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七彩生活造健全人格——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渗透品德教育的思考
打造二十四节气校园文化,让孩子在探索与实践中且行且思
打造二十四节气校园文化,让孩子在探索与实践中且行且思发表时间:2017-06-06T10:40:11.9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1期作者:韩明东王民升褚素萌[导读] 通过搜集、质疑、游戏、探索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反思、创造。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由之人。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261326摘要:一个学校的发展,要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它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它是得到家长、社会认同与支持的根本。
我校打造二十四节气校园文化,构造了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让学校持续发展的体系,它包括意识重构、知识重构、组织形式以及体系的重构,让孩子在探索与实践中且行且思,传承着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为社会培养着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意识二十四节气校园文化探索实践重构内涵一、意识的统一首先要解决意识的统一。
即教师的意识一定要与学校意识相统一。
需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思想,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名只上完课就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而是要提高自己,让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家人、朋友、别人有用的人,把自己变成一个“设计者”、“创造者”。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有大局意识,有高尚的情操、奉献的精神、博大的胸怀。
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温暖、快乐、幸福,并将这种爱不停地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教育”。
我们学校就需要创造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在这种教育中自然浸润,在花香、鸟语、朗朗读书声、欢乐的游戏中,有滋有味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
这就是我校的灵魂,它具有自然地浸润到每一位师生心中的魅力,并把它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永久传承下去。
二、学校的重构学校的第一尊雕塑就是“重构”,它包含着三层意思:意识的重构、知识的重构和组织措施的重构。
首先是意识的重构。
意识的重构,其一就是要树立长远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在将来感到收益。
二十四节气,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
二十四节气,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蕴含了丰富的气象、农事、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
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认识,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而且可以开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在古代,中国农民通过观察天象、气候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状况,总结出了24个节气,用以指导农事生产。
这些节气包括春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和小寒等。
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和农事生产密切相关,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认识,以及与农事生产相关的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对自然界的尊重。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可以开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可以打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发现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总结和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自然观念。
这些节气以太阳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轨道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风俗习惯,代表着中国古代智慧和世代农耕的积累。
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和农耕技术的传承。
通过传承二十四节气,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
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
这些节日和习俗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发展二十四节气,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弘扬。
另外,二十四节气还具有重要的农业和生态价值。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功能正在逐渐被重视。
农民在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下进行农事活动,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二十四节气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政策的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的管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资金支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开展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重视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和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当代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当代启示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传统的集合,是社会和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反映着民族的智慧,传承着民族的情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增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尊重、保护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1.2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代表着不同的气候变化、农事习俗和生活方式。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节气和冬至是最为重要的节气,它们分别标志着春天和冬天的开始,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和旧的一年的结束。
春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希望和生机,冬至则体现了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和节制。
二十四节气中还包括了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等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活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还可以在当代社会中感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2. 正文2.1 二十四节气对当代生活的启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认知。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十四节气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
二十四节气,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的结晶,蕴含着人们生活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学习和研究二十四节气,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二十四节气起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它是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结合物候现象确定的一年中的节令。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气候和自然界的变化,总结出一年中的二十四个重要节点,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和中间季节的特征。
这些节点不仅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起居,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悟。
二、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二十四节气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了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现象和气候特点,如立春、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等等。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推算,人们可以了解自然界的气候、作物生长和动植物的活动规律,便于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谷雨”时节,大地开始进入春季的尾声,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象征着万物生长的蓬勃和欣欣向荣。
这时候正是人们辛勤劳作的时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通过与人们的生活和心灵的联系,传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学习二十四节气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和丰富人们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民俗风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农历的推算和应用。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可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来源和变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习二十四节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公民素质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人们可以逐步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建立起和谐共生的观念和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发展。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探索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关注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价值。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也应该充分融入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生活化课程中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并提出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二十四节气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节气。
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补充身体能量,预示气候变化等。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培养孩子们的季节意识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不同节气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季节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和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3. 增加幼儿园教育的多元性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化课程,可以让幼儿园教育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1. 课程内容设计针对不同的节气,可以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如通过制作节气手工、观察节气相关自然现象、学习节气相关的儿歌、故事等,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课程中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节气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组织一些节气主题的活动,如春游、赏花、观雨、制作传统节气美食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不同节气的气候特征和文化内涵。
3. 与家庭合作可以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家长参与节气活动,组织一些家庭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节气文化的传承和体验中来。
节气与文化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节气与文化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气与文化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时间划分方式,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气候变化所制定的准则。
这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逐渐淡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弘扬和传承这些节气。
首先,宣传和教育对于传承节气文化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向大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意义。
学校也应该将二十四节气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些节气。
此外,在社区和村落中,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展示传统习俗和制作传统美食等,以吸引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关注。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这些机构可以与学术界、媒体、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经济支持和法律保护,鼓励各个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中来。
第三,加强节气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传承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更需要加入当代元素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二十四节气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加入一些现代表演形式,如音乐会、舞蹈表演等,使其更加有吸引力和互动性。
此外,将二十四节气的精神内涵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产生更多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从而形成新的节气文化形态。
最后,个人亦应承担起传承二十四节气的责任。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这些节气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可以在每个节气的当天,制作对应的传统美食,或者去参观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增加对二十四节气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促进其传承和保护。
总之,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通过宣传教育、政府支持、创新融合和个人努力,我们可以共同维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宝藏,让二十四节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淡忘。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教育要尽早地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研究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展开探讨,旨在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特点与现状分析、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意义解析、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融合的可能性探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1.2 研究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计量系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热爱,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这也有助于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和学习经验。
探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以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讲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作者:黄凡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23期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
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让幼儿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
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承、护、扬,学会挖掘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已有的,保护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使命。
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开始思考:尝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幼儿园课程,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天地之歌……思考一: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第一,我们要厘清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对生活有何意义?一般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作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指导农业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又是官方颁布的时令(节)准绳。
二十四节气应用于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应用于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对时节轮回的感受。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二十四节气也逐渐成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1. 增进幼儿对自然的认知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认知,通过对节气的学习,可以增进幼儿对自然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季节交替的规律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丰富幼儿的文化生活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可以为幼儿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快乐和美好,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学习不仅可以开拓幼儿的认知,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1. 课堂教学在幼儿园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专门的二十四节气课程,通过讲故事、观察、实践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不同节气的由来和含义,加深他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和理解。
2. 主题活动可以结合不同节气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如春分植树、立夏剪纸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3. 手工制作可以利用手工制作的形式,让幼儿制作与不同节气相关的工艺品,如制作木偶、绘制季节图画等,通过动手操作,增进幼儿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体验活动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不同节气的实地体验活动,如春游、夏季野餐等,让幼儿亲身感受不同季节的气候和风光,增进对自然的认知和热爱。
5. 观察实践可以设置观察实践的环节,让幼儿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现象,从而了解不同节气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操作方法1. 教师指导教师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二十四节气教育的指导和引导,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节气承载文化自信 课程彰显育人内涵——节气课程与德育的融合之旅
课节气承载文化自信课程彰显育人内涵——节气课程与德育的融合之旅姜丽华程摘要: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
班级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融合道德教育,开展阅读、观察、体验、实践等相关主题活动,汲取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以自然为师,向未来生长,实现知识、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引领儿童探索、求知、感悟,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做大写的中国人。
关键词:节气课程;道德教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069-04A 忒家衍、究四时变化,各有不同。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从历法、农业、饮食、健康、习俗等多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存在缩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让人类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并运用自然规律更好地发展自己。
2020年立春起,我在班级开设节气课程,努力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教育价值,引领孩子在节气课程中体验、沉浸、尊重、反思,去探索节气的文化魅力,让节气传统在接力中植根,让节气文化浸润童心,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滋养他们活泼的生命。
一、知节气,寻文化之根“二十四节气”是一本“诗经”,她是世界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一轮四季,一期一会,每一个节气,都有其起源和特征,节日风俗、历史典故、气象谚语、饮食习惯……其间凝聚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智慧,也印刻着每一日的美妙。
我们以诗词为心,以自然化情,以民俗悟本,循成长之迹,从立春到立冬,从大小暑到大小寒,以音频的方式,设计二十四节节气微课程。
节气物候、民间习俗、诗词歌赋、远古传说、当收稿日期:2021-01-07作者简介:姜丽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
总第4741475期202」・2B3 B 69课程A忒埶嚅衍、宅总第4741475期2021・ 253B70代传承……将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呈现给孩 子一道文化的大餐,引领他们好好地翻阅,细细 地品味。
浅谈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浅谈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课程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情感和习惯,实现德育全面发展。
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贯穿了中国传统历法和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在课程中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起源传说以及相关的习俗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十四节气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节约理念和环保意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其中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每个节气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引导学生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使学生树立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十四节气的德育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其中包含了关于节气养生的智慧和方法。
在课程中介绍每个节气的饮食、起居、穿衣、运动等养生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掌握不同季节的保健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德育。
与此二十四节气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审美情怀,其中蕴含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情感表达。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歌颂节气的美丽和变化、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机,让学生在浸润中感受节气的魅力和情感渗透,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幸福感。
徜徉节气文化提升道德品质
徜徉节气文化提升道德品质作者:黄威阳来源:《考试与评价》2019年第10期【摘要】二十四节气文化中的为人处事教育、勤劳善良教育、和谐相处教育、忠孝礼仪教育、节气养生教育等,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
学生徜徉在节气文化中,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实践——认知——提升,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与人合作,培育了健全的人格,同时锤炼了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了道德修养。
【关键词】节气文化实践提升道德品质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由于学生在校园内的德育载体、形式单一,仅仅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堂上的梳理、展示,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向往自然的心,也吸引不了他们的目光和脚步。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精心地策划方案,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
我校做了如下尝试:一、编写教材,为提升道德品质引航我校东依官岩山麓,南靠三江口,虽地处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远不如城市,但学校周边乡村的节气活动、农事活动给了我们很多德育的教育资源。
我们农村的学生离不开土地,他们的父母就是以土地为生,果蔬、农作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时节,田畈里都是弯腰栽种秧苗的农民;冬至到了,家家户户把丰收的作物加以加工,以不同的美食形式展现在劳累了一年的家人眼前……不同的节气,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陶冶情操,美味的食物丰富味蕾,更多的是学生们发现了藏在景色、美食背后的勤劳、坚韧和创新。
教材编写之初,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喜好做了调查,对学生的学情做最基本的分析讨论;其次,查找各式二十四节气内容,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学生兴趣、教育目的以及周边可利用的乡土资源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最适合实际操作实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课程内容。
如:芒种割麦。
因为麦田、镰刀比较好找,加上本校的学生虽出生农家,但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接触过割麦,不清楚长辈们的辛苦,对镰刀的使用又很感兴趣。
这样的一堂课,对于学校来说开展困难不大,既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节气文化,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探索摘要:文化传统和宣传必须从幼儿开始,以便文化代代相传。
将传统文化纳入学前教育不仅提高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了儿童的个性,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幼儿园的经济教育课程在教导孩子们自然规律和传统文化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前言:全面实施学前教育,要求幼儿园不仅要培养参与和表达爱心的特点,还要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
但它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将其纳入课程可以满足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儿童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二十四节气季节性和现象性的记录,主要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现象和季节性特征,这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的结果。
最初,它是农业的补充,后来它的价值结合了农业、气象等知识。
并不断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信仰,让人们渴望生活得更好,如立春,是一年的开始;惊蛰,是万物复苏之日等等。
这些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也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
幼儿的天真是自然存在的,这一阶段是人与自然最接近,也是与自然最相融的时候。
大自然是神秘的,孩子们对它充满好奇与幻想,应通过自然现象引导他们不断探索。
幼儿的发展规律极其独特,他们每一时期的生理与心理都不同。
因此,教育就要遵循这一天性,按照自由成长的特点,保持自然性、遵循自然法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获得更多的知识。
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一桥梁,让幼儿了解自然规律,从规律中揭晓自然的奥秘。
它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能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探索自然,并获得心灵的成长。
在对节气的探索中,他们会发现各种秘密,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奇,所以,通过了解让他们发现自然的美,学会对奇怪的事物进行探索,以实现幼儿教育目的。
二十四节气是人类文化与风俗的艺术成果,蕴含着信仰及人生价值观。
浅谈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浅谈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摘要】二十四节气课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品德素养和礼仪意识。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传统文化符号上,为学生提供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研究空间。
德育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紧密相连,借助二十四节气课程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十四节气课程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十四节气课程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德育功能、文化意义、关系、传承、传统文化、品德素养、具体体现、重要性、发展、应用、全面发展、促进作用。
1. 引言1.1 介绍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称农历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岁时节令上划分的二十四个时节。
它们包括了春、夏、秋、冬四季中的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岁中有十二月,以月为节,圣人制二十四气,以时为节。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民俗风俗、中医养生等领域。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谷雨意味着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小满标志着麦类作物成熟的时候等等。
二十四节气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认知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也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和传承节气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备受重视,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1.2 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德育教育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变革,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塑七彩生活造健全人格
塑七彩生活造健全人格
乔治国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面塑作为民间的一种手工技艺,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些技术濒临灭绝。
挖掘、保护、传承、光大它,我们责无旁贷。
乘着2013年"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申报的东风,我们以面塑为抓手,从校园环境创设、课程资源开发、场馆基地建设、学生社团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了"面塑特色文化课程"建设活动,加快了学校特色的深入发展。
【总页数】1页(P9-9)
【作者】乔治国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中心小学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塑"造生活的缤纷色彩
2.塑多彩生活塑健全人格
3.七彩阳光,诗意生活——杭州市东新实验幼托园“七彩阳光运动”园本特色简介
4.塑多彩生活塑健全人格
5.\"塑\"造生活风景与危险同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命滋养与生活渗透: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的内核思考
生命滋养与生活渗透: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的内核思考吴荔红;曹楠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22()3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顺应自然时序、体现“天人合一”、彰显民族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哲学与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不断出现。
由于幼儿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缺乏,教师们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困惑重重。
笔者在参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常与幼儿教师研讨如何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现将个人的点滴见解在此分享,以期获得更多的交流与思考。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吴荔红;曹楠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
【相关文献】
1.让教育润泽生命——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港湾文化,滋养生命之花——幼儿园文化建设与思考
3.让教育润泽生命——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4.走近陶行知走进幼儿园——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的渗透
5.让劳动教育成为滋养幼儿生命的新课堂——高台县西苑幼儿园劳动教育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借节气认识文化,将传承融入教育——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分析
借节气认识文化,将传承融入教育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1T02:13:56.55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2期作者:陈芳琴[导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陈芳琴昆山市实验幼儿园金谷园分园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的,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一种科学法则。
长久以来,二十四节气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持续传承,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现象。
本文重点探讨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实践策略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幼儿园课程不应仅局限于帮助幼儿提高沟通能力、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活动中,助力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该将其纳入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去,并引导幼儿充分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具体含义。
一、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意义1.助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拥有学习能力,且通过学习能够创造文化。
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通过将日常生活与各种节气现象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口耳相传的农谚与民歌,两者均饱含鼓舞人心的力量,而幼儿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恰恰就是这种纯粹、自然的存在[1]。
由此可见,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能够助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
2引导幼儿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是儿童认识自然的最佳途径,而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倡导让人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
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有助于引导幼儿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3加快推进家园共育幼儿园教学要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七彩生活造健全人格——以“二十四
节气”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渗透品德
教育的思考
“艺术”作为离人类心灵最近的文化活动,能够带给学生多样化的想象、思考和感受,因而好的艺术教育就能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最丰富的体验。
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非遗传承进课堂,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小学课堂德育教育内容。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二十四节气”在传承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思考。
一、建立非遗文化传承推进机制,拓展学生品德教育空间
聚焦我校超轻粘土特色教学,研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品德教育。
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是贯穿中华儿女生命历程的一条精神文脉,是天然的美术课程资源,蕴含着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最重要做的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出发,开展教学工作,始终坚定地走“文化自信”之路的大环境背景下,结合二十四节气创新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显示出了重要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1、了解节气文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公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对小学生知、情、意、行的教
育过程,就是培养爱国主义。
“二十四节气”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并结合不同民族
的风俗特点、季候特征,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
结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
依据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和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促进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更好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体会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根据校园实际与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节气植物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节气的变化,体会节气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谷雨”节气,正逢学校植物园枇杷成熟,教师带着学生到植物园观察
枇杷,以“春分吹过枇杷黄”导入,雨水增多,枇杷成熟,同时也是庄稼进入旺
盛的生长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雨生百谷”的农业气候意义,同时重点介绍
了枇杷的特点。
带领学生摘枇杷,观察枇杷,并以超轻粘土手工制作的方式完成
作品,最后还可以品尝,让学生在亲自采摘、品尝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触觉、味觉等体验,激发了学生探究意识,自主了解更多节气知识。
学校还组织
学生校外参加农耕活动,参加插秧节活动,让孩子来一场真实的插秧体验,感受
不一样的生活乐趣。
让学生了解先人勤劳俭朴、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激
发学生在内心深处的崇敬之情,使之更积极主动去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建立传承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在创造中通过口传
手授,实现其延续不绝的传承。
为了让“非遗教育”有阵地、有实效,使学校品
德教育工作成为“有源之水”,为了提炼办学特色,彰显办学个性,学校非常重
视非遗校园传承的基地建设。
2021年,学校借助校本课程的开发,完成了粘土工
作坊的建设并正式启用,同时命名为“泥趣创意工作坊”,这里成了师生学习、
展示、交流的专项场所。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小学美术课堂实践研究,有
益于拓宽美术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重要的美术体验、探究式实践,同时有益于
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
的审美意识,陶冶道德情操,培育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为学生全面素
质教育打下基础。
二、运用多种传承教学方法,营造品德教育氛围
1、学科整合,提升美育、德育教化功能
艺术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需要通过相对专业的课程来传授知识,也
在各类学科中渗透和闪耀着审美和人文思想的光辉。
基于“二十四节气”深厚的
文化基因和教育价值,教育界也将“二十四节气”作为课程资源引入了教学实践中,主要涉及在语文、德育、劳作课程中,这些学科围绕“二十四节气”所展开
的教学研究,对“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同时渗透品德教育。
近年来,学校各学科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多角度、多方位地传递美育教育的观念。
比如,在语文学科中,语文老师们以情动人,注
重对课文情感的挖掘,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思,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季节
变化,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手抄报,图文并茂,精彩万分。
在这个校园内,
逐步形成以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营造出师生共同享受并依赖着的美丽而和谐的
校园文化。
2、设立“四贤节”,提升德育教育效益
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在具体工作中,学校紧紧
抓住各种契机,脚踏实地,发挥优势,发展特长,稳中求新,通过设立秉贤教育“四贤节”,不断提升德育教育效益。
作为一个学校的品牌项目,其中的“美贤科艺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
我才华的舞台,也为热爱艺术的学生创设了一个分享感悟,交流才能的机会,更
丰富了学校艺术课程的素材。
每年学校都会进行为时一周的“美贤科艺节”,至
今已经连续举办12届,其中有“超轻粘土”手工制作大赛、义卖跳蚤市场、文
艺汇演等,每次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2022年,我们以“以劳育美”为主题,利用废弃物品和超轻粘土结合,创造了许多作品,参加市劳动教育成果展,获得
一致好评。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超轻粘土”课程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带来了
许多传统的文化知识,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结合美术课程,有效整
合并进行校本化实施,在全校普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超轻粘土课堂,人
人参与学习,人人体验捏制,人人能出成果。
除此之外,经典诵读、竖笛、戏曲
等也陆续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高效地推动了优秀文化的普及教育。
三、活化农耕精神,彰显品德教育魅力
1、以农耕精神为载体,提炼育人方向
这几年,我们对学校植物园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整合,班级按照德育处分配
获得属于自己班级的种植基地,并进行了开垦利用,有的班级中豆角,有的班级
种玉米,还有种辣椒花生的;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研学基地,走出校园,进
行插秧、植树、野炊等;在家中,和父母一起裹粽子、包饺子、搓汤圆等活动,
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深刻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含义,感悟劳动伟大,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生活、尊重生命,用劳动实现创造美好
生活的愿景。
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相关劳动
文化结合,与“二十四节气”、“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
生智慧相结合,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
2、强调品德教化功能,凸显育人价值
二十四节气对应二十四个风俗习惯,与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人事关系、
传统美德、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息息相关。
节气文化中蕴含大量勤劳、勇敢、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等传统美德,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对人与社会亲近的态度,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了解自己的亲戚长辈、父母、各行各业的人们与社会的关系,传承美德,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校开展二
十四节气课程,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在于它的升华和再创造,学生在
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体验中有所获、有所感,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塑七彩人生,造健全人格。
我们要让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走进
校园、走进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承非遗的重要性和意义,让这个这个传统
文化能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焕发出新的光华,绽放出新的文
化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传承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品味、乐观的生活态度
和良好的品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