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一战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在欧洲,欧洲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斗争,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1、17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时期,也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
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向外扩张,抢占殖民地。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之后英荷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1885年打败拿破仑之后,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这个体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和海外商品的市场,欧洲列强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
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欧洲大陆崛起的新的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国实力普遍增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加紧对外侵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形成。
由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围绕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并最终导致一战,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一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因为战争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综合实力仍很强大。
美国虽然成为经济的霸主,但在国际事务中无法与欧洲传统强国抗衡。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还在欧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 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和其盟国应当承 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就使战胜国对战败国索取赔 款合法化,于是条约规定德国和其他战败国要向战 胜国赔款。
(2)对德国领土的安排和军事力量的严格限制, 以及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 权全部移交日本等,满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和平、缓 和、稳定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 3、地区性军事冲突和战争趋向缓和。 4、大国之间在国际安全上积极合作。
(二)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 发展趋势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从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 历了四个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 极化。
维也纳体系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召开了 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由俄、普、奥、英四国操纵, 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再起、分割法属 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护德意分裂等决议。从而 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815年的欧洲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欧洲共同体
★为什么说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第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严重迟 滞了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需要一 个较长的过程。
第三、和平条件下新旧格局的转换会有 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二、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 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章国际关系的形成一,早期国际关系有何特点?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关系落后,国家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国际关系的发展缺乏基本的动因,再加上交通和通讯手段十分落后,使得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处于相对隔离、孤立的状态,国际关系处于不发达、不成熟状态、总体上呈现出幼年期的显著特点:1,偶然性。
国际关系偶尔发生,简单、松散,影响不大,不具有必然性和有机性。
2,地区性。
国际关系地域跨度狭窄,主要是邻近地区、邻国间的关系,活动地区受到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亚地区性的特征。
3,有限性。
首先是交流的内容有限,主要是一般商品和思想文化的交流。
其次是交流的形式和途径极其有限。
4,幼稚性。
首先是国际交往的方式、习惯较为幼稚。
与不发达国际关系相适应的是,逐步形成了一些关于战争、外交、调停甚至仲裁的适用等国际惯例,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
二,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如何引发国际关系的变革?国际关系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国际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变革作用,催生了现代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最深刻的经济动因,在欧洲促使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要求建立统一的、现代的民族国家。
当时,民族运动是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民族国家相继诞生。
西欧民族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廓清道路,促进国内统一的民族市场形成,使同一民族居住的地域用民族国家的形式统一起来。
而在东欧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里,弱小民族的年轻的资产阶级受到压迫和排挤,他们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推翻异族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总之,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民族运动的必然结果。
三,国际关系体系是怎样演变的?现代国际关系是以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为启端的,由此形成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及其和约对现代国际关系的最重要贡献是塑造了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1. 引言1.1 概述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是当前全球形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治理全球事务已经成为全球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当今国际体系的特点、主要国际矛盾和挑战等方面,并分析全球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探索中国崛起对全球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等方面。
1.2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以及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
同时,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争也成为当前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热点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全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动态,还可帮助我们洞悉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本质,并为我们制定未来应对全球挑战的策略提供指导。
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所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通过本文对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以促进国际社会各个主体间更加稳定、公正、高效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实现。
2. 国际关系的演变2.1 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西方欧洲为中心的殖民时代。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势力,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国家间的竞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战争对全球格局和政治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二战结束,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冷战开始时形成了一个双极世界,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5、冷战的启示
抛弃冷战思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处理国别关系。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 全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 秩序。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1、政治:两大力量势不两立 2、军事: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3、经济:两个市场并行发展 4、结构:阵营内部一个中心 5、形态:两极格局相对稳定
(1)全球化空前增强了国标志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发展 全球问题的扩展蔓延
局部和整体的相互依存加深 国际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加强 全球问题的发展呼唤全球治理
(2)单极倾向和多级趋势成为国际 体系的竞争焦点
--单极倾向
强行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强化美国主导的民主同盟体系 奉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
3、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柏林危机(1948、1958)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 两伊战争(1980-1988)
4、冷战的影响
(1)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并存 (2)经济代价巨大 (3)军备竞赛放大国际安全危机 (4)后遗症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三、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制----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 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 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 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 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高二历史知识点:近代现代国际关系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高二历史知识点:近代现代国际关系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
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
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
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
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
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
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
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
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
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演变史论》介评
《 近现代国际关 系体 系演变史论》 在框架 的建 构上 , 分为国际关系体 系演变史及 国际关 系理论两 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联的部分 。对于著作框架建 构, 作者的立意是 : 国际关系体 系演变 的阐释 , 对 离
不 开相 应 的 国际关 系理论 作 为分 析武器 ; 同样 , 深邃
8 0年代末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争霸的格局解体后 , 学 术界有关新的国际关 系体系的内涵 、 特征一直争议 不断。有鉴于此 , 国内外学者对 国际关 地 阐释 国 际关
的理论 阐释又是以翔实 、 生动 的历史资料作 为依托
系体系演变轨迹来说 , 于春苓教授所著 《 近现 代 国
际关系体系演变史论》 黑龙江教育 出版社 , 0 ) ( 2 4, 0 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突破传统窠臼的新作。
响。此种阐释既有别于西方学者 , 尤其是英 国学 者
维普资讯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 06年第 1期
J ra o U i rt o It aoa R li s20 o 1 o nl f n e i e tnl e tn , 6N . u v sy f n r i ao 0 n
《 近现代 国际关 系体 系演 变史论》 介评
体 系发展趋势 , 并且具有 以下一些特点。
一
、
微 观与 宏观 结 合的研 究视 角
在研究视角上 , 作者运用微观历史阐释与宏观 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 。
2 8
二 、 方理 论 与经典 理论 互 补 的分 析 方 法 西
在理论运用方面 , 作者把相关西方 国际关系理
维普资讯
李 世 龙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北方论丛》 编辑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08 ) 500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在这学期中,我们集中学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涉猎,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新的感悟。
国际关系是史包含着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元素不断成长和变换的巨大网络,各种政治力量在一个日益一体的网络空间里相互发生联系。
国际关系史以世界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既有国际关系史围绕世界体系机制而运行的轨迹描述,又有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的分析以及推行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影响的思考。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回顾五百年的国际关系史,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体系从欧洲走向了世界形成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从大陆同盟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路径可供我们借鉴:从国际体系的极数分析,国际关系体系经历了两极体系—英法奥三极体系—英法俄普奥五极体系—英法俄德奥五极体系(美日具备极的实力,但没有参与国际体系)—美苏体系—中美苏战略三角,直到冷战结束后的美欧俄中日五大力量中心,多极体系初具雏形,美国军事实力超强,但建立单级霸权体系,困难重重。
从极的产生过程来看,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之争,法国的战略在于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其重点在于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西班牙,同时支持德意志内部的新教诸侯反对奥地利。
其战略是成功的。
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成为欧陆的霸主。
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略则联合欧陆之外的英国,反对法国。
两强争夺的最终结果是英国成为战略平衡手,普鲁士也在两强的争夺中崛起起来。
同时,俄罗斯向西扩张,也成为欧陆的主要角色。
法德世仇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动力,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无论亨利四世还是拿破仑,在其实力鼎盛时期也未能达到与欧洲所有强国为敌的地步。
两强相争的后果是两强都衰落下去,只是衰落的快慢不同,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实力再也没有达到欧陆霸主的地位。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内容提要]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从19世纪初到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应该看到,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或体系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
任何格局戒体系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便孕育着变动的因素,因而任何一种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模拟训练]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而大国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回答1-2题。
1.“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2.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争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B。
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
回答3-4题。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是( )A.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和统治秩序B.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C.是大国、强国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D.以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4.“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便破裂了,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在处理战败国和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B.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C.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D.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其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国际关系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有关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力量对立与合作的总和。
其演变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反映了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的对比与平衡,以及国际事务的发展变化。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可以从17世纪开始进行梳理。
在此之前,欧洲主要以城邦制和封建制为主,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各个城邦间的权力斗争。
然而,随着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欧洲逐渐由城邦制向国家制度转变,形成了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以法国、英国和荷兰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主要由欧洲诸国之间的争夺和平衡构成。
例如,西班牙王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争夺成为17世纪欧洲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18世纪的到来,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力量格局。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国际关系主要以平衡政策为基础,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力平衡,进行了一系列的联盟和对峙。
最典型的例子是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争夺,以及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之间的长期对抗。
到了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大革命,欧洲开始进入工业化和民族主义的时代。
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对外扩张的动力也日益增加。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格局主要以列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为特点。
例如,拿破仑帝国对欧洲的大规模扩张和帝国主义殖民地的争夺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国际关系格局再次发生了重大变革。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与经济的面貌,国际关系格局由此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特点。
冷战期间,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和对抗,整个世界被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进一步多极化,新兴大国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动因、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国际关系的剧变,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挑战。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从屈辱条约到平等外交,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不仅是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反映,也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观念更新的结果。
文章首先将回顾中国近代外交的历史背景,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以及晚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关键节点,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探讨这些事件如何推动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本文还将探讨转型过程中的主要人物和思想,如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本文将评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塑。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这一转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背景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并非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内环境来看,晚清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政治上,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民生凋敝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思想上,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冲击着传统的封建观念。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外交事务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契机。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向海外扩张,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自然成为了他们争夺的对象。
频繁的战争与外交摩擦,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朝贡外交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寻求新的外交模式。
再次,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努力,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运动,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有所突破,也在思想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知识文库 第21期179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史 杰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 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 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 “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所谓国际关系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等几个阶段。
一、威斯伐利亚体系
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
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四、雅尔塔体系
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护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各种宣言、公报以及达成的各种协议(包括口头协议与秘密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制。
具体说就是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
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
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国际关系不管如何变化,都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