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改让教师有了三个重新认识一是重新认识了学生。

新课堂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

那么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要想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就必须真正把握学情,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堂的需求。

传统课堂因为强调以教为主,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为传统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但新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因此,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堂,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二是重新认识了自我。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小编特意为大家提供了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关于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教材观

新课程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观及做法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不再只是供传授的经典,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一、新教材的特点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和发展给予具体指导。

体现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选择性教材。

2、思品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政治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与实际生活有关,生活离不开政治。

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难点成因课改研究协会将进入新课改的老师分成四类,“穿新鞋,走新路”,“穿新鞋,走老路”,“穿老鞋,走新路”,“穿老鞋,走老路”,可以看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们所体现的参差不齐,差强人意,针对教师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下剖析。

1.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水平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

2.教学方法策略不当由于教育理论及专业水平的限制,一些教师意识不到抽象问题给学生带来哪些认知上的困惑,因而教学中照本宣科、盲目灌输成分较多,分析引导、激发思考成分较少.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造成学生只顾模仿解题,忽视独立探究,从而影响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具体做法1、生动合理的导入,是思品课成功与否的定因素。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

如设计“感悟青春”的导入,我首先播放青春健美操录音,同学们在激昂、强节奏的乐曲声中,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教学内容观——从教师的角度谈教学内容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教学内容观——从教师的角度谈教学内容
新课 程 理 念 也 重 视 把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经 历 作 为 课 程 内 容 的 重 要 价 值 。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经 历 在 教 师 的 正 确 引 导 和 反 思 下 同样 有 着 重 要 分 享 课 程 和 理 解 课 程 的 过 程 , 即教
的 必 由之 路 。 因 此 , 现 阶 段 , 立 在 树
学 内容 观 即 综 合 性 教 学 内容 观 有这样



知 识 性 的 教 学 内容
, 、 ,
课 程 内容 的重 要 价值 课 程 内容 当 中


将其 纳入 到
教 师 才 能 不 断 地 提 人类 间接经 验 的载体

并要 求教师在教 学
的专业 素质

大步



学 生 则 沦 为接受 书 本 知 识 的


2

经 验 性 的 教 学 内容


书奴
人 才评 价 的标 准 亦 是 以 掌

学 生 的人 生 经 验 和 生 活 阅历 (从课 程 的角度称 之 为 活 课 程

郭 元 祥 教 授 曾经 指 出 课 程 的实施 中

教 师在
握 书本 知识 的多寡为尺 度来衡 量

是 课 程 的创 造 者 和 开 发 者
课 改 的重要 思 想 之


这是新
强 的综合性复合型 人 才

教 师要 在
学 内 容 + 经 验 性 的 教 学 内容 + 生 成 性
的 教 学 内容
1


新课程 理 念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自觉掌握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懂得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关注身心健康,珍惜时间,发挥正确有价值的自我价值观;要全面发展,
追求完美,不断创新,勇于主动面对困难、挑战和新机遇,勇于超越自我。

教师观:教师要肩负起教育使命,以诚实、热情、尊师、厚德的教育
理念为抓手,肩负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公民素养的重任;坚持求真务实,带领学生学有所成,实现共同发展;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教育指导和辅导,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以新的视野开拓学
习和成长的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素质,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育观:把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核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通过开放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多种活动实践和综合素质测验,落实“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
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感恩之心、责任之心。

教资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教资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教资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教资素质教育观,是指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涵盖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观念。

它包括了教育者应具备的一系列品质和思想观念,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教资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德是教资素质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信仰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关爱学生等良好品质,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做学生的楷模和引导者。

其次,专业知识是教资素质教育观的核心内容。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再次,情感态度是教资素质教育观的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公正,不偏私,不厌弃,真心关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教育理念是教资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支撑。

教师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人格塑造和灵魂启迪为己任,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总之,教资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师德、专业知识、情感态度和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教育观,做到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

【字数:461】。

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教师观的基本内容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师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如何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角度评析教师的行为

如何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角度评析教师的行为

如何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角度评析教师的行为中小学教师观在综合素质考试当中属于教师职业理念模块,可能会考的题型有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是备考的重要方面。

这一块与内容与教育观、学生观我们并称为“三观”,在考试中,考单选题的话,每年题量固定,“三观”单选题是4道,一共是8分,材料分析题一道,是14分,“三观”这一块内容一共是22分,单选题比较简单,重点是材料分析题备考。

1. 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激起学习动机,教会学习的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人格品质发展等方面。

也就是在材料题中教师两方面的做法都可以体现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即要把教材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教学标准,应该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

这一点在材料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主动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点在材料当中的体现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的。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应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

这一点在材料中如果教师在社区中为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就可以体现这一点。

2. 教师行为转变(这一方面在材料中比较容易对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容错教育、赏识教育。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即不直接把要教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课件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课件
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 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真实场景 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 识,并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01
02
03
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 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具备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 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结词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理念二: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 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和教学进度等,确保教学计划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内容和评价标准。
注意问题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避免标签 化,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卑或优越 感,同时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 够在自己所在的层次中得到最大
的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价值 主动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师发展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师发展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比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增加的主要内容包含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局部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本次修订的核心,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回应了当代社会和教育开展的要求。

课程内容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学业标准是评估目标是否到达的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的变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为教师应对新挑战提供了建议,从教师自我学习与实践、教研制度与方向、培训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八条建议,表达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教师专业开展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需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整体统筹、系统推动。

要具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教师应树立以专业学习完成终身成长的意识,并付诸科学实践。

教学能力、发觉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本要素,也是综合促进专业开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教师需要统整自主学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三种专业支援方法,使之形成合力。

一、系统思维,借助专业阅读稳固专业根底系统包含假设干要素,假设干要素之间形成相关联系、制约的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互动,能够发挥肯定的功能。

系统思维是用整体性原则认识系统中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思维方法。

语文教学是特意化的职业,需要特意化的学科知识作支撑,用系统思维分析自己的专业结构,确定专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用长期的、结构化的专业阅读建立扎实的根底框架,开展突出的专业优势,更可能行稳致远。

1.专业阅读的领域“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累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1)从专业领域来说,语文教学涉及言语、文学、教育三个主要的学科门类。

三个学科的根底理论、前沿理论、学术开展史都属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根底,文学和教育中还有大量经典作品,同样属于专业根底。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背景介绍新课改是指新一轮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1. 教师角色转变在新课改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努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2. 教学方式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新课改下,需要采用更多样化、灵活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例如:小组合作式探究、项目式学习等。

3. 能力培养重要性凸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了评价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 评价方式改变新课改下,考试评价将不再是教育工作的唯一标准。

教师需要探索更多样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1.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种角色转变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了其职业认同感。

2. 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更多样化、灵活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这种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3. 增加教师工作压力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这种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使得教师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

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课改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种要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

2.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新课改下,采用小组合作式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综合素质 教学观

综合素质 教学观

教学观是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学观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强调以下几个核心理念:
1. 学生中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风格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互动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有效的教学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课堂互动之上。

3. 过程导向: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和反思来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差异化教学: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整合性: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联系和应用。

6. 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应超越传统的笔试和口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过程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

7. 终身学习: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持续发展和适应新知识。

8. 技术融合:现代教学观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9. 反思与创新:教师应具备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和不断进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这种观念有助于构建更加有效、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发展。

教师教育教学观摘抄范文

教师教育教学观摘抄范文

教师教育教学观摘抄范文教师教育教学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看法。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观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本文将分十二个小节展开回答有关教师教育教学观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教师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知识、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提升。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育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手段和策略。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性和学生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指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个体化教学:个体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设计和指导。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信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相应教学策略。

八、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是指教育中所强调的人文关怀、公平正义、自由独立等价值观念。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引导。

新课标的教材观 教学观 学习观

新课标的教材观 教学观 学习观

新课标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一、新的教材观义教小学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教材内容是学生未来需要的,具有现实背景、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

教学内容注重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尽量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富有儿童兴趣的学习素材,教材编的吸引孩子愿意学,自己动手学,主动动脑学。

同时,教材还编入了不少让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的意图,以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新的教学观由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的根本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观的改变。

所谓教学观,就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做朋友,创建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新的学习观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是开放而多样的。

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旋律,力求学习方法开放而多样。

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

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特别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大胆地尝试,并应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猜测、创设问题情景等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

其次,要大力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激励每个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过程,让他们在动中促思,玩中长智,乐中成才。

总之,随着教改实验教材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建立新型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以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1.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即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代表,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新课改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强调以问题为主线,让问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起点和引导,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发的探究和思考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加深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将课堂变为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PBL等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科知识有生命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应用。

同时,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还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4. 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而言,教师是如此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深厚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拥有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帮助。

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石。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基本内容,这些观点不仅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者们为学生教育而倾心努力的方向。

新课程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篇)

新课程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作为一名新课程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这场改革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变革。

以下是我对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识到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这一理念的一些具体体会:1.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这一方面的体会:1. 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我对这一方面的体会:1. 突出课程的时代性。

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关注社会现象。

2. 强化课程的基础性。

基础课程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观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新课程观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新课程观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课程观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角色上与新课程俱进,而在教学技能上也应与新课程同行。

不但要继承发展传统的一些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对课程的整合能力、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及代技术的运用能力。

一、对课程结构的整合能力新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分科实施”的做法,从课程的类别上进行了同类合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艺术课程”等,从课程的形态上增设了“研究性课程”,从课程结构上强调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这些都要求教师学会统筹运作,有机整合。

1.对综合性课程的整合。

综合性课程是多学科知识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

综合性课程的相关知识,如在艺术课《庆丰年》里,它涉及了语文知识、音乐知识、美术知识、体育知识。

它要求教师将这些知识都能准确地展现给学生,并要使这些知识为一个主题服务,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它超出了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超越了教师现有的教学技能。

因而,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向课程学习,精研细读,领其要旨,抓住实质。

另外要向学生学习,开发利用好学生这一资源,做到各科内容之间的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

2.对课程结构的整合。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它们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国家级课程是代表国家的意志,行使的是国家的权力,表达的是整体的要求,它是三级课程中的主课程;地方课程代表的是这个地区的教育特色,它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它回应的是这个地区人才发展建设的要求,它是三级课程中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体现的是学校办学特点,着眼于人才特长,它是三级课程中最具典型课程。

如何将三级课程协调一致,有序进行,这又是新课程观下教师急需提高的一种能力——整合能力,即根据三级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组织实施,进行统整。

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新课程观下的课程资源可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表现形式上可视为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从构成上看可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这些都应把握其特征以便于开发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观的基本内容: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基本要求:
1、课堂上教师、学生的活动交错精心安排,构成有机的整体。

2、课堂练习要当堂完成,须背记的内容要当堂熟练背记。

3、课外作业量必须适当。

4、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介不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求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学生充分利用独立自主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并检查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