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质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中,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观看到的壮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式和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诗人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朗读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字词,讨论诗的意思。
3. 详解诗句: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诗句,巩固所学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鹳雀楼》的练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详解、朗读技巧、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在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时,我特别注意他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质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导入同学们,周末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也很特别。
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风景独特的大方,每一个地方都想一幅美丽的画卷。
瞧,黄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
大家仔细观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用“我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
——一条河,河水是黄色的,所以它叫黄河。
它特别宽、特别大、特别长、特别有名。
被称为是我国的母亲河。
——有一轮太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傍晚时候,也就是夕阳,它正一点点地往山那边落下去呢。
——那隐隐约约是不是还能看见远处的山峰?——是的,还有一座楼房,这座楼叫什么名字,有人知道吗?——它叫鹳雀楼。
它可是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四大名楼之一。
因为它的楼上经常有一种像仙鹤一样的鹳雀鸟落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叫?这三个字可不简单,不是那么好写。
同学们用你们的大眼睛看着老师书写这几个字。
并连读两遍。
(板书鹳雀楼)二、新授(一)前两句品读孩子们,这幅画不但美丽,它的背后还藏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大家想听吗?那就听黄老师细细给你们说来。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正是我国的唐朝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在一个傍晚时分,来到了黄河岸边,他抬眼一望,看到傍晚的太阳正挨着远处的山峰慢慢落下了,太阳的光芒染红了整个天边。
低头一看,滚滚的黄河水翻腾着要流向大海。
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真美。
孩子们,如果是你在欣赏这样的风景,你会说些什么?……——是啊,孩子们,你们的赞美让我也特别想用几句话把这样的美景写下来。
谁来读读?——夕阳靠着远山,慢慢消失了。
黄河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了。
孩子们,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一起读出来吧。
……故事还没有完呢,我们继续。
你们知道当时的大诗人是怎么做的吗?他也很想把美景描绘出来,分享给别人,于是,他写下了这两句诗:谁来当大诗人,读出这种美景?——某某大诗人,你来读。
——某某某大诗人,读。
全体大诗人们,一起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通用10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口语训练二、导入课题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三、探究新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鹳雀楼一共三层。
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
你想不想看?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文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_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
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
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
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资源利用】1.田字格、剪贴画。
2.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楼”、“尽”、“黄”、”层”。
“鹳”和“欲”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1.结合图片,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板书课题)2.创设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情境,通过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3.揭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的首要任务,可见它的重要性,而本首诗的题目孩子最容易误读成“登鹳/雀楼”,原因是孩子们不知意思。
因此,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孩子明白“登鹳雀楼”的意思及名字由来,读好题目就很容易了。
】二、关注字音,初读指导1.诗中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小组讨论互帮互助认识诗中生字、生词。
)2.学习新字,找出识记方法并组词。
掌握识记方法及时默写生字。
(出示鹳雀楼,以攀登鹳雀楼的形式掌握生字,并感受诗人站在最高处观望的景象)。
3. 读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登鹳雀楼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教案#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会认“鹳、雀、楼”等生字,会写“欲、穷、层”等生字。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 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让二年级的学生初步理解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动画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雄伟壮观,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描绘的景象。
例如,在讲解“白日依山尽”时,播放太阳慢慢西沉,依靠着群山的动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理解诗句中描绘的自然景象。
2 朗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指名读、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这种节奏的美感。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例如,在讲解“黄河入海流”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同学们,黄河的水呀,波涛汹涌,一路奔腾,向着大海流去,那场面可壮观啦!”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4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诗句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讨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时,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在全班分享。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7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初步理解诗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难点: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PPT ,《登鹳雀楼》古诗视频,学生搜集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语导入,解题1.背诵学过的诗词《静夜思》、《梅花》、《池上》。
引出本诗。
2.介绍黄鹤楼,板书课题。
认识“楼”字。
看到这个诗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汇报。
3.简介王之涣。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一)初步感知1.出示自读要求。
(1)第一遍不出声,认真地拼读每一个字。
包括题目、年代、作者。
(2)第二遍、第三遍张开嘴巴,大声读出来。
学生按要求自读。
检查自读情况。
2. 学习要求认的字。
学生圈出要求认的生字,说一说识字方法。
3.读出韵味。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
4.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理解诗意1.看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播放《登鹳雀楼》视频短片,学生通过短片理解诗意并交流汇报。
三、感悟哲理、想象画面(一)感悟哲理1.通过刚才的理解,说一说你的感想。
2.学生交流汇报。
练习生活实际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想象画面根据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画面并汇报。
四、熟读成诵、总结学法(一)练习背诵1.按照老师的提示进行背诵。
2.指名背诵。
(二)总结写法师生共同总结本首诗的学习方法:1.了解诗人、2.读通读准、3.读出韵味、4.读出画面、5.熟读成诵。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原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发奋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p 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自己分析^p 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2(一〕复习引入,提醒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
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
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
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2. 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正确美观书写“楼、尽、黄”,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依、尽、欲穷”等词的意思。
3. 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以及蕴含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以及蕴含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诗题。
1.赛诗擂台小朋友,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吗?今天,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一起来参加吧!出示:(1)从“头、月、明、忘、举”五个字,你能猜出出自哪首诗?(2)从“鱼、莲、戏、采、田”五个字,你能猜出出自哪首诗?(3)“小娃撑小艇”的下一句是什么?(4)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选背一首你最喜欢的来背给大家听。
2.导入新课古诗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学好了古诗,你们就可以去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了!(1)瞧,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座楼,(出示“鹳雀楼”图片)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它共有三层,在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荡的黄河。
因为常有鹳雀鸟停落在楼上,所以得名鹳雀楼。
(2)“楼”是本课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楼”?“数”的反文旁换成木字旁。
(评: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楼”是个形声字,古时候的楼是用木头建造的,所以左边是个木字旁。
板写:“楼”左窄右宽,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搭楼房的木头长长的楼房才能稳稳的。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3)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登鹳雀楼》。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导语】这⾸五⾔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朴素浅显,⾔近旨远,给⼈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编整理了⼩学⼆年级上册语⽂《登鹳雀楼》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标: 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势。
2、认识⽣字。
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韵母和整体认读⾳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拼⾳认字。
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图画导⼊,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古诗的内容:“雀楼、⾼⼭、诗⼈、黄河”,并启发学⽣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看得远。
图画导⼊既符合学⽣年龄特点,⼜发展了思维,使学⽣⾃然进⼊到古诗的学习中。
(⼆)师⽣竞赛,朗读古诗 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部分学⽣已经能够背诵这⾸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
基于此,朗读古诗这⼀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2、让会背诗的学⽣当⼩⽼师领读,给优⽣表现的机会,让快⽣吃饱,慢⽣吃好。
师⽣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主、探究的学习⽅式。
”⼀年级⼩学⽣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
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探究学习的能⼒,也不易调动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设计了⼀个师⽣背诵⽐赛的活动。
) 3、教师朗读,学⽣评分,找出⽼师背诵的优点。
(学⽣通过⾃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等。
) 4、学⽣练习朗读,准备和⽼师进⾏⽐赛。
5、学⽣配乐朗诵,与⽼师⽐赛,调动学⽣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字 1、定位联想,认识⽣字。
(学⽣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师⼀起回想:红⾊的⽣字娃娃都在课⽂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
第8课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楼、依、尽、欲、穷、层、黄”7个生字。
2、认识“尸、隹”2个部首。
3、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配合文中插图,理解诗文意思。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达到背诵古诗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楼、依、尽、欲、穷、层、黄” 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配合文中插图,理解诗文意思,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如夏夜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一首你喜欢的给大家听听?生背古诗,师评:背的真流利!真喜欢听你的声音,响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2.师:鹳雀楼(贴字)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因而得名鹳雀楼。
看,这就是鹳雀楼(贴画),位于黄河岸边,在我国山西省。
所以说鹳雀楼它是个名字,你认为这个题目怎样读更好一些?生:登/鹳雀楼。
师:你发现了什么?师:“登”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生:攀爬。
师: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
谁登上了鹳雀楼?生:王之涣。
师:说完整。
生: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从古诗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出示预习提示:读准字音,流利朗读古诗。
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孩子们,你们瞧,我们的生字宝宝带着他们的朋友来和你们打招呼了,离开课本你们还认识他们么?出示带拼音词语。
请你自己带拼音读一遍。
2.请小老师来领读。
小老师读得真棒!真有老师的风范。
齐读。
3.如果去掉拼音小帽子,你还认识它们吗?齐读。
男女生赛读。
4.老师要增加难度了,单字指读。
开火车读。
教学识字方法。
1.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能和老师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说说你的识记方法。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本节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正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有感情地朗读《登鹳雀楼》。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是否有过登高望远的经历,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美时,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仍存在困难,比如“鹳雀楼”的由来,以后在这一块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讲解。
-创作实践:在创作练习中,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短诗创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解释:针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追求更高目标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学习上如何设立并实现更高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抽象的寓意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我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自然景色相关的主题。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课文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学设计_1
8古诗二首【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1.理解“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9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理解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预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很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补充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穷”、“目”。
“鹳”和“欲”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位大诗人要来我们教室了,想和他交朋友吗?(想)他特别喜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谁来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背给他听听(指名1 –2人背诵)(评价:如果背的时候能加上诗的名字和作者就更完整了)2、师:还有这么多人想背,那就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同桌听听。
背完了就坐端正。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瞧,他来了。
(出示诗人画像)3、简介作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介绍: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4、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你瞧,会学习的小朋友就知道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了),(板书登)注意后鼻音,这个字是个二类生字(手指着鹳),谁会读?你通过预习就把它读准了,你真了不起。
跟他读读(领读两遍)雀和楼都是书上的一类生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要求我们会写,你是怎么记“雀”的呢上面是个少,下面是住多一横,鹳雀是一种鸟儿。
楼也是生字,你又是怎么记这个字的?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注意,楼的名字不要分开)5、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位于陕西省永剂县,依山傍水,楼高三层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雀鸟停留在上面休息、嬉戏,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有一天,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二、初读古诗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一、教学要求1、了解汉字“依”、“欲”、“穷”、“更”的造字意义,对汉字产生兴趣。
2、通过学习会朗读、背诵古诗。
掌握诗意,能够感悟出诗人在创作本诗时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通过古诗中出现的重点字的汉字造字的意义的讲解,还有一些汉字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创作本诗的背景及意图,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真正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喜欢),那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登鹳雀楼》(播放音频,网络上的算侵权吗?不行就自己唱,嘿嘿),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根据谁写的古诗改编的吗?(唐朝王之涣)师:那大家看题目,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叫“登鹳雀楼”呢?解题:登鹳雀楼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里面有一个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吗?能。
(隹),鹳雀是一种短尾巴的鸟,(PPT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带隹的字多数和鸟有关。
)因为这种鸟经常爱停留在楼上休息,所以这座楼就得名“鹳雀楼”。
(PPT 播放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县。
有人说,作者王之涣是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色,其实当时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是完全看不到那个黄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说王之涣站在黄河边上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于是登上了鹳雀楼。
初步感知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师:邀请同学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二)逐句解读古诗1、白日依山尽(一)解开“依”字的秘密“这句话中的‘依’都是解这首古诗的重点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畅所欲言)我们先来看“依”字,左边的‘亻’旁就表示我们的身体或者说一个人,而右边的‘衣’代表的是我们穿的衣服,衣服紧紧地贴着我们的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周末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同学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也很特别。
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风景独特的大方,每一个地方都想一幅美丽的画卷。
瞧,黄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
大家仔细观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用“我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
——一条河,河水是黄色的,所以它叫黄河。
它特别宽、特别大、特别长、特别有名。
被称为是我国的母亲河。
——有一轮太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傍晚时候,也就是夕阳,它正一点点地往山那边落下去呢。
——那隐隐约约是不是还能看见远处的山峰?
——是的,还有一座楼房,这座楼叫什么名字,有人知道吗?——它叫鹳雀楼。
它可是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四大名楼之一。
因为它的楼上经常有一种像仙鹤一样的鹳雀鸟落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叫?
这三个字可不简单,不是那么好写。
同学们用你们的大眼睛看着老师书写这几个字。
并连读两遍。
(板书鹳雀楼)
二、新授
(一)前两句品读
孩子们,这幅画不但美丽,它的背后还藏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大家想听吗?那就听黄老师细细给你们说来。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正是我国的唐朝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在一个傍晚时分,来到了黄河岸边,他抬眼一望,看到傍晚的太阳正挨着远处的山峰慢慢落下了,太阳的光芒染红了整个天边。
低头一看,滚滚的黄河水翻腾着要流向大海。
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真美。
孩子们,如果是你在欣赏这样的风景,你会说些什么?
……
——是啊,孩子们,你们的赞美让我也特别想用几句话把这样的美景写下来。
谁来读读?
——夕阳靠着远山,慢慢消失了。
黄河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了。
孩子们,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一起读出来吧。
……
故事还没有完呢,我们继续。
你们知道当时的大诗人是怎么做的吗?他也很想把美景描绘出来,分享给别人,于是,他写下了这两句诗:谁来当大诗人,读出这种美景?
——某某大诗人,你来读。
——某某某大诗人,读。
全体大诗人们,一起读。
同学们,老师和大诗人的诗句都显示出来了,其实我们写的都是同样的风景。
谁发现我们写的都有哪些景物?(说夕阳就板书夕阳,说黄河就板书黄河)那这样,男生读老师的句子,女生读诗人的诗句。
你读一句,她读一句。
看看谁的读出来更美。
同学们,听你们读完以后,我也特别想过过大诗人的瘾,能不能让黄老师和你们这些小诗人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样,你们读前两个字,我读后三个字,我们试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样有意思不?有意思。
来来,我们换换再来读读。
我读前两字,你们读后两字。
好奇妙哦。
黄老师刚刚读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就成了一位大诗人,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一番景色。
你们读的时候眼前会出现什么景物吗?如果有,说明你有成为大诗人的天分,那可是天才。
那是相当了不起的。
谁来说说?
……你真的不得了,你肯定是喜欢夕阳落山的景色。
你把夕阳落山的诗句,你再读读。
呵呵,在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眼中的夕阳是个急性子,落山特别快,因为你读得特别快。
——还有谁见过傍晚时的太阳?谁来说说,太阳快要落山时是什么感觉?
看我们的屏幕上,有两幅夕阳落山图,你们觉得美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那你把
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读出来,来试试。
诗人除了看到夕阳落山,还看到了什么?
——黄河。
(板书)
——对,黄河。
有人见过黄河吗?没见过,没关系,老师让你们见识见识,我们中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的真面目。
(PPT)
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黄河给你的感觉,你会怎么说?
——黄河的水特别急,特别猛,让人感到害怕。
是的,如果站在黄河边上,你还能听到震耳的水流声。
这样的景色很壮观大气。
那我们还能轻轻地、静静地读吗?
——谁来试试?
你读的黄河水还真是声音大,但是你读出来的黄河流不了多长。
你是流了一下就没声了。
谁能想办法通过朗读让黄河流向大海?
(二)后两句品读
孩子们,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喜欢。
这时候的大诗人站在黄河岸边,他想,在更远处的地方一定还有更特别的风景,他是多么想看看啊。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图,你能想个办法让他看到远方的风景吗?他站在哪里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呢?你们的办法他听得见哦,赶紧来帮他。
……
站在一楼可以了吗?为什么站在楼上才行?
——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你们太棒了,这位大诗人听了你们的建议,他登上了这座楼,叫什么楼来着?他真的就看到了更远的风景,他高兴极了,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这样的诗句送给你们:来,赶紧读出来。
大诗人登上顶楼以后,才知道,真的和你们所说一样: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我就说你们以后也可以成为大诗人。
当诗人把看到的景色和想到的道理合在一起以后,原来,这就是流传很久很久的唐代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这位大诗人就是唐朝的王之涣。
(PPT配乐,师配动作范读)
孩子们,这样读是不是更美?来来来,我们一起来试试。
带上音乐,带上动作,带上这份美妙,来读读。
(三)延伸
诗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不如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吧,这个游戏有两关,如果两关都过了,黄老师会有神秘的奖励哦。
敢不敢来挑战?
关卡1、我来读,你来接。
(古诗接龙)师读一句,生接一句
关卡2、我来说,你来读。
(师说翻译一句,生读相应的一句诗)
关卡3、我来问,你来答。
(生活中可以用哪两句诗来鼓励我们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就要努力学习,更进一步?)
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当古诗编成歌曲以后,也会别有一番美,老师把这首好听的《登鹳雀楼》的歌送给大家!播放歌曲。
(四)小结
这首古诗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流传到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处处运用其中深刻的道理,能够运用这些经典的诗句,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字句里的浓浓的美。
这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经典文化,它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过时,它的美不只是流传到现在,还要在我们的手里一直流传下去,永不停息……
今天的课就在这美妙的歌声中结束了,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