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滞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综述
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综述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如汽车、飞机、发电机等零部件的焊接、磨抛、装配等。
在这些任务中,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对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机器人强耦合、非线性、性能依赖位形,且实际运动过程中存在摩擦、扰动等多种不确性复杂因素,因此对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对现有主流机器人(主要针对机械臂)运动控制算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这些算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给出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展望。
该工作可以为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机器人,运动控制,综述1引言随着多传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机器人正日益广泛应用于焊接、磨抛、装配等智能制造领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因此,机器人是我国制造技术领域的主攻方向之一[1],也是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快速迈进的战略高技术之一。
当前,高精度运动是机器人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对形成高质量的操作品质至关重要,而高精度运动的实现要求控制方法具有高动态响应和强鲁棒性。
然而,机器人齿轮和连杆结构受载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且整个系统本身强耦合、非线性、动态特性时变、操作工况不确定性复杂多样,导致高动态响应和强鲁棒性的运动控制方法设计尤为困难,从而产生较大控制偏差,影响机器人运动精度,造成操作质量下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机器人(主要针对机械臂)的主流运动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这些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2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作为一种复杂自动化系统,机器人具有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时变特性。
高速运动时各关节惯量变化较大,耦合强烈,低速时摩擦、饱和等非线性效应明显,这些极大地增加了控制难度。
为了使机器人系统稳定运行,要求控制系统能实时提供与机器人动力学特征和多源扰动特征相匹配的控制特性,这给予了运动控制方法极大的挑战。
双重时滞和非时滞耦合的复杂网络同步研究
双重时滞和非时滞耦合的复杂网络同步研究周璇;谭满春;田文秀【摘要】为了更真实地仿真现实的网络世界和提高模型的适应性,研究一类具有双重时滞和非时滞耦合的复杂网络同步问题。
不同于大多数研究中限定耦合矩阵满足耗散耦合条件,对耦合矩阵未添加任何限制。
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结合线性矩阵不等式,利用广义模型中的等价转换和系数矩阵分解方法,引入自由矩阵,在驱动系统中设置非线性控制器,得到驱动系统与响应系统同步的充分条件。
两个仿真例子选定了两个不同的拓扑结构,实验结果证明了定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In order to fit a broader application scope, the outer synchronization problem of a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 with double non-delayed and double delayed coupling is investigated. Unlike most studies, the paper do not add any restric-tions to coupling matrix. Based on Lyapunov stability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descriptor model transformation, the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of coefficient matrix and the methods of the free-weighting matrix, a novel synchronization condition is derived and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matrix inequalities. The linear feedback synchronization controllers are designed. Two examples with different topological structures are presented to the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ectiveness of the results.【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双重时滞和双重非时滞;同步;矩阵分解;线性矩阵不等式【作者】周璇;谭满春;田文秀【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学系,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学系,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学系,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231.51 引言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究中,复杂网络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建模中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的认识和体会
数学建模中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的认识和体会真实动力系统几乎总是含有各种各样的非线性因素,诸如机械系统中的间隙、干摩擦,结构系统中的材料弹塑性和黏弹性、构件大变形,控制系统中的元器件饱和特性、控制策略非线性等等。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新世纪之初,为了使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得到更好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回顾一下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和发展的历史。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81年到1920年前后,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人们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673年Huygens对单摆大幅摆动非等时性的观察。
第一阶段的主要进展是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其标志性成果是法国科学家Poincare从1881年到1886年期间发表的系列论文“微分方程定义的积分曲线”,俄罗斯科学家Liapunov 从1882年到1892年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通论”,以及美国科学家Birkhoff在1927年出版的著作“动力系统"。
第二阶段的主要进展是提出了一系列求解非线性振动问题的定量方法,代表人物有俄罗斯科学家Krylov、Bogliubov,乌克兰科学家Mitropolsky,美国科学家Nayfeh等等。
他们系统地发展了各种摄动方法和渐近方法,解决了力学和程科学中的许多问题。
在这个阶段中抽象提炼出了若干著名的数学模型,如Duffing方程、vander Pol方程、Mathieu方程等,至今仍被人们用以研究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现象的本质特征。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原来独立发展的分岔理论汇入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主流当中,混沌现象的发现更为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分岔、混沌的研究成为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新的研究热点。
俄罗斯科学家Arnold和美国科学家Smale等数学家和力学家相继对非线性系统的分岔理论和混沌动力学进行了奠基性和深入的研究,Lorenz和Ueda等物理学家则在实验和数值模拟中获得了重要发现。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系统的刚性性质与动力时程分析
程
力
学
尼比为=0.05,周期取 Tn=1 s、3 s、5 s,系统的速 0.0001 m/s (速度较小时阻尼力随着 度取较小值 u 速度的变化而快速变化)。采用非线性粘滞阻尼器, 阻尼系数为 cD=30 kN · s/m,阻尼指数分别取 = 1.0、0.7、0.5、0.3,采用式(5)计算系统的刚性比, 结果见表 1。
TIME-HISTORY ANALYSIS AND STIFF PROPERTIES OF NONLINEAR VISCOUS DAMPER SYSTEMS
CHEN Jian-bing1 , ZENG Xiao-shu1 , PENG Yong-bo2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0.25-2.08i 0.17-2.08i 0.21-1.23i 0.46+ 6.27i 0.25+2.08i 0.21+1.23i — — —
=0.7
Abstract: The fluid viscous dampers (FVDs) have received great appeal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Generally, the output force against the damper velocity is a nonlinear function in the form of fractional-power law. The usual damping exponen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s usually 0.3-0.5, with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time-integration methods for nonlinear analysis, such as the Newmark formula and the newly developed KR- formula, etc., would suffer from instability and spurious numerical pulses; whereas the conventional energy-equivalence based formulas suffers from iteration and relatively low accuracy.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stiff properties of the viscously damped nonlinear system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n the backward difference formulas (BDFs) are introduc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BDFs over the above mentioned formulas are demonstrate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accuracy,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se formulas are examined. Nume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DFs operate well in guarantee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algorithm, and in gaining high accuracy of solutions of stiff systems. Key words: fluid viscous dampers; nonlinearity; stiff systems; backward difference formulas; time-history analysis
液位温度时滞耦合系统自抗扰控制仿真研究
( C o l l e g e o f E l e c t i r c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i r n g ,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S h a n x i 7 1 0 0 2 1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y u s i n g A c t i v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R e j e c t i o n C o n t r o l l e r ( A D R C )i n t h e c o l d — h o t m i x e r s y s t e m,t h e p a p e r
n o n l i n e a r c o mp l e x i n d u s t i r a l p r o c e s s e s wi t h t i me d e l a y c o u p l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KEYW ORDS: C o l d — h o t wa t e r mi x e r ;ADR C;T i me d e l a y ; N o n l i n e a r c o mp l e x s y s t e m
s i mu l a t e d a s y s t e m o f i n d u s t i r a l p r o c e s s t o s t u d y t h e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f o r t h i s t y p e o f t i me d e l a y c o u p l i n g s y s t e ms .Ma t — l a b w a s u s e d t o b u i l d a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t h e s i m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we r e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 e d u a l — c h a n n e l P I D c o n t r o l l e r . T h e s i m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AD RC c o n t r o l l e r c a n d e c o u p l e a n d c o n t r o l c o l d — h o t mi x e r s y s — t e m mo r e e f f e c t i v e l y,w i t h b e t t e r d y n a mi c p e r f o r ma n c e a n d r o b u s t n e s s c o mp a r e d t o d u a l — c h a n n e l P I D c o n t r o l l e r ,t h e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历年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
王成道
博士
系统科学
系统分析与集成
模糊系统,遗传算法,规则抽取,参数估计,多目标优化,可解释性与精度,多Agent系统,近似推理,交互影响,模糊积分
论文题目
论文作者
论文时间
指导教师
论文层次
(硕士、博士)
学科
专业
论文关键词
基于Nutch的学校信息垂直搜索引擎的研究与实现
王可
2009
朱敏
专业硕士
专业学位
物流系统模型和算法研究
戴树贵
2007
潘荫荣
博士
系统科学
系统分析与集成
物流;选址问题;车辆路径安排问题;库存系统仿真;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离散事件系统
对等网络中的信任感知和可信协同商务洽谈关键技术研究
江红
2007
顾君忠
博士
系统科学
系统分析与集成
对等网络,信任感知,可信,协同商务洽谈,信任协商策略,信誉,信任模型,信任反馈,有色Petri网系统,BN_CPN
微分方程解析近似解的符号计算研究
杨沛
2010
李志斌
博士
系统科学
系统分析与集成
微分方程,微分差分方程,解析近似解,符号计算,孤立子
动态UML子图的形式语义研究
赵也非
2010
杨宗源
博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UML,进程代数,概率模型检测,XMI,一致性检查,量化分析,实时并发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若干关键安全技术的研究
面向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体构造方法及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德仁
2008
顾君忠
博士
系统科学
系统分析与集成
具有时滞的Lengyel-Epstein扩散系统的稳定性和分支分析
具有时滞的Lengyel-Epstein扩散系统的稳定性和分支分析具有时滞的Lengyel-Epstein扩散系统的稳定性和分支分析摘要:Lengyel-Epstein(L-E)模型是描述化学反应中左右反应扩散耦合的经典模型之一。
在该模型中引入时滞,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化学反应中时间延迟的影响。
本文将研究具有时滞的L-E扩散系统的稳定性和分支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研究结果。
导言:化学反应扩散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耦合系统,研究其稳定性和分支现象对于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预测实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Lengyel-Epstein模型是描述化学反应扩散耦合的经典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反应扩散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然而,该模型忽略了化学反应中时间延迟的影响,而时滞是一种在实际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引入时滞对于更准确地描述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 Lengyel-Epstein模型的基本方程L-E模型描述了两种物质的浓度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设两种物质的浓度分别为u(x, t)和v(x, t),具有以下方程:∂u/∂t = Du∇²u + f(u, v)∂v/∂t = Dv∇²v - f(u, v)其中,D是扩散系数,f(u, v)是描述化学反应的函数。
2. 引入时滞的L-E模型在实际化学反应中,由于化学反应的特性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时间延迟的现象。
因此,在L-E模型中引入时滞项,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实际化学反应中的时间延迟效应。
具有时滞的L-E模型可以描述为:∂u/∂t = Du∇²u + g(u(t-τ), v(t-τ))∂v/∂t = Dv∇²v - g(u(t-τ), v(t-τ))其中,τ表示时滞,g(u(t-τ), v(t-τ))表示延迟效应。
3. 稳定性分析L-E模型的稳定性分析是研究系统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动力学行为。
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区域和不稳定性区域。
Shimizu-Morioka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Hopf分岔研究
Shimizu-Morioka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Hopf分岔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Shimizu-Morioka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Hopf分岔。
首先,根据Shimizu-Morioka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建立了Shimizu-Morioka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其次,通过矩阵Lyapunov方法,针对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得出了判定条件;最后,运用中心流形定理和Hopf分岔理论,分析了该控制系统在特定参数条件下的Hopf分岔性质,得到了稳定分岔周期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条件。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Shimizu-Morioka时滞反馈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分岔性质,对其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Shimizu-Morioka系统;时滞反馈控制;稳定性;Hopf分岔1. 引言Shimizu-Morioka系统是一种具有混沌行为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在众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控制系统中的稳定性和分岔性质是相关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中时滞反馈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Shimizu-Morioka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Hopf分岔,为Shimizu-Morioka系统的控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 Shimizu-Morioka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Shimizu-Morioka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可以用下列微分方程组表示:$$\begin{aligned}\frac{dx}{dt} &= -a x + yz \\\frac{dy}{dt} &= bx - kyz \\\frac{dz}{dt} &= xy - cz\end{aligned}$$其中,$a,b,c,k$是正实数参数。
为了更好地控制Shimizu-Morioka系统,考虑引入时滞反馈控制。
假设在$t-\tau$时刻对系统施加控制$u(t-\tau)$,则加入时滞反馈控制后的系统可以表示为:$$\begin{aligned}\frac{dx}{dt} &= -a x + yz \\\frac{dy}{dt} &= bx - kyz + u(t-\tau)\\\frac{dz}{dt} &= xy - cz\end{aligned}$$其中,$u(t-\tau)$是时滞反馈项,满足$u(t) = -Kx(t-\tau)$。
时滞对链式耦合混沌神经元同步的影响
f
) , 一。 。 +6 一 +
2 三个链式耦合混沌神经元 同步在恰 当时
{ 【 = c 一 一 y
: 一
; 一 ]
( 1 )
滞 作 用 下 的增 强
膜 电位 的平 均 同步 差 l 1 e I 1 可 以用 来 验 证 同 步状 态 的稳定 性 。平均 同步差 的定 义如 下 :
1 对 链 式 耦 合 混 沌 HR 神 经 元 模 型 加 入 时 滞
H i n d m a r s h a和 R o s e在 对 蜗 牛 的 神 经 细 胞 做
其中: g ≥0表示 耦合 强 度 , 下 标 表示 第 i 个 神 经 元 。系统 的参 数 取值 与 系统 ( 1 ) 的参 数 取值 是 完 全相 同的 , 也 就 是 说 这 些 神 经 元 全 部 相 同。下 面 研究 当 =3时 , 3个 链 式耦 合 的混沌 神 经 元 同步 受 时滞 的影 响。
为, 本文 取 l e x = 3 . 1 , 说 明神经 元处 于混 沌状 态 。
n= =Y n Y 一a — a x : n +6 +D n 一z —Z +1 n + 耐+ +
g ( 一 1 ( t一7 - )一 )
Y 。 = c— d x 一 Y
模拟过程中发现时滞可 以增强链式耦合混沌神经
元 间 的 同步 。
z =Y [ s ( x 一 )一Z ] , 2≤ i ≤ n 一1
‘
g ( 2 ( t—r )一 1 )
7 2
Yl
C一 口 1一 Y I
1= Y 1 [ s ( x 1 ~ )一Z 1 ]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深度研究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深度研究深度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引言: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是一类常见的复杂系统,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更为复杂的行为和动力学特性。
本文将对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进行深度研究,探讨其定义、模型、稳定性和混沌等关键概念。
一、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是指系统中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参数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系统。
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状态变量、动力学方程和相空间等。
1. 状态变量:状态变量是系统的内部变量,它们描述了系统在不同时间的状态。
通常采用向量形式表示,例如(x1, x2, ..., xn)。
2. 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方程是描述系统演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对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方程通常是一组非线性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
3. 相空间:相空间描述了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所有可能状态的集合。
在相空间中,每个状态被表示为一个点,而系统的演化则对应于在相空间中的运动轨迹。
二、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模型与常见例子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模型通常采用一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
下面给出两个常见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模型。
1. Lorenz系统:Lorenz系统是一个三维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由爱德华·洛伦兹发展而来,主要用于描述大气环流的运动。
Lorenz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如下:dx/dt = σ(y - x)dy/dt = ρx - y - xzdz/dt = xy - βz其中,x、y、z分别表示系统的三个状态变量,σ、ρ、β分别为控制参数。
2. Van der Pol振荡器:Van der Pol振荡器是一个二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子工程和生物学中。
其动力学方程如下:d²x/dt² - μ(1 - x²)dx/dt + x = 0其中,x表示系统的状态变量,μ为控制参数。
三、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在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时,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几类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研究开题报告
几类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时滞微分方程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时滞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例如化学反应、电路滞后、物理学中的传播过程等都具有时滞特性。
时滞微分方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动力系统的行为,而且在控制工程、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现有的对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于Lyapunov方法的稳定性研究。
利用Lyapunov函数来判断系统解的稳定性,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
2. 基于Laplace变换的稳定性研究。
利用Laplace变换将时域微分方程转换为复平面的代数方程,可通过求解代数方程的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3. 基于两参数扰动法的稳定性研究。
利用误差函数扰动原解,通过求解新的微分方程来分析解的稳定性。
4. 基于数值模拟的稳定性研究。
通过数值模拟求解微分方程,分析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
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方法在一些复杂的系统中难以应用,而且精度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来更好地分析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课题旨在研究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
主要目标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析方法来更深入地研究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
具体内容包括:1. 探讨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的理论基础,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 阐述新的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并进行数学证明。
3. 针对某些具体的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进行稳定性和有界性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论文将采用总结分析、数学证明、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达到研究目的。
具体步骤如下:1. 搜集并综合各种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各种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和有界性研究方法。
复杂网络时滞同步控制研究
复杂网络时滞同步控制研究一、引言复杂网络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和高粘滞性的网络,它在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和现代通信等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步是指网络中节点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互协调运动的现象。
而时滞是指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
复杂网络的时滞同步控制研究一直是网络控制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主要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对复杂网络时滞同步控制研究进行探讨,重点介绍时滞同步控制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分析时滞同步控制的方法和技术,最后总结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复杂网络时滞同步控制(A) 复杂网络模型复杂网络主要由一组节点和节点之间连接构成。
节点可以是人、物体或现象,它们通过连接进行相互交互和信息传递。
具体地,假设 $x_i(t)$ 表示节点 $i$ 的状态变量,$u_i(t)$ 表示节点 $i$ 的控制输入,那么复杂网络可以表示为:$$\begin{cases}\dot{x}_i = f_i(x_i,u_i), & i = 1,2,\cdots,N \\y_i = h_i(x_i), & i = 1,2,\cdots,N \\u_i = -K_i\sum_{j=1}^{N}L_{ij}(x_i - x_j), & i = 1,2,\cdots,N \\ \end{cases}$$其中,$f_i(\cdot)$ 为节点 $i$ 的状态转移函数;$y_i(\cdot)$ 为节点 $i$ 的观测量;$L_{ij}$ 为拉普拉斯矩阵,用于描述节点之间的耦合关系。
(B) 时滞同步控制方法时滞同步控制是指在考虑网络传输时延的情况下,使得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在某一时刻或时段内相互同步。
目前,常用的时滞同步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时滞复合控制、柔性时滞同步控制和时滞反馈控制等。
时滞复合控制是将网络的控制器分成两个部分:一个用于时滞跟踪,另一个用于反馈控制,两个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作为网络的总控制输入信号。
非线性动力学
即non-linear 是指输出输入既不是正比例也不是反比例的情形。
如宇宙形成初的混沌状态。
自变量与变量之间不成线性关系,成曲线或抛物线关系或不能定量,这种关系叫非线性关系。
“线性”与“非线性”,常用于区别函数y = f (x)对自变量x的依赖关系。
线性函数即一次函数,其图像为一条直线。
其它函数则为非线性函数,其图像不是直线。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 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非线性关系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具有某些不同于线性关系的共性。
线性关系是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而非线性则是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或亏损。
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会突然出现一种全新现象:受激原子好像听到“向右看齐”的命令,发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单色光,就是激光。
迄今为止,对非线性的概念、非线性的性质,并没有清晰的、完整的认识,对其哲学意义也没有充分地开掘。
线性:从相互关联的两个角度来界定,其一:叠加原理成立;其二:物理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直线,变量间的变化率是恒量。
在明确了线性的含义后,相应地非线性概念就易于界定:其—,“定义非线性算符N(φ)为对一些a、b或φ、ψ不满足L(aφ+bψ)=aL(φ)+bL(ψ)的算符”,即叠加原理不成立,这意味着φ与ψ间存在着耦合,对(aφ+bψ)的*作,等于分别对φ和ψ*作外,再加上对φ与ψ的交叉项(耦合项)的*作,或者φ、ψ是不连续(有突变或断裂)、不可微(有折点)的。
其二,作为等价的另—种表述,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非线性:在用于描述—个系统的一套确定的物理变量中,一个系统的—个变量最初的变化所造成的此变量或其它变量的相应变化是不成比例的,换言之,变量间的变化率不是恒量,函数的斜率在其定义域中有不存在或不相等的地方,概括地说,就是物理变量间的一级增量关系在变量的定义域内是不对称的。
机械动力学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21 世纪初,发展以灵巧机械手、步行机器人、并联机床、可移动光学仪器平台、磁悬浮列车、汽车主动底盘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机电产品将是我国机械工业的奋斗目标之一。
这类机电产品具有材料新颖、结构轻巧、机动性强、智能化高等特点,产生了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控制中的非线性与时滞等复杂动力学问题。
这些问题将是21 世纪初机械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前沿。
近代机械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日益成为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已扩展到包括不同特性的动力机和控制调节装置在内的整个机械系统,控制理论已渗入到机械动力学的研究领域。
在高速、精密机械设计中,为了保证机械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构件的弹性效应已成为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门把机构学、机械振动和弹性理论结合起来的新的学科——运动弹性体动力学正在形成,并在高速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某些机械的设计中,已提出变质量的机械动力学问题。
各种模拟理论和方法以及运动和动力参数的测试方法,日益成为机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一、机械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任何机械,在存在运动的同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机械动力学时研究机械在力作用下的运动和机械在运动中产生的力,并从力与运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机械的设计和改进的科学。
详细的机械动力学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六点:(1)在已知外力作用下,求具有确定惯性参量的机械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分析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研究回转构件和机构平衡的理论和方法;机械振动的分析;以及机构的分析和综合等等。
为了简化问题,常把机械系统看作具有理想、稳定约束的刚体系统处理。
对于单自由度的机械系统,用等效力和等效质量的概念,可以把刚体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转化为单个刚体的动力学问题;对多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问题一般用拉格朗日方程求解。
机械系统动力学方程常常是多参量非线性微分方程,只在特殊条件下可直接求解,一般情况下需要用数值方法迭代求解许多机械动力学问题可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计算机根据输入的外力参量、构件的惯性参量和机械系统的结构信息,自动列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解出所要求的运动参量。
非线性动力学
即non-linear 是指输出输入既不是正比例也不是反比例的情形。
如宇宙形成初的混沌状态。
自变量与变量之间不成线性关系,成曲线或抛物线关系或不能定量,这种关系叫非线性关系。
“线性”与“非线性”,常用于区别函数y = f (x)对自变量x的依赖关系。
线性函数即一次函数,其图像为一条直线。
其它函数则为非线性函数,其图像不是直线。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 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非线性关系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具有某些不同于线性关系的共性。
线性关系是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而非线性则是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或亏损。
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会突然出现一种全新现象:受激原子好像听到“向右看齐”的命令,发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单色光,就是激光。
迄今为止,对非线性的概念、非线性的性质,并没有清晰的、完整的认识,对其哲学意义也没有充分地开掘。
线性:从相互关联的两个角度来界定,其一:叠加原理成立;其二:物理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直线,变量间的变化率是恒量。
在明确了线性的含义后,相应地非线性概念就易于界定:其—,“定义非线性算符N(φ)为对一些a、b或φ、ψ不满足L(aφ+bψ)=aL(φ)+bL(ψ)的算符”,即叠加原理不成立,这意味着φ与ψ间存在着耦合,对(aφ+bψ)的*作,等于分别对φ和ψ*作外,再加上对φ与ψ的交叉项(耦合项)的*作,或者φ、ψ是不连续(有突变或断裂)、不可微(有折点)的。
其二,作为等价的另—种表述,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非线性:在用于描述—个系统的一套确定的物理变量中,一个系统的—个变量最初的变化所造成的此变量或其它变量的相应变化是不成比例的,换言之,变量间的变化率不是恒量,函数的斜率在其定义域中有不存在或不相等的地方,概括地说,就是物理变量间的一级增量关系在变量的定义域内是不对称的。
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研究进展
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研究进展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动力系统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耦合的关系,因此研究动力系统的同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复杂网络上的动力系统同步研究是近年来网络科学和动力系统理论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就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同步现象的定义与分类动力系统的同步现象是指系统中的多个元素(如节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相互作用使得它们的状态迅速趋于一致的情况。
同步现象可分为完全同步、相位同步、自由度同步等多种类型。
完全同步是指系统中所有节点的状态变量完全一致;相位同步是指系统中的节点具有相似的震荡频率和相位;自由度同步是指系统中的节点在部分状态变量上同步而在其他状态变量上可能存在差异。
2.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基本模型和方法研究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基本模型有传统的耦合映射模型和耦合微分方程模型。
耦合映射模型将网络节点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一组非线性映射关系,而耦合微分方程模型则将网络节点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一组微分方程。
研究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方法主要包括稳定性理论方法、反馈控制方法、自适应方法和参数调节方法等。
稳定性理论方法是指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稳定性分析来研究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稳定性和遗传机制;反馈控制方法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反馈控制器来实现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的同步;自适应方法是指通过调节耦合强度和动力系统参数以适应外界扰动和变化来实现同步;参数调节方法是指通过调节耦合强度和节点动力系统的参数来实现同步。
3.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理论研究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同步的稳定性分析、同步的判据和同步的控制理论。
同步的稳定性分析是指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稳定性分析来研究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稳定性和遗传机制。
同步的判据是指通过研究网络结构和动力系统特性之间的关系来得到判断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准则和条件。
同步的控制理论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反馈控制器来实现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的同步。
时滞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的减振控制研究
制 系 统 模 型 ;并 采 用 多 尺 度 法 对 时 滞 非 线 性 主 动 悬 架 系 统 进 行 解 析 计 算 , 得 到 平 衡 方 程 ; 运用 Routh-Hurwitz准则得到系统稳态运动的稳定性条 件 ;对反馈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仿真 分析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系统。将 F d 、八 、F r 、 W 代入式(1)、式(2)可得
m^xx+ kx - jc2)+ a, (x, - )3+
c^ i,- i2)+ a 2(i,- x2)3 +
—r)- A(〇]= 〇
(3)
m 2x2 - kx(xj - x2) - a ](x, - x2f -
h+
(^i 72 = £ y〇K
- )+ £ 2 r^ { y t - )3 +
f ^ U - j2)+ f W (夕,-夕2)3- 碎2少2 + f 2^2F c o s (i7 f)+ £-<y,2F sin(/3/) +
£'r s {y u ~ y \)
(8)
根据多尺度法思想,引入不同尺度的时间变量
c^x, - i 2)-ar2(i,- x 2f + k 2(x2 - x A)+
c2 ( 毛 —弋 )—容iOi G _ r ) - A (〇] = 0
(4 )
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最优控制算法研究
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最优控制算法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是指由非线性动态方程描述的控制系统。
它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时滞,不确定性和非线性耦合,这使得它们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变得非常复杂。
传统的控制方法,如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无法满足这种系统的要求。
最优控制是一种更高级的控制策略,可以在满足系统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小化某些性能指标,如能耗、时间和成本。
最优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将控制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
它涉及到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领域,如优化理论、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和数值计算等。
最优控制方法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工程、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最优控制算法主要包括变分法、泛函微积分和优化理论等。
其中,变分法最早应用于力学问题,后被广泛用于优化控制领域。
泛函微积分是一种适用于多变量函数的微积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最优控制问题。
优化理论是一种将控制问题转化为数学优化问题的方法,它通过最小化一些性能指标来实现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算法的选择取决于以控制问题描述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定性质。
例如,如果系统具有显著的随机性,就需要使用随机最优控制方法。
如果系统中存在时滞,可以使用时滞最优控制方法。
除了特定的选择方法外,最优控制算法还需要考虑适用于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质。
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最优控制算法可以分为两类:开环最优控制和闭环最优控制。
开环最优控制主要考虑系统的初始状态和外部扰动,而闭环最优控制则考虑系统的动态响应和控制输入量的反馈,更适用于实践控制问题。
最优控制算法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在满足系统性能指标的同时,使系统更高效、更可靠,并降低系统成本。
最优控制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问题,如运动控制、机器人控制、飞行控制和化工控制等。
例如,在飞行控制中,最优控制可以通过优化发动机输出、飞机方向和高度等参数来控制飞机飞行。
在机器人控制中,最优控制可以通过优化关节控制、力传感器数据和避障传感器数据等参数来控制机器人动作。
一类耦合非线性扭振动力系统的稳定性控制
S a iiy c n r lo o p e n i e o so a i a i n s s e t b lt o t o fa c u l d no ln ar t r i n lv br to y t m
非线 性 广 泛 存 在 于 实 际 的物 理 系 统 中 , 旋 转 轴 如
系 的转 动 ¨ 、 应 力下 岩 石 的 强度 特性 、 车 的悬 高 汽
能量 响应 特性 和能 量共 振进 行 了分析 。 但是 , 以往 的研 究 工 作 多 限 于 对 多 自由度 非 线 性 系统 的建 模 、 求解 以及稳 定 性 分 析 , 多 自由度 的非 线 对
2 o eeo l tcl nier gY nhnU i ri , iba ga 6 04 hn ) .C l g f e r a E g ei a sa nv sy Qn un do 6 0 ,C ia l E ci n n e t 0
Ab ta t: sr c Co sd rn h n n i e r tfn s o o so a vb a in y tm wih h e d g e s f r e o . a n i e g t e o ln a sif e s f a tr in l i r to s se i t t r e e r e o fe d m
L U o r n / Ha —a , ZHU a —o g Zh n l n , S imi g HIPe — n , HOU n xa Do g— io
( .C l g f n r t n E g e r gY nh nU i r t ,Q n u n d o0 6 0 C ia 1 ol eo f ma o n i ei a s a nv s y ih a g a 6 0 4, hn ; e Io i n n e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滞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张舒;徐鉴【摘要】随着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深入认识,工程系统设计的精细化和复杂性要求也与日剧增.在许多耦合的动态系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由耦合过程的时滞所引发的动力学行为,该时滞来自于与传感系统、作动系统和控制系统耦合的过程.耦合时滞也广泛存在于交通、系统生物学、电子通讯、神经和信息网络等技术中.本文首先从耦合时滞出发,在以时滞为中心的耦合系统复杂动力学机制、时滞镇定耦合系统的实验基础和实现、快慢变时滞耦合系统动力学和时滞神经网络同步和去同步4个方面,对耦合时滞诱发的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时滞耦合系统中耦合时滞诱发的高余维分岔奇异性及新的定量分析方法、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规范型计算、具有耦合时滞的非线性系统中耦合时滞和非线性参数的辨识方法与实验实现、快慢变时滞耦合系统的张弛振荡、耦合时滞诱发的网络系统的同步模式切换等问题的研究进展;然后在应用方面重点介绍了车床磨削加工过程中耦合时滞诱发的颤振及其机理、具有惯性项和耦合时滞的神经网络系统中耦合时滞诱发的高余维分岔和复杂动力学、时滞动力吸振器与隔振装置的设计与实验实现.最后,从耦合时滞系统的一般性理论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展望了近期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With the deep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objective laws of nature, requirements on refinement and complex-ity in engineering system design are increasing. Many coupled dynamic system designs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dynamics induced by the time delay existing in the coupling process. Such coupling time delay may come from the process of coupling with the sensing system, the actuation system and the control system. Coupling delays also exten-sively exist in the fields such as transportationsystem, system biolog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ur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and etc. Firstl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upling dela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es on dynamics induced by such dela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1) the delay-centered mechanism of complex dynamics in coupled systems;(2)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stabilizing coupled systems by utilizing time delay;(3) dynamics of fast-slow coupled system with time delay; and (4) synchronization and desynchronization of delayed neural networks. Some advances 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systems with coupling delay are highlighted including the coupling-delay-induced bifurcation and singularity with high codimention and the novel quantitative method of analysis, normal form computation for neutral dela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dentification of time delay and nonlinear parameters in nonlinear systems with coupling delay and the relevant experiment, relaxation oscillation in the fast-slow system with coupling delay, and transition of modes of synchronization induced by coupling delay in network systems. Secondly, as for the application, some new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details such as the coupling-delay-induced chatter in grinding pro-cess and its mechanism, bifurcation with high codimension and complex dynamics induced by coupling delay in neural networks with inertial terms, and design and experiments of vibration absorber and isolator using coupling delay. Finally, some problems which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in near future are highlighted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systems with coupling delay 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期刊名称】《力学学报》【年(卷),期】2017(049)003【总页数】23页(P565-587)【关键词】时滞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时滞微分方程;快慢变系统;神经网络【作者】张舒;徐鉴【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13;TP183由于时滞在实际耦合系统中普遍存在,其已成为数学、力学、高精度机械制造工程、生物等众多领域科学家关心的重要课题.以非线性动力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Nonlinear Dynamics》为例,其刊发的标题中包含“coupling delay”的论文,2002—2006年仅1篇,2007—2011年有7篇,2012—2016年多达52篇.说明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呈现上升趋势.首先,当力学系统承受长期的外激励作用时,由于采用所有形式的时滞反馈(位置、速度、状态)控制都无法完全消除系统的振动,因此必须采用动态时滞控制器(基于微分方程建模)吸收系统所承受的外部激励能量,从而实现抑制振动的目的.且采用动态的非线性时滞控制器可以在更宽的频带范围内吸收系统所承受的能量.动态控制器对系统的作用与时滞反馈控制明显不同.从作用效果看,时滞反馈控制器是单向作用,时滞效应也是单向的,而动态时滞控制是双向作用,时滞效应也是双向的;从模型上看:对于一个简单的位置或者速度反馈时滞系统,状态维数只与目标系统状态有关,且常常较低.而时滞耦合系统的状态维数与子系统的状态维数有关,因此时滞耦合系统的状态维数常常是高维的,耦合的子系统越多,状态维数越高.这些都给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以此方式建立的振动控制系统将是高维的时滞和非线性耦合系统,在考虑设计参数时,至少需要涉及时滞量和控制器与系统的耦合强度两个参数,这就需要分析系统更高余维数的奇异性,特别要分析时滞和耦合强度这两个参数与系统发生强共振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该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得到解决;第二,在力学系统特别是机械系统中,如何实现控制器与系统之间的非线性和时滞耦合;第三,如果采用分段线性来模拟非线性,存在的问题就是很难用理论方法分析时滞非光滑耦合系统,只有通过实验解决;另外,变时滞和变参数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手段有限,也只有通过实验总结各种变时滞对耦合系统的影响规律;第四,如果控制器的质量与系统的质量的比值是小量,将形成快慢变时滞耦合非线性系统,目前仅得知张弛振荡是无时滞快慢变耦合系统明显的特征之一,在生命系统中表现的形式是所谓的spiking动力学行为,但是对快慢变时滞耦合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行为的了解甚少;第五,以此方式建立的振动控制系统是通过共振的方式进行能量交换的,从网络系统的观点出发,这种能量传递成功与否就是网络的同步与去同步问题,目前,从网络系统观点出发研究振动控制的工作也甚少.其次,除了受控力学系统中控制环节存在时滞外,许多耦合系统在耦合过程中,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因素(力、电位信号等)也存在着作用或者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滞后.例如,在砂轮磨床这样简单的系统中,通过砂轮与工件接触点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实现耦合,反作用力产生于工件再生和砂轮再生过程,可以表示为工件和砂轮位置的函数,其中工件和砂轮再生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它们与工件和砂轮的转速有关,现代精密高效加工技术要求设计出适当的转速使系统不出现再生颤振,从而提高工艺质量.因此砂带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参数的测量和优化非常重要,时滞成为重要的设计参数.类似的工艺要求也会出现在高精度钻孔、打磨和切削等设备中.除了力学系统之外,近年来,医学工程中人机耦合交互系统的有效性、激光阵列耦合系统的协同性、耦合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同步和去同步性、网络拥塞和交通工程中车流堵塞的规律性等也受到了特别关注,主要原因是认识和了解这些力学或者物理系统耦合过程中时滞诱发的动力学性质,可为这些系统的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例如,即使最简单的单向车流跟随模型也是一个时滞耦合系统.事实上,在单向车辆跟随过程中,当前的车辆速度与其前面若干车辆过去一段时间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此处的“过去一段时间”就是时滞.显然,该时滞是一个综合因素,取决于行驶方向道路的质量、车辆的性能和司机的反应能力.从直观上可以看出,这种时滞会影响整个车流行驶的平均速度,从而成为车流是否堵塞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这个观点构造的车流模型是一个多时滞耦合的系统,特别应该注意到,如果车流中车辆的性能差异较大,即部分车辆对环境(包括其他车辆)变化十分敏感,而另一部分车辆则比较迟钝,体现在模型上便表现为不同的车辆模型右端的尺度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此模型就是快慢变时滞耦合系统.最后,受控时滞系统的复杂运动具有特殊性,由于控制策略总是对某个特定的动力学行为(例如平衡态或者周期运动)进行控制,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受控时滞系统中的时滞不会诱发 Zero-Zero和Zero-Pair等分岔行为.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耦合时滞系统,存在上述分岔行为,这就意味着时滞耦合系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制产生同宿或者异宿轨道分岔,使其动力学行为较受控时滞系统更加复杂.可能存在的同宿和异宿轨道表明,时滞耦合系统中的时滞可以导致孤子解.从理论上看,时滞耦合系统的问题涉及高维时滞微分系统,这对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对时滞耦合系统的研究也符合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特殊走向一般、从低维到高维的基本认识规律.综上所述,本文将对 4个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综述,即以时滞为中心的耦合系统复杂动力学机制、时滞镇定耦合系统的实验基础和实现、快慢变时滞耦合系统动力学和时滞神经网络同步和去同步,其核心科学问题就是时滞耦合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该研究不但可以深刻认识耦合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时滞对系统各种动态性质的影响,而且可以为此类系统的设计或者识别客观存在的时滞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于时滞耦合动力系统的初值空间是无限维的,从而解空间也是无限维的,因此,时滞耦合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13].近年来,以时滞为中心的耦合动力系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精密加工等高技术需求、解决交通堵塞等社会需求和系统生物学发展的科学需求等使得系统耦合过程中的时滞不能被忽略.为了更好地理解时滞对耦合系统的影响,需要从理论上研究时滞与各种动力学甚至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关系,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客观存在现象的原因和机制或者对耦合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因此,以时滞反馈为中心的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分类研究成为重要的课题.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稳定性分析、分岔分析、复杂动力学或者奇异性分析等,且大部分的工作还停留在稳定性分析方面,对于分岔分析和复杂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多,存在一定的难度.研究表明,当考虑耦合系统耦合过程中的时滞时,系统平衡态的稳定性常常依赖于耦合时滞.针对双向再生圆柱形磨削加工系统,Liu和Payre[4]提出了一种分析耦合时滞系统平衡态稳定性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计算出位于复平面虚轴上的特征值,并据此判断系统平衡态是否可能失去稳定性而出现再生颤振.利用特征值与系统参数的关系,可以得到避开再生颤振的设计参数.对于交通堵塞问题,已有简单的单向车流跟随时滞系统模型[5],并且对于离散时滞和连续分布时滞模型进行了初步的稳定性分析,得到了这种单向车流稳定的依赖时滞的参数区域.同济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项目组,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也对受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相关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参考相关的综述[6-7].近年来,由于分岔软件DDE-BIFTOOL的发布,该软件被一些学者应用于从数值角度分析时滞诱发的复杂现象.Erzgraber等[8]研究了内部具有滤波的半导体激光器的动力学和分岔.光谱通过内部过滤器后重新进入激光输入,而在对光谱滤波时会出现时滞,于是其变成一个耦合时滞系统的动力学与分岔问题.由于此类激光器输出是一些特定光谱的激光,要求精度较高,涉及到滤波时的时滞对输出的影响.在设计过滤器时,由于时滞难以避免,然而强度往往可以调节,因此,为了方便设计需要考虑时滞和强度参数对动力学的影响,这是一个典型的时滞诱发的余维2奇异性及其导致的动力学行为的分类问题.通过软件DDE-BIFTOOL,作者给出了SN-Hopf和BT分岔及其分类,尽管没有严格的理论证明,但该结果展示了余维2分岔分类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同样的研究思路也被Green[9]用于一般的光学反射激光发生器中.综上所述,由于时滞诱发的高余维奇异性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引起了许多从事理论研究学者的兴趣.由于高余维奇异性的理论分析具有很大难度,因此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学者不多.加拿大数学家Campbell领导的课题组是长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团队之一,该团队主要采用中心流形约化,研究的对象都是低维的时滞系统[10].近期有研究发现,随着状态空间维数的增加,时滞诱发的高余维分岔问题若采用中心流形约化将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还存在数学的开折参数与物理参数无法建立对应关系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摄动--增量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用于研究状态变量是高维的耦合系统的Hopf分岔[11],也能对低维耦合时滞系统的Hopf-Hopf分岔的奇异性及其动力学行为进行分类[1213].另外,Hamilton是力学中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系统,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值得关注的是拟Hamilton系统,即Hamilton系统的小扰动系统.研究这类系统的直接动机来自这样的事实:许多复杂系统可以看作是某些较简单系统的小扰动,并且一般扰动系统所产生的无扰系统不具有的动力学性质常常对应分岔解附近的情况.另外,在适当的坐标系下,在Hopf分岔、Hopf-Hopf分岔等分岔点附近的系统即可看作拟Hamilton系统.即使扰动项非常小,也可能引起动力学性质产生本质性的巨大变化.研究时滞对Hamilton系统的影响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问题,这方面的工作,朱位秋研究小组的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4]. 目前对于时滞耦合系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稳定性分析方面,对于时滞诱发的时滞耦合系统的高余维奇异性及其分岔分类还需要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创新.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研究和发展时滞耦合系统新的约化方法,重点研究在强时滞耦合和多时滞耦合条件下局部动力学特征表现的定量化方法,从而发展时滞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描述的计算方法;研究针对时滞耦合系统的时滞和耦合强度诱发的弱共振和强共振动力学特性的一般性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时滞诱发的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奇异性及其动力学行为分类;研究时滞耦合系统中时滞和耦合强度诱发的各种其他高余维分岔及其相应的动力学定性分类,包括BT,Bautin,SN-Hopf,PFHopf,Fold-Hopf和PF-Hopf-Hopf分岔等;研究时滞耦合系统可能出现的新的复杂动力学及其形成的机制.下面对已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具体介绍.时滞耦合系统的子系统之间出现内共振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固有频率进行能量交换,使得系统表现出特殊的动力学现象,其理论问题的本质是对时滞诱发的Hopf-Hopf分岔问题的研究,相应的现象是满足内共振关系的线性系统和不存在内共振关系的非线性系统所没有的,因此,研究内共振引起的动力学行为与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参数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由于研究这样的时滞耦合效应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方法,首先需要对一个一般性的时滞耦合系统提出构造性方法.设一般性的时滞耦合系统为其中,x ∈ C([-τ,0],Rn),µ =(µ1,µ2,τ)∈ R3是参数向量,xτ=x(t-τ)是时滞项,表示τ时刻以前的状态变量.为了更好地理解模型(1),考虑具有时滞耦合的FitzHugh-Nagumo(FHN)模型[15]其中,u1和u3是膜电位,u2和u4是回复量,τ>0是传输时滞,c为耦合强度,a,b和r为正常数.研究表明,参数耦合强度和时滞可以诱发Fold-Hopf分岔,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周期运动、概周期运动、甚至混沌,如图1所示.这表明耦合系统可以通过改变时滞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动力学行为,其现象十分丰富,例如上述系统可以产生10种不同拓扑结构的动力学行为.当式 (1)在平衡点的两个特征值满足Reλ1=Reλ2=0和Imλ1:Imλ2(ω1:ω2)=k1:k2时,如果k1:k2是无理数,则式(1)可能出现非共振的奇异性;如果k1:k2是有理数,则式(1)可能出现共振的奇异性,分别对应非共振的双Hopf分岔和共振的双Hopf分岔.时滞多尺度方法在于将时滞τ也分解成多个时间尺度,即 x=x(T0-τ0,T1-τ1,T2-τ2,···),其中Tk= εkt,τk= εkτ (k=0,1,2,···),于是式 (1)解的形式为其中,A是复数,c.c表示前面项的共轭.通过消除长期项得到可解性条件,可以分别得到非共振和共振情况下复数形式的振幅--频率方程.Wang等[16]应用该方法研究了两个具有时滞耦合的Van der Pol振子.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发现系统会发生1:3共振双Hopf分岔,并且对其在共振点附近的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了振幅随参数变化的分岔图.结果表明,在两个具有时滞耦合的Van der Pol振子的1:3共振点附近存在丰富的动力学行为,如振幅死区、周期解、概周期解和周期三现象等.根据一般性的双 Hopf分岔理论,1:3共振属于共振双 Hopf分岔中的低阶共振问题,而对于其他共振问题,Wang等[17]得到了高阶共振是弱共振的结论,这是由于高阶共振的共振项出现在高阶项(高于三阶),因此,模态之间的耦合较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低阶共振就是强共振,事实上如果一个低阶共振的所有低阶共振项的系数都为零,则该共振就是弱共振.在强共振情形,共振项首先出现在低阶项中,因此即使截断规范型方程到低阶项,发生内共振的两个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比较强,这种相互作用使系统能量在两个模态之间相互传递.他们进一步得到了1:1,1:2和1:3三种低阶共振发生强共振和弱共振的条件.例如对于形如式(1)的时滞系统,得到时滞诱发的1:3内共振具有如下形式其中,C¯1¯12A2和C111A是共振项.Wang等[17]从理论上证明了如下结论:如果复振幅方程(4)中共振项的系数C111和/或C¯1¯12不等于零,则该1:3共振双Hopf分岔是强共振双Hopf分岔,其规范型方程是一个三维的系统;如果复振幅方程(4)中共振项的系数C111和C¯1¯12同时等于零,则该1:3共振双Hopf分岔是弱共振双Hopf分岔,其规范型方程是一个二维的系统.本文作者也讨论了1:1和1:2内共振强和弱的条件.为了区分强弱内共振的不同,考虑具有时滞反馈的极限环系统其中,Z(t)=x1+ix2是复数,ω0是振子的固有频率,a是实数,τ≥0是反馈时滞,k1和k2分别是线性和非线性反馈的强度.利用得到的强和弱共振的充分条件得知k2=0和k2≠0时,系统平凡平衡态发生1:2弱共振和强共振,系统(5)的幅频响应分别可以表示为和这里可以看出前者对应的分岔是余维3的,而后者是余维2的.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强共振和弱共振的动力学行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并且不可互相替代,强共振双Hopf分岔具有余维3奇异性,而其他情形的共振双Hopf分岔具有余维2奇异性.该结论对双Hopf分岔点附近的动力学行为分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对如振幅死区、倍周期运动、周期三和概周期运动的机理提供合理的解释.作为一个直接的应用,Song等[1819]分别对多时滞神经网络和具有分布时滞的神经网络的双Hopf分岔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这3类网络动力学行为的分类问题.多自由度时滞振动系统的一般形式为其中xi∈ R,i=1,2,···,N,φi关于时间变量 t满足2π 周期性.定义连续算子 xit:xit(θ)=xi(t+θ),∀θ∈[-τ,0],则xit∈ C([-τ,0],R),i=1,2,···,N,其中C([-τ,0],R)表示从 [-τ,0]到 R的连续函数的全体所构成的空间.方程(6)从严格数学意义上讲为C空间上的泛函微分方程组,其形式为能够证明上述方程的解可以通过下面的迭代程序得到[20]为了验证上述积分迭代解的精度和有效性,分别研究如下的单自由度和双自由度的时滞振动系统其中,ω1=ω2+σ1,Ω=ω2+σ2,并分别得到得到积分迭代法(integral iteration method,IIM)、多尺度方法(method of multiple scales,MMS)与数值解(numerical simulation)的幅频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与数值结果比较,发现积分迭代法得到的结果与数值结果吻合得非常好,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积分迭代法的精度比多尺度方法高.因此,积分迭代法是一种有效处理时滞振动问题的方法.时滞的出现可能使得稳定性分析、响应计算、非线性分析都变得很困难.当时滞较小时,可将时滞项按Taylor公式展开,但这种方法不可靠.当时滞较大时,这种展开对动力学分析通常是无效的.Li等[21]研究了周期激励下具有较大时滞的时滞振动系统主共振解和亚谐共振解的稳定性,利用一种特殊函数(Lambert W)给出了一种计算最大Floquet乘子的直接方法,易于理解且计算精度高,由Floquet乘子实部的符号即可确定共振周期解的稳定性.另外,在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与Hopf分岔存在条件的讨论中都需要确定处于临界状态的特征根分支曲线随参数变化跨越虚轴的方向,尽管数值计算可以得到各具体临界点处的性态,但无法得到不同临界点处的普遍性结论.针对参数依赖时滞的一类系统,Wang[22]提出了一个简洁的计算公式,由临界稳定条件确定两个易于得到的辅助函数,计算其雅可比行列式即可.Hopf分岔是时滞系统中导致平衡点失稳的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其分析通常都是非常繁琐而复杂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Maple软件环境下,Zhang 等[23]实现了计算滞后型泛函微分方程在Hopf分岔附近的规范型的Maple算法和计算程序的开发,只要提供时滞微分方程的基本信息,即可得到规范型,应用非常方便.该算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对系统进行中心流形约化和规范型计算.中立型时滞系统与滞后型时滞系统相比,不仅动力学行为更复杂,理论分析也更困难.国际著名学者Nayfeh在2008年一篇论文中曾猜测:应用多尺度法和规范型理论对NDDE进行规范型分析时,所求得的规范型是相同的.Zhang等[24]同时提出了一套基于规范型理论的符号算法,用于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Hopf分岔的规范型计算,并应用该算法对受时滞位移反馈控制的起重机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验证了Nayfeh的猜测.作为时滞耦合系统中时滞诱发复杂性的一个应用,Yan等[25]研究了磨削过程中的颤振机理.系统的力学模型被视为两端简支的欧拉--伯努利梁和阻尼弹簧质量系统的耦合系统,磨削系统的时滞来源于工件与砂轮接触一周的时间,他们首先分析了时滞诱发的失稳区间,重要的发现是存在着两个临界时滞分别对应着超临界和亚临界Hopf分岔,于是证明了Bautin分岔点(余维2)的存在.通过对Bautin奇异性的分析和动力学行为的分析,在理论上给出了静平衡态和颤振共存的判据,并且得到了响应的时滞区间,这意味着在静平衡态和颤振之间有一个转速的过渡区,这个过渡区依赖于系统的初始状态,也是可控的区间.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磨削加工中再生颤振的产生机理,且有助于抑制磨削过程中砂轮和工件颤振的转速设计.在此工作的基础上,Yan等[26]进一步讨论了往复式磨削中的颤振运动.相比于切入式磨削过程,往复式磨削中的砂轮会沿着工件轴向来回移动,从而保证工件的表面能够被完整地磨削.因此,其动力学控制方程中代表砂轮位置的参数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转化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然而,考虑到砂轮作往复式运动的速度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