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 (2)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探寻日、月的形象意义;2、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二)难点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1、探寻日、月的形象意义;2、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怀。
(二)走近巴金。
1、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
1927年,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笔名。
1928年回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主要作品:《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写作背景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作者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写下《日》《月》的。
(三)读出情感与韵味4分钟要求:读出情感与韵味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全文,每人1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声音响亮。
如有读错的,请其它同学帮助更正。
朗读指导:《日》激越之情,轻快,昂扬、渴望赞美——“热”;《月》:冷寂之情,舒缓、低沉、凄然——“冷”(四)探寻日月的形象意义时间:5分钟要求:理解“日”的形象意义。
方法: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①圈画飞蛾和夸父的共同点;②旁批飞蛾和夸父的形象特点。
(《听课手册》初步感知1)2、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人物,巴金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
是什么呢?①把握“日”的精神实质;②体会飞蛾和夸父的象征意义。
【明确】:1、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浸在油中,夸父为了追赶日影,不惜渴死在旸谷。
八年级语文下册 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
材
分
析
<<日>>、<<月>>散发着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颇能显示它的艺术风格。
学
生
分
析
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和传说,我们耳熟能祥。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设
计
理
念
“欣赏文学作品,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在本文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方式,抓住对重点句段的理解,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达到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1、“展、思、论、评、演、记”展示法。
关
键
问
题
1、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景物描写。
2、积累重的用法。
教
学
准
备
1、安排学科长、学术助理把整理的问题分配各组。
2、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
1
课型
问题生成课
授课时间
月日
程序要素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2-5分钟
创设导入情境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拓展巩固合作评价
7-10分钟
创口语表达,拓展情境
1、让学术助理安排好准备的发言内容。
2、背诵。
3、评谈。
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归纳总结延伸生活
3-5分钟
激励情境
1、让学术助理总结本节内容。
2、评最佳小组,最佳展示者。
1、学生认真总结积累
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8.巴金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3.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学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4)分组朗读全文四、探讨交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人教语文八下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
【短文两篇】一、教材简析《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二、教学建议(一)加强朗诵:这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要安排学生朗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要注意个别字句的读法。
(二)了解作家生平: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应该初步向学生介绍作家的生平、作品。
尤其是这两篇短文,是1941年出版的《龙·虎·狗》短篇散文集中的两篇,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这样可以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三)通过关键性词语来把握文章:在文章中,要理解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如“日”“飞蛾”“夸父”“月”“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娥奔月”,接着了解这些神话在这里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视个别生字,要反复进行“读”和“写”的训练。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
很多文章看起来很平常,而在读的过程中却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本文不仅写得很好,读起来也是很有铿锵之美的,因此要注意朗读。
另外,“写”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本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僻之字,如(yáng)、(héng)、皓(hào)、浸(jìn)等,要学会默写这些字,记住它们的准确读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八年级语文下册 8《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
希望、光明和胜利。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3.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飞蛾 夸父 日
五、体验作者情感
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六、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
1.学生示范读课文
8.练习: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习作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象征手法
飞蛾 夸父 “日”(光和热)
赞美为了追求光明和胜利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反衬
姮娥 “月”(寒、冷、死)
渴望 追求
教学反思
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
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
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
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
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白得、积存〝旸、姮、皓、浸〞等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 贯穿明白得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奇〝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能力目标1.强化诵读, 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 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明白得力。
德育目标明白得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一辈子、对生活的期望和信念, 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强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 培养感受能力、明白得能力。
2.明白得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专门有感情的散文诗, 散发着作者愁闷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专门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 明白得课文的主旨, 培养感受能力、明白得能力。
3.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点拨文意,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 诱发对课文的不同明白得, 并鼓舞他们表达出来。
●教具预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 感知文意。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贯穿明白得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巴金像〕同学们, 关于世纪老人巴金, 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 他曾经讲过: 〝我有一个信仰, 我情愿人明白它;我有一颗心, 我情愿人了解它。
我写文章, 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儿面给人看个认真。
〞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 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 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doc
明确: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 会出来的?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明确: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五、小结: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死 不如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明确: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次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月光冷得很”等等。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8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章、节
第二单元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自读 课文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 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8 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2、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意旸.谷(yáng)一撮.灰(cuō)晧.月(hào)姮.娥(héng)浸.(jìn)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让学生讲“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新课。
2、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散文集《海行集记》《还魂草》等等。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四、精读《日》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决心。
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
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恢烬的决心和意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课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八课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一、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方法导学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2、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请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想法。
(三)探究
1、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
们。
这与太阳有关系吗?
2、本文的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冷。
3、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得〝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积存有关日月的诗词。
3、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明白得作品内涵;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包蕴着哲理。
4、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明白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对比阅读、分析«日»、«月»。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适应和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摸索和观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明白得作者对人一辈子、对生活的一种期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明白得〝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得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体验法【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明白得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3、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教学设想】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明白得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明白得,并鼓舞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摸索、质疑、探究,也确实是一份专门的贺礼吧。
【课前预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奇;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要紧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旸(yang2)谷一撮(cuo1) 灰皓(hao4 )月妲(heng2) 娥2.讲明以下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yang2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八、短文两篇【教学思路】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教学重、难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法】①创设情境法②疑读法③议读法【学法】①小组竞赛法②想象法③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二、欣赏朗读: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3、教师范读三、深入感知: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八年级语文下册8《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8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过程与方法4.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5.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学易混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标(1分钟)同学们,对于“夸父逐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目标.介绍作者)二、自学释疑(3—5分钟)1.学生回顾、讲述夸父逐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2.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旸(yáng):日出. 浸(jìn) 姮(héng)娥:嫦娥. 皓(hào)月:三、训练操作(10--15分钟)1.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教师在此基础上范读课文,学生说出感受。
2.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3.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如“日” “飞蛾” “夸父” “月” “姮娥”.四、反馈矫正(12--15分钟)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5.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7.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五、延伸迁移(5分钟)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六、课堂小结(2分钟)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境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七、效果测试(5分钟)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绿色— ;白色— ;红色— ;白鸽— ;玫瑰— ;大地— ;八、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8 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短文两篇》教案2
《短文两篇》教案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3、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走近作品;通过品析语言,走进作品;通过音影等辅助手段,加强直观性;通过对比品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背景资料,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比较法: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观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充满和细腻寂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明白得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成»、«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8《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此后的50余年中,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代表作品: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
(2)写作背景:4.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对这两个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的评价,各抒己见。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四、品读探究(一)品读《日》,研讨: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三者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七、达标检测八、作业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巴金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巴金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3.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学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
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
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
五、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六、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日月
发光、发热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教学后记: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了关键词语和句子,自主探究,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