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乳腺癌中CD105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乳腺癌中CD105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刘宏斌;杨其昌;陈莉;季晓华;沈屹【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6(26)6【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中CD105的表达及其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79例乳腺癌中CD105的表达及其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0例正常乳腺组织、25例乳腺良性病变、79例乳腺癌CD105标记的MVD均数分别为4.700±1.760、13.116±4.114和72.228±28.286,乳腺癌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1).CD105标记的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Log 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显示乳腺癌CD105标记的MVD是单个的并且是独立的预后的因素(P均<0.05).结论:CD105在乳腺癌中高表达.CD105标记的MVD且有独立的预后意义.【总页数】3页(P435-437)【作者】刘宏斌;杨其昌;陈莉;季晓华;沈屹【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南通,226001;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南通,226001;南通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南通,226001;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及HIF-1α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刚平;梁云爱;张作峰;张红;梁粉花2.乳腺癌及癌变前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CD105的表达及其意义 [J], 胡少军;李义强3.Survivin、CD10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王海燕;黄爱民;高美钦;高凌云4.DcR3和CD105标记的MV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单国平;徐美荣;吕强声;池鸣鸣5.COX-2、VEGF、CD10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意义 [J], 宋敏;滕月娥;刘云鹏;侯科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血流能量图及MVD检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s isob ane we e c u t t i d r om p r d a e w ih he ncde c o il y 1 m p no e m e a t ss t t i i n e f axlar y h d t s a i de monsr t d y u gc l o t a e b s r ia bip—
方 法 利 用 Agl t o o 5 0 i n n s5 0 、Ac s n sq oa5 2 测 1 8例 患者 1 0个乳 腺 癌 肿 块 内血 流 信 号及 血 流 能量 图 ,并 采 用 免 e s u o e u i 1 检 4 6 疫 组 化 法 检 测 乳 腺 癌 肿 块 内 MVD, 比较 乳 腺 癌 肿 块 内血 流 能 量 图及 MV 与 腋 窝 淋 巴结 转 移 的关 系 。 D
s r c lp te t ih 1 a e e s a e .A g lnts os 5 00, Acu on s q oi 2 a m m u hit c m ity u gia a in sw t 60 c s sofbr a tc nc r ie on 5 s e u a 51 nd i no s o he s r
( P<0 0 ) 5 ,随 着 组 织 学 级别 的 增 加 而 显 著 增 大 ( P< 0 0 ) .5 。
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分布及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பைடு நூலகம்
2结果
2. 1 LMVD 的分布形态和分布特点 微淋巴管的“热点”区域 绝大多数位于癌巢周边部组织内,肿瘤内部间质中分布较少, 在癌巢内的分布极少,本组 62 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巢组织 内均未见微淋巴管。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相比,乳腺浸润性导 管癌癌周组织淋巴管数量增多,形态不规则,管腔变薄,部分呈 闭塞状态,部分扩张明显,呈条索状或丛状,围绕癌组织成环状 分布,部分癌周淋巴管内可见瘤栓。见图 1。 2. 2 转移与未转移组 LMVD 比较 乳腺癌转移者与未转移者 LMVD 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 腺浸润性导管癌 LMVD pt 为( 16. 97 ± 4. 79) ,无腋窝淋巴结转 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 LMVDpt 值( 11. 47 ± 3. 96) ,有腋窝 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004 4) 。
光镜下 观 察 淋 巴 管 形 态,癌 巢 内 未 发 现 明 显 的 成 形 淋 巴 管,偶尔见到少数 发 育 较 差 的 淋 巴 管 样 结 构,癌 巢 周 围 间 质 内 淋巴管数目明显减少。癌巢边缘间质组织中可见到较丰富得 发育不佳的淋巴管样结构,管腔大而扁,管壁较薄,有的部位出 现较多皱褶 部 分,呈 闭 塞 状 态,部 分 扩 张 明 显,呈 条 索 状 或 丛 状,围绕癌组织成 环 状 分 布,部 分 癌 周 淋 巴 管 内 可 见 瘤 栓。 和 目前大部分研究结论较一致,认为原发性乳腺癌肿瘤淋巴管主 要存在于肿 瘤 间 质 组 织 中,不 同 区 域 肿 瘤 间 质 内 淋 巴 管 的 密 度、管腔形状大小均不一致〔6〕。
晚期乳腺癌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后微血管密度及微淋巴管密度的变化
【 bt c O jcv T vsgtt fr tfcbten r pri g nln a r r fsn hm A s at r 】 be i t e onei eh d e n eet e e e e teei ai r aeaiui e — i ta e i e w p o av r o t —ti n o e l
dni L D)i a vne r s cne. e o s Svnys rat acr a etw r d ie t 2gop : h esy( MV t n d acdbe t acrM t d eet— xbes cn e p t n ee i ddi o rus te a h i i s v n peprterg n t — t a i uinC e teaygop( I op 3 ae) adte roeav t -eos roe i i a i r a e ln s hmo rp ru PACg u ,5css , n ep r i i r vnu av e ol n a r r i f o h r hp ten a
t e a y wee a h o t lgo p h r p r s t e c n r r u .Us g S o i Pi n mmu o ti i g meh d,MVD a d L n s nn t o a n MVD ft e s mpe fb e s c c ri o a ls o r a t a e h n n te 3 g o p e e d tce i 1CD 4 a d VEG R . Re u t MV w s 3 . 5 ±1 . 4 i e P AC go p.4 . 2± h r u s w r ee td w t 3 n l F 3 sl s D a 6 0 3 6 n t I ru h 9 9 1 . 0 i h I r u n . 0-5. 2 i h o to r u 2 9 n t e P VC g o p a d 1 3 4 3 n t e c n rlg o p:te e wa in f a tdf e c n c mp r o ft e 1 - h r s a sg i c n i e r n e i o a s n o h i f i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急性 胰腺 炎I - j ] . 中国危重病急救 医学 , 2 0 0 7 , 1 9 ( 8 ) : 4 7 6 .
[ 8 3黎磊石 , 刘志红. 连续性 血液净化 : 一种 协助 重建机 体免 疫 内稳 状 态的技 术I - j ] . 肾脏病 与透析 肾移植 杂志 , 2 0 0 3 , 1 2 : 1 —2 .
t i e n t s wi t h s e v e r e a c u t e p a n c r e a t i t i s :a t t e n u a t e d b y c o n t i n u o us b l o o d p u r l —
i c a t i o n t r e a t me n t .I n t J Ar t i f Or g a n s .2 0 1 0 O c t ; 3 3 ( 1 0 ) : 7 0 6 —1 5 . 的肺损 伤 , Rh o A— me d i a t e d抑 制 肌 动 蛋 白重 构 可 能 是 发 病 机 制 。 f
医药 卫 生 导 报 , 2 0 0 6 , 1 2 ( 2 2 ) : 2 3 —2 t e d内 皮 渗 透 性 , 在早期 阶段的 s AP , 严 重 肺 部 并 发 症 是 [ 5 ]Ya o YM, R e d l H, B a h r a mi S , e t a 1 . Th e i n f l a mma t o r y b a s i s o f t r a u —
由于 C B P在临床上 的广泛 使用 价值及 确 切稳 定 的 医疗 效 果 , 有
着较高 的社会效 益 , 使得更多 的病人 在此项 技 术 中受 益 , 并提高 了病 [ 9 3 D u XG, C h e n X M, Ga n H, e t a 1 .C o n t i n u o u s b l o o d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a me l —
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关系
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摘要】乳腺癌的预后指标和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情况、雌激素受体、c-erbb2、p53-蛋白、微血管密度(mvd)等等,通过研究发现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对判断其预后及给予有效地治疗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微血管密度(mvd);乳腺癌;预后1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1.1病例: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2000年2月-2005年8月的住院患者。
选择标准:1)经手术治疗病检证实为乳腺癌。
2)肿瘤原发病灶蜡块保存良好。
3)均为女性,术前未发现远处转移。
4)术前未接受过辅助治疗。
5)有随访资料。
年龄29-78岁,随访时间为6—72个月。
随访率为70.2%1.2标本:为手术切除及根治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1.3一般情况及病理分级:病理分级采用tnm标准,同时按照《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将乳腺癌分为ⅰ、ⅱ、ⅲ级,ⅰ级45例、ⅱ级97例、ⅲ级2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57例,死亡32例。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后行4um连续切片,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步骤如下:2.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23%h2o2室温孵育5-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2.3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
2.4微波修复抗原。
2.5待冷却后加cd34一抗,37℃孵育2小时,pbs冲洗,5分钟×3次。
2.6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生物素标记二抗(1%bsa-pbs稀释),37℃孵育2小时,pbs冲洗,5分钟×3次。
2.7dab显色剂显色。
2.8自来水充分冲洗,苏木素复染,常规脱水后中性树脂封片。
3 结果判断应用mias-2000图象分析系统(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选取无蜕变、无折叠和重叠、结构和染色清晰的切片在统一放大倍数下检测。
按weidner方法进行,选取新生血管最密集区即“热点”,共计取5个视野(0.17mm2/视野),凡是由内皮细胞或幼稚内皮细胞形成的管状、腔隙状、囊状和空泡状的cd34染色为黄褐色的结构做为可计数的血管,放大倍数(100×)。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因素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因素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
预后评估是对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进行估计,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预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乳腺癌的预后因素是指影响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包括病理特征、肿瘤分期、分子亚型、治疗方式等。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因素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临床指标、病理指标和分子标志物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M)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除了TNM分期,还可以通过病理特征如肿瘤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血管侵犯等进行预后评估。
此外,分子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的表达情况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
二、乳腺癌的预后因素1. 病理特征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分化程度高、组织类型为非浸润性导管癌、血管侵犯少的乳腺癌预后较好。
此外,组织样本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如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也与预后有关。
2. 分子亚型乳腺癌可以根据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分为四个亚型:ER+/HER2-、ER+/HER2+、ER-/HER2+和三阴性。
其中,ER+/HER2-亚型乳腺癌的预后最好,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最差。
3. 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淋巴结转移程度越大,预后越差。
轴突转移和多处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最差。
4. 远处转移乳腺癌的远处转移是预后极差的一种情况。
远处转移后的乳腺癌通常疗效较差,预后较差。
5. 年龄乳腺癌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通常来说,年轻患者比年长患者的预后要差。
这可能与年轻患者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和治疗反应性等因素相关。
6. 治疗方式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乳腺癌的预后有不同的影响。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及血流能量图检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
类 型 及 预 后 和 其 癌 组 织 内 的微 血 管 密 度 ( MV D) 有相关性M,
s t a g e b r e st a c a r c i n o ma 加 .J N a l i C a n c e r I n s t ,1 9 9 2 ,8 4( 2 4 ) :
Z !
璺 ! : 鱼
更 能准 确 反 映肿 瘤 组 织 中血 供 情 况 。两 组 结 果 均 表 明肿 瘤 组
【 3 】 韩增辉 , 王全华 , 钱 蕴 秋 .能 量 多 普 勒 血 流 显 像 鉴 别 乳 腺 肿 块 及 其
织 中血流分布呈明显差异性 , 血 流 丰 富 区 多 位 于 肿 瘤 组 织 边 缘. 为 肿 瘤 生 长 提 供 了 丰 富 的营 养 , 而 且 为 肿瘤 转 移 提 供 了 通道 。 腋 窝 淋 巴结 转 移 的 乳 腺 癌 , A n 西。 检 测 其 原 发 灶 的 血 流 信 号与 F V I I I — R Ag 、 C D 3 1和 C D 3 4标 记 的 血 管 均 显 著 高 于 无 腋 窝淋巴结转移者 , 说 明 在 淋 巴 结 转 移 前 就 出现 了有 利 于 肿
[ J 1 . J N a l i C a n c e r I n s t ,1 9 9 7 ,8 9 ( 1 4 ) :1 0 4 4 - 1 0 4 9 . 【 8 ] C a l l a g y G ,D i m i t i r a d i s E ,Ha r m e y J ,e t a 1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c a l
Ca nc e r ,1 9 9 3,5 5 :3 71 -3 7 4.
【 5 Ho  ̄s a k i S , Oh n o S ,I c h i y o s h i Y ,e t 1.Mi a c mv e s s e l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CCL18、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Z h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 Ha n g z h o u 3 1 0 0 0 7 , C h i n a ; 3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e n e r a l S u r g e r y ,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究 ・
2 0 1 3 年 1 2 月 第 5 1 卷 第 3 6 期
C C L 1 8 、 MV D 在乳腺癌组织 中的表达及其 与患者 预后的关系研究
胡祖 健 - 徐海滨 1 任兴昌 2 何 俊玲 苏昆 仑 1 杨欧欧 1 罗 华 刘殿 雷 , 1 . 杭州 市 中医院乳 腺科 , 浙 江杭 州 3 1 0 0 0 7 ; 2 . 杭州 市 中医 院病 理科 , 浙江 杭 州 3 1 0 0 0 7 ;
b e t we e n t h e i r 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s a n d p a t i e n t s ’p r o g n o s i s
HU z ∞ XU H a i b i n R E N X i n g c h a n f H E J u n l i n f S U K u n l u n Y A N G O u o u L U O H u  ̄ L I U D i a n l e i
织标本 3 0例及 乳 腺 良性 病 变组 织 3 0例 。应 用免 疫 组化 法 检 测 C C L 1 8和 MVD在 3类组 织 中表 达水 平 。结 果
C C L 1 8在 乳腺 癌组 织组 的 表达 明显 高 于癌 旁组 织组 和 良性组 织 组 ( P = O . o o o ) , 并 且 乳 腺癌 的分 期 越 晚 C C L 1 8在
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移 的危 险性 增大 , 5年生存率也随之降低 ,按文献报道 , 判 断 M D高低 的阈值一般与该组的 M V VD均值 基本一致 。本 研 究 15例 中有 随访 记 录的 15例 按 M D 中位值 2 6 1 V 1作 为分界线 , MV 将 D划分 为高与 低两组 , 表 4 2 高 MV 见 —, D 组 的患者术后 5年生存率为 4 .%, MV 81 低 D组的患者术后 5 年生存率 7 . 高 MV 96 %, D组术后 5年生存 率明显低于低 M D组 , V 两组生存率 曲线经 Wioo l x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 c
白、 微血管密度 ( V ) M D 等等 , 通过研究发现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对判断其预后 及给予有效地治疗可 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关键 词 】 微血管密度 ( V )乳腺癌 ; M D; 预后
1 临 床 资 料 和病 理 资 料
5 结 果
1 病例 : . 1 山西 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 院普外科 20 0 0年 2 月 一 0 5年 8月的住 院患者 。 20 选择标 准 : ) 1经手术治疗病检 证实为乳腺癌 。2 肿瘤原发病灶蜡块保存 良好 。3均 为女 ) ) 性, 术前未发现远处转移。 ) 4 术前未接受过辅助治疗。5有 ) 随访资料 。年龄 2 — 8岁 , 97 随访时 间为 6 2个月 。 随访 —7
率 为 7 .% 02 1 标本 : . 2 为手术切 除及 根治标本 , 1 %福 尔马林 固定 经 0 石蜡包埋。 1 一般情况及病理分级 : . 3 病理分级采用 T M标 准 , N 同时 按照 《 中国常见 恶性 肿瘤诊治规范》 将乳腺 癌分为 I、 , Ⅱ、
51 乳腺癌组 织 中 MV . D及分 布 : 显微镜下 观察 , C 3 经 D4 抗体标记 的新生血管 可以清楚地辨认 , D密集 区主要位 MV 于肿瘤 细胞侵袭 的边缘部 , V M D在各乳腺癌组织 中分布差 异 较大 ,一些肿瘤 M D分 布较一致 ,而有一些却极 不规 V 则 。在 15例乳腺 癌 中微血 管计数 范 围为 6 6 ,均 值为 6 —1 2 . ±1 . , 1 6 2 7 中位数 为 2 。 5 4 1 52 乳腺癌 MV . D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 系 521 乳腺 癌的病理特征按年龄 、 .. 肿瘤大小 、 组织 学分级 、 有 无腋淋 巴结转移 、 R进行 分组 ,乳腺癌 M D差异情况 E V 见 表 4 1 — 。 522 有淋 巴结转移者 M D值 2 .1 42 , 于无 淋 巴 .. V 60 ±1 . 高 4 结转移者 MV D值 1.7 . , 6 ±79 有显著差异( < . ) 2 5 P0 5。 0 523 肿瘤 直径 ≥3 C 时 MV .. . M 5 D值 2 . 49 6±1 .1肿 瘤直 37 , 径 < .C 35 M时 MV D值 1.1 . , 明显差异( < . ) 5 ±74 有 3 9 P O0 。 5 52 MV .. 4 D与患者 的组织学分级之 间差异不 明显 , 随着 但 组织学分级 的升高 , D计数逐渐增加。 MV 525 E .. R阳性 的 MV D值 2 . 06 5±1.6 E 5 ,R阴性 的 MV 1 D 值 2. 1 9±1 . , 7 26 无差异 。M D与患者 的年龄也无相关。 3 V 5 . 3乳腺 癌 MV D与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 MV D值 与患者预后 不 良呈正相 关趋势 ,差异有显著性 。 本研究 表明 , 随着 M VD值的增高 , 乳腺癌患者术后 复发转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林汉良;程嘉骧【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1998(014)001【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
方法:用LSAB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IBC)中的微血管数(MVC)和pS2表达。
结果:在76例IBC中MVC的均数是57.82±22.22;淋巴结阳性52例中有远处转移23例,无远处转移29例,MVC分别为68.02±20.12与55.18±19.08,差异有显著性(P<0.05)。
腋淋巴结阴性24例中,有远处转移9例,无远处转移15例,MVC分别为70.77±11.11与42.62±23.54,差异有显著性(P<0.01)。
原发癌pS2阳性与阴性的病例,MVC分别为56.75±19.06与67.08±20.33,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MVC可作为乳腺癌一项预后指标,无论腋淋巴结阳性或阴性,原发癌MVC越高越易形成远处转移;【总页数】2页(P36-37)【作者】林汉良;程嘉骧【作者单位】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乳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及其与nm23、pS2等预后因素的关系 [J], 池鸣鸣;徐美荣;陈云;黄华2.乳腺癌pS2、neu癌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J], 承泽农;武世伍;王萍;于东红3.MMP-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J], 任俊玲;王亚兵;陈斌4.淋巴结阴性≤1.0cm乳腺癌的激素受体、HER-2状态与预后因素分析 [J], 施勇;温涛;黄凯明;王科;郑晶燕5.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与淋巴结受检数的关系 [J], PolednakAP;邹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的分布及与预后的关系
摘 要 : 目的 ] 察 乳 腺 癌 中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生 长 网 子 (ac l n ohl l r 3 0 V G ) 表 达 和 微 血 管 密 度 ( c esl [ 观 vsua ed tea go hf tr, E F 的 r i  ̄ a mi mvse dni .1D) 分 布 , 探 讨 VE F和 MVD与 预 后 的 关 系 一[ 法 ] Ⅷ 因 子 抗 体 与 抗 VE F多 克 隆 抗 体 分 别 作 病 理 切 片 的 免 疫 组 织 es3 、 的 t 、 并 G 方 用 G 化学 染 色 , 在显 微镜 下判断 V G E F染 色程 度和进 行微 血管计 数 = 【 结果 ] 乳腺 癌 的 V GF表达 阳性 率为 5 3 % (8 7 ) MV E 1 5 3 / 4 , D均值 为 (0 8±1. ) / 0 3 9 4 个 20倍视 野 V G E F和 MV D均 与腋 淋 巴转 移及 复发转 移有 关 ( P<0 0 ) 与 无瘤生 存率 明显 相关 :[ 论] E F与 5 , 结 VG M、 D与 患 者 的 预 后 相 关 , 日 作 为 判 断 乳 腺 癌 患 者 预 后 的 指 标 之 一 : 均 J 关 键 词 : 腺 肿 瘤 ; 血 管 密 度 ; 管 内 皮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 后 乳 微 血 预 中 图分 类 号 : 7 7 9 R 3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0 20 ) 4 2 5 3 17 — 7X(0 2 0 —0 1 —0
A sr c : P rn e T ee th a c lr n oh l l rw hfc r V G ) n emi o es l e s y MV j ra t ac o a n er b ta t I u p s 1 od t( tev su a e d te a o t t ( E F a dt e v se d n i ( DJ nb e ri m .a dt i - i g ao h r t s c n h po n s c le 【 to D a  ̄VE eee au tdatr t u o it h m c l tiigu iga t o vo a c l n oh l m fr a tr Ⅷ rg o t au . Meh ( i 1 MV nl GFw r v la f mn n hso e ia s nn s ni d f sua e d tei e J e ei e a n b v r u of o
图像分析仪分析肿瘤微血管密度对肺癌及其预后的影响
图像 分 析 仪分 析肿 瘤微 血 管 密度 对肺 癌 及其 预后 的影 响
刘 静 王 , 岩 王 东林 ,
(. 1 吉林 省生命科学技术研究 院, 吉林 长春 104 ; . 30 1 2 吉林大学 中 日联谊医院 ; . 3 长春市绿园区第二人民医院)
自 Fl a…提 出肿 瘤 的 生长 和 转 移依 赖 肿 瘤 0 mJ1 k 1
物学过 程 。实 体肿 瘤 是 血管 新 生依 赖性 疾病 , 即肿
瘤 的生长 、 袭 与转 移 均有 赖 于血 管新 生 。血管 生 侵 成伴 随着非小 细胞 肺癌 ( S L ) N C C 演变 的全过 程 。组
织开 始 恶 变 或 原 位 癌 阶 段 , 管 数 目就 已 明显 增 血 3i t3。另外 , 管密度高 的肿 瘤生长迅 速 , J e 血 转移 发生 早, 术后 易复 发 , 病人 预后 差 l4。国 内外 已有 大 量 ] .
抗体 的要求 , 预 处理 ; 行 水浴 法 E T D A修 复 1 i, 0mn 冷却 至室温 , 室温 下孵 育 1 i; P S冲洗 5II 0mn④ B i n1 3
次 , 张切片滴加 5 l 每 0 -非免 疫 动 物血 清 , 温 下孵 室 育 2 i; 0mn ⑤弃 去血 清 , 每张 切 片滴 加 5 l 0 第一 抗
1 材料和方 法
13 测量 方法 .
用 图像分 析仪 ( 国产高清 晰度 彩 美
色病 理 图文 分 析 系统 HP S10 ) I 一00 低倍 镜 下 选 择肿 A 瘤组织 内血管 密集 区(o— o) 20 视野下 计数 htpt在 0 倍 s
微血 管 5个 视 野 , 每个 视 野 为 7 0×50像素 点 , 2 6 每 像 素点 为 0 4 8F . 1 m。相 互 分离 的 内皮 细胞 或 内皮 细胞 条索 均按 1 M 计算 , 个 V 不考 虑 管腔 或 红 细胞 的有 无 。记录 M C结 果 , V 取其 平均值 。炎 症密 集 区 不进 行血 管计数 。 14 统计 学 方 法 各 组 数 据用 ±s表示 。检 验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医分型与微血管密度关系分析
管 密度 的 关 系 , 为乳 腺 癌 中 医证 型 提供 客 观依 据 。
1 I 床 资 料 I 缶
11 诊 断 标 准 .
中 医诊 断 标 准 : 肝 郁 痰 凝 证 : ①
D B,0mi , A 1 n 蒸馏 水 冲 洗 , 木素 淡 染 , B学 院 学 报 2 i 年 8 月 第 2 卷 第 4 期 00 o J un l f u i i es y o M g s 2 1 2 ( ) o r a o j n Un v r t f F a i TC Au u t 0 0,0 4
1 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中医分型与微 血管密度关 系分析
产史 。乳房 结块 坚 硬 。舌 淡 , 薄 , 弦细 [。由科 苔 脉 】 】 室 3位 中医师 同时对 诊 断为 乳腺 癌 的患 者 通 过 整
照 良好 , D 4标 记 的微血 管 数 量 最 密 集 ,肿 瘤 细 C3 胞 分 布最 多 的视 野 。以肿 瘤 区 内染 成 棕 黄 色单 个 细胞 或 内皮 细胞 丛 做 为 1 血 管计 算 ,然 后 在 高 个 倍 镜 ( 4 0 视 野 范 围任 选 不 重 复 的 5个 视 野 , X0) 计 数 阳性 血 管数 . C 3 以 D 4阳性 血 管数 作 为MV D。管 内皮 细 胞 胞膜 或 胞 浆 染 色成 棕 黄 色 为 阳性 ,无 血
国常 见恶 性 肿瘤 诊 治规 范》3 根 据 临床 表现 、 [, ] X线
者 管 腔 内应 少 于 8个 红 细 胞 方 可 计 数 。低 倍 镜
( l o 下观 察 每例 切 片 中 3个 血 管 密度 最 高 区域 xo)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刘鹏;孙慧;宁连胜;战忠利【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2(008)002【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985年至1986年手术治疗的109例乳腺癌的原发灶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VEGF强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52.2%)和病理分级明显高于弱表达组(23.5%,P<0.05);随VEGF表达强度的增加,生存率(5年、10年、15年)呈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VEGF与肿瘤大小、绝经状况、雌孕激素受体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VEGF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趋势,是估计恶性程度的有用指标,对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总页数】3页(P144-146)【作者】刘鹏;孙慧;宁连胜;战忠利【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科,天津,300060;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科,天津,300060;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37.9【相关文献】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的研究[J], 余长艳;甄丽娜;李洪滨;张悦;张清媛2.微血管计数、CD44V6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J], 李艳萍;张斌;徐惠绵3.乳腺癌易感基因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食管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 贾志阳;周志刚;李帅;王猛4.乳腺癌家族史与绝经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J], 王昭君;陈美华;马海广;张祥建;许践刚5.CD_(44)V_6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J], 李艳萍;徐惠绵;张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月,a 1 生存 率 3 % 。亦有皮 肤 A C 自愈 的病 例报 8 LL
道 。对 于全 身性 或皮肤 A C L L累及 皮肤 外 者 的治疗 需 正规 化疗 加放疗 。本 例 经手术后 未 采用正 规化 疗 ( 属拒 绝 ) 术 后 2周恢 复 尚可 , 半流 质 , 由于 家 , 进 但
Ho g i S d s a e a s c ae n ie 一 n r a t e a d n o l s d k n’ ie s s o it d a tg n Ki1 i e c i n e p a — v t y h i is e:e i e c ha e d se mb r el n it — i lmp o d t u c s vd n e t tr e —t r eg c l a d h si s o
ct ln c s r eie o c - tdlm h i cl J . yi mag a i edr df m atr e p o es[ ] c i n ea v r ia y d l
Bod 9 5 6 ( ) 888 8 l ,18 ,6 4 :4 -5 . o
维组织 细胞瘤 样 改变 , 应 属普通 一 肉瘤混 合 型 。 故
AC L L的 生 物 学 行 为 有 报 道 平 均 存 活 9 6个 .
以皮肤 组 织 多见 , 可 累及 骨 、 气 管 』 亦 支 。淋 巴结
外 A C是一 种 高度恶 性肿 瘤 , T细 胞 淋 巴瘤 的一 L 属 种罕见 特殊 类 型 , 发 生 于男 性 , 龄 呈 双 峰 分 布 多 年 ( 人或 儿 童 ) 中位 年 龄 约 4 成 , 0岁 。本 病 主 要 有 发 热、 消瘦 等全 身症 状 , 表 现 为 结 节性 包 块 , 像 学 可 影 检查 为 占位性 病变 。但本 例 以急性 消化 道穿 孔 为突 出的临床 表现 。 AC L L的形 态学 表 现 为 多样 性 。有 文 献 将 本 病 分为 4种 亚型 : 通 型 、 普 霍奇 金 型 、 于 巨细 胞 型 和 富 淋 巴组 织 细胞型 , 亦有 分 为 7型 : 形型又 称普 通或 多 典型 型 、 表 型 、 细 胞 型 、 巴组 织 型 、 奇 金 样 单 小 淋 霍 型 、 嗜 中性 粒 细 胞 型 、 瘤 型 。本 例 除 具 有 经 伴 肉 典性 A C L L组织 学 形 态 , 分 区域 瘤 组 织 呈 恶 性 纤 部
恶性肿瘤微血管密度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微血管密度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4-03-19T13:27:05.327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侯雷1孙宝明2赵明明1通信作者邬淑雁1李森龙1 [导读]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目前虽然治疗手段多样,但效果及预后欠佳。
侯雷1孙宝明2赵明明1通信作者邬淑雁1李森龙1(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2承德市隆化县唐三营乡卫生院河北承德068100)【摘要】本文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微血管密度检测方法及标志物选择、微血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对其指导临床判断不同肿瘤类型生长、浸润及转移程度所存在的差异做一简要评述,为后续通过开展微血管密度的深入研究以完善临床预测、治疗肿瘤,准确判断其预后的方法提供指导。
【关键词】恶性肿瘤;微血管密度;临床病理意义【中图分类号】R322 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76-02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目前虽然治疗手段多样,但效果及预后欠佳。
因此,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确定合理治疗靶点,制定更为完善的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Folkman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血管生成的理论。
相关研究也表明,如果没有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将受到抑制[1]。
近年来,对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各种研究显示,肿瘤微血管密度和其发展、转移以及复发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明确了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
本文就微血管密度检测在恶性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综述如下。
1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血管生成受多种调控因子的共同作用。
在炎症、妊娠等条件下,体细胞产生正、负两种调控的因子,二者作用调控着新生血管之形成。
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与预后关系
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与预后关系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传统上,通过对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可以对其进行分级,从而预测患者的预后。
病理学分级是指根据乳腺癌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等级。
本文将讨论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和核分裂计数等因素进行评估的。
常用的分级方法包括Elston-Ellis分级系统和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Elston-Ellis分级系统Elston-Ellis分级系统是乳腺癌最常用的分级系统之一。
该分级系统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计数、核变异性和核态度进行评估,将乳腺癌分为三个等级:I级(低分级)、II级(中分级)和III级(高分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I级:核分裂计数低于5个/10个高倍视野,核变异性轻微,核态度规整。
•II级:核分裂计数为5-10个/10个高倍视野,核变异性中等,核态度较规整。
•III级:核分裂计数高于10个/10个高倍视野,核变异性明显,核态度不规则。
Elston-Ellis分级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
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也是一种常用的乳腺癌病理学分级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计数、核变异性和管状结构的形成情况进行评估,将乳腺癌分为三个等级:I级(低分级)、II级(中分级)和III级(高分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I级:核分裂计数低于7个/10个高倍视野,核变异性轻微,有明显的管状结构。
•II级:核分裂计数为7-14个/10个高倍视野,核变异性中等,管状结构不明显。
•III级:核分裂计数高于14个/10个高倍视野,核变异性明显,缺乏管状结构。
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也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乳腺癌病理学分级系统,可以辅助预测患者的预后。
毛细血管生长与癌症转移的关系研究
毛细血管生长与癌症转移的关系研究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较早期的研究表明,癌细胞的转移(即从原发灶扩散到其他部位)是需要毛细血管的支持的。
因此,毛细血管生长和癌症转移之间的关系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本篇文章将从生理学角度介绍毛细血管的生长、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以及癌症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影响,最后讨论毛细血管生长对癌症治疗的启示。
生理过程中的毛细血管生长人体中的毛细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中最细的血管,平均直径约为8-10微米。
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通过间隙和炎性细胞进行交流,并通过毛细血管壁分泌和吸收人体内液体、离子和其他物质。
毛细血管壁的另一半由外皮细胞构成,它们负责调节毛细血管和周围细胞之间的交换。
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一种被称为VEGF的蛋白质被分泌出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后继筛选器的增长。
这样,新的血管形成了,然后继续成长,这就是毛细血管生长的过程。
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当体内组织需要补充、重新构建或补充其他部位缺少的毛细血管时,新的血管就会形成。
这个过程被称为新血管生成,这主要包括两个步骤:血管增生和血管塑造。
当身体需要新血管时,它会释放经典的血管形成蛋白,包括VEGF、FGFs、HGFs和PDGFs等。
这些蛋白刺激周围的毛细血管开始增殖,由内向外生长,形成新的血管。
新形成的血管内皮细胞从周围的支持细胞中分离出来,在形成血管管壁的同时增殖。
血管塑造是指毛细血管壁的重塑过程。
毛细血管壁的稀疏性允许新的毛细血管通过它们,但在血管成熟时,它们必须被密封起来以防止进一步的泄漏。
癌症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影响癌细胞是一种能够在体内或组织中自由生长和扩散的细胞。
散布在整个身体的癌细胞可以通过血管和淋巴管系统扩散到其他组织和器官,这就是癌症的转移。
过去的研究表明,癌症细胞需要毛细血管的支持以便使癌细胞形成新的灶。
癌细胞促进毛细血管的生长方式通常被称为“肿瘤血管造成”,这是因为这些血管通常是由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受到启发,这种细胞增生造成了血管内膜的凸起。
微血管密度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
微血管密度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
武利存;朱芳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年(卷),期】1996(023)006
【摘要】随着对肿瘤血管生长与抑制研究的逐渐深入,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与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乳腺癌组织的微血管愈高,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愈大,预后愈差;反之,微血管愈低,预后愈好。
微血管密度比腋窝淋巴强的预后价值更大,可能成为一个最有意义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同时,本文是出抑制微血管生成可作为防治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措施,如果血管生长抑制剂配合其它疗法将可改善乳腺癌的预后。
【总页数】3页(P354-356)
【作者】武利存;朱芳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07
【相关文献】
1.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 [J], 王辅林
2.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微血管密度及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刘洋;王兴田
3.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微血管密度及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孟庆鑫;王可心;李丹;赵梓君
4.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微血管密度及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孟庆鑫; 王可心; 李丹; 赵梓君
5.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及微血管密度-CD10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J], 卢晓婷; 张亚芬; 高润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微血管密度(MVD)与转移.预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MVD采用内皮细胞标记(CD34)或血管内皮因子(VⅢ因子)标记的可行性。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Dako EnVisionTM Kit)标记CD34、Ⅷ因子检测乳腺癌MVD。
结果VⅢ因子标记116例乳腺癌的MVD平均值是12.88±2.51,CD34 标记116例乳腺癌MVD平均值是13.45 ±2.74,MVD值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Ⅷ因子标记的MVD值与CD34 标记的MVD值呈正相关(F检验的结果为;F>>F0.99 (1,114);MVD值与五年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MVD值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
结论乳腺癌MVD值与肿瘤的转移和生存期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MVD值既可以用CD34 标记又可以用Ⅷ因子标记。
标签:乳腺癌;转移;组织分型;预后;免疫组织化学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1]。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恶性肿瘤的转移和预后与微血管数(microvessl density,MVD)有关,但是有关乳腺癌MVD 与其预后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微血管数定量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指标[2-8]。
也有人认为MVD不能预测癌的复发与预后[9]。
为此,我们采用血管内皮因子(Ⅷ因子)和内皮细胞标记(CD34)检测116例乳腺癌的MVD,并对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6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乳腺癌MvD值与转移、预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所有病例选自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按下列程序和方法筛选病例。
(1)选自2002~2012年间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116例,其中46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从术后随访到死亡,存货病例随访5年以上未见复发或者转移征象,最长达10年。
(2)有肿瘤原发灶蜡块保存。
(3)对乳腺癌组织类型按照WHO进行分类。
(4)作为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检测。
11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平均为44.5岁;手术时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6例(其中有随访资料的21例中,5年内死亡的为6例);手术时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70例(其中有随访资料的25例中,5年内死亡的为1例,5年后尚未死亡的10例);在46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的病例中,有29例为手术后未满5年而且尚未死亡者。
1.2实验试剂和方法:用常规石蜡切片做Ⅷ因子和CD34检测,一抗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Kit-9701),工作浓度为即用型,监测系统为: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超敏试剂盒(Dako EnVisionTM 二步法Kit,丹麦基因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按说明书操作方法进行,显色剂为DAB。
1.3Ⅷ因子、CD34标记的MVD值:指癌巢间及癌巢周围染棕黄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者内皮细胞簇为一个血管标记,参照Bosasi[6]和Kolkman[7]的标准,在400倍的视野下选择微血管数最多的5个视野进行计数,每例切片先后计数两次,求平均值。
1.4组织学分型方法:根据组织发生和形态结构将乳腺癌分为导管癌、小叶癌和特异性癌三大类。
1.5将Ⅷ因子和CD34标记的MVD用线性回归分析检测她们的相关关系。
1.6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平均值采用X±S表示,用T检验,线性回归采用F检验。
2结果2.1用Ⅷ因子标记的116例乳腺癌患者的MVD平均值是12.88±2.511,有淋巴结转移的46例乳腺癌患者的MVD平均值是14.51±2.67,无淋巴结转移的70例乳腺癌患者的MVD平均值为11.80±1.70,两者相差显著(p<0.01),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5年内死亡者MVD值为15.14±1.79,存活5年以上者MVD值为11.32±1.07,两者相差显著(p<0.01),且与5年以上生存期呈负相关;组织学分型与MVD无显著性差异(p>0.05).2.2用CD34标记的116例乳腺癌患者的MVD平均值是13.45±2.74,有淋巴结转移的46例乳腺癌患者的MVD平均值是15.47±2.67,无淋巴结转移的70例乳腺癌患者的MVD平均值是12.12±1.83.两者相差显著(p<0.01),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5年内死亡者MVD值为15.74 ±1.62,存活5年以上者MVD值为12.02±1.22,两者相差显著(p<0.01),也与5年以上生存期呈负相关;组织学分型与MVD无显著性差异(p>0.05).2.3116例乳腺癌患者,采用Ⅷ因子和CD34标记的MVD值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F=97.7,远远大于F0.99(1,114)+6.96),其线性回归方程式:y=4.54+0.62x (注x代表CD34表达的MVD值,y代表Ⅷ因子表达的MVD值),统计结果见附表。
附表MVD与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期、组织学分型的关系MVQ的表达1分组1例数1MVD(个,X±S)1T值1P值Ⅷ因子2讨论乳腺癌是中年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其中血行和淋巴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简单可行的以预测乳腺癌的转移及判断愈后指标,辅助指导临床的治疗。
为此我们重点观测乳腺癌的肿瘤性血管生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乳腺淋巴一血路转移的相关性。
现已研究表明,实体肿瘤的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血管作为肿瘤间质中的一种重要成分与肿瘤细胞互相作用,构成完整的微生态系统。
肿瘤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成血管生成;而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和加速增殖[10],微血管生成还与浸润性肿瘤内激活的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以及活化的淋巴细胞有关[7].由于新生的微血管发育不成熟,管壁仅为一层常有裂隙的内皮细胞,缺乏基底膜,但又由于内皮细胞分泌的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使肿瘤细胞容易进入微血管,经血循环在远处器官形成转移灶[4,6,7].另一方面,微血管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要产生多种基质降解酶,也可破坏基质屏障,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本组116例乳腺癌患者中,有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者46例,无转移者70例,有转移的患者MVD值显著大于无转移患者的MVD值(p <0.01).由此可见微血管生成可能是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肿瘤的浸润、转移和复发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的形成和生长,均依赖于血管形成,因此,血管生成数越多,肿瘤生长速度越快,转移几率越高[10~12]。
本组有随访的46例病人中,5年内死亡的7例,存活5年以上的10例,存活者的MVD值显著的小于死亡者的MVD 值(p<0.01)。
即微血管密度越大生存期越短,微血管密度越小生存期越长。
因此,我们有理由提出,对乳腺癌组织进行MVD标记检测,将可能成为判断恶性程度及其预后的一本指标,但是由于随访5年生存及5年死亡的例数较少,尚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深入研究。
研究中发现组织类型与血管生成数没有相关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 (human hematopietic progenitor cell antige CD34 ),显示血管内皮细胞。
该抗体染色强度深,且背景清晰,而且对癌内微血管,以及尚未形成的管腔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较强的染色(图1),有利于准确计算MVD值。
另外,我们还采用血管内皮相关抗原Ⅷ因子标记微血管,以及尚未形成的管腔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图2),两者检测血管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我们认为CD34标记优于Ⅷ因子,若两者染色相结合观察所得之结果更准确。
目前有些研究表明,使用血管抑制剂治疗实体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不仅表明MVD与乳腺癌转移、预后有关,也为乳腺癌的病人抗新生血管的形成治疗提供了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1] 牛春波,崔亚南,陈桂秋。
乳腺基底细胞样癌的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 1780-1782.[2] Toi M,Kashitani J,Tominaga T.Tumor angiogenesis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on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Int [J]Cancer,2008,55;371[3] Weidner N,Folkman I,Pozza F,et al.Tumor angiogenesis;a new signifinant and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early-stage breast carcinoma,[J] Natl Cancer Inst,2002,84:1875[4] Gasparini G,Harris AL. Clinical importanc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in breast carcinoma;much more than a new prognostic tool. [J] Clin Oncol,2005,13:765[5] Ogawa Y,ChungYS,Nakata B,et al.microvessl quantit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by staining for factor Ⅷ-related antigen.Brit[J] Cancer,2005,71:1297[6] Bosari S,Lee AK,Delellis RA,et al .microvessl quantitation and prognosis in insasive breast carcinoma,[j]Hum Pathol,1999,23:755[7] Kolkman J,What is the evidence that tumor are angiogenesis dependent[J]Natl Cancer Inst,1998,82:4[8] Helen C,Hollongsworth,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in savanced stage ovarian carcinoma,American [J]Pathol,2005,1:33[9] Fox FB,LeeK RD,S mith K,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in node-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 relationship with epidermal gtoth factor receptor,estrogen receptor and survival,[j]Breast Cancer Treat,2004,29:109[10] Mara J .Cellular changes on the route metastasis,Science(news),1993,359:626[11] Weidner N,Intratumor microvess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 Am [J] Pathol,1999,147:9[12] 陈嘉骧,林汉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