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下面将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简析。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1、安全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采取适当的结构形式,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并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可行性: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可行性,包括经济可行性和施工可行性。
在保证抗震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投资。
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实施。
3、可靠性:抗震设计需要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即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工作并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使用可靠的材料,确保建筑物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对其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用途,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优化布置结构:在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中,合理布置结构体系,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抗震作用。
如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中,尽量选择对称形式,提高抗震性能;在建筑物的立面布置中,合理增设剪力墙、拉力系统等,提高抗震能力。
3、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钢材等。
通过选用高强度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韧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4、考虑抗震节点的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抗震节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设计抗震节点,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合理传递和分散地震力,避免局部破坏。
5、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进行结构抗震计算,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荷载和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在设计中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抗震设计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地震力的作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两阶段设计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阶段设计方法,包括预估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一、预估阶段设计预估阶段设计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对结构进行初步抗震设计,以满足基本的抗震要求。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确定设计地震力的大小和特性。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工程的用途和规模,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3.基本设计参数确定:通过对建筑物的功能、重要性和受力特点进行分析,确定设计参数,如设计地震力系数、楼层间位移限值等。
4.结构抗震性能要求: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抗震等级,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如抗震位移限值、剪力强度等。
5.初步设计方案:根据以上参数和要求,制定初步的结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布置、构件尺寸等。
通过预估阶段设计,可以初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二、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第二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预估阶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设计,满足更为严格的抗震要求。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结构模型建立:根据预估阶段设计的初步方案,建立结构的三维模型,包括各构件的几何形状、连接方式等。
2.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参数,进行荷载计算,包括地震作用、风载、自重等。
3.结构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或等效静力分析等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4.构件设计:根据结构分析的结果,对各构件进行设计,包括截面尺寸、钢筋配筋等。
5.节点设计:对结构的关键节点进行设计,确保节点区域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
6.施工节点处理: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节点处理问题,设计师需要提前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或其他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地震力对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以下将从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均勻分布的纵向和横向刚度、良好的延性、适当的耗能和持久性、合理的抗侧移能力、均匀分布的竖向刚度能力等。
其中,均匀分布的纵向和横向刚度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使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均匀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震害程度。
良好的延性是指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适当的耗能和持久性是指结构能够通过能量耗散的方式吸收地震能量,并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保证结构的损伤控制能力。
合理的抗侧移能力是指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对侧移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均匀分布的竖向刚度能力是指结构的各个部位均能够承受地震荷载,避免集中作用和局部破坏。
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设计方法、实用经验法、地震动分析法和工程试验法等。
基本设计方法是根据结构的受力性质和力学原理,采用静力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设计。
实用经验法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总结出的结构设计法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地震动分析法是基于地震动力学理论,通过对地震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和计算,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工程试验法是通过对已建成的结构进行地震模拟试验,获取结构的动态响应数据,从而评估和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地震区域、建筑物类型和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
例如,在地震频繁的地区,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需要采用更加精细的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并考虑结构的变形控制和抗震性能的提升;对于历史建筑或古迹保护工程,需要遵循保护原则并结合地震加固技术进行设计。
总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和方法,针对地震荷载的作用,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抵御震荡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
其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增加柱子的截面积和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布置剪力墙来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周期,从而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3. 钢结构钢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梁和柱的截面积,并使用高强度钢材料;- 套设钢板和角钢以增加结构的刚度;- 合理布置撑杆和斜撑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增加墙体的刚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墙体的厚度和高度;-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 采用预应力技术来提高墙体的延性。
5.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抗震设计方法。
它既具备框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又具备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的布置方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6. 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抗震设计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桁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桁架梁和柱的截面积;- 设计合理的节点连接,以保证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7. 总结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的关键。
抗震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优缺点
抗震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优缺点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建筑物的损毁和人员伤亡。
在抗震设计中,结构设计方法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1.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它采用柱、梁、架等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
在抗震设计中,框架结构通常被用来作为建筑物的主体支撑结构。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好,能够有效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
然而,框架结构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容易出现局部塌陷、刚度分布不均等问题。
2.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抗震性能比较好的结构形式,它能够将建筑物整体刚性提高,从而有效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和破坏程度。
剪力墙结构也是建筑物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
但是,剪力墙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它会造成非常大的刚度反应,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3. 钢结构钢结构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结构设计方法,它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制造过程较为简单、容易精确控制尺寸等特点,因此在一些特殊场合中,钢结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钢结构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它的造价相对一般的混凝土结构来说更高,而且在火灾或小规模爆炸等事故中,钢结构的抗灾能力相对较差。
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将混凝土在施工前进行预应力处理,以提高强度和抗震性能的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重量轻、刚度高等优点,因此在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预应力混凝土失效,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将会严重受到威胁。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悬挂链条结构、网壳结构等,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被考虑使用。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安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局部构件的安全,不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经济性是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材,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适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和损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和快速恢复。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进行地震作用分析。
地震作用分析是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特征的基础,通过地震波输入和结构动力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常用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简化法。
反应谱法是通过地震反应谱确定结构的最大反应,适用于初步设计和小型建筑物;时程分析法是通过输入实际地震波记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适用于重要和复杂建筑物;简化法是通过简化计算确定结构的地震反应,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初步设计。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体系的选择和布置是关键环节。
合理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通过梁柱连接形成空间刚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剪力墙结构通过设置剪力墙,提供较大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性;筒体结构通过设置外筒和内筒,形成高刚度和高强度的整体结构,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构件的设计和连接是确保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梁、柱、剪力墙和基础等构件,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例如,在梁柱节点设计中,通过采用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确保节点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房屋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使房屋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和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1.抗震设计概念的引入: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概念被引入,即以抗震性能为目标,将地震力纳入结构设计的考虑范围。
这种方式下,设计人员将结构设计与地震特性相结合,从而采取相应的结构构造措施。
2.差异化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区划,房屋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不同的地震力要求。
通过对地震力的预测、分析和计算,结合不同的区域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承受地震力的结构。
3.适度增加结构荷载:为了增加房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设计过程中可适度增加结构荷载。
通过增加荷载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固。
4.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房屋结构的形式与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房屋的抗震能力。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桁架结构等,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力的作用,并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5.增加结构耐震能力:通过在房屋的结构构造中增加一些具有抗震能力的构造措施,如加固柱、梁、连接件等,可以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同时,在施工中也要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高质量建筑材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6.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房屋的抗震连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证结构各构件之间的紧密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例如,使用高强度连接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等方式,可以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性能。
7.合理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通过合理的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可以减轻房屋的重心偏移,从而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向下分布质量、对称布置质量等。
8.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剪力墙是具有较好抗震能力的结构构造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房屋的抗震设计方式包括抗震设计概念引入、差异化设计、适度增加结构荷载、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增加结构耐震能力、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合理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综合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确保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一、建筑结构抗震功能设计概述1、地震设防水准地震设防水准指的是将来可能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地震强度的大小。
因为地震设防水准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理论中,在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地震设防水准精细化,以确保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水准能够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作用下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的损坏状态。
2、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指的是在不同的设防地震等级作用下的建筑物可能的最大损坏程度,其包括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安全性等。
根据研究实际的地震灾害可知,按照传统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虽然能够避免因为坍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却无法有效减少因为建筑物结构破坏所造成的基本设备、构件功能缺失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的设计要求,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建筑内部设备与装修等多项影响因子。
还要据此设定详细、准确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以便扩大选择范围。
3、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指的是根据其中一设防的地震等级所预期达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确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比如工地特征、工程投入和效益、建筑的潜在价值等。
其中,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划分为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介绍国内外工程界学者对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抗震设计的目标与理念上大致形成了统一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跟归纳为承载力设计法、位移设计法、能量设计法三种。
1、承载力设计法当前,在世界各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往往采用承载力设计法。
因此不做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一下两种设计方法。
2、位移设计法位移设计法即先采用代替结构法把结构表示位移等效单自由度振子,用最大位移时的割线刚度和适合于非弹性反应时吸收的滞变能量的等效粘滞阻尼来表征结构,然后用预先确定的设计位移反应谱和由预期的延性求得估计的阻尼,由设计位移可求出最大位移时等效周期。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抗震性能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优秀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 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而不失稳; - 结构应采用合理的构造形式和连接方式,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 静力方法静力方法是最常用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之一。
它根据静力学原理,通过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来确定结构的截面尺寸、钢筋配筋和构造形式。
静力方法包括等效静力法和静力分析法。
2.1 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一种简化的抗震设计方法,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一个与地震力等效的水平向荷载,然后按照静力学原理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结构或者对地震影响较小的结构。
2.2 静力分析法静力分析法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方法,通过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不同截面的内力和变形,进而确定结构的设计参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结构或者对地震影响较大的结构。
3. 动力方法动力方法是一种通过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来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
它需要进行结构的模态分析和地震响应谱分析,以确定结构的固有周期、阻尼比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4. 反应谱法反应谱法是一种根据地震反应谱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
通过比较结构的响应谱与地震反应谱,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响应,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结构的设计参数。
结语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希望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有所帮助。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还需结合具体工程条件和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出安全可靠的混凝土结构。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住地震力的作用,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的简析:一、抗震设计理念:1. 安全性优先:保证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安全承受,避免倒塌和结构破坏。
2. 弹性设计: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引入足够的弹性变形,使其能够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减小结构的刚度,进而减小地震反应力。
3. 结构韧性设计:引入足够的韧性,即能够在地震发生时,结构能够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
4. 动力设计:考虑建筑在地震动力响应时的整体性能,包括结构的周期、反应频率等。
5. 综合导向:将建筑的抗震设计与结构的其他性能、经济性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二、抗震设计方法:1. 建筑结构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用途等因素进行决策。
2. 建筑结构布局与形式:合理布置结构的主体和剪力墙等抗震构件,减小结构的不规则性,提高抗震能力。
3.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并根据地震反应,进行合理的截面设计和抗震构件的尺寸设计。
4. 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通过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参数的确定,确定建筑地震设计的参数,如设计地震加速度、周期等。
5. 结构分析与计算:采用现代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如有限元法、动力反应分析等,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计算。
6. 建筑抗震加固:对于老旧建筑,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如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剪力墙加固等。
7. 抗震设计验算: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验算,确保设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分析方法
特点
考虑地震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结构的非线性特性,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 抗震性能。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震分析,如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和工业厂房等。 适用于地震发生概率较低但潜在破坏性较大的情况。
优缺点分析
析工作。
03
时程分析法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数值分析方法,用 于模拟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态响应和 性能变化。
特点
能够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提供结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动 力响应,适用于复杂结构和多维地震 动输入。
适用范围
适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核电 站等重要结构的抗震设计和评估。
特点
静力分析法计算过程相对简单,适用于大 型复杂结构的简化分析,可以快速得到结 构的整体响应。但该方法忽略了地震动力 的特性,无法反映地震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和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适用范围
01
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对结构进行大致的抗震分析 和评估。
02
适用于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之前,了解结构的 静力性能。
考虑不同地震动水平
反应谱分析法可以针对不同地震动水平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地评估 结构的抗震性能。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工程结构,包括多 层和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和工业厂 房等。
适用于初步抗震设计和详细抗震设计 阶段。
适用于不同地震动水平和场地条件, 能够综合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和多维 性。
优缺点分析
定义
反应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地震动反应谱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分析结 构在不同地震动水平下的反应谱,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分析方法3
分析方法、抗震理论
1
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 非线性静力过程
(Pushover方法/最简单的形式)
2
Pushover方法的发展
静 力 弹 塑 性 分 析 (Pushover) 方 法 最 早 是 1975 年 由 Freeman等提出的,以后虽有一定发展,但未引起更多的重 视。
4
Pushover方法的实施步骤
(1)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几何模型、构件的 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2)计算结构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将与后续分析中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叠加)。
(3)施加一定的水平荷载,逐渐加大水平荷载,将结 构推到一个结构在可能遭遇的地震作用下所对应的目标位 移(性态点),然后在结构达到目标位移时停止荷载递增,
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
Pushover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即对结构进 行静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具体地说:在结构分析模型上 按某种方式施加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的侧向力,并逐级单调加大, 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 自己定义的一个量)。
其优点突出体现在:较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它 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特性;较时程分析法,其计算量较小,工作 量较小(但手工工作量增加,所以。。?)。
9
水平荷载分布模式
Fi
Wii1
n
Vb
Fold i
Wii1
i1
一第步“Ф计i”i1算层为中的结得层构到间第的力一结。振构型基对底应剪于力第;“Fi”iold层为的上值一;步V计b为算上的
考虑多个振型时采用SRSS方法进行振型组合,按 振型参与系数进行比例化。每层的侧向力增量按下式计 算: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具有威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影响,抗震结构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1. 弹性设计方法:弹性设计方法是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仅发生弹性变形,且不会超过承载能力的极限。
该方法通常采用最坏地震作用下的荷载计算,然后根据结构的荷载-变形关系进行结构设计。
弹性设计方法要求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采用更严格的设计参数。
2. 塑性设计方法:塑性设计方法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充分考虑结构的强度和韧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塑性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包括依据地震荷载确定结构的强度需求、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性能要求、进行结构的塑性铰位设计等。
3. 减震设计方法:减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减震器件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常见的减震器件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压阻尼器、弹性橡胶支座等。
这些器件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振动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震设计方法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降低结构的运动响应,从而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4. 隔震设计方法:隔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隔震设备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的设计方法。
常用的隔震设备包括弹簧隔震器、橡胶隔震器等。
隔震设计方法通过降低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程度,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5. 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通过将建筑材料在工厂中进行预制加工,然后通过装配形成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施工速度,减少人员在现场的作业,从而降低了人工错误和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是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设计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下面简要分析一些抗震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理念:1. 先预防为主,后加固为辅:在设计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地震发生时的预防措施,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选择抗震材料等方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考虑加固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总体布局合理: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应根据地震特点、场地条件以及建筑用途等因素,合理布置结构的位置和形式。
在地震多发区附近的建筑物可以采用低矮型或套内型结构,使其更具稳定性。
3. 适应性强:抗震设计应根据当地地震活动性强度和规模等因素,合理选取抗震设计参数。
还应考虑不同建筑类型和用途的特点,设计灵活,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场所的需求。
方法:1. 强度抗震设计: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材料,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可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框剪结构等,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性和抗侧推能力。
2. 位移抗震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形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可以采用柔性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或框剪结构等,以实现这一目标。
3. 防护性抗震设计:除了通过结构设计来提高抗震能力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包括设置防护设施,如抗震支承、加劲墙、防震装置等,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震害程度。
4. 完善监测与维修体系:在抗震设计完成后,还应仔细规划监测与维修工作。
通过定期的结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保障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其理念是先预防为主、后加固为辅,重点考虑结构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等因素。
方法包括强度抗震设计、位移抗震设计、防护性抗震设计以及建立完善的监测与维修体系。
通过合理选择抗震设计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成为了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专家们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设计方法,即预计算阶段和详细计算阶段。
首先是预计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根据工程的规模、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这些要求包括设计工程的抗震等级、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
设计师还需要进行震害评估,即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动参数,初步估计工程所面临的地震影响,确定地震动输入。
此外,预计算阶段还包括确定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和材料性能等。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初步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选择合适的结构系统和材料,以满足基本的抗震要求。
接下来是详细计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更为精确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以确保工程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
首先,设计师需要进行地震动输入的确定。
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设计师会选择相应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分析。
然后,设计师需要进行结构的动力分析,以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数值方法,如有限元分析或等效静力分析,对结构进行计算。
在动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师还需要进行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验算,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破坏或失稳。
在详细计算阶段,设计师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抗震设计问题。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设计师需要考虑结构的位移控制,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出现过大的位移。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的评估,以确保结构在多次地震作用下的长期可靠性。
在详细计算阶段,设计师还需要进行结构的细节设计,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连接和构造能够满足要求。
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过程,能够确保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预计算阶段主要是确定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详细计算阶段则是进行更为精确的结构分析和设计。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设计,工程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抗震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混凝土结构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抗震设计要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
结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避免发生倒塌事故。
2. 合理经济原则抗震设计需要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合理经济。
设计师需要在材料选用、结构形式及尺寸等方面综合考虑,找到最经济的抗震设计方案。
3. 适用性原则不同类型的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
设计师应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地理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原则,确保设计方案的适用性。
二、抗震设计方法1. 结构抗性设计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结构的整体抗性能。
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设计、构件布置和截面尺寸的设置,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设防设计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因素,进行设防设计。
设防设计是指根据地震力要求,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工作。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结构的抗震等级,进行相应的设防设计。
3. 抗震加固设计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混凝土结构,需要进行抗震加固设计。
通过增加构件、加固节点等方式,提高原有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稳定。
4. 钢筋混凝土设计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钢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设置和配置钢筋,增加结构的延性和韧性,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5. 反力剪设计反力剪是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破坏机制。
设计师需要通过合理设计结构剪力墙、结构梁柱等部分,增加结构的反力剪承受能力,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总的来说,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设计师需要遵循安全性、合理经济性和适用性原则,灵活运用抗震设计方法,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为建筑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地基改良:对于软弱地基,可以采用土体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地震时地基产生的变形。
2.结构布置: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均匀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常采用梁柱体系或框架结构,以及适当的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和筒结构等,强化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柱子和墙体的抗倾覆能力。
4.低刚度层:设计中可以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一个低刚度层,如悬挂层或刚性梁层等,以分担地震力,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5.支撑体系: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时的变形。
常用的支撑形式包括剪力墙、筒状结构和钢结构等。
6.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抗蠕变和耐地震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加固砌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7.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中,对柱子的加固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现有柱子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壳,并通过加固梁或剪力墙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
8.剪力墙设计:剪力墙是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之一,通过布置在建筑结构中的垂直墙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高度、厚度和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地震荷载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9.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如弹性反应谱、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在地震发生时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考虑抗震设计。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建筑物的结构布置。
建筑结构的合理布置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设计过大的建筑物。
同时,要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并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结构形式的选择方面,一般认为抗震性能较好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结构材料的抗震能力,并在地震时提供良好的刚度和延性。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木结构。
这些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
第三,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详细设计中考虑地震时的动力响应。
地震时的动力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力量作用下的振动情况。
为了减小地震时的动力响应,设计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延性、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和减小结构的质量等。
此外,还需要对结构进行动力计算和动力响应分析,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
最后,设计师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抗震设防控制。
施工阶段的抗震设防控制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施工全程监管,包括结构材料的选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合理应用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现场的监测和检测,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涉及到结构布置、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动力响应分析等多个方面。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1、抗震设防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过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2、抗震设计方法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在具体做法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第一阶段的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二阶段的设计,则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尚在研究之中。
目前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要求的实现。
3、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一般说来,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抗震设计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忽略任何一部分,都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
这已为大量的震
害实例所证实。
从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考察,首先应注意建筑场地的选择。
简单地说,地震区的建筑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结构对称有利于减轻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
而形状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的振动易于协调一致,应力集中现象较少,因而有利于抗震。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在结构平面方向应尽量使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相一致,否则,扭转效应将使远离刚度中心的构件产生较严重的震害;其二是沿结构高度方向结构质量与刚度不宜有悬殊的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仅利用结构的弹性性能抗御强烈地震是不明智的。
正确的做法是同时利用结构弹塑性阶段的性能,通过结构一定限度内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有意识地使结构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是抗震概念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实现设置多道防线的目的。
例如:采用超静定结构、有目的地设置人工塑性铰、利用框架的填充墙、设置耗能元件或耗能装置等等。
但在各种灵活多样的设计手法中应该共同注意的原则是:(1)不同的设防阶段应使结构周期有明显差别,以利避免共振;(2)最后一道防线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足够的变形潜力。
非结构因素含义较为宽泛,其中最主要的是非结构构件的处理。
非结构构件的存在,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如结构阻尼、结构振动周期等)。
同时,一些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吊顶、室内设备等)在地震中往往会先期破坏。
因此,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应特别注意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要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
同时,对可能对主体结构振动造成影响的非结构构件,如围护墙、隔墙等,应注意分析或估计其对主体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4、最大地震反应的计算方法
对结构抗震设计最有意义的是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下面介绍两种计算多自由度弹性体系最大地震反应的方法,一种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另一种是底部剪力法。
其中前者的理论基础是地震反应分析的振型分解法及地震反应谱概念,而后
者则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一种简化。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和反应谱理论进行结构最大地震反应计算。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最大地震反应精度较高,一般情况下无法采用手算,必须通过计算机计算,且计算量较大。
底部剪力法:一种近似地计算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底部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也就是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再分配到各个质点上。
该方法假定①结构的地震反应可用第一振型反应表征;②结构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即任意质点的第一振型位移与其高度成正比。
结构超过弹性变形极限,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后,结构的刚度发生变化,这时结构弹性状态下的动力特征(自振频率和振型)不再存在。
因而基于结构弹性动力特征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法不适用于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的逐步积分法。
采用逐步积分法进行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计算量大,需专门计算程序,且对计算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
为便于工程应用,提出了结构非弹性最大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适用于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超过20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框架结构和支撑钢框架结构及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可将前面介绍的结构抗震计算方法总结如下:
(1)底部剪力法。
把地震作用当作等效静力荷载,计算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和反应谱理论进行结构最大地震反应分析。
(3)时程分析法。
选用一定的地震波,直接输入到所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微分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地震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
时程分析法有两种,一种是振型分解法,另一种是逐步积分法。
5、计算方法的选用原则
底部剪力法是一种拟静力法,结构计算量最小,但因忽略了高振型的影响,且对第一振型也作了简化,因此计算精度稍差。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拟动力方法,计算量稍大,但计算精度较高,计算误差主要来自振型组合时关于地震动
随机特性的假定。
时程分析法是一完全动力方法,计算量大,而计算精度高。
但时程分析法计算的是某一确定地震动的时程反应,不像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虑了不同地震动时程记录的随机性。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振型分解时程分析法,因建立在结构的动力特性基础上,只适用于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而逐步积分时程分析法,则不仅适用于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也适用于作为非弹性特例的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抗震设计,可根据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设计要求分别对待。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是弹性的,可按弹性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是非弹性的,则要按非弹性方法进行抗震计算。
对于规则、简单的结构,可以采用简化方法进行抗震计算;对于不规则、复杂的结构,则应采用较精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对于次要结构,可按简化方法进行抗震计算;对于重要结构,则应采用精确方法进行抗震计算。
为此,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下列方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2)除(1)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所列高度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结构抗震计算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地震波的选用;(2)最小底部剪力要求;(3)最少地震波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