处围岩强度和承载能力仍比较大,不应全部划入松动圈范围。底板岩层与顶煤相比,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在松动圈厚度值上反映为顶煤松动圈远大于底板。

4 结语

通过利用数值计算软件对厚煤层大断面煤巷松动圈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